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总量突破 300 万亿,这对于我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钱日日谈(ID:tobeoldmoney),作者:老钱,原文标题:《我国货币总量已突破300万亿》,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根据最新的金融数据,...
- 137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这叫精准放水,只要财富足够集中,就不会发生恶性通胀,此为一赢。
由于财富过于集中,也方便后续回收,此为二赢。
还有一个好处是稀释债务,大部分人负责还债,少部分人负责财富膨胀,此为三赢。
只要把这少部分人藏起来,你们啥也看不见,就可以当无事发生,此为四赢。
综上,一共赢了四次,已经赢麻了。
编辑于 2024-03-26 22:37・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滚滚游侠 - 77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五个橘核 - 765 个点赞 👍
乐子人以为自己在看乐子,却不知道大家都在看他,因为他就是最大的乐子。
有乐子人说,中国M2已经超G7国家货币量总和了,可依旧通缩,还不如日本。
即便他看到了他所理解的“货币总量”与通缩之间显而易见的矛盾,但宁可认为这是中国的乐子,也不愿意稍微审视自己的观点。
这就是典型的乐子人,他们一定要假设中国不行,然后再反推理由。
即便自相矛盾,他们也宁愿说,这就是因为中国不行,所以才矛盾。
从建国开始,秉持着“中国崩溃论”的乐子人们,已经被打脸70多年。
可他们依旧不抛弃,不放弃,脸都肿了,依然战斗在唱衰最前线,这是怎样一种精神?
回到这个问题,中国突破300万亿的是M2,广义流通货币,而不是货币发行总量,这两个数之间差着十几倍杠杆呢。
美国M2的统计,跟中国完全不同,甚至从M1开始就已经不同了。
美国M1不包括财政部、美联储及存款货币机构手中的现金与存款。
M2中的定期存款只包括1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零售货币基金也只包含10万美元以下的机构货币基金。
也就是说,中国M2中的几个大头,美国都没有统计进去,当然就比中国小。
本来这玩意对于专业人士而言,根本不算个问题,人家知道对比货币发行量,看央行资产负债表就完了。
美联储去年从4万多亿直接暴涨到近9万亿美元,同期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大概在40万亿人民币左右。
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都在谴责美国滥发货币的原因。
但2024年,美联储在缩表,现在已经从9万亿缩减到了7.5万亿美元。
中国也在同步缩表。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比值,基本就是围绕GDP比值波动。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央行紧盯美联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联储保持美元稳定的能力。
而且,滥发货币会增加M2,但未必导致通胀,日本这几十年的量化宽松就是最好的例子。
想弄明白货币机制,你必须先弄明白这几个概念。
假如银行顶格发贷款,100存款,发放了1000贷款,准备金率10%,准备金100。
那么如果央行“降准”1%,银行就会释放10元准备金。
反过来看,这10元准备金还在准备金账户,因此银行可以多发放“多余准备金除以新准备金率”,10除以9%,约等于111元一次贷款。
一次贷款出去的钱又被存回来,再二次贷款,根据乘数效应,最终可以撬动1200元新增贷款。
中国存款总规模将近300万亿,准备金率在低位,7%到8%左右,准备金总额20多万亿。
如果降准0.25%,根据上面公式,理论上将增加3%到4%的一次贷款,也就是大几千亿。
但是因为乘数效应,最后理论上可以放大到几万亿,都是市场上凭空出现的钱。
反过来,如果升准,市场上也会减少几万亿流通空间。
央行就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量的。
当然,这是理想情况,现实情况就复杂得多。
人家贷款未必存回来。
你想带给人家,人家也未必要。
所以,这个乘数永远不可能达到理论最大值,而且大小不可控,市场说了算。
央行只能根据市场数据,及时调整。
所有这些钱,统称为M2,也就是广义流通货币。
M2包括M1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以及证券保证金。
M1则包括M0加上单位活期存款。
M0则是流通中的现金,包括现钞,即纸币,和现汇,即银行账户里随时能花的活钱儿。
看得出来,M0的流动性最好,随时想花就能花。
M1次之,单位活期存款想要花,需要内部审批流程,动辄几个月,并不是想花就花。
M2就是最广义的货币了,什么样的流通性都包含进来了,股票债券这些,也算在里面。
这三个里面,能够形成消费的只有M0。
或者说,M1和M2想要形成消费,都要先转化为M0。
这个好理解,付款都得是现金,没人拿存单或者股票买东西。
但是央行通常并不能直接影响M0,而只影响M2。
但M0才影响通胀率。
央行无法直接影响M0,也就无法直接影响通胀率。
当然,也不是完全不能直接影响,像美国那种,直接往居民银行账户打钱,就可以影响M0,直接刺激消费,从而增加通胀。
但在中国,就未必行得通,钱发下来,没准儿转头人家又存定期了。
所以,中国很多地方采用了发购物券的形式,只有你消费了,这笔钱才补贴给你。
除了这种极端方式,央行想要影响M2到M0的转化,最常用的手段是利率。
这个好理解,利率高,大家喜欢存钱,利率低就不喜欢存,负利率,理论上就都不存了。
但这招儿也不是100%管用,像日本已经超低利率,甚至负利率很多年,可M0就是转化不过来,大家就是不消费,通胀始终起不来,一直面临通缩风险。
因为M2中,除了存款,还有证券保险这种蓄水池。
降准也好,降息也罢,逼出来的贷款,很多进了股市债市,就是不向M0流通。
其根源还在于社会预期。
企业预期不赚钱,自然不会把贷款投入生产,不如在M2里面转,吃吃息差,炒炒股。
再向下追溯,回到个人预期。
大家都预期通缩,自然就不会花钱,等明年物价更便宜了再买,不香吗?
