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太上皇能废掉皇帝吗?
太后废皇帝的很多,那太上皇到底能不能废掉皇帝呢?
- 4 个点赞 👍
仅代表个人观点。
太上皇能不能废掉皇帝我觉得看实力。
李世民可以废掉李渊,是因为实力强大。乾隆能压住嘉庆,也是因为乾隆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
皇帝不是一个人,是一个集团,只不过皇帝是被推出来的话事人而已。所以太上皇能不能废掉皇帝,就看他是不是被更多有权利的人拥护。
查看全文>>
读书间断达人 - 1 个点赞 👍
理论上可以,实际上看人。
比如李渊就不能把李世民怎么滴,乾隆应该能废掉嘉庆。
查看全文>>
太胖不可爱 - 1 个点赞 👍
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坑死贾南风大权独揽,篡位尊肉糜帝司马衷为太上皇,后来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起兵反对,后来朝臣废称帝的司马伦,迎回肉糜帝,四舍五入,也算是太上皇废了皇帝
查看全文>>
李小明 - 0 个点赞 👍
不能,太上皇就意味着权力过渡完成了一大部分,这时候动,一大堆人前途未卜,一大堆人人头落地,大臣又不傻,陪一个入土的老人折腾有什么未来?所以乾隆这种大家哄着,毕竟没翻脸,没必要鱼死网破,武灵王这种就只能饿死。
发布于 2024-04-14 13:1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ABVenus - 0 个点赞 👍
在中国历史上,太上皇通常是指退位的前皇帝,通常是在儿子登基后仍然在世的情况下。太上皇通常不再具有政治权力,而是象征性地保留一定的尊严和地位。因此,理论上来说,太上皇一般不会有废黜皇帝的权力,尤其是在儿子登基之后。
然而,历史上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太上皇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或权势,可能会通过政治手段影响甚至干预皇帝的执政。但这通常是建立在太上皇本身有强大势力、支持者或者政治资源的情况下,并非是作为其正式的职权。
总的来说,太上皇在理论上一般不具备废黜皇帝的权力,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能会以其他方式影响朝政。
发布于 2024-04-14 13:1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曙光女神的宽恕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12138 - 0 个点赞 👍
邀请朱祁镇回答
查看全文>>
豆腐饭 - 2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艾欧里亚 - 6 个点赞 👍
虽然民间大都叫太上皇,其实这个职称还分两个等级:一个是太上皇,一个是太上皇帝。
区别在于:
太上皇是完全不管事;
而太上皇帝是管事的。
最典型如乾隆,他最后几年其实并不是太上皇,而是太上皇帝。
编辑于 2024-04-16 09:38・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双笑生 - 4 个点赞 👍
这个具体得分析看这个太上皇个人的实力。手下有没有一帮忠心手握大权的大臣。众人听不听你的号令。像刘邦的老爹就是第一个太上皇,你能说刘邦的老爹能废了刘邦?显然是不可能的,他说废也得有人听他的才行。
还有譬如李渊、李隆基都是没有资格废自己的皇帝儿子的,军权不在手,下面的人都听儿子想反水基本上毫无胜算,李渊还算比较清醒,我搞不赢你我就天天恶心你,给你生一窝弟弟妹妹恶心你,反正你也不敢把我怎么样?李隆基就比较蠢了,明知道自己是秋后蚂蚱翻不起大浪,还想着复辟来推翻自己的儿子李亨!真是一直作妖,结果就是被儿子关禁闭了,不许任何人与他来往,孤老终生。
