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劝年轻人不要太着急,如何看待这一建议?

- 10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也许姚洋说这个话,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甚至觉得他倚老卖老。有些人也在拿姚洋的履历说事,认为姚洋老师本身就很着急,劝年轻人说话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个事是这样,姚洋当年博士毕业就能短时间内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是因为当年博士本就稀缺,北大经济学博士更算得上国内博士的顶端。这在当年算是正常晋升,并没有什么可说的。你要非说他这就是纯粹的时代红利,那也无所谓。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姚洋的履历的话,会发现这里面有个很奇怪的地方,那就是姚洋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之后,去了西安的一个机械厂做普通工人。按道理说,1980年代的大学生都十分稀缺,他一个北大本科+北大硕士,全国最好大学的本硕,最后成了一个普通工人,这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仔细一看,原来姚洋硕士毕业的时间是1989年。
不用多说了,了然。
在这个角度上说,姚洋还真不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跟当年姚洋遭受的打击比起来,暂时找不到工作,还真不算是太大的事情。
我的研究生导师,也是同一年研究生毕业的。由于同样的原因,毕业的时候工作也受到了一定影响。我们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导师请我们所有的研究生吃了顿饭,还说因为自己日常的行政工作比较多,对我们的教导不够,也比较抱歉。然后,他说眼看着大家都要各奔东西,也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就嘱咐我们几句。
席间,我们一边吃饭,他一边把自己从上大学以来的求学和工作经历都大致讲了一遍。因为是私人聚会,所以有些公开场合不方便讲的话,也是可以讲的。他重点讲了他90年代的一些经历,最后他嘱咐我们的话跟姚洋所讲的也差不多,都是人生很漫长,不用特别着急,但是一定要有自己专注的领域,然后慢慢做下去,最后都会有结果的。
我相信我的导师并不是倚老卖老。一来,我不止跟他,而且跟他的女儿、女婿也都非常熟悉——他女也跟我们一个班级,我在上本科的时候,就经常去他们家里玩,一起聊天吃饭,无论是在私下还是工作场合,他都算是个比较真诚的人;二来,在这样一个私人场合,眼看着我们就要各奔东西,这时候也犯不上再说违心的话——否则,他大可以说自己太忙,就不请我们吃饭了。
除了讲自己的故事,他还讲了自己的一些朋友。我导师的朋友里,有大量的第三代诗人——这是一个当地文学史的概念,学现当代文学的朋友应该比较熟悉——这些人也大都与我导师一样,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很多人从此跟“正经工作”断绝了关系。但是在之后的日子里,这些人也开始了自己的折腾,很多人反而抓住了机会,成为了名噪一时的文化名人,甚至翻身成为了百万富翁。
后来,我导师做杂志,还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在今天可能没多少人知道,但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也算是在证券市场翻江倒海的大人物——此人名叫吕新建,但是其更为人熟悉的名字,则是“吕梁”。他在康达尔这只股票上的神操作,也为他赢得了“A股第一代庄家之神”的名号。
至于后来的什么徐翔之类,在吕梁的面前,只能算是小字辈。
不管是我导师,他的诗人朋友,还是类似吕梁这些人,在90年代初的时代巨变里,很多人都是迷惘的,对未来也是没有信心的。但是,如今回过头来看,在漫长的人生里,很多事情也都是命数。与其在这里焦虑,不如多折腾折腾——对于当下而言,年轻人无论再如何迷惘,也不会比当年的人更糟。
在谈到大学扩招以前的大学生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说这些人吃到了时代红利。这一点,我不完全反对。但是,你说2000年以前任何一届大学生吃到了时代红利,我都没有意见,但唯独是姚洋和我导师这一界,非但没有吃到什么红利,还结结实实地挨了一记时代的铁锤。后来出名的“北大屠夫”陆步轩,实际上也是同一年毕业的,他毕业后去了西安市长安区的柴油机厂当工人。
在这个角度上,你也可以说之前的任何一届大学生说“年轻人不要太着急”都是在倚老卖老,但唯独这一届不能算——这届人刚毕业就与他们期待的美好前途无缘,之后见到了海湾战争伊拉克被苏联暴打,再之后见到了红旗落地……
如果是在私下里,姚洋老师可能会有很多其他的话说,也会跟你讲一些他的其他人生经历,但是在直播中,有些话是不能讲的。想来想去,说“年轻人不用太着急”,也许是他能想出的最好的忠告。
当然,从现实中来说,我其实能理解年轻人对这种话的反感。但是,也恰如俞敏洪所讲,年轻人都期待尽快成功,都会觉得自己一旦落后别人,就很难再超越。可现实真不是这样。
我导师曾经私下里跟我们讲过一件事。他与我们学院的副院长是同班同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回了原籍——一个老少边穷地区——的专科学校当老师,而我们的副院长则留校当了老师。工作后,我导师觉得在专科当老师混日子没意思,于是花了几年时间考研,期间也在不断地发表学术论文,并与圈内的大佬都慢慢建立了联系。之后,他考研成功,本来满心期待研究生毕业之后能有个好点的前途。结果没想到刚毕业就挨了一记时代铁锤——看起来他与同学的差距更大了。
