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个回答

理论上,太上皇能废掉皇帝吗?

萧承天
4个点赞 👍

如果不算不被正史承认的,中国历史上一共有过大约23位太上皇,但是各种太上皇的成色差别有点大,我们大致可以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没当过皇帝的太上皇3人:秦庄襄王嬴楚、刘太公、老子之父李敬;

2、主动内禅但继续掌权的太上皇5人:后凉太祖吕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武成帝高湛、北周宣帝宇文赟、清乾隆帝弘历;

3、被夺权而禅位的太上皇10人: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武则天、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顺宗李诵、宋光宗赵惇、西夏神宗李遵顼、明英宗朱祁镇、西辽耶律直鲁古;

4、厌倦政务主动内禅的太上皇2人: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

5、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太上皇3人:后主高纬、北齐幼主高恒、宋徽宗赵佶。

第一种太上皇中,嬴楚和李敬都是追封的,尤其是李敬,隔了1000多年才被追封的,刘邦他爹刘太公活着成为太上皇时也没几天日子了,他们唯一的厉害之处是生了个牛逼的接班人,其他没太多故事。

而第二种虽然名曰太上皇,但实际上跟皇帝也没啥区别,他们所立的皇帝不过是橡皮图章而已,所以他们做太上皇时依旧威风八面,得以善终。

第三种没什么好说的,虽然也有像朱祁镇这样,最后反杀成功的也有像唐睿宗李旦这样被亲妈和亲儿子两次扶上皇位,最后大权都不在自己手上,却能主动退位安享晚年的,但大部分其实活的都挺憋屈,比如李渊,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架空了老爹,比如武则天晚年身体不好,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拥立李显复位,武则天被迫退位,李隆基晚年,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亨直接另立中央,利用手中的军队直接把李隆基架空在成都,李隆基也被迫成为太上皇了。

同样是安史之乱之后,中晚唐时期宦官和藩镇势力日渐强大,唐玄宗的玄孙唐顺宗李诵就是被宦官逼迫退位的,804年中风,805年才当上皇帝,同年被迫退位,次年去世晚景凄凉。另外李渊入长安,而杨广还没有死,于是李渊就立代王杨侑为帝,而江都的隋炀帝便被太上皇了;耶律直鲁古则是被女婿屈出律篡了权,然后屈出律把岳父大人幽禁深宫,美其名曰奉养。

赵惇和李遵顼则是被朝野逼迫而禅位的。

李遵顼同样处于西夏末年,其时,西夏已经衰弱不堪,被北面的成吉思汗打得跪地求饶,而李遵顼外交政策又左右摇摆,毫无信义,这惹怒了朝野还有铁木真爸爸。于是李遵顼只好让位给儿子李德旺,数年后,李遵顼病死深宫。

宋光宗赵惇大约有精神病,又因为皇后李风娘与父亲赵昚公媳关系,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连父亲的葬礼也不参加。于是太皇太后吴氏做主,将嘉王赵扩扶上了皇位,赵惇则在疯疯癫癫的无人问津之中默默死去。

第四种比较特殊,南宋大约是历代王朝中,政治环境最差的了。

外部被金国欺虐得体无完肤,屡屡签订不平等条约;内部全靠军阀支撑,屡屡发生军变和政变。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催生了两位主动内禅当太上皇的人,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昚。

虽然都是主动让位,但他们不同于乾隆、高湛等人。

因为这些人虽然名义上退位了,但实际上仍然掌控着帝国的权力,而赵构和赵昚,是真的不想做这个皇帝。

退位以后,除非必要的时候,赵构和赵昚一般都不管事了,只在宫里养老。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皇帝实在没什么意思。

这件事的起源在绍兴和议,宋高宗为了急于让金国承认,不仅接受了苛刻的条件,还在金使面前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谦恭。

这将南宋的政治地位降得很低,甚至可以说,南宋前期是一个非完全主权国,而是金国的半附庸国家。

这也就使得南宋皇帝在面对金国的时候,总是很没有面子。于是赵构首先厌倦了,把皇位让给养子赵昚,自己退居深宫享福去了,把尴尬留给儿子吧。

而宋孝宗赵昚在面对这种尴尬时,选择了北伐。然而,军事失败狠狠的打了赵昚的脸,没办法,宋金之间重新建立了隆兴和议。

隆兴和议虽然让南宋的局面稍微有所改观,但内外交困,无力改变局面的宋孝宗赵昚还是心灰意冷了。

于是,他也做了和宋高宗一样的选择。

然而,宋高宗得以安享晚年,因为赵昚孝顺;而赵昚退位后却饱受委屈,被儿媳李风娘欺辱挑拨,晚年郁郁而终。

最后一种就属于那种最恶心的,往往昏庸至极,把国家搞得一团糟,最后眼瞅着就要亡国了,却又怕担这个亡国之君的罪名,于是赶紧传位给接班人,让人家替自己背锅,其中最出名的当属赵佶,他的事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这种国破家亡的退位后甭管还有没有权利,也没多大用了←_←

如果真要说能废掉皇帝的太上皇的话,也就第二种,尤其当以人间富贵花牛皮癣弘历为代表了,他这辈子活的真潇洒,中国历史上活到80岁以上的皇帝拢共也就只有五位80岁的忽必烈,81岁的赵构,82岁的武则天,86岁的萧衍,以及他活了89岁(不包括赵佗,他只是南越王)。

