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道是什么意思?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无奇之道 - 2 个点赞 👍
在东周时期,老子所说“道与德”的原意到底是代表什么意思呢?老林白衣师父解释说过:在古代的"道"字是"导"(導)的本字。道在金文字形是“行”字(表四通的大路)加上“首”字(代表头在观察、思考、选择)再加上“止”字(表示行走),有的金文加上"又"字(表示抓),有的金文则加"又"字也加上"爪"字,同时再加"曰"字(表示说明),而后的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省去"又"和"曰",篆文再加"寸"另造一个"導"字。所以“道”字在周朝时期的文字本意就是指“行走在一条经过思考过有规律的道路上”,其在道家思想中,"道"就是代表天地自然的有规律的道路,这才是道家理论的主要核心思想。
“道”字其中的“行”字形在甲骨文则像是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有的甲骨文稍有变形。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金文写成正反两个"双人旁",失去道路形象。隶书进一步变形。"行"的左右两边"彳"、"亍",应该被称作"左行旁"、"右行旁",而不是"双人旁"。甲骨文在道的原意:起點路口。 甲骨文的德字:“心行”。 德在甲骨文是“行”字(表示四通大道)加上“直”字(表示看着大道去直行)。其造字的本义是“看清道路的方向,大道坦然直行”。有的甲骨文将四通大道"行"简化为"彳"。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在金文字形里再加个"心"字,有突出心中坦荡的含义。篆文基本是承续金文字形,在"直"与"心"之间误加一横,所以“德”字形在周朝时期的原意是看清楚方向后,顺着本心去直行的走。
以后在道家思想中,"道"就代表了天地自然的规律,这就是道家理论的核心思想;而"德"则代表顺应自然规律,顺着本心去直行,这也是道家理论的核心方法。所以道德经的“道与德”在周朝时期的字形原意应该就是“道”字上指的就是“天地万物自然的规律”,“德”字上指的就是“天地万物自然的本心(质)”。
发布于 2022-12-17 16:42・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老林白衣弟子道一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F.康斯坦丁 - 1 个点赞 👍
《老子》“道”的含义,很多人从各自的角度作过解读,我们且听听仙家吕洞宾的释解。
道,乃混元未剖之际,阴阳未分之时,无天地以合相,无日月以合明,无阴阳以合气,无造化以合其道,这是个“道”字。
天地万物无不本道而生、归道而化,是谓返。“生”无不本于道,“化”无不归于道,故曰道大。道本于虚无,常含湛寂之体,任无为之生化,谓之道法自然。——吕祖《道德经释义》
体悟:
“道”不可直言,只可意会,不言之言而言道,老子如此,吕仙亦然,以“虚无”言道,以“虚静”体道,以“生化”明道。
发布于 2022-12-02 09:1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一東 - 1 个点赞 👍
老子讲的道不是什么规律。应该是一元生命体文化与运化的协同。是一元生命体的生殖遗传信息与其生存环境共同演进一元生命化生化成衰亡的全过程。
道是一元生命体的性元,来自父体母体生殖遗传信息各一半形成受精卵新的一元生殖遗传信息,文的化生,与生存环境协同的生化过程。安生才能够立命,生命体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法自然而化。文化既与生命体的先天种性,父体母体的性,一元的性、质因素有关,即与先天之本有关,与遗传有关,易经谓之“泣血涟如”;也有后天的得到天的因素光照、四时寒暖有关,与地的因素地能够提供的水、矿物质、营养物质有关,还与物自身获得这些的能量、物质的能力有关,即与后天之本有关,易经谓之“泣血玄黄”。寒、暑、燥、湿、风、火,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影响生命体的化生化成结果,影响人的生命进程。化生五味,物的化生有多少,气味有厚薄,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合而成就本草,本木物之性味,神农本草讲的就是草所本的性味。太一是世界的自性存在,一物的文理结合后,共同归向于太一,即在天地太一自性之道之上,再加上一物自性文、理的宣发。
发布于 2023-04-19 07:59・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梁学伟 - 1 个点赞 👍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不可言说的,说出来的肯定是错的。
就像盲人摸象,有人说大象是扇子,有人说大象是柱子。
大象是不是扇子?肯定不是啊。大象是不是柱子?肯定也不是。
你上网查一查,对道的解释有很多,每种说法都言之凿凿,那他们说的对不对?肯定是不对的,就像说扇子是大象一样。如果这么简单几句就把道说明白了,那还悟道干嘛?
