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大学 10 名教师拟被解聘并注销事业编,因长期脱岗旷工,部分为委培博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 600 个点赞 👍
“一开始以为是长期脱岗,还能继续领取空饷然后被逮住了。看完才明白,是留不住高级人才,人家什么都不要跑路了”。
“学校花钱引起人才,或者是委托培养人才,却又没把人家当回事。最后人家没要工资跑路,财政给他们发的工资被校方拿了,如今事情被查出来了,然后开始处理这个事”。
……
看到这两个评论,觉得挺有意思的。
是怕纸包不住火,迟早会被爆雷,所以就自己先曝出来处理问题吗?
既然是委培的,而且还有编制,那为什么有10名教师都选择放弃了呢?
这里面的原因,才是最让人好奇的。
其实,仔细推敲就能理解了,无非就两点情况。
一个是薪资待遇没达预期,或者是外部有更多的高薪机会。
毕竟是博士学历,在就业市场的议价空间还是有的。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企业提供的待遇肯定会更有吸引力。
另一个是在学校工作的心理落差明显,委培承诺的东西,很可能没兑现。
比如在学校的科研资源匮乏,再比如个人的发展方面严重滞后,难以提升博士工作的价值。
站在用人方的角度来说,定时清理长期脱岗人员,保证编制工作的合理性,确实是有必要的。
但也需要好好自查自纠内部管理问题,一群人都长期脱岗离职,那就是很大的问题。
既然留不住人才,或者是编制都发挥不了吸引力,就更应该考虑实际现象。
而对于脱岗人员来说,躺编肯定是不现实的。
明知道需要支付违约金,却选择逃避解决问题,后续的麻烦也注定是一大堆。
契约精神很重要,离岗也好、协调也罢,事情总是需要解决的。
查看全文>>
壹哥 - 61 个点赞 👍
最近几年,双方互鸽的新闻是越来越多,比如说保研,比如说找工作,劳资双方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方面学校超发offer!计划招10个人,但如果仅发10个offer,你事先问他们,他们都信誓旦旦的表示他们肯定来,有可能最后来报道的只有3个!所以只能是超发offer,发30个不就得了嘛!万一最后报道的超过10个,那就按排序把后面的人鸽掉,这就是传说中的养鱼!
另一方面,求职者骑驴找马!总是先拿一个保底的offer,然后再去拿更多的offer,比如一些学霸可能一人有十几个offer!最后横向比较,把其它不理想的offer全部鸽掉!
最终形成了双方互鸽!
互鸽的过程,学校一般没啥损失,因为供大于求,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优秀的人才也不受影响,此处不留爷,自由留爷处!最难受的就是中不溜的那群人!很多时候就是赌博!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发展规律!
大同大学不好,我换个给个更好的平台,我觉得也无可厚非!大同大学给了我晋升的机会,我读了个博士之后我发现我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我把违约金一赔就走人,我觉得也无可厚非!
貌似双方都没有啥损失,但实际上破坏的是双方的信任,所谓的契约精神!学校和老师都只从自身有没有好处来思考问题,大家都想争取利益最大化的话,那就变成了零和博弈!
这十个人的行为,可能对他们自己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对于今年要应聘大同大学的博士生来说,那可能就是灾难,我非给你来个生不如死,吊着你最后把你鸽了!对于今年要在职读博的大同大学青椒来说,也可能是灾难,我非给你提一大堆条件,然后再加大违约金的额度,让你想读也读不了,读完了想走就让你倾家荡产!
别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现在是前人挖坑,后人跳坑!
我只能说:苦了年轻人了!
但凡事往好处看,开除了10个人,那不就意味着又多出来10个坑嘛!继续卷起来吧!
我是正男 ,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博士,你的点赞、收藏和关注是对我最大的支持!每周五晚10:00视频号直播,敬请关注!
查看全文>>
工藤正男 - 35 个点赞 👍
谢邀!
我只能说,这篇公告初看充满着一种诡异。
结合一下媒体采访的时候校方给出的信息:
据极目新闻报道,7月12日下午,记者联系了该校教师工作部(人力资源工作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公告中的10人均为教师,一部分为校方委培的博士,一部分为公开招聘的博士,有人接受委培后未回校任教,有人上班一段时间后离开,且均未履行审批程序。截至目前,相关人员暂未与校方相关部门联系。
公告提到的是两类人:一类是校方委培的博士,另一类为公开招聘的博士。
应该来说,都属于高层次人才了。但是两类的情况是有很大不同的。
校方委培的博士正常情况下会有委培协议,一般这种委培协议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校方付出一些资源,然后要求这些人毕业之后回原单位继续工作,至于协议是如何约定且学校是否付出了大价钱,那恐怕得看委培单位具体情况及合同啦。但是他们居然会选择失联,这里面的故事可就值得回味啦。你说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之下,编制真的是很多毕业生的香饽饽,作为一所公办大学,我相信在这些委培博士当中,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情况,然而他们毕业之后还是走了,为什么呢?