结果通缩更严重了。
反过来,大家预期通胀,自然没人存钱等着贬值,取出来都花了,物价自然要涨。
结果通胀更严重了。
这种预期一旦形成,便如瘟疫般蔓延,政府很难干预。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为什么通胀和通缩都难以控制?
因为央行只能间接影响M2,也就是货币供应总量。
但由于乘数效应,微小的降准,可能撬动巨大的货币增量。
而这个乘数政府无法控制。
同时,政府无法影响M2向M0的转化。
货币量再小,一旦大规模转化为M0,一样会产生通胀。
最后也是最玄的,就是社会预期,一旦预期通胀,就会形成踩踏,根本遏制不住。
最后还是奉劝乐子人一句。
找乐子,可以,但千万别碰专业领域,别碰带数字的。
以你们的能力,看看“江苏球迷辱骂辽宁球迷”这种简单点的,不用量化,甚至没有复杂原因,情绪上来,喷就完了。
而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世界真相的同学,我劝你们,也别盯着美国找乐子。
尤其美联储这种专业机构,人家现在的能力,确实比咱们强。
人民币想要全球化,我们得跟人家学。
后面有机会讲讲美联储,人家的“预期管理”可谓登峰造极。
既让你相信政策可预测,又从来不让你预测对,比我们这边有些部门“辟谣第二天打脸”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你如果非要看乐子,倒是可以看看民选总统的乐子。
这帮人乐子多,且不容易打脸。
很多人当总统前,就是个网红或者演员,连个村都没管过,你说出乐子的几率有多大?
而且人家也不在乎,哄着选民高兴就完了,日子好不好也都是你们自己选的。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赞意思下得了……
编辑于 2024-03-28 01:58・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墨子连山 - 51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胖子 - 292 个点赞 👍
增量货币属于全体人民,只是暂由权贵阶层来保管。
再说了,印钱多怎么了?
为什么要印钱,因为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国家都对人民币趋之若鹜,所以为了满足全世界人民的需求,我国才要开足马力印钱。
让人民币走遍全世界!
发布于 2024-03-26 23:5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69 个点赞 👍
先上结论:巴菲特想和和张磊换家 ,来搞些舆论欺诈,玩弄张磊。
美国的问题的逻辑链条是啥。
美元计价的资产,最终还是由美元计价资产作为生产资料,未来所制造的产品,能否卖出去,卖出去多少来决定的。而能否卖出去,卖出去多少,还是由美国人的购买力,以及全球的购买力来决定的。
美元加息,意图是吸引资金从美国以外的地方抽逃,阻断这些地方的发展;然后资金跑去美国,美国用造假的数据提升资本对美国经济的未来预期,然后加大对美国的投资,从而拉开美国和美国以外地区的未来发展差距。
但现在的问题是,资金回到美国之后,它真的投资了吗?
加息的本质就是将整个美国未来的收益,更多地分配给金融资本,那分配给居民的就少了,加息压制美国居民的未来购买力。如果说,美国的加息引流回美国的资本真的集体相信美国的未来是如此美丽,然后加大投资,那么投资转化成了美国居民的未来收入的增长,那么,美国居民的购买力增长真的可以把“对美国未来经济的良好预期”这个事给整得逻辑自洽起来。
但是,金融资本之所以叫金融资本,就是因为它特别强调自己的流动性,特别强调自身可以在货币周期、政策周期、资产配置周期里边,搞各种转换,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美国这种金融收益最大化的制度环境下,资本没法转化成产业投资沉淀下来。
那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只要美国不货币宽松,美国居民的未来购买力是指定萎缩的,那么美国资产的价值也必然是萎缩的。
打败美国的,不是美债危机,不是美国银行危机,这些危机都可以使用美联储的定向扩表魔法来掩盖。打败美元的是逻辑。
一切资产的价值,最终还是由未来居民的购买力来保障的,你搞加息搞紧缩,既压制全球未来的居民购买力,也把原可以分配给居民的财富拿去补贴金融资本。并且,美国并没有把富集美国的过剩资本从金融资本转换成产业投资的能力——那么,这些过剩资本就没有能够实现对经济的进一步开发,它无助于改善居民的未来购买力,所以,美国未来必然是经济衰退,除非它进一步宽松。
而正是因为美国没有在加息周期实现对社会生产的扩张——大家都在炒美股的七朵金花,而这些金花们在现实中却在裁员,所以美国未来的经济供给能力没有丁点的改善,所以美国就没有宽松的条件。
