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
- 2942 个点赞 👍
这本书在知乎里是大毒草,原因非常简单:躲在城市地下室里、没房没车的广大青年,他们很多是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失败者,他们痛恨市场经济,痛恨竞争,痛恨富人,他们梦想激进的极权革命来均贫富。
而哈耶克这本书,宣扬的就是市场经济、竞争、私有财产保护和背后的消灭革命。
中国40年改革开放之成功,就在于摒弃了哈耶克论述的那条“奴役之路”,走了市场经济之路。
纳粹德国的崩溃、苏联东欧的失败也在于走了那条“奴役之路”。
令人惊佩的是,哈耶克在1944年,几乎所有进步人士都看好苏联的时候就预言了苏联中央计划经济的失败。
当然,这本书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哈耶克提出了中央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存在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有“为了反对而反对”之嫌等等。但是,这些并不妨碍他的历史地位,在经济学经典著作里,《通往奴役之路》与斯密《国富论》、马克思《资本论》和凯恩斯《货币通论》并驾齐驱。
哈耶克:“在人类社会演化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避免的,使其成为不可避免的,是思想”。
凯恩斯:“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不论它们是在对的时候,还是在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想象的要更有力量。确实,世界就是由它们所统治着。讲求实际的人认为他们不受任何学理的影响,可是他们已经是某个已故的经济学家的思想俘虏。……我确信,与思想的逐渐侵蚀相比,既得利益的力量是被过分夸大了。……不论早晚,不论好坏,危险的东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只要思想存在,人类社会才能进步,人类文明才能存续,我们及我们的子孙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第一,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且较为理想的一种资源配置体制。
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刚刚经历过1929年至1933年的大萧条,又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灾难之中。当时,许多人对自由市场体制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怀疑,且对中央计划经济抱有这样或那样的幻想和憧憬,以至哈耶克不无感叹地说:“根据目前占统治地位的见解,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才能最佳地利用自由社会中可以发现的自发力量。实际上,我们已经着手取消那些产生不可预知后果的力量,并对一切社会力量加以集体的和‘有意识’的指导,借以达到刻意选择的目标,来取代那些非个人化和匿名的市场机制。”
就是在那样一个历史背景中,哈耶克持之以恒地坚持认为,中央计划经济会限制个人自由、摧毁人们的责任感和社会的道德基础;会阻碍财富的生产,造成社会贫困;亦会导致极权主义政府。放弃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用中央计划和政府行政手段干预经济过程和进行资源配置,不但会在经济上导致像诗人荷尔德林(F. Hoelderlin)所描述的那样“用通向天堂的美好愿望来铺设一个国家通向地狱之路”,而且必定会在政治上走向一条通向奴役之路。
第二,自由市场是迄今所能发现的唯一能达致参与民主的机制。
哈耶克指出,欧洲近代史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方向是使个人从极权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一个法治下的自由社会。西方世界的兴起和近代以来科学的巨大进步,均是建立在个人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基础上的一种复杂的市场秩序的结果。
然而,哈耶克却发现,在德国纳粹极权主义魔影影响下,西方社会已经出现了逐渐偏离构成欧洲近代文明之基础的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的基本理念苗头,试图以极权主义的中央计划来取代经济的市场运行。哈耶克当时就警告说:“我们逐渐放弃了经济事务中的自由,而离开这种自由,就绝不会存在以往的那种个人的和政治的自由”。
