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么多年语文,你读过最伤感的诗句是什么?
- 1 个点赞 👍
谢邀,作答如下:
1.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衣服带子越来越松了,这是说人消瘦了。消瘦,是因为我追求得很艰辛。我相思怀念,我执着地追求着,我就是为她付出我的一切也始终不会后悔。
柳永的这两句说的是一个现实的女子,说我为她相思怀念而憔悴。可是后世王国维读这首诗词时,读出了一种哲理的境界,借此诠释成大事业者甘于奉献,虽九死犹未悔、执着坚韧的精神。2.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此情难道要等到追忆的时候才觉得惘然吗?只在当时便已经觉得这样了。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回忆自己的生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想想自己的初恋,想想自己某一次很重要的生命体验,大概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甚至你从来没有跟别人讲过,可是在你的生命里面,这是被反反复复去怀念、回忆的一个部分。可是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3.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这个“明珠”指的是耳环。耳环在古人的审美观念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试想一下,如果一位俏丽的女子,
查看全文>>
伊人倩影 - 0 个点赞 👍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查看全文>>
管他喵什么音乐 - 0 个点赞 👍
庄子的逍遥游,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查看全文>>
可否婚后恋爱 - 0 个点赞 👍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查看全文>>
变帅变有钱 - 0 个点赞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查看全文>>
忠纪 - 0 个点赞 👍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查看全文>>
陈泉 - 0 个点赞 👍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查看全文>>
葛星 - 241 个点赞 👍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毛主席的《贺新郎·读史》是我所见的所有咏史诗词里,最赋沧海横流的厚重历史感,又兼具宽阔格局的作品。
这首词里的意向,是任何前人都不敢想,并且想不到的。
高中时只觉得《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已经惊为天人,直到看了毛主席的《贺新郎·读史》,才真正意识到他高于课本上的,以及历史里的一切文人墨客。
是唯一着眼于人民,并能够提出解决办法,且实操获得胜利果实的践行者。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上阕第一句“人猿相揖别”,说出人类刚诞生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历史的深邃感扑面而来,颇具震撼力,字数虽短,却给人洒脱、精炼的阅读快感。
人类与猿猴“拜别”,文明肇始,浩繁故事,如大江日夜奔流,波谲云诡。这一句的奇崛正如孙猴子从石头中蹦出,目中灵光照彻重霄的冲击。
接着是漫长的人类之“蒙昧时代”,几百万年就这么过去了,这就是人类发展最早的阶段——石器时代。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一个“磨”字让人顿生漫长而遥远之感,而“小儿时节”让人感到诗人对人类的把握是那么大气又那么亲切,这一句有居高临下之气势,更有对往事如烟之浩叹。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
从石器时代进化到青铜、铁时代,这样的冶炼技术究竟是在什么时候掌握的呢?只不过是几千年的事情,和石器时代经过几十万年不同,人类的进化越来越快了。
但是人类的生活,有变得更加美好吗?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这是全词中最经典之语,
人类掌握了火与铁的力量,却再难看到笑容,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实现阶级跨越、为了更好的剥削同胞,向彼此弯弓搭箭,以死想搏。
战火不歇,流血遍野。
这句话一下子抓住了阶级历史是由血写成之本质,看得人触目惊心,感慨万千。
数千年来充斥着人类彼此争夺、流血的现实,而郊原上的血,毕竟多是劳苦大众身上的,江山代易历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种残酷让矢志解放人民的革命者只能长太息“人世难逢开口笑”。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概括到:过去人类全部的全部政治制度史,就是凭借与依仗某种力量来支配资源和分配财富的历史。也是人类转化依仗力量,调整支配方案的历史。
