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不邀。
提起道德经,很多人会说它是一部伟大的经典,值得反复品读。但有人觉得其不过是教帝王如何来玩弄百姓的书罢了,也有人说它通篇充斥着愚民思想,还有人说现在的道德经早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没什么可读的。对此,小编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
道德经的内容很广,有治国,打仗,修身等等。可在小编看来,道德经是借“治国”、“打仗”、“修身”等等一切相来说“道”的,因为“道可道,非常道”,道说不清楚,所以老子才结各种各样的“相”反复解释。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既然老子不是在讲治国,那为什么又总是拿“治国”、“打仗”这些举例子呢?那是因为老子所在的时代,能够读到书的人大概率是上层阶级的统治者,所以用“治国”、“打仗”这些他们熟悉的事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比如说,当今天的我们讲“指鼠为鸭”的时候,真的是在聊一个生物学话题吗?我们不过是借这个相来隐喻一些事情罢了。
谁说“治国”就一定是“治国”?小到管好一个家庭,大到管理好一个公司,为什么不能运用“治国”的智慧?为什么这个智慧就一定要用在“治国”上,为什么不能用在如何修身、如何看待天下万物上呢?
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加的限制,抛开这些“限制”,丢掉这些“名相”,我们才能看清事物本来的“道”啊!
二、哪个版本的道德经才最真?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承认几个客观事实:
1、由于古代条件的限制,不管是否存在“恶意篡改”的人为因素,五千言的文章流传下来势必是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偏差,没必要大搞阴谋论。
2、文字上越接近原版的,也越接近老子的真意。
3、在读文章时,不能只看文章本身,对于阅读的人,如果TA本身悟性各个方面不够,即使是原版的道德经,阅读的人也未必能领悟老子的真意。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让一个小学生阅读“原版道德经”得到的感悟,未必会比让大学教授阅读“通行版道德经”的感悟来的多。
4、虽然在客观上存在文章会偏离原版的事实,但有些字还是不能改的,否则就会偏离老子的本意。比如,“上善若水”在有些版本里被改成“上善治水”,单从文法上看,如果水是需要被“治”的,那下文应该列举水的罪状才对,怎么会反过来大说水的美德呢?
小编的观点其实在上面已经表达了,即越接近原版确实越接近老子的本意,但我们也不能忽略阅读道德经的人自身的客观条件。
很多人在阅读古文的时候,特别喜欢纠结一个字的读音、出处、用法,作者到底是不是谁谁谁,或者某个古代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等等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知识点,还有人特别喜欢给文章挑毛病,给解读文章的人挑毛病。
我想请问各位,如果读书的时候都把精力都放在这些事情上面,能够增长智慧吗?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吗?
三、是《老子》还是《道德经》?
有人说,《道德经》不应该叫《道德经》,而应该叫《老子》,甚至还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在解读的时候用《道德经》作为命名,那证明他们就是学术骗子,因为真正的学术性文章大部分都是以《老子》命名的。
在小编看来,这种观点真是可笑至极,如果一个研究《道德经》的学者还因为这种事情大搞特立独行,那他连最基本的道理都没有读懂。请问,什么叫“名可名,非常名”!?
人们总是如此,在许多无关紧要的东西上非要争个是非对错,非要争个你死我活。是的是的,你们说的都对,你们研究你们的《老子》,我还是学习我的《道德经》吧!
四、《道德经》真的愚民吗?
很多人觉得它愚民主要来自于文章中的不少观点,如“不尚贤,使民不争”,“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再比如“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等等。他们认为这里的“知”、“智”就是我们现代人理解的知识、智慧,其实不是。
所谓虚其心,就是让人们没有盗取功名利禄之心;弱其志,就是让人们没有争强好胜之志。绝圣弃智是让我丢弃那些所谓的“速成技巧”,所谓的“量子阅读”等等的小把戏。因为只有把这些东西丢掉,一颗心才能静下来悟道!老子最终是希望我们悟道,而不是变成没有知识的愚民!
