如果九一八张学良坚决抵抗,结果会怎样?
- 31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蒋介石电报是8月16日给张学良的,这个电报的背景是,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后,关东军借机在沈阳城外增加部署,时常进行挑衅性的军演,主动挑起摩擦(六年以后,石原莞尔的学长东条英机在北平城外也是东施效颦而已)。东北已经是战云密布。蒋介石这个电报无非是提醒一下张学良别中了日本人的刺激给了日本开战借口,但是这并不是让张学良干脆把东北扔掉的理由。
毕竟两年前张学良主动向苏联挑衅搞出来的中东路战争还历历在目。不仅把黑瞎子岛和兴凯湖给搞丢了,呼伦贝尔也差点步了外蒙后尘。然后等蒋介石还没来得及救援就先签定城下之盟了。搞得蒋介石还得给他擦屁股,找来美国调停,第二年把呼伦贝尔拿了回来。
估计是常凯申觉得学良老弟可别捅娄子了,注意一点。
然后这个电报就成了张学良的挡箭牌了。在九一八发生的当晚,张学良正在戏院陪着妹子看戏。当副官匆忙拿着东北急电来找他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没有反应。在第二天东北军高层开会时,他就拿着上个月蒋介石的电报出来,表示委员长下命令说了,不要和日本人冲突,那咱们就别抵抗了,要服从中央安排,就这样哪。
当时不是没人建议,包括主动和日本谈判,包括赶紧返回东北之类……张学良啥也没干,可以说一点实际反应没有,就是压根不作为。只要有手下谈到这个问题,张学良就拿蒋介石电报出来挡枪。不是我的错,是他蒋介石不许我抵抗的,要怪就怪蒋介石去。
可是,不抵抗可以,干点别的行不行?比方说向东北进军搞武力震慑,派代表和关东军交涉谈判,给东北本土干部下点命令啥的?啥也没干。或者是,奉天吉林两省集体通电独立投降,里面类似于臧士毅等,面对危急关头却没有上级的任何明确指令,实在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就之后跟风投降了呗。
东北当时存在的几次抵抗,比如长春、哈尔滨、江桥抗战之类的反而是地方武装自行选择的结果。虽然这些抵抗的部队最终也投降了,但是好歹是抵抗之后面对孤立无援的处境才投降的,多少给自己的军人身份保留了一些尊严。
如果张学良坚决抵抗的话,东北可能依然会沦陷将近一半左右,但是不会全丢。
如果张学良在接到九一八急电后选择给东北军下令进行抵抗,其实沈阳大概率也守不住。当时沈阳城里守备薄弱,正规军只有一个旅,八千余人。而当时关东军有备而来,人数有两万多人,武器装备也要优于沈阳守军。关内里的东北军主力选择从锦州出关赶回救援的话,是否来得及是一回事。
西面的洮南镇守使张海鹏,奉天东部的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这俩汉奸是必然反水背刺的,东省护路军司令阙朝玺也是叛徒,会阻挠北满援军南下,这样,九一八当时,如果沈阳守军选择积极抵抗,沈阳城会面临南面的日军和东西两面的叛军的同时夹击,断难守住。长春也会因为有东面熙洽的干扰,会如同历史上一样以战败沦陷收场。那么,关里的东北军主力大概率不会来得及救援沈阳长春。而东北军回援的最好渠道,其实是取道西面的通辽,沿着处于奉系自己控制之下的洮昂铁路北上攻击张海鹏,打通前往北满的通道。毕竟中东铁路很难使用了。
如果假设历史上下令抵抗的话,最大的变数是东面的吉林。而实际上,历史上吉林本地部分军队并没有跟随熙洽一起投降,北面的吉东地区的部分军队和义勇军依旧选择抵抗,而抗日联军最初的主要活跃地区也是吉东地区。比方说牡丹江地区坚持到了第二年五月才彻底沦陷。而吉林市里,部分军政高层在被裹挟跟着投敌后选择弃官隐退,这些人就是保卫吉林的希望。张学良应该选择直接把命令下到吉林省要求坚决抵抗,并且诛杀胆敢背叛投敌者。接下来就只能寄希望于吉林本地不愿意投降的人,在得到张学良明确支持和命令后和亲日派的较量谁占上风了。就算是抢不到吉林和四平,那么残余的抵抗力量如果能够站稳东满,起码能占据住牡丹江,绥芬河一线。历史上孤立无援的前提下,绥芬河还坚持到了第二年一月,如果吉林的爱国军队与义勇军能够守住这个方向进入北满的通道,坚持到东北军主力回来,那么还是有希望的。
