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韩寒《三重门》手稿中的“ 四两拔干片”笔误?
- 219 个点赞 👍
看B站一位化学老师贴出的学生试卷中的错别字,感觉和韩寒手稿里的很相似。
音近错别字:
形近错别字
形近+音近错别字:
意近错别字:
词组写反:
写成反义词:
受前字影响联想到别的词:
受前字影响写成同一字:
受前字影响写成一样偏旁:
受后字影响:
写重复:
写漏字:
对改错:
莫名其妙错别字:
莫名其妙错误:
连续错误:
“参与”-“产于”连错2个,“需”字一开始也没写对,必后面受前文影响多了个“一” “催”-“摧”,“腐蚀”-“腐食”,“的”-“得”,另外方程式也写错 溶写重复,“锥形瓶”-“雉型瓶”,“滴”字写错。另外“黄色”-“无色”不确定是否是笔误 “再”-“在”,“空”写重复 “水”-“小”,共有3处写错 非常简单且常见的字,字意和字音完全不同,字形看上去有一点相似的地方,但结构差异很大:
色-气 还找到一张语文试卷,情况类似
文-女,就不讨论第二个字是明还是朋了 论“煮沸”的N种写法:
补充:视频评论区有俩奇葩把脑写成胸 (对应手稿脑袋-胸袋)
怎么突然看这个回答的人变多了?好吧,为了避免误会以为我是脑残粉,我贴个我写的倒韩的回答
编辑于 2023-03-23 17:32・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墨孜 - 135 个点赞 👍
提出质疑的朋友,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杂志社投/收稿。
韩寒成名的时代,正是传统纸媒最风光的时候。
那时候绝大多数的稿件,都是手写的。
手写稿件,编辑对整洁性和错别字要求挺高的。
所以给杂志社投稿的时候,一般都要重抄好几遍。我因为这类事情崩溃过很多次,文字前后颠倒了,随手写错别字,觉得某处细节不满意,又重新修改了……每一次都要重新再来一遍。
所以作为作者,“我抄我自己”,是常态。
韩寒拿出的手稿,应该是那种失败了的誊抄稿。
以韩寒的文名和约稿数,当时工作量一定很大。
所以写多了不带脑子抄,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另外以韩寒现有的作品来分析,能够看出他成长的文脉。
假如他一开始是抄袭的,他的成长是有上限的,到不了今天的高度。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韩寒能写出80分的作品,如果拿出90分的作品说他抄袭,大家怀疑是很正常的。
可韩寒被质疑抄袭的作品,真不如他后来写出的作品。
大多数靠文字吃饭的,都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大家都很鄙夷郭小四,很少有人怀疑韩寒。
发布于 2023-03-23 18:01・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玄袂临风 - 122 个点赞 👍
作为一个卖字维生的,这个世界上写字比我多的人可能不太多…在我的生活里笔误非常正常…
钢铁之心写成铜铁之心…兵兵写成乒乓(双方当时都没发现)…栖吾身写成吾栖身…嘉写成佳…珀莱雅写成柏莱雅…
我还帮人抄过一个长篇同人小说,里面主角的名字无数次出现,但是我现在居然不记得了…是叫孟美岐吴嘉仪什么的…
我还帮人抄过600多个biangbiang面的biang…但是我现在还是忘了怎么写了哈哈哈…
人的脑子和手都挺奇怪的,有时候就是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
发布于 2023-03-14 06:18・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手写客 - 78 个点赞 👍
这天底下写文章的,不论是上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还是下到教室里上语文课的学生,写错字和笔误,都是极其普遍的现象,“ 四两拔干片”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最后反驳一下高赞答主 拿韩寒手稿“ 几乎没有措辞的修改或查漏补缺 ”来试图证明他代笔的问题。
首先,人和人是不同的,作家也一样,手稿亦如此。拿一些名家文豪多处修改的手稿来推论韩寒《三重门》手稿是代笔,是根本站不脚的,因为你忽略了还是有其他作家的手稿相对很整洁,难道他们都是代笔吗?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约翰·史坦贝克
小仲马
鲁迅
矛盾
综上所述,错别字和笔误是写作中不可避免的一环,极为普遍,而手稿没有大幅修改也很合理,并不是什么特例,更重要的是,《三重门》这本书结构与立意模仿自钱钟书的《围城》,书中大量描写的校园生活正发生在韩寒当时的年龄段,而其父韩仁均根本与韩寒处在不同的时代,如果是代笔,韩仁均怎么可能描写出他自己都没经历过的现代校园生活?更何况韩寒最后当导演,拍的电影水平先不论,几个片子的调性和他的小说风格是非常统一的,代笔纯属无稽之谈。