现代的教育理念够先进了吧?可是我们教育的不过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恰恰忘了教孩子们“智慧”!为什么学校一再强调德行,可社会却频频失德?因为道才是根基,离了道的仁义礼,不过是徒有其表的空架子(参考某邻国)。这就是“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我们读《道德经》,学习的应该是老子的智慧,而不是字面的那个“相”。当然,也有人一定会提到,老子的思想也是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的,比如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事实真的如此吗?小编今天就斗胆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做一个解读。
小国寡民:我现在刚满三十岁,虽然事业有了起色,但人生的路还长,我明白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远远没到人生的巅峰,因此还需要好好努力。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那些奇技淫巧,虽能取得一时成功,但终究不能替代自己的能力,能不用则不用。那些现代社会的科技产品,也应该善加利用,绝不能过分依赖。而那些娱乐的活动,更要适度,切不可玩物丧志。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然要努力,但也要注意保持身心健康。(注:道家认为人身体每个部位都有对应的神明,如果这个部位出了严重的问题,那么管理这个部位的神明也会离开)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出去走走,可是我也明白,不读书行再多的路也只是邮差。经历的同时也要思考,沉淀。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现在是法治社会,也不要主动伤害别人,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自己还是需要有自我防范的能力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才能保护好自己。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每一天的工作都很忙,但是我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重点工作上,因为只有这些重点内容才决定了工作的成果和质量。
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物质上的享受适度即可,不要过分追求。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现在的生活虽然比较幸福,但不妨有一些不好的声音传到耳朵里,可是我为什么要在意那些与我无关的人的评论呢?只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不是么?
相信这个时候一定有大聪明会跳出来说:你这种解读完全就是自己的臆想!那么是我自己的臆想吗?
你别说,还真是。
但是请各位先停一停想要敲打键盘的冲动,听我好好狡辩:
什么是“小国寡民”?就是野区苟住,不要浪好好发育;就是潜龙勿用;就是即便你做到全世界最强的时候也要有一个谦虚和自我反省的心态,因为阴阳会随时转换。这就是“道”。
什么是“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具备自保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不去主动侵犯他人,但别人触动我们底线的时候也要有反击的能力。这就是弱国无外交,这就是刚柔并济。这也是“道”。
什么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是控制住自己物质的欲望,让自己的心向内求。这还是“道”。
什么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好好做自己的事情,不要动不动就去随意评价他人,也不要被那些毫无意义的无脑喷子的话影响,为什么说“老死不相往来”?那些对你的人生没有任何积极影响的人和事,请问,有必要执着吗?这,不也是“道”?
为什么说不要着相,因为它会蒙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背后的道。如果我们能够明悟这些话背后的“道”,无论怎么解读,都是对的,因为站在道上。
这一章的智慧,只能用在治国吗?不是。只有一个固定的解读吗?没有。
请看:
小国寡民:公司才刚刚建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因此要好好努力。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那些奇技淫巧,虽能取得一时成功,终不是长久之计,反而是要善加利用那些可以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可工具毕竟是工具,不可过度依赖,而应该沉淀公司自身的能力。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如果公司的工作环境好,氛围好,又是有着共同目标一起打拼的兄弟,大家又怎么会想着离职呢?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可以去参考和借鉴别人成功的案例,可是看的多不代表就能照搬道自己身上,而是要多思考多总结。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不要去搞那些侵害员工或者污蔑竞争对手的事情,但也要有保护员工和自己权益的意识。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事情太多太忙,但也要主次分明,不可本末倒置。
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虽然现在公司刚起步,但也要保障员工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生活作息,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一味的靠画饼和压榨是无法长久的。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刚创业,不要去羡慕那些已经成功的公司,也不要被那些已经倒闭的公司所干扰,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标去努力就好。至于那些质疑你的闲言碎语,为什么要理睬呢?那些给你泼凉水,嘲笑你的人,为什么要在意呢,就当他们不存在就好了。
五、总结:
《道德经》是在说“道”,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透过老子举的这些“相”看到其背后的本质,能否领悟道老子的智慧。所谓有物混成,道是无所不包的,只要我们能够悟道,《道德经》的解读就不会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
如果我们只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或者一味的批判,或者认为科学至上,那么《道德经》不读也罢。
但是如果您对《道德经》感兴趣,小编不才,会尽量通俗易懂的去解析《道德经》的内容,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