而北满方向,哈尔滨和黑龙江都是在孤立无援的绝望环境下进行过抵抗的。张学良最好的选择就是东北军主力沿着洮昂铁路,从西线进入北满,在这里阻击坚持。如果能够成功阻击坚守几个月,和日伪军形成拉锯,那么东北便可以成为中日两国局部战争的正面战场。这个时间段就需要向关里求援,设法煽动舆论,联络非蒋介石嫡系军阀,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变阶级战争为民族战争。甚至可以威胁蒋介石:你要是再敢继续一意孤行打内战,弃东北于不顾,老子就去投共投苏联。虽然当时苏联因内部状况和之前中东路战争的仇,未必会支持东北军,但是做样子就够了。能给蒋介石增压就行。
这样,积极抵抗的话,最好的结局是中国提前结束内战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坏的结局,就是蒋介石一意孤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话,东北也可以变成现在乌克兰的这个局势。虽然会丢失南满部分地区一段时间,但是这可以导致关东军特别军事行动的事实破产,拉拢同情东北的军阀的援助,支撑下去,直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那一天。虽然东北本身会化为抗日主战场而损失惨重,但是相比未来十四年亡国奴时期的惨重牺牲,这依然是值得的。
编辑于 2023-11-28 13:10・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寺内正道 - 6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胡雪岩 - 10 个点赞 👍
中东铁路再演一遍。老蒋继续隔岸观火加打气。也不会因为张学良拖入僵局派中央军来,热河保卫战都没派。其他地方军阀更不会来,估计他自己的热河之类的部队也调不过来。
而且日本人不会像苏联好说话认输给你和谈。
那会日本赢了日俄战争,从苏联二战前期表现来看。日本秣马厉兵军备准备侵略亚洲多年,而苏联刚革命不久,当时日本有可能强于三几年的苏联,至少不比苏联弱多少。
当然四几年莫斯科和斯大林之后苏联血脉觉醒加全民皆兵,拖拉机厂都造坦克了,后来对付吃了原子弹没了资源的小日子就碾压了。
有人说日本当时关东军少,重武器少,但当时朝鲜已经是日本的了,调兵都不用登陆了,一旦开战,调兵是很快的,小日子海军当时也很强了。而且东北军精锐在关内很多,在东北的精锐也少啊。
也有人说是拿了东北军的飞机大炮所以厉害了,拜托,后面抗战日本不拿的是自己的零式战斗机?步枪不拿的三八大盖?拿了几个东北产仿造三八?
但不抵抗肯定不对,但是最好也就打成淞沪会战,最差打成那几个脆皮地方军阀的水平。
确实是两难处境。
最好的办法也就是我党的打法,化整
查看全文>>
黑色毛衣 - 1 个点赞 👍
国弱无外交!
这句话在民国时期深刻体现,当时的苏联靠着庞大的兵力与坚韧不拔的意志击败入侵者,而民国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北洋政府更是签订《二十一条》,意图复辟,屈膝求人,贷款无数,清朝末年带给民国的只有无尽的苦难与屈辱的条约,清灭亡后,依旧改变不了国外对中国的观念——穷、乱、苦、肥。
无外乎外蒙会脱离,蒙古人在民国时期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一塌糊涂,外蒙自主权力更高,所以他们抉择了比民国强盛不少的苏联,外蒙人民军的武器装备均领先于民国政府,且作战意志高,经济好转不少,至少比在民国时期更加好了。在抗日战争前,蒙古人民军建立了空军、海军,蒙古军队除海军外其他军种装备均较国军强,加上苏联的扶持,政治也稳定下来,几乎再也见不到以前的穷苦。
