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基建狂魔”美国,现在为什么连条高铁都修不起了?
- 217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再过二十年,其他国家的高铁、基建都逐渐更新换代了。越南因为过去十几二十年杀鸡取卵的基建方针背上巨额债务,无力再大兴土木,甚至连养护都无以为继。只能看着自己的基建破旧老化,逐渐落后于世界。
到时候肯定就有人问:“为什么曾经是‘基建狂魔’的越南,现在连个航天客运港都修不起了?”
编辑于 2024-03-13 10:28・IP 属地加拿大查看全文>>
Nimmer Nimmer - 4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摸摸 - 32 个点赞 👍
机场、有执照的飞行员是印度天朝的十倍以上。人家为什么要修高铁?借基建项目捞钱?
查看全文>>
阳光开朗大男孩 - 18 个点赞 👍
从12.5到1250,你们复制任务的时候能不能注意点细节,这能领到工资吗?
查看全文>>
温柔也有力量 - 12 个点赞 👍
怎么这个问题的按时间排序也没了?不至于这么敏感吧
查看全文>>
忠不可言 - 4 个点赞 👍
我发现很多人中学没有好好学政治经济学这门课,为什么中国能修美国不能,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中国修高铁的,运营高铁的,借钱的银行都是国营的,然后收益并不是单单看卖出的票,一方面修高铁的工人可以拿工资,可以带动就业和消费。消化产能过剩的钢铁和水泥等材料,保护这些工业基础的公司以及他们的工人的就业。然后这高铁能促进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和税收。
最后只要卖出的票钱能维持正常运营,对于国家来说就是不亏,可带动了各行各业,整盘经济都给带活。所以为什么说越是经济困难越要搞基建。
然后美国有这条件吗?银行是私人的,材料要进口,就这两个条件就能卡住大基建,更不用说其他的
查看全文>>
LAN - 1 个点赞 👍
我觉得还是跟土地所有制有关:
美国的土地是私有的,修铁路要占用土地,征地能不能征下来和征地的代价估计低不了。
当然,也有航空业的阻挠等等。
查看全文>>
lbscyb - 1 个点赞 👍
并不是修不起高铁本身,而是无法支付修高铁这件事情的附加成本。
譬如说土地费用,行政费用,法律费用等。所有相关方都盯着这块肥肉,想猛猛捞一笔。而能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关我屁事。
这是典型的人类大型社会组织末期的症候。
社会参与者们的目标高度分散,大型的社会生产活动,哪怕能惠及社会中的所有人,或者避免社会中所有人走向灾难或灭亡的事情,都组织不起来。
比方说,明朝初年,数百座城池完成了修筑翻新城墙和疏浚护城河的工程,重新开通了大运河,人口乾坤大挪移,这些都是巨型工程。而到明朝末年,为了抵抗一支万把人的野蛮人部队的骚扰,就能把整个王朝葬送了。表现是,付不起防守满人入侵的成本。是真的付不起吗?那肯定不是的,明朝哪怕末年,GDP可比现在美国在占比上出息得多了。在经年累月的防守满人的战争中,所有相关的人都赚得盆满钵满。运粮的,生产武器的,修工事的,当然,还有管这些事情的官员们。
也就是明朝末年不能印银子,要不然多坚持个百来年小冰期自然会把鞑子都消灭掉。
查看全文>>
一太 - 1 个点赞 👍
关键是现在中国国产飞机成本没降下来,还是大量用欧美零部件,等全国产化了,咱们也会爆飞机的
查看全文>>
循环黑屋 - 0 个点赞 👍
为什么美国现在不再是基建狂魔?无法修大量的铁路了,原因就在美国人数规模上有限,人工成本变高了,消费又跟不上,基建消费靠富人是不够的,有些东西只要富人就够了,但是有的东西还需要穷人配合,比如铁路只有富人去乘坐铁路是不够的,要所有人都去消费,美国显然人太少,消费跟不上科技发展。
美国最早的时候人工成本也不高,随着社会发展国家富强,人工成本必然要增高,因为国家人民有财富了都不愿意干体力活了,成本就很高了,我们国家也是一样的,30年前农民工能挣多少钱?美国成为头号富裕国家,它的人工成本是极高的。
反观我们国家为什么成基建狂魔,其实就人多,不但人多而且听话好管理,有的国家人也多但是不好管理。
人多力量大,不管你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大量人,高科技企业里科技人才占的比重很小,大部分都要普通维护人员,医院里面拿手术刀的只有几十个人,大部分是做后勤保障的,比如护士120司机等等,仅仅有高科技人才是不够的,美国就是高科技人才很多,但是普通人跟不上,所以他很多事情做不了,高铁能研究出来建不出来,因为没有那么多
查看全文>>
雷哥观世界 - 0 个点赞 👍
不是建筑能力的问题,是组织能力的问题!征地都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利益如何分配?私人资本?那么长的盈利预期,甚至是不盈利,你看中国的高铁,没有几条线路是盈利的。纯资本环境下的投资,盈利是首要条件。私有的社会环境,前期投入必然要很大,盈利预期又 不好,你说这怎么玩?你别说修高铁这种基础投入了,美国有些地方连监狱都运营不起了。
查看全文>>
nameksy - 0 个点赞 👍
体制问题!
