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子夺嫡,为什么最后四阿哥赢了?
- 2 个点赞 👍
康熙有35个儿子,实际序齿的有24个,其中直接参与争夺皇位的有9个,分别是1,2,3,4,8,9,10,13,14,其中9,10和13只是当附庸,并未有过当皇帝的想法。5,7,12并未参与,全程开摆,6,11在九子夺嫡开始前就死了。
出生时间,1,1672年 2,1674年 3,1677年 4,1678年 8,1681年 9和10都是1683年,9比10大一个月 13,1687年 14,1688年。
最早出局的是1,1想谋害身为太子的2,但他因过于莽撞,权欲熏心而被识破了,康熙怒斥1并圈禁1。
2是太子,也是康熙的嫡长子,母亲是康熙皇后,外曾祖父是索尼,被康熙寄予厚望,但他相对而言较为软弱,无能,而且没少干蠢事,让康熙大为失望,2先后经历数次被废,最后成为实际上的废太子,还被圈禁。
3一开始也有争皇位的打算,后见势不妙主动退出竞争(约1712年)
4和13一开始是太子也就是2身边的人,是支持太子继承大统的,后来才自立门户,他们俩较为隐忍,低调,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他们也做了大大小小不少
查看全文>>
西周初代天子姬发 - 0 个点赞 👍
隆科多反水了,配合胤禛发动了畅春园政变
查看全文>>
葉月茜 - 529 个点赞 👍
雍正夺嫡之路:扮猪吃虎的背后,是高智商情商,更是超乎常人的隐忍
康熙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清圣祖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他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让满清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此外,康熙大力笼络汉族士人,发展经济,开创了“盛世”的局面,被人称为“千古一帝”。
康熙影视剧照 功成名就的人,最害怕的就是晚节不保。
康熙也不例外。他希望自己辉煌的一生,能有个完美的结局。因此,他晚年标榜仁政。结果事与愿违,导致了国家吏治败坏。又因为废太子之事,引发“九子夺嫡”,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
康熙共有35个儿子,序齿的有24个。九子夺嫡,顾名思义,就是有9个儿子参与了皇位的争夺。
分别是:
大阿哥(胤褆ti)、二阿哥(胤礽reng)、三阿哥(胤祉zhi)、四阿哥(胤禛zhen)、八阿哥(胤禩si)、九阿哥(胤禟tang)、十阿哥(胤䄉e)、十三阿哥(胤祥xiang)、十四阿哥(胤禵ti)。
参与争夺的九个阿哥,又分为5个党派:
老二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儿子,因生母是皇后,子以母贵,他刚满周岁就被康熙立为太子。
胤礽是清朝最后一位经过公开册立的皇太子,雍正继位后,为防再出现夺嫡事件,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二阿哥胤礽剧照 康熙很爱这个儿子,一直把他当作继承人来培养。
康熙给太子安排了德高望重的大学士做老师,让他出阁读书,并时常亲自教习。还给他修宫殿,数次令其监国,可谓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不过,父子间一直有一个矛盾难以调和。众所周知,康熙在位时间61年,胤礽刚满周岁就是太子了,可老爹一天不死,他就一天当不了皇帝。
随着胤礽做太子的时间越长,在他身边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股势力,俗称太子党。
太子党势力做大,皇权自然受到威胁。这对康熙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老子我还没死呢,你就这么猖狂,改日是不是要逼宫了?
于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圈禁太子阵营的索额图,理由是“妄论国事”(试图谋逆),以表震慑。
自此,皇帝与太子的矛盾愈发尖锐。
太子老实了一段时间,依然故我。而且,他性格残暴,能力不足,品行不端,让康熙越来越失望。
第一次废太子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原因有二:
第一,康熙巡幸塞外,随驾的皇十八子染疾濒死,太子见了却无动于衷。康熙回想多年前自己生病,太子见了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忧愁,觉得他不忠君爱父,眼里没有亲情;
第二,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靠近自己的帐篷,不时向内窥探,认为他要“弑逆”。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太子被废,让其他的阿哥们看到了希望。搏一搏,何止是单车变摩托,那可是九五之尊啊。
于是,老大率先跳出来了。
大阿哥胤褆虽是长子,却是庶出。此人熟悉军事,曾随康熙亲征噶尔丹,但一直不被父亲喜爱。八阿哥年少时为大阿哥生母所抚养,因此,老大与老八关系较为密切。
大阿哥胤褆 自古以来,被废了的太子,都没有好下场。老大自作聪明,揣摩圣意,以为康熙废了太子之后,定要严办。而且,他自知不受喜爱,便临阵倒向八阿哥,图谋后路。
他说:
“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
意思就是,您如果想杀了太子,却担心落下残忍弑子的名声,没关系,我替你办了!
