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训传》我有什么应该知道的?
- 69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教员这个人,本质就是现代性溢出的一个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有几分猴气”,“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孙瑜拍的这个电影,就属于旧知识分子使着劲儿、蹦着高地贴近新社会的政治正确——穷人要翻身,富人是坏的,穷人是好的……本意未尝不好,但是落实到执行层面就像个小脚女人裹足不前,跟不上时代。这就好像一个冷兵器时代的人去想象未来军队,只能想到跑得更快的马,射得更远的箭,能把人气乐了。
然后就开始拿奖,好多人就想在全国推广这个片子。
教员一看不对头,就开始写文章批判这片子,批判完让孙瑜继续跟《宋景诗》的组,受受教育。《宋景诗》是当时的政治任务,就是专门为了反武训传的。
但是老实说,Tsuru酱挂帅搞的这个《宋景诗》真的好吗?未必。要说战争场面和服化道,绝对是华语电影史上的天花板,没有之一。但那个玩意儿是堆资源就能堆出来的,这和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一系列史诗片以及后来的《大决战》是一个路子。
主创团队真正能控制的剧本,却很一般,尤其是对于“anti武训传”的政治任务,根本就没有达到。以前这个片子是被淡化的,现在你在网上随便就可以找到全片,你可以去看一看,乏味得很。除了硬核历史爱好者去看战争场面,没有人会去看。你能找到一个像大决战里“总座高见”“徐州地方”“我做如下部署”那样破圈的梗吗?找不到。
所以说Tsuru酱她是真不行。
《宋景诗》公映完,孙瑜该导别的戏还是导,什么《乘风破浪》《鲁班的传说》啥的,到60年就满六十岁退休了。教员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当年整风审干闹得太凶,他才要坚持“人头不是韭菜,割了就长不出来了”。
所以说当年啊,党内党外,实际上无非是拿教员当一个新的朱元璋,拿《资本论》当新的《四书章句集注》,拿“为人民服务”当一个新的“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继续做题。
全社会,从干部到群众,再到知识分子,它真的就是这么想的,脑子里的东西是老一套——道德大棒啊,清规戒律呀,这一套理学玩意儿,再加上一些扛旗反旗、站干岸,推倒了油瓶不扶之类的私货。
这些东西已经把中国人腌入味儿了,无法可想,这不是一两个现代性溢出的天降猛男就能解决的——挨个讲道理,能讲通几个人呢?吕参座不是有句名言吗?“刘,周,朱,邓,林,陈,各位老帅,我叶XX也算一个,谁也不是省油的灯。也有人当过家,掌过舵,都不行,这才发现只有教员能服众”。
写文章让大家都看到,发动群众?人家给你a4纸雕花,花式解读成圣旨。
所以最后就只有点上一把火,不破不立。
当然啦,很多无辜的人就要牺牲——孙瑜也因为十几年前这笔老账,受了冲击。毕竟被教员点名批评过的人,他不是反革命,谁是反革命呢?
不过好在孙导比较坚挺,最后活了91岁。
没办法,只有这样,让大家把思想都摊开来暴露出来,开片,然后再拨乱反正,再解放思想。
你说苏成九傻吗?能从战争年代一路做到那个位置的人谁傻?我相信他比100个我加起来都聪明。但他是怎么能想到“两个凡是”这种南宋/南明味儿拉满的口号的?这不就是“祖宗成法不可易也”吗?所以他赌输了。
所以呀,我觉得不管你怎么看待《武训传》,至少你得先看看《武训传》,还有《武训传》的前前后后、始末根由。
继续追问
由知乎直答提供查看全文>>
黄金开口笑 - 32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这部电影可以看出中国知识分子建国初的想法,看出建国后的阶级矛盾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调和的。
1949年的时候,中国知识分子算盘打得多完美,你们这群泥腿子啊,江山是你们打的,但还得由我们来坐。那些穷棒子农民,别想着和地主老爷站一起,话还得由读书老爷来说,你们最多减息几年,以后还得乖乖照契约交租。
如果按照这部电影的思想,1949年有啥意义?与历史上农民起义有啥区别?几千万烈士纯纯的给地主和知识分子做嫁衣裳。
一个占据中国社会1300年的史上最强大特权阶层,怎么会甘心和泥腿子平起平坐?这就是武训传拍出来的目标。
谁还说阶级斗争是人造出来的?
