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问题相伴的是另一个问题:为什么M2总量如此之多的情况下,物价没有明显上升?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能基本搞清楚了300万亿M2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因为房价没有计入CPI,这就是答案。而超发的天量货币被“定向”注入了房地产、大基建、大工程以及金融业务,吹大了泡沫。仅此而已。
从结果上看,催生出了很多原本没有的产业和行业,而和民生息息相关住房、医疗、教育等一路飙升。综合生活成本相比真实的可支配收入,被推高到了一个可怕的水平,同样的还有居民债务率。很多商品、服务、资产的价格,相比起品质或投资收益,超出了其应有的正常水平,比如股价。
同时造成各地的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和卖地收入,产业发展和人均收入严重滞后于城市基建水平。基建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使用,是要钱的,特别是很多项目被包装成有收益的专项项目,这些收益从哪来?只能向使用者--当地居民和企业收取。
从历史角度,看过去二十年M2的增长历程:
2003年M2才19万亿人民币;
2013年M2突破第一个100万亿;
2020年M2突破第二个100万亿,用了7年;
2024年M2到300万亿,突破第三个100万亿,只用4年。
说明我国的经济总量“含币量”越来越高了。

天量的M2从何而来?银行的贷款派生。换言之,巨大的经济总量建立在巨大债务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疫情3年,造成社会面现金六断裂后,经济下行如此明显的原因,因为债务的存量太大了,仅仅支付利息都很吃力了,就像房地产一样,最终的结果只能债务爆雷。即便继续放水,也只是把泡沫继续吹大,延缓危机的爆发时间。
同时造成,货币政策彻底失灵,因为只能用来置换地方债务,或继续投入到已经对GDP增长贡献率开始下降的大基建、大工程中,而不能可能也不愿流入居民和企业手中,缓解其债务压力、提升收入预期,从而真正提升内需规模。
之所以社零还在增长,只是其中的构成因素之一:政府消费还在增长,这个因子也是所有消费项目中,对经济总量拉动最大的一个。
你以为的刺激内需是:发钱提升收入,或者提升就业率,刺激消费意愿。
它们说的内需是:增加包含政府消费的消费的总量规模罢了。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300万亿M2的综合影响:前1/3时间段利大于弊、后2/3时间段弊远大于利。这还没提分配机制和法治效力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