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电报是8月16日给张学良的,这个电报的背景是,在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后,关东军借机在沈阳城外增加部署,时常进行挑衅性的军演,主动挑起摩擦(六年以后,石原莞尔的学长东条英机在北平城外也是东施效颦而已)。东北已经是战云密布。蒋介石这个电报无非是提醒一下张学良别中了日本人的刺激给了日本开战借口,但是这并不是让张学良干脆把东北扔掉的理由。
毕竟两年前张学良主动向苏联挑衅搞出来的中东路战争还历历在目。不仅把黑瞎子岛和兴凯湖给搞丢了,呼伦贝尔也差点步了外蒙后尘。然后等蒋介石还没来得及救援就先签定城下之盟了。搞得蒋介石还得给他擦屁股,找来美国调停,第二年把呼伦贝尔拿了回来。
估计是常凯申觉得学良老弟可别捅娄子了,注意一点。
然后这个电报就成了张学良的挡箭牌了。在九一八发生的当晚,张学良正在戏院陪着妹子看戏。当副官匆忙拿着东北急电来找他的时候,他的反应是……没有反应。在第二天东北军高层开会时,他就拿着上个月蒋介石的电报出来,表示委员长下命令说了,不要和日本人冲突,那咱们就别抵抗了,要服从中央安排,就这样哪。
当时不是没人建议,包括主动和日本谈判,包括赶紧返回东北之类……张学良啥也没干,可以说一点实际反应没有,就是压根不作为。只要有手下谈到这个问题,张学良就拿蒋介石电报出来挡枪。不是我的错,是他蒋介石不许我抵抗的,要怪就怪蒋介石去。
可是,不抵抗可以,干点别的行不行?比方说向东北进军搞武力震慑,派代表和关东军交涉谈判,给东北本土干部下点命令啥的?啥也没干。或者是,奉天吉林两省集体通电独立投降,里面类似于臧士毅等,面对危急关头却没有上级的任何明确指令,实在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就之后跟风投降了呗。
东北当时存在的几次抵抗,比如长春、哈尔滨、江桥抗战之类的反而是地方武装自行选择的结果。虽然这些抵抗的部队最终也投降了,但是好歹是抵抗之后面对孤立无援的处境才投降的,多少给自己的军人身份保留了一些尊严。
如果张学良坚决抵抗的话,东北可能依然会沦陷将近一半左右,但是不会全丢。
如果张学良在接到九一八急电后选择给东北军下令进行抵抗,其实沈阳大概率也守不住。当时沈阳城里守备薄弱,正规军只有一个旅,八千余人。而当时关东军有备而来,人数有两万多人,武器装备也要优于沈阳守军。关内里的东北军主力选择从锦州出关赶回救援的话,是否来得及是一回事。
西面的洮南镇守使张海鹏,奉天东部的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这俩汉奸是必然反水背刺的,东省护路军司令阙朝玺也是叛徒,会阻挠北满援军南下,这样,九一八当时,如果沈阳守军选择积极抵抗,沈阳城会面临南面的日军和东西两面的叛军的同时夹击,断难守住。长春也会因为有东面熙洽的干扰,会如同历史上一样以战败沦陷收场。那么,关里的东北军主力大概率不会来得及救援沈阳长春。而东北军回援的最好渠道,其实是取道西面的通辽,沿着处于奉系自己控制之下的洮昂铁路北上攻击张海鹏,打通前往北满的通道。毕竟中东铁路很难使用了。
如果假设历史上下令抵抗的话,最大的变数是东面的吉林。而实际上,历史上吉林本地部分军队并没有跟随熙洽一起投降,北面的吉东地区的部分军队和义勇军依旧选择抵抗,而抗日联军最初的主要活跃地区也是吉东地区。比方说牡丹江地区坚持到了第二年五月才彻底沦陷。而吉林市里,部分军政高层在被裹挟跟着投敌后选择弃官隐退,这些人就是保卫吉林的希望。张学良应该选择直接把命令下到吉林省要求坚决抵抗,并且诛杀胆敢背叛投敌者。接下来就只能寄希望于吉林本地不愿意投降的人,在得到张学良明确支持和命令后和亲日派的较量谁占上风了。就算是抢不到吉林和四平,那么残余的抵抗力量如果能够站稳东满,起码能占据住牡丹江,绥芬河一线。历史上孤立无援的前提下,绥芬河还坚持到了第二年一月,如果吉林的爱国军队与义勇军能够守住这个方向进入北满的通道,坚持到东北军主力回来,那么还是有希望的。
而北满方向,哈尔滨和黑龙江都是在孤立无援的绝望环境下进行过抵抗的。张学良最好的选择就是东北军主力沿着洮昂铁路,从西线进入北满,在这里阻击坚持。如果能够成功阻击坚守几个月,和日伪军形成拉锯,那么东北便可以成为中日两国局部战争的正面战场。这个时间段就需要向关里求援,设法煽动舆论,联络非蒋介石嫡系军阀,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变阶级战争为民族战争。甚至可以威胁蒋介石:你要是再敢继续一意孤行打内战,弃东北于不顾,老子就去投共投苏联。虽然当时苏联因内部状况和之前中东路战争的仇,未必会支持东北军,但是做样子就够了。能给蒋介石增压就行。
这样,积极抵抗的话,最好的结局是中国提前结束内战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坏的结局,就是蒋介石一意孤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话,东北也可以变成现在乌克兰的这个局势。虽然会丢失南满部分地区一段时间,但是这可以导致关东军特别军事行动的事实破产,拉拢同情东北的军阀的援助,支撑下去,直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那一天。虽然东北本身会化为抗日主战场而损失惨重,但是相比未来十四年亡国奴时期的惨重牺牲,这依然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