从某个角度说,1949年只是普通改朝换代,1957年才是新政权的真正成立,1966年才是中国百姓的真正站立起来
查看全文>>
往事如风 - 238 个点赞 👍
最近朋友圈,新闻上看到了武训传,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在推广,大致研究了下,简单理解写了点。
看两点《武训传》的争论,一是大众的歌颂,一是毛泽东的社论。
- 为什么被歌颂
一个想读书的乞丐因为穷而读不了书,被人欺负,立誓一辈子行乞开办义学并且做成了,最终死在义学堂门口。这是我从网上看到的《武训传》讲的什么,以这来看,被歌颂是必然的,因为这个故事很容易感动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这么坚持自己的理想,也不是人人都能发大善心希望普天之下穷人都能收到教育。歌颂的是武训的品格,歌颂的是这种由自己的苦难得出的大善心希望他人不在苦难。
- 毛泽东的社论评论的是什么
要知道毛泽东社论说的是什么,我们先要知道社论的内容。
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于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而是像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我们的作者们不去研究过去历史中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些什么人,向这些敌人投降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是否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我们的作者们也不去研究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 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 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看到了什么?毛泽东评判的不是武训发大善心的品格,评判的是意识形态,在新中国刚成立,无产阶级革命尚未成功的时候,他关注的是,我们要看到《武训传》是在封建地主阶级文化基础上存在的,他批判的是封建文化,不是武训其事。
我们再把评判分拆下,事实上,武训在他那个环境下,是有历史的局限性的,他可能根本就想不到推翻封建统治阶级,他能做的只是在这个社会下自己能完成的事情。而毛泽东,且不论他是否能明白武训的局限性,他主要是要让人民觉醒的看到现阶段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推倒封建残留文化,不要被一些假象所蒙蔽了眼睛,忘记了自己的革命。理解了这些,我想看毛泽东选集的时候能更看到文章表面意思之下真正的含义,我们要做的是推翻反革命,而不是阻挡文化的多元性。
从这个毛泽东思想出发,如果再研究当代社会,相信会很有启发,不多说了,我准备去看毛泽东选集去了。
查看全文>>
fs大于w - 101 个点赞 👍
武训从1859年开始要饭办学,要了近三十年的饭,总算开办了一所学校,出名了,又接下来办了两所义学,总共招生一百多人……辛辛苦苦要饭三十年,多招收一百多学生,真有用啊?
清咸丰九年(1859年),21岁的武训开始了乞讨办学的生涯,
光绪十四年(1888年),武训花钱四千余吊所建的第一所义学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成,取名“崇贤义塾”。“崇贤义塾”建成后,武训亲自跪请有学问的人任教,跪求贫寒人家送子上学。当年招生50余名,分蒙班和经班,不取分文。……光绪十六年(1890年),武训又在今属山东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武训花了三千吊钱于临清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取名“御史巷义塾”。而更讽刺的是,据说这些学生大多数还都是家里有钱来读高级的"经班",没钱读书的穷人孩子更急需的"蒙班"(启蒙启蒙),据说是多年后才开设?
“崇贤义塾”在头七年(一八八八年——一八九四年),根本没有蒙班,只有经班。而经班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好户”(地主),其余也是富农或商人,没有一个中农,更不要说贫雇农了。学生中,有一些是跟着老师来念书的秀才。读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左传等书。能够做“满篇”八股文章的人,才有入学的资格。
后来压力太大,开设了蒙班,但是仅一年就取消啦……鲁迅先生对武训的评价是很讽刺的:
二月九日《申报》的《儿童专刊》上,有一篇文章在对儿童讲“武训先生”。它说他是一个乞丐,自己吃臭饭,喝脏水,给人家做苦工,“做得了钱,却把它储起来。只要有人给他钱,甚至他可以跪下来的”。
这并不算什么特别。特别的是他得了钱,却一文也不化,终至于开办了一个学校。
于是这篇《武训先生》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来道:
“小朋友!你念了上面的故事,有什么感想?”
