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敢打袁绍?双方实力差距明明那么大?
曹操官渡之战和袁绍实力差距那么大,曹操为什么有信心会赢,怎么稳定的军心,让手下人也觉得他会赢,不临阵脱逃。
- 31 个点赞 👍
袁绍占据河北四州:青、幽、并、冀。
曹操占据河南四州:豫、兖、雍、徐。
虽说曹操的徐州是托管给番属臧霸的状态,但是袁绍幽、并两州的北部地区也没有完全统治。
所以袁曹之间的差距实际上不大。
那为什么给人一种感觉,好像曹操相比于袁绍很弱小呢?
这是因为曹操后方不稳,要防备的军事地点太多。
西线钟繇坐镇长安,要防备西凉马腾韩遂。
许昌要留守兵力,一来防止汉献帝在许昌搞政变,二来孙策扬言袭取许昌,三来刘备在官渡之战期间联合黄巾余党两次袭取许昌。
南线与荆州接壤要留守兵力,因为官渡之战期间刘表是站队袁绍的。
东线还要留守兵力,因为东部战区袁绍阵营的主将是袁绍大儿子袁谭,而曹操的主将是徐州蕃属臧霸。蕃属肯定不如儿子可靠,所以东线也不得不防。
这就导致曹操能够投入防御袁绍的兵力只有两万。
而袁绍是十万大军渡过黄河,直接压过来。
十万VS两万。
这个兵力对比看似是碾压,实际操作上也不是很轻易能够拿下的。
孙权第二次打合肥也是十万之众,张辽的守军只有七千。
曹操南下荆州,在赤壁也有十万大军,周瑜只有三万。
诸葛亮也是十万大军屡屡北伐,但战果也不理想。
防守方在粮草充足的情况下,是有巨大优势的,并不是靠数倍兵力就可以轻松碾压那么简单。
这是由于防守方会依据地利而守。
这不仅仅是城池和营寨那么简单,还有地形,像秦岭长江这种天然防御地形就不提了,一般情况下,想要以少胜多,就要主动出击到狭窄的地区进行防御。
十万大军不是那么容易扑开的。刘备在夷陵之战中五万人都扑不开,只能在山路上扎连营。这不是刘备不懂兵法,陆逊守住夷陵山脉之后,刘备在山里大军扑不开,没有大空场大平地让你去安营。
我们看电视剧,往往在城池下,攻城方会列阵,排摆阵型,城下那片空地又平坦又宽旷,比你们小区的广场还大十倍,好像是防守方恐怕敌人操练不开,给特意修建的。
现实不会这样的,防守方会尽量选择狭窄的地形,让进攻方的军队施展不开。
因此两万打十万,几乎不可能打赢。
但是两万守十万,是完全可能的。
而且实际上曹操就算官渡之战败了,也并不是死路一条。
曹操可以退守许昌。
就算袁绍继续进军包围许昌,曹操驻守在其他地方的防备兵力可以对许昌进行支援。
而且再退一步,曹操在退守许昌之后,仍然是有资本向袁绍提出谈判投降的。
在袁绍死后,大儿子和小儿子分裂的情况下,曹操吞并河北还用了好几年。
同样的道理,曹操就算官渡败了,就算许昌都丢了,就算曹操都死了,袁绍想彻彻底底吃掉曹家,最少最少也得要个两年时间吧。
所以曹操即便官渡战败了,仍然是有资格跟袁绍谈投降的。
这与不打官渡之战,直接谈投降也没有太大区别。
所以对于曹操来说,官渡之战没有不打的道理。
发布于 2024-05-06 22:15・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鸡脚芝士 - 29 个点赞 👍
袁绍和公孙瓒开打的时候,实力差距也很大。
刘备和曹操半生为敌,实力差距一直挺大。
周瑜在赤壁面对曹操,实力差距也远超官渡。
曹操和袁绍的较量,实力差距能有多大?
东线青州战场,曹军能与袁绍军抗衡。
西线三河战场,曹军能与袁绍军抗衡。
北线官渡战场,曹军能与袁绍军抗衡。
实力差距必然是有,但你说明明那么大,就属于无稽之谈了。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
袁绍的军营东西数十里之遥,而曹操的官渡人马也可以“分营与相当”——官渡曹军纵然少于袁绍军,也不会相差太多,不然怎么做到数十里之遥的分营与相当?
再看曹操对袁绍动手时:
往岁伐鼓北征,讨公孙瓒,强御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欲讬助王师,以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献帝春秋》曰:操引军造河, 托言助绍,实图袭邺,以为瓒援。 会瓒破灭,绍亦觉之,以军退屯于敖仓。按曹操的算盘,根本就没想到有什么官渡之战。原本的计划是趁着袁绍殴打公孙瓒,直接去偷袁绍家,把邺城连窝端拿下。袁绍前有公孙,后失老巢——这个情况下去哪儿打官渡之战?但曹操这波背刺被袁绍察觉,公孙瓒也正好被灭,于是只能尴尬的退兵……
所以说少看地摊文,无论是曹操在官渡一、二万打十万,还是没有官渡还能退守许昌这类观点,都是扯淡。
曹丕怎么说?