最合理的推断可能是:
1、他们毕业之后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所以宁愿毁约也不回校了。
2、他们其实跟校方商量过毁约走人的事情,校方给他们设置障碍,一直谈不拢,所以只能失联了。
3、校方委培协议是否涉嫌不平等?涉嫌强制?这些博士当时是为了获得机会所以勉强无奈答应,但有积怨,最后决定出走。
4、学校的一些关于科研及教学等制度....
.....
不管是什么情况,我们不可尽知,不过通常情况下如果校方真的给了不错的待遇,并且平台也不错,正常情况下这些委培博士应当不至于通过失联的方式,冒着被消编的后果离开的。因为这不太符合人趋利避害的特性。
第二类是公开招聘的博士:
这类博士为什么也会失联也会出走呢?他们跟委培博士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跟单位不存在所谓的委培协议,对于他们来说,出走恐怕是出于对现状的待遇等存在不满,使用了自己的自由选择权。
我们不妨求证一下大同大学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一些政策。
人才引进公告 另外对于人才引进方面,有明确的服务期的规定:
服务期规定 这批失联的公开招聘的博士,我想大概率应该属于第四第五层次的人才(不绝对)。
通过公告,我们可以开出,实际上大同大学提供的待遇,虽不能跟一些知名院校直接对比,但是纸面上看还是不错的,服务期方面,这类人才通常学校要求是服务期不少于8年的。但有个细节也必须要注意到,有一个三年首聘期考核的概念,后面如果考核不合格,则按照工作协议执行,至于协议是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啦。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去年一个热点事件:博士五年未升副教授被转岗到后勤。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这件事也是发生在山西,巧了。
这些年,抓住大学毕业生整体就业压力比较大,且学历有贬值,双创以及各种宏观的教育政策推出等时间窗口,很多高校都主动出击,打着各种名义要引进「高层次人才」,但实际上也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乱象,包括但不仅限于:
1、待遇没有兑现,或者有很多条条框框隐藏条款/ 条件,你入职了才知道;
2、「非升即走」压力巨大,希望你搞科研有突破,却基本没有任何配套支持,孤掌难鸣,但规定是要执行的....
3、超编招聘,也没有任何稳定性安全感可言
4、土博被歧视,头部院校尤其严重,留学/国际化背景滤镜仍然存在
5、地方配套和整体的科研生态没跟上,「既要鸡下蛋,又不给吃饱」。
....
所以,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宁愿失联,也要出走,具体原因可能很多,但是两年间,山西的高校就发生了两次跟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的热点事件,高校有没有一点责任?恐怕很难说完全没有责任吧,比如:待遇和保障兑现了么?真的尊重人才么?这些人的发展真的有保障么?晋升等机制公平公正么?...
如果这些基本的都没有保障,人才流失基本是大概率事件,关键还不在于这一点,而是以后更难吸引真正的人才了,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全国范围内的一些高校,你可别看到现在学历贬值了,博士出厂量确实比较大,就不真把人家当人才,甚至不把人家当人,耍起各种PUA把戏啊,你要知道,你要真想要干出点成绩,尊重不是嘴上说说的,是真的要从观念到制度上去给人家创造好一点的条件的,不要明知道自己是占了便宜才把人家招进来,然后还想继续占人家便宜,甚至不把人当人,那对方就只能用脚投票了。没错,编制在这种大环境下面确实是香饽饽,但是真正有才能的人,人家是会用脚投票的,人家会跑。
吸引到人才,抢到人才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用好人才,真的要给予他们一个发光发热的良好的配套生态,否则大概只能是「露水姻缘」,相互不负责任了。我相信这类现象在全国范围里都有,只不过是刚好这两年山西出现了不止一次的争议罢了。
一个高校,不管是委培的博士,还是公开招聘的博士,居然有10人宁愿被消编都跑路,我想应该不仅仅是这些人没有契约精神的问题吧。这对于高校也绝对不是什么好事情。
那为啥这次大同大学要出公告?毕竟是公办单位呀,人走了还占着编,总要走流程的嘛,这是程序需要,没毛病。要不然后面一直吃着财政人又不在,那叫做「吃空饷」了,那麻烦更大。
以上!