道是说不明白的,所以才要悟道嘛,理性的思维是理解不了,道不属于正常理性思维的范畴,不然直接说明白,或者听明白就行了,还悟什么?
编辑于 2023-01-24 09:33・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暖风轻洋 - 1 个点赞 👍
《道德经》科幻版对“道”的解读
《道经》第一章,开篇便提出了“道”,这是《道德经》的两个核心概念之一,另一个核心概念为“德”(功德),从38章开始的《德经》主要讲宇宙“功德”系统。
《道德经》里有四大概念,从人的角度来看,按重要性依次排序为:
一、德(功德)
二、道、大道、天道、天之道
三、懂得知足(适可而止、不可过度、物极必反)
四、无为不争(随缘、佛系生活、不攀比、不内卷内斗内耗)真正能读懂《道德经》并且弄懂以上四大概念的人,知行合一,就是圣人。
《道德经》里关于“道”的知识点:道,大道,天道,天之道。
道:就是设定。
大道:就是在宇宙系统诞生前的初始设定,非常简单,大道至简。参见《道德经》第25章,名“大”,字“道”,名字就是“大道”,先天地而生(即先有大致设定后有宇宙系统)。
天道:指宇宙诞生以后出现在宇宙系统内部(各个世界中)的各种细致的参数设定及剧情设定。先说天道参数设定,比如引力就是,可以用数学公式计算,宇宙中万事万物都遵循各种天道参数设定。再说天道剧情设定,宇宙中各条时间线(各个世界)的剧情都是定好的,因此可用《易经》算法推算,比如《推背图》《马前课》《梅花诗》《烧饼歌》等就是用《易经》及衍生算法推算出的天道剧情。
天之道:就是天道参数设定和剧情设定要达到的目标,即削强扶弱、削富济贫以保证万物平衡、系统稳定。
要想理解《道德经》中各处的“道”,读者得区分是指大道还是天道,或是两者皆指。书中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天道(即宇宙系统参数设定及剧情设定),主要是指定好的天道剧情。
虽然“道”是无形的,无法被人类直接观测到,但是无处不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体现着“道”。认知低时也许怎么也无法搞明白,认知高时也许就可以瞬间领悟。看完本书逐渐领悟叫渐悟,看完本章就可瞬间领悟叫顿悟。
如果实在悟不了,那么可以先看《创造宇宙说明书》,提升认知以后就可以悟“道”了,就可以知道宇宙是设定好剧情的虚拟世界大合集。《创造宇宙说明书》是当世唯一可以和《道德经》配套、互相关联、补充解读、无缝衔接、完美融合的书。
关于本章的“有”和“无”,可以参考《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就是“太极,太极状态”,就是宇宙创造者创造出了宇宙,或宇宙系统已经开始运行。无就是“无极,无极状态”,就是宇宙创造者还没有起心动念创造宇宙,或宇宙系统还没有启动。
宇宙大我(宇宙创造者)起心动念,依据道(即设定),“无”中生“有”(从无到有,从无极状态转变为太极状态,无极生太极),创造了宇宙(及天道系统),演化万物。宇宙意识的无数分身在宇宙时空中体验剧情,收集数据,这和人类玩游戏,建立很多角色,体验不同的种族、天赋、技能是一个道理。外星人和人类虽然躯壳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宇宙意识的分身,在宇宙中体验剧情、进化升级、衍生新的宇宙。而宇宙本身也依靠获得的数据完善自身,升级进化。总之,宇宙是虚拟世界大合集,一切生命都是宇宙意识的分身及克隆(比如神级外星人的意识是宇宙意识的分身,人类的意识是宇宙意识的分身的删减版的克隆)。每个生命为宇宙的进化完善提供体验数据,宇宙为每个生命提供练级场所。宇宙系统存在一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如果数据出现无法修复的重大错误,会导致宇宙系统崩溃,那么宇宙系统就会重置……
发布于 2023-01-16 11:48・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积树堂文化 - 1 个点赞 👍
如果仔细想一想,我们这个世界很神奇,背后都有科学道理,大自然的某种神秘力量
飞机可以在天上飞而不掉下来,这是空气动力学的原理
东西放进微波炉几十秒就能加热,这是利用了微波场的能量
磁场可以产生电,电可以带动电机,反过来电的周围也会产生磁场
还有电磁波信号可以让我们在遥远的地方也能交流信息
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因为我们在不断的科学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大自然隐藏的神秘力量
这些神秘力量的背后,就是道
宇宙诞生之初,宇宙中只有很少的化学元素
后来是随着宇宙内部的不断运行和变化,产生了后续的大量化学元素
然而,在宇宙最初诞生的时候,这些未来的神秘力量和原理,就一并产生了