我真也极愿意知道小朋友将有怎样的感想。假如念了上面的故事的人,是一个乞丐,或者比乞丐景况还要好,那么,他大约要自愧弗如,或者愤慨于中国少有这样的乞丐。然而小朋友会怎样感想呢,他们恐怕只好圆睁了眼睛,回问作者道:
“大朋友!你讲了上面的故事,是什么意思?”
以温和著称的汪曾祺先生,对武训的批判反而是严厉的,你要说下面这篇文章时代色彩太浓,他照样收录到自己的文集里去:
革命,是统治者最讨厌的东西。
因为讨厌革命,反动的统治者就欢迎武训,就表扬武训,就希望穷人里头多出些武训了。
……
这个为反动封建统治效忠的“自我牺牲”者是一个英雄么?
不是,绝对不是。
当时农民叫他是“豆沫”,言其胡涂,就他的完全不认识历史的发展方向来说,并不算冤枉他。
他的“自我牺牲”到底牺牲给了谁呢?他的“利他主义”到底利了一个甚么他呢?反动的统治阶级。凡对反动统治阶级有利的,对人民就不会有利。更讽刺的是,武训是要了三十年饭后才办了学校。日后还有人跟武训学,要饭要钱理由是"我攒几十年钱后再办学校",您说他是真心办学呢,还只是是趁机弄钱呢?武训家族后来还真有人这么干了,反正只听说他拿钱买田,没听说他办啥学校:
《乞丐生活素描》一文中的“莲花落词调新颖”一节,介绍了乞丐在莲花落唱词中加入反映时代变化的新内容:“莲花落可说是讨饭调,每个乞丐都能高唱,本来是‘梅花一支开,莲花啦莲花……’的歌调。现在,他们居然把老调改了,改成含有民族意识爱国思想的新颖的词调。‘打倒某某老’、‘民国万万岁’、‘拥护蒋院长’、‘某某人,真无理,开大炮,占我东三省’……这一些句子,都含在莲花落里,流入了民间。”前述武训曾孙武金栋继祖行乞唱词也有变化。武训唱词是:“谁推磨,谁推磨,管推不管罗,管罗钱又多。赢得钱,修义学。” 武金栋的是:“众人行好我代劳,人家帮助为我的;募钱不要钱,爷爷万万年;不为名,不为利,附属爷爷真主义;不为吃,不会喝,附属爷爷真不多:前辈爷爷兴义学,后辈孙子武金栋,一辈接,一辈传,爷爷香烟永不断……”
在五十年代初期进行的武训相关调查中,还提及到武金栋这个人,但查出来他不是武训的直系亲属,是疏族。明显他靠着学武训,在民国时期捞了一些名和利,土改时挨了斗,但还是中农成分,解放初已经是七十八岁了,反正在调查组的笔下他的名声并不好,想来也是,武金栋在解放前家有五十多亩地,当地人也承认有一部分是他用募捐(乞讨)来的钱买的。这名声应该不会太好:
武金栋(武庄人,七十八岁,青年时候当过雇工,后来学武训,不务正业,到处以“义学”名义磕头募捐,讹诈劳动人民,搜括了不少的钱,土地改革时,农民坚持要斗他,分了他一些土地,他现在是个中农)……
武训死后,在鲁西及别地出现了一批吃武训饭的人。其中的一人是临清的号称“武训第二”的王丕显,是一个借兴学发财的学棍,这里不来详说。另一人是堂邑的武金栋。武金栋,堂邑武庄人,是武训的疏族,现年七十八岁,他就是现存的一个活武训。他在武训死后一意学武训,见有钱人就磕头,低眉顺眼,出口成词,到处募捐,很积了一笔钱。他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到过南京,为国民党所赏识,捧为活宝。他和我们见面,还是口中念念有词。他对群众的态度很坏,当地群众很不满意他,在土地改革时把他当作了斗争的对象。我们找他谈话,柳林镇的群众很感诧异。他从街上走过的时候,群众指着说:“为啥这家伙又来了!” (《武训历史调查记》)。。。。。。
查看全文>>