「韩寒代笔门」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十年之久,目前看来,这件事不过是方舟子们制造出来的一场闹剧罢了,看看韩寒从《三重门》到今天所做的一切,从写作到赛车最后到拍电影,无拘无束自由自在,80后的他活成了大多数人向往的样子。
编辑于 2023-03-23 21:18・IP 属地韩国查看全文>>
雾里寻歌 - 51 个点赞 👍
这么多同音字、形近字错误。
播号、计住、秘码、天才之靠、笨掘、功号一贯。这是天才作家的笔误。
不知道是抄写没过脑子,还是过了脑子也没发现错误。
韩寒访谈视频
编辑于 2024-01-25 16:31・IP 属地上海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上上签 - 4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心澄Arvin - 35 个点赞 👍
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词语,他如果是抄写也不容易抄错,因为他脑子里有这个词,即便看不清也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但是,对于成语和一些不常见的,比如外来语、专业词语、生僻词,就容易出问题。
但是从常理分析,其实因为作者喜欢炫技,这些词其实是意识中会认为更出彩,更重要,更要集中精力写对的。他反而高频出错。
目前印象比较深刻的就记录在这里:
第一类:
四两拔干片、柳扬顿挫、精野无礼、功号一贯、姐搞、准南子、苏连、克林姆林宫、莫科科、篇锥篇(改后仍错)、破着头发、硬头发、硬着头发(三次错)、何置挂齿、红楼门(错两次)、天才之靠、笨掘、美如宫延、腆腼、款款而谈、忧心仲仲、以观后郊、冕而堂之、化途(仕途)、人才倍出(结合天才之靠、看来“辈”字确实复杂)、满目苍痍、创根问底、不仅应有仅有、面面相觑(觑右边写成“页”)、故作镇镜、破朔迷离、马德保(作为有特殊意义的名字,保字写掉5次)、曹聚但、刘拜、
还有一种典型的是高度形似的字,会非常多的错误,但是有时又不是全部错,说明他还是会写这两个字,只是时常无法确定。这种情况不可能是正常写作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合理解释是抄的时候因为对原稿看不清辨不明,所以大量出错。
第二类:胸袋、逃循、糊糢不真切、碾转、老潭、淡话、一眼温暖、暖意(两处暖字写成目字旁、实际为一股温暖)、床铺的铺字在四五行文字里面出现七次,就有四处写错为“辅”(手写这两个字实在太像了)、两处贼字右边写成戒、多处毕业,毕竟、完毕的毕上方写成此、效区(多次)、效游、异游(导游)、扫了蓝了蓝子一眼(扫了篮子一眼)、跟本、别根教育过不去、“倡议:我们唱歌”(两个昌的下面都写成“目”,并且在连续的几行文字中总共写错七次)、点点滴滴在两行出现两次(四个滴字,还有一处的摘字,右边都写成“商”)、觉得不觅(不妥)、觅协(妥协)、选选超过(远远)、举世皆浊和众人皆醉等多处皆上面写成“此”、煅炼(两次)、残荣(人名钱荣)、问提、填上人(镇上人)、最未几行、买弄
第三类:部分笔划复杂的字特别容易看不清,但写乱了还不见得是可以打出来的字。比如把无名之辈的辈字上面写成菲字。犹豫的豫字左边写成矛。
还有少量常见字写成繁体字的(长、见)。我不知道一个80后从哪里学到要写繁体字的,不累吗?
想到看到其他的再补充。
编辑于 2023-03-20 12:44・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风间苍月1999 - 33 个点赞 👍
把“千”写成“干”概率可能有10%,
把“拨”写成“拔”概率可能也有10%,
把“斤”写成“片”概率只有小于千分之一,目前除了韩寒没见过有第二个作家这么错的,姑且算千分之一概率。
三者连着错概率小于十万分之一。
韩粉的狡辩,只敢说“干”和“拔”,而避开错误概率极小的“斤”->“片”。更不敢提把三个字连着写错的概率了。
最合理的解释是韩寒誊抄过程中没有理解“四两拨千斤”这个成语(对于一个语文不及格的高中学来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进行了逐字抄写,于是出现“四两拔干片”的笑话。
如果有网友找到第二个作家把“斤”误写成“片”,请回复指出来。
发布于 2022-12-13 00:30・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Tank Liu - 3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Alaya - 27 个点赞 👍
简言之,抄写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和创作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是不一样的。
抄写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更偏重于字形相像。
创作过程中发生的错误更偏重于关联性(音、义关联)。
另外,这里很大一部分回答把我看笑了。他们用创作过程中会出现错别字来为韩寒解释。甚至用抄写会出现错别字来论证韩寒是创作过程中发生的错别字,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脑回路啊!