哈耶克论证道:“国家一旦负起为整个经济生活制定计划的任务,不同个人和集团的应处地位就必不可免地成了政治的中心问题。由于在计划经济中只有国家的强制权力决定谁拥有什么,唯一值得掌握的权力就是参与行使这种命令权。” 哈耶克认为,在此情况下,人们的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将会全面丧失。由此哈耶克认为,“如果‘资本主义’这里是指一个以自由处置私有财产为基础的一个竞争体制的话,那么,更要认识到,只有在这种体制中,民主才有可能。”
第三,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
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这不仅对有产者来说是这样,而且对无产者来说一点也不少。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许多多的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方能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做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掌控在一个人手中,不管这是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一个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马克思:“私有财产制度(the institution of private property)是给人以有限自由和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回顾以往,私人资本主义连同自由市场的演化,是我们所有民主自由(democratic freedom)演化的先决条件。”
哈耶克发现,许多人的理想是通过消灭私有财产来达到社会收入的平等,来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哈耶克认为,这是一个莫大的误识。“虽然在竞争社会中,穷人致富的可能性比拥有遗产的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然而,只有在竞争制度下,前者才有可能致富,且才能单凭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掌权者的恩惠致富,才没有任何人阻挠个人致富的努力”。
一个富人掌权的世界仍然比只有那些已经掌权的人才能获取财富的世界要更好些。
第四,法治之下才有真正的自由。
哈耶克:“只有在自由主义的时代,法治才被有意识地加以发展,并且是这一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法治不但是自由的保障,而且是自由的法律的体现(a legal embodiment)”。
康德:“如果一个不需要服从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他就是自由的”。
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中,明确地阐释了法治和自由二者的关系:“自由的意义仅仅是指人们的行动只受一般性规则的限制。……自由意味着,也只能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并不依赖于任何人或任何权威机构的批准,只能为同样平等适应于所有人的抽象规则所限制”。在法治之下才有自由,反映了“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自由”这一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理念。这也意味着自由主义就是宪政主义。对于这一点,后来哈耶克曾专门论述道:“由于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外不得对个人实行强制,所以它构成了对政府机构的一切权力的限制,包括对立法机构权力的限制。”
法治因而就含有限制立法范围的意思:它把这个范围限制在公认为那种作为一般规则的正式法律,而排除那种直接针对特定人或是使任何人能够用国家的强权来达到差别待遇之目的立法。这即意味着,不是每件事都要由法律规定,相反,它是指国家的强制权力只能被用于事先由法律限制的情形之中,并按预先可知的将如何实用之的方式来行使。
第五,法治的含义不是政府以法律来治理社会,而是且首先是政府的行为在法律约束之下。
撇开所有的技术细节不论,法治的意思就是指政府在一切行动中均受到事前规定并宣布的规则约束--这种规则使得一切个人有可能确定地预见到当权者(the authority)在给定情况中会如何使用其强制权力,并据此知识来规划自己的个人事务。