像赵构、乾隆之流虽然最后当了太上皇,但他们是有能力废掉皇帝。赵构由于自己为了讨好金人杀了岳飞导致民怨沸腾加上样子宋孝宗赵昚对他孝顺备至,一方面为了平息民怨,另一方面是养子赵昚已经36岁了,自己还精力旺盛,自己又没有儿子怕赵昚死在他前头才考虑退位让贤的。赵昚没有什么根基,对赵构很依赖很孝顺,才使得赵构对他彻底放心把所有权力交给他,晚年躺平不再过问朝中政务。
乾隆是自己说过自己的在位时间超过祖父康熙,为了不失信于天下人,无奈宣布退位传位给嘉庆。实际上朝廷的核心权力还是掌握在乾隆手里,是有绝对实力废掉嘉庆,这也是和珅为了保命在晚年乾隆那里上蹿下跳的原因。
从这几个例子上来看,太上皇能不能废皇帝,完全取决于其个人的实力,不能片面的去理解。太上皇能一呼百应,皇帝自然就废就废。反之太上皇自身实力弱,皇帝就不说他想废就废的。
发布于 2024-04-15 21:20・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拂柳轻风 - 4 个点赞 👍
如果不算不被正史承认的,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过大约23位太上皇,但是各种太上皇的成色差别有点大,我们大致可以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没当过皇帝的太上皇3人:秦庄襄王嬴楚、刘太公、老子之父李敬;
2、主动内禅但继续掌权的太上皇5人:后凉太祖吕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武成帝高湛、北周宣帝宇文赟、清乾隆帝弘历;
3、被夺权而禅位的太上皇10人: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顺宗李诵、宋光宗赵惇、西夏神宗李遵顼、明英宗朱祁镇、西辽耶律直鲁古;
4、厌倦政务主动内禅的太上皇2人: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
5、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太上皇3人:后主高纬、北齐幼主高恒、宋徽宗赵佶。
第一种太上皇中,嬴楚和李敬都是追封的,尤其是李敬,隔了1000多年才被追封的,刘邦他爹刘太公活着成为太上皇时也没几天日子了,他们唯一的厉害之处是生了个牛逼的接班人,其他没太多故事。
而第二种虽然名曰太上皇,但实际上跟皇帝也没啥区别,他们所立的皇帝不过是橡皮图章而已,所以他们做太上皇时依旧威风八面,得以善终。
第三种没什么好说的,虽然也有像朱祁镇这样,最后反杀成功的也有像唐睿宗李旦这样被亲妈和亲儿子两次扶上皇位,最后大权都不在自己手上,却能主动退位安享晚年的,但大部分其实活的都挺憋屈,比如李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架空了老爹,比如武则天晚年身体不好,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李显复位,武则天被迫退位,李隆基晚年,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亨直接另立中央,利用手中的军队直接把李隆基架空在成都,李隆基也被迫成为太上皇了。
同样是安史之乱之后,中晚唐时期宦官和藩镇势力日渐强大,唐玄宗的玄孙唐顺宗李诵就是被宦官逼迫退位的,804年中风,805年才当上皇帝,同年被迫退位,次年去世晚景凄凉。另外李渊入长安,而杨广还没有死,于是李渊就立代王杨侑为帝,而江都的隋炀帝便被太上皇了;耶律直鲁古则是被女婿屈出律篡了权,然后屈出律把岳父大人幽禁深宫,美其名曰奉养。
赵惇和李遵顼则是被朝野逼迫而禅位的。
李遵顼同样处于西夏末年,其时,西夏已经衰弱不堪,被北面的成吉思汗打得跪地求饶,而李遵顼外交政策又左右摇摆,毫无信义,这惹怒了朝野还有铁木真爸爸。于是李遵顼只好让位给儿子李德旺,数年后,李遵顼病死深宫。
宋光宗赵惇大约有精神病,又因为皇后李风娘与父亲赵昚公媳关系,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连父亲的葬礼也不参加。于是太皇太后吴氏做主,将嘉王赵扩扶上了皇位,赵惇则在疯疯癫癫的无人问津之中默默死去。
第四种比较特殊,南宋大约是历代王朝中,政治环境最差的了。