而在清朝灭亡后,给新生的民国政府留下的,并不是庞大的政治遗产,反而在更多方面给民国政府埋下了“高爆雷”,留下一地的烂摊子,政治方面有军阀林立、外蒙欲离、民怨沸腾等矛盾,外交方面几乎是被蔑视的,几乎建立不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军事方面遗留下了隐患,理论跟不上实践,士兵不
查看全文>>
永乐皇帝的粉丝 - 1 个点赞 👍
如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选择全力抵抗而非执行“不抵抗”政策,历史可能会呈现以下可能的走向:
1. 军事层面的短期影响
延缓日军推进:东北军虽装备和训练逊于日军,但兵力规模较大(约20万),若组织有效抵抗,可能延缓日军占领东北的进程。初期日军关东军仅约1万人,需等待增援才能扩大攻势。
局部反击可能性:东北军若依托地形(如辽西山地)和防御工事,可能在局部战役中挫败日军,甚至收复部分失地(如沈阳)。此举或迫使日本从本土或朝鲜调兵,增加其战争成本。
资源争夺加剧:东北是中国工业重地(占全国70%以上产能),抵抗若持续,可能推迟日本对东北资源的掠夺,削弱其后续侵华能力。
2. 国际反应与外交博弈
国际社会态度分化:中国主动抵抗可能引发更多国际关注。英美虽受经济危机牵制,但可能因日本公然侵略违反《九国公约》而加强外交谴责,甚至实施有限制裁(如禁运石油、钢铁)。
苏联的潜在介入:苏联在东北亚利益重大,若战事胶着,可能以“支援中国”为名牵制日本,甚至直接介入(如1938年张鼓峰事件)。日本或因此陷
查看全文>>
妙泉 - 0 个点赞 👍
参考东北强行收回铁路而爆发的东北苏联战争结果。
查看全文>>
junc - 787 个点赞 👍
参照一年前的中东路事件,之后的十九路军抗战、吉鸿昌将军的反法西斯同盟、一二九运动……常凯申会高喊口号,不断给东北军发嘉奖电报,然后,切断关内给关外的供应,不但是中央的供应切断,东北军自己在关内搞的供应一样切断,中央军借机以增援东北军的名义开进河北、京津(当时属于东北军地盘)并不断给东北抗战的东北军使绊子,甚至收买东北军将领使其反对张学良,而国民政府的情报系统肯定会和日本人合作,甚至以东北军非法抗日,不服从中央的名义出兵进攻东北军,上海的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会借机大发横财。
最后,东北军在内外夹击下崩溃,东北被日军占领,退入关内的东北军被中央军缴械收编,东北军将领被抗日不利、非法抗日(不矛盾)、破坏国际形势等等名义逮捕。张学良本人有可能逃入租界,也可能被软禁,之后的命运要看他在抗日时是否得力,如果他真是草包,常凯申会给一笔费用让他参观考察,如果他真的打出东北军风采,吉鸿昌将军就是他的榜样。
不要不服,我开篇就说了,我的回答是参照中东路事件,十九路军抗战、吉鸿昌将军的反法西斯同盟、一二九运动……来写的。
还有凯申公一辈子都会洋洋得意自己的神来之笔。
查看全文>>
南山师尹 - 259 个点赞 👍
在石亭之战中,吴军歼敌一万,大获全胜,诸将兴奋不已。朱桓认为应该趁势北伐,陆逊却认为不该再战。最终吴国见好就收,撤军回家。
下帐后,诸葛瑾请陆逊喝酒。席间,他不解地问到:“大都督啊,往日我们在合肥死磕,总是屡战屡败,惹人发笑。如今好容易打下一个新的突破口,为什么不一鼓作气,直接拿下徐州呢?”
陆逊抿了口酒:“子瑜说笑了,难道没看见这次朱将军的先锋部队也折损了千余人马?”
诸葛瑾道:“哎,都督好没计较。往日合肥会战,哪一次不比这点损失大?何况现在最支持北伐的就是朱将军,他都不在意,我们更应该支持才是。”
陆逊呵呵一笑: “这只是因为朱将军参加北伐太少,不通事理而已。他哪里知道,那些死掉的兵士,至尊根本不会负责。增补也好,安抚也罢,后面全由他自己处理。朱将军这次奋战只损失千余人,还意识不到事情的严重性,往后损失多了,兵力越来越少,他在军中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低。等到醒悟的时候,就会和其他将军一样,只知道保存实力了,再也不肯当出头鸟了。”
诸葛瑾怒道:“既如此,我东吴何时才能有出头之日?”