又举荐说,道士张明德说八阿哥有贵相,日后必然发达。建议立八阿哥为太子。
康熙震怒,说他内心阴毒,是乱臣贼子。
老三见老大遭殃,立刻跳出来落井下石。
三阿哥胤祉,无论文学书法,还是骑射都极为突出。经常与士子论文讲学,还参与编书修书。不过,这个阿哥在能力上稍有欠缺,是个好文人,却非帝王之才。
三阿哥胤祉 他举报老大,说大阿哥扎小人诅咒太子。
康熙更为暴怒,下令终生圈禁大阿哥。老大第一个出局了。
国不可一日无君。老皇帝年纪大了,说不准哪一日就嘎嘣了,太子被废,接下来由谁来当继承人,就成了天下第一等大事。
儿子这么多,怎么办呢?康熙下令,投票吧!
结果出来,却让康熙大吃一惊:群臣共举八阿哥为皇太子。
八阿哥胤禩,才华横溢,为人谦和。又因乐善好施,礼贤下士,广结群臣,人称八贤王。其实,也是为了皇位拉帮结派,谋取利益而已。
八阿哥胤禩剧照 对此,康熙既惊又怒。惊的是,老八的势力居然这么大。要让他当了太子,自己能不能安享晚年都是个问题;怒的是,这么大的势力,显然不是一天形成的。自己的这些儿子们,一直都在处心积虑的结党争储。
于是,康熙下令说,八阿哥母亲身份低微,不能当皇太子。又斥责说八阿哥柔奸成性,结党已久。将老八削爵。
这时候,老十四跳了出来,力保老八。
十四阿哥胤禵,性格直爽,重情义,带过兵。他与老四胤禛一母同胞,但是老四生出来就被送到皇后那里抚养。兄弟二人性格不一样,年龄又差了十岁,因此关系一般。老十四反而跟老八、老九、老十走得比较近。
十四阿哥胤禵剧照 康熙很喜欢这个儿子,爱之深,恨之切,大怒之下,差点手刃了他,被众人拦住。
无奈之下的康熙,只能复立老二为皇太子。
但是,脾气大、能力差的太子与康熙皇帝的矛盾(你怎么还不死啊)依旧没有解决。
康熙五十一年(1712),皇太子策划让皇帝退位的事情被告发,康熙怒不可遏,再废太子。老二出局。
老八一看自己又有机会了。立马又跳了出来。
他去试探康熙,说:
“我今如何行走?情愿卧病不起!”
意思就是,(大家都选我)我该怎么办啊?要不我装病吧!
好一步臭棋!
这点小心思哪能瞒得过康熙,老八被怒斥一顿:
“朕深知其不孝不义行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义绝矣!”
老八明面上,算是出局了,但党羽势力仍在,他表面改为拥戴十四阿哥,暗中另谋他法。
这就有意思了。事情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总不能再让大家投票吧?
退一步来说,众阿哥都有自己的党羽,无论选了谁,难保不是第二个胤礽来逼自己退位。
所以,康熙决定不立太子。要暗中观察众阿哥。
理一理。原来的五大派系,大千岁党出局,太子党出局,三爷党在之后不久,自知争储无望,自行出局,只剩了四爷党和十四爷党(八爷党)。
康熙五十七年(1718),边境传来战事,准格尔部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支援。
康熙命老十四为抚远大将军(人称大将军王),率十万大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父出征。
这被当作了一个讯号:皇帝要立十四阿哥当太子了。老十四有军权在手,出征是为了历练,镀金,赚声望。
八爷党的老八、老九、老十坐镇京师,老十四率军十万在外,里应外合。若康熙一命呜呼,按理说,怎么着也是八爷党的人得天下。
然而,有个老四。
四阿哥胤禛 四阿哥胤禛,生母是德妃(出身寒微),生下来不久就被送到皇后佟佳氏那里抚养。
老四生母地位低,让他自卑,养母尊崇,又给了他好的成长环境,所以,早年的胤禛,被康熙指责性格喜怒不定。
想当皇帝,这可是硬伤,会被直接pass的。
胤禛为了克服这个毛病,潜心钻研佛法,又广求名师,因此对佛学、儒学都有很深的造诣。养成了喜怒不形于色的性格。
有一次立了功,康熙要赏赐他,胤禛拒绝赏赐,说我毛病已经改了,您在档案里把“喜怒不定”这个评价删了吧。
康熙见他确实沉稳了,就点头恩准。
在夺嫡的过程中,胤禛采取“韬光养晦,扮猪吃虎”的策略。
他深知康熙立储有两条忌讳:结党营私,威胁皇权;不忠不孝。
于是,胤禛自成一派,与其他阿哥、大臣并不怎么来往。只与十三阿哥交好。
十三阿哥胤祥,性格豪爽,也带过兵。胤祥的母亲身份寒微,他小时候经常受到其他阿哥的欺负,都是胤禛护着他。又因为他的养母是胤禛的生母,因此老十三跟老四关系很好。
胤禛还经常与喇叭、道士谈佛论道,自称“天下第一闲人”,给皇帝和其他阿哥留下“老四”不结党的印象。