外部被金国欺虐得体无完肤,屡屡签订不平等条约;内部全靠军阀支撑,屡屡发生军变和政变。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了两位主动内禅当太上皇的人,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昚。
虽然都是主动让位,但他们不同于乾隆、高湛等人。
因为这些人虽然名义上退位了,但实际上仍然掌控着帝国的权力,而赵构和赵昚,是真的不想做这个皇帝。
退位以后,除非必要的时候,赵构和赵昚一般都不管事了,只在宫里养老。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皇帝实在没什么意思。
这件事的起源在绍兴和议,宋高宗为了急于让金国承认,不仅接受了苛刻的条件,还在金使面前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谦恭。
这将南宋的政治地位降得很低,甚至可以说,南宋前期是一个非完全主权国,而是金国的半附庸国家。
这也就使得南宋皇帝在面对金国的时候,总是很没有面子。于是赵构首先厌倦了,把皇位让给养子赵昚,自己退居深宫享福去了,把尴尬留给儿子吧。
而宋孝宗赵昚在面对这种尴尬时,选择了北伐。然而,军事失败狠狠的打了赵昚的脸,没办法,宋金之间重新建立了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虽然让南宋的局面稍微有所改观,但内外交困,无力改变局面的宋孝宗赵昚还是心灰意冷了。
于是,他也做了和宋高宗一样的选择。
然而,宋高宗得以安享晚年,因为赵昚孝顺;而赵昚退位后却饱受委屈,被儿媳李风娘欺辱挑拨,晚年郁郁而终。
最后一种就属于那种最恶心的,往往昏庸至极,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最后眼瞅着就要亡国了,却又怕担这个亡国之君的罪名,于是赶紧传位给接班人,让人家替自己背锅,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赵佶,他的事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这种国破家亡的退位后甭管还有没有权利,也没多大用了←_←
如果真要说能废掉皇帝的太上皇的话,也就第二种,尤其当以人间富贵花牛皮癣弘历为代表了,他这辈子活的真潇洒,中国历史上活到80岁以上的皇帝拢共也就只有五位80岁的忽必烈,81岁的赵构,82岁的武则天,86岁的萧衍,以及他活了89岁(不包括赵佗,他只是南越王)。
25岁就登基为帝,在位60年时间,85岁时传位于第15子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但是他虽然退位当了太上皇,依旧不肯放权,曾经说过:归政后,遇有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岂非国家天下之大庆!因此,嘉庆完全成为了一个傀儡,摆设而已。
嘉庆虽然做了皇帝,可依然居住在太子府——毓庆宫;后宫里皇后和诸位嫔妃也都是乾隆皇帝自作主张给封的,并且她们也跟丈夫嘉庆一样紧张兮兮地过日子,不敢要以往后妃应得的待遇、甚至皇后被册封的时候都搞得悄无声息,生怕“逾越”规矩,被乾隆猜疑,给老公招来灾祸。近四年的时间里,皇帝和后妃们每日过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更令人叹惋的是,嘉庆的皇后喜塔腊氏。她十四岁嫁给嘉庆做嫡福晋,好不容易三十六岁时熬到老公做皇帝,自己做了皇后,可连册封仪式都不敢张扬,因为当时老皇帝乾隆在搞盛大的宴会,怕抢了公爹的风头。。。接下来这位皇后头顶着“母仪天下”的桂冠,可她敢“仪”给谁看呢?就盼着老爷子驾鹤西游,自己才好扬眉吐气。可她没想到的是,老爷子乾隆没“驾鹤”,她自己反倒先“西游”了。
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初七,皇后喜塔腊氏病逝,享年仅三十七岁。这喜塔腊氏为嘉庆生育两女一子,正是将来道光皇帝的生母,怎么说她也为皇家延续香火有功,如今又有皇后的名位,死后怎么也该享受些应有的尊荣吧?可是,死讯一报到乾隆面前,乾隆的脸色瞬间就黑了下来。那意思好像是说:“啥意思啊?想让我这当公爹的给媳妇办丧事不成?我都这么大把年纪了,晦气不晦气?”