陆逊放下酒杯,不紧不慢地说:“依我看啊,我们要发展,大方向还是得往西看。隔壁蜀汉一直执着于北伐,对我们的防备不足,未来肯定还有空隙可钻。只要能兵不血刃的拿下白帝城,什么都好说。”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蒙古上单 - 156 个点赞 👍
一个不算太冷的知识,七七事变前,日本侵华的历次事变中,除了热河事变事先请示了斋藤实内阁外,其他的如皇姑屯事件、一二八事变、长城战役等等,背后其实都没有日本高层的支持,比如长城抗战时,关东军是明确给斋藤实内阁承诺过无论如何不过长城的。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实力其实不能用总体战来估算,只要顶住前几波,没有一触即溃,东京的高层一定会选择外交解决,根本不会大举增兵的。918事变也是如此,事前东京的高层根本不知道此事,甚至连关东军司令本庄繁都是柳条湖爆炸后才知道的。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张学良不跑,顶住了关东军驻虎石台兵营的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二大队的攻击,那么大概率就是关东军一万多人的问题,甚至关东军自身都不会全部动起来,东京的若槻礼次郎内阁也一直在指示关东军不要扩大事态,朝鲜驻屯军不得轻举妄动。
但是张学良的部下荣臻、王以哲奉张学良的命令,直接放弃北大营,放弃沈阳城,直接引发了连锁反应。东北军各地方派系纷纷投降,吉林省代理主席熙洽,东边镇守使于芷山,洮南镇守使张海鹏,延吉镇守使吉兴纷纷投日,朝鲜驻屯军也派兵越境支援,形势这才变得不可收拾。
如果张学良坚决抵抗,最后的结果大概会和后来的淞沪抗战、长城抗战一样,被日本人在外交上狠狠讹诈一笔,但是绝不至于直接丢失东北三省。张学良在奉天的嫡系少说有七八万人,而关东军才一万多人,只要顶住关东军的第一波攻击,日本人是没有后援的,大概率无法迅速拿下沈阳。只要沈阳不丢,东北军的地方派系也未必会这么快的降日。
其实张学良守不住吉林、黑龙江都没啥可说的,毕竟黑吉不是奉系军阀的核心地盘,张作霖是借助了日本人的势力才赶走了吉林督军孟恩远,成功称霸了东北三省,吉林省从孟恩远开始,一直到最后的熙洽都与宗社党关系密切,抵抗意志不坚定是可以预见的。
但是辽宁迅速失守完全就是张学良的责任,张作霖是奉天巡防营起家的,辽宁是奉系军阀的核心地盘,核心地盘都一枪不发就放弃了,张学良还有啥脸面自称军阀?
发布于 2024-06-22 20:28・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月塔 - 125 个点赞 👍
918东北军坚决抵抗,结果就是:
东北军被打光,张学良南下投靠光头,光头养他一辈子,但不会有任何实权,和现实中的结果一样。
光头没有能力支援东北,东北仍然会被日军占领,只是占的没那么顺利,同样会付出很大代价。所以后面不会那么轻易的决定发动全面侵华。
淞沪会战可能不会出现。
日本就老老实实,安安静静的去经营东北+台湾+朝鲜半岛。
其实这样反而对日本有利。
发布于 2023-09-27 15:11・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打打球吹吹牛 - 8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从科化工 - 8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卧龙后生 - 63 个点赞 👍
结果就是,东北军一定会损失惨重,日军会不会败很难说,张学良的家底肯定保不住了
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张学良在关内,东北军主力也在关内,早在1930年他就带着东北军主力入关帮老蒋打内战了
日本人不是傻子,但他们也不是先知,不可能事先料到东北军会不抵抗,因此日本人不可能在东北军主力眼皮底下发动九一八,他们也是趁着东北兵力空虚的时候才敢搞事
张学良要想夺回东北,就得一面带着东北军主力从关内打回去,一面命令东北那些老弱病残坚决抵抗到底,一面请求国民政府的支援
从华北去东北,十几万大军最快也得行军一个月时间(当年可没有高铁和高速公路),那些老弱病残根本没什么像样的战斗力不可能抵抗太长时间,九一八之后日军短短几天之内就占领了东北几乎所有重要军事目标,同时日军也在大力从朝鲜半岛增兵东北,东北军必定面临一场恶战
日军有后勤保障,有援兵。东北军却没有,这种情况下东北军打回去必定遭遇日军的顽强抵抗,就算东北军勉强打赢,自己也必定损失惨重
东北军赢了,力量衰弱了,老蒋就可以借机让中央军去接管东北,张学良的土皇帝就没办当了;东北军输了,老蒋趁机收编东北军,张学良也当不了土皇帝了;东北军不抵抗,后勤必须完全依赖国民政府,张学良只能成为任老蒋摆布的傀儡
只要日军占领了东北,无论东北军是否北上抗日,是否胜利,对老蒋都是有利的
发布于 2022-06-22 11:59・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银色黎明 - 59 个点赞 👍
下面的老铁们真是找理由找出花来了。。
这是你们嘴里最大的军阀头子,天天被你们喊投降的,嘴里最无骨的江浙地区的选择,你们呢?他们当时找理由了吗?找理由上海是平原?找理由军舰就在旁边?找理由天气不好?中央军这一战基本全报销了吧?
老铁们不行打不了就坐小孩那桌去,把手里的炮仗二踢脚还给大人行不?
