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能接受很多人的观点,会觉得他们说的都对,却没有自己的观点,很容易两边倒?
现在我有点知道了。因为我在知行合一上,只做到了知,而且是凭空想象。因为我没有过多的去行,所以我会觉得他们的观点都是对的。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就像有人觉得《天幕红...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猪猪jone - 6 个点赞 👍
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看到观点背后的隐藏背景。
什么是隐藏背景?
举个例子,“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这句话的隐藏背景是“特殊的养猫人”。
这位养猫人的特殊性在于:
第一,他养猫只是为了捉老鼠。
如果你想养宠物猫,那这句话肯定是错的。
另外,买老鼠药也可以实现养猫人的目的,为什么一定要养猫呢?
第二,他有黑猫白猫两种选择。
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猫,那句话是没有意义的。
第三,他并不在意养猫的代价。
众所周知,养不同的猫,需要付出不同的代价。
有的猫比较贵,购买时需要付出更多的钱;有的猫比较调皮,喜欢咬人和损害家具;有的猫体弱多病,平时需要更多的营养和医疗……
这些因素,养猫人都不考虑。
第四,他是养猫人。
这里有一个问题:猫和老鼠会认同这句话吗?
以上的分析是简单的分析,接下来我们谈谈稍微困难的情景:
如果那位养猫人只说“想养只猫”呢?
那我们应该问,他想象中的猫究竟是什么?而不是说:“我也喜欢猫,猫挺可爱的。”
举个例子,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怎样看待背后议论他人的行为?”
在这个问题中,不同答主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在阅读这些观点时,我们首先需要记住,“背后议论人”这种行为在不同人的想象中是不一样的。
如果忘记这一点,就会被答主们拉入他们的想象世界中。
所以在阅读之前,我们最好分析一下“怎样看待背后议论他人的行为?”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先提取问题的词语:
“背后”、“议论”、“他人”、“行为”。
第一个问题:公开议论可以吗?
如果回答“可以”,那说明了什么?
如果回答“不可以”,那又意味着什么?
第二个问题:议论是说坏话,还是说好话?
那位题主究竟是害怕说别人说他好话,还是害怕别人说他坏话?
还是都害怕?
第三个问题:他人是谁?
在那位题主眼里,被议论的人究竟是什么人?是在什么情景中的人?
除了那位题主想象中的人外,是否存在其他情景的人?
比如消费者可以议论服务者吗?粉丝可以议论偶像吗?
第四个问题:行为是一种性质,还是多种性质?
既然存在多种可能,那为什么在那位题主的想象中只有负面的?
那位题主究竟在害怕什么?
他眼中的自己是怎么的?
他眼中的他人是怎么的?
提问结束。
接下来,我们谈谈更困难的情景:“白马非马”。
在“简单”模式中,我们看到了现实界的马;在“稍微困难”模式中,我们看到了想象界的马;在“更困难”模式中,我们则看到了象征界的马:
“你不是人”的“人”,“强者从不抱怨”的“强者”……
“善良”、“优秀”、“高贵”、“伟大”……
“父子”、“对错”、“真假”……
聪明的读者应该知道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要害所在:“真神”和“神像”的区分。比如理念的“人”相当于“真神”,现实的“人”相当于“神像”。
但对于第三组词,读者可能有疑问。我简单解释一下。
第一个词“父子”:
一人为父子,假名非真实。
父亲生儿子,无子便无父。
第二个词“对错”:
这里的“对错”特指价值理性上的“对错”,即“讲道理”时的“对错”。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分谁对谁错?