魏书载诏曰:"颍川,先帝所由起兵征伐也。官渡之役,四方瓦解,远近顾望,而此郡守义,丁壮荷戈,老弱负粮。
官渡之战时,曹操集团统治腹地,已经只有颍川郡在玩命支持曹操。其它地区都采取观望,骑墙的状态,连基本的输粮任务都摸鱼了。这些地区之所以还没有旗帜鲜明的站袁绍,就是等官渡之战的结果,这种情况下还幻想守许昌得是个什么人才?
曹操要摆脱袁绍附庸的标签,中原也是袁绍统一河北后的目标,双方开战是很正常的事情。历史进程走到这个节骨眼上,袁绍不可能就此窝在河北不入中原,曹操也没可能不想染指河北。无论谁灭了谁,胜者都得达成统一北方的成就。差距必然是有,但算不上大,袁绍新平河北,就没有后顾之忧么,就不用守家么,一样的好吧。
这点实力差距开战都惊讶,那怎么看刘备、刘表、孙权这些人对抗庞大的北方?惊掉下巴还是跌破眼镜?
编辑于 2024-05-07 08:48・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8 个点赞 👍
根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的情况来看,曹操真的没信心能赢。只是他明白,作为一个领导者不管自己能不能看到希望,都要给别人希望。
1.曹操是真的没信心
由于相持时间太久,曹操这边粮草缺少、士卒疲惫。某天曹操对运粮兵说:“再有十五天就可以击败袁绍,你们就可以不用辛苦运粮了。”但事实上,他也不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更不知道自己会赢。
就在这次激励之前,曹操还给荀彧写信商量着要退兵回许都。只是荀彧没给曹老板台阶下,并且回信让他坚守。信中大致说了两层意思:第一,现在正是关键时期只要退兵就会彻底失败,所以只能坚守;第二,都已经相持了大半年了,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转机的,不可错失良机。
曹操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只能坚持着,至于信中说的转机在哪,荀彧不知道,曹操也不知道。后来击败袁绍后,缴获了许都和军中与袁绍私通的书信,曹操说:“我自己都不能自保,何况其他人呢”,这绝对是曹操的真心话,也说明了曹操阵营也有不少人没那个信心。
2.曹操为什么会没信心?
官渡之战时,曹操面临兵力不足和粮草不足两大问题。
官渡之战时,曹操虽然拥有兖州、豫州、徐州和荆州的南阳郡,但这些都是四战之地,损耗严重。再加上袁绍的各种小动作让曹操的后方不断受到骚扰,尤其是南阳和汝南两郡,逼得曹操不得不分兵。以致在官渡战场兵不满万,而袁绍兵力十余万还没有后顾之忧。
在粮草储备上曹操也很匮乏,为了保护有限的粮草每次都是重兵押运,不但速度慢,运输损耗也大。在许攸投奔曹操时,粮草只够支撑一个月。如果没有许攸,只怕一个月后就不战自溃了。
3.这次胜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曹操虽然在前面的交锋中胜利不断,但毕竟实力悬殊。并未伤及袁绍根本,自己已经是粮少兵疲,无论如何取胜都是小概率事件。
谁能想到许攸会在这个时候带着大秘密来投奔?这是偶然性之一。
曹操带着五千人马偷袭乌巢的时候,袁绍偏偏又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只派出少量兵力去救援乌巢,而去主攻曹操大营。
袁绍兵多,对粮食的消耗也比较大,所以粮草自然非常重要。另外,擒贼先擒王,如果集中兵力救援乌巢,也许曹操就交待在那里了,战争也就结束了。但袁绍偏偏没有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去主攻曹操的大营。这是偶然性之二。
所以,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胜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他并没有必胜的信心。但他是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即便自己没有信心也要帮助大家树立信心。
编辑于 2024-05-06 22:2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伯明先生读历史 - 6 个点赞 👍
因为北方混战的最后结果就是曹操和袁绍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公孙瓒吕布袁术都已经死了,其他的都不足为患。北方最后的胜利者就是他们两个人了,所以曹操敢打袁绍,要是不打的话可以选择投降。问题是曹操不愿意投降,那就打!
这个房间里其余有本事的人都已经躺下了,剩下的就是我们俩了,要是我不敢打你的话,那不如我也躺下算了。
双方实力差距明明那么大,实力差距大也可以试试看的,也许可以以弱胜强。
曹操官渡之战和袁绍实力差距那么大,所以曹操没有信心会赢,只不过可以试试看。曹操努力稳定的军心,让手下人也觉得他会赢,不临阵脱逃。
实际上,曹操的一大批手下都写信给袁绍,说自己是身在曹营心在袁!