然而,对皇帝和太子吩咐下来的差事,胤禛雷厉风行,办得明明白白。他的才能和务实精神,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持。
太子第一次被废时,众阿哥们上跳下窜。胤禛剖析利弊,觉得自己争储无望,索性大大方方的支持复立太子。
太子复立后,皇帝夸奖他,他却坚辞不受,否认自己是太子党。这样做,既忠于太子,又不得罪八爷党。
不同于其他阿哥,胤禛对康熙表现得极为孝顺。
这对康熙来说,是很难得的。不肖子们都只盯着皇位,突然来个不结党、孝顺的儿子,即便是装出来的,也让人很受用。
胤禛并非真的不结党,只不过都是在秘密进行。
属下有年羹尧、戴铎等,阿哥有老十三,大臣有后来是步兵头领的隆科多(养母的弟弟)等等。
经过几轮没有硝烟的夺嫡战争,继承大统最有希望的两个人成了老四和老十四。
比较一下:
爵位:老四是和硕雍亲王,老十四名义是大将军王,却只是虚衔,实际只是贝勒;
前科:老四独善其身,老十四曾是八爷党的人;
能力:老四办实事,老十四并无杰出政绩,军功不等同于能治国;
兵力:老四内有九门提督、步兵头领隆科多,外有川陕总督年羹尧。年羹尧正好卡着老十四十万大军进京的门路。
老皇帝喜欢弘历(乾隆皇帝),并让皇孙弘历进宫读书,是加分项,不是决定项。
所以,康熙最终选了老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康熙病故,隆科多宣布皇帝遗诏,胤禛继承大统,是为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剧照 有传言说,遗诏上原本是“传位十四子胤祯”(胤祯是老十四另一个名字),但被雍正和隆科多篡改成“传位于四子胤禛”。
此说法为谣传。清朝制度,皇子排行前面要加“皇”,而且诏书除了汉文本外,另有满文本。
胤禛的这个皇位,来之不易,夺嫡路上,可谓步步惊心。老八锋芒毕露,老三能力不足,老四则上讨皇帝欢心,下办实事,周旋于阿哥大臣之间,这个“度”把握的刚刚好。
不过,若非有过人的才能,超乎寻常的隐忍,即便再工于心计,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雍正继位后,与他争储的兄弟,先后遭到清算。
但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整顿吏治,为乾隆盛世打下了基础,历史评价雍正“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觉得好别忘了点赞,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公众号【吹雪云曦】。
查看全文>>
吹雪云曦 - 253 个点赞 👍
很多事可以从结果倒推。雍正做了皇帝后干的怎么样大家有目共睹,而他的这种勤勉实干的性格肯定不是从他当上皇帝才养成,而是长久以来的一贯做法。
康熙在位那么久,九子夺嫡也不是一下子发生,这个过程持续了很久,这过程中康熙一直不间断地观察着那些皇子,每个皇子怎么样肯定早就一清二楚。没有谁能让别人有意观察一二十年还能隐藏自己,何况还是康熙这样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我们没有在现场经历,不知道几十年间发生了多少事,但老四的勤勉实干康熙肯定心里有数,皇位最后落到他头上并不奇怪。
编辑于 2022-08-12 09:27・IP 属地新疆查看全文>>
灰色的狐狸 - 16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雪百科 - 116 个点赞 👍
很简单,如果你把康熙临终前这九个皇子地位身份排排坐,基本思维正常的人都会认为是四皇子把握更大
老大被圈禁N年了,而且他在废太子时举止愚蠢遭到康熙厌恶,无望夺储后又八爷穿一条裤子
老二被废黜N年了
老三爵位亲王,但是多年来以文人面目出现,值得一提的成就就是编书,无甚政绩军功可言
老四爵位亲王,多次外出办理政务,或代替天子主持祭祀。至于很多人强调的圣孙弘历,应该根本不是什么筹码,毕竟弘历当时年少,又不是嫡出(当时弘时年岁身份就要明显压过弘历,五王子弘昼和弘历同岁,雍正也很喜欢他),谁也不知道他最后能否登上君位,难不成康熙还下个诏书嘱咐儿子登位后务必立哪个孙子接班?还是康熙算到弘历就能活80多岁?