也就是关于我们的一切,背后的物理化学性质,那些已经发现,或还未发现的神秘力量和不可思议的原理
在宇宙诞生的瞬间就注定产生了注定存在了,只是它们还未出现
老子自然打死也想象不到想象不出,未来的科技可以到达神一般的存在
那些数千年前的敢想的不敢想的神奇,很多都在我们这个时代实现了
但老子还是凭借他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无比强大的悟性,判断出了这一切的背后
一定有着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他称之为道
宇宙间的一切,背后都是道在起作用
虽然这个道,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但它作用于万物,确实可以真实看到感受到
只要你去领悟道,遵循着道的指引,你就会掌握真理,全面而正确的认知这个世界
继而掌握最高智慧
另外,老子难能可贵的是
他没有把这个道,归结为神鬼上帝,而是认为宇宙是一种自然系统的存在
他理应是一位无神论者,自然主义者,而没有落入宗教迷信的邪门歪道
这一点我认为非常的厉害
我对老子的学说,不能同意的地方,也有一些
比如,他主张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主张去除民智,让他们像动物那样无忧无虑地自然生活
显然这是错误的,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他并不知道,世界的向前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不可阻挡
只有开启民智,与时俱进,才是正确的道
当然,他要是说出什么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反而只能说明此书是伪作了
另外,就是他的学说往往需要拐着弯的解释着
说不好听点,非得牵强附会着解释着,去理解
而不是直截了当地直白地去理解
这让人怀疑他说的到底是不是那个意思,到底对不对
比如无为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什么是无为不争,直白理解就是什么也不做,但不能这样解释,否则逻辑是不通的
那么就必须解释为不要妄为,做正确的事,不要做错误的事
可能还有别的解释
反正就是给人感觉一开始说不清楚,后面越描越黑
再另外,就是他的学说好像不能实战,缺乏实操性
说的好听合理,实际却做不了
比如柔弱胜刚强
搞的中国人一直迷信这种思想,什么四两拨千斤
非要用软趴趴的东西,妄图去打败强大坚硬的东西
比如用太极去打现代搏击,就很搞笑
而现在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真正要战胜对手,还是要靠硬实力说话
我们国家这一百年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
没有枪杆子撑腰,怎么可能柔弱胜刚强
毛主席说过,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
就是告诉我们,在境界上,我们的内心是强大的,我们是谁也不怕的
敌人都是纸老虎
但是,光这样说而不去扎扎实实地做工作,那岂不成了阿Q精神
所以在战术上,在实际工作上,是一定要做到位的
光是说的好听又有什么卵用
说远了,这些话我这些年来一直都不敢说的
只是现在我觉得自己的修为够了底气足了,也就说了
我想,时代始终是发展的,过去的人,始终有过去的局限性
比如老子,他说了半天,肯定也不可能说出我最上面说的那些
所以他只能说,这事儿啊,玄之又玄,很神奇啊
应该说今人,实际上是更有机会更近地去揭示这个道是什么的
这个世界上真正最值得我们相信的,只有科学
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对世界的全面认知,对人的全面认知
才有可能是正确无误的
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而不是沉迷于对古人玄之又玄的学说的迷信中
沉醉于追求什么无欲无求无为不争自以为是的高境界中
以为那样就叫修行了,就会悟道了,就会飞升了吗
编辑于 2023-01-23 04:1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EX70SL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有与无一与零 - 0 个点赞 👍
“道”是老子对规律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认识。因为在老子的时代,是没有规律一说的。人们也没有认识把握规律,但他们对规律有一种朴素的认识;说不清道不明,但有很多生活经验印证这种认识。老子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就给它取名曰“道”,并打了很多比喻来描述什么是“道”。