以前美国的宽松条件在于:美国把所有的社会生产扩张的活,都外包给产业资本,比如中国,让中国持续不断地投资,然后无偿或低价地把这些投资地结果——更多的工业品,投放到美元循环中来,并且,美国人通过美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来回收由产业国赚走的美元,从而使得产业国即便赚走了美元也不能扩张自己的购买力,这样,就可以实现“宽松美元+有序通胀”的组合。
现在这个条件没有了,美债不能回收中国的美元,也不能回收俄罗斯和沙特的美元,它自己又早已经放弃了对产业生产的直接组织,现在也拾不起这个活了,美国人只要宽松就一定是通胀。
通胀不仅仅是大宗的上涨,产业能力也将变成稀缺品。
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南方世界不是没需求,是没有发展工业化的启动资金,美国人加息搞金融紧缩不给它提供资金,同样,美国人搞金融紧缩也限制了中国向这些国家投放人民币,因为在美元加息的环境下,向南方世界借出去的人民币太多会造成人民币汇率波动。如此,南方世界的需求因为缺乏资金而被抑制,中国的产能显得过剩了。
但是,一旦美国因为遭遇自身矛盾——加息抑制美国居民消费力,压制美国资产价格,造成经济衰退,使美国经济无法兑付高息,不仅中国的内需会复苏,整个南方世界的资金紧缩问题将进入完全不同的上升结构中——抑制资金向南方世界投放的美元紧箍咒再也不存在了,那么中国的产能不再是过剩的,而是稀缺的。
美国的通胀的本质不是因为美元印多了,不是,而是因为中国崛起颠覆了全世界的权力格局,中国人和南方世界人民第一次在世界中作为人活着,而不是猴子活着。
以前,美国人是世界第一公民,全世界的产能和资源产出首先满足美国人,然后才是欧日这些不缺乏美元流动性的国家,剩下些残羹剩饭才轮到因为发展或者外债问题而患有“美元饥渴症”的第三世界人民,整个世界的购买力被美元的不均衡流动划分成了三个圈层,才实现了通胀在全球的不均衡分布————这个东西又造成了全球不同货币的投放的不均衡,从而使得”发达金融国家不搞生产,却一直滥发货币,并且还用货币主义的狗屁去教导产业国家必须紧缩本币”这种荒诞事情一再发生。
现在,美元加息不能伤害中国,但却抑制了南方世界的发展,而南方世界发展被抑制,就封闭了中国作为产业国的发展上限,从而导致中国没有发展空间并且预期一致向下,进而自我预期实现——中国真的会停滞。
但是随着中国在美元加息周期里日拱一卒式的扩展一带一路贸易圈,而维持住了中国产业的基本盘,以上那种结构就不会实现。
中国既然不敢在美元正式开启宽松之前,向南方世界和一带一路投放人民币,那就先用内需扩张来提升中国经济发展预期——因为内需循环中的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外流是受限的。
只要让那些持有美元的人觉得,中国经济向上的可能性>美国经济即使不结束紧缩也不会衰退的可能性,那么,美国金融资本内部就会出现裂缝,有些人就会卖掉美股换掉美元来中国,美元环流就会逆转,一旦逆转,美国为了保住它的金融体系不出现系统性的坍塌,它也必须再次宽松,保债务,保资产价格。
而这种逆转一旦发生,就将是历史性的不可逆——美元再也不会开启下一个强美元环流了,美元贬值成墨西哥比索。因为美国人的产业体系在过去的三年没有实质性增长,它的未来供给能力不能匹配它为了保住债务体系和金融体系而必须施行的货币宽松.
现在中国的投资者还是认识不到中国产业的价值,而大多看好大宗商品,本质上仍旧是在表达它们对中国经济的看空,它们认为通胀会惩罚中国。大宗成了它们所认为的“中国经济的照妖镜”。纯粹扯犊子。比亚迪>铜。
未来是增量世界!增量的根源是世界换了个新主子,新主子有世界利益共容机制——弃绝金融,立足产业。
假如你是巴菲特,你需要干啥?
你需要和张磊换家,让住在新加坡的张磊放弃它在A股和美股之间的均衡配置的路线,转而全力投向美股,为巴菲特套现当耗材,从而为巴菲特“弃美就中”的世纪调仓创造条件——英伟达出货给张磊,然后买入张磊卖出的比亚迪。
那么怎么才能达成这个企图呢?
那就是赶在美联储今年的降息之前,拼命造谣中伤中国经济和人民币,以及中国股市。
中国想要启动内需对不对?好,那就说你人民币今年要超预期宽松,人民币要贬值。
中国要整顿证券业和基金对吧,每一次整顿我都写个小作文,草木皆兵杯弓蛇影,引动市场恐慌。
拜托,中国这几年最大的问题不是印钱太多,而是太少。人民币印的少,新增需求少,才导致市场预期差,大家都不投资,中国经济能够给产业资本提供的未来利润期许就少。产业国提供的产业利润要比金融国提供的利息要高,才能引导资本安心作为产业资本沉淀在东方。
之前啰啰嗦嗦讲一堆,就是要说明:在美元势不能穿鲁缟的临界时刻,中国先用内需启动引导美元持有者之间的利益分歧(卖美股,买a股),就可以给予美元资产以反戈一击,从而迫使美元宽松(多种因素共振的结果,美元资产泡沫破裂只是最后的一根稻草),到时人民币可以向一带一路国家释放贷款引导丝路贸易圈爆炸式增长,到那时,人民币币缘圈能够提供的资本收益远远大于左支右绌用5%的利息挽留美元持有者的美元币缘圈。
巴菲特懂这个道理,张磊不懂这个道理,因为巴菲特比张磊更了解英伟达是怎么回事。
1948年11月黄百韬为果脯殉葬,而建丰同志三个月前就在上海搜刮黄金和美元,为逃亡做准备了,看到了吗?“他们”永远比“你们”,更早了解“他们”自己是个什么结局,“他们”总会比“你们”更早地为“逃亡”做准备,而“你们”呢,还在痛骂tg当李涯呢。
你们在2024年嘲讽中国m2,有多可笑,了解了吗?