法治并不意指当权者或政府用法律作为手段来治理社会,即“rule by law”,而首先且必定是政府及其领导人先遵守法律;换句话说,法治首先就意味着政府本身和任何公民一样要受预先制定的法律规则尤其是宪法所约束,这才是“the Rule of Law”。
如果说在一个计划社会中并不存在法治,这并不是说政府的行动将不是合法的,也不是说在这样的社会中不存在法律。这只是说,政府的强制权力的运用不再受事先规定的规则的限制和制约。法律能够……使任何专断行动的意旨和目的合法化。如果法律规定某一政府机构或当局可以为所欲为,那么该机构和当局所做的任何事都是合法的,但是,其行动肯定不是受法治原则的约束。通过赋予政府以无限的权力,可以把最专断的统治合法化,但这与法治没有任何关系。
第六,“自由放任”理念是对自由与法治的最大危害。
哈耶克不主张经济活动中的“自由放任”(即“laissez faire”)。在《通向奴役之路》第一章中,哈耶克就明确地指出:“也许对自由主义事业危害最大的,莫过于某些自由主义者基于某种经验主义的粗略法则的顽固态度,而以自由放任原则为甚”。
哈耶克一生并不主张无政府主义,更不是主张政府在管理经济、政治与社会事务上无所作为。哈耶克还特别批判了那种主张“自由放任”原则的人的一个糊涂信念:“这种信念认为自由主义的典型态度是政府的无为。提出政府应当或不应当‘采取行动’或‘干预’这个问题,这整个就提错问题了,而‘自由放任’一词,是对自由主义政策所依据的原则的非常模糊不清和常引起误导的一种描述。
每一个政府当然必须要有所作为,而政府的每一行动都要干涉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政府应当自己遵守预先制定的法律框架下制定并通过法律来管理和治理社会。
哈耶克指出:“竞争要得以运行,不仅需要组织起来某些足够的建制(adequate organization of certain institutions),如货币、市场和信息渠道等等(其中有些是私人企业所从来未能提供的),而且尤其依赖一种适当的法律制度的存在,这种法律制度的目的,在于既要维系竞争,又使竞争尽可能有利地发挥作用。”
哈耶克看来,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构架应当是:在政府遵守预先制定的规则下订立并依靠规则来管理和治理社会,而让个人和企业在市场机制中自由地参与竞争,重要的问题是个人能否预见到政府的行动,并用这种知识为依据来制定自己的计划。这才是一个良序法治社会运行的基本原理。
第七,民主本质上是实现自由和保障社会安定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
哈耶克讨论了在当时欧洲乃至全世界所出现的“以民主手段实现并维持社会主义的”的思潮,认为这只不过是“最近几代人的一个伟大的乌托邦,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为之奋斗还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东西,以至于现在对其抱希望的人中几乎无人会接受这样的结果”。哈耶克指出,民主并不是最高的目的,而是“达致这一更高目标的手段”,“是一种保障国内和平和个人自由的实用设置(a utilitarian device)”。
哈耶克还警告说:“我们绝不能忘记,在一个专制统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有更多的文化和精神的自由——至少可以想见,在一个非常整齐划一和由教条主义多数所支配的政府统治之下,民主政府可能和最坏的政府同样暴虐。”因而,哈耶克相信“民主的控制可能会防止权力变成专断,但并非仅仅存在民主的控制就能做到这一点”。
尽管哈耶克并不认为民主是现代良序社会的最高目的,且民主也绝不是一贯正确和可靠无疑,因而主张“不要把民主奉为神灵”,但他绝不是说民主不重要。哈耶克相信,“只要政府的职能是根据一种广为接受的信条被限制在大多数人通过自由讨论而能达成一致的那些领域中,民主政府便能成功地运行”。
最后,80年过去了,哈耶克的思想已经深深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让我们必须相信,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这本《通向奴役之路》就有它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流云飞袖 - 2216 个点赞 👍
“事实上,在一般性地考察制度的时候,我是完全反对独裁制度的。但在某个转型时期,它可能是一种必要的体制。当一个国家在某个时间具有某种形式的独裁性权力的时候,它就成为必要的。如你所知,一位独裁者是有可能以自由主义的方式进行治理的。而一个民主政府完全拒绝自由主义而进行治理,也是有可能的。我个人更愿要一位自由主义的独裁者,而不愿要一个缺乏自由主义的民主政府。我的印象尤其是——这也适合于南非——在智利,你们处于由一个独裁政府向自由主义政府转型的过程中,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保持一种独裁权力是必要的,不是将其作为永久性的东西,而是作为一种转型安排。”