这种“调整支配方案的历史”正如他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所指出的,“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历来的“调整支配方案的历史”都充满了统治阶级的自利性,而最普通、最众多也是最少被历史记载的大众们往往是被牺牲者。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毛主席个人的情感和人生的际遇都无法认同这“从来便如此”的正义性。近代中国的历史更是集中了内外“统治阶级”对中国人民的压迫,推翻所有的压迫,凝聚成了他毕生思想和行动的双重实践——缔造新中国。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七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我在五千年的兴亡中抬起头来,已是白发苍苍,这五千年的历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私欲,以及所谓的天命所归……
但这些都只不过是几行不断翻转的陈迹罢了。陈旧的记述在诉说着变形的历史,相同的剧情还在不断上映。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何止是史书,就算是市井里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文学,也都喜欢将皇上写的天纵英明,好像是神人一般,从当年书馆里的《明英烈》,再到电视荧屏上的《戏说乾隆》,哪怕是如今,也一样大把的人有皇帝梦,觉得那才是男人的追求。
这点看现在起点历史类小说里,穿越回去想造反当皇上睡娘娘的有多少,就知晓一二了。
毛主席就曾提醒身边的人,“所以我正式劝同志们读一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的骗。”
这种对历史叙事话语的警惕和颠覆,和鲁迅在《狂人日记》中那句“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问遥相呼应,建立新中国从来不是毛泽东理想的终结,他始终寄望的是人民“当家做主”,要破除历史的迷信,让人民从“天命”“道德”这种充满统治色彩的言说桎梏中觉醒。
他说“绝对不应盲从,绝对不应提倡奴隶主义”。
但“吃人”的人和他们书写的历史绝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他们会改头换面,会用别的语言、别的媒介来扭曲人们的意识。曾经带领人们反抗的“屠龙者”也可能变成“恶龙”,所以毛泽东认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作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人们看历史,往往沉醉于“英雄人物”的记事,向往他们的抱负和成就,模仿他们的行迹和语言,而他要撕下所谓“神圣事”的画皮。
年轻时他高呼“粪土当年万户侯”——谁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那些被污蔑、被愚弄、被压迫的人们,他们身上具备雄浑的力量,这种情感才会化作“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这样的诗句。
他的一生从情感和实践上都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无穷信任和期待,始终鄙弃那些沉浸在“神圣事”中自我陶醉、自我欺骗的“过客”,对毛泽东的而言,他所要“颠倒”的历史真相,是让历史的情感和事实都回归于“人”,而非“吃人的人”。
数风流人物,又“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以这些历史中记载不多,多遭毁谤的人物为例,是因为他们是受压迫者,也是觉醒者、反抗者的代表,更是被曲解、隐匿、侮辱的人。
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
曾经,他的反对者说他有帝王思想,别有用心人给他扣上“四个伟大”的高帽子,他却鄙夷地说:“比如什么“四个伟大”,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其他的一概辞去。”
在毛泽东的心中,启发劳动人民穿过历史的迷雾,观照自身的生存,成为自己创造的文明的主人比丰功伟绩更来得重要。
“歌未竟,东方白”,历史在这里揭开了新的一页,或者历史在这里又重新遇到了挫折,任人解读。
有人看到了无奈,有人看出了期待,
这首词写完后的1966年,距离毛主席过世还有十年。
那场空前的“culture revolution”开始了,功过“三七开”的评价也由此而论定。他亦成了历史的一部分,被人爱和恨,任人评说。
但即便是他的敌人——尼克松,也说过,“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如今将这首词读来,只觉得教员也成为了这115个字的一部分。
编辑于 2023-08-05 13:31・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夜末 - 75 个点赞 👍
两首《钗头凤》,要了唐婉的命。
本来陆游和表妹唐婉小两口恩恩爱爱的,结果陆游的妈妈唐氏非要拆散陆游和唐婉。
至于原因呢,学术界现在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妈妈认为陆游婚后沉溺于儿女情长,耽误了前程,所以迁怒于新喜。二、陆游于20岁批评朝政而科举失败,妈妈迁怒于婚姻。三、唐婉和陆游在一起许久还没怀孕,陆游妈妈认为唐婉无法生育。四、陆游和唐婉婚后两情相悦,逐渐冷淡了妈妈,引起妈妈的反感。五、妈妈不喜欢唐婉,认为唐婉配不上自己的儿子陆游……
至于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反正结果就是离婚了。
陆游和唐婉刚分开的时候,两人还藕断丝连,陆游把唐婉藏在了别的院子,两人还经常约会。还别说,这俩人挺会玩,不过最后还是被陆游的妈妈知道了。事情瞒不住了,后来陆游在父母的撺掇下娶了王氏,唐婉改嫁给了皇室宗亲赵士程,古代联系交通也不方便,陆游和唐婉自然就断了联系。
对于这个没什么存在感的赵士程,我反而觉得是真男人,为什么呢?