是在人们有矛盾的时候。
所以孤立的个体是没有对错的,对错只存在关系之中。
第三个词“真假”:
孤立的命题本身没有真假之分。
断定“贝尔在花园里”为真——根据塔斯基(A.Tarski)著名的T等式(cf.Tarski)——等价于断定“贝尔在花园里”那句话本身。在某些实用主义者看来,塔斯基的T等式完全捕捉了真理概念的全部意义。断定一个语句为真并不为语句本身的意义增加任何额外的内容。(1)
只有在事物联系中,在认知框架中 ,在命题背景中,我们才能谈论真假。
真假(如果还可以有意义地谈论其真假的话)很可能取决于此信念与我们的信念体系中的其他相关信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它们之间的融贯关系。我之所以相信贝尔在花园里,通常是因为我拥有一组相关经验证据支持此信念。比如,我听到从屋外传来贝尔的声音,我在厨房里和客厅里都没有找到贝尔等等。(1)
在哥白尼时代,当用亚里士多德力学来对塔的问题作出解释时,这一现象就支持托勒密的地心说而反对哥白尼的日心说。反之,当伽利略以运动相对性和惯性原理对塔的问题作出不同的解释时,这个证据则转变成为支持日心说的证据。所以,在理论比较评价中,由于观察理论污染,具有不同的世界观或自然观的人,对同一个证据会有不同的解释。(2)
按照普特南的直觉,当地球上的张三说出 "水能解渴"这句话时,他所表达的语义内容与孪生地球上的孪生张三说出那句话时所表达的内容完全不同,前者表达的是"具有分子结构H20的那种东西能解渴",而后者表达的是"具有分子结构 XYZ的那种东西能解渴"。由此,语义内容不仅取决于说话者的语言知识和认知状态等内部要素,还取决于说话者所处的物理环境等外部因素。(3)“水”作为严格指示词或直接指称词项,是相对于使用它的我们的语境而言,正因为它的特征意义中有索引性成分,它才严格指示与我们生活环境附近江河湖泊里流淌的无色无味液体具有相同液体关系的物质,也才出现水不可能不是H2O的形而上学推论;同时,也由于“水”的索引性,当我们的使用语境发生变化时,比如我们附近江河湖泊里流淌的不是H2O,而是孪生地球上的XYZ,它就没有指示H2O,更谈不上严格指示H2O,在认识论意义上水就可以是XYZ,可以不是H2O。(4)
面对一个红色的样本,训练后的鹦鹉和人都可以通过发出“这是红的!”来回应它的在场,但“这是红的”在人那里是有概念内容的,而在鹦鹉那里则不过是个声音。要使“这是红的”成为观察报告,还必须加上第二种能力,即在概念网络中,在“给予和索取理由的游戏”中,为“红”确定一个位置,使“这是红的”可以成为进一步推论的前提或结论。只有这样,“红”才是有意义的概念,“这是红的”才是一个具有命题内容的观察报告。同样是对环境的回应,鹦鹉的“这是红的”只涉及对环境的分类,而人的“这是红的”不仅涉及对环境的分类,而且还涉及对回应的理解。什么叫理解?布兰顿的回答是:“把握或理解一个概念,就是对它所涉及的推论有实践的掌握−在能够区分的实践意义上,知道从一个概念的使用能够推出什么,以及这个概念是从什么推出的。鹦鹉并不把‘那是红的’当作与‘那是绿的’不相容的,也不会将它当作从‘那是深红的’推出并蕴涵‘那是有颜色的’。对于鹦鹉来说,可重复的反应不涉及推理和辩护的实践恰当性以及做出进一步判断的恰当性,就此而言,它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或认知问题。”(5)在盲人摸象情景中,我们与其问哪个盲人的话是真理,不如问盲人究竟摸到了什么?