哈耶克如此热爱自由,以至于不得不搞出一个独裁者来维护自由。
查看全文>>
李建秋 - 1715 个点赞 👍
怎么说呢,如果按照标准的政治哲学的学术规范来看待这本书的话,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中的论证其实是非常糟糕的,并不足以支持他的观点。
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导致国家强权,国家强权会导致奴役算是哈耶克最负盛名的论断了。作为一个经济学上的新自由主义者,哈耶克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特别是通过国家计划指导经济发展的做法。也正因为如此,哈耶克对社会主义十分反感,并将其与法西斯主义并为一类,称其都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主张社会平等的政治理论,也就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但是问题在于,哈耶克的这种说法理由实在是有点太过简单了。
首先,社会主义的理想,即正义、事实上的平等以及社会保障等。而这在哈耶克看来,社会主义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了一条快速有效的方法:废除私有制,实行计划经济,以国家计划取代自由的市场。而哈耶克主要攻击的,便是这种社会主义的方法论。
根据计划经济的要求,国家要“根据一个单一的计划对一切经济活动加以集中管理,规定社会资源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管理’,以便按照一种明确的方式为个别的目标服务”[1]。因此,计划经济是天然地反对市场上的自由竞争的。同时,对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这一要求必然地导致国家的垄断。而当国家权力拥有了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并且进行“有意识的管理”后,国家的极权主义就不可避免了。
经济控制同极权主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在一个有着自由市场的社会中,资源是在供求关系以及金钱的中介作用下进行交换和分配的。可一旦国家获取了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实行了计划经济,控制了市场的价格以及交易后。货币和市场规律的作用将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纯粹国家权力的作用了。而微观经济同人们的私人生活密切相关,而当商品的生产,价格,交易等等环节都被国家权力渗透之后,个人生活将遭到公共力量的干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里,我们有着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自由,“但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垄断者时,我们将唯他之命是听”[2]。于是,在国家的经济干预下,人通往奴役之路是不可避免的。
哈耶克对于计划经济对于私人生活的影响的描述,可以说是十分敏锐的,这种批判也具有很强的警示性。但是,哈耶克似乎简单粗暴地在计划经济、国家计划和社会主义这三者之间划了等号。并借对计划经济的批判来批判之后两者。这种做法至少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作为平等理论中的一类,社会主义是一种要求社会平等,反对自由主义的思想以及社会运动。其内涵并不必然蕴涵计划经济。因此,哈耶克并不能就通过批判计划经济就可以批判社会主义思想。
除此之外,哈耶克犯的另一个错误在于他对社会主义同集体主义的关系的混淆。在对计划经济的描述上,哈耶克指出,计划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因为在彻底的计划经济中,个人在市场上的作用被抹去,有的只是国家意志对于各个生产部门的直接作用与管理,而个人只有存在于具体的组织或者部门之中,才能成为经济生活里的一环。这明显同个人的自由是格格不入的。不过,哈耶克断定,因为“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一种,因而符合集体主义本身的一切东西也必定适用于社会主义”[3]。