25岁就登基为帝,在位60年时间,85岁时传位于第15子永琰,也就是嘉庆皇帝,但是他虽然退位当了太上皇,依旧不肯放权,曾经说过:归政后,遇有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岂能置之不问?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岂非国家天下之大庆!因此,嘉庆完全成为了一个傀儡,摆设而已。

嘉庆虽然做了皇帝,可依然居住在太子府——毓庆宫;后宫里皇后和诸位嫔妃也都是乾隆皇帝自作主张给封的,并且她们也跟丈夫嘉庆一样紧张兮兮地过日子,不敢要以往后妃应得的待遇、甚至皇后被册封的时候都搞得悄无声息,生怕“逾越”规矩,被乾隆猜疑,给老公招来灾祸。近四年的时间里,皇帝和后妃们每日过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更令人叹惋的是,嘉庆的皇后喜塔腊氏。她十四岁嫁给嘉庆做嫡福晋,好不容易三十六岁时熬到老公做皇帝,自己做了皇后,可连册封仪式都不敢张扬,因为当时老皇帝乾隆在搞盛大的宴会,怕抢了公爹的风头。。。接下来这位皇后头顶着“母仪天下”的桂冠,可她敢“仪”给谁看呢?就盼着老爷子驾鹤西游,自己才好扬眉吐气。可她没想到的是,老爷子乾隆没“驾鹤”,她自己反倒先“西游”了。


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初七,皇后喜塔腊氏病逝,享年仅三十七岁。这喜塔腊氏为嘉庆生育两女一子,正是将来道光皇帝的生母,怎么说她也为皇家延续香火有功,如今又有皇后的名位,死后怎么也该享受些应有的尊荣吧?可是,死讯一报到乾隆面前,乾隆的脸色瞬间就黑了下来。那意思好像是说:“啥意思啊?想让我这当公爹的给媳妇办丧事不成?我都这么大把年纪了,晦气不晦气?”


接着,毓庆宫里正在伤心哭泣的嘉庆就接到太上皇旨意:皇后丧仪一切从简。皇帝只许穿七天素服不许穿丧服,朝臣们也一样;至于太上皇身边的臣子们连素服都不用穿,按平时穿戴少挂一串朝珠即可。。。啧啧。。。



嘉庆不是傻瓜,他心中十分清楚老爹的意思,于是就算再伤心难过也得严格顺从老爹的意愿:不是只许我穿素服吗?我连素服都不穿,就跟平常一样穿戴;不仅皇帝如此,整个皇城中的宫女太监们也都是丝毫哀伤表示都不用有,该说就说,该笑就笑,并且宫里连一朵白色的花都没有。至于朝臣和命妇们也不用大规模地去给皇后哭丧守灵,意思一下就行了。皇后的棺材就静静地、凄凉地放置在“吉安所”,嘉庆只是每天独自来祭奠,也只来了七天而已。


更惨的是,乾隆怕儿子嘉庆心里有怨恨不敢表示,就去趁祭奠皇后的时候大哭发泄,于是他暗中派和珅、福长安去盯着嘉庆的一举一动。。。嘉庆也不是白痴,他能在这关键时刻掉链子吗?所以,嘉庆每天去灵堂根本一滴泪都不掉,更绝的是,就连去灵堂的路,他也要饶远,生怕走近路靠近了太上皇常游览之地,给太上皇沾染晦气。

就这样,可怜的喜塔腊氏枉做了一年的皇后,丧礼竟不如江南一个地主婆办的风光。遥想数十年前,乾隆的原配皇后富察氏的葬礼何等隆重,并且当时乾隆丝毫也没有忌讳仍健在的老太后,哭得不够伤心的臣子和儿子们还受到了严惩呢。可见,乾隆为人自私虚伪,似乎天下只有他才是能集孝子和伉俪于一身的人,而别人都没这么资格似的。。(不得不说,乾隆真是又当又立(;一_一)


1799年2月7日,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乾隆驾鹤西去,嘉庆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


乾隆的丧事还没准备完毕,嘉庆就已经迫不及待发泄内心的愤怒了。


嘉庆秘密召见了被和珅排挤的吴熊光,直言“和珅有歹心”,必须死无葬身之地。


不久之后,嘉庆就公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可怜的和珅还忙着为乾隆操办丧事,就被革职下狱,并被抄没了全部家产。


2月22日,也就是乾隆驾崩后的15天,和珅在狱中被悄悄处死,此案没有诛连任何人,嘉庆只拿和珅泄愤。


嘉庆罗列的和珅二十大罪状中,几乎全部在控诉和珅“日常举动违反君臣礼制”甚至连和珅“私娶宫女”等细节都罗列了出来,可见嘉庆对他的日常行为多么不满。


嘉庆对和珅的厌恶,已经到了愤恨的程度,以至于乾隆尸骨未寒,嘉庆就迫不及待对为乾隆操办丧事的和珅下手了。


而嘉庆的这份愤恨,全部来源于对乾隆的不满,既然不能直接泄愤,那就拿你最宠爱的臣子发泄吧。可见,乾隆平时的霸道以及当太上皇时对嘉庆的控制。

所以理论上太上皇是可以废除皇帝的,但必须得是自动退位且死不放权的主(*^ω^*)

发布于 2024-04-16 15:35・IP 属地安徽
山下有风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