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不杀章邯不给叔父报仇,还给他当雍王?
我们都知道,项羽自小是被他叔父项梁抚养长大成人,找人教他识字,找人教他剑法,还亲自教他兵法。可谓恩深情重。后面项梁被章邯带兵给突突了。按理项羽与章邯应该是不共戴...
- 39 个点赞 👍
假仇人,真恩人
你还记得刘邦和项羽是结拜兄弟吧?
之所以会结拜,还是因为项伯活着的时候,项羽只是一个普通将军,而且还和刘邦军当时的实力差不多
两个人经常被项伯安排在一起配合打仗
有点像李云龙和楚云飞短期合作的样子
并且更亲近
按他们手下的编制人数,大概相当于两个旅长
如果项伯不死
刘邦还有机会拉出来单干,项羽永远不可能上位
人家项伯不光有弟弟还有儿子
并且项伯采取的策略是尊楚怀王为王
项伯死了,项羽才有机会政变,先砍宋义,再杀楚怀王……
项伯不死,刘邦持续成长,项羽就只能做他的一辈子小弟了
但是这个感激,项羽说不出口
可章邯恐怕心里也明白
所以才会被赵高断绝后援之后,马上去找项羽和谈
换成是你,你觉得自己和对方有很大的仇恨,你会不会找他和谈?
别人就算了,项羽像是能放下仇怨的人吗?
如果能,子婴也投降了,不一样拉出来砍了
章邯也是一个很自私的人,他未必不知道自己的投降会让手下20万人被杀
但是这些都可以是自己的筹码
政治人物之间需要默契,也要有私密的沟通
他们两个之间的和谈细节,司马迁不知道很正常
这个时候的刘邦还没意识到无间道的重要性
他是在鸿门宴之后,才明白情报吃亏一定死
这都是曹无伤教他的
砍曹无伤之前,司马迁的记录,除了刘邦军内部的故事都是以远观者视角
砍了曹无伤之后,项羽跟虞姬说什么他都能知道
所以曹无伤还活着的时候,不用深究项羽那边的谈判细节,你只看是不是有利就可以了
留章邯为王,是比砍了他更有利的选择
任何组织的任何事情,都有主战派和主和派
主张砍了章邯的楚军,都是潜在支持项伯子孙掌权的人
打击他们,比砍了章邯更重要
所以项羽也能成为主和派
不杀刘邦也类似
范增就是项伯政治势力的余孽
他要是不那么坚决的要杀刘邦,刘邦恐怕有九条命也得死在鸿门宴
陈平之所以对自己的反间计如此自信
也是因为他在楚军做过高官
他知道内部矛盾远比外部矛盾重要
也知道楚军的关健矛盾在哪里
在项羽眼里,范增才是那个前朝余孽
而章邯是那个从龙之臣
发布于 2024-05-07 09:5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金陵小老头 - 32 个点赞 👍
我以为这帮玩意说咸阳是刘邦屠的已经够抽象了~~
结果一山更比一山高
现在新安杀降都是章邯干的了
这不就是内娱粉圈标准套路~~~giegie是傻白甜~~
发布于 2024-05-07 12:3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遥想当年少年勇 - 29 个点赞 👍
这个我们讲过多次了,项羽虽属于项氏家族,但他既不属于大宗项梁(项梁死后他儿子是项襄,后被赐为刘襄,你懂的他是刘邦集团的重要一员,封侯)也不属于小宗项伯,他的地位很低,一直是作为项梁的杀手(打手)保镖而存在的,所以他对项梁没有什么亲情。
至于项羽与章、司马、董这三秦将,他们反而是投诚后的战友部属关系,巨鹿之战,至所以至今让人看不懂,是因为太史公这个老文化精英说了谎(全部推给了霸王的“无双勇力”),当时的秦帝国的军事力量分成了两大部,一部是以章、司马、董这三秦将为主的拥护军功爵制主战部队,这支部队在历史上一直是被定义为“囚徒武装”,但真实的情况是,这些人都是在当时秦地服劳役的秦+原六国民众,有很多还是军户出身(记住在秦帝国服劳役,不仅可以免除家族的赋税,还可以免费吃食并会给一定的家庭补助的)所以并非现在所想的“像奴隶一样在服苦役”,有点像新中国“义务劳动”“比如当年三线建设征集动员”“知Q下乡统一劳动出工分”的降级版,是有收益的国家分配劳动,是秦帝国总动员能力的直接体现。
这就是为什么的陈胜吴广鼓动“造反”后,秦帝国直接武装了这支“正在总动员的”大军,如果这些人真的与秦帝国苦大仇深,那他们必定会反戈一击(至少也会毫无战力的战场溃散或是逃跑,就像当年武王伐商时的牧野之战,商王寿把刚刚东夷俘获过来的俘虏兵武装上战场镇压周武王姬发的反叛,结果这些人溃散的溃散,倒戈的倒戈,呵呵)。