后来曹操打赢了,把这份名单里发现了,为了顾及下面的影响,那就只能先凑合一下当没看见吧。
曹操这人挺会做秀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记载称:建安五年底,曹军在官渡击败袁军,袁绍带部下退回了黄河北岸,曹军“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这当中有一批缴获的资料,乃是“许下及军中人书”,也就是曹操阵营的文武官员写给袁绍的书信,曹操的解决办法是“皆焚之”。意思就是对文武官员既往不咎。
可是曹魏的郎中鱼豢写了《魏略》,把曹操的底裤给扒了,“太祖北拒袁绍,时远近无不私遗笺记,通意于绍者。(赵)俨与领阳安太守李通同治,通亦欲遣使。俨为陈绍必败意,通乃止。及绍破走,太祖使人搜阅绍记室,惟不见通书疏,阴知俨必为之计,乃曰:‘此必赵伯然也。’”
按照《魏略》的内容记载,曹操虽然当众焚毁了自己阵营内文武官员与袁绍的各种往来信函,私下却整理了黑名单——正因为整理了黑名单,曹操才会对没搜出李通与袁绍的书信往来感到惊讶。
编辑于 2024-05-06 13:09・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这是我自己 - 5 个点赞 👍
我看到有人说,曹袁双方在明面上,实力差距并不大,都是四州之地,属实槽点有点多,强答一下吧。
先说曹操方。
兖 豫 徐 雍 四州
实际上只有兖州能使上劲。
雍州,包括司隶地区,也就是关中平原至洛阳盆地一带,经历过董卓西凉系军阀的一通折腾,早已疲敝不堪。据说钟繇入驻长安时,城内只剩下不到两千老弱病残。
就这情况,钟繇既要稳定西凉各系大小军阀,又要防备监视北方并州(今山西地区)高干入局。
能坚定守住就已是超水平发挥,支援黄河下游战场?梦不是这么做的。
这梦钟繇老哥还真是做了,通过外交手段换来西凉军阀的两千匹战马支援曹操,只能说钟会他爹确实是个人物。
佩服归佩服,也就仅此而已了,两千匹战马已经是超水平发挥,兵员兵粮军械就不要想了。
豫州,情况就比较复杂了,虽然许昌是曹老板的大本营,但是汝南这地界是袁家的老家,袁术还在这一带混过不短的时间,人心极其不稳。
而且豫州背靠荆州刘表,扬州孙策这两尊随时准备捅曹老板腚眼的大佛……
官渡之战中期开始,刘知兵游击队在这里混的风生水起。
到了官渡之战后期,刘备被赶跑,豫州各地虽未叛乱,但是大部分已经拒绝为官渡前线送粮送兵了。
还是那句话,坚定守住就算不错,其他就别多想了。
徐州,曹老板的诅咒之地,从当初“为父报仇”屠徐州开始,这地界的人心就没稳过,直到曹丕执政末期才稳的差不多了。
好在这地方的豪强士族靠谱,北有臧霸南有陈登,北面挡住了青州袁谭,南面击退了孙家进犯,官渡之战时期没出什么乱子。
还是那句话,稳定守住就不错了……
最后说曹老板的大本营,兖州。
这地方从迎曹操出任兖州牧开始,就没消停过。
青州黄巾之乱,屠徐州,吕布之乱恰逢千里大旱惨绝人寰,征张绣,征袁术,再征张绣,征征徐州吕布,再征袁术,再征张绣,又征徐州吕布……
停过吗?
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造啊。
这兵祸连年,还都是你曹老板自己浪出来的,谁叫你报复性屠城了,谁叫你南阳嫖娼了,但凡少干一件缺德事,曹家内部至少能稳定三年,好好发展一下,多种点地,多生点人,也不至于官渡之战又少兵又少粮的。
唯二的好消息,就是迎天子接过大汉招牌稳定人心,以及首批屯粮开始见到实效收益。
也就这样了。
官渡之战,曹操阵营就是看着地盘大,上升红利期,实则到处“漏船载酒”,稍有不慎便满盘皆输。
没办法,谁叫咱曹老板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呢,浪出来的呗。
反观袁绍,冀 青 幽 并四州。
幽州并州都只能算半个州,另外半个在少数民族手里呢,确实使不上什么劲。
青州人口红利损失严重(百万青州黄巾跑到兖州去了)袁谭和徐州臧霸对峙,玩大眼看小眼,也帮不上什么忙。
唯一能使上劲的就是冀州。
但是这个冀州就非常了不得。
本就是天下巨富的一州,还几乎没经历过战乱。袁绍创业初期,冀州是白嫖来的,后来对阵公孙瓒,也就开头打了几场硬仗。
公孙瓒被打的道心破碎,怀疑人生,缩进易京当起了宅男,破防了,不玩了,躺平了。
从此袁绍开始了刮痧之路。
反正赢定了,我就一边恢复生产,发展军工,一边慢慢磨公孙呗。
虽然袁绍平定河北四州是地狱级难度副本,用了七八年。但是袁绍这人稳的丫批,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按剧本走,一步不多一步不少。
七八年下来,地盘越来越大,民生一点不差。
可以这么说,虽然袁绍的河北四州,只有冀州能全力投入官渡之战,另外三个州等于没有。
但是,单独的这个冀州,就能顶曹操那边八个个州。
曹操总共就四州,还有三个也等于没有。
要不为啥曹操拿下冀州后,就开始把自己的官僚系统和政军中心往邺城搬呀,为啥进位魏王时,定魏国国都于“赵地”邺城啊。
他要是单纯的就不想和汉献帝待一块,他去哪不行?
就是因为冀州巨富,能担得起事,哪怕是曹老板平定河北又打了七八年、没消停,砍的人头滚滚。
冀州照样是天下巨富。
说回主题:既然差距这么大,为啥曹操还敢打袁绍?