陆游后来春日出游,在沈园和唐婉夫妇相遇了,赵士程知道了陆游唐婉之前是夫妻,竟然还摆宴亲自去邀请陆游,这是何等气度!赵士程出身皇室,却并不嫌弃改嫁的唐婉,遇到妻子的前任,还大度地喊来一起吃饭,简直豪爽的一塌糊涂。
陆游于是诗兴大发,在墙上写下了《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来唐婉读到了陆游题在墙上的《钗头凤》,泪如雨下,也跟着和了一首《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写下这首《钗头凤》没多久就病死了,也不知后来的陆游看到作何感想。
唐婉的这首《钗头凤》中的“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很多人看到这几句只觉得痛苦无奈,感叹陆游和唐婉的遭遇。但我想说你俩有没有考虑过彼此新人的感受?这让赵士程知道了得多难受,和我在一起就这么难过吗?我不是说他们错了,女人当然也有权利爱多个男人,但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唐婉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在抽赵士程的脸。当然这得由陆游负责任,谁让你陆游没事写情诗撩前妻?
关于这件事,陆游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往事随风。但陆游是个诗人,诗人是很敏感和感性的,他自己控制不住感情就写了,但不曾考虑过后果。其实不只是爱情,细品陆游这一生,都在头铁和冲动地爱国。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他心中的眷恋。
陆游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事隔四十年字迹虽然已经模糊,他还是泪落沾襟,写了一首诗以记此事,诗中小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主已三易其主,读之怅然,在诗中哀悼唐婉:泉路凭谁说断肠?断云幽梦事茫茫。
陆游七十五岁的时候,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并写下绝句《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译文: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就在陆游去世的前一年,他还在写诗怀念: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译文:沈园里繁花似锦,这里的花多数都是认识我的。我也知道你终会死去,只是无法忍受这美好的梦去的太快。)
这是一段深挚无告,令人窒息的爱情。如果没有被迫分开,这该是南宋最恩爱的一对夫妻吧!
编辑于 2023-11-29 19:00・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风在吹 - 9 个点赞 👍
课本当中我认为这五首都足够伤感。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唐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过零丁洋》
宋·文天样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破阵子》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发布于 2023-07-25 15:49・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二民 - 4 个点赞 👍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白居易《梦微之》
“唐贞元十七年(801),30岁的白居易在长安结识了23岁的元稹,他们为对方的文采精华而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对宦官专权、提倡轻徭薄赋。
为了实现古代仕人怀有的那份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二人同时参加了吏部的制科考试,并且同时当上校书郎。虽是个闲官,倒也可自得其乐。
直到元稹因敷水驿事件得罪宦官、被贬下放,白居易以死上书无效。元和十年(815),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二人只能互通书信、倾诉衷肠。太和五年(831),元稹病逝于武昌,次年归葬咸阳。
开成五年(840),白居易六十九岁,大病初愈,时距九年,诗人对老友的情感依旧很深。
加上健康与心绪亦与日俱非,更增添了对故人的思念,在某夜梦到元稹后,诗人创作了此诗。”“微之”就是元稹,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在诗歌历史上应该挺有名的。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两位诗人的话,推荐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
元白之间的那种友谊,不是像李杜之间那种风云际会的自由不羁,恰巧相反,是那种从现代角度说,“相互治愈,彼此救赎”的分享灵魂般的推心置腹。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元稹毕竟是写得出“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深情诗人,
又有过“诚知此事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感伤,
白居易更是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情感描绘,
还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遭遇,
怀抱过同样的梦想宏图,遭遇过同样的坎坷飘拂,
你说这俩大佬相互了解过后怎么可能不会一瞬间感觉,是伯牙子期一般的知音?