我们今天可以把“道”理解成规律。但也要明白“道”和规律是有差别的。“道”没有规律表达的那么准确,但它更契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编辑于 2022-12-01 21:54・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李旭东 - 0 个点赞 👍
作为一个多次释意《道德经》的哲学爱好者认为,老子的学说首先与他的守藏官职位有关,另外在义务教育不普及甚至没有科举的时代,这种写作往往是家学。个人认为老子应归属史学家范畴,而且是历史理性类的学者而非后世的记史类学者。那么从一个历史性的意义去窥见“道”,个人认为老子所指的是人类时空连续性的总现象,呈现的一种永恒流动的状态。
发布于 2022-12-02 18:0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步社行悟 - 0 个点赞 👍
正所谓,常言道。什么是道呢?道是基于常识,又高于常识的一种东西。道,是大众化的,但大众又通常理解不了,或者说,不能完全理解。道,虽然也是常识性的东西,但其包容性,要高于大众常识。所以说,道,百姓日用而不知。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道的,但并不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说道,这里的说,是专业术语。道,是以行动来证明自己,也就是用行动说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里面就有道,道就在脚下。道是实践性的东西,所以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就是道,更进一步说,真理是道的化身。道是行为艺术,所以说,办道。行动上跟不上,行为上达不到,这都是办不到。道,说到做到,知行合一。行知,行动才知道。所以说,知道是很难的,并不是嘴上说的那么容易的。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大话,耍贫嘴,都是缺德行为。德是什么?德是行,又名德行。道,落实在行动上,那就是德。尊道,贵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万物之奥,所以道并不像书本上讲的那么浅显,那么容易。人们通常都是,说到做不到,这里面有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不捅就不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任重而道远,唯有精进,砥砺前行者,方可办道,不然就治不了,不然就办不到。
编辑于 2023-01-10 16:25・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骑毛驴的糟老头 - 0 个点赞 👍
谢不邀。
提起道德经,很多人会说它是一部伟大的经典,值得反复品读。但有人觉得其不过是教帝王如何来玩弄百姓的书罢了,也有人说它通篇充斥着愚民思想,还有人说现在的道德经早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没什么可读的。对此,小编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
道德经的内容很广,有治国,打仗,修身等等。可在小编看来,道德经是借“治国”、“打仗”、“修身”等等一切相来说“道”的,因为“道可道,非常道”,道说不清楚,所以老子才结各种各样的“相”反复解释。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老子不是在讲治国,那为什么又总是拿“治国”、“打仗”这些举例子呢?那是因为老子所在的时代,能够读到书的人大概率是上层阶级的统治者,所以用“治国”、“打仗”这些他们熟悉的事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说,当今天的我们讲“指鼠为鸭”的时候,真的是在聊一个生物学话题吗?我们不过是借这个相来隐喻一些事情罢了。
谁说“治国”就一定是“治国”?小到管好一个家庭,大到管理好一个公司,为什么不能运用“治国”的智慧?为什么这个智慧就一定要用在“治国”上,为什么不能用在如何修身、如何看待天下万物上呢?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加的限制,抛开这些“限制”,丢掉这些“名相”,我们才能看清事物本来的“道”啊!