一个国家可以发行多少货币,不是由这个国家的gdp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决定的(工业生产能力包括自主技术,产业规模和可获取的资源三个要素)。
人民币需要将自己的货币发行量扩张3倍,美元需要贬值90%。
美国波音飞机代表了美国自主产业技术的真实内幕。
美国的工业用电量是中国工业用电量的1/7。
美国连下场乌克兰和保护以色列都做不到,它在全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骤降。
一个人在1948年听了果脯的战报新闻之后,总结出了tg必败的十点,这个人的结局,不是留在国内死于三反五反,就是跑去美国养鸡。
当前这个时间节点,美国人会利用远程养殖舆论、地缘冲突、美联储的新闻发布会来搞各种偷袭,来骗,遥想当年美元的那些大开大合的套路,如今已经可悲到要像一个下沉到城乡结合部去做直销诈骗老头老太太的草台班子团伙一样,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这是最后一波了,巴菲特要是不能和张磊换家,白皮和尤太几百年积攒的家当就要像烈日下曝晒的三体人一样了。
美国人已经派出了他们的先遣队来拜码头了。
欧洲人还在做整合欧洲的努力——孩子都生出来了,奈子还没长出来,好笑不。
美国的财经舆论,一会唱多A股,一会唱空A股,差点没把“努力听它指挥”的新加坡资金给跑死。
多么熟悉的1948呀。
发布于 2024-03-28 09:04・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杜若 - 238 个点赞 👍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止2024年1月底,美元M2的货币总量为20.8万亿美元,按7.2的汇率计算,大约为150万亿人民币。
正好是人民币M2总量的一半。
而美元是全世界普遍使用的国际结算货币。约占全球国际结算货币总量的43%,也就是说,美元并不是仅仅美国在使用,而是在全世界各国大范围地使用。
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占比约为2.3%,但是如果不算香港的话,仅占国际结算货币总量的0.7%。
发布于 2024-03-27 00:2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吕旻园 - 179 个点赞 👍
在别的问题上,从来不敢说自己是先知,但这个问题,我就是先知!
下一个100万亿,就是M2 400万亿,在2027年4月底之前胜利完成!如不能完成伟大目标,提头来见!
事实证明,M2年率,绝对不敢小于8.7%!
今年底,326万亿;
明年底,354万亿;
后年底,384万亿;
2027年4底之前,400万亿,伟大目标完美实现!
2030年底前完美完成500万亿!
M2 = 》 8.7% ,就是一个等比级数!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很快就game over 了!
北朝鲜2023年3月23日,货币改革,10000=1
一个人只能换最多15万新朝鲜元!
乌拉!
编辑于 2024-03-27 10:04・IP 属地乌克兰查看全文>>
经常出车9 - 14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赢急典孝 - 145 个点赞 👍
补档 @Erika-Von
别看300万亿数目很大,折算为美元,也就区区41万亿美元。
要知道全球第一货币滥发国,可是高达21万亿美元。如果加上欧盟的17万亿美元,总数目则达到了恐怖的38万亿美元。
这也是为什么北上广深的房价大涨20倍以上的原因。
过去20年,美国纽约房价只涨了1倍多,德国柏林、法国巴黎房价涨了1倍不到。
单从房价一点着眼,中国老百姓躺在家里就挣了1900%的钱,中国无疑全世界所有国家中分享经济发展红利做的最好的国家。
看来很多人不明白,房价不计入CPI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正确统计口径,我国是没有通胀的。
发布于 2024-03-27 14:25・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Erika-Von小号 - 12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zxzhjxz - 10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你不认识我 - 107 个点赞 👍
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
23年,我们足足印了28万亿,这是什么概念呢?
相当于印出个德国。平摊到每个人手中,也有2万块。
但是,市场毫无波澜。
股市没眼看,一度击穿2700点。都说男人不重情,可是看看这些股海沉浮的男人们,正应了那句话:任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
男人们对A股的望眼欲穿,6字总结:深情,专情,痴情。
房价一路降,企业没招工,工资更没涨,裁员在持续,年底钱包空。
28万亿去哪儿了呢?
这些钱是用来支持实体,激活经济的,目标非常好。
到了企业手里就可以扩大就业,持续发展,连锁正向带动。
可惜预期没有如愿实现。
反而23年有不少企业没有撑住,走上了倒闭破产的道路。
大家熟知的威马汽车、有着24年辉煌历史的厦门微创微、黄光裕出狱后蹭高调创办的真快乐APP;知名餐饮、建筑企业等等,更是数不胜数。很多吸纳主要就业人群的小微企业,正面临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企业经营的艰难,伴随着频频裁员,降薪,消失的年会,无论国企还是私企,多少都有影响。
可是钱呢?
