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为天下者不顾家”。
这个指导思想可以解答很多大人物的决策问题。
刘邦和项羽广武山对峙的时候,项羽用烹杀刘太公来威胁刘邦投降。
项伯这个时候已经准备分散风险,往两个篮子投鸡蛋了,于是劝项羽收手。
理由也非常简单,就是所谓的“为天下者不顾家”。
争天下的人目标明确就是整个天下,因此是不会顾及小家庭的。
什么私仇啦,家人的性命啦,统统靠边站。
为此这些权力上瘾的人甚至不惜主动996,5+2,白加黑。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
项羽因此放下了对章邯的仇恨,
刘邦因此放弃了父亲刘太公的性命,舍弃了儿女刘盈、鲁元公主的性命,下令诛杀好基友卢绾;
王莽因此杀了大儿子王宇、二儿子王获、四儿子王临,逼死从小养大视如己出的侄子王光。(我单方面宣布王莽在此项帝王考核中胜出)
可见,政治人物的杀伐,并不都是出于自己的本心。
我们还可以看到,刘邦为了政权的稳固,隐忍不杀雍齿。
雍齿是“章邯式”的人物,他们都是帝王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这样的人恰恰都没死。
无他,就是为了政权稳定。
刘邦发现雍齿最适合用来树立典型,显示自己宽仁为怀的政治形象,来稳住想要犯上作乱的将领的心。
急封雍齿为什邡侯(今四川什邡),皆大欢喜,除了刘邦。
刘邦是恨的雍齿牙痒痒,不杀他是因为他功多,策封他是迫不得已。
为此,刘邦甚至连当初的老大哥王陵也记恨上了。
谁让你跟雍齿关系好,你的侯位就慢慢等吧。
由此可见,帝王的决策并不是因个人感情的冲动行事,更多地是综合各方面的考量,是深思熟虑的决策。
编辑于 2024-05-07 22:38・IP 属地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