二、哪个版本的道德经才最真?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承认几个客观事实:
1、由于古代条件的限制,不管是否存在“恶意篡改”的人为因素,五千言的文章流传下来势必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偏差,没必要大搞阴谋论。
2、文字上越接近原版的,也越接近老子的真意。
3、在读文章时,不能只看文章本身,对于阅读的人,如果TA本身悟性各个方面不够,即使是原版的道德经,阅读的人也未必能领悟老子的真意。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让一个小学生阅读“原版道德经”得到的感悟,未必会比让大学教授阅读“通行版道德经”的感悟来的多。
4、虽然在客观上存在文章会偏离原版的事实,但有些字还是不能改的,否则就会偏离老子的本意。比如,“上善若水”在有些版本里被改成“上善治水”,单从文法上看,如果水是需要被“治”的,那下文应该列举水的罪状才对,怎么会反过来大说水的美德呢?
小编的观点其实在上面已经表达了,即越接近原版确实越接近老子的本意,但我们也不能忽略阅读道德经的人自身的客观条件。
很多人在阅读古文的时候,特别喜欢纠结一个字的读音、出处、用法,作者到底是不是谁谁谁,或者某个古代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等等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知识点,还有人特别喜欢给文章挑毛病,给解读文章的人挑毛病。
我想请问各位,如果读书的时候都把精力都放在这些事情上面,能够增长智慧吗?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吗?
三、是《老子》还是《道德经》?
有人说,《道德经》不应该叫《道德经》,而应该叫《老子》,甚至还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在解读的时候用《道德经》作为命名,那证明他们就是学术骗子,因为真正的学术性文章大部分都是以《老子》命名的。
在小编看来,这种观点真是可笑至极,如果一个研究《道德经》的学者还因为这种事情大搞特立独行,那他连最基本的道理都没有读懂。请问,什么叫“名可名,非常名”!?
人们总是如此,在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上非要争个是非对错,非要争个你死我活。是的是的,你们说的都对,你们研究你们的《老子》,我还是学习我的《道德经》吧!
四、《道德经》真的愚民吗?
很多人觉得它愚民主要来自于文章中的不少观点,如“不尚贤,使民不争”,“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再比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等等。他们认为这里的“知”、“智”就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知识、智慧,其实不是。
所谓虚其心,就是让人们没有盗取功名利禄之心;弱其志,就是让人们没有争强好胜之志。绝圣弃智是让我丢弃那些所谓的“速成技巧”,所谓的“量子阅读”等等的小把戏。因为只有把这些东西丢掉,一颗心才能静下来悟道!老子最终是希望我们悟道,而不是变成没有知识的愚民!
现代的教育理念够先进了吧?可是我们教育的不过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恰恰忘了教孩子们“智慧”!为什么学校一再强调德行,可社会却频频失德?因为道才是根基,离了道的仁义礼,不过是徒有其表的空架子(参考某邻国)。这就是“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们读《道德经》,学习的应该是老子的智慧,而不是字面的那个“相”。当然,也有人一定会提到,老子的思想也是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的,比如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事实真的如此吗?小编今天就斗胆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做一个解读。
小国寡民:我现在刚满三十岁,虽然事业有了起色,但人生的路还长,我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远远没到人生的巅峰,因此还需要好好努力。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那些奇技淫巧,虽能取得一时成功,但终究不能替代自己的能力,能不用则不用。那些现代社会的科技产品,也应该善加利用,绝不能过分依赖。而那些娱乐的活动,更要适度,切不可玩物丧志。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然要努力,但也要注意保持身心健康。(注:道家认为人身体每个部位都有对应的神明,如果这个部位出了严重的问题,那么管理这个部位的神明也会离开)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出去走走,可是我也明白,不读书行再多的路也只是邮差。经历的同时也要思考,沉淀。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现在是法治社会,也不要主动伤害别人,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自己还是需要有自我防范的能力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才能保护好自己。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每一天的工作都很忙,但是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重点工作上,因为只有这些重点内容才决定了工作的成果和质量。
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物质上的享受适度即可,不要过分追求。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现在的生活虽然比较幸福,但不妨有一些不好的声音传到耳朵里,可是我为什么要在意那些与我无关的人的评论呢?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不是么?