28万亿的巨大体量,怎么可能无影无踪?
倒闭边缘的私企,眼巴巴盼从28亿资金里贷一点出来救命,急得直跺脚也贷不到,银行不敢啊,风险太大,毕竟要赚利息。
搞不好利息没了,本也飞了,这买卖银行也不敢做。
负债人数我就不提了,之前说过,这大几亿人征信大概率有问题,不可能贷出钱了。
以目前房价的趋势,也没多少人敢贸然买房,多方因素综合,使得银行的贷款客户数量巨降。
银行也急啊,风险大的不敢贷,有实力的人家不缺钱不愿意贷款,老百姓呢?都想着怎么活下去呢,断供一大堆,紧衣缩食,谁敢贷款那真是骨头硬,头更硬。
所以,这钱只能在银行空转,银行抓着这些钱手发烫心在慌,贷不出去还得给央行利息,有的只好硬着头皮还给央行了......
不过话说回来,2008年的4万亿,效果堪称灿烂辉煌,经济突飞猛进,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们,感受一定很深刻。
可23年的28万亿,08年的7倍之巨,悄无声息,石沉大海。
这钱已经印出来了,银行又不好往出贷,不能回炉吧,那怎么办?
各地城投债规模,已经突破了65万亿,很多地方已经资不抵债了,于是,借钱还债吧......
你们说这28万亿还债够不够呢?循环能不能一直持续?
当然,良性借贷是件好事,有很正面积极的作用。
有人说,老百姓都这么艰难了,为什么不发钱渡过难关?
作为消费主体的大部分普通人,如果没钱消费的话,28万亿即便各有归处,扩大生产投资等,其实也没多大作用,还可能死得更难看。
产品的终端,只能是消费者,消费者没钱,等于死局。
如果把钱发到老百姓手里,一可增加信心,二信任度上升,三确实可以快速拉动内需,消耗库存,社会氛围振奋等。
可是,突然有专家跳出来说:“都发钱,等于没发钱。”
假设一个人发2000,可以让这个人至少生存情况好一点。不过这2000块在专家眼里可能也就1块钱的感受,他看不起,不需要,但也不想让别人白白得到。
放眼远望其他国家,靠给百姓发钱,支撑起了内需稳定了秩序,发食物必需品也经常有做,可见,这是国际惯用解决困难的手段之一。
一直在用这样的方法渡过暂时的难关,那就说明这些国家认为此法可行,有效。
可是我们的部分专家认为,中国是最勤劳的民族,从来不养懒汉。结合种种推测,发钱的可能性不大。当然我是很希望发的,可惜我说了不算。
百姓手无寸金,存款微薄,还得警惕被裁员,仅有的资产一降再降,只能紧衣缩食应对风险。
上有老人,下有子女,中间被鼓励二三胎,还被刺激着消费,再刺激就得喷血了。
很多负债的老板们(非老赖),技术在,经营能力在,人脉渠道都在,非常需要一笔贷款来翻身,但是征信黑了,限高了,甚至银行卡退休金都被冻结了,生存都有问题,还想翻身?
这部分老板其实有着较高的概率能够快速翻身。
可惜世事残酷,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被迫卡在了原地,动弹不得,好似老孙被压在了五行山下,一时没个好招数对付了。
一边逼着还钱,一边限制赚钱,方式独特且耐人寻味。
银行为了自身利益,也为了促进消费,降息再降息,希望大家取点钱出来花花。
老百姓也是绝了,说不取钱就不取钱,任你天花乱坠东西南北风一顿吹,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怕是打掉两颗牙也不松口。哪怕用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不到五位数的钞票,挺壮烈的。
就这么僵持着呢。能还得起钱的,人家说死也不借了,借来扩大生产等于活腻,提前体验寻死的刺激感,他们不想体验,主要是不蠢。
不过也有例外,那个许家印就挺厉害,借钱疯魔,还总能借出来,然后哼哧一顿分红,再跑去美国申请破产,这一套玩的够花哨,最后还不是贷款的百姓哀嚎遍野。
让银行无息贷款?低息贷款?想啥呢,你喝西北风,也不能让银行喝西北风。
这个局面,就好像一套机械齿轮,本来环环相扣运行稳定,可就是有那么一环几环出了点故障,整套装置就得被迫停摆。(划线的一环几环不明说了)等到必须解决的那一刻,把故障解除掉,才能继续良好运行起来,希望这一天不要太久,大家真的撑不了多久了。
西北风,它不好喝啊,不管饱,还没味儿,肠胃不行的人还得腹泻......