再之后,我导师继续折腾,办杂志、做电视栏目等等,也继续在学术界搞。后来,经过一个特殊的机缘,他被引进我们学校,成为了教授、博导。过了几年,他又被调到我们学院担任院长,而此时他的同班同学,却还是我们学院的副院长、副教授。
在说完这件事后,我导师跟我讲“我跟你们说这件事,不是说我比X老师要厉害,更不是说X老师能力不行,你们不要误会,也不要跟别人说。我说这件事的意思是,也许你们以后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也可能会在某一个时刻落后于别人,但你们不必为此感到过于焦虑。只要你能保证自己一直在进步,等真的遇到机会的时候,你也许就会有更好的收获。”
你当我导师说的是肺腑之言也好,心灵鸡汤也罢,但总之这就是他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的感悟。
俞敏洪大概也会有这个想法吧——在创办新东方之前,俞敏洪算是自己的同学里混得最差的一个。但谁又能想到,几年之后,俞敏洪居然成了这些人的老板。
不过,虽然姚洋和俞敏洪的发言,可能就是基于自己的人生经验而得出的感悟,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却已经不怎么受人欢迎。我不认识姚洋老师,但从我自己导师的经历上,我更愿意相信姚洋老师就是在认真的分享,但在当今的时代下,对于不认识姚洋老师的人来说,这种“不要着急”的分享,可能只会起到反作用。因为当下互联网舆论的主旋律,就是“成功一定要做要做好”、“上一代人吃尽了时代红利”等等,一个在世俗意义上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劝别人不要着急,反倒会给人以虚伪的感觉。
所以,对这个事本身,我也就不怎么做评价了。借着这个问题,顺便分享一下我们导师的经历。如果你觉得有点用,那你自己就继续折腾。如果你觉得没用,也不用在这个问题下抬杠,直接退出来看别人的答案就好。
发布于 2023-07-29 15:0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Zpuzzle - 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疾风之科基 - 970 个点赞 👍
查了一下这位北大教授的简历,每一步都挺着急的,两年升副教授,三年升正教授,作为对比正常速度是12年左右。现在却劝年轻人不要着急,自己都做不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育背景:
学士,北京大学地理系,1986。
硕士,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中心,1989。
专业:发展经济学;导师:林毅夫
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1996。
工作经历:
1989年8月至1991年8月: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变压器厂职员;
1997年1月至1999年7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讲师;
1999年7月至2002年12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2000年1月至5月: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农业与应用经济学系访问副教授;
2002年4月至6月:日本国际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访问教授;
2002年8月至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2003年7月-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研究所访问教授;
2003年11月-2010年1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2006年11月至2011年4月: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
2007年8月至2008年1月:美国康奈尔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
2008年10月-2012年11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2009年1月至3月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
2010年1月至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11年9月-2012年1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商学院国际访问教授
2012年1月-3月: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访问教授,
2012年7月:日本名古屋爱知大学访问教授
2012年11月至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编辑于 2023-07-28 11:08・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Wanger - 809 个点赞 👍
这话倒是没错,但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这话反倒是有了讽刺的意味。
讽刺在哪呢?讽刺在于,周公子北极鲶鱼这种人的出现。
那你说,你让年轻人不着急,年轻人可以理解。
问题是,社会有不急的空间吗?