梅斯(W.M.Mace)所总结的格言式表述:“不要问何物置于你的头脑之中,而是要去研究你的头脑处于何处”。(6)
引用文献:
(2)费耶阿本德
发布于 2024-04-18 15:4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懒蚂蚁的思考 - 2 个点赞 👍
那你应该缺少【动笔的习惯】。也就是说你也只是想想而已,而大脑并不适合考虑复杂的问题,所以稍微复杂一点,你可能就乱了。而世界上大多数问题都处于中间态,也就是混乱的状态,这其中有着很多都是问题交错在一起,使得整个事情变得复杂起来。
你一直在说你能够了解其他人的观点,因为他们都可以自恰。那么【行动算不算认知的一部分呢?】【我们看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你的行动才是你认知落实的最后一步,没有这一步,你的认知就无法闭环。我们都是看结果,而不是看重过程。也许你会说过程也很重要。但其实是,抖音的赛马算法、淘宝的千人千面,b站的播放时长等,都需要一些量化指标也就是结果来做判断,虽然存在着各种不公,但不公就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我们能做的是调整自己。
给你一些建议:
遇到某人的观点时候,你可以快速记录下你认为正确的要点,或者把其他可能因素都记录下来,然后快速去找相反观点的资料,对比之后,你整理成一篇文字,那么这个就是你的【暂时的观点】。为什么说暂时呢?因为后续你还可能会遇到补充的要点,和你【暂时的观点】相反的观点,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进一步整合,完善或者反驳掉你的这个观点,从而形成新的体系。接下来的行动就以此为基础展开。
为什么我总是强调行动,因为我看到太多行动的矮子,思想的巨人。什么都懂,但到做这一步,就退步了,找借口了。对此我理解,但我不支持。好了,说了这么多,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吧。
编辑于 2024-04-21 07:43・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MorinCo - 2 个点赞 👍
①信息差決定思考路徑路差
②缺少批判性思維運用
③權威屬性的下位者慣性心理——容易跟著別人提供的路徑方向代入感受。
④缺乏表達中使用對於自體感受的描述
僅供參考
发布于 2024-05-07 06:27・IP 属地江苏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SANNY GUAI - 1 个点赞 👍
从知与行的角度我也分析过,一开始我觉得我是知行不一,人的局限性体现被我意识到了。
后面我思考到一件事,人做不出超出他认知的事,这件事在实践上,在社会事件上让我总是,见事先见人,见人则事明,人事匹配则知行合一。
之所以觉得知行不一,有两个点要参透,一个是知不知,人不是全知的,那自然行的事也是非全知的事,你觉得他人知行不一的时候,可能一是他不知道超出他认知的事,二是他按照“不知”的道理在行事,这比较抽象,但是道德经有一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你会按照知道的道理逻辑去做事,那从逻辑上来说,也应当有“不知道”的逻辑,和行事原理——反者道之动。
这个“不知”并非不可认知,在实践里更多是一种状态,一个人按照你不知道的逻辑和道理行事,就会造成“知行不一”。
如果是自己呢,自己觉得自己知行不一呢?在我看来,人跳不出“超出认知的事”这一框的,至少在实践上,你做的事一定有一个逻辑,一个理由,如果前后矛盾,不能一一对应?
应当是狭隘了知行观,一个行为的背后,不一定是一个道理,公交车上有人让座,不一定是他道德高尚,也有可能是道德绑架,甚至还有可能就是犯痔疮了。
所以你的行为评价绝不是单一的道德要素、利益分析、客观条件等,是复杂条件的结果。
不能因为我前后不一就怀疑自己没有观点,就你的情况,你起码有个观点“你说的都对”是做到很好的。
这能叫没有自己的观点吗?不还是有一个“你说的都对”吗?
你会怀疑,是因为你还知道,“他们不可能一直都对,包括我自己”
所以你最后觉得,“我应当有个自己的观点”
但是你又忘记了“没有自己的观点也不是不行”
因为他们的观点和我没有关系,所以“你说的都对”
不要把自己转进牛角尖转进去了,还记得一个经典问题吗?
“过年了,我家要养了一头猪和一头驴,你说我是杀猪好呢,还是杀驴好呢?”
当然是,有肉吃最好了。
他杀猪杀驴管你什么事,他会分肉给你吃?这才是你觉得知行不合一的最大问题,把自己的给带进到猪和驴里去了,去思考一些杀猪合理或者杀驴合理的问题。
那重要吗?对猪和驴来说确实挺重要的。
所以我上面说了,见事先见人,见人则事明。
当然,这些都是实践上的,喜欢抽象思考的人,估计还能挑出很多问题,但我觉得不重要,因为那又是另一个杀猪杀驴的问题了。
发布于 2024-04-18 12:57・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游叙弗伦 - 1 个点赞 👍
我以前看过一本言情小说,女主和一个车夫有对话。车夫说你这女娃看着老成 分析事情,但是其实心性还未定,我支持这边你可能会跳到那边去说赢我。
你其实就说需要一个相对强硬的态度,你自己心中有答案,因为人不可以是没有自己的主见的。
发布于 2024-04-17 13:18・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智商提神的人 - 1 个点赞 👍
这样的状态不是挺好的吗?