曹老板:“他诽谤我呀,诽谤我!明明是袁绍先动的手,还写了篇檄文把我头风病治好了,不对,骂好了。我这是正当防卫!防守反击!你从哪看的野史说是我打的他?来来来,信不信我让汝妻子吾养之。”
发布于 2024-05-07 13:07・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芬达炖牛肉 - 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江湖风景美如画 - 4 个点赞 👍
大个鬼啊,官渡之战袁绍有四州,可曹操也有四州啊,能抓八万降卒说明曹操在官渡之战的实际兵马并不比袁绍少,毕竟白起六十万围困四十五万还是靠盆地地形才做到的,官渡一马平川,黄河游都可以游过去,两万人包围的了八万降卒么?
发布于 2024-05-07 09:5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5zBHCz - 4 个点赞 👍
我记得以前回过类似的问题。袁绍曹操的账面实力差距并不大。
晋初豫州11万户,徐、兖16万户。青州袁绍只有平原,黄河以南全丢给曹操了,5万户。这还没算江淮、弘农、南阳、河内的曹操地盘,江淮后来逃奔孙权几万户,这都是曹操的人。
袁绍冀州及周边合计40余万户,不超过50万户。幽州、并州大量地区都是红名或者中立黄名,不在袁绍治下。
到官渡之战时,双方的账面实力顶天也就是4:5。历史上这场战争是曹操主动挑起,而且是河内和南青州两线作战。河内这种5万户的大郡,曹操本队过去就干平了,像青州北海这种一两万户的普通郡,在曹军面前都是摧枯拉朽。
曹操当时就是典型30-40万户军阀的实力,和汉中之战胜利后的刘备相当。像当时吕布、刘备、张绣这种割据下邳、彭城一两个郡的小军阀,在曹操面前完全没有一战之力。
真正差距大的,是曹操直辖的豫、兖对比袁绍父子直辖的冀州、青州,那确实差多了,双方直辖领的差距估计有1:2。
但是你也要考虑到袁绍是跨黄河作战。首先就要面临一个被曹操半渡而击的问题,其次后勤补给的难度也不在一个位面。袁绍渡河作战的作战难度是远大于以逸待劳的曹操的。
同时曹操还得到了张绣和吕布的降军,这两支部队前身都是东汉的正规军,估计至少5千历战老兵。当年吕布为袁绍率部突击黑山军,如入无人之境,后来吕布骑兵成建制加入了曹军。这种部队不是说你占领一个5万户的大郡就能攒出来的。我印象里曹操骑兵就是从官渡之战开始活跃于纸上,成为了一支几乎不可战胜,可以正面击溃河北骑兵、陇西骑兵的力量。
所以,河北对比河南的优势,不足以压制曹操的精锐部队,更不足以抹平其跨河作战的劣势。
综上所述,我认为按曹操计划双方胜算是差不多的,甚至从曹操有意先发制人并预设战场邀击袁军来看,似乎曹操自认为优势在我。
也就是后来在官渡主力会战曹军被袁绍击溃差点一波带走,搞的曹操一时心态有点崩了。
编辑于 2024-05-09 17:36・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快乐奔跑 - 4 个点赞 👍
不是曹操为什么敢打袁绍。
曹操在群雄逐鹿的初期,是作为袁绍的附属势力存在的。
而是曹操崛起的速度已经让袁绍容不下他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袁绍对曹操是要兵给兵,要粮给粮。
发布于 2024-05-07 15:33・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画未 - 4 个点赞 👍
郭嘉给曹操在十胜十败论指出,袁绍在为人处事、军事策略上的差距。
袁绍不会用人,不听田丰、沮授、许攸建议。田丰建议依靠人力、物力、财力耗死曹操。袁绍非要进军,失去智囊,导致许攸叛逃投靠曹操。
袁绍听信他人让张郃、高岚去攻打曹操大营官渡。失去臂膀,导致二将投靠曹操。
发布于 2024-05-09 00:07・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星辰大海 - 3 个点赞 👍
袁绍要是昏庸一点,或者没那么精明,他也没那么快输,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袁绍应该是属于那种治理水平高但是统治水平低的那种。会挖掘人才但是不会驾驭下属。会增强实力但是不能完全发挥。严格来说袁绍并没有因为官渡而败亡,输了一次官渡也不过就相当于曹操输了一次赤壁,一次战役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集团最后是败在没有解决好继承人问题,他死后几个儿子内讧闹分裂才给了曹操可乘之机,否则统一北方的是不是曹操都还很难说。
简单说就是有内力但是招式不行。真打起来还是差点意思。
袁绍这辈子一直压着曹操 ,即使官渡输了, 坐拥冀青幽并四州, 基本盘还是在的 ,依然可以与曹操制衡, 可惜他死早了。
而官渡之战 不管怎么选 他都是大概率赢曹操的 只不过就是输在了那一点小概率事件上了 曹操亲自袭乌巢是兵行险招 但是如此重要又如此凶险的一步棋也必须曹操自己亲自带队才行
而袁绍此时的致命错误就在于他没亲自出马 在如此关键时刻 他派手下人去执行救乌巢这种命脉之所在和偷袭曹操大营这种凶险的任务 本身就是把命运交给别人了(人事任命还犯了致命错误)可见关键时刻豁的出去 是曹操和袁绍最大的区别。
虽然袁绍也有界桥之战这种豁的出去的威武时刻 但是照此曹操的一生弄险 还是差点意思 当然曹操一生弄险 却能每次都化险为夷 也不是一般人的运势能比的。
发布于 2024-05-09 17:07・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此间的少年 - 3 个点赞 👍
中国有句古话
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在汉献帝陷入困境的时候,只有丞相站了出来,帮扶大汉,重建大汉王朝。
袁绍在干嘛?