这个回复你满意吗?
查看全文>>
支乎重置中 - 0 个点赞 👍
你现在搜fu南运河,啥也搜不到,一片空白,只能搜湖南运河或者柬运河等意思相近的词汇
查看全文>>
吾儿奉先何在 - 0 个点赞 👍
美国的今天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0 个点赞 👍
老美已经被资本利益集团绑定了。
查看全文>>
小狗慢慢跑 - 1025 个点赞 👍
大部分中国人意识不到高铁实际上是个昂贵的交通工具,因为体制原因国内的高铁票价是很特殊的,很有迷惑性……
就以欧洲为例,同样车速的高铁,一个小时的旅途最低需要付出车费20到40欧元不等。这还是政府给予了一定补贴后的价格,即便如此运营公司还经常叫苦……
高铁这个东西建设成本高,运营成本更高,而且最致命的是它不能跑货运,就是一个纯纯的客运服务型交通设备。现在国内大部分高铁线路也是叫好不叫坐,反而是绿皮车一如既往的火爆,原因无外乎就是便宜,老百姓没网上的精英们想的那么富裕,对于大部分人来钱就是比时间值钱。
而且高铁这个东西本质上有劫贫济富的性质在里面,因为高铁的出现减少了大量普通列车车次,整个铁路票价都上涨了。经常乘坐高铁的中产和学生自然不觉得有问题,但是最终的负担是整个社会不论贫富一起承担。
我担心的是我们以后,还能不能或者说愿不愿意继续负担下去,会不会和以前的高额养老金一样后来者直接不想玩了
编辑于 2023-11-17 05:53・IP 属地西班牙查看全文>>
金灶沐 - 929 个点赞 👍
你才基建狂魔了几年啊?满打满算20年。
这二十年恐怕和你的年纪差不多大吧?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二十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是不可能长久的。
看看新出来的文件,你要学会在人生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里接受基建老化的生活吧。
发布于 2024-02-02 11:3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DdDd - 703 个点赞 👍
说起美国铁路的衰落,其实非常有意思。不是美国政府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而是最后一次“集中力量办大事”摧毁了美国铁路,进而点亮了交通科技树的另一枝丫。下面我们慢慢聊。
美国基建热潮的标志性事件,自然是1869年太平洋铁路的贯通。这条铁路对美国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在1869年之前,你要想从纽约去洛杉矶,大概率要去麦哲伦海峡兜一圈。
是的,那年没有巴拿马运河,美国也没有纵贯东西的高质量公路,内华达山脉和中部沙漠是旅行者的梦魇。
当然,也是修路工人的梦魇。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华工,勤劳的中国人成就了两个基建狂魔。我在翻看资料时印象最深的是太平洋铁路动工前,工程主任斯托波对大股东克洛克说:
白人们自从找不到金子后,只想偷马和打牌。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试试中国人了。
这一试,10000华工永远留在了内华达山脉的冰雪中。
回到正题,太平洋铁路彻底点燃了美国的铁路热情。这一阶段的美国自由的无法无天,司法部就一个光杆司令,华尔街就是央行。这也成就了许多留名商业史的大人物,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洛克菲勒、卡内基、PJ摩根等等。而在铁路领域,则是匪气十足的“海军上将”范德比尔特。这位老兄与德鲁大叔(另一位铁路巨头)上演的“伊利铁路争夺战”,足以让如今标榜法制的美国人汗颜。
到了1913年,美国铁路功德圆满,营业里程突破41万公里。要知道中国直到今天才将将14.63万公里。
有趣的是,美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基建狂潮,恰恰与反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的节点相重合。
历史从来没有新鲜事,不是吗?