莹如玉 - 87 个点赞 👍
1、《武训传》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批判《武训传》和不再批判《武训传》的理由,越是受大众欢迎的文艺,越容易被zz当作子弹或靶子借题发挥。
2、大众文艺很难中立,越是受大众欢迎的越是如此,因此文艺商人为了保证利润会寻找安全文艺,过去比如各位现在经常看到的各种流量明星偶像剧、古偶剧、抗日剧。
3、在文艺评论中,广大受众是失语的,是没有话语权的,没有权力决定自己能看什么,对文艺的看法无足轻重,如同被铜皮带子抽着旋转的陀螺。
查看全文>>
郑天玑 - 64 个点赞 👍
关于武训,我建议先了解一下古代的乞丐,了解一下什么叫“团头”,了解一下什么叫“采生折割”。然后你想一想,一个乞丐是怎么能够和“乡绅”“地主”“合作办学”的。
查看全文>>
零件山首席 - 32 个点赞 👍
你觉得靠乞讨能办起来义学吗。
武训靠的是高利贷。
但古代只有地方上有势力的豪绅才能放贷。
武训就是靠着办义学的名义,挂靠乡绅放高利贷起家的。
这是一个流氓无产者和地主阶级联合起来的双簧,一边用高利贷对民众敲骨吸髓,一边进行奴化教育,名利双收。
革命者看了不生气,那才真是忘了初心。
可惜像主席这样一直不忘初心的不多。
编辑于 2024-02-08 15:42・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田锋 - 21 个点赞 👍
今天的年轻人是无法理解这个电影本身在讲什么。这个历史人物的动机和电影的动机是两码事,比如张桂梅和张桂梅原型电影,是两个不想干的东西。千万不要把电影和人物混在一起讨论。
那电影到底讲了什么呢?做个比喻,现在有一部电影,说的是一个35+大龄私企员工,领了工资,什么都不干,就花钱办考公培训班,一分钱学费都不收,天天给大学生们念叨,为什么你过不好,因为你不考公,为什么你这么苦,因为你不考公。要考公,就不能看小说就不能学技术,要一门心思学考公。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内核,把所有问题归结于不读书,且这里的书专指四书五经类的,官方指定的考公教材。这部电影所有的逻辑都是,你受苦受难就是因为你不读书,直接一点说,是你没功名。
查看全文>>
斯槐里哦 - 17 个点赞 👍
事实证明,无论是左壬还是目田,都不关心这部电影,以及背后的斗争到底是什么一回事,双方都忙着狂吹政治狗哨,属实让人蚌埠。
先说键政小鬼最喜欢的意识形态问题——说《武训传》是反革命电影就像说《逐梦演艺圈》能拿奥斯卡一样可笑。但凡把电影完整看完了就能明白,整部电影要讲述的不是武训理想的成功,恰恰是武训的路线无法走通,是死路一条。在电影后半段,武训听说孩子们读书是为了做官、而不是为穷人出头时,就惊讶而愤怒的诘问私塾里的孩子。而电影结尾,武训穿着清廷赏赐的黄马褂,在泥地里疯狂打滚的时候,穿插着周大焚毁官府,贵族们狼狈逃命的画面,共同形成了强烈的宣泄,宣泄着对这个黑暗旧世界的毁灭欲望。
在这之后,依旧乞讨办义学的武训,实际上仅仅是遵从惯性的行尸走肉罢了——他的理想已经彻底失败,生命的全部热情都已经消灭。可以说,《武训传》这部作品正是要说明,只有彻底的暴力革命,只有真正的摧毁旧社会的全部结构,才能实现武训梦想的穷人翻身,温和的改良注定只会沦为封建君主豢养的宠物而已。请问,整个故事究竟哪里有问题?