虽然两人之间的感情肯定不是爱情,但从诗文本身来讲还是很看得出两位诗人情感细腻之处的。
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
这是白居易在即将与元稹分别,相隔山河的时候写下的诗句。
又比方说在两人分离过后,有一次白居易写在给元稹的诗中,这么说: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读到远方寄来的信,马上写下: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看看吧这就是真正的知心啊,那种“今天生病,没有梦到你,对不起”翻译过来,
那就是“我要是没有时时刻刻思念你,就是我的过失了”
如果说两人之间的思念,那还有元稹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与元稹用一生诠释了友情的真谛。无论将他们比作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伯牙子期,还是彼此信任的管仲鲍叔牙,都不为过,他们是真正的朋友。
纪伯伦说:“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一同和你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白居易和元稹一同笑过,也一同哭过,他们一生都不会将对方忘掉。然而毕竟是宴席,总有告别的时刻,毕竟是星空,总有拂晓的瞬间。
四年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疾,一日而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这个消息对白居易来讲,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纵使远在他乡,两人的灵魂依然是紧紧依偎的。
就像是一篇小说,开头是始料未及的相遇,结尾是突如其来的散场,让白居易久久难以接受。
在《梦微之》里面,首联是这样的: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这已经是元稹去世九年以后了。
试想现在,有多少人的友谊,可以到这个地步啊?
唯心地讲,也许拥有这样一种关系就算是,冥冥中的注定的幸运了,
可是结尾来的如此突然,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知晓,那时他的情感。
留下的,便仅仅是隐没在诗句中的伤痕,渐渐地淹没在岁月之中,
时时飘荡,时时回望。
编辑于 2023-07-25 21:0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Anderson - 4 个点赞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哦了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
发布于 2023-07-31 06:50・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nayyy - 3 个点赞 👍
不仅诗句,散文中,朱自清的《背影》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⑿,深青布棉袍,蹒跚⒀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以前上学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无论老师说得多么感人,但我从小就生活在家乡,有健全的家庭,无忧无虑的上学生活,读到这篇课文很难有深入的感受
但当我长大成人即将踏足远方参加工作的时候,和家人离别前的那一幕,却让我瞬间回忆起这段文字。
编辑于 2023-07-25 14:2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千万不要搞基层 - 3 个点赞 👍
1.存亡三十载,事过悉成空。不惜沾衣泪,并话一宵中。 话旧•韦应物
2.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 阊门怀古•韦应物
3.明从何处去,暗从何处来。但觉年年老,半是此中催。 咏夜•韦应物
4.今朝把酒复惆怅,忆在杜陵田舍时。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 九日•韦应物
5.独照碧窗久,欲随寒烬灭。幽人将遽眠,解带翻成结。 对残灯•韦应物
6.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本是忘忧物,今夕重生忧。丛疏露始滴,芳馀蝶尚留。还思杜陵圃,离披风雨秋。 对萱草•韦应物
7.失侣度山觅,投林舍北啼。今将独夜意,偏知对影栖。 夜闻独鸟啼•韦应物
发布于 2023-07-29 10:40・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山花映水红 - 2 个点赞 👍
这么多年一直认为,柳永的词地位被低估了,而下面这首词是我印象里最为伤感的。
雨霖铃·寒蝉凄切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发布于 2023-07-26 06:21・IP 属地江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远方 - 2 个点赞 👍
陈曾寿·浣溪沙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
纁黄深浅画难工,千古苍凉天水碧。
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陈曾寿是清朝遗民,清末皇帝赙仪的皇后婉容的老师!