但仅仅一年后,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为美国铁路的未来埋上一层阴影。而更重要的是,也是在这一年,福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制造流水线,大名鼎鼎的T型车横空出世。
再往后就是著名的“咆哮的20年代”,美国平均每4个家庭就拥有1.3辆汽车。事实上如果刨除互联网和交通,那些年的美国生活与如今也没太大区别。而紧接着的大萧条和二战,让美国铁路一直处在负增长的状态。
真正变革来自战后总统艾森豪威尔。这位欧洲盟军最高统帅亲眼看到了德国牛批哄哄的高速公路,也亲身感受了汽车后勤的灵活快速,再加上底特律集团和石油集团的一顿忽悠,终于做了一个决定。
1950年,艾森豪威尔签署《1956联邦高速公路法》,全方位的深刻的改变了美国社会。当时政府的投资额度是1140亿美元,这可是二战后百废待兴时的1140亿。
一条条高速直接修到了市中心,再向着郊外延伸出去。人们再也不用挤在老旧狭窄的down town,而是沿着高速发展出一处处独栋别墅组成的社区。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梦”描述的生活,人人开车进城上班,人人开车出城享受生活。而这也的的确确成为了美国人习惯的生活方式,也造成了如今美国城市摊大饼一样的结构。
总之,美国人的生活因为艾森豪威尔的这次“集中力量办大事”彻底改变了。他们站在交通科技树前,熄灭了铁路,点亮了高速公路。
进入90年代,随着西南航空(廉价航班鼻祖)的崛起,铁路最后的长途作用也被取代,几乎彻底推出了客运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70年,美国政府就将铁路客运单独剥离,成立Amtrak,由国家补贴,解放了铁路公司的负担。
1980年,美国通过《斯塔格斯铁路法案》,允许铁路公司自由定价,并可出售、废弃铁路线路。这就极大提升了铁路货运的竞争力。所以美国铁路至今在货运领域,尤其是重载货运依然全球领先,利润率也非常不错。
那在聊完了美国铁路的前世今生之后,你会发现题主的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美国现在想做的是重振美国基建。至于高铁,只是基建计划中很小一部分选项,时不时提出来回应一下中国高铁的话题而已。
那些从1950年代后就再也没修过的公路、地铁、桥梁、水坝,才是美国新基建最先投入的地方(假如真有这回事的话)。
当然,振华同志的万亿级计划,更多的是想借此重振美国中产,与1933年罗斯福以工代赈异曲同工。只不过在如今的美国,何其难也。
至于高铁,起码从目前来说,美国还真不是急需高铁。或者说,美国只在恰好连接几个大城市的中程路途,而中间又没有绵延不绝的社区的拆迁阻力,从上到下没有两党之争掣肘的地方,才有修建高铁的可能。
这地方有吗?还真有。休斯顿与达拉斯之间的高铁项目已经获批。
更有趣的是,这条耗时6年搞定环评、搞定了德州中部难缠的农户、受到休斯顿和达拉斯一致欢迎的被寄予突破美国高铁零尴尬厚望的线路,是私人投资的。
最后说一句,没有高铁,其实不能说明美国的日暮西山,搞不起基建才是。我们现在太容易把基建与高铁画上等号了。
查看全文>>
文眼豆子 - 658 个点赞 👍
结论是:用不着。
(希望阅读本文的人识数)
美国有19627座民用机场,其中私人机场14528座,公用机场5099座。
中国有389座民用机场,其中跑道机场180座。
2019年,美国全年航班数量为80100万班次。
2019年,中国全年航班数量为461万班次。
美国现役通用航空器205870架,联邦航空局认证的现役飞行员720605人。
中国现役通用航空器4573架,飞行执照持有者76236人,其中,通用航空器飞行员7923人。
美国有3亿人,
中国有14亿人。
美国现有的异常发达的航空业完全满足中长途的出行。何必要建多余的高铁呢?