《三国志袁绍传》“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
郭图建议袁绍,恭迎天子到都城邺,袁绍怎么回答的?
袁绍不从
从这个时候开始,袁绍就失道了,失道了就必然陷于孤立,这就是丞相扶汉抗袁的根本原因。
因为丞相得道
《三国志荀彧传》: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雒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荀)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雒阳,奉迎天子都许。
这么多诸侯,唯有曹操愿意奉迎汉献帝,唯有曹操能救汉室,也唯有曹操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
发布于 2024-05-07 16:5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3 个点赞 👍
那是袁绍在打曹操,袁绍整合四州之地,必然要扩张,人袁绍走的就是刘秀的路线,从河北走向全国。
曹操那是被动应战,而且是极其被动的,真的是一刻都没消停。袁绍发动的时机确实是敌我双方的最佳时机,袁绍整合四州没了后顾之忧,曹操四面出拳打的气喘吁吁,袁绍此时打曹操是最佳时机。
至于敌我双方的差距确实是巨大的,袁氏之攻状若鬼神,阿瞒兵法奇计百出,算是势均力敌。但是后勤和地区发展就差距太大了,袁绍整合收尾的最后就是搞死公孙瓒,三州打一州,而且这三州都是恢复生产的。而曹操除了自己的老窝兖州其他三州都快被打烂了,是一州打三州,持续保持生产的只有兖州,所以官渡之战发动的时机是袁绍最强时刻,曹操最虚之时。
至于官渡大败,对于袁绍而言其实影响真没那么大,三州的稳定生产,兵源,粮食,兵器会很快补充,而对于曹操而言却是换来了非常大的喘息机会,否则一口气上不来就得噶了。
真正打败袁绍决定曹操入主河北的是时间老人,他把袁绍带走了…
发布于 2024-05-08 12:55・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听风 - 3 个点赞 👍
官渡不是曹操打的袁绍 是袁绍进攻曹操 曹操是反击 袁绍太强了 河北之地形胜远强河南 且黄河不比长江 有多处渡口皆可渡河 所以袁绍大军十万 曹操几乎不能维持均势 在分兵占据各处险要之后 本部主力只有大约两万左右 好在曹军近些年久经沙场 总算还可以抗衡 双方也都互有胜负 一连打了一年多 因为战场就在河南 对于说曹操是为了拉长袁绍的补给线才把大营设在官渡的说法 我表示存疑 这样布置战线太过于危险 一但前方失利 许都根本保不住 无法坚壁清野甚至都来不及撤离 根据地生产被严重破坏的曹操眼看支撑不住 许攸来投才带来绝地翻盘的机会 后来又是许攸带路 帮助曹操入主了河北 可以说许攸才是曹操的第一大功臣 恩同再造 可惜功劳太大 业绩太好到连曹操都付不起相应的报酬和奖金 将许攸撕票了
发布于 2024-05-06 16:26・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有的放矢 - 2 个点赞 👍
首先,曹操没打袁绍,袁绍想吃掉曹操,只不过曹操没给他吃而已,被侵略了难道不该反抗么?
其次,曹操没什么信心,一而再再而三的都是有谋士团帮他坚定信心,这个时候能打,可以打,而且退无可退了不得不打一下,哪怕赢的几率再低,也好过直接束手就擒不是么?
第三,正经大头兵们的军心跟这个是没啥关系,小兵只会关心你这次部署我会不会死,能不能达到事先的战果(比如哪怕对面大兵压境,能多守一天保证营寨没被打下来,大部分时候前线尤其是精锐都还是有功劳簿有赏金的),打赢打输,真的被全建制屠了的记录其实比例没有那么高,因为大部分人都还是需要收这些幸存下来的老兵作为自己战斗力的补充,同时也避免屠杀之后造成对方地盘上大量民众的反抗之心(所以曹操各种犯忌讳,能浪到这个份上没自己崩盘属实是既有运气也有一定能力了),所以只要活下来,只要跟着上一层的军官奋力杀敌,最坏结果也不过是换个主子,真打完了(很多时候两个大体量的军阀打起来,打到分生死的份都不会很多,大概率是双方互相不能全歼对方,然后一方劣势割地求和,就是大败,直接死战场上的士兵相对于溃散的也不是大比例,溃散完回来可以继续找到地方集结然后吃粮领军饷),很大概率是能拿到赏钱然后该干嘛干嘛的,所以只要军粮不匮乏到哗变的程度,或者大败到大部分地盘丢失的程度,军心只跟你是否能赏罚分明能让这帮士兵有盼头。
至于不临阵脱逃,那没得说,能跑哪去?真要是有可能临阵脱逃,早年创业的时候就跑了,到官渡的时候已经是至少能集结两三万前线人马跟袁绍对抗,身边一堆高官武将,死谁都很难直接死曹操自己,曹操这时候跑啥?
