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1981年到2000年)绝大多数农民都吃不饱?
- 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铅水 - 19 个点赞 👍
这个问题离谱了。
八九十年代的农民问题不是吃不饱,而是由于基层坍塌,建设事情没人管,收钱的事情都很积极。
发现有些人对于吃饱的问题非常纠结,实际上吃饱的问题早就解决了。
按照粮食消费与GDP的统计关系,在经济发展超过温饱阈值以后,饮食结构会逐渐转化,降低主食比例,主食构成从大米转为小麦,转为蛋白质、蔬菜、水果。中国的饮食从一开始的粮食紧缺到60年代解决粮食短缺但粗粮为主,过渡到了80年代末已经完成了精粮为主。根据Chns数据推算,89年BMI超重已经有了1.67亿人,成人肥胖率1.32%,说80年代吃不饱是不符合事实的。
但是饮食结构在80年代不健康也是事实,糖分过多,缺乏维生素与蛋白质。从日韩的饮食结构统计来看,人均主粮消费量都在其他食物上升后开始下降,粮食消费从口粮为主转为饲料用粮为主,中国开始这一转换发生在90年代,到现在饲料消费粮食占总粮食消费量的48%。
所以回到题目中来,你可以认为这段时间吃不好,但是吃不饱就过分了。
发现又有一些人说80之前吃不饱了,拿80后农民可以打工的事情来说农业收入不重要。
但是80之前农民可以直接变为工人,你拿着农民工的收入说80后农民状况变好就相当于是在80前时间内拿城镇居民收入对比农村居民收入,根本不一个性质。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原因让80后出现了农民工这种特殊身份的长期存在?明明是工人却无法在城镇中稳定生活?
不会是因为资本家不舍得签终身雇佣合同,工资太低,房价太高,一定是因为农民工不愿意吧?
是吗?
编辑于 2024-03-26 15:0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噼哩 - 5 个点赞 👍
这是什么鬼问题,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农村问题是教育,医疗,福利伴随原有集体解体的倒退,本地工业的衰落,农民负担沉重,导致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但是绝没有什么"绝大多数农民吃不饱"的情况。
如下面这些揭示文字,有说农村看不起病的,有说孩子上不起学的,有说农民吃的差,吃菜吃的少的,但是哪有"绝大多数吃不饱"?
在江南,是在闻名天下的黄山市,在不通公路也不通电话的黄山市休宁县的白际乡。在那里,我们吃惊地发现,大山里的农业生产仍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农民一年累到头,平均收入只有七百元,月收入仅摊到五十八元;许多农民住的还是阴暗、潮湿、狭小、破旧的泥坯房子,有的,甚至连屋瓦也置不起,房顶还是树皮盖的。因为穷,一旦患病,小病强忍,大病等死。全乡六百二十户人家,贫困户竟占到五百一十四户,达到百分之八十二点九;全乡两千一百八十人,贫困人口也占到一千七百七十人,达到百分之八十一。
在汪桥镇中坊村,我们正在与农民交谈时,看见一个骑自行车的孩子,我们叫住他询问,他说他叫朱欧洲,今年14岁,原是朱湖中学初二二班的学生,因父亲去年承包30亩地亏本了,家里没钱供他读书(一学期学费630元),今年春节后缀学。当我们问他你们班像你这样念不起书的还有吗?他说:“有,今年有4个。”据朱欧洲讲,他们班共有50个学生,这样算来,今年一个班级缀学的学生就占10%,当我们问他想不想读书、想不想上学时,孩子失声哭泣,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用力点点头。2001年的冬天走进那片土地的,那里的贫穷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路看过去,没有一家乡镇企业,田里种的全是清一色的大葱和大白菜,。。。。。。一问价钱,不免吃了一惊,一斤仅卖六分钱,一板车葱也就抵个两三元钱;大白菜价钱稍微好一点,也只卖到一斤一角钱。然而,就是这么便宜的蔬菜,种菜的人还舍不得吃。我们进村的时候,看见一个三十岁上下的农民端着碗蹲在门口吃饭,碗里只有饭,没有菜,我们问他,这么便宜的大白菜为什么自己不炒点吃,他说了一句令我们心酸不已的话:“我吃掉一斤不就少赚了一毛钱吗?”,
发布于 2024-03-26 06:40・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鱼英 - 2 个点赞 👍
在赫鲁晓夫统治时期,苏联人的生活水平甚至远不如拉美非洲的贫民。超过一半的苏联人每天只能靠树皮和草根勉强维生,几乎每天都有人在饥寒交迫中离去,每个人都忍受着极端的恐怖,大量的难民不顾一切地逃向自由世界,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机关枪的子弹。苏联的科技和经济都一塌糊涂,大量工厂使用的甚至是沙俄时期的机械设备。由此可见苏联较之沙俄没有任何进步的地方。文化界更是一片荒芜,而普通的苏联人更是连基本的受教育权都没有。在苏联,超过一半的人口都有被监禁和关押的经历,苏联人无时无刻不处在痛苦的煎熬中。
发布于 2024-03-25 14:31・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大元成宗钦皇帝 - 2 个点赞 👍