编辑于 2023-04-08 02:07・IP 属地泰国查看全文>>
KohChang - 644 个点赞 👍
因为美国点了相反的科技树。
我放几张同比例下的卫星图,你看了就知道。
东京 巴黎 上海 洛杉矶 亚特兰大 休斯顿 明尼阿波利斯 有没有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高速都是远离市中心的,会在市区外围形成一个环形,市区内部由高架快速路与地面道路组成。
而典型的美国城市,都会有数条非常粗壮的公路直插市中心,这是一条条单向6车道以上极宽的高速公路。这些高速会围成一个几平方公里的市中心(既所谓的downtown),这块区域内会有很多写字楼、高层公寓、博物馆、政府机构、体育馆……
但在downtown外面,直接就是大片大片的低密度住宅区,基本上都是独栋or联排。且几乎没有丝毫过渡,可能高速这边是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而高速另一边则是容积率0.3的独栋。大部分人都是住在郊区,每天开车通过高速公路来到市中心的写字楼里上班。
PS: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要追溯到艾森豪威尔主推的联邦公路法案,要写清楚来龙去脉得老长一大段。总之你只需要知道,这一法案争议极大,他极大的改变了美国人的出行方式,美国人开始变得完全离不开汽车了。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可以看下下面这位大神的回答。
这样的特征就决定了,美国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几乎为0,要么压根不覆盖,要么1小时1班那种,因为居住密度太低了,每个城市都像摊大饼一样的无限巨大。
例外的是纽约、旧金山、芝加哥、DC等少数几座城市。
这种居住模式,一方面使得美国人居住面积十分宽裕,另一方面也使美国人生活中完全离不开汽车。他们开车上下班,开车送孩子上学,开车去购物,开车去运动,开车去餐厅……
所以在套模式下,对开车出行极为友好,你可以直接开车从远郊通过高速直接抵达市中心,不用像亚欧的城市,需要高速转快速路,再转地面路,等一堆红绿灯,再抵达目的地。但同时,美国模式对公共交通极为不友好,而高铁说白了,就是远距离运输的公共交通。
PS:我没有说美国模式就不堵车,事实上当大部分人都走高速时,他们就会堵在高速上。
比如,当你在中国,考虑坐高铁去其他城市时,可能是地铁+高铁+地铁的模式,亦或是地铁改成公交、出租车。
但如果在美国建成了高铁,会变成:开车→找停车位→坐高铁→租车的模式,这种模式如果长距离,高铁效率会完全输给飞机。如果短距离出行,停车+租车的时间会让整个行程还不如直接开车过去。更何况,这个高铁站得造多大的停车楼才行?机场有足够地方建巨型停车楼,但高铁站靠近市区,可真不一定有地。
举个例子,南京到上海,高铁1-2小时,开车3-5小时。如果你是新街口去静安寺,选择地铁+高铁无疑。
但如果你是南京六合没通地铁的某乡镇,到上海金山某乡镇呢?公交转地铁转高铁转地铁再转公交?怕是屁股都要坐烂了。而且更要命的是,美国大部分地区公共交通,还远不如六合、金山的乡镇。
还是开车到南京南站停下,高铁到上海虹桥再租个车去金山?停车、租车的时间、费用要不要考虑下?