八爷党三位,老八是个贝勒,老九是个贝子,老十是个郡王,公认的头脑人物居然只是个贝勒,而且从来没封过王;注意:此时排行在前的老五、老七都已经是王爵了,考虑到此前对太子两立两废时康熙对老八的处罚和态度,要是老八能成为继承人,大部分吃瓜群众反倒会认为老八是否做了手脚
老十三曾经在废太子风波时期被短暂圈禁过旋即释放,但是康熙一直不肯封爵位,原因不明(注意:史书上没有记录皇子时期的十三和老四有什么来往和交情),但是雍正登基后破格封亲王、授铁帽子、死后入太庙陪享(后面两条都是破坏了祖制的,因为清朝自皇太极以来,无论铁帽子还是陪享资格都是专门给有军功的人,胤祥根本就不符合,至于后面陪享的文臣鄂尔泰、张廷玉那是乾隆继位后的事情),似乎应该是给雍正帝夺位时候出了大力,但是结合史书上对他皇子生涯语焉不详的记录(看不到他被康熙如何重用典兵理政,没有权力的皇子又能怎么帮雍正),似乎又解释不通。
老十四虽然两度统军西北,但是很多人认为太子统军不符合封建时代惯例。而且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康熙连个郡王封号也不给,搞了个大将军王出来,注意:开国时期尊贵如多铎、豪格这等名王,都是以亲王加诸如XX大将军衔节制方面,平三藩之乱时岳乐、杰书亦然,偏偏在老十四统军时不按套路出牌,我猜测恐怕是康熙一方面委以皇子方面之任,一方面又不想过分加重其地位权柄,避免将来和储君形成平起平坐的势头。
查看全文>>
酒泉郡王李垣 - 71 个点赞 👍
因为找到夺嫡密码的,自始至终都只有雍正一个人而已。
康熙朝的九龙夺嫡,其实也不复杂。
最后的赢家出场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那些被淘汰的参赛选手。
·1
嫡长子老二,年纪轻轻就成了太子,有一部分原因是康熙真的很喜欢他娘,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康熙要完善立储制度。
老二算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康熙这个人吧,对老二也向来很好,为他请最好的老师,给最好的待遇,自己有的恨不能让太子也全都有,大臣里谁敢对太子不敬,康熙那比对自己不敬还生气。
出门在外,恨不能一天给太子写一封信,完事还抱怨太子,说你怎么不给父皇写信呢?
太子:……
太子本人也争气,小时候就贼聪明灵敏,长大后更是文武双全,只不过这种环境下长起来的太子,当然就会娇纵一些,他习惯了予取予夺,掌控生杀大权。
比如跟康熙出巡的时候,但凡哪个官员敢不来见他,不给他送钱,太子就能找个由头把他弄死。
简而言之,太子越大,就越长歪了。
这个过程里也不是没有人留意,康熙给太子找的老师里面也有正臣,也会告诉康熙太子长歪了,需要教育。
奈何康熙不信。
或者说不愿相信。
康熙:老子一手带大的崽,你告诉我长歪了?那是朕的错咯?
不存在,完全不存在。
而与此同时,朝廷上的党争愈演愈烈,明珠一党跟索额图一党狗脑子都要打出来了。
无独有偶,这两位大臣背后恰有太子跟大阿哥的影子。
太子是嫡长没错,但大阿哥才是康熙真正的长子啊。
索额图是太子母妃的亲戚,明珠则是大阿哥母妃的亲戚。
当然这两党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凡朝廷里有什么政策推行了,比如明珠免除某年江南赋税,那明珠一党就会说这是明珠的功绩,你们这些江南官员,该给明珠大人表示表示。
索额图家里更是巨富,对汉臣那是真当奴才看,自家兄弟犯了事,就连康熙都忍不了了,他还能从轻发落。
就因为这些党争,太子那几位老师既然是正臣,难免会说些公道话。
然后就被明珠一党给翻着文字狱来打,最终一一被康熙罢了,顺带把这些老师举荐的其他正臣也给罢了。
剩下谁来教太子呢?
索额图本事很大,但人比太子还娇纵,让他来影响太子,那可不就长歪了。
康熙口口声声说爱太子,却放任太子的老师被卷入党争而牺牲,也放任太子作威作福,等到太子党的势力只知太子而不知康熙的时候才想起来发怒,他从前的爱未免太自我感动了些。
康熙从没认真想过,怎样让太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太子本人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他只是不断给予,又不断试探。
直到太子党势大,康熙某次出征,感染风寒,索额图都试图推太子上位了,他才痛下杀手。
擒了索额图,断太子一臂。
大阿哥见状,自然以为有机会了,发动他的大臣开始攻击太子党羽。
这里面你说有什么手段,讲什么权谋,其实都是假的。
真要夺嫡,就两条路。
一是讨你父皇的欢心,洞悉你爹想让你怎么做;二是证明你的能力,在父皇交代的事务里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绩。
当然,要做事肯定要有帮手,要笼络大臣。
但太子本末倒置,他不是为了做事而笼络大臣,他是以为笼络了大臣,自然就稳固了自己的地位。
大阿哥的思路就更清奇,人家不觉得夺嫡是要走上面那两条路的,人家另辟蹊径——只要跟我争的人都完蛋了,我就能入主东宫。
康熙:???