接着,毓庆宫里正在伤心哭泣的嘉庆就接到太上皇旨意:皇后丧仪一切从简。皇帝只许穿七天素服不许穿丧服,朝臣们也一样;至于太上皇身边的臣子们连素服都不用穿,按平时穿戴少挂一串朝珠即可。。。啧啧。。。
嘉庆不是傻瓜,他心中十分清楚老爹的意思,于是就算再伤心难过也得严格顺从老爹的意愿:不是只许我穿素服吗?我连素服都不穿,就跟平常一样穿戴;不仅皇帝如此,整个皇城中的宫女太监们也都是丝毫哀伤表示都不用有,该说就说,该笑就笑,并且宫里连一朵白色的花都没有。至于朝臣和命妇们也不用大规模地去给皇后哭丧守灵,意思一下就行了。皇后的棺材就静静地、凄凉地放置在“吉安所”,嘉庆只是每天独自来祭奠,也只来了七天而已。
更惨的是,乾隆怕儿子嘉庆心里有怨恨不敢表示,就去趁祭奠皇后的时候大哭发泄,于是他暗中派和珅、福长安去盯着嘉庆的一举一动。。。嘉庆也不是白痴,他能在这关键时刻掉链子吗?所以,嘉庆每天去灵堂根本一滴泪都不掉,更绝的是,就连去灵堂的路,他也要饶远,生怕走近路靠近了太上皇常游览之地,给太上皇沾染晦气。
就这样,可怜的喜塔腊氏枉做了一年的皇后,丧礼竟不如江南一个地主婆办的风光。遥想数十年前,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氏的葬礼何等隆重,并且当时乾隆丝毫也没有忌讳仍健在的老太后,哭得不够伤心的臣子和儿子们还受到了严惩呢。可见,乾隆为人自私虚伪,似乎天下只有他才是能集孝子和伉俪于一身的人,而别人都没这么资格似的。。(不得不说,乾隆真是又当又立(;一_一)
1799年2月7日,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驾鹤西去,嘉庆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
乾隆的丧事还没准备完毕,嘉庆就已经迫不及待发泄内心的愤怒了。
嘉庆秘密召见了被和珅排挤的吴熊光,直言“和珅有歹心”,必须死无葬身之地。
不久之后,嘉庆就公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可怜的和珅还忙着为乾隆操办丧事,就被革职下狱,并被抄没了全部家产。
2月22日,也就是乾隆驾崩后的15天,和珅在狱中被悄悄处死,此案没有诛连任何人,嘉庆只拿和珅泄愤。
嘉庆罗列的和珅二十大罪状中,几乎全部在控诉和珅“日常举动违反君臣礼制”甚至连和珅“私娶宫女”等细节都罗列了出来,可见嘉庆对他的日常行为多么不满。
嘉庆对和珅的厌恶,已经到了愤恨的程度,以至于乾隆尸骨未寒,嘉庆就迫不及待对为乾隆操办丧事的和珅下手了。
而嘉庆的这份愤恨,全部来源于对乾隆的不满,既然不能直接泄愤,那就拿你最宠爱的臣子发泄吧。可见,乾隆平时的霸道以及当太上皇时对嘉庆的控制。
所以理论上太上皇是可以废除皇帝的,但必须得是自动退位且死不放权的主(*^ω^*)
发布于 2024-04-16 15:35・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山下有风 - 4 个点赞 👍
事实上只要武力魄力政治强力到位,谁都可以废掉皇帝。
但是理论上!理论上!理论上!——需要那个给废黜皇帝诏书盖章的人,比如太后。
太后废黜皇帝的理由,大致就是不孝,无德,
比如曹芳
《郭太后令》以明帝未亡人身份宣布这个孩子没法继承自己老公的事业
不可以承天绪,奉宗庙。
然后
使兼太尉高柔奉策,用一元大武告于宗庙。
总体来说就是皇太后派人去跟自己老公说,这孩子不孝顺,我不要了。
再比如曹髦,郭太后控诉他让自己“危殆过于累卵”,然后说
吾老寡,岂复多惜余命邪?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
作为未亡人,皇太后实际上是在代表死去的丈夫作出惩罚养子的决定,即,以“昔汉昌邑王以罪废为庶人”为例,宣布“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事实上废黜了曹髦的皇位。
而在此作为例证的昌邑王,废黜他的文件是以群臣奏的形式作出的,但决定性文件也是上官太后的“可”字:因为他“今陛下嗣孝昭皇帝后,行淫辟不轨。”,于是昭帝的皇后可以认为他不孝:
《诗》云:‘籍曰未知,亦既抱子。’五辟之属,莫大不孝。周襄王不能事母,《春秋》曰‘天王出居于郑’,繇不孝出之,绝之于天下也。宗庙重于君,陛下未见命高庙,不可以承天序,奉祖宗庙,子万姓,
所以:“当废。”
出于以上各种太后废皇帝的理由,太上皇自然也可以说皇帝不孝,不能继承自己的事业
——但在本问题下被反复鞭尸的朱祁镇反而是个例外,景帝皇位程序上是孙太后废的。
发布于 2024-04-18 08:3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风沉珛疾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靳成协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晏初 - 3 个点赞 👍