说韩寒代笔,得出结论,三重门手稿是抄的,不是原始手稿。那么如果要证明这是原始手稿,显然就可以推翻代笔指控。
而要证明是原始手稿,以创作过程中有错别字完全无法证明,只有抄写过程中不会出现错别字或者不会出现某种方式的错别字这种反证才能证明。
编辑于 2023-03-14 15:12・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陈钢 - 21 个点赞 👍
我想对所有韩黑说:
如果你认为四两拨千斤这个歇后语韩寒写错了部分字,是抄写铁证,那么你告诉我:
抄写,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吗?是吗?是吗是吗是吗是吗是吗?
韩寒是一个高中肄业生,他抄写(我们现在先退一万步假设他抄写),他也不该是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写吧?
你我小学二三年级抄课文,也不可能一个字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写吧?
也得是,心里默念一句,手上抄写一句吧?
得是整句整句的抄吧?
这是常识吧?
这个你不能不认可吧?你要是连这个都不认可咱们就别论了,你只需说一声,我们互相拉黑各自安好,我不屑跟你多说一句话。浪费我时间。
你要是还有基本良知,认可抄写是念一句抄一句,那么韩寒念到四两拨千斤的时候,他得在手上写上四两拨千斤吧?他得有意识的去书写一个“四”,一个“两”,一个“拨”,一个“千”,一个“斤”吧?
他不可能因为拨跟拔长得像所以就不顾上下文意思写成了拔吧?四两拨千斤在他念来是有意义的吧?
你假设他不带脑子,看到四就写四,看到两就写两,看到拨误看成了拔就写拔?他这么一个字一个字的抄?
一个高中肄业生?这么抄写?
还是说你主张他不知道幼儿园水平的四两拨千斤这个歇后语?一个高中肄业生?一个参加矮大紧访谈、焦熊平访谈、接受CNN采访、接受NHK采访、参加香港读书会现场答疑侃侃而谈的高中肄业生,不知道幼儿园水平的四两拨千斤歇后语?你是这意思吗?你要是这意思咱们还是互相拉黑各自安好,我忍不了。
发布于 2023-03-26 00:1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猫先生 - 15 个点赞 👍
有啥可说的,初稿错别字多正常,不改也正常,从韩寒博客来看,写作不是他的第一爱好,其实主要兴趣在赛车上。
因此韩寒是不太可能拿着初稿反复修改的,大概率跟倪匡一样,写完就不看第二遍了。
看过韩寒文章的都知道,他的小说和杂文总会讽刺现实。
至于为啥不写了……
大概是现在生活太幸福,他已经找不到写作的理由了吧。
发布于 2023-03-22 01:01・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埃隆乔布斯 - 1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冉冉有余芬 - 13 个点赞 👍
普通人写个错别字,读错一个字,可能会身边的人半开玩笑的说没文化,甚至素质更差的网络喷子张口就是初中没毕业等等侮辱性词汇送上。
似乎只有指责别人没有文化就能证明自己有高级感。
而文化又究竟是什么呢?
我相信那些习惯性调侃别人没有文化的人,他们自己本身也根本没有理解文化的概念。不信你去问问他们,什么是文化?
多半是根本答不上来。
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至少百度上(官方)是这样定义文化的。
所以,当一个人他本身无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文化的概念,就说明这个人没有指责他人没有文化的资格。
而真正有文化的人,他们是很难轻易指责别人没有文化的。
我想大概是因为当一个人懂得越多,就知道知识没有边界,对人性也有更深刻且全面的认识,对这个世界就会更多包容和理解。
编辑于 2023-03-23 18:23・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木槿 - 11 个点赞 👍
这个打着“光明与磊落”旗号的所谓手稿就是抄写稿。一个简单的事实有什么好争的?