发布于 2024-04-01 14:48・IP 属地俄罗斯查看全文>>
Gesamtkunstwerk - 52 个点赞 👍
看了下其它的回答,多数人都说抵抗的结果也一样会丢掉东北。其实完全高估了当时日军的作战能力,也基本没考虑日本国内的形势,这和张学良犯的完全是一样的错误。
事实上,918事变仅仅是关东军中下级军官私自发起的行动,而且关东军当时仅有1.5万人,加上其他如铁路守备队等可动员力量,日本在东北顶多就是3万武装。
再看看当时日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很多人拿1937年的淞沪会战作对比,就犯了大错。我说两个事实:
首先,张学良不抵抗后,马占山打响了抗战第一枪,即江桥战役。11月4日,日本以满州铁路守备队向齐齐哈尔进发,马占山率军在江桥防守,满州铁路守备队直接被击退,6日关东军主力第2师团投入作战(持续增兵至7000人),仍僵持不下,到12日,日军又从朝鲜调来援兵加强进攻,直到19日马占山部因弹药不足、伤亡过大而撤退,于是齐齐哈尔失陷。
看到没有?是役日军最终是靠从朝鲜调来的援军才取胜。此战日军前后总共伤亡在2000左右,这个我认为是非常可信的数字,因为马占山在江桥前后坚持了半个月,而且日本不断增兵,如果伤亡不大、且战力有绝对优势的话,日军既不可能花费半个月、更不可能从朝鲜调派援军。
这里顺便多句嘴:这半个月里,张学良看着马占山的抵抗,没有给予一丁点的支援,而且期间国民政府都多次电令张学良支援、并且还直接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政府委员兼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以示鼓励嘉奖。
其次,1932年发生过很多人不知道的第一次淞沪抗战: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日军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蒋光鼐指挥军队在闸北、江湾、吴淞、曹家桥、浏河、八字桥一带展开了多次战役,日军先后四次更换主帅,死伤近万人。 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1932年3月初,由于日军偷袭浏河登陆,中国军队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1932年3月3日,日军司令官根据其参谋总长的电示,发表停战声明。同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令停战。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
此战,中方投入兵力不到5万,日方投入兵力高达9万,中方伤亡14104人、日方伤亡10254人。此伤亡可信度极高,因为日军先后换帅4次,可见日军作战极其不利。而国军也只有十九路军和后期投入作战的第五军,如果中方伤亡高一倍那中方肯定是坚持不下去的、日军肯定也不可能停火的,所谓的国联调停无非是日本打不下去了找来谈判的。
综合来看,1931~1932年间,日军战力确实是高于国军和东北军的,但是高出有限、无法形成绝对优势。
这就要从日本国内当时的形势来说,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经济爆发危机,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进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出口额下降47%。受物价暴跌和外贸萎缩的影响,工业生产急剧下滑。1929年工业生产总值为77亿多日元,1930年降至59亿多日元,下降23%,1931年再降为51亿多日元,比1929年下降32.9%。1930年破产企业达823家,减资的有310家,1931年3月,陷于破产和停业状态的银行达58家。1930年,日本钢铁产量229万吨,1931年就下滑到了170万吨。
也就是说,实际上在1931年日军根本无力发起大规模战争!既无能力在火力上绝对压倒中国军队,也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巨额军费开支,这也就是第一次淞沪抗战中,为何日军以优势兵力也无法占到明显便宜、最后草草停战的原因。
换过来讲,张学良如果抵抗,关东军哪怕得到日本国内政府的支持,顶多也就只能维持一两个月的攻势。而以东北军当时在关外近20万的兵力,说挡不住关东军的进攻,简直是笑话,东北军重炮火力全国第一、飞机比国民政府还多!张学良就是中东路事件被苏军打怕了,以为日军战斗力和苏军一样(毕竟日俄战争日本是胜者),但事实证明当时的日军的战斗力真没法和苏军比,哪怕是后来1939年诺门罕战役时日军仍然被苏军摁着狂揍了一通。所以这事情就很难让人理解,身背杀父之仇,居然连对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成色都没打探清楚、也不敢试探,就直接被吓得放弃抵抗。
最后,918事变关东军得手的造成了两大恶果:
一、就是日本相对温和的内阁直接倒台、军人内阁上台,彻底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二、东北丰富的资源,和张作霖在东北发展的重工业,全丢给了日本,让日本迅速渡过了经济危机。到1938年,日本钢铁产量已经猛增到了580万吨。
两个恶果结合后的直接结果就是:日军对中国军队真正拥有了绝对的优势,1937年爆发的第二次淞沪会战,国军70万精锐败给30万日军,国军伤亡30万、日军不到6万。仅仅间隔五年半,同一个战场上,双方的交换比从1.4 : 1上升到了5:1(而且还是建立在双方兵力比例相反的的前提下)。
我觉得讨论张学良的功过是非,必须先看清楚以上历史事实。
编辑于 2022-09-25 03:47・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008Pro - 44 个点赞 👍
抵抗日本,就不会去西安,不去西安,就不会有西安事变。
没有西安事变,老蒋就不会停止对红军的绞杀。
小子,你想啥呢?
