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个回答

读了这么多年语文,你读过最伤感的诗句是什么?

张星河
4个点赞 👍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白居易《梦微之》

“唐贞元十七年(801),30岁的白居易在长安结识了23岁的元稹,他们为对方的文采精华而折服,政治上又都反对宦官专权、提倡轻徭薄赋。
为了实现古代仕人怀有的那份安邦定国的宏伟抱负,二人同时参加了吏部的制科考试,并且同时当上校书郎。虽是个闲官,倒也可自得其乐。
直到元稹因敷水驿事件得罪宦官、被贬下放,白居易以死上书无效。元和十年(815),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同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此后,二人只能互通书信、倾诉衷肠。太和五年(831),元稹病逝于武昌,次年归葬咸阳。
开成五年(840),白居易六十九岁,大病初愈,时距九年,诗人对老友的情感依旧很深。
加上健康与心绪亦与日俱非,更增添了对故人的思念,在某夜梦到元稹后,诗人创作了此诗。”

“微之”就是元稹,元稹和白居易的友谊在诗歌历史上应该挺有名的。

如果想要详细了解两位诗人的话,推荐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

元白之间的那种友谊,不是像李杜之间那种风云际会的自由不羁,恰巧相反,是那种从现代角度说,“相互治愈,彼此救赎”的分享灵魂般的推心置腹。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元稹毕竟是写得出“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的深情诗人,

又有过“诚知此事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感伤,

白居易更是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情感描绘,

还有“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的遭遇,

怀抱过同样的梦想宏图,遭遇过同样的坎坷飘拂,

你说这俩大佬相互了解过后怎么可能不会一瞬间感觉,是伯牙子期一般的知音?

虽然两人之间的感情肯定不是爱情,但从诗文本身来讲还是很看得出两位诗人情感细腻之处的。

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

这是白居易在即将与元稹分别,相隔山河的时候写下的诗句。

又比方说在两人分离过后,有一次白居易写在给元稹的诗中,这么说: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元稹读到远方寄来的信,马上写下: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看看吧这就是真正的知心啊,那种“今天生病,没有梦到你,对不起”翻译过来,

那就是“我要是没有时时刻刻思念你,就是我的过失了”

如果说两人之间的思念,那还有元稹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白居易与元稹用一生诠释了友情的真谛。无论将他们比作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伯牙子期,还是彼此信任的管仲鲍叔牙,都不为过,他们是真正的朋友。
纪伯伦说:“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一同和你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白居易和元稹一同笑过,也一同哭过,他们一生都不会将对方忘掉。

然而毕竟是宴席,总有告别的时刻,毕竟是星空,总有拂晓的瞬间。

四年正月,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五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疾,一日而卒于镇,时年五十三,赠尚书右仆射。《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这个消息对白居易来讲,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纵使远在他乡,两人的灵魂依然是紧紧依偎的。

就像是一篇小说,开头是始料未及的相遇,结尾是突如其来的散场,让白居易久久难以接受。

在《梦微之》里面,首联是这样的: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这已经是元稹去世九年以后了。

试想现在,有多少人的友谊,可以到这个地步啊?

唯心地讲,也许拥有这样一种关系就算是,冥冥中的注定的幸运了,

可是结尾来的如此突然,也没有人能够真正知晓,那时他的情感。

留下的,便仅仅是隐没在诗句中的伤痕,渐渐地淹没在岁月之中,

时时飘荡,时时回望。

编辑于 2023-07-25 21:00・IP 属地四川
Anderson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