相信这个时候一定有大聪明会跳出来说:你这种解读完全就是自己的臆想!那么是我自己的臆想吗?
你别说,还真是。
但是请各位先停一停想要敲打键盘的冲动,听我好好狡辩:
什么是“小国寡民”?就是野区苟住,不要浪好好发育;就是潜龙勿用;就是即便你做到全世界最强的时候也要有一个谦虚和自我反省的心态,因为阴阳会随时转换。这就是“道”。
什么是“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具备自保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不去主动侵犯他人,但别人触动我们底线的时候也要有反击的能力。这就是弱国无外交,这就是刚柔并济。这也是“道”。
什么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是控制住自己物质的欲望,让自己的心向内求。这还是“道”。
什么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好好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动不动就去随意评价他人,也不要被那些毫无意义的无脑喷子的话影响,为什么说“老死不相往来”?那些对你的人生没有任何积极影响的人和事,请问,有必要执着吗?这,不也是“道”?
为什么说不要着相,因为它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背后的道。如果我们能够明悟这些话背后的“道”,无论怎么解读,都是对的,因为站在道上。
这一章的智慧,只能用在治国吗?不是。只有一个固定的解读吗?没有。
请看:
小国寡民:公司才刚刚建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要好好努力。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那些奇技淫巧,虽能取得一时成功,终不是长久之计,反而是要善加利用那些可以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可工具毕竟是工具,不可过度依赖,而应该沉淀公司自身的能力。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如果公司的工作环境好,氛围好,又是有着共同目标一起打拼的兄弟,大家又怎么会想着离职呢?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可以去参考和借鉴别人成功的案例,可是看的多不代表就能照搬道自己身上,而是要多思考多总结。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不要去搞那些侵害员工或者污蔑竞争对手的事情,但也要有保护员工和自己权益的意识。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事情太多太忙,但也要主次分明,不可本末倒置。
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虽然现在公司刚起步,但也要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生活作息,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一味的靠画饼和压榨是无法长久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刚创业,不要去羡慕那些已经成功的公司,也不要被那些已经倒闭的公司所干扰,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就好。至于那些质疑你的闲言碎语,为什么要理睬呢?那些给你泼凉水,嘲笑你的人,为什么要在意呢,就当他们不存在就好了。
五、总结:
《道德经》是在说“道”,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透过老子举的这些“相”看到其背后的本质,能否领悟道老子的智慧。所谓有物混成,道是无所不包的,只要我们能够悟道,《道德经》的解读就不会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只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或者一味的批判,或者认为科学至上,那么《道德经》不读也罢。
但是如果您对《道德经》感兴趣,小编不才,会尽量通俗易懂的去解析《道德经》的内容,敬请期待。
发布于 2023-09-19 09:18・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玄天宗编辑部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佛子岩 - 0 个点赞 👍
《道德经》的道可以这样理解
经典著作《道德经》,为我们读者揭示了有关于道的核心问题。了解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这本著作,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著作当中的核心内涵。
有关对道的理解,其实也是多元、多样的。但是,无论各种理解如何多样化,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关于对道的本意的思考和探讨。当中,包括了道的本意概念、状态以及能力等层面。
图|摄图网 对《道德经》中道的理解和思考,既是可以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内涵深意,也可以懂得道的相关情形与作用,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掌握道、运用道以及尊崇道。并且,可以让我们更为深刻地掌握《道德经》的主旨。