《浣溪沙》是音乐的词牌而不是题目。
陈曾寿经历了晚清的灭亡,经历了国民革命,经历了东北的伪满,经历了种种的乱离的苦难,而这些还仅仅是外在环境的苦难,其实最苦的是他的内心:作为一个汉族人,他却甘心做遗民,对已经灭亡的清朝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这不是很难被人理解吗?
陈曾寿经历了清朝的灭亡、军阀的混战、日本的挟持,经历了这种种的乱离与灾难,终于从东北回到了杭州,住在了西湖边上南屏山下,所以他说:我真是“修到南屏数晚钟”。这“修到”两个字之中实在有太多的感慨在里边。而且你看,他还不是“听晚钟”而是“数晚钟”。这个“数”字也很妙,是那每一声每一声的晚钟,其实都是他内心的寂寞和哀感啊。这就是词的要眇幽微了。一首好词中的每一个字,都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
编辑于 2023-07-26 08:20・IP 属地天津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胡杨 - 2 个点赞 👍
长大后才明白语文书里没有一篇课文是滥竽充数的,小时候,我们不理解《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苦读,甚至嘲笑过《孔乙己》的滑稽,也体会不到《骆驼祥子》的无奈....
直到步入社会,经历了人生中不同阶段的苦难,迈过那一道道坎,才逐渐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在当初的语文课本里找到了共鸣。
《送东阳马生序》 步入社会三十载后,蓦然回首之时才读懂《送东阳马生序》,余少时嗜玩,读至此篇,如过眼云烟,不知所以,今日重读,如醍醐灌顶,昔日往事,如涓涓细流逐一浮现,然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骆驼祥子》 为生活奔波后,才体会到《骆驼祥子》,一提起祥子就有人会同情他出身底层,一生的苦难,也有人说祥子目光短浅,没有远见,但是在这个社会上有多少人做事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呢,又有多少人能看得透着世事变幻,和命运相抵抗呢?一个没有家庭背景也不图大富大贵的祥子,只想靠自己的双手赚钱自食其力,就算车被抢了,钱被骗了,祥子也只是擦擦眼泪,继续在大街小巷奔走,因为在祥子的身后,没有人可以依靠,他只能靠自己,我们每个人也都曾像他一样,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在生活里步履蹒跚的向前行。
《爸爸的花儿落了》 经历了自己至亲之人的离开,体会了世事的无常,才回忆起《爸爸的花儿落了》,常听人说随着年纪的增长,最害怕的就是深夜接到来自老家的电话,父母已经上了年纪,挡在与死神之前的那堵墙可能随时都会倒塌,惊喜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有时间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再见”,可能就成为了真正的最后一句再见。
人生就是一场场的告别,每个人也都只能陪自己走过一段路,没有谁会陪自己到最后,人也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攒够阅历才懂得我们命运的剧本,早就写在了儿时的课本里。
《唐多令》 后来啊,我们也只能感叹到《唐多令》中的“欲买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有些事情等待我们条件好了,有酒有时间了,可是再回到当时的地方也没有儿时的意气了,成熟了,更懂得咀嚼生命的细致,也更明白了那曾经拥有却一去不回的珍贵记忆。
编辑于 2023-07-27 16:50・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胡童学 - 1 个点赞 👍
很多场景会引动“愁绪”,山河破碎之痛,个人际遇之悲,男女情爱之怅
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大多数囿于男女情爱,虽然显得小气了些,但也反映出如今社会其实比较和平,纵观历史,一个人的一生可以不接触战火也是来之不易。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很多人说项脊轩志的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但实际上我觉得“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一句,更加应景一些,颇有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感。
编辑于 2023-07-26 02:1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得闻墩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霆芒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corleone - 1 个点赞 👍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发布于 2023-07-27 16:35・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暖阳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柠檬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peter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江湖小中医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常小舟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转身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海埊渔夫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萝卜忒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韦承鸿之父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番茄拿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