所以这句话,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意味就变了,变成了:急也没用,你的贫穷是上天注定的。
在客观的情况下,年轻人确实不应该着急,没有谁是天生富裕的,钱都是慢慢赚出来的。
问题是,现在的情况不客观。
年轻人如果不考公,35岁就要失业了,只有十几年的工作周期,让他们如何能够不急?怎么能够不急?
而“没有谁是天生富裕的”,这句话,意思变了,有些人就是可以天生富裕,是他们聪明?够努力?
社会有阶级,其实大家都能理解,问题是越来越固化了。
所以,好好当你的北大教授吧,别天天指导年轻人了。
现在的老人,问题就在于,拿着高昂的薪资,天天忆苦思甜,总是试图告诉年轻人:我们富裕是因为我们曾经吃了苦。
真的吗?你在国外读书的孩子呢?吃苦了吗?
国内这么多各大科技奖项,你们混大学的,能不明白这其中的猫腻吗?
看看吧,这本质问题是什么?是已经脱离群众了,理解不了群众的苦。
青年人的失业率高达21.3%,35+大龄打工人找工作被歧视,这难道是杜撰的?
这些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让年轻人如何能够不焦虑?如何能够不急?
年轻人不急,就找不到工作了,明白吗?
内卷这个词的本质,就是年轻人太急了。
而之所以急,就在于,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条件,甚至都不能给他们稳定的就业。
在现在的社会语境之下,人老了,对自己最大的尊重,就是少对年轻人指指点点。
而当下的社会语境,是你们造成的。
编辑于 2023-07-28 09:56・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当时明月在 - 305 个点赞 👍
旅游旺季,大家都在一个旅游景点换乘站等公交车。
刚开始,等车的人不多,车子也很充足,十分钟一辆。
等车的人就一点不急,都表现得极有素质。反正这趟上不了,下趟还能上,最多也就十分钟的事情而已嘛!
过了一会,坐车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公交车却来的越来越少。
后面排队的人,也不停的一波波挤过来。人都排到公交站外边去了,顶着大太阳暴晒着,又热又渴,后面的人显得越来越焦躁。
大家都好好排队也没啥,但时不时还有些人素质差,根本不排队,凭着身强力壮硬挤进去。
还有些人跟开车的司机认识,根本不用进站排队,直接就站外提前上车了,这种搞法,好不容易进站的车也没几个座了。
后面排队的人,看见这个情况,显得更加焦虑了。
这时候,有辆轿车开过来,有个人从车窗伸出头来,手里拿个喇叭大喊:
我是专家,大家听我说!知道大家很急,但是先别着急。后面还有很多车,完全不用挤,最多耽误十分钟,也不差这一趟啊对不对?