原创:猫姐杂谈
发布于 2024-03-27 09:5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好像爱这个世界 - 62 个点赞 👍
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富人的消费能力是有上限的,而穷人的消费能力在萎缩,进而需求不足(也可以说是生产过剩),资本投资回报率不足以覆盖风险和成本,结果就是经济危机。这事印再多钱也没用。
发布于 2024-03-26 21:23・IP 属地贵州查看全文>>
二狗 - 56 个点赞 👍
约153万亿元属于国有企业或公共领域,
约108万亿元属于top1000,
约19.5万亿元属于top1001-15万,
约13万亿元属于top150001-1亿,
约6.5万亿元属于剩下的13.6亿人,其中至少约3.7亿人为0或负。
编辑于 2024-03-27 06:09・IP 属地德国查看全文>>
杨溢 - 47 个点赞 👍
今天简单的聊一聊中国经济,聊聊宏观面。
2023年底,中国存款总额已经是287万亿了;前段时间M2接近300万亿又刷屏了。
很多名词,大家不懂,我也就不去解释这么多了,主要是水平不够,很难让大家听懂。
存款总额和M2,是非常接近的,所以300万亿,没什么可惊讶的。大家疑惑的只有一个,参考下图:
首先大家自己有多少钱,多少负债,大家自个清楚。今天聊宏观,钱去哪了?问题是钱去哪了?钱哪也没去,在顶层空转套利。
怎么转呢?网上有个最近两年的经典名场面:去银行取钱,银行工作人员问:钱取出去做什么用?经典回答:取出来存对面银行!
什么是空转?车挂空挡,加油门,车子不走。市面上现在其实是很缺钱的,但银行根本不敢把钱贷出去,上面又逼着把钱贷出去,于是主要把钱放给了不缺钱的国、央企,大民企,他们也不敢拿去投资、扩张,于是又通过一些手段操作又把钱存回了银行,并且还有利可图。于是钱就在那空转,没有流入社会、市场、实体经济。
具体是怎样的操作,我就不说了,水平有限,说不明白;讲两个名词:承兑汇票、大额存单。接触过,玩过吗?如果没有,那就结束了,聊不明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最最近几年,啥都没涨,就是放了这么多水根本就没流到市面上,通胀没有发生,反而是通缩了。
股市没涨,楼市没涨。现在这样,未来几年也依旧会是这样。所以现在就是未来,没什么变数。现在钱流不到市场,未来几年依旧是这样流不到。
而实际上,大家都是被平均的那个,压根没钱,老一辈被啃老,掏空6个口袋,年轻一代被消费主义洗脑,一屁股债。现在各种抽贷,房子高危接盘,断供就在眼前或者已经断供了,各种烂事都集中暴雷。说不定现在可能都已经失业了,你说这些事怎么破?压根无解。
事实就是把低息的钱借给不需要钱的人,把高利贷借给穷人。这是现象,也是事实,是有经济规律的,我不是在折射任何东西。
替穷人说话,为富人办事。这同样也是现象,也是有经济规律的,而且无法改变。
是不是很没有新意,但这是事实,就跟你的工资一样,这个月,下个月,明年可能会有啥变化吗?微乎其微,放水放不到你家田里,所以跟你没啥关系。这一点你自己也清楚,就是不愿意去承认,心里总期待着天降横财,一夜暴富。
咋的?10万中彩票2.2亿,官方都辟谣了,合理合法,你还想一夜暴富?
这样吧,我这有个大项目,甘蔗壮阳,10块1斤,咋说甘蔗这形象,包装一下,跟壮阳还是很沾边的。看到商机了没?
好了,睡吧,不逗乐了~
底层穷咕噜,关心啥国家大事,宏观经济。躺着就行,我们已经全面小康了。
发布于 2024-03-26 22:11・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包工头老W - 3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施建荣 - 9 个点赞 👍
一边儿货币超发金融空转,一边儿产能过剩通货紧缩
一边儿人口老龄化工厂缺工,一边儿青年失业率高到爆表
查看全文>>
东海 - 7 个点赞 👍
与此问题相伴的是另一个问题:为什么M2总量如此之多的情况下,物价没有明显上升?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能基本搞清楚了300万亿M2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因为房价没有计入CPI,这就是答案。而超发的天量货币被“定向”注入了房地产、大基建、大工程以及金融业务,吹大了泡沫。仅此而已。
从结果上看,催生出了很多原本没有的产业和行业,而和民生息息相关住房、医疗、教育等一路飙升。综合生活成本相比真实的可支配收入,被推高到了一个可怕的水平,同样的还有居民债务率。很多商品、服务、资产的价格,相比起品质或投资收益,超出了其应有的正常水平,比如股价。
同时造成各地的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和卖地收入,产业发展和人均收入严重滞后于城市基建水平。基建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使用,是要钱的,特别是很多项目被包装成有收益的专项项目,这些收益从哪来?只能向使用者--当地居民和企业收取。
从历史角度,看过去二十年M2的增长历程:
2003年M2才19万亿人民币;
2013年M2突破第一个100万亿;
2020年M2突破第二个100万亿,用了7年;
2024年M2到300万亿,突破第三个100万亿,只用4年。说明我国的经济总量“含币量”越来越高了。
天量的M2从何而来?银行的贷款派生。换言之,巨大的经济总量建立在巨大债务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疫情3年,造成社会面现金六断裂后,经济下行如此明显的原因,因为债务的存量太大了,仅仅支付利息都很吃力了,就像房地产一样,最终的结果只能债务爆雷。即便继续放水,也只是把泡沫继续吹大,延缓危机的爆发时间。