于是,在哈耶克那,计划经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就这样糅合在一起;但是这种定义明显是错误的,首先,社会主义是否与集体主义是被包含关系,或者说社会主义是否是集体主义的一个“子集”这一点,本身是有争议的。在逻辑上,如果说A包含B的话,那么子集B拥有的所有属性,A都拥有。但是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之间似乎不存在这种关系。比如,社会主义会主张高福利政策,可是我们没有什么极强的理由说集体主义也必然要求高福利政策。另外,更重要的是,即使双方是一种包含关系,“符合集体主义本身的一切东西也必定适用于社会主义”这个论断也是不成立的。这种说法就好像是说,存在集合A与B,且A蕴涵B,那么对于所有B的属性a∈B,那么a∈A,可是反之则不然,对于集合A所有的属性b,b并一定属于子集B。也就是说,即使社会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子集,也并非所有集体主义的性质社会主义都拥有。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代政治哲学中的社群主义在广义上说也可以算是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那难道哈耶克所认为的集体主义会有的特性,诸如实行计划经济、极权倾向等,社群主义也同样拥有吗?这种说法明显是荒谬的,同社群主义本身的主张相悖。
总的来说,哈耶克在其政治理论中所主张的是同诺齐克类似的自由至上主义理念(Libertarianism),在他们那,“自由”这个概念被先天地赋予了一种纯粹消极的意味,即“免于....的自由”从而使得其看起来同“平等”是相矛盾的。然而,在现实之中个人的自由绝非二人想象的那样是完全私人的,在前面已经论证过,只有真正在公共生活之中个人才有自由可言。社会里的群体生活以及公共事务并非是对自由的限制,而是给予个人自由实现的机会。因此在这一点上,自由与社会共同体、自由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本身便不一定是矛盾的。
[1] 哈耶克著 王明毅等译: 《通往奴役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0页
[2] 哈耶克著 王明毅等译: 《通往奴役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92页
[3] 哈耶克著 王明毅等译: 《通往奴役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8页查看全文>>
飞奔的马达 - 860 个点赞 👍
哈耶克的观点应该叫《另一条奴役之路》才对。
一个新自由主义的脑残信徒、欺骗人民捏造假象的理论家、资本家和金钱的走狗 所写的 通往另一条奴役之路的方法。他指出,以前的通往奴役的道路太过明显,而且官僚挤压了资本家的利益,让人民容易看见,所以要共同开发利用。因此,他指明了另一条道路,更高效的奴役之路,争取把枷锁戴在大多数人身上。
——
附一个以前的想法:
自由主义(尤其是新自由主义)者天生就是做奴隶的好材料。看似追求自由的外表实则有着一颗奴才的心,无时无刻不渴望依附权贵、得其怜悯分到一些残渣剩饭。
哈耶克、弗里德曼这两只都曾经说过类似“砖制可以保护自由”的,给皮诺切特做辩护、摇旗呐喊。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得出来,它们追求的“自由”其实就是牺牲大部分人的人身自由和政治自由,换去资本家的经济自由。
稍稍有一点智慧的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如果没有平等、集体主义做保障,只有自由,那么这必定短暂的、空洞的。自由主义者们追求的如果实现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在市场经济、经济自由、个人主义当中,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设想发展,产生大资本家。自由主义者显然不知道这些危害,觉得资本家们可以搞慈善,然而它们也可以搞权力搞金权政治。即便是高额遗产税,资二代仍然可以凭借上一辈的关系疏通、高等教育和企业股份金融成为新的资本家。无产者有的是“出卖自由时间或者挨饿的自由”“选择出卖劳动力或者饿死的自由”,形成雇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依附关系)不得不依附于他人,献出自己的“自由”。反正你不愿意,也有一堆饿着肚子想被剥削的排队等着呢。
只要经济制度和社会地位上存在不平等(实际上的阶级),就无处谈“自由”。自由主义者只能陶醉在它们的美梦当中吃一些残羹冷炙。
————