后面还在被暴晒的人听完之后,纷纷破口大骂,操起矿泉水瓶子向他扔过去……
编辑于 2023-07-28 21:5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jason wang - 302 个点赞 👍
#不必急#
不管你有多急,一旦陷入抑郁症,你就会就地栽倒,起码两年。
这只是劝你不要自招抑郁。你真要觉得这是害你,那你就尽情的急吧,看看是不是真的越急就越快。
其实年轻人成功的最大敌人,就是为了“快”而不停的换道、不停的扑向最近的、站人最多的浮冰。
专注在功夫上,只要你在持续输出实实在在的好东西,你就已经“到站”了,你只需要专注在更加娴熟、更加完善上就可以了。
在这个前提下,健康生活、坚持学习,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调和起来,消除“怎么还不功成名就”的焦虑,等待属于你的日子到来即可。
不来,亦可。
不以恶为业,就是一个人必须要追求的终点,超过这条线之上的都是赠品、附加奖、余兴节目,不值得冒险、不值得拼命、更不值得焦虑。
到时候你们就会知道,不是非赚不可的人最赚钱,不是非成不可的人最能成。
老实说,确实年轻人们在焦虑驱使下做了太多无用功,做完这些无用功又觉得失落,要再花精力自我安慰或者寻求安慰,不断的双重亏损。
这些时间和精力其实你可以拿来休息、拿来躺着,拿来活着。
人真正必要的东西根本不多,尤其是你们这一代,几乎一出生就拥有了。你们所渴望的尊敬和平等,根本不依靠什么财富地位,而是要靠你们自己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
只要你真知灼见、言必有中、谦和得体,就是穿个补丁T恤在街边捡废品,也会有人千里迢迢来请你上直播的。
那些要看你银行余额、小区位置才来给你尊重的人,自带着贫贱格,ta们的尊重根本不值钱,甚至还内含诅咒,要苦苦求来干什么?还拿自己命急着去要?
ta们的歌功颂德、五体投地,一万个加起来也不值正确的人一句由衷的“善哉”珍贵。
不必急,真不必。
编辑于 2023-07-28 19:33・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q9adg - 108 个点赞 👍
目前排第一的答主已经靠周公子和鲶鱼得到700赞了,他们俩真是得赞神器。
但是如果说天生富贵,其实王思聪是比周公子和鲶鱼好得多的例子。因为周公子只是一个想吹牛把妹都得朋友圈设定浏览范围的普通国企职员,一不小心暴光就吃不了兜着走。北极鲶鱼的家庭在贪腐猖獗,国有资产大流失的90年代捞到大笔家财润出去,可哪怕过了二十年依然不能见光。而王思聪是轻轻松松地出国留学,光明正大的地花天酒地,名正言顺地打人赔钱,躺着不动妹子就会主动骑上来,想当老板就可以随时玩一票,创业失败还可以继承百亿家财的人。
所以,在关注天生富贵这件事上,有精力关注周公子和北极鲶鱼自然没错,但一定要更关注那些看似合法的领域。比如我之前就去过一个做医美的老板买的千万大别墅。我可以说这行起家时没几个干净的,但人家的财富是可以合法传承给子女的。
又比如我2008年前在深圳待过两年,在深圳城中村租过房子打过地铺,了解到村里的农民富的流油,当时就感叹,同样是农民,为啥他们可就以靠着收租,啥都不干轻松积累家产,而我的父辈五六十了却只能千里迢迢来深圳打工搬砖呢。而如果要建设城市拆除这些房子,还要给天价赔偿供他们继续合法享受。
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合法的才是最恐怖的。因为非法的终究有查处的可能。哪怕不能查处,你也可以光明正大地骂他们,他们都不敢出来吭一声。而那些合法的天生富贵,你有什么资格指责人家呢?甚至他们在享受的时候,谁又指责过他们呢?
比如碧桂园的杨惠妍,一个八零后,他的人生就是出国留学,2005年毕业后进入家族公司,2007年就当首富。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呢?可曾在网络上挨了什么骂?如果说企业家可以创造就业和社会财富所以他们有功因此财富应该代代相传的话,那么政府官员为何不可以说自己管理发展一个城市也努力辛苦有政绩,子女凭什么不能高起点呢?如果说华为的任正非搞通信、比亚迪的王传福搞新能源是千难万阻功勋卓著的民族企业家的话,那么像房地产、莆田系、煤老板这类,少了谁不行呢?