同时造成,货币政策彻底失灵,因为只能用来置换地方债务,或继续投入到已经对GDP增长贡献率开始下降的大基建、大工程中,而不能可能也不愿流入居民和企业手中,缓解其债务压力、提升收入预期,从而真正提升内需规模。
之所以社零还在增长,只是其中的构成因素之一:政府消费还在增长,这个因子也是所有消费项目中,对经济总量拉动最大的一个。
你以为的刺激内需是:发钱提升收入,或者提升就业率,刺激消费意愿。
它们说的内需是:增加包含政府消费的消费的总量规模罢了。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300万亿M2的综合影响:前1/3时间段利大于弊、后2/3时间段弊远大于利。这还没提分配机制和法治效力的失衡。
发布于 2024-03-27 14:27・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35号庇护所 - 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第六个号 - 4 个点赞 👍
我解释一下吧,这些钱集中在房产的虚假价值上(国际一般租售比为百分之七,我国租售比为百分之一)
真实房价大概只有泡沫房价的七分之一。
每三人一套一百万的房产话,你猜猜有多少虚假价值产生。
大概每人背负了28万的虚假价值。
而围绕房产投入,产生了巨大规模的房贷和城投债。
一系列巨大的金融债务。
放出来的水,正是以金融的形式存在的。
发布于 2024-03-27 15:39・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大初生皮特 - 4 个点赞 👍
一边说滥发货币必然通胀
一边中国通缩,然后所谓的货币总量超过300万亿
只能说这些财经自媒体和经济学总的死一个
如果你去告诉德三可以发超量的货币还不用承受通货膨胀,也许就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了
发布于 2024-03-27 11:31・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观澜阁阁主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3 个点赞 👍
怎么说呢,没有在美国生活过,是很难理解美国经济运行模式跟国内经济运行模式的区别,把中国和美国的m2直接对比是完全错误的
美国的m2基本就是m1+银行存款/货币基金,再排除掉10万刀以上的长期定期存款。这个10万刀以上的长期定存很难直接估算数量,但是fdic保护25万刀以内的存款,可以通过不受fdic保护的存款数量来进行一个大概的估算,根据这篇文章
在2022年底美国就有7.9t未受fdic保护的存款,今年是2024年,按照过去的增长速度,现在应该有9t左右的存款不受fdic保护,也就是说至少9t的存款没有计入美国m2,这还不包括10-25万刀的定存(没人会把这么多存款放活期把)
另一个比较显著的区别是个人退休账户,在美国主要有IRA(traditional)和401k两种,前者是自己开的,后者是公司帮忙开的,前者你会把到手的工资存进去,后者是公司直接从你工资税前扣一部分,然后补贴一部分存进去(当然也可能不补贴),这两个账户的钱都不会作为存款形式存在,而是放在投资账户作为你自选的股票,或者默认的资金管理基金,fidelity默认的基金是fdrxx。传统的IRA在2022年底估额为10t,401k在2021年底为7.26t,到现在2024年股市发大水我保守一点肯定加起来20t是有的,具体可以看statista的相关内容
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是美国的股市活跃度显著超越A股,美国人相较于存款更多的把资金投入股市,这一点看voo qqq这些指数的增幅和上证指数的变化就知道了,但是这个区别不好量化,只是指出这一点
所以综上所述,美国至少有30t左右的现金和存款等价产品,是不算在m2里面的,这只是比较容易算出来的部分,其他更多不确定的中美之间差距的,比如社保基金这些,就不多说了
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想明白,美国的国债都有30多t,怎么可能m2只有20多t,并且美国这两年国债增长速度显著大于m2增长数额,政府举了债去哪了呢?再看看美国的m1数量,有些东西这么明显
编辑于 2024-03-28 04:11・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咕咕 - 2 个点赞 👍
按知乎的说法,中国经济处在崩溃的边缘,但是比美国还是要好不少。
中美政府债务比是 47:100。
中美GDP比值是 64:100。
以上数据,中美汇率按 7.2:1。
中国债务利率为1.5%,美国为5.2-5.5%。
中国债务总规模128.5万亿人民币,其中国债28.5万亿、40万亿地方债、60万亿城投债,另中国还有3.24万亿美元外汇储备。
美国债务总规模38万亿美元,其中国债34万亿美元,地方债4万亿美元。
中国GDP126万亿人民币,美国GDP27.3万美元。
以上是2023年的数据。
编辑于 2024-03-27 21:59・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繁星 - 2 个点赞 👍
一、对经济学一知半解还愿意胡说八道的人可真多,都愿意蹭蹭热点。
二、现在的很多经济现象,用西方传统经济学早已解释不通了,反倒用政治经济学能解释得通。以前的马哲、毛概、政经真有用啊!当年的自己真肤浅!