张学良是著名的爱国将领。
不是因为九一八,而是因为西安事变。
如果还有新中国的话,抵抗日本并不会给张学良的名声加分。
毕竟张灵甫也抗日。名声也就那样。
但是如果他敢抵抗苏联的话,那他就会成为泽连斯基。
那几个在我回答下回复“中东路事件”的。
你们既然知道中东路,那也应该知道“武装保卫苏联”
也应该知道陈独秀为什么被开除
编辑于 2023-06-18 18:16・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雷火丰与猫鼠兔 - 41 个点赞 👍
如果张学良坚决抵抗,抗日战争就只是仅限于东北,就不会把日本人放进关内,就不会让大半个中国沦陷,从而生灵涂炭。甚至,如果张学良态度坚决点,勇敢点,日本人在九一八输了,那日本就知难而退,根本不会发生日本侵华。
发起九一八事变的日本关东军,其实只有区区几百个人,说白了,日本就是拿这几百个人做实验,如果赢了,就说明中国军队不堪一击,那就扩大战争规模;如果输了,就把责任推给那几百个人,从而打消侵华念头。
结果,因为张学良的不抵抗,导致日本人信心爆棚,从而让中国遭受了十四年的灾难。
所以,张学良就是千古罪人。
发布于 2023-04-05 11:11・IP 属地四川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天官正丞相 - 2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赛普汀泰伯 - 16 个点赞 👍
A . 赢了,但东北军损失惨重,瞬间被果党吃干抹净。
B . 输了,东北军也损失惨重,瞬间被果党吃干抹净。
C . 不打,东北军成建制入关,果党不敢轻举妄动了。
张学良:我选C
发布于 2024-01-23 18:1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井上洋平 - 15 个点赞 👍
在历史习题课上,当老师讲到张学良时,称他为民族英雄。这时,一个同学问道: “那是不是说,如果将来有一天敌人入侵,我们都应该像张学良将军在九一八时那样不抵抗,把领土和权益都拱手相让呢?”
老师突然拍了一下桌子,大声说道:“绝对不行!那种想法是错误的!”
那个同学感到很困惑:“您不是刚说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吗?”
老师有些语塞,不知所措,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道: 这道题死记硬背就可以了。
发布于 2023-09-26 13:21・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大仲马 - 11 个点赞 👍
结果会怎么样?结果就是主力部队可能会被成建制消灭。
1927年涿州之战,晋军和奉军对战。五万东北军把8000晋绥军围困于孤城之中。张学良把飞机大炮毒气瓦斯都用了,晋绥军坚守三个月、仅伤亡五百余人,最后撤退七千多人。 1929年中东铁路又被苏军揍了,就这战斗力张学良肯定是不敢动手啊,手下太菜了。
编辑于 2023-03-27 18:47・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日月争辉 - 10 个点赞 👍
蒋介石电报是8月16日给张学良的,这个电报的背景是,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后,关东军借机在沈阳城外增加部署,时常进行挑衅性的军演,主动挑起摩擦(六年以后,石原莞尔的学长东条英机在北平城外也是东施效颦而已)。东北已经是战云密布。蒋介石这个电报无非是提醒一下张学良别中了日本人的刺激给了日本开战借口,但是这并不是让张学良干脆把东北扔掉的理由。
毕竟两年前张学良主动向苏联挑衅搞出来的中东路战争还历历在目。不仅把黑瞎子岛和兴凯湖给搞丢了,呼伦贝尔也差点步了外蒙后尘。然后等蒋介石还没来得及救援就先签定城下之盟了。搞得蒋介石还得给他擦屁股,找来美国调停,第二年把呼伦贝尔拿了回来。
估计是常凯申觉得学良老弟可别捅娄子了,注意一点。
然后这个电报就成了张学良的挡箭牌了。在九一八发生的当晚,张学良正在戏院陪着妹子看戏。当副官匆忙拿着东北急电来找他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没有反应。在第二天东北军高层开会时,他就拿着上个月蒋介石的电报出来,表示委员长下命令说了,不要和日本人冲突,那咱们就别抵抗了,要服从中央安排,就这样哪。
当时不是没人建议,包括主动和日本谈判,包括赶紧返回东北之类……张学良啥也没干,可以说一点实际反应没有,就是压根不作为。只要有手下谈到这个问题,张学良就拿蒋介石电报出来挡枪。不是我的错,是他蒋介石不许我抵抗的,要怪就怪蒋介石去。