从理论上讲,太上皇也无废掉皇帝的可能。这是因为太上皇让位于太子,从理论上讲已完成了皇位的更替,新皇已成为合法继承人,太上皇本人已承认与见证了这一过程,已无废掉的法理,即便是新皇再无能,太上皇也只有扶持之理,而无废掉之正当之由。
事实上,太上皇的退位,大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年岁已高而让位,一种是被迫而让位。但无论何种让位,都成了即定事实,让太上皇都难以废掉现皇。即便是像北魏时的献文帝拓跋弘,退而禅位于年仅5岁的皇太子元宏,由于受到冯太后的制纣也不能够废掉幻皇,甚至就连自己的命也保不住,被毒杀身亡。就是清乾隆帝由于不能超过前祖康熙帝在位时间而不得已退位,虽然仍大权在握,也不能废掉嘉庆帝。
综观历史,反而由皇太后废立皇帝的甚多,或者是皇太后权力过大,可以左右干政;或者是大臣专政,借皇太后之名行废立之为。
发布于 2024-04-17 09:33・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朱双顶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清平安乐公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张老三 - 2 个点赞 👍
刘太公对刘邦不行。
李渊对李世民不行。
乾隆对嘉庆可以。
主父就是个反面典型。
理论上可以。不过一个好的接班人真的太难得了。太上皇废掉皇帝或许可以,但是后续的问题太多了。找新的接班人是一个,找到了接班人怎么接班是一个(权力交接是最危险的了),自己还有没有时间进行接班又是一个。富有春秋的话干嘛当太上皇,自己干不香吗?
编辑于 2024-04-16 22:42・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赣江边的锤子 - 2 个点赞 👍
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完全是可行的。
封建社会出现过几次废帝的情况,具体流程是大臣逼宫,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出面下诏书走流程。因为皇太后是皇帝的亲妈或者说嫡母,皇帝真就要讲个孝,妈管儿子,天经地义的事。
现在太上皇理论上同样可行,不过实际上太上皇分两种,一种是纯太上皇,手上没权,典型是刘邦他爸刘太公,让他废帝实力上做不到。还有一种就是太上皇帝,真有权力的那种,典型是乾隆、赵构,不过嘉庆和宋孝宗这俩会夹着尾巴做人,他俩想废帝找不到借口。还有一位拓跋弘,他退位握有一定权力,儿子拓跋宏是个小孩,不过他要废帝还得问问冯太后的意思。
最有希望废帝的是宋孝宗了,这位的儿子是真不孝,而且精神病,要是他多活几年还真有可能。因为他生前儿子宋光宗就已经很不孝了,大臣们连同他几乎到了忍耐的极限,要是他多活几年,还真就可能大臣和他一同爆发,完成绍圣内禅。真实的绍圣内禅是宋孝宗去世,光宗死活不参加葬礼,大臣忍无可忍,集体逼宫,让吴太皇太后出面废帝,这也吓坏了宋宁宗,死活不肯接位,被大臣们和吴太皇太后硬按着登基的。
编辑于 2024-04-17 06:1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中国人 - 2 个点赞 👍
太上皇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皇帝头衔,通常赋予退位的皇帝或当朝皇帝的父亲。在不同的朝代,太上皇的权力和地位有所不同,但理论上,太上皇拥有废掉皇帝的权力。
正所谓天地君亲师,自古大一统朝代大多以孝治国。太上皇作为皇帝的父亲,拥有父权;如果曾经做过皇帝,那么还对现在的皇帝拥有君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太后有一条母纲就能废黜皇帝,何况太上皇。
在中国古代,皇帝被视为天命所在,是国家最高的统治者。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皇帝可能因为年幼、昏庸、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履行皇帝的职责。这时,太上皇就有可能介入政治,甚至废黜皇帝。
在唐朝,唐高祖李渊在皇位传给儿子李世民,即唐太宗后,成为太上皇。虽然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繁荣,但太上皇李渊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果唐太宗治国出现问题,李渊理论上完全可能废黜他。
