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么多年语文,你读过最伤感的诗句是什么?

- 4 个点赞 👍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白居易《梦微之》
“唐贞元十七年(801),30岁的白居易在长安结识了23岁的元稹,他们为对方的文采精华而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对宦官专权、提倡轻徭薄赋。
为了实现古代仕人怀有的那份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二人同时参加了吏部的制科考试,并且同时当上校书郎。虽是个闲官,倒也可自得其乐。
直到元稹因敷水驿事件得罪宦官、被贬下放,白居易以死上书无效。元和十年(815),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二人只能互通书信、倾诉衷肠。太和五年(831),元稹病逝于武昌,次年归葬咸阳。
开成五年(840),白居易六十九岁,大病初愈,时距九年,诗人对老友的情感依旧很深。
加上健康与心绪亦与日俱非,更增添了对故人的思念,在某夜梦到元稹后,诗人创作了此诗。”“微之”就是元稹,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在诗歌历史上应该挺有名的。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两位诗人的话,推荐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
元白之间的那种友谊,不是像李杜之间那种风云际会的自由不羁,恰巧相反,是那种从现代角度说,“相互治愈,彼此救赎”的分享灵魂般的推心置腹。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元稹毕竟是写得出“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深情诗人,
又有过“诚知此事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感伤,
白居易更是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情感描绘,
还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遭遇,
怀抱过同样的梦想宏图,遭遇过同样的坎坷飘拂,
你说这俩大佬相互了解过后怎么可能不会一瞬间感觉,是伯牙子期一般的知音?
虽然两人之间的感情肯定不是爱情,但从诗文本身来讲还是很看得出两位诗人情感细腻之处的。
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
这是白居易在即将与元稹分别,相隔山河的时候写下的诗句。
又比方说在两人分离过后,有一次白居易写在给元稹的诗中,这么说: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读到远方寄来的信,马上写下: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看看吧这就是真正的知心啊,那种“今天生病,没有梦到你,对不起”翻译过来,
那就是“我要是没有时时刻刻思念你,就是我的过失了”
如果说两人之间的思念,那还有元稹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与元稹用一生诠释了友情的真谛。无论将他们比作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伯牙子期,还是彼此信任的管仲鲍叔牙,都不为过,他们是真正的朋友。
纪伯伦说:“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一同和你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白居易和元稹一同笑过,也一同哭过,他们一生都不会将对方忘掉。然而毕竟是宴席,总有告别的时刻,毕竟是星空,总有拂晓的瞬间。
四年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疾,一日而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这个消息对白居易来讲,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纵使远在他乡,两人的灵魂依然是紧紧依偎的。
就像是一篇小说,开头是始料未及的相遇,结尾是突如其来的散场,让白居易久久难以接受。
在《梦微之》里面,首联是这样的: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这已经是元稹去世九年以后了。
试想现在,有多少人的友谊,可以到这个地步啊?
唯心地讲,也许拥有这样一种关系就算是,冥冥中的注定的幸运了,
可是结尾来的如此突然,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知晓,那时他的情感。
留下的,便仅仅是隐没在诗句中的伤痕,渐渐地淹没在岁月之中,
时时飘荡,时时回望。
编辑于 2023-07-25 21:0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Anderson - 4 个点赞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哦了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
发布于 2023-07-31 06:50・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nayyy - 3 个点赞 👍
不仅诗句,散文中,朱自清的《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⑿,深青布棉袍,蹒跚⒀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以前上学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无论老师说得多么感人,但我从小就生活在家乡,有健全的家庭,无忧无虑的上学生活,读到这篇课文很难有深入的感受
但当我长大成人即将踏足远方参加工作的时候,和家人离别前的那一幕,却让我瞬间回忆起这段文字。
编辑于 2023-07-25 14:2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千万不要搞基层 - 2 个点赞 👍
这么多年一直认为,柳永的词地位被低估了,而下面这首词是我印象里最为伤感的。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发布于 2023-07-26 06:21・IP 属地江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远方 - 2 个点赞 👍
陈曾寿·浣溪沙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
纁黄深浅画难工,千古苍凉天水碧。
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陈曾寿是清朝遗民,清末皇帝赙仪的皇后婉容的老师!