有一个匿名回答中提到了,如果反对集权,那么吹捧哈耶克不如看看巴枯宁。那个回答说得很好,不过我@不到他。补充一下,巴枯宁是一个安那其主义者,安那其主义的主流是集体安那其主义(无政府资本主义只是资本主义极端化以后的,一般算作资本主义中)。巴枯宁对自由非常痴迷、狂热,但是他在经济上是集体主义者,仍然认为应该所有人控制经济(公有制),相比于苏联的官僚控制,他主张则是全民公社控制(而不是各自为战互相竞争人吃人的市场经济)。巴枯宁认为平等才能保证自由的长存,我非常赞同。
以下是巴枯宁说的:
“ 我是自由的狂热爱慕者,把它看做人类一切智识、尊严和幸福的唯一源头 。”
“我绝对支持人与人之间经济与社会地位的平等,因为我知道除非有了平等,否则所谓的自由、公平、人类尊严、道德、个体的幸福还有人民的兴盛,都不过只是谎言。但是我同样地坚持自由,因为自由是人性的首要条件;因此我所设想的平等,是以生产者自由联合的公社为基础、以自发的集体劳动和财产公有为前提的。这个公社必须完全独立自主,不容国家威权的染指。”
“ 我所讲的自由,不是远离他人的自由,恰好相反,它延展至无限,也只有在其无限性上才能得到证实。它是个人的,但首先必须是所有人的,它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平等”确实可以用巴枯宁批驳马恩,或者说他的理论比列、斯等人都好一些。但是巴枯宁终究也是共产/社会主义者的一员,安那其比起科社在政治上只会更左,而经济上最终目标类似,过程也都是坚定的集体主义。无论如何,不可能堕落到与资本的走狗——新自由主义者们同流合污。
查看全文>>
彼得·克鲁泡特金 - 358 个点赞 👍
哈耶克被吹捧不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正确”,而是因为他的这套逻辑符合了当时西方上层经济路线转变的政治诉求。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在经济政策上是偏向于有型的手,例如英国工党一系列看起来很“国有经济”的政策,非常的“凯恩斯”。
但在70年代这套玩不下去了,西方遇到了经济危机,要转变经济政策路线。于是哈耶克这种所谓的“自由主义”者就被抬出来为经济政策转向背书了。
在一些“国奥队”的认识里,“自由”是先验的,不言自喻的,是所谓的“理想状态”。
但在他们这种所谓的“自由”状态下,贯彻的还是“自由,即强者不受限制的自由”这套逻辑。
在资本可以转变为权力的社会里,正义的银行只会开出空头支票。
查看全文>>
神乐妮可 - 112 个点赞 👍
不明白为啥这么多人粉哈耶克。
哈耶克本质上是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献媚的,所以他的理论也是为这些人服务的。
说实话,要辩论这些是非对错就太迂腐了,没意思。这种纯意识形态的东西只看立场,结论就猜的八九不离十了。
诺贝尔奖也是人评的。现在或许很多技术流,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夹杂丰富的数学模型,但1970年代,绝对是意识形态挂帅的年代,众多意识流经济学家(哈耶克、弗里德曼)都是那个时候获奖的。
当然,颁奖者为了左右平衡,提一个右派,也要一个左派对冲,比如跟哈耶克对冲的是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那个研究扶贫的;相反,哈耶克是研究如何剥削的,或者说如何系统化论述使得剥削行为高尚化的。
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觉得哈耶克比凯恩斯牛逼。凯恩斯反而是居中的,左边马克思,右边哈耶克。回到最本源的问题,大饥荒来临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人活下去。如果人都死了,任何经济学原理都是瞎扯淡。
因此,缪尔达尔也好,凯恩斯也好,罗斯福也好,他们的政策出发点,都是先让人活下来;而不是社达说的,优胜劣汰,先死一波低端人口,一切推倒重来。
或许哈耶克本身没那么社达,但打着他旗号的人,一个比一个社达。
还有一个更本源的问题:富人为什么富,穷人为什么穷?
其实老马看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眼光还是比较老辣的,不得不服,虽然他很穷,但他研究的通透。
一个人穷与富很难说的,哈耶克老是跪舔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本质上就是御用文人,人家自然会给他饭吃。老马老是黑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人家恨不得把他粉身碎骨,他自然也难发财。
老马说科学技术是决定性力量,其实很明显的。比如老有人说中国几千年社会都是原地打转,事实上,欧洲罗马也是原地打转的,因为生产力压根没怎么发展,大部分时间人们都是内卷,或者内耗,技术搞不动,只能搞人了。
哈耶克的很多理论,比如什么“只有道德最败坏的人才能登上权力的巅峰“,放到资本主义也一样的。比如有的公司,竞业名单越来越长,每当有员工跳槽去新公司就加一个;另外有的企业,实习生凌晨12点没回消息就贴大字报搞得全公司都知道;现在恰恰是这样的公司最得瑟,难道不符合哈耶克说的吗?