自从明珠死后,索额图倒台,康熙看着大阿哥跟太子直接抡拳头在朝廷里打口水仗,又留意到各地贪腐的银子流向大阿哥,内务府的银子流向太子,心贼累。
康熙四十七年,令康熙更累的事发生了。
那年康熙出塞围猎,带着大阿哥、太子,还有他们的一个年轻的弟弟。
这位弟弟半路病死了,大阿哥还知道嚎两声,太子连哭都不哭。
康熙顿时就想起很多年前,自己生过一场重病,那会儿各个儿子都面带忧虑,只有太子像没事人一样。
康熙忍不住大骂太子品性凉薄。
太子还敢顶嘴,说塞外苦寒,弟弟身体不好本就不该来。
康熙瞪大了眼,说这是朕的错了?
太子能怎么办,太子只能说儿臣不敢。
可康熙看来,这位太子岂止是不敢,简直是太敢了,他敢沿途勒索官员,他敢劫留蒙古进贡的马匹,还敢在自己训斥他以后,当夜偷偷跑到自己这位父皇的营帐外窥探。
更深露重,康熙惊出一身冷汗。
太子是怎么过来的?
朕帐外的人手为何没有通报?
太子要杀朕,到底有多容易?
这一夜的惊惧过后,康熙心中对太子的愤恨便再也压不下了。
九月初四,康熙召集心腹重臣,当场废了太子,并令大阿哥严加看管。
这才正式拉开了九龙夺嫡的大幕。
跟废太子的消息同时传回京城的,还有两桩案子。
有个是大案,康熙提八阿哥胤襈为内务府总管,审理前总管——也就是太子乳母丈夫凌普的贪腐巨案。
还有个是小案子,宫中有太监曹之璜向工部索贿,又手段残酷,时常鞭打宫女,致使后妃下葬之时,摔坏了棺材。
曹之璜已被关押,康熙令四阿哥胤禛去审。
比起四阿哥,八阿哥存在感远远要高。
八阿哥胤襈,是朝野皆知的贤王,对读书人彬彬有礼,处理政务能平衡各方关系,与人交谈则使人如沐春风,闲来无事还会接济贫困学子。
此时太子被废,由他来当这个内务府的总管,自然引人注目。
从前太子在时,能跟太子一争的只有大阿哥,可如今太子不在了,八阿哥一下就露出锋芒,令所有人都不能无视。
至于四阿哥胤禛,那除了十三阿哥胤祥与他关系密切,是没多少人关心的。
怎么说呢,当时胤禛的形象在他人眼中还不全是老阴 x 雍正。
十几年前,胤禛飞扬跳脱,爱一个人就要抵足而眠,恨一个人绝不会留他性命到第二天,做事雷厉风行,醒了就一定会起床。
然而康熙不喜欢这样。
康熙说他,喜怒不定。
这四个字从此记录在册,无论以后胤禛变成什么模样,这四个字都会钉在他的身上。
十三阿哥胤祥想过,如果是自己少年时遇到了这样的事,多半会自怨自艾,乃至破罐破摔,反正总归是天潢贵胄,我醇酒美人过一生,同样没什么不好的。
然而胤禛没有。
他回书房写了四个字,就挂在卧室之中,每日都要多看几遍。
这四个字就是「戒急用忍」。
从那以后,胤禛精研佛法,还找人代自己出家,往来的都是高僧大贤,连废太子这么大的事情,都没能惊动他。
其实从前老十三跟老四,对太子都很恭敬,他们不像老八,老八的养母是大阿哥的生母,两人因此走得近,这可能也是康熙点老八清查内务府的缘故。
老十三去急匆匆找四阿哥胤禛的时候,胤禛还在卧室里躺着。
老十三急了,说你怎么这么沉得住气啊,老八已经是内务府总管了,四哥你再不主动点办案,不跟太子划清干系,焉知父皇不会降罪于你?