但秦帝国这场镇压反叛的真相是反了之来,他们反而十分干净利落地收拾了陈吴之乱(精英称为第一次农民起义),因为秦的中央集权下的军功爵制,让这些动员出来的大军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原六国贵族的接近于私兵家奴整合出来的武装明显具有发散性,打起硬仗来狼不上狗上,根本不是这支专业性很强的秦帝国大军的对手。
但是秦帝国在这次镇压陈吴之乱的过程中,由于调出了这支强大的秦军而导致关中空虚,秦二世胡因为没有足够的威望,所以被秦原六国贵族拥护小宗复辟成功,并派出一支王离与涉间率领的支持秦旧贵族的军队,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来抢夺镇压诸国之乱的胜利果实,同时(也是监视)三秦将所统辖的这支仍然效忠秦皇帝的军队,这就是为什么攻下邯郸后,围巨鹿的变成了王离,涉间部的真正原因,这两支互看不顺眼的秦帝国军事武装,竟然同时出现在了绝对优势的赵国战场。
就在这个当口上,发生了有名的巨鹿之战,于是本应保护粮道的三秦将章、司马、董,出工不出力,你王、涉两人代表着秦旧贵族分封制的利益集团来抢我们的军功还要监视我,我们就索性断你粮道,这叫趁你病要你命。呵呵!这就是为什么英布仅有两万人就把秦军的粮道给断了的直接原因。
于是所谓的破釜沉舟就是,项羽在战争过程中敏锐地发现了秦帝国的两支大军并非铁板一块,所以要求在粮尽之前击败对手(项当时他应该不知道这里面的真正原因,但是直觉告诉他,这两支秦帝国武装互不隶属,互不对付,所以速度要快,要个个击破),因为王离与涉间是直接断粮了,项他以代上将的名义以少胜多,正当其时。
战争的结果是,人数占绝对优势却断粮军心不稳的这支秦旧贵族的军事力量(王离部)被吃饱喝足的5万步骑混编的项羽部队当场击溃,六国武装亲眼目睹了这场大战,而后章、司马、董这三秦将就在王离部被杀败俘虏后不久,经过互商就投诚了项羽,后来已知底细与原因的项羽就把被俘获的王离部的秦军全部斩杀,帮三秦将出了口恶气,霸王就此迎得了拥护秦军功爵制的军事力量(当时的)全力拥戴,项向他们承诺杀回关中,斩杀子婴,确保这些秦新兴军人集团的核心利益。
这就是为什么刘邦要放过子婴(还军灞上)因为这是刘邦与秦旧贵族的苟合,而项必须杀掉子婴的真正原因。
所以后面项羽之所以可以反客为主,戏下分封成为执天下牛耳于一时的霸王,主要就是项他吸收了这支当时最强大的拥护秦帝国自赢政首创的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军功爵制的武装力量。所以这三人被封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只不过他们当时的主力精锐被项抽调去征服天下了,呵呵。
你们既然几次三番地问了,那我们就讲给你们----听。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编辑于 2024-05-08 12:5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死睡双神 - 13 个点赞 👍
殷墟受降是形势所迫,可以理解。
但是后来在新安坑杀秦降兵却又放过章邯,还把章邯立为三秦王,这就是项籍对项梁的忘恩负义。
至于后来为什么项籍还封章邯为三秦王,根本原因还是在熊心身上。
······
刘邦于十月份攻破咸阳灭秦,但是项籍和诸侯联军不知道这回事。
到了十一月份,项籍与诸侯联军向西攻城掠地至新安时,项籍感觉速度太慢了,影响他抢先入关的机会(此时项籍不知刘邦已破咸阳),于是坑杀了这批拖累行军速度的秦降兵。
坑杀秦降兵却又留下章邯三人,就是项籍在做两手准备。
如果项籍能抢先入关灭秦获得封王建国的资格,在关中建立项氏秦国,就把章邯推出去当替罪羊杀了,顺带为叔父项梁报仇。
如果项籍后入关,那就另做打算。
结果在新安坑杀之后,项籍西进至函谷关前时,得知刘邦已破咸阳灭秦,顿时怒火冲天。
于是项籍改变策略,以抢夺瓜分关中财物为条件,引诸侯联军强行入关,迫使刘邦服软并让出关中(鸿门宴事件),然后就是项籍与诸侯联军屠掠关中财物共分之。
通过鸿门宴事件,原本属于刘邦的关中就到了项籍的手里。
然后项籍就拿着秦降王的脑袋向楚王熊心请封王,封自己为关中王。
如果有熊心封王的名分,再加上把章邯推出去当替罪羊杀了,项籍就可以在关中建立项氏秦国。