所以,做人啊,还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本来就是搬砖的命,还去粉哈耶克,唯一的解释就是想当工贼。这也是很多打工壬反而不喜欢马克思的原因。因为马克思让资本家对工人更加防范,导致他们讨好资本家的难度大了,当工贼的难度也大了。
查看全文>>
babyquant - 58 个点赞 👍
哈耶克简直就是二战之后,占据了世界经济顶层的那些发达国家定设的一个自由主义典范。他完全就是个经济学的外行。当然,如果他不是外行,就是隐藏着某种恶意。
计划经济和国家控制最后的结果是奴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其语境就是,唯有自由主义的经济才会带来平等。唯有市场的手才能有真正的自由。
不过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会告诉你,作为后进的国家,比如当时的中国,甚至是苏联,想要实现工业化,并且赶上先进的发达国家。原始的资本积累是谁也逃不过去的坎。
早期英法(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原始积累就是对外掠夺殖民地,黄金、白银、香料等等疯狂的掠夺,奴隶贸易、鸦片贸易,工业品倾销等等。这才有了英法的工业体系。但后面的国家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当这些国家醒悟过来的时候,全球的殖民地已经基本都在英法两国手里了,要想迅速工业化,就只能对内进行掠夺,或者说压榨。用农业来向工业输血。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一个具有高执行力的强大政府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后进国家,比如苏联,或者说中国的例子我就不说了,我说说美国。美国的南北战争,难道真的是因为黑奴才打起来的?我想真正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明白,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对农业吸血,北方工业化与南方种植园主的农业之间的矛盾激化。北方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比不上英法,又贵得死,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只好在国内实行高关税,卖给国内。可是关税是相应的,南方种植园主就很烦躁了,你高价卖这些国产的垃圾我也忍了,可是我的出口怎么办?生意还做不做了。不行,我要独立,我不跟你玩了。所以就打起来了。当然幸运的是北方打赢了,如果南方赢了,可能就没有了日后的美国。要是种植园主当家的美国,天知道他会比墨西哥强多少。所以说任何工业化都是血淋林的,不是对内,就是对外,无一例外。
集中力量办大事,掠夺农业,然后迅速形成工业化的积累,只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工业体系,这个国家才有成为强大富强的国家的可能。这是一个经济学的常识。不过这个常识一直被隐藏在意识形态之中。哈耶克就是偷换了这种常识背后的逻辑概念。
二战之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依旧是发达国家,他们之所以发达,其根源就是他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而大量的不发达国家,以中国为例,工业一穷二白,战争带来的创伤哀鸿遍野。
可是中国人也想富强,中国人也想过上欧美人一样的生活,中国人也希望工业化。
在没有殖民地可以掠夺,又没有天上掉下来一大笔财富的情况下,更没有当年美国那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际环境,那么,中国能怎么办?
如果按照自由主义经济的概念,中国就只能打开市场,参与世界市场的自由竞争,从国际分工的最底层做起,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工业能力,进行工业化积累。
但是,这个时候的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家,他还不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而财富是有马太效应的,在这个效应之下,富裕的国家,只会越富裕,贫穷的国家,永远也只会越贫穷。所以在那个年代,处于财富顶端的那些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吹捧自由经济,吹捧自由市场。邀请广大的不发达国家参与他们所谓的平等公正的自由竞争。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从工业革命到现在,富裕的国家还是那些国家,贫穷的依旧还是贫穷。
可是在自由经济之外,其实还是有另一个路径的,那就是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模式。用国家的力量,集中国家的资源,在一部分领域获得工业化上的突破,然后一点一点的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国际竞争的不是一个个实力弱小的企业,而是国家,至少也是以国家力量建立起来的国有制大企业。