第一,《道德经》的道之本意,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道德经》当中的道,在天地万物未曾出现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它,在浩瀚的宇宙中发挥着相关的作用,主导着万事万物的运行等。而当万事万物出现之后,道依然存在着,并主导和影响它们的生成、生长、发展以及消亡等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道其实是存在于宇宙之间的客观规律。
图|摄图网 而且,这些规律是不能够被人们的主观意志进行转移和发生改变的。所以,道的本身含义,可以理解为宇宙万事万物运行和存在背后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的威力,既巨大又富有价值。因为,万事万物的存在都由道所贯穿和主导。明白了这点,我们也就明白了《道德经》中道的本意了。
第二,《道德经》的道的状态,其实是以无来进行存在的。无,很多时候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出现以前的混沌状态。也就是说,在万事万物出现以前,道这种自然规律就已经存在。但是,它更多是接近于无这样的一种状态。同时,天地万物的生成,其实是从无这种状态当中萌生而来的。因此,了解了道的状态,我们也就了解了这种自然规律的存在状态。
图|摄图网 而且,它也向我们读者揭示了道的本源,其实就是无。而这个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并且,它可以主导、影响和作用于天地万物的存在与运行等。可见,对无这种状态进行了解和理解,我们,便可以加深了对道的内涵的理解。
第三,《道德经》的道的能力,其实是以有来进行体现的。在《道德经》当中,道的状态无,是与有这种恒常的概念相对应的。无是道的状态,而有,则是道的能力。因为,有不仅仅是表示存在的意思,并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的生母。天地从无这种状态中生成而来,就出现了有,而后有,便会孕育出天地万物的存在。正是因为道具有有这种能力,它才可以化生出我们所处的万事万物。
正如我们平时见到的杯子、车轮以及房子等,它们当中空无的部分,是一种状态。而与之对应的杯子、车轮和屋子等本身,就是有的存在。它们当中空无的部分,与它们有的部分相互对应,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各种事物。而且,我们所能够看见的,便是通过道的能力“有”所进行体现的。有,让世界多姿多彩。而它,便是道的能力所在。
通过对《道德经》中道的本意、状态以及能力等进行探讨和思考,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理解和明白道的具体含义了。因而,对于道的意思的理解,我们也可以有一个大概上的印象和概念了。
发布于 2022-12-01 18:39・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蓝千帆 - 0 个点赞 👍
道,首先是个东西,其次是指这个东西包含的规律。这个东西是什么,不知道,我没见过。至于规律,老子讲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两句话什么意思,靠个人理解吧,我也不敢说。
发布于 2023-01-10 14:00・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老烟枪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匿名用户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边Jin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墨岚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111 - 0 个点赞 👍
道德经中说:道是宇宙中存在的根本之一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就很好理解了: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万物皆可为道,道也可以为一切万物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相冲但和而为一,阴与阳要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才符合道的生生不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本身具有正反两面,正反对立是道的运行轨迹,强弱变化是道的应用,正确使用或适可而止),你看下这两句对你有没有帮助吧,能不能看见道全靠个人感受,一个平衡的状态,道会慢慢的显现出来,现在的世间不是平衡的,道德经中主要讲的是德,因为德能很直观的呈现在世人面前,天下人有德那么道会随着德而出现,不然个人想看见道,就需要心死而道生,我就知道这两种可以看见道的方式,应该还有其他的方式能看见道
发布于 2023-02-01 15:15・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倪凰 - 0 个点赞 👍
關於道,之內涵,本律師最喜歡亦可以認同的表達式是業已退休的台灣大學教授傅佩榮先生的理解與認識。根據其研讀《道德經》及《易經》《莊子》和儒家的四書五經等經典的體會及其人生體悟,傅佩榮先生認為:“道,乃萬物的來源與歸宿。”
发布于 2023-02-01 10:26・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龙元富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