宋朝时期,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因为政治腐败和军事失败,导致国家陷入困境。最终,金兵攻破开封,徽宗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在徽宗退位后,南宋建立,太上皇赵佶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政治,但理论上仍然有废黜皇帝的权力。并且为什么南宋那么多人都说要迎回二圣,他们不知道那两个皇帝对国家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吗?但是大宋以孝治天下,三纲已经深入人心,哪怕是赵九也没有办法明面上反对迎回二圣的提议,不然就是不忠不孝。
明朝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皇位被景泰帝朱祁钰取代。朱祁镇在被释放后,成为太上皇。太上皇朱祁镇理论上可以废黜朱祁钰。
清朝乾隆帝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但他晚年沉湎于享乐,导致朝政日益腐败。最终,乾隆帝禅让皇位给儿子嘉庆帝。嘉庆帝在位期间,乾隆帝仍然拥有很大的权力。如果嘉庆帝出现问题,乾隆帝完全有能力废黜他。
总的来说,在古代中国,太上皇作为皇帝的父亲或前皇帝,通常都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在特殊情况下,太上皇甚至拥有废黜皇帝的权力。然而,在实际政治中,太上皇是否废黜皇帝还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朝臣意见、皇室内部斗争等。太上皇废黜皇帝并非易事,需要权衡各种利弊。
编辑于 2024-04-17 12:35・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文正 - 2 个点赞 👍
理论上当然可以
但题主你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历史上废皇帝的并不是太后啊!太后大部分的时候只是拿出来当枪使的。真正废掉皇帝的,是权臣/权宦/权外戚/权宗室,太后只是个盖章的橡皮图章。
所以答案就很简单,如果皇帝没有掌握实权,那么太后也好太上皇也好都可以废帝,没有太后太上皇也可以找其他理由废帝。如果皇帝掌握了实权,比如李世民那种,那太上皇也好太后也好就是吉祥物,哪怕本人拿着圣旨出来宣召也会被拖走说他们老糊涂闹着玩。
发布于 2024-04-17 15:2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April - 2 个点赞 👍
并不是只有中国有太上皇(滑稽
院政,指日本政权由摄关政治转移到幕府的过渡时期的政治体制。天皇禅位予子侄,而自称上皇,在“院”中训政的政治形态。是皇权为了抵抗摄关政治而发展出来的政治制度。
院政一词,出自赖山阳的《日本外史》。赖山阳称“政在上皇”的政治体制为“院政”。明治政府编纂的日本通史《国史眼》采用此术语。
1.背景
藤原氏透过摄关政治掌权下,天皇大权旁落,引起地方豪族与武士的不满。到了后三条天皇,因其非藤原氏所生,亲政后极力夺回政权。藤原氏的外戚集团引起了整个朝廷的矛盾,摄关政治主要透过外戚的身份来干政。后三条天皇不愿当摄关家的傀儡皇帝,结合了反对藤原氏的各种势力,整理庄园、整顿朝政、积极恢复皇权。
后三条天皇引入了自己的亲信村上源氏的源师房,并在1069年发布了庄园整理令,整顿藤原氏所属的庄园。地方反对藤原氏的“受领阶级”也参与了反对藤原氏的运动。藤原氏大量的庄园被划归为上皇直属的“院领”。1073年1月,后三条天皇让位予白河天皇,却开设“院厅”,意图以治天之君之姿重新掌控朝政;却在1073年6月病死。院政的确立,从白河天皇才真正开始。
2.制度确立
白河天皇为对抗摄关政治,退位为太上天皇,居住在白河院,依靠中下层武士招募军队、建立朝廷百官,频频颁布院宣,成为政务的仲裁者;最后出家为太上法皇,仍掌握大权。以后天皇多遵循此例。白河天皇在白河院中设置了各种官职,并组织北面武士作为亲卫武装力量。白河院的官员多为上皇的近臣,多是中下级官僚。代表了皇权与贵族的分立。
上皇颁布的院宣,其权威高于天皇的诏令。而原属太政大臣的职权,虽然经过公卿会议决议,最终的裁定却在上皇手上。朝政的一切都掌控在上皇中。这百余年皆由上皇实行院政。而过去摄关政治的权力来源仍是天皇,所以要以天皇的权威作为根基。院政的权威却直接来自于上皇,透过父亲尊亲属的关系控制朝政。
院政的形成,与其说是皇室与外戚的矛盾,不如说是中下官僚与大贵族的斗争。后三条天皇得以整顿庄园,就是因为中下官僚的支持。
3.基础
摄关政治的基础,是藤原氏掌控的大量庄园;而院政是行国制,是将一个国(行政区)的行政、征税权在一定时间赋予特定个人,以换取对上皇的支持。这样反而使中央集权制度加速瓦解。院政接收了藤原氏与豪族的庄园,而积极整顿庄园引起了领主的不安。为了避免遭到清算,许多领主自动向上皇靠拢;上皇为了报答领主的支持,给予了豁免租税的优待,反而使庄园的独立性更强。
由于许多上皇笃信佛教,更遁入空门成为法皇,使佛教势力扩张。神社寺院有自己的僧兵,屡次与地方国司相争。朝廷面对僧兵的斗争,反而束手无策。畏惧神佛的贵族无法反抗僧兵,只能倚靠不畏惧神佛的武士来相抗衡。间接造成了武士的抬头。
4.意义与影响