中国就是采取的这种模式,哪怕勒紧裤带,哪怕将民生压榨到极限,也要建立自己的工业。在这个背后,需要强大的国家力量,也需要民众的奉献和极度穷困。说白了,就是用一两代人的牺牲,换取后代的崛起和富强。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国有化,没有计划经济,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对那些跨国公司哪怕有一丁点的优势。而没有大的强力政府,没有集权所带来的高行政效率,后进国家,也无法实现工业化的超越,抵挡财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副作用。
哈耶克只是站在发达国家的背后去看整个世界经济,他没有看到,除了英美法这些发达国家之外,还有高达200个以上的贫穷国家,他们每一个都期望富强,期望过上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
所以,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用自由替代了发展,用民主置换了工业化,用某种非常漂亮的梦想替换了生存。可以这样说,他完全不懂经济学。
而中国,正是通过广大民众的付出和牺牲,通过农业日以继夜的不断输血,才完成了工业上的原始积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有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也正是有了国有制的集中化优势,才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时候,不被财富的马太效应所吞噬。
所以,计划经济和国有制,本身就不是一个政治概念,它仅仅只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但这个经济学概念最后为什么成了一个政治概念,这个问题过于敏感,就不多说了。
近代被哈耶克忽悠得傻了的,最典型的国家是乌克兰,如果将一个国家比做一个企业,那么政治制度就像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分两种,一种是集权制的家族型企业,一种是民主型的现代经理人管理体制。而工业化就是企业的设备,普通的民众就是工人。一个企业要发展强大,采取家族制还是采取经理人制度,其实没有原则上的差别,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为了搞变革,为了把家族制改成现代经理人制度,你把你的企业根本,生产用的机器和设备全败光了,企业重新改组之后,有了很标准的现代经理人制度,可是你没有了生产设备,没有了各种原材料,这个企业能发展起来才有鬼了。
资本是非常喜欢很多国家为了政治正确,完全更改政治制度的,他们拼命的告诉你,苏联的崩溃就是因为计划经济,因为国有化路径,因为这是通往奴役之路。由此你不想被奴役,自己打破这个枷锁,然后资本就疯狂涌入,借机掠夺。
他们不会告诉你,苏联真正的崩溃是因为领导人终身制所带来的阶层固化,以及系统性腐败,当整个社会彻底腐败之时,工人也好,农民也罢,广大的知识分子,甚至军队,都对这个政权彻底死心。然后美国人轻轻一推,这个破房子就倒塌了。而不是因为什么计划经济和国有体制。
现代社会,资本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罢,其实都是采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都有国家对市场的计划,只是强弱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计划经济和国有制并一定通往奴役之路。自由经济之下的私有化也并不一定不把人当作奴隶。
查看全文>>
陈乐山 - 53 个点赞 👍
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集权国家”发生官僚腐化后几乎都进行了市场化改革,按照理性人假设,那些“奴隶主”会选择能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的体制
苏联选择了自由市场,朝鲜选择了包产到户,某国也进行了全面的市场化改革。
发布于 2022-09-09 00:20・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南海花圈人 - 26 个点赞 👍
其实赋予哈耶克重大声望的不是读书者,也不是同行评论者,是现实。奴役一书出版后,无数专家批评该书不学术不专业,哈耶克长期被边缘化,哈耶克与凯恩斯的论战也没赢,二战后各国都奉行凯恩斯主义,政府大肆干涉经济,哈耶克的处境长期不太好。但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碰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哈耶克菜重新被重视,并得了诺奖,90年代初苏联解体前,东欧剧变,哈耶克因其语言神准而基本就封神了,地位无可撼动。
发布于 2022-09-20 13:0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王建中 - 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he whispered - 3 个点赞 👍
一本将先验的,不证自明的、不可证伪的价值观包装成“经济学”的书
如果连理性人假设都要否定,那就相当于物理学否定了相对性原理,科学否定了假设-演绎法
如果经济学真的是混沌的,不可知的,不确定的,那这一结论刚好与自发性秩序矛盾,前者正说明了经济学的不可重复性,而自发秩序刚好非常完美地证实了经济学具有极大的可重复性
恕我直言,这本没有出现过一次代数运算和分析的书,和“学术”毫无关系,因为这不是科学,至少和科学基于假设-演绎的范式是背道而驰的
查看全文>>
NaOH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Burgun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