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回答

为什么我能接受很多人的观点,会觉得他们说的都对,却没有自己的观点,很容易两边倒?

不吃洛芬
475个点赞 👍

观点通常包含三个主要部分:

信息、逻辑、适用条件。

而在当下的口语或者网络语境中,通常观点中,会默认其中的一点或者两点,从而只表述其中的一点,并且在语义范畴上也做不到精确化(通常会变成更高范畴的词汇以提高兼容性)。

比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就隐藏了“实践”的适用条件(长期的、可复现的、统计样本集匀称的、非关键人实施的、环境变化不敏感的),以及在“真理”这个词汇上使用了大范畴(真理的范畴大到可以表达几乎所有接近正确的逻辑、信息,但又不存在绝对真理)。

所以这句话,就变成了,当你不考虑“适用条件”和“范畴”的时候,非常容易觉得对,从而达成了某种反智效果:可以用于用结果论来证明方法论和动机的正当性——这显然是错误的。

口语和网络环境中,通过类似的操作,可以制造出无数相互对立的“正确”的话。

比如:

良禽择木而栖——从一而终。

以德报怨——以牙还牙。

一不做二不休——不见黄河不死心

善良不等于懦弱——人善被人欺

所以,我们对于外部的观点,要有自己的锚,而不是东风来了,往东飘,南风来了往南飞。

这种锚的构建,本质上是构建大家认知的核心,可以进行如下训练:

1,增加对词汇范畴的敏感性,在思考时强迫自己不要使用高范畴词汇,以及定义不清晰的褒义词;

2,增加对逻辑的修养,马斯克之前写过一个【50种认知偏差】,并指出年轻人一定要了解,我们可以好好看看。

3,进行思辨的具体化训练,将一些观点的各种解读都看一下,并基于自己的判断进行解析和重构。

4,多看一些科普书,以防止被片段化信息和明显不符合规律的伪认知内容欺骗。

以上。

训练好了,用这个锚,再去衡量各种观点,就会发现很清晰。

供参考。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墨苍离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