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我觉得有资格提出自己观点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在某个领域已经走到了该领域人类已探索和验证过的知识的边界。进一步说就是,在该领域,前面多少代人付出艰辛努力,发掘验证过的知识你都已经了解、知道了——你已经爬到巨人的肩膀上了。要不然,你所认为的自己新颖和独到观点,很可能只是早就被别人证伪了的空想。
所以,先海纳百川的吸收别人的知识经验是没问题的,不过在我看来,最好不是肤浅的只是记住一个结论,而是要进一步的去了解,前人是运用什么样的论证过程得到这个结论的。比如:学习了牛顿定理,如果你只是记住了牛顿提出的一个公式,而不知道,也没兴趣知道他是怎么得出这个公式的,那么你将永远也无法在力学这个领域提出能够超越牛顿的更好的公式(自己独到、新颖的观点)。
发布于 2024-04-17 11:36・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kuang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zixuan - 0 个点赞 👍
可能有很多原因啊,我粗浅的分析一下
一,你还没有找到自己认定的东西,你会觉得大家说的和自己内心都没有什么冲突,所以你会来回摇摆,当你有一天找到自己所认定的三观然后发现自己会认为别人说的不是对的,那么就说明你属于原因一。
二,你是一个善于聆听以及和别人共情的人,当别人说出他的观点,你会下意识的去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去下意识的理解他,所以你会把自己代入他的世界以及精神状态里,所以理解他做出那样的决定,提出那样的观点,你也不足为奇,如果是这种情况,其实你已经产生自己的观点了,因为你的观点是认为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由去不得不做这样的选择
三,很有可能你从小的生长环境是一个随时会被打压的环境里,比如,你提出的观点一直再被否定,然后又有决对的权威告诉你他才是对的,你习惯了被动接受这个世界的信息,而非自己主动提出疑惑和解答,这是一种思维惰性。
上述只是一些很粗浅的分析,真实的情况错综复杂,有可能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这还需要各位去发掘自己的过往以及思维方式才能得出结论,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定和改变。
发布于 2024-04-18 12:56・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兜里梅糖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大昆 - 0 个点赞 👍
因为那些观点的计算过程你没有算过,事件没有经历过呀。
自己没有算过,没有经历过,当然确认不了对错。但是一旦涉及你亲身经历并且完全理解了机制和原理的事情,你就不会觉得什么观点都是对的,肯定有一些观点,比较接近你的经验和计算,有一些远离,甚至完全错误。
关键在于那个感性经验和思辨理性的中心在哪。
编辑于 2024-04-19 01:0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大猫猫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天涯海角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经络养生13104166784 - 0 个点赞 👍
让我们不无感伤地畅想:再过几年,你也许就问不出这样的问题了。你也许会变得偏执,接受不了别人的观点了;你也许会变得更加成熟,拥有了经过思考而沉淀出的想法,变成一个更有主见的人。究竟走上哪条路,选择权在你自己手上。
人总得迷茫上一段时间:父母的行为准则不再强加到你身上,而你突然投身于这信息世界的汪洋大海中去,你固然开拓了眼界,满足了你无尽的好奇之心,却也在嘈杂的人声中迷茫,不知道真理是什么,又应该去哪里寻找它。初来乍到的迷茫不可避免,但是又万分珍贵,切记,不要在你心灵的白纸上,草率地印上污浊的标签。偏激的想法一旦染上,就很难听见不一样的声音,看到多姿多彩的世界了。
怎么获得自己的想法呢?冯友兰老先生很早就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哲学就是反思。”你的想法,是某个事件投向你人生哲学这块池塘所溅起的水花。你要能分辨善恶、是非,明白世界运行的法则,还有各方势力的欲求以后,然后再做出自己的选择——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如果你想被人牵着鼻子走,那你就不用任何思考,只要发泄自己的本能,在不理智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就好;如果反过来,你想操纵舆论,那你就要学习怎么去利用大众的情绪做事了。如果你想在寝室里烂掉,那么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但是如果想趁着年轻去做大事,那么不妨试试遇见更多的人,做出更多的实践。如果以独身默思为乐,那么你大可以去看看道家和新儒学;如果你认为物质更加重要,那么读一读资本论和国富论,会让你受益匪浅……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我说了这么久,都没有正面回答“怎么从网络上的观点,来塑造自己的理论?”这个问题,而是建议你多看书、多见人,多实践。因为网络上的大部分所谓观念,都是极其片面的,因为要调动情绪、收获关注,所以不能给你冷静思考的机会。当然也有也有试图讲清全貌的人,但是这样的人混杂在疯子之间,你能辨明他们吗?