这会儿胤禛终于开口了,他望着「戒急用忍」这四个字,淡淡道:「其实我从没想过夺嫡,你信不信?」
胤祥点了点头,说我信,但这当口还不争一争,我都替你憋屈。
胤禛默了片刻,忽然一笑,从床上起身道:「连你都信我,那我这十几年就不算憋屈。」
老十三一脸懵逼,还没揣摩过自家四哥话里的玄机,就被四阿哥拉着去审曹之璜了。
路上四阿哥或许对老十三讲过,又或许没有,但四阿哥对这个小案子的重视程度绝不亚于八阿哥清查内务府。
四阿哥比其他人都更冷静,更清晰,他知道夺嫡之路只有那么一条。
讨父皇欢心,并切实办事。
讨父皇欢心说来简单,其实比办事要难多了。
四阿哥这十几年的观察,只确认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家这位父皇,惯会给自己立慈父仁君的形象,你不能有损他这个形象。
所以太子固然被废,康熙绝不会放任大阿哥一党持续打压太子。
那康熙必然会另外找一个中立又有本事的人,与大阿哥一起看押太子。
康熙的这些儿子,有本事的可太多了,除了自己跟老八之外,三哥文治一绝,耳目众多,老九惯会理财,老十四武功卓绝。
反观胤禛自己,文不如三哥,武不如老八老十四。
只是三哥以前跟太子走得太近,老九老十四又与老八走得太近,自己占了个中立的便宜,成了康熙心中的首选。
那此时曹之璜这个案子,就是康熙的试探。
能否处理好曹之璜案,就决定了废太子到京以后,会不会由胤禛来协同看押。
至于协同看押太子,会对未来的夺嫡之路有什么帮助,胤禛还不清楚,但既然舞台已经搭建好,无论你怎么演,至少都要确保自己能被人看到。
大幕拉开,四阿哥跟八阿哥的第一场戏,就是两个案子。
八阿哥掌管内务府,重新梳理清查的时候,才发现内务府贪腐案实在牵连太广,无论是宗室还是大臣,都有人从这里拿了银子。
换句话说,都有人从这里收了废太子的钱。
如果要严惩凌普,那这些人也会心惊胆战,而且严惩了凌普,不牵连一两人,也实在说不过去。
可太子被废,储君之位动摇,八阿哥想了很久,还是不能在这个时候把人心向外推。
于是八阿哥高高举起,轻轻落下,没有严惩凌普,而是下狱待罪。
反观四阿哥那边,仅仅处理一个曹之璜,上来就扣了一个大不敬的罪名,开刀问斩,并牵连几位工部官员,纷纷问罪。
无论这个太监是否在宫里帮过太子,又能扯出多少污垢,四阿哥一视同仁。
这消息传回去,落到康熙耳中,他仿佛听到老四对自己说了一句话。
「儿臣的心中,只有父皇一个太阳,父皇交代的事便是唯一的事。」
哪个皇帝不喜欢孤臣呢?
还是一个潜心钻研佛法,不结党,不营私的孤臣。
康熙不仅大喜过望,还在回京之后,面对四阿哥时说起了往事,说这十几年里,确实没见四阿哥有喜怒不定之处,之前这话,不必记录在册了。
就这样,四阿哥初步登上了夺嫡舞台,顺利与大阿哥一起看押废太子。
京城的清晨里,四阿哥一睁眼又看到了卧室里戒急用忍这四个字,是啊,是要忍,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那谁都无法回头。
走吧,步入夺嫡的下半场。
·2
四阿哥醒来之后照常在床上躺了会儿,他想到自己能去看押废太子,那说明所料不错,无论是康熙想立人设,还是二十多年养育之情无法尽消,总之父皇对废太子还有那么点或真或假的疼爱之心。
那天四阿哥吩咐厨房,多做了一碗羹汤。
四阿哥带着羹汤,去狱里看废太子,门卫自然是大阿哥的人,还笑着脸过去拦,说四爷您何必如此呢,这当口可得小心利害。
四阿哥冷冷看了他一眼,一把推开,沉声道:「我只知兄弟之情,不知利害得失!」
狱里的废太子遥遥听见这句话,身子一震,几乎忍不住淌出泪来,从前当太子时,他向来看不起修佛的老四,可如今却是老四来为他送这碗羹汤。
废太子含泪喝汤,心中五味杂陈,无以言表。
这碗羹汤入了废太子的腹,同时也进了康熙的耳中,只是令大阿哥一党意外的是,康熙并没有什么斥责的举动,反而唏嘘喟叹,随口夸了两句四阿哥仁义。
奈何有了这碗羹汤,废太子好像又支棱起来了。
似乎从这碗羹汤里,废太子得了一种「我爹依然是那个宠我的爹」的错觉。
当康熙把祭告天地,废黜太子的文书拿给废太子看的时候,太子傲娇起来,说太子之位本就是父皇给的,父皇要收就收,何必告天,何必告我?
这态度顿时就激怒了康熙,说太子这么狂悖,以后他的话也不必奏了!