只要经营得当,这类企业好些都是可以享有百年以上富贵的。新中国的历史还不够长,美国那边,虽然不过两百年历史,洛克菲勒、摩根等财团等都已经传承上百年了。上层的1%群体攫取了比国民总收入65%还要多的财富。[1]沃尔玛帝国的6位继承人控制着697亿美元的财富,相当于美国社会整个底层30%群体的财富。[1]中国改革开放不过四十多年,据说最富有的1%已经掌握了全国三分之一的财富。[2]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这样的话,“经济不平等将导致政治不平等,政治不平等的长期影响力又加剧了经济不平等的程度。”[3]这一条规律,古今中外再辉煌的帝国都没有逃过。你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地主,他们获取的财富有的是凭借头脑和努力,有的靠非法或者不道德手段,或者不同阶段兼而有之,但当他们获取这些财富后,就都是可以合法的代代传承。慢慢地,王朝变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改革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最终没有一个能逃过历史周期律。
当你把996月薪3000买到烂尾楼还得还贷的怨气都撒到周公子头上时,一定要记得,王思聪和杨惠妍等房地产富二代的天生富贵,你是连撒气都没有资格的。
参考
- ^ab(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
- ^报告:中国最富1%家庭拥有全国1/3财产 https://finance.sina.cn/usstock/mggd/2016-01-15/detail-ifxnrahr8311706.d.html
- ^(美)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美国真相 : 民众、政府和市场势力的失衡与再平衡》
编辑于 2023-07-28 12:38・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曹江 - 41 个点赞 👍
同样的道理,你听北大教授的“不要太着急”是不行的,但你听知乎网民的“躺平”,整个人就地进步了起来。
落实在生活上就那么几个选项,不要假装这二者有什么不同。
甚至仔细看内容本身,都是缓解焦虑,而非制造焦虑。
真正不同的是位置。
教授带来的劝告,是爹位。网民带来的发泄,是婴位。
是爹位,你说什么都是焦虑。
“不差这一两年”,意味着一两年后我还得从躺平中醒来?
“落后就焦虑得不得了”,你是想让我稳稳得在自己的阶层当电池?
“但日子还很长”可你的履历就很急,怎么年轻人的日子就很长?
婴位是左派进步位,你说什么都是进步。
虽然躺平言论没有告诉你以后怎么办,但你会替他说话。
你会说只要不生孩子、不努力工作,有人就会感到疼,这就足够了。
鼓吹躺平的大V们不仅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半夜三点还在奋笔疾书,为了跟躺平论的热点,把自己的作息快整成996了,但没有谁像翻教授履历一样证明大V无法践行自己的言论。
为什么?因为他是婴位,是不需要以身作则的。
女拳永远比我们高一个版本,我们也是这两年才学会了打拳逻辑。而至今还很少有人明白,为什么人家二胎的果子狸从没被她的拥趸质疑。
因为婴位通常提供舆论武器,可以看做是武器制造商。
购买武器,会因为武器制造商的老板和他的家人爱好和平,而对武器质量产生怀疑吗?
尤其是已经投入战场的武器,实践检验过了,你买就是了。
然而爹位的发挥,是需要真给规划图的。
不仅CEO个人和品牌形象联系紧密。说一套做一套有点不好卖。
就算买来,也是自己用,也不是用来轰炸别人的。
发布于 2023-07-30 17:09・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安好心 - 14 个点赞 👍
我20岁的时候你告诉我不着急,人生才刚刚开始。莫欺少年穷。
我30岁的时候你告诉我不着急,三十不惑。莫欺中年穷。
我特么都40岁了你还告诉我不着急,说大器晚成。莫欺老年穷。
我都60岁了你还告诉我不着急,说低龄老人依然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我都八十岁没几年活了,你还告诉我不着急,说我被社会奉献了一辈子,是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
尽管如此,年轻人还是听你们的:不急着结婚、不急着买房、不急着生育后代、不急着内卷,咋了,我们不急了你们咋反而急了呢?