可是,不抵抗可以,干点别的行不行?比方说向东北进军搞武力震慑,派代表和关东军交涉谈判,给东北本土干部下点命令啥的?啥也没干。或者是,奉天吉林两省集体通电独立投降,里面类似于臧士毅等,面对危急关头却没有上级的任何明确指令,实在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就之后跟风投降了呗。
东北当时存在的几次抵抗,比如长春、哈尔滨、江桥抗战之类的反而是地方武装自行选择的结果。虽然这些抵抗的部队最终也投降了,但是好歹是抵抗之后面对孤立无援的处境才投降的,多少给自己的军人身份保留了一些尊严。
如果张学良坚决抵抗的话,东北可能依然会沦陷将近一半左右,但是不会全丢。
如果张学良在接到九一八急电后选择给东北军下令进行抵抗,其实沈阳大概率也守不住。当时沈阳城里守备薄弱,正规军只有一个旅,八千余人。而当时关东军有备而来,人数有两万多人,武器装备也要优于沈阳守军。关内里的东北军主力选择从锦州出关赶回救援的话,是否来得及是一回事。
西面的洮南镇守使张海鹏,奉天东部的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这俩汉奸是必然反水背刺的,东省护路军司令阙朝玺也是叛徒,会阻挠北满援军南下,这样,九一八当时,如果沈阳守军选择积极抵抗,沈阳城会面临南面的日军和东西两面的叛军的同时夹击,断难守住。长春也会因为有东面熙洽的干扰,会如同历史上一样以战败沦陷收场。那么,关里的东北军主力大概率不会来得及救援沈阳长春。而东北军回援的最好渠道,其实是取道西面的通辽,沿着处于奉系自己控制之下的洮昂铁路北上攻击张海鹏,打通前往北满的通道。毕竟中东铁路很难使用了。
如果假设历史上下令抵抗的话,最大的变数是东面的吉林。而实际上,历史上吉林本地部分军队并没有跟随熙洽一起投降,北面的吉东地区的部分军队和义勇军依旧选择抵抗,而抗日联军最初的主要活跃地区也是吉东地区。比方说牡丹江地区坚持到了第二年五月才彻底沦陷。而吉林市里,部分军政高层在被裹挟跟着投敌后选择弃官隐退,这些人就是保卫吉林的希望。张学良应该选择直接把命令下到吉林省要求坚决抵抗,并且诛杀胆敢背叛投敌者。接下来就只能寄希望于吉林本地不愿意投降的人,在得到张学良明确支持和命令后和亲日派的较量谁占上风了。就算是抢不到吉林和四平,那么残余的抵抗力量如果能够站稳东满,起码能占据住牡丹江,绥芬河一线。历史上孤立无援的前提下,绥芬河还坚持到了第二年一月,如果吉林的爱国军队与义勇军能够守住这个方向进入北满的通道,坚持到东北军主力回来,那么还是有希望的。
而北满方向,哈尔滨和黑龙江都是在孤立无援的绝望环境下进行过抵抗的。张学良最好的选择就是东北军主力沿着洮昂铁路,从西线进入北满,在这里阻击坚持。如果能够成功阻击坚守几个月,和日伪军形成拉锯,那么东北便可以成为中日两国局部战争的正面战场。这个时间段就需要向关里求援,设法煽动舆论,联络非蒋介石嫡系军阀,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变阶级战争为民族战争。甚至可以威胁蒋介石:你要是再敢继续一意孤行打内战,弃东北于不顾,老子就去投共投苏联。虽然当时苏联因内部状况和之前中东路战争的仇,未必会支持东北军,但是做样子就够了。能给蒋介石增压就行。
这样,积极抵抗的话,最好的结局是中国提前结束内战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坏的结局,就是蒋介石一意孤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话,东北也可以变成现在乌克兰的这个局势。虽然会丢失南满部分地区一段时间,但是这可以导致关东军特别军事行动的事实破产,拉拢同情东北的军阀的援助,支撑下去,直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那一天。虽然东北本身会化为抗日主战场而损失惨重,但是相比未来十四年亡国奴时期的惨重牺牲,这依然是值得的
发布于 2023-12-16 20:34・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古要桂次 - 9 个点赞 👍
即便是必输的博弈,最佳选项还是让对手承担最大损失
假设,即便抵抗还是失败,但日军的赔率不理想,国内民粹加少壮派法西斯真未必会像现实中那样下克上,也许就主攻南洋了
因为,战略威慑包括了意志和能力两部分,能力再拉垮,意志也占了一半。你不能因为能力不行就放弃意志,那就更加不行。因为有时军人就是必须打必败的战斗。战术上的失败也许反而换来战略上的主动呢。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杜立特轰炸,比如偷袭珍珠港。
所以说军阀就是军阀,本质上就是土匪,就活该被现代军队歼灭
事实上不抵抗政策把日军的赔率拉到一个夸张的地步。不管是918还是甲午战争,日军都是在他们刚刚登陆朝鲜时,只带着几天的补给,枪里没几颗子弹,此后越打越强,给日本人全体形成了一种战争和掠夺是利润最高的生意的印象,这差不多可以说,法西斯就是张大帅养出来的