大阿哥大喜过望,这么一来,断绝了废太子跟康熙的沟通,日后成事的怎么算都在他这一党之中。
废太子在牢里冷静了几天,聪明的智商再次占领高地,他对大阿哥说:「大哥,父皇说我千错万错,我都是认的,但唯独谋逆的心思,我半分没有,还请替我奏明。」
大阿哥似笑非笑,看废太子道:「二弟,父皇已有旨意,你是怎么以为我会帮你呢?」
「你就等着在牢里了此残生吧。」
大阿哥大笑着扬长而去,还在跟八阿哥等人的聚会中提起了此事,席间只有大阿哥在笑,笑得眉飞色舞,笑得肆无忌惮。
八阿哥跟九阿哥对视一眼,不由叹出口气。
大阿哥以为自己离储君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了,殊不知已经越走越远。
既然老四能送羹汤,既然父皇还给废太子看祭告天地的文书,那证明康熙总是对自己这位一手带大的孩子留有余情。
这时候隔绝两人的交流,康熙事后知道,他只会想着给废太子多些补偿。
不如此刻立即上奏。
但瞅着大阿哥的神色,八阿哥就明白这事不能跟老大提,他在宴席散后拉住老九,说你去找四哥,四哥的差事也在废太子那,由他来奏再合适不过。
四阿哥潜心修佛,不问世事的人设再一次为自己赢来了机会,那会儿的老八老九完全没把胤禛当竞争对手。
这样一个机会,就落在四阿哥手中。
四阿哥跟老九一起去找大阿哥,说要为废太子代奏一事,大阿哥想吞了苍蝇一样恶心,心说我好不容易扳倒他,岂能给他喘息之机?
大阿哥硬是不奏。
老九这会儿也没办法,毕竟论朝中势力,老八老九还要仰仗老大。
四阿哥却没这个想法,方向错了,势力越大越没用,难道太子的势力就不大吗?
四阿哥向前走了一步,直视大阿哥的双目,平静道:「大哥,你不奏,我就奏。」
大阿哥呼吸一滞,指着四阿哥想骂,最终又颓然放弃。
成成成,奏就奏罢。
这次上奏过后,废太子一直带着的锁链就去掉了。
康熙甚至还下了旨意,说太子被废,政局不稳,诸皇子如果有穷极钻营,欲为太子者,那就是国之大贼,法所不容。
大阿哥这会儿再怎么上头也看出不对了,但他还抱着一线希望,以为父皇只是碍于情面,不能干以父诛子的事。
他发动自己麾下的大臣,试探父皇关于储君之位的想法。
比如太子之位总不能一直空着,您看大阿哥还有机会吗?
康熙:绝对没有。
康熙:大阿哥秉性燥急顽愚,并无大阿哥之意。
这话大臣都不知道该怎么给大阿哥回。
大阿哥的势力仍旧是最大的,军功也是皇子里最高的,可他却在几个瞬间觉得,似乎自己连老四都不如。
老四最近这段时间,还常被父皇挂在嘴边,怎么自己还燥急愚顽了呢?
大阿哥决心放手一搏。
成,反正我是没戏了,那斗了这么多年,你废太子也别想好,老子推兄弟上位,日后怎么也能混个亲王退休。
于是大阿哥基于康熙「出于情面人设,不能以父杀子」的判断,主动建言,私下里偷偷拉着康熙,目光灼灼,说父皇想杀胤礽(废太子),不必出自父皇之手,儿臣虽秉性不堪,也愿为父皇分忧,八弟曾遇相人张明德,言及八弟日后必大贵,父皇也不必担忧后继无人。
康熙心头大震,身子却没动,他定定望着大阿哥,见到大阿哥目光里铁一样的坚定。
康熙想问问他,兄弟手足,何至于此?
康熙还想问问自己,一生使大清大治,仁君慈父,怎么会有这样的儿子?
这些疑问还没出口,周身的血就涌上了康熙脑门,他一把甩开大阿哥,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说凶顽愚昧,凶顽至极!朕明白告诉你,若你真跟老八合谋,聚集党羽,杀害胤礽,无异于乱臣贼子,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天理国法,皆所不容!
大阿哥被骂得灰头土脸,踉跄出了大殿。
那几天里,八阿哥正在忙内务府的案子,凌普一案牵连甚广,比四阿哥办的曹之璜案要严重太多,多少皇室宗亲,朝廷大臣都从凌普这里拿过钱,八阿哥刚刚得势,真要清查严办,得罪的朝臣恐怕不在少数。
更何况康熙向来以仁君自居,八阿哥深思熟虑,认为自己的处理手段也该像父皇看齐。
老九跟老十四围在他身边,说若是惹父皇不快,八哥会不会有麻烦?