编辑于 2023-07-28 09:4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不才 - 14 个点赞 👍
苏共高层因担心他们的周公子、鲇鱼们被清算,所以选择了资本主义。
根据美国教授大卫.科兹披露的美国社会学家在苏联的调查数据,近77%苏共高层赞同走资本主义。他们认为,只有这样,他们的利益才能合法化、最大化,并永传其子孙。
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苏联解体后,许多权贵摇身一变成为了大资本家、寡头。
而调查数据显示,普通苏联人赞同走资本主义的是小部分。苏联的解体,就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就是权贵们利益合法化、最大化的一场狂欢。
甚至有人评价,苏共是唯一在自己葬礼上发财的政党。
华生对张维迎私有化改革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
中国不缺这一类人。
编辑于 2023-07-29 10:39・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风过耳畔 - 1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莫凡 - 10 个点赞 👍
没错
不要慌
贩卖焦虑是互联网时代一大套路
年轻人不要这种焦虑吓倒
多学习 多积累
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未来是我们的
未来也是你们的
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设计师发布于 2023-08-07 15:07・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高山昙 - 7 个点赞 👍
确实不要急,我很支持,我自己就是这样。
我觉得大家的表述和“急”其实是冲突的,根本没人“急”,而是因为你觉得,只有现在的排序和规则是有效的,急是为了赶紧抢占好资源,也就是说,你必须先承认这个“时间序列正义”规则生效,你才会“急”,因为你怕晚了就没了。
可是经历过那10年的人-或历史读的够多的人都知道,急不如“等”事情起变化。
你急我等,最后看看谁win~
编辑于 2023-07-30 18:43・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快乐三剑飘 - 3 个点赞 👍
想法不错,但是岁月静好总得有人负重前行……
比如我年轻那会,天天家里蹲,不去找工作,也不去找女朋友……
父母看不下去了,就说你出去找个工作吧,喜欢的就行,不求你挣多少钱
哪怕养不活自己,我们补贴你
你看看,我知道父母可以养我,我才家里蹲啊,实际上我那会在家里蹲也是在挣钱,只是父母不理解或者简单来说你这个工作不是正式的,一天不出去交朋友,人慢慢就废掉了。
所以他们希望我出去走走,闯一闯,哪怕失败了也没关系……
毕竟我父母还可以兜底,所以我随意的岁月静好,反正父母可以靠他们之前负重前行的积累让我这样,这才是根本啊;如果家里都无米之炊了我父母会说这样的话吗?
估计亲自骂自己生了个废物吧?
所以我就出去闯荡去了……
回顾这么多年,我现在又家里蹲了,那么我父母还会继续说“你出去找个工作吧,喜欢的就行,不求你挣多少钱”吗?
不会,他们根本就不管我。
因为我闯也闯了,媳妇也娶了女儿也快上小学了,一个成年人该经历的不该经历的我TMD都经历了,你还要我怎么样?关键我继续家里蹲做我喜欢的事情我一样把钱挣了,养一家人。
所以不同时期的自己,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我并不是因为父母这么说才出去的。
实际上这样的话我父母念叨了一年多,我觉得我准备足够了,我才出去的。
一个人18岁以后应该丰富自己,让自己更快的成长才对,但是确实如此“急是急不来的”。
做什么都得有计划,尤其是认清自己,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
有没有合适自己擅长的,发挥自己的平台和舞台,哪怕工资低一点也不是不可以。
有时候选择是能养活自己就行了,有时候的选择是能更好的生活就行了,有时候还是可以膨胀下。
所以别人说什么话,看看他什么背景,基于什么说这样的话,是何不食肉糜还是不能讲太多。
编辑于 2023-07-28 12:5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林大路 - 3 个点赞 👍
职员3年—Team leader3年—高级助理3年—项目经理3年—部门经理3年—公司董事会成员。
15年以后,你就可以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你着急什么呢?