查看全文>>
The whispered - 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硅基生物 - 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耿以翔 - 7 个点赞 👍
要愚昧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张学良不抵抗不代表全部国军不抵抗。可以上网查,1931年11月4日国民革命军马占山部在平桥就打响了中国抗日第一枪,开始了黑龙江抗战;接下来经历了哈尔滨保卫战、绥远抗战、长城抗战等,直到全国抗战胜利。
发布于 2023-12-15 21:17・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阁万 - 6 个点赞 👍
东三省依然会快速丢掉,东三省留守东北军十九万人,八万多人投敌,2个省主席投敌,另一个省主席临阵而逃。张景惠,熙洽,臧式毅,张海鹏这些身居高位的东北军高层,摇身一变成了伪满洲国高层,这是快速丢失两省的原因之一。
其次,张的东北军战斗力就那样,北伐战争中就在河南被张发奎击溃主力精锐。在缺乏外援的情况下,单单依靠东北军,完全无法抵御日军。
张如果抵抗,只能等待新上台的反张派汪政府或者下野的老蒋派出强有力军队,这就意味着完全将希望寄托于他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来不来援军,东北军都将被极大消耗,而且也不一定能收回之前丢失的地盘。
————————————————————————————————————————
有人认为东北军战斗力很强,可以看一下北伐战争中的临颍战(下面贴出《第四军纪实》中描写临颍战),北伐张发奎部在人数装备都处于劣势情况下,正面击溃临颍东北军守军,占领临颍。
(《第四军纪实》中描写临颍战) 《第四军纪实》 编辑于 2023-07-23 10:5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Keepcalm - 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矿工小熊 - 5 个点赞 👍
1931年9月底,上海复旦、光华等各大学学生5千人至京请愿,敦促政府出兵抗日。蒋介石接见了请愿学生,提出了两个办法由学生们自己选择,一是返回学校安心读书;二是去南京孝陵卫新兵训练处报到,正式入伍当兵,参加抗日。蒋介石训话完毕,众人皆领受而回,无一人去新兵训练处从军。
研究下这个段子的真假呗?
发布于 2023-05-10 00:59・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NF4dr - 4 个点赞 👍
九一八已经是抵抗的结果了
1930年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开战,也就是中原大战。
李宗仁,阎锡山是收了日本的钱,日本的装备,日本的军事教官的。
老蒋不是好人,可是反蒋联盟收了日本人的钱,日本人炸了张学良他爹。所以反蒋联盟对于张学良来说肯定是坏人。
所以张学良支持老蒋,无可指摘吧。
支持老蒋之后,占领了河北。
你是张学良的话你能怎么办? 打入山西活捉阎锡山? 你没这个本事。
直接撤军,说不定反蒋联军又打过来了。
所以只好把精锐部队调到河北,防止阎锡山冯玉祥反扑。 只把父亲的老部下,非嫡系部队留在东北看家。
1931年,日本搞918事变。
日本人刚开打,第一波北大营确实收到不抵抗命令。 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 日军进入北大营之后,还是进行了激烈的巷战。
不抵抗命令,顶多生效了半个小时。
在日军拿下北大营之后,第二波进行对日本抵抗的人是沈阳警察局的警察局局长黄显生将军。
这时候的问题在于
1张学良的嫡系部队全部在山海关以内。
2从清朝开始,从山海关往沈阳开的火车全部在日本人手里。
看一下中国地图,日本人在打鸡头,而此时大部队在鸡脖子下面。
没有高速公路,没有火车。大部队无法及时赶到战场。
而日本可以倚靠铁路快速占领东北
11月黑龙江沦陷
12月哈尔滨沦陷
日本人占领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激烈的抵抗。
而真正决战,等到张学良大部队来的时候,已经打到热河了。
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
发布于 2022-11-13 16:36・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暴躁老哥强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