我是花生哥,欢迎关注 @花生哥聊升学规划
专注分享干货带成长,助你打通升学与职场!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花生哥聊升学规划 - 31 个点赞 👍
这种事在高校可以说常见很。
上周跟机电学院的执行院长(H老师)去吐鲁番开会,路上遇到新疆大学的老师,因为都是高校老师,且H老师的曾经在新疆大学读的博士。做个声明,我是小卡拉米,代替我们院长去开会的,路上交流也是领导们说,我在旁边听。
H老师在中南大学读的本科和硕士,硕士毕业来入职我现在工作的单位,来的比较早,他是70后,后面随着学校发展,去新疆大学读了博。但是,在他博士毕业前夕,新大的机电院领导希望H老师能留在新大,并且帮他交违约金,那会H老师只是普通老师,大概率看中了他的科研能力,说白了毕竟新疆最好的学校邀请,说不心动是假的。
但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定向委培问题,毕竟他也有编制的,被学校看中,送出去读博,合同要求读完博士得回原来单位,且增加了服务期。这事才冒头,传到了校领导的耳朵里,直接跑到教育厅。开口:就问上级领导管不管,好不容易培养个博士,老大哥上来就挖人,做事也太没有底线了。一顿子诉苦,也算是告了状,最后这事就黄了。
当然新疆这边很多高校也有跟大同大学类似的情况,不外乎就是脱岗,甚至档案也不要了,直接走的情况,尤其在二零一几年的时候,我现在这个学院,就出现过副教授直接不要档案走的情况,一个带编制的老师,想离职非常麻烦,以前的教师档案由人社厅管理,不在学校,所以就出现直接跑路的情况。
说了那么多,不外乎就是权衡利弊后觉得目前工作单位不合适,并且已经找到更好的下家,就走了;而脱岗也是无奈之举,离职确实麻烦,顺利的话,也得3个月起步。
当然委培博士出现这种情况,肯定在道德层面上是缺乏契约精神的,西部地区本来留人就难,你想出去读博,给你送出去(西部地区教育部都给提升学历的政策,比如不占用读博高校的博士招生名额,属于教育部给的,工资待遇也是正常发),但是拿到博士学位就立刻有二心,确实不道德。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clausius - 27 个点赞 👍
我觉得可能就是这么一回事儿,一部分人是花大价钱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校内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就莫名长期脱岗,也不办理离职手续,学校也没有掌握他们的动态。另一部分人是学校花钱委托到其他单位深造,承诺毕业之后到回到该校工作,结果毕业之后,也没跟原单位解除关系。因为没有解除聘用合同,那还得付工资。为了少做点冤大头,决定发布这样的公告,单方面解除聘用合同。所以才有公告里的这样一句话“因未与本人取得有效联系或本人收到通知后未到校办理解聘手续,现通过公告方式予以送达。请以下人员自公告发出之日起30日内到本单位办理相关手续或进行陈述、申辩,逾期视为放弃权利,学校将按照相关规定正式解除聘用关系并注销其事业编制。”
之所以冒着违约的风险不回到原单位,是因为那些人肯定找到了更好的单位或者平台。这个事嘛,也无可厚非,毕竟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是,这些人的做法确实有点不合时宜。啥都不说,我就走了。不管是这批高层次人才,还是学校委托其他单位培养的人才。在每一个环节把控上,学校肯定都是花了心思的。尤其是委托其他单位培养的人才,或许学校还出了人力和财力的。就这样一声不吭地走了,做的有点过分。
这里面最受影响的是编制名额问题。对于这种学校来说,编制这个东西,一般来说还是很稀有的。本来商量好,给你留了编,你倒好,人不来,话也不说,直接浪费了人家学校的一个编制。第二年,绝对会影响学校的进人名额。
有一个问题我还没太想明白,每年博士这么多,不管是985还是国外回来的,现在的博士已经不是那么值钱了。为什么这个学校还要委托其他单位培养?还有就是已经进校的博士,为什么面临着违约的风险也要跑路。我专门查了一下2025年山西大同大学的高层次公告,相信如果刚毕业的博士,大部分就是第五层次人才,极少数应该是第四层次人才。这上面的待遇是:引进方式是待遇
第五层次青年博士,享受安家费30-80万元(税前),6个月试用期满,一次性发放10-60万(税前),首聘期获批国家级项目,追加安家费20万(税前);享受科研启动费25-40万元,6个月试用期满,按照学科建设需求,经项目申报评审后(立项科研启动费5-20万),立项执行,首聘期获批国家级项目,追加科研启动费20万。
薪资待遇
第四层次和第五层次,享受相应人事政策工资,每年薪资约15-50万(税前,含校内绩效工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享受博士绩效2000元/月,首次执行期3年,首聘期考核合格后,续聘执行,之后每3年考核一次,考核结果作为下一个聘期博士绩效发放的依据。
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个待遇是不错的,我不知道在山西是怎么样的。即使在这样优厚的待遇下,可以看看招到的人即使这样,也没有招到很多高层次。这个就有点意思了。只能说对刚进校的青年学者的压力太大,虽然写的这么好,但是考核亚历山大,几乎完不成。这些待遇都只是水中月镜中花。看到既然完不成,不如早点跑路。
我是逐梦人,一个快要博士毕业的老学长。在知乎分享我的科研学习经历,并结合我的专业做点科普。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逐梦人 - 7 个点赞 👍
天下大同。
最近大同的新闻挺多呀!大同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全国缩影了。
现在人口越来越少,幼儿园和小学的人数越来越少。
未来需要老师的岗位也会越来越少,可以这么说吧,教师是最新被优化掉的公务员。
以后很多老师都会丢掉国家的铁饭碗,被排除出国家事业编。
从来就没有铁饭碗,以前有下岗潮,再往前有丹书铁券的也被杀头了。
现在这10个犯事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没有犯事老师也会失去事业编。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淡痛的腰子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新店吃瓜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