发布于 2024-05-06 16:54・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程云朗 - 2 个点赞 👍
袁绍那会儿确实是个人物,家世显赫,四世三公,还掌握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这大块地盘,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河北、山西、北京、天津这些地方,实力可不是盖的。
袁绍手底下兵多将广,粮草充足,看起来就是个大boss。
那曹操呢?说实话,曹操那会儿虽然也不弱,但跟袁绍比起来,还是差了一截。
不过,曹操这人有胆有识,他看到了袁绍的弱点,也看到了自己的机会。
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与袁绍的军事对比数据大致如下:
袁绍方:
- 兵力:三国说有70万大军,不过这肯定是夸大的。预计袁绍的总兵力大约在10万到20万之间,这是根据历史记载和学者推测得出的数据。他掌握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等广大地区,人口众多,所以能够征集到相当数量的士兵。
- 将领:袁绍手下有众多将领,如颜良、文丑等,都是勇猛的武将。不过,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矛盾和不和。
- 物资:袁绍控制了富庶的地区,因此粮食和物资供应相对充足。
曹操方:
- 兵力:曹操的兵力相对较少,预计在官渡之战时只有2万到4万人。这是因为曹操需要分兵防守各个战略要地,因此能够集中在官渡的兵力有限。
- 将领:曹操的手下有诸多杰出的将领,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他们忠诚且有能力。此外,曹操还得到了许多智谋之士的辅佐,如郭嘉、荀彧等。
- 物资:相较于袁绍,曹操的物资供应可能较为紧张。不过,曹操善于利用地形和战术来弥补这一劣势。
袁绍这人,性格上有点优柔寡断,而且手下人心不齐,各有各的小算盘。曹操就不同了,他手下的人才都是一心一意的,而且曹操本人也是个战略家、军事家,懂得如何把握战机。
再来说说曹操的胆识。官渡之战前,曹操其实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可不是盲目地去打袁绍,而是在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后,才做出的决定。
曹操知道,虽然袁绍兵多将广,但自己手下的兵士都是精锐,将领也都十分忠心。再加上曹操善于用兵,懂得如何以少胜多,所以他才有信心去挑战袁绍。
而且啊,曹操这人还特别会拉拢人心。他对待士兵特别好,经常跟他们一起吃饭、聊天,让士兵们都觉得他是个可亲可敬的领导。
这样一来,士兵们在战场上就更加卖力了。
所以说啊,曹操敢打袁绍,并不是因为他一时冲动或者盲目自信。
他是有备而来的,是在充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做出的决定。这恰恰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杰出领导者的智慧和胆识。
当然了,官渡之战最后能胜利,也离不开曹操的运筹帷幄和将士们的奋勇杀敌。
但话说回来,如果曹操当初没有那份勇气和决心去挑战袁绍的话,那后面的故事可就得改写了。
所以啊,咱们得佩服曹操的勇气和智慧。
他敢于挑战强敌袁绍并不是一时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策这恰恰是他作为一个伟大领导者的非凡之处。
另外啊,我们还得看到曹操在战争中的灵活策略。他知道袁绍兵多粮足,硬拼肯定不是办法。
所以他就采用了分兵合击、奇袭等战术来打乱袁绍的部署。
截断粮草,制造战机最终成功击败了袁绍。
发布于 2024-05-08 16:03・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枯木沟 - 2 个点赞 👍
曹操出兵攻击袁绍之初,谋士做了“十胜十败”的分析,既有客观优势,也有心理上的安慰。曹操敢于与袁绍进行生死之战,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和非凡胆识。
首先,尽管袁绍掌控着富饶的冀、青、幽、并四州之地,拥兵数十万,但他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相反,袁绍治下派系林立,人心不一。而曹操虽然兵力上处于劣势,但他精于驭人之术,手下谋士武将各司其职,忠诚效力。曹操深谙“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积累了较高的民意基础和支持力量。
其次,曹操拥有天时地利的优势。曹操占据的地盘靠近华夏(今河南一带),这是自古以来的中原腹心地区,对战略攻防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他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弥补了自己军队数量上的不足。
再次,曹操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心。他在战场上展现出卓越的指挥能力和决断力,更有一股无畏强敌、敢于逆袭的豪情壮志。相比之下,袁绍则显得优柔寡断,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正是这种自信与勇气,使曹操能够在逆境中寻找机会,最终实现以弱胜强的局面。
最后,曹操的政治手腕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他知道如何利用各种矛盾来分化对手阵营,如挑拨袁绍与其将领之间的关系,削弱对方的凝聚力。而且他还擅长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吸引更多的能人为己用,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曹操之所以敢于向袁绍发起挑战,源于他对自身实力的认识以及对局势的独特把握。这场博弈不只是冷冰冰的兵力对比,更是智谋与策略的较量。正如棋局之上,小卒也可撼动车马炮一般,曹操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坚韧的决心,书写了一段千古传颂的历史佳话。
发布于 2024-05-06 22:01・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江无言 - 1 个点赞 👍
袁绍打过来,曹操都吓死了
但感谢刘备
刘备遇到诸葛亮前是常败将军,黑的可怕
袁绍脑子犯抽带刘备打曹操,先白送一个城和一个关羽,华雄带兵一万居然给关羽一刀砍了
另一路,文丑带兵几千跟刘备一起,也被曹操几百人砍了
后派刘备押送粮草,又败
曹军越打越顺,为啥不敢打
袁绍是被逼决战官渡,自刘备加入后就没赢过,再不决战没机会了
但决战了也没机会,回家气死了,可能他想破头都想不到问题出在哪。
编辑于 2024-05-08 11:3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紫叶纷飞雪落天 - 1 个点赞 👍
1、是袁绍讨伐曹操,不是曹操敢打袁绍!