《浣溪沙》是音乐的词牌而不是题目。
陈曾寿经历了晚清的灭亡,经历了国民革命,经历了东北的伪满,经历了种种的乱离的苦难,而这些还仅仅是外在环境的苦难,其实最苦的是他的内心:作为一个汉族人,他却甘心做遗民,对已经灭亡的清朝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这不是很难被人理解吗?
陈曾寿经历了清朝的灭亡、军阀的混战、日本的挟持,经历了这种种的乱离与灾难,终于从东北回到了杭州,住在了西湖边上南屏山下,所以他说:我真是“修到南屏数晚钟”。这“修到”两个字之中实在有太多的感慨在里边。而且你看,他还不是“听晚钟”而是“数晚钟”。这个“数”字也很妙,是那每一声每一声的晚钟,其实都是他内心的寂寞和哀感啊。这就是词的要眇幽微了。一首好词中的每一个字,都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
编辑于 2023-07-26 08:20・IP 属地天津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胡杨 - 2 个点赞 👍
长大后才明白语文书里没有一篇课文是滥竽充数的,小时候,我们不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苦读,甚至嘲笑过《孔乙己》的滑稽,也体会不到《骆驼祥子》的无奈....
直到步入社会,经历了人生中不同阶段的苦难,迈过那一道道坎,才逐渐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在当初的语文课本里找到了共鸣。
《送东阳马生序》 步入社会三十载后,蓦然回首之时才读懂《送东阳马生序》,余少时嗜玩,读至此篇,如过眼云烟,不知所以,今日重读,如醍醐灌顶,昔日往事,如涓涓细流逐一浮现,然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骆驼祥子》 为生活奔波后,才体会到《骆驼祥子》,一提起祥子就有人会同情他出身底层,一生的苦难,也有人说祥子目光短浅,没有远见,但是在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人做事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呢,又有多少人能看得透着世事变幻,和命运相抵抗呢?一个没有家庭背景也不图大富大贵的祥子,只想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自食其力,就算车被抢了,钱被骗了,祥子也只是擦擦眼泪,继续在大街小巷奔走,因为在祥子的身后,没有人可以依靠,他只能靠自己,我们每个人也都曾像他一样,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在生活里步履蹒跚的向前行。
《爸爸的花儿落了》 经历了自己至亲之人的离开,体会了世事的无常,才回忆起《爸爸的花儿落了》,常听人说随着年纪的增长,最害怕的就是深夜接到来自老家的电话,父母已经上了年纪,挡在与死神之前的那堵墙可能随时都会倒塌,惊喜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有时间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再见”,可能就成为了真正的最后一句再见。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告别,每个人也都只能陪自己走过一段路,没有谁会陪自己到最后,人也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攒够阅历才懂得我们命运的剧本,早就写在了儿时的课本里。
《唐多令》 后来啊,我们也只能感叹到《唐多令》中的“欲买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有些事情等待我们条件好了,有酒有时间了,可是再回到当时的地方也没有儿时的意气了,成熟了,更懂得咀嚼生命的细致,也更明白了那曾经拥有却一去不回的珍贵记忆。
编辑于 2023-07-27 16:50・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胡童学 - 1 个点赞 👍
很多场景会引动“愁绪”,山河破碎之痛,个人际遇之悲,男女情爱之怅
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大多数囿于男女情爱,虽然显得小气了些,但也反映出如今社会其实比较和平,纵观历史,一个人的一生可以不接触战火也是来之不易。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很多人说项脊轩志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但实际上我觉得“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一句,更加应景一些,颇有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感。
编辑于 2023-07-26 02:1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得闻墩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霆芒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corleone - 1 个点赞 👍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发布于 2023-07-27 16:35・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暖阳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柠檬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peter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江湖小中医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常小舟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转身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海埊渔夫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萝卜忒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韦承鸿之父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番茄拿铁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aylorSivan - 0 个点赞 👍
伤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其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似酒非酒的句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给人很大气磅礴且伤感的感觉)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有些开车的感觉)
编辑于 2023-07-25 20:10・IP 属地新疆查看全文>>
風蕥i - 0 个点赞 👍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真性情中人,把一个孤独落寞的才子描述的这么有趣。
他是落寞的,因为花间独酌,只有月影相伴;月不解酒,影不合舞,只能感慨及时行乐。
他又是潇洒的,因为独酌,他亦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虽然月不解酒,影不合舞,我自歌来我自舞,醒时交相欢乐,醉时各回各家,相约下次再遇。万物皆有情,万物皆我友,何需陪伴,何为孤单,何成落寞。所有烦扰都走开,所有快乐一起来。让我们一起举起酒杯,舞起来,唱起来!