目田三天两头嘲讽郭沫若,然而郭沫若除了形势所迫以外,可从未主动迫害、污蔑过人,只是为了保全身家写了几首诗,就被骂到现在。而真正在幕后挥舞大棒,对赵丹、孙瑜等老左派文艺工作者疯狂迫害的,一手炮制胡风案、丁玲案的,则是臭名昭著的“文艺沙皇”周扬,如此恶贯满盈、苦难甚至配不上自己思想的纯粹带恶人,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界孙笑川,反而几乎无人提及。充分说明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十七年时期的文艺斗争,只顾着构建颅内平行宇宙疯狂批判自己想象中的孙笑川,以至于真正的孙笑川反而被忽略了。
更加爆笑的是,十七年作恶多端的周扬,在小王大吼一声惨遭橄榄后,很快就再度复出并且被平反,挨了多年铁拳后,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强调人道主义,地狱笑话程度简直堪比艾希曼反思种族主义,然而很多正道壬却又不敢正视:后三十年许多被他们拿来吹政治狗哨的人物,实际上正是前三十年掌握实权,并且疯狂挥动铁拳的大爹之一。
我是个很悲观的人,从来就不相信什么真理得胜或者正义终将伸张这种屁话,事实证明绝大多数时候没有人关心实际发生了什么,只忙着颅内高潮干碎自己的孙笑川,然而打老奶奶的凶手无人关心,甚至几十年过去了还觉得孙笑川打老奶奶这种事打得好应该打,这种事情正是这部电影遭遇的,是赵丹、孙瑜等一众艺术家遭遇的,《武训传》作为解放前左翼电影的集大成者,成功结合了德国表现主义、现实主义等多种各国优秀电影艺术成果,真正让电影脱离了对舞台戏剧的再现,拥抱了用视听语言而非人物对白讲述故事的电影理念。但是这种路线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并没有进一步延续,最终导致了中国电影的极度落后,在七十年代末不得不从头开始。从电影艺术的发展来说,《武训传》受打击对中国电影艺术是非常大的损失和倒退,造成的损害比孙笑川打老奶奶要更甚,然而依旧有这么多人高呼打得好,实在是很幽默发布于 2024-01-22 00:4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Bartman - 4 个点赞 👍
借武训宣扬奴隶精神的人,实在是不蠢即坏。
前些年,号称“新中国首部禁片”的电影《武训传》在沉寂了近六十多年后重新发行。我觉得这是件好事,有心人会看到毛为之大动肝火的《武训传》是什么样一个真面目。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武训的钱是怎么来的:(1)乞讨(2)打短工(3)挨打,让人侮辱(4)做手工活(5)保媒拉线。总之就是跪着要钱,打一个耳光给多少钱,诸如此类。通过这些方法,武训一共买田230亩,积钱3800余吊,再加上和尚士绅赞助,全用在办学上了。他去世后,清政府不但赏了黄马褂,还在山东临清县忠义祠为他设了灵位享受致祭。民国时期武训也颇受人尊敬,委员长,汪主席都曾向其致敬!但我敢说,这些歌颂武训的人,百分之九十九是不会跪着去办学的。他们如此热衷,也是意味深长的一件事。
武训将把教育“交给社会”,一方面大力加强慈善办学体系,办法是给捐款和慈善者立牌坊和功德碑什么的,刺激慈善力量投入办学,取得办学投入的增长;一方面,武训将把所有校长、老师和学生通过集中培训,让他们学会讨钱的本领。古代武训,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他能珍惜,那么他一定推行他办学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全国、以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希望工程”--说白了,不过是慈善捐款和乞讨办学制度!
《武训传》拍摄于1950年,新中国刚刚建立,正值旧的一切即将被颠覆、被埋葬、被摧毁而工人、农民即将成为这个国家的新主人的时代。(至少教科书是这么告诉我们的)那么请问,被压迫了千百年的农民是像武训那样跪着、匍匐着去乞求统治阶级大发善心来改变命运还是靠自己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改天换地的气魄去推翻旧世界并建立一个新世界呢?答案在毛看来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对武训的赞美无疑是对农民革命的变相嘲讽。更大的问题在于,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包括高层,都没有看出这里头的问题来。
新中国以来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就,靠的是谁?难道是武训们及其“希望工程”吗?不,是靠推广全民识字率的推进。新中国的废除土地地主所有制,就是要废除封建贵族教育的经济基础,使所有农民的孩子可以受到现代教育。后来穷人上不起学,又是为了什么?不就是走了武训的路吗?九十年代,嘴上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但事实上,中国的教育开支仅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三分之一,列全世界倒数第四,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看来,我们的确“不差钱”,差的是对教育的重视。
武训也许不是坏人,但不足为训,而借武训宣扬奴隶精神的人,实在是不蠢即坏。
发布于 2024-01-25 16:55・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