院政的是为了对抗摄关政治而形成的畸形政治制度,虽然成功把藤原氏的的势力逐出朝廷,但上皇与摄关一样好大喜功,上皇更因深信佛教而大兴土木兴建佛寺、举办大规模法会而耗费财政;为了弥补财政空洞,反而加深卖官的情况。院政导致朝政的腐败,更酿成日后的保元之乱、平治之乱。
发布于 2024-04-17 15:07・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王纳川 - 2 个点赞 👍
有的有,有的没有。
1、没有。
例如唐明皇李隆基,当太上皇之后,不再过问政事。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宦官李辅国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
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 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
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
陈玄礼被勒令致仕;
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
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之后,肃宗另选后宫百余人,到西内以备洒扫。 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
2、有。
清朝乾隆皇帝弘历。乾隆之所以退位是因为在位时间过长,根据礼制皇帝在位时间又不能超过先皇,所以他只能在在位六十年后“自愿”退位,禅让给自己的儿子,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能得到遵守礼制的美名,还可以名正言顺的手握大权。
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弘历举行归政大典,自为太上皇帝,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弘历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发布于 2024-04-18 10:06・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青山观自在 - 2 个点赞 👍
理论上皇太后都能废掉皇帝(或者至少……换掉皇帝),参见绍熙内禅。吴太皇太后并不是武则天那样,权知军国大事的皇太后,就这样,群臣在她的支持下也可以换掉看不顺眼的皇帝。
编辑于 2024-04-18 15:59・IP 属地加拿大查看全文>>
Bilge Qaghan - 2 个点赞 👍
太上皇掌实权的话理论上可以,不过太上皇一般不会把事情弄的那么难看。
至少会弄个虚位太上皇的名分安置,皇室内部父慈子孝的假象还是要维持的嘛!
不过皇帝轻易不能随便换吧,没有上图那么炸裂的理由太上皇会那么做吗?
太上皇又不是权臣,这么糟蹋自家的江山吗?
发布于 2024-04-19 07:02・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luozhaoyu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库洛米 - 1 个点赞 👍
理论上是可以的,主要还是要看太上皇有没有实权和在朝野的威望,众所周知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朱祁钰临危受命监国并登基,次年改为景泰元年,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废掉当时的皇帝朱祁钰为郕王。这也许是历史上太上皇成功废掉皇帝的事迹,毕竟绝大数太上皇都被架空了,诸如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等。
发布于 2024-04-15 11:08・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AAA五金电料批发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楚凌风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冰镇酱香红酒 - 1 个点赞 👍
太上皇要废掉皇帝,需要有实力的大臣的支持才行。
问题是,太上皇年岁已大,活不了几年了。
作为大臣,是押宝在这个死老头身上,还是年轻的皇帝身上?这个选择应该很容易。
发布于 2024-04-15 10:31・IP 属地澳大利亚查看全文>>
楚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