如果你一定要从网络上收集观点来长见识,那么我劝你不妨去关注那些很久之前发生的事情,因为它们大部分都已经盖棺定论了,我们得以从后来人的角度来分析整个事件的全貌。当下的许多事情,都是各执一词、激烈对立,最后不了了之的,能从中收获什么呢!所以,既然你从网上要关注的是过去,那为什么不去看看正经的历史书籍和哲学书呢?书更加清新明了,作者顺畅的逻辑链都会呈现在你面前,整个事件的过程也一目了然。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你大概就能猜到是事实发生了什么,也能知道那些把水搅浑的人,都做了什么,有什么目的了。
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多见见事情,多会会人。这样在看到某些群体被诋毁的时候,你也能第一时间想到:我身边的某某,他也是所谓的“恶人”啊,但是很显然,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是我的好朋友。想到这里,你的情绪也就归于平静了。同样的道理,被过誉的人、被诋毁的事情,你也能从自己的经历援引反例,让自己更冷静,更收蓄包容。
得到了良好的参考资料和人生经历,剩下的就是思考了。思考规律,思考善恶,最后你能拥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这套标准最好是坚定,又不完全死板的;宽容又善恶分明的;关怀又雷厉风行的。但是总之不管怎么样,你再也不会被网上的这些人带节奏了,也不会迷茫了。你会明白他们中许多人就像是跳梁小丑,也许会对这个充满着虚假的网络世界失去兴趣,转头向自己更真切的人生中去。
没准,你也会像我一样,每天以写没人看的帖子为乐。
编辑于 2024-04-19 16:40・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思维体操 - 0 个点赞 👍
是的。我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理解自己没看过的观点、对他们感兴趣并加以研究,是因为我们追求真理,在没有找到前不停地探索。
自恋人格者对霸权、控制、维护自己和打击他人有十足的兴趣,真理只是他们操纵世界的手段,这种人依着自己的“立场”选择观点,你和他们辩论时感觉自己是墙头草。
这是因为你并不是他们的一员。
就算是你坚持己见,也和他们维护自己、打击异端的目的不同。
有老美研究者付费给那些过去从来不看CNN的铁杆川粉,要他们改看民主党媒体。结果有的人发现了新大陆,有的人只是拿个钱。你觉得后者更有“立场”,吗?
有一定的川普支持者发现CNN报道了福克斯新闻所不报道的方面,并且在调研结束后继续观看。也有其他人,在付费终止后,停止观看CNN,返回到全职观看福克斯新闻。
https://www.wbur.org/hereandnow/2024/04/16/media-changing-views-study
还是说前者更客观呢?
主持人:为什么你们的研究没有包括让那些从来不看福克斯新闻的人去看共和党媒体?