2、曹操一不想做小弟,二不想被灭,三是认为打不过,是被荀彧和郭嘉忽悠后硬着头皮去的……
3、曹操只是在双方刚接触时占了点便宜,但是在战略上一直被袁绍胖揍!只是荀令君一直给曹操写信,让他坚持住!
4、曹操的胜利,表面上看是因为许攸的投奔而火烧乌巢,但这是战术层面的原因;战略层面的内核是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火线投靠并不强大的曹操,使得袁曹之间达到战略平衡!
所以,袁曹之间实力并没有表面那么大……同时,袁绍还有内耗问题,这个是他失败的内核原因!
发布于 2024-05-07 08:49・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八道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燃烧的雪人 - 1 个点赞 👍
三国演义前期突出个人谋略和个人武力的作用,而曹操手上有许多一等一的谋士,而善用谋士就能取得以少胜多的作用。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所讲的的谋士与权谋,是世界上任何一本书也无法与之相比的。三国时期的谋士,不是当今的参谋,秘书,文职人员这一类部属;也不完全是军师,顾问,高参这一类直接参与帷幕指挥的人员;其更接近于现代各国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智囊”,是进行重要战略决策,实施大政方针转变时,为领导人提供各种可行性方案,供其决断的高级辅佐人才。
高明的领导,必有优秀的谋士辅佐;而才智出众的谋士,也必须要碰到赏识他,信任他的领导,才能施展才华,发挥作用。若是好谋士遇到了一个昏君或庸君,那就要白白浪费青春,消耗生命了。不然,怎么会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仕”这句名言呢?!在《三国演义》中,袁绍是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在地盘上都要比曹操强得多的一方诸侯,而且在他帐下还拥有极有智慧、极有韬略的众多谋士。但是,由于他刚愎自用,气量狭小,怀疑猜忌,优柔寡断,结果,败在了比他弱势很多曹孟德手下。
曹孟德识人用人的敏锐与大度。在三国时期,拥有谋士最多,使用谋士最力者,就是这个曹操了。他用人讲求“惟才是举”,“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所以,大批人才被网罗到了曹操的周围。谁拥有了人才优势,并且又给人才创造了一个“各尽其能,各展所长”的良好环境,谁就会在竞争中占上风。
曹孟德与袁本初的官渡之战,是决定其能否立足天下的最大考验。在双方战事相持不下之际,曹操也动摇过;因为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故欲弃官渡而退回许昌。正迟疑不决时,曹孟德派人问计于留守许昌的荀彧,这位谋士回书献策曰:“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其意为,主公以弱战强,扼守咽喉要地,使袁绍不能前进,眼见其业己精疲力竭,其内部必有变数。此正是用奇谋之时,万不可心生动摇,错失良机,功亏一篑。果然不久,袁绍内部生变,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并献计火烧袁绍的乌巢粮仓,最终导致袁本初败亡。官渡大捷后,曹孟德向皇帝上表,为荀彧请功。
其实,在官渡之战中,袁本初除了实力、地盘都要比曹孟德强得多以外,其麾下谋士也并不比曹孟德少,像许攸、田丰、沮授、审配、郭图等,也都是一流的“智囊”。因此,曹、袁官渡之战,说穿了,也是一场谋士之战。由于袁绍“多疑而寡决”,手下谋士又拉帮结派,纷争倾轧。结果,本可以打赢的仗,也打输了。而曹操之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得益于麾下谋士的高明对策。
另一位为曹操立下大功的谋士是年轻的郭嘉。袁绍败亡后,其子袁熙、袁尚西逃乌桓。郭嘉力主乘胜追击,统一北方。当时,曹操的部下对郭嘉的主张,颇有争议。认为应挥师南下,以图荆州刘表;若远征乌桓,许都空虚,有刘表袭击之虞。这种忧虑,可以说也是很有道理的。然而,郭嘉却敢悖众之言,建议大军西征乌桓,而置刘表于不顾。这种出人意料的谋略,也只有曹操这样的枭雄才会赏识。恰恰是这样超越常人的谋略,使曹军西征大获全胜,一举平定统一了北方。所以,主择臣,臣亦择主。智士能用,在于用智士者。郭嘉病逝于西征途中,曹操悲痛欲绝,发出天下相知者少的感慨,其情也真。
三国时期,像荀彧、郭嘉这样有远谋深虑的智士,并非只是曹操帐下才有。其实在袁绍麾下,也曾囊括了大部分河北名士。但袁本初恰恰是败在了不会使用谋士上面。
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要能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要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条件和环境。这就需要有会用人才的曹操式的决策者。所以,韩愈会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会识人,才能得人;若不会识人,有人也等于无人。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发布于 2024-05-09 17:0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学无止境 - 1 个点赞 👍
换你你也敢打。
曹操愣是在不看好的官渡PK中逆袭了袁绍,尽管两边实力悬殊,但这波操作满满都是细节和套路,咱们来八卦下他是怎么做到的:
团队建设高手。曹操堪比导师,把一票小弟拧成一股绳,虽然人少但个个都是狼。反观袁绍那头,人多却天天办公室政治,领导层还乱成一锅粥。
智商团加持。曹操背后有个最强大脑天团,郭嘉、荀彧这些大佬随便一个idea都能让对手懵圈。特别是许攸,直接上演跳槽风云,给曹操送上了袁绍军的粮仓地址,这一波神助攻,直接改写了战争剧本。
战术鬼才。曹操玩战术,那叫一个七十二变,瞅准机会就给袁绍来个突袭,一把火把袁军的粮库烧了个精光,直接让敌人饿着肚子上战场。
纪律严明。曹操牌军队,纪律严、训练狠,比起袁绍那边的放养式管理,简直不要太专业。这纪律性,让曹操的军队执行力max。
心理大师在线撩。曹操还是个“心理大师”,一边给袁绍灌迷魂汤,让他飘飘然;一边给自己队伍打鸡血,士气爆棚,战斗力直线上升。
抓时机小能手。时机就像海绵里的水,曹操挤一挤总能找到。他耐心等到袁绍露出破绽,然后咔嚓一下,精准出手,绝不拖泥带水。
民心所向。在北方,曹操就是那个接地气的好领导,老百姓的支持让他不愁吃穿用,反观袁绍,民心这块儿就差点意思了。
政治段位高。“天子牌护身符”在手,曹操的政治段位瞬间MAX,招贤纳士、外交内政,样样玩得转。
官渡之战,不仅赢了武斗,更是赢在智斗、心斗、权斗,从此北方大地,曹老板说了算!