三、人和资金,都是分层次的。不能沟通流动有时候还真不是坏事。
发布于 2024-03-27 23:0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内谁家的大驴子 - 2 个点赞 👍
有些科普真是没人看的。不过我不是在科普啊,只是记点好玩的。
我记得余永定老师十多年前讨论过中国M2和GDP的关系,用一个特别简洁的模型代入宏观经济的一些系数,推出中国M2和GDP的极限比例是250%左右。
M2现在300万亿,GDP126万亿。嗯。感慨一下,个人觉得这篇论文被大大低估了。
直接融资为主和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体情况不一样。因为间接融资的经济体货币创造几乎等同于非金融债务创造。中国非金融部门债务大概是350万亿。
美国的“货币”显然要考虑离岸市场,但不好统计。不过直接融资发达的经济体看得东西也不同。美国非金融债务大概74万亿美元(美联储z.1)。
编辑于 2024-03-27 09:15・IP 属地加拿大查看全文>>
改个名字20240126 - 1 个点赞 👍
上面现在对楼市不急,还有个重要原因。
就是小城市的房价,太抗跌了。
在网上好像感觉大城市房价都跌了,小城市房价现在都已经是白菜了。
但实际上。
国内小城市房价,这波下跌的幅度,远低于了,大城市。
甚至少量的小城市房价,不跌反涨。
很多人不理解小城市房价怎么这么硬。
这里面的核心逻辑。
是现在大部分小城市房价,都是在4000到6000之间的样子(中西部、东北等)。
我们按照一平5000算,一套100平的房子,50万。
首付3成,15万,贷款35万,分期30年,每年的房贷大概是在2万左右。
那么大家看这个房贷,现在小城市的人,随便出来送个外卖,进个厂,一个人负担这个2万的房贷,都没问题的。
我们网上看到说那些月收入2万以上的人,收入减少,工作不稳,但是大家什么时候看到这种卖体力的工作,不稳定的,现在那么多电子厂还在招人呢。
如果说大城市的房价,要靠那些高收入打工人来支撑,那么小城市的房价,则是由这些底层打工人支撑,而现在底层打工人的收入,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小城市房价,反而这轮还比较稳。
发布于 2024-03-27 23:45・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有事问彭叔 - 1 个点赞 👍
一个经济学的定义而已,有什么好讨论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几乎没有人能仅凭这一个数据去准确的评价一个经济体。好多崩溃论,都崩溃多少年了,要是因为M1 M2数据变化就崩溃,日本全社会不应该去乞讨吗?
发布于 2024-03-27 11:0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一万年 - 1 个点赞 👍
为啥宏观经济好,我却感觉更穷了?
前阵子,我不知道你听没听说美国总统拜登,他做国情咨文。拜登就说经济方面他自己搞得不错,自己吹自己。美国老百姓听了,不买账。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再次伟大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却变差了呢?
所以说很多国家有一个普遍的类似的问题。宏观经济指标跟老百姓的个体感受的温差问题为什么会存在?是数据造假了吗?
也不见得,我感觉有这么几点。宏观数据,咱不能把宏观数据跟个体感受划等号。宏观数据是没有人情味的,你品一品我这句话。就比如美国说它有3.7%的失业率,算是比较低的了。劳动力市场那是一片火热。但再低,劳动力市场再好,也扛不住有人破产,有人失业。
咱们有诗云,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世界就是这种参差,同样的3.7%的宏观失业率,对于个体来说,失业要么是0%,要么是100%的区别。更关键的是,这个个体还真不一定单指一个人。有可能是某些群体或者是某些非红利行业。
咱还是拿美国举例子,拜登就说咱们美国的技术服务业加速增长,底层岗位也不断增加,挺好的。但技术服务业最直接的受益群体并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它往往就是美国的上层精英。而底层岗位最直接的受益者也不是广大人民群众。它往往是移民,合法的或者是非法的移民。只有他们愿意做底层的工作。而占美国总人口比较高的这个美国中产群体。他们并不是拜登政府政策红利的最直接受益群体,所以他们对美国再次伟大的感受并不明显。
甚至恰恰相反,美国中产现在反而压力山大,为什么呢?美国中产从事最多的互联网金融、银行业,这些都在裁员。互联网行业垄断企业,像亚马逊,谷歌都已经放出了裁员消息。这些龙头企业,巨头企业都不好过。中小企业更不用说了,最近几十年互联网行业是吸收了大量就业的人。不少互联网人确实赚到了不少钱,已经跻身了城市中产。
但现在这些人反而每天担惊受怕,怕被裁。肯定他们的情绪会影响整个社会对经济的预期。再说金融业和银行业也不好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6号的时候,我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这个消息?他说了商业房地产和美国的一些地区性银行都有潜在的危机。接着我就翻这个美国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报告。他说2023年第4季度美国银行业的收益已经下降了43.9%。这家公司它有一个问题,银行名单里面又新增了8家美国银行。现在已经有52家美国银行都有问题了。
假如说互联网的影响是部分群体,但像银行金融,它影响的就是比较大范围的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很多美国老百姓就担心自己的钱打了水漂。
另外还有一点我要给大家指出的就是分散效应,怎么理解呢?美国前几年他一直在持续通胀,像物价、房租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上涨。虽然美国政府也象征的提升了一些行业的时薪。但问题在于发薪的时间就那么几天。一个月的5号、7号或者是10号,只有那么一天发薪水。但你消费却是每天都要进行的。薪水发了之后,高兴还不过一秒。你看他们就要赶紧去还贷款,交水电费。面对超市里面的高物价,也是钱还没捂热全花出去了。
薪水上涨带来的短暂的满足感根本抵不住每时每刻生活开支的压力。那负面情绪就很容易被放大了。当然,咱也不是说个体感受没意义。老百姓反馈的问题其实就是经济的堵点。为官治民,还得重视老百姓反馈的这些问题。解决了大部分人的普遍问题,经济自然就好了。
发布于 2024-03-28 16:18・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苏晚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