研究者:这个。。你知道这样的研究是要花很多钱的,那个我们可没那么多经费。。。众所周知,制作此访谈之npr/wbur是深民主党媒体,而美国的媒体都很有“立场”。因此他们从来都只报道对自己立场有利的、忽略不利的、打击和自己立场相左的。
编辑于 2024-04-19 15:44・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Xinkai He - 0 个点赞 👍
观点是一种看法,是由思想制造出来的东西,它是词语符号,词语并不是它所指代的事物,仅仅是替代品,不是真实事物,
但我们活在思想心理层面的对立面之间思考问题中,就是活在把词语解释的意思当做事实真相,以为正确观点就是事实真相,错误观点是谬误的假象中,无论是正确观点还是错误观点都不是真实事物,
一旦我们活在把词汇解释当做事实真相,就是活在混乱与困惑的字眼里迷失了,成了概念人,就是瞎子,永远看不到事实真相,反而把词语解释的观点当做真相了,把不真实的观点当做真理去解决整体问题事实真相,必然鸡飞狗跳带着痛苦败下阵来了。
思想只能思考已知记忆的碎片,无法思考未知事实真相,要发现问题事实真相,就是停止思考,因为思想永远无法发现问题事实真相,以逆向思维方式展开思考,直接审视问题本身事实真相,就是智慧。
在无为警觉不做选择的觉知中,是全神贯注投入全身心关注它,我与问题共处融为一体了,彼此不分了,我就是问题事实真相,直接感知到问题真相就是爱、创造力新事物出现了,由真相采取行动了就能彻底解决问题了,就是做事成功了。
所以任何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都是在扭曲事实真理,必然冲突带来痛苦走向失败。
简单的说,你想做事情成功,就得停止思考、停止欲望,渴望获得成功的欲望,不要搞那些跟问题本身事实真相没有一毛钱关系的理论体系方法,直接审视问题本身,全神贯注投入全身心关注它,觉察到事情真相采取行动就能做事成功了。
发布于 2024-04-19 21:3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纯真大叔 - 0 个点赞 👍
能接受所有观点是好事
问题是,每个人都有局限性
身边的人本来就有局限性
所以才有盲人摸象
剩下的就是实践中找答案了
因为是东拼西凑来的经验
尽管离真相还有好远
但比一般人更接近的
就是找寻答案的路径
以及时时观察生活的心
发布于 2024-04-19 20:27・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方剑 - 0 个点赞 👍
缺少实践的假知,还有跟你普及下,因为人们普遍的把知和行分开理解,所以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重点是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脱离知的行或者脱离行的知都是假知假行。
发布于 2024-04-19 21:58・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无限迷思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三杯水杂谈 - 0 个点赞 👍
因为深深看见,所以牢牢坚信。
“来回倒”,就是因为没有“独到见解”,主要原因,无非自己不够“硬”:
一是读书阅读少:缺“合金”元素。
查理芒格说,人只要掌握了八九十个思维模型,就能解决90%的问题。大量阅读就是慢慢的归拢到那八九十个模型上面来,那些模型就是基本常识和基本原理。那是我们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的合金元素,只有大量的阅读,寻找各自“领域”真理,不断的由感性认识变成理性认识,使自己变得更加的坚强。
二是批判思维弱:被“杂质”干扰。别人说什么,你就相信什么。是因为,缺少批判思维性习惯,只要我们有批判性思维,就会辩证的去看待别人的观点,好的呢,我们就接受,不好的呢,我们就批判,不断的去除认知里的杂质,使观点更加有纯度、行为有硬度。以拥有更加绝对的真理,去压实更加坚决的行动。
三是斗争阅历少:欠“锤炼”淬火。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习,是练习。繁体字的意义表示,鸟数飞,从而掌握飞的技巧,强调的是一种反复的做中掌握技能,也就是掌握行动的真理。所以我们要掌握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必须要去参与那个“道理”,去拥抱,非常有烈度的社会实践。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更加的深刻,我们的思想,就会比别人更加的高卓,从而让我们不再犹豫和彷徨在别人的观点之间。
发布于 2024-04-20 11:4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邹泽华 - 0 个点赞 👍
因为在没有定义也没有依据的情况下,使用非常广义的形容词和定义模糊的名词,会造成语义的极度稀释。导致看起来都对,事实上是都没有意义。
我在黄河上游倒一杯牛奶,我可以说黄河下游的人喝的都是我倒的奶吗?
就拿你问题描述里的说法,你觉得自己知行不合一,我问你,你这里的知是什么定义?什么程度什么行动叫做知?行又是什么定义?是出去行走?还是读书查阅文献?合一又是怎么个合一法,你能具体说出来吗?
自我保持中立?自我的定义是什么?自己看待自己?连一个对照都没有凭什么能保持中立?
客观?超脱自我?客观怎么就超脱自我了?你怎么定义超脱自我?超脱自我之后的意识形态是什么特征?
你的话语中,有用的信息之少不亚于黄河下游舀起那杯泥水中混杂的几个蛋白质分子。
建议你每多说一句话就扪心自问,定义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现实情况是什么。然后考虑什么东西在什么情况下成立,什么定义在什么前提下不成立,建立你扎实的认知基础。
发布于 2024-05-01 08:42・IP 属地日本查看全文>>
Ashli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