一切的步骤都按照项籍的计划进行,结果在临门一脚的时候,被拒绝了。
也就是熊心坚持“如约”拒绝了项籍的请封王。
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了,所以项籍非常愤怒。
于是项籍再度改变策略,既然你熊心不给我封王,那我就自己给自己封王。
但是项籍当时的实力只有巨鹿之战的军功声望和裹挟的几万楚兵,无法直接自立为王,于是项籍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拉拢诸将一起自立为王。
即项籍以“大家应当一起去抢夺瓜分熊心的地盘用来封王建国”为诱惑,立刻得到了联军将领的支持。
于是在被熊心拒绝封王之后,项籍在关中勾结列国将领集体造反、共叛六国故主、一起自立为王。
而项籍作为叛军盟主、反贼头目,需要带头东返进攻熊心集团,抢夺熊心的楚地。
既然项籍东返,那么关中之地就空出来了。
但是好不容易让刘邦服软让出关中,不可能再把关中还给刘邦,而且项籍自身的力量要全部东返进攻熊心集团,无暇顾及关中之地,只能把关中交给别人?
那么交给谁呢?
章邯等人。
于是项籍为了个人野心对项梁忘恩负义,不仅放过了章邯,还封章邯为王。
但是项籍也不想把整个关中之地都给章邯,于是把关中一分为三,分别给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于是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四国并立,互相监视牵制。
然后项籍亲自东返去进攻熊心集团。
······
小结:
从刘邦手里抢夺关中之后,项籍想给自己留的,结果熊心拒绝封项籍为王,等于说煮熟的鸭子飞了,于是项籍只能改变策略,举兵造反去抢熊心的楚地,把关中之地分给了章邯三人。
换句话说,就是项籍没有给叔父项梁报仇,当了白眼狼,还给章邯三人做了嫁衣。
这或许就是后来项籍毁约追杀熊心追了两千里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能怪熊心吗?
熊心也只是坚持事先说好的约定,是在守约守信。
当然了,坚持“如约”的代价就是最后兵败身死国灭。
只能说造化弄人。
解释一下熊心坚持“如约”的原因。
一是守信守约,本来就是事先说好的约定。
二是熊心身在彭城,不在关中,对前方的实际局势感受不深,了解不够多,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三是熊心的政治军事能力不如刘邦项籍二人,如果换刘邦来,大概率会同意封项籍为王,还能制造关中王项籍和巴蜀王刘邦的矛盾。
············
末尾,照常自荐关于分封天下是集体造反的文章。
发布于 2024-05-07 10:14・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熊小心 - 7 个点赞 👍
因为项羽没有打败章邯,项羽率领的诸侯军和章邯的秦军对峙了八个月,章邯是怕赵高报复,所以跟项羽求和了。既然是谈判。那么项羽就得遵守谈判条约。如果项羽打败章邯,俘虏了章邯。那么早就扒了他的皮。
发布于 2024-05-07 08:4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cantona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5zBHCz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果果 - 2 个点赞 👍
政治收买手段。做给别的未降秦将看,告诉他们投降可生,抵抗唯死。
项羽虽然残暴,谁不该杀,他还是明白的。章邯是秦军主力统帅,他能归降,能起到巨大示范引领作用。所以不能杀。
发布于 2024-05-07 22:09・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地宜禾 - 2 个点赞 👍
首先来两个孝子项羽,孝子刘邦。
孝子项羽,是怎么对待亚父的?如此对待亚父,项羽一定很孝顺。
孝子刘邦,项兄弟,想煮就煮吧,煮完记得分我一杯,让我尝尝我家人的味道。想必刘邦一定很孝顺吧。
孝子刘邦,封为汉王,一家老小想必是接到巴蜀享清福去了吧?