因此显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直接开车,从南京六合去上海金山(有车情况下)。
而美国的问题就在于,他绝大部分城区都是六合、金山乡镇,而不是新街口、静安寺。
事实上,目前美国现有运行的最好的高铁(其实按速度看就是动车级别),就在新英格兰地区,因为纽约、DC、波士顿这些城市公共交通较为发达。
编辑于 2023-11-15 16:0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万答通 - 629 个点赞 👍
1980年代
美国纽约政府要翻新一个露天溜冰场
用了7年时间,陆续砸进去1500万美元(也有说是1300万)
(合当时汇率,换人民币大约3000万,我爹是军官,工资50人民币,两伊战争出口59坦克100万人民币/辆,F16Adf战斗机1350万美元,推销给中国的猴版79型,价格800万美元)
由于后续资金无法到位,工程烂尾了。。。
就是这个溜冰场
在停工很久之后,一个30岁出头的年轻的地产商站出来
表示要为家乡人民排忧解难,让大家尽快能溜上冰
于是找到纽约政府,商谈承接工程的事宜
纽约政府表示,目前政府只能再追加300万美元
距离完成后续工程的预估造价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活你接不了
年轻的地产商不信邪,表示我不求赚钱
给我300万
我一定能完成整个收尾工程
软磨硬泡之下,市政府终于同意了
但是提出,如果要是超支你要自己掏钱补上差价
地产商同意了,在市政府嘲讽和质疑声中
在民众、媒体的支持和鼓励中
溜冰场的工程再度启动
几个月后,溜冰场顺利按期竣工
不但没超支,还结余了75万美元
地产商自此一战成名,成为了纽约的城市英雄
无能的纽约市长和政府,成为了背景板上的小丑
当年的地产商
地产商近照
从风华正茂的而立之年
到如今老骥伏枥的年近耄耋
改变的只有年龄,发色
不变的是脸上那自信的笑容
和胸口飘荡的那一抹红。。。
以及,心系美国人民所需
与美国政治精英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他真的!我哭死!!!
最后总结
就美国政府公共工程贯彻始终的
拖工期,搞超支,玩概念,刷KPI
大家一起来分钱的做派。。。。
搞得了个屁的基建
拜登4万亿美元大基建法案
最后只批了1万亿
大家自己算算美元通膨。。。再算算如今够修几个溜冰场的。。。
修高铁。。做梦去吧
前旧金山市长Willie Brown称,对公共项目来说,第一个预算实际上只是一笔首付,如果人们从一开始就知道真正的成本,那么任何事情都不会被批准。第一笔预算的目的就是让项目开始动工,就像挖一个洞,然后把洞越挖越大,大到除了拿钱来填补它之外别无选择
美国几个著名的超支工程(网上找的)
2010年10月,美国新泽西正式作出决定,以造价太高为由叫停新泽西州到纽约的一条铁路隧道工程。这项工程被称为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90亿美元。这项工程计划投资90多亿美元,因此被称为是美国最大的公共建设项目。叫停这项工程前,铁路隧道已经开始施工1年,至今已花费6亿多美元。之所以停止这项工程,是因为根据新泽西州运输部门官员的评估,工程原计划所需的90亿美元并不够用,最终预算或许高达120亿美元。
2015年10月,据《洛杉矶时报》24日报道,经过调查和采访多名专家及工程人员获知,美国加州高铁第一期680亿美元的预算可能大大超支并造成工期延期,加州政府过分低估了可能的挑战,尤其是完成隧道挖掘的时间问题。
加州高铁全线从北部的州府萨克拉门托经旧金山、圣何塞、中部谷地农业产区、洛杉矶等地,最终到达最南端圣迭戈,全长约1287公里。其中一期建设约820公里,连接旧金山至洛杉矶,总投资680亿美元,
由于铁路项目开支不断增加,公众对该项目的支持率出现了下降——680亿美元的开支已经比7年前获得加州选民许可的330亿美元预算翻了一番。
最新的消息是,加州高铁的造价预算已经突破1200亿美元了。。。
至于啥时候造好。。。有说法是2033年。。。
你以为人家是搞基建
实际上人家是在搞金融...
你想着工程上偷工减料挣钱
人家根本看不上那三核桃两枣
阿富汗的账查不清楚
你以为到美国本土就能查清了?
编辑于 2023-04-10 19:41・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LEE - 51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666666 - 48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哭哭闹闹其实挺好 - 45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jianggw - 45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福清范培杰 - 38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螃蟹剥了我的壳 - 34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yzf - 33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Dddddddd - 32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老大哥 - 32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