因为那个阶段出现了很多次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具体可以搜一下温铁军对那个阶段的经济评述,我是在抖音看到的,才知道有那么多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不行了,自然会苦了百姓了。
发布于 2024-03-25 08:04・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小糊涂仙 - 0 个点赞 👍
因为没有市场,商品不能自有买卖。但是高层实现了按需分配,只是苦了老百姓他们凭票供应。是计划经济,让你吃你就吃,不让你吃,你就不能吃,懂了吗?计划经济,连生孩子都要计划。
发布于 2024-03-25 11:18・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foureyes - 6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帝国提督 - 24 个点赞 👍
1975年9月15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致祝词并作重要报告,报告指出:“25年来,在农业方面,我们由过去旧中国的半饥饿状态做到了粮食刚够吃,这件事情不可小视,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
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167亿增长到1976年的9.3717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615市斤。就是说,增产的粮食不仅多养活了近4亿人,而且使9亿多人的人均占有粮食量比5亿多人时增加了近200斤。
杨振宁(1971年9月21日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演讲):
今天中国普遍的生活条件依然很低,但最低限度不会感到粮食缺乏。
农村和城市都是这样。不仅是米及面粉不缺乏,蔬菜及水菓也是极多的。
当我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地的街上行走时,我看到这现象。价钱方面也很便宜。
我还留意学生们、工人们及农民们吃些什么。我曾经同大学生们一起吃饭。
在上海,我还在一间柴油机厂与工人们吃饭,我觉得那里的伙食比我们这里学生食堂的伙食还好一些。(笑声和掌声)
《人民中国的日常生活》作者:美国阿瑟·高尔斯顿
马陆公社:具有典型性的是各户都有地方养鸡、鸭和一头猪,还在附近有一小块供他们自己种植蔬菜用的自留地。我们访问的那家饲养了六只鸡、两只鸭,因此他们有足够的蛋吃。他们还喂了一头猪。这头猪他们可以出售,也可以屠宰。此外,教育和医疗服务是广泛普及的,而且实际上都是免费。每个劳动者每年以五百元的薪金计算,一家有数个劳动力的就保证了足够的食品、衣着、住房以及安全,并可每年积余三百元钱。
原载《参考消息》,出版日期:1975.03.25
安东尼奥尼在1973年时拍的反华纪录片《中国》,大拍特拍中国贫穷落后的一面, 河南穷农村也拍了,反华的都没说破衣烂衫、面黄肌瘦,吃不饱饭。反而说:“不挨饿”,“ 够吃的粮食”。
在当时因丑化中国而遭到批判的纪录片《中国》,竟然成为了现在揭露中国伤痕派精英及其爪牙造谣诽谤前三十年的不可多得的历史真相,这点估计是当年的安东尼奥尼没想到的。
发布于 2024-03-25 20:59・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米嘉山2019 - 17 个点赞 👍
简单地说因为18个懒汉毁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吃不饱太夸张但粮食产量停滞不前是事实(只上升了4年然后即不再增长)。幸好发达地区集体经济没解散,只是把人民公社改名为乡。事实上也没法解散难道把拖拉机抽水机脱粒机卖了废铁换红烧肉吃?不过分田单干确实大大推迟了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讽刺的事实是几十年后小岗村农民又哭着喊着按手印要求恢复集体经济,还累死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
发布于 2024-03-26 09:07・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吴伟伟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真史搬运工 - 0 个点赞 👍
我记得之前有一篇文章语重心长地指出:如果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心戮力,忍饥挨饿和曲折探索,国家就不会有今天的饱暖。作者没设问答,底下点赞者如潮。
发布于 2024-03-26 06:26・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普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