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劝年轻人不要太着急,如何看待这一建议?
7月25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在直播中称,现在年轻人都特别着急,落后就焦虑得不得了,但日子还长,不差这一两年。俞敏洪觉得这也好理解,年轻人希望尽快成...
- 10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也许姚洋说这个话,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甚至觉得他倚老卖老。有些人也在拿姚洋的履历说事,认为姚洋老师本身就很着急,劝年轻人说话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个事是这样,姚洋当年博士毕业就能短时间内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是因为当年博士本就稀缺,北大经济学博士更算得上国内博士的顶端。这在当年算是正常晋升,并没有什么可说的。你要非说他这就是纯粹的时代红利,那也无所谓。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姚洋的履历的话,会发现这里面有个很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姚洋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之后,去了西安的一个机械厂做普通工人。按道理说,1980年代的大学生都十分稀缺,他一个北大本科+北大硕士,全国最好大学的本硕,最后成了一个普通工人,这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仔细一看,原来姚洋硕士毕业的时间是1989年。
不用多说了,了然。
在这个角度上说,姚洋还真不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跟当年姚洋遭受的打击比起来,暂时找不到工作,还真不算是太大的事情。
我的研究生导师,也是同一年研究生毕业的。由于同样的原因,毕业的时候工作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导师请我们所有的研究生吃了顿饭,还说因为自己日常的行政工作比较多,对我们的教导不够,也比较抱歉。然后,他说眼看着大家都要各奔东西,也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就嘱咐我们几句。
席间,我们一边吃饭,他一边把自己从上大学以来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都大致讲了一遍。因为是私人聚会,所以有些公开场合不方便讲的话,也是可以讲的。他重点讲了他90年代的一些经历,最后他嘱咐我们的话跟姚洋所讲的也差不多,都是人生很漫长,不用特别着急,但是一定要有自己专注的领域,然后慢慢做下去,最后都会有结果的。
我相信我的导师并不是倚老卖老。一来,我不止跟他,而且跟他的女儿、女婿也都非常熟悉——他女也跟我们一个班级,我在上本科的时候,就经常去他们家里玩,一起聊天吃饭,无论是在私下还是工作场合,他都算是个比较真诚的人;二来,在这样一个私人场合,眼看着我们就要各奔东西,这时候也犯不上再说违心的话——否则,他大可以说自己太忙,就不请我们吃饭了。
除了讲自己的故事,他还讲了自己的一些朋友。我导师的朋友里,有大量的第三代诗人——这是一个当地文学史的概念,学现当代文学的朋友应该比较熟悉——这些人也大都与我导师一样,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很多人从此跟“正经工作”断绝了关系。但是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些人也开始了自己的折腾,很多人反而抓住了机会,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文化名人,甚至翻身成为了百万富翁。
后来,我导师做杂志,还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在今天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也算是在证券市场翻江倒海的大人物——此人名叫吕新建,但是其更为人熟悉的名字,则是“吕梁”。他在康达尔这只股票上的神操作,也为他赢得了“A股第一代庄家之神”的名号。
至于后来的什么徐翔之类,在吕梁的面前,只能算是小字辈。
不管是我导师,他的诗人朋友,还是类似吕梁这些人,在90年代初的时代巨变里,很多人都是迷惘的,对未来也是没有信心的。但是,如今回过头来看,在漫长的人生里,很多事情也都是命数。与其在这里焦虑,不如多折腾折腾——对于当下而言,年轻人无论再如何迷惘,也不会比当年的人更糟。
在谈到大学扩招以前的大学生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说这些人吃到了时代红利。这一点,我不完全反对。但是,你说2000年以前任何一届大学生吃到了时代红利,我都没有意见,但唯独是姚洋和我导师这一界,非但没有吃到什么红利,还结结实实地挨了一记时代的铁锤。后来出名的“北大屠夫”陆步轩,实际上也是同一年毕业的,他毕业后去了西安市长安区的柴油机厂当工人。
在这个角度上,你也可以说之前的任何一届大学生说“年轻人不要太着急”都是在倚老卖老,但唯独这一届不能算——这届人刚毕业就与他们期待的美好前途无缘,之后见到了海湾战争伊拉克被苏联暴打,再之后见到了红旗落地……
如果是在私下里,姚洋老师可能会有很多其他的话说,也会跟你讲一些他的其他人生经历,但是在直播中,有些话是不能讲的。想来想去,说“年轻人不用太着急”,也许是他能想出的最好的忠告。
当然,从现实中来说,我其实能理解年轻人对这种话的反感。但是,也恰如俞敏洪所讲,年轻人都期待尽快成功,都会觉得自己一旦落后别人,就很难再超越。可现实真不是这样。
我导师曾经私下里跟我们讲过一件事。他与我们学院的副院长是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回了原籍——一个老少边穷地区——的专科学校当老师,而我们的副院长则留校当了老师。工作后,我导师觉得在专科当老师混日子没意思,于是花了几年时间考研,期间也在不断地发表学术论文,并与圈内的大佬都慢慢建立了联系。之后,他考研成功,本来满心期待研究生毕业之后能有个好点的前途。结果没想到刚毕业就挨了一记时代铁锤——看起来他与同学的差距更大了。
再之后,我导师继续折腾,办杂志、做电视栏目等等,也继续在学术界搞。后来,经过一个特殊的机缘,他被引进我们学校,成为了教授、博导。过了几年,他又被调到我们学院担任院长,而此时他的同班同学,却还是我们学院的副院长、副教授。
在说完这件事后,我导师跟我讲“我跟你们说这件事,不是说我比X老师要厉害,更不是说X老师能力不行,你们不要误会,也不要跟别人说。我说这件事的意思是,也许你们以后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落后于别人,但你们不必为此感到过于焦虑。只要你能保证自己一直在进步,等真的遇到机会的时候,你也许就会有更好的收获。”
你当我导师说的是肺腑之言也好,心灵鸡汤也罢,但总之这就是他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的感悟。
俞敏洪大概也会有这个想法吧——在创办新东方之前,俞敏洪算是自己的同学里混得最差的一个。但谁又能想到,几年之后,俞敏洪居然成了这些人的老板。
不过,虽然姚洋和俞敏洪的发言,可能就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而得出的感悟,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却已经不怎么受人欢迎。我不认识姚洋老师,但从我自己导师的经历上,我更愿意相信姚洋老师就是在认真的分享,但在当今的时代下,对于不认识姚洋老师的人来说,这种“不要着急”的分享,可能只会起到反作用。因为当下互联网舆论的主旋律,就是“成功一定要做要做好”、“上一代人吃尽了时代红利”等等,一个在世俗意义上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劝别人不要着急,反倒会给人以虚伪的感觉。
所以,对这个事本身,我也就不怎么做评价了。借着这个问题,顺便分享一下我们导师的经历。如果你觉得有点用,那你自己就继续折腾。如果你觉得没用,也不用在这个问题下抬杠,直接退出来看别人的答案就好。
发布于 2023-07-29 15:0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Zpuzzle - 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疾风之科基 - 1 个点赞 👍
失业四年大乞丐表示,实事求是,还是难的。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