三重门在1999年一月前,韩寒还没参加新概念的时候,稿子就已经被韩仁均送到出版社了。审了两个月后没通过,在韩寒获得新概念大赛最高奖后出版社还特意为此事开过会。这个手稿出现的时间要晚很久。关于这个手稿,韩寒同学们那边的说法很统一。韩寒在新概念获奖前后开始创作,并且写一章就在同学中传看一章。直到高一结束,也就是1999年6月都没有写完。
PS:韩寒成名后一直宣称自己“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不签售,不讲座,不剪彩,不出席时尚聚会,不参加颁奖典礼,不参加演出,接受少量专访,原则上不接受当面采访,不写约稿,不写剧本,不演电视剧,不给别人写序。可以说,韩寒为了掩饰自己对文学一窍不通平时已经非常谨慎了。韩仁均也清楚知道韩寒本人的情况很容易惹来质疑,为了掩饰代笔,还特意让韩寒演了一场当众创作的戏。可偏偏就是这场戏,在全民质疑的浪潮中直接穿帮。坐实了韩家父子确实在弄虚作假!
其实抄写错误也就罢了,还能扯成手滑。关键是还有很多听写错误!
韩寒暴露前,我一直以为水浒错成水许这种段子在义务教育普及后不会出现了。没想到韩寒作为一个作家,竟然硬是能把红楼梦错成红楼门。现在编相声的都不敢编这么离谱的段子。
不过,这倒是很符合韩寒高一语文学两年都无法及格,考试作文交白卷的水平。编辑于 2023-03-12 17:5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无聊 - 7 个点赞 👍
冷知识:就算光明日报这样的顶级央级纸媒,一样有内部错字率,具体是十万字中一个还是几个,记不清了
热知识:我们区某常委部门,送给一把手的文件,居然把一把手名字打错,而且是用五笔还是拼音都很难弄错的词语,因为一把手名字是一个常用词组,这个事情弄的整个部门彻底整风
热知识:重要部门,如两办、组织部,在重要文件出台前必须“唱校”,就是一个人唱稿,一个人看着稿子校对,而且必须三唱三校,因为自己写的错别字,自己根本看不出来。
我自己的经历,高中语文考试作文,我把毛主席写成了毛主度,看来我也是抄袭。。。。。。。。
批改过作业的老师都知道,活久见,批改的作业和试卷多了,什么莫名其妙的错别字都能遇到
发布于 2024-07-08 18:0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望月冲凉 - 4 个点赞 👍
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我想说写错字非常正常。
但高中时我很少写错别字,自己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现象,如果平日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家都会写错别字,但有些人尤其爱写错别字。
错别字也有其特点,它是符合脑中所想的,即你知道你要写什么,写错的一般与原义原音有所关联,比如“以后”写成“已后”,或者是“万径人踪灭”写成“万径人宗灭”。
因为大家在写字的时候,脑中其实是有读音的,所以同音异义、同音同义的错字是非常正常的,异音同义非常少见,至于异音异义,说实话我认为极少,因为你脑中没有这个读音。
但偶尔有一次也并不能证明什么,除非频繁出现,就一个“四两拔干片”,“拨”写成“拔”其实挺好理解的,主要在于“干”和“片”。我自己代入想了一下,写一百万字有一次倒也并非不可能,只是很滑稽罢了。
编辑于 2023-03-27 13:45・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北人亡择 - 3 个点赞 👍
韩寒在《三重门》手稿中写错了“四两拔干片”,正确应该是“四两拨干片”。其中,“四两”是指一定数量的茶叶,而“拨干片”指将茶叶按照一定方式分拣晾干的工序。因此,这个笔误是对茶叶加工工艺术语不熟悉造成的。
发布于 2023-03-23 20:18・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一袋米扛几楼 - 3 个点赞 👍
那些质疑韩寒抄写的,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他爹当年非要让他专门去学校抄?为什么不打印出来直接让韩寒邮寄到出版社就行了??是故意让儿子到课堂上抄写然后让同学们瞧见,以防以后露馅了有证据可反驳??一边去吧,看把你们能的
发布于 2024-07-05 21:57・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风 - 2 个点赞 👍
不像是代笔。
1,三重门非常烂的一本书,就很符合学生的水平,不是成名作家能模仿出来的风格。
2,被质疑马上拿得出手稿并且字迹相符,肯定是老物件。代笔没有必要重新抄,他爸写的署上名就能发表,没必要多此一举抄一遍。
3,投稿时誊写,自己抄自己抄错也很正常,尤其是誊写几遍脑子都快停摆的时候。
发布于 2025-03-22 23:5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陆轶群律师 - 1 个点赞 👍
揪住这个笔误没有意义。
方韩大战时候我恰好在微博关注过,那会我还刷到了韩寒一个同学的微博,他对韩寒当年的场景是有描述的。
当然,对于这样的人证,方舟子是无视的。
发布于 2023-03-23 20:0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明镜磨心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暗涌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碎银几两几钱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国际信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