孝子刘邦,联同诸侯攻下彭城,天天饮酒作乐,想必此时也派人把一家老小接到关中去了吧?
孝子刘邦,逃命途中把儿子踢下马车,想必一定是个很重视亲情的人吧?
看看暴君秦始皇,跑到赵国,当年欺负娘俩的,都杀了。
娘联合假太监想篡位,其他都杀了,娘软禁起来。
发布于 2024-05-07 23:34・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tomsaid0327 - 2 个点赞 👍
因为章邯对项羽用处很大。项羽更看中的是他的军事才能,因此把他作为阻挡刘邦的一个棋子,封在关中。
查看全文>>
少荣之光 - 1 个点赞 👍
因为“为天下者不顾家”。
这个指导思想可以解答很多大人物的决策问题。
刘邦和项羽广武山对峙的时候,项羽用烹杀刘太公来威胁刘邦投降。
项伯这个时候已经准备分散风险,往两个篮子投鸡蛋了,于是劝项羽收手。
理由也非常简单,就是所谓的“为天下者不顾家”。
争天下的人目标明确就是整个天下,因此是不会顾及小家庭的。
什么私仇啦,家人的性命啦,统统靠边站。
为此这些权力上瘾的人甚至不惜主动996,5+2,白加黑。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
项羽因此放下了对章邯的仇恨,
刘邦因此放弃了父亲刘太公的性命,舍弃了儿女刘盈、鲁元公主的性命,下令诛杀好基友卢绾;
王莽因此杀了大儿子王宇、二儿子王获、四儿子王临,逼死从小养大视如己出的侄子王光。(我单方面宣布王莽在此项帝王考核中胜出)
可见,政治人物的杀伐,并不都是出于自己的本心。
我们还可以看到,刘邦为了政权的稳固,隐忍不杀雍齿。
雍齿是“章邯式”的人物,他们都是帝王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这样的人恰恰都没死。
无他,就是为了政权稳定。
刘邦发现雍齿最适合用来树立典型,显示自己宽仁为怀的政治形象,来稳住想要犯上作乱的将领的心。
急封雍齿为什邡侯(今四川什邡),皆大欢喜,除了刘邦。
刘邦是恨的雍齿牙痒痒,不杀他是因为他功多,策封他是迫不得已。
为此,刘邦甚至连当初的老大哥王陵也记恨上了。
谁让你跟雍齿关系好,你的侯位就慢慢等吧。
由此可见,帝王的决策并不是因个人感情的冲动行事,更多地是综合各方面的考量,是深思熟虑的决策。
编辑于 2024-05-07 22:38・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长乐未央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衣赐履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不知道了 - 0 个点赞 👍
项羽在秦朝末年的历史背景下活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强大的敌人,他的决策和行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于项羽不杀章邯并给予他雍王封号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军事角度考虑,项羽需要整合秦朝的势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其他反秦势力的挑战。章邯作为秦朝的重要将领,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和地盘,如果将其消灭,可能会引发秦朝其他将领和地盘主的反抗,使项羽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因此,项羽选择与章邯和解,给予他一定的地位和封号,以稳定秦朝的局势,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从个人情感和道德角度考虑,项羽尊重英雄人物,对有才能的人抱有敬意。章邯虽然在秦朝末年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反叛者的角色,但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战绩是不可否认的。项羽可能认为,给予章邯一定的地位和封号,是对他才能和贡献的认可,也是展现自己的宽容和仁慈。
再者,从历史背景和现实考虑,项羽需要团结各方势力,共同对抗刘邦等其他反秦势力的领袖。当时,秦朝已经被推翻,各个反秦势力的领袖都在争夺天下的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项羽需要与其他势力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维护自己的利益。给予章邯雍王封号,也是为了巩固与章邯的关系,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
至于章邯最终投靠汉军并投降刘邦这一事件的发生背景可能并非是因为项羽给予他雍王封号所致。投降的原因可能是章邯在经过一段时间与项羽的对峙后并未看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或局势的变化趋势对其不利导致的结果。而这一结果的产生既包含其个人对局势判断的因素,也反映了当时双方实力对比的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项羽不杀章邯并给予他雍王封号是基于当时的军事、情感、道德、历史背景等多方面的考虑。这一决策虽然看似矛盾或不合理,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却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而章邯最终投靠汉军并投降刘邦的原因则可能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最后,我必须强调的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其具体原因往往不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因此,在解释历史事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
发布于 2024-05-08 12:35・IP 属地甘肃查看全文>>
北风残阳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