乐哉!乐哉!
发布于 2023-07-26 00:2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大师傅 - 0 个点赞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感觉这是一种跨越时间维度的孤独,心境上的孤独无力感直戳人心。
我比较喜欢科幻小说,最近看的《微纪元》。故事中当“先行者”在太阳剧变后几万年回到地球,看见已经变成寒冰和黑岩的地球、以为全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我觉得他内心的孤独和哀寂当如此诗一致。
发布于 2023-07-26 00:12・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Chesmaller - 0 个点赞 👍
我想到的是《锦瑟》
说说我眼中的这位“哈姆雷特”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我觉得是李商隐形容自己,既有华丽的外表又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
无端五十弦,与下一句:一弦一柱思华年连在一起,让我觉得他是在表达自己已经五十岁了(他生于何时尚未明确),实际上锦瑟应该是25根弦,这里却说无端五十弦,怎么可能会有人做出五十弦的瑟呢?应该就是代指他的年纪。对应这句一弦一柱思华年,应该是每一根琴弦都会让他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自己曾经像庄周一样分辨不清现实与理想(迷蝴蝶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曾希望能像杜宇一样造福百姓。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就连沧海明月下鲛人的眼泪都会化作珍珠,蓝天日照下的玉石都能升起青烟。(以为自己必然也会有一番作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那个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自己现在变成了回忆,谁叫那时候不懂得珍惜时光呢…
个人理解,必有偏颇,望指正。
年近不惑,想起这首锦瑟,不胜唏嘘。
发布于 2023-07-26 00:08・IP 属地内蒙古查看全文>>
修罗猫 - 0 个点赞 👍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小时候看过一篇虐文,在黑暗中互相扶持互相救赎的两个人,其中总是承担起重担保护宠爱另一方的那个人对他的爱侣说你一定不能死在我前面。
因为没有他的爱侣,没有他倾其所有去保护的那个人他根本活不下去。
他的爱人被他宠得好像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什么都要依赖他,但其实离不开对方的人是他。相爱相伴了一生的人撒手丢下自己,光想想就是骨血灵魂被分割成两半的痛苦。
在知乎看见很多人吐槽小龙女,但其实我真的对她这种人设还蛮爱的hhhh我倒宁愿我的爱人要死了先一剑把我送走wwww
发布于 2023-07-25 23:4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阿白 - 0 个点赞 👍
我最有感触的是: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曾经那么亲密,那么重要的一个人,已经人天永隔。
现在又来到了曾经相遇的地方,怎么能够不伤心。
发布于 2023-07-25 23:17・IP 属地加拿大查看全文>>
安定法 - 0 个点赞 👍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代 ·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辞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欲说还休,是多少人面对痛苦、委屈、落寞、不甘时无奈和无力感。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多少人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孤独和孤寂感。
编辑于 2023-07-26 02:29・IP 属地新疆查看全文>>
汤易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维多利亚 - 0 个点赞 👍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词道尽历朝历代的兴盛衰亡,人生感慨万千。
发布于 2023-07-26 02:11・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何必如此卑微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李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