发布于 2024-05-08 14:57・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爆趣文叔 - 1 个点赞 👍
不是敢打,而是不得不打,袁绍四世三公,雄阔四州之地,他的势力已经非常庞大了,可以说是北方的霸主,已经灭掉了韩馥公孙瓒等诸侯,那接下来他对手会是谁?毫无疑问的是曹操,所以与其说曹操打袁绍,不如说是反抗,弱者向强者的反抗拼死一搏置之死地而后生
发布于 2024-05-06 20:45・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基督山伯爵爷 - 1 个点赞 👍
郭嘉十胜十败论可以参考:
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禽。嘉窃料之,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其实还有一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割距一方,曹操占据道德至高点,袁绍攻曹就是反天子。
发布于 2024-05-09 08:1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文以载道 - 1 个点赞 👍
。。你实力差距大,就不打了吗,难道就投了吗?战争有着巨大的偶然性。赤壁之战时吴国和魏国差距大不大?六出祁山时蜀汉和曹魏差距大不大?抗日战争时我们和日本的差距大不大?抗美援朝时我们和美国的差距大不大?俄乌战争时二毛和大毛的差距大不大?
难道差距大,就不打了,就投降了吗?你投降了,你的对手就会放过你吗?即使放过你本人,会放过你的亲信们吗?你想投降就能投?你的老婆孩子亲信幕僚们答应不答应?
编辑于 2024-05-09 19:1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扩散性百万辣面包 - 1 个点赞 👍
官渡之战,曹和袁绍实力差距大,这是从兵力装备的规模和数量上来讲的,是有形的看得见的差距。
曹操真正有信心有胆识敢于和袁绍一决雌雄的是他看不见的曹氏集团内部的隐形战斗实力。
袁绍本比曹操就有着更显赫的出身,名门望族四世三公,讨伐董卓时他尊为十八路诸侯的联军盟主。但生性多疑,优柔寡断,自命不凡。用人则太在于其名,不从其实际能力考量。
官渡之战攻打曹操,兵力装备的规模和数量上袁绍具有绝对的优势,三、四倍于曹操的兵力,结果却一败涂地。帐下谋士意见多分歧不一致,袁绍自己内心还高傲轻敌看不起曹操。导致临战前谋士许攸竟叛投敌营。
曹操自小与袁绍一起,深深了解他的个性特点,看准了袁绍的薄弱环节,从而能够作出战胜袁军的决策。
开战之前,曹操与众将领谋士进行了战前庙算。对敌我双方进行了比较充分的分析,完成战略部署。曹操在庙算中,表现出了自己决胜的勇气,而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更是鼓舞了曹氏群臣,曹营上下人人摩拳擦掌,充满了必胜的斗志。
曹操不光多谋善断,更善于用兵。兵力悬殊他就避免正面的碰撞,通过奇袭驻军粮草的谋略来动摇袁绍的军心,使其不战自乱。声东击西,他同时北打淳于琼的乌巢护粮部队又南攻袁军的大营,使袁军的人马大乱就此遭重创。
曹操具备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决策能力以及对帐下谋士意见的充分采纳和信任,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最终统一了北方。
发布于 2024-05-08 13:57・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A - 水手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不死士兵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上官贺拔 - 0 个点赞 👍
曹操从小跟在袁绍的屁股后面,天天跟着袁绍玩泥巴,天天被袁绍画成一个大花脸,被袁绍打屁股,做梦都想打大哥一巴掌,只是实力一直不够。到他取得了衮州,徐州等地盘之后,虽然实力上还不如袁大哥,但是终于有叫板的实力了,打可能会赢,不打一辈子活在大哥的阴影下!
发布于 2024-05-09 08:19・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稷田正也 - 0 个点赞 👍
因为是袁绍主动进攻的,曹操只是防守反击,三国三场决定性战役(官渡赤壁夷陵),全是防守反击,而失败者也都是主动发动进攻,最终奠定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发布于 2024-05-09 22:57・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风起霓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