别说基层干3年,就是把每个部门都轮转一遍,20年混到这个职位,他也不用着急啊!
但是,大多数人是啥?
职员3年—职员3年—跳槽—职员3年—职员3年—跳槽—职员3年—面临失业危机—
这样的结果,你让他怎么不着急?
本来就觉得已经没有太大盼头了,还想着熬一熬,拼一拼还可能有的晋升。
结果,那边空降一个30岁的部门经理,你看了看自己,你急不急?
这个经理还发朋友圈说“家业传承我辈责”,你直接给整无语了。
我去搜了一下姚教授的简历,随便截一部分。
可以看出来,他的经历算是稳扎稳打。
但是,那是当年他在的那个年代。
社会一片大干特干,谁都可以凭自己的本事干点事情出来。
但是,现在变了。
现在是一个资金存量社会了。
海龟养不活自己将会是常态,家里三十套房收租,也会是常态。
“家业传承我辈责”说的是一点也没错!
有人传承财富与权利,有人传承贫穷与弱小。
当你大干特干,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时候,你一定会气馁!
因为谁都不想做无用功。
当然了,你也会看到“请你努力,为你自己”的劝勉。
反正,你不行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你不行”!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我是小橡,
祝你幸福!
发布于 2023-07-28 09:49・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小丫的橡树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硕鼠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化学教书匠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个简单的人 - 1 个点赞 👍
人家教授说的没错,但是大家也要明白自己的身份。
好歹是国发院院长,也算是国之重臣了。人家说的年轻人也是“家族传承吾辈责”的周公子、吃帝王蟹的鲶鱼姐一类。
你我这样的也配是不着急的年轻人吗?
发布于 2023-07-28 09:43・IP 属地甘肃查看全文>>
沉默寡言李冬宝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王诚 - 0 个点赞 👍
如果不是北大教授而是父母,那是爱,那是承诺,告诉你别怕,还有我们。
如果不是北大教授而是兄弟,那是解忧,意思是有事说话共度难关。
如果不是北大教授而是伴侣,那是放心,不离不弃,相信你。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饱汉不知饿汉饥。
别人的话绝大多数是无害无爱无营养,纯属扯而已。,能不害你是普通。
我知道北大教授也是给学子宽心方向勇气,只是除了前面几个,没人需要考虑你有没有吃的。
看似温情脉脉,实则腊月寒冬,因为温情脉脉是建立在别人承担困难之上,因为说好话没成本只有好处。
多说好话,比钱还好使。
发布于 2023-07-28 07:45・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复合V生素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海埊渔夫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neilwang - 0 个点赞 👍
唉!
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想轻松点儿工作和生活,谁能给我提供这些条件?家里有几套房,有几百万存款,我当然可以不焦虑。问题是,有几个人有这种不焦虑的物质基础?
焦虑情绪,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去缓解的,很多现实问题摆在那儿,回避不了。
正解是,多给年轻人提供些社会保障,多给他们一些平等竞争的机会,这样,或许就真的不焦虑了。
发布于 2023-07-28 10:31・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老疙瘩汤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韩韩 - 0 个点赞 👍
不是说不急就不急的,现实是没有好的收入和工作,买不起房,买不起房就结不起婚,结不起婚等到三十四十岁就剩下了。急是基于现实问题,人人争先恐后占住好位置抓收入,你还在慢慢悠悠,家里又没背景,能行吗?我不清楚这个教授说出这句话有没有经过深入思考,作为精英,真的为小老百姓着想,多说点改变老百姓就业环境生活环境的话,你叫老百姓这样那样,其实老百姓根本没的选择。
发布于 2023-07-28 12:4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知行合一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码农甲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任逍遥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cz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