八阿哥摇摇头,他说内务府之所以交给凌普掌管,就是因为凌普是二哥的人。当时二哥还是太子,在内务府予取予夺,父皇都装作不知,今日父皇既然把内务府交给我,目的就是宣告废太子的态度,重点并不在于我如何处置内务府。处置好了,父皇更赏识我些,便是处置得不满意,父皇也没道理发雷霆之怒。
这确实很有道理,前提是大阿哥没当那条悍跳狼。
当八阿哥对内务府的案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之后,他去查没凌普家产,只查出了很小的一个数字。
至于剩下的那部分是交给老九做生意了,还是洗白去送给某些大臣,这种小手段都已经不重要了。
大阿哥强势发言的第二天,康熙将诸皇子叫进了乾清宫内。
康熙先问了问八阿哥,内务府的案子,究竟查得如何了。
当八阿哥把此案的结果呈上,康熙面沉如水。
八阿哥忽然觉得乾清宫的气氛不太对。
这时康熙的声音响起来,淡淡的,像藏着喷薄的火:「凌普之贪,众所周知,尔等如此敷衍朕,博取虚名,归功于己,不怕朕斩了尔等的脑袋吗!」
这话说完前两句,康熙平静的声音便掀起波澜,至博取虚名,归功于己,则有如惊涛拍岸,到了最后一句,更是震得乾清宫嗡嗡作响。
八阿哥跪在地上,面色苍白,他不理解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不远处的四阿哥也不理解,但他也没想理解,就静静看着,看了会儿猛地低下头,轻轻蹙眉,脸上写满了「不忍,却又不能为弟弟去顶撞父亲」的复杂心绪。
这大概就是影帝的自我修养。
该骂的也骂了,剩下的自然就是处罚。
康熙扫视殿下群儿,深深吸了口气,自己废太子时所说的话,看来这些孩子都不愿听啊,那成,那就杀鸡儆猴吧。
康熙指着老八道:「废胤礽时,朕就告诉过你们,有钻营为太子者,便是国贼,法所不容。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又与大阿哥党羽相结,意图谋害胤礽……」
话说到这里,八阿哥一脸茫然,扭头去看大阿哥。
大阿哥眨眨眼,很无辜。
「把胤襈(八阿哥)锁起来,交议政处审理。」
康熙的话音落下,透着股浓浓的疲惫,然而殿前的皇子们却没留意这种疲惫,锁了八阿哥去审,那待遇跟废太子相似,如何能东山再起?
九阿哥跟老十四对视一眼,老九一咬牙,你我此时不言,等什么呢?
老十四重重一点头。
八阿哥再想拦,已经来不及了。
于是两人越众而出,跪在地上说八阿哥实无此心,儿臣愿为八阿哥担保。
原本已经把情绪压下去的康熙终于大怒起来,他指着二人道:「你以为你们都是好汉子,都是义字当头的好兄弟吗?以朕看来,不过是梁山泊的义气,是反贼的义气,不过是想着等老八成了皇太子,日后熬死了朕,好封你们当亲王,是也不是?」
老九面对父皇暴怒,身子抖了几抖,不敢说话。
老十四习武之人,性情刚烈,当即仰头发誓,说儿臣要是有依附他人谋求亲王的想法,愿一死以报父皇!
康熙气极反笑,拔刀丢在老十四身前,说好啊,那你死啊!
眼瞅着事情要闹大,五阿哥才上去抱着康熙,请求宽宥,四阿哥不当出头鸟,就跟着诸皇子一起跪下求情。
老十四的目光飘过来,四阿哥看都不看他。
这两人是一母同胞,只是自幼不在一处长大,兄弟感情淡薄,可老十四也没想到自家这个修佛的亲哥哥,能淡薄到这种程度。
四阿哥:……废话,这会儿我再给你出头你死得更快。
总之在老十四没有继续顶撞,所有皇子都叩头求情的状况下,康熙打了老十四二十板,把老大老九老十四逐出宫外后,终于结束了这次召见。
不久后,八阿哥的案子收尾,八阿哥承认自己听了张明德的相面,凌普案也有力不能及之处。
显然,康熙不信。
你八贤王的名号那么响,你告诉我是因为你力不能及,才没查出来?
康熙没理会他后面这条,只以「贝勒胤襈听张明德狂悖之言,竟不上报」为由,革去了八阿哥的贝勒爵位,从此成了一名闲散宗室。
四阿哥人在贝勒府中,敏锐得察觉到这事并没有结束。
·3
之后的几天里,老十三又来找过四阿哥。
老十三压低着声音,说最近京城的风是真冷啊。
四阿哥吃着瓜果,说跟你我何干啊?
老十三皱着眉头,说我总觉得这个气氛不对劲,父皇肯定还会做些什么。
四阿哥点了点头,乾清宫里老十四以命作保的那一幕,在父皇心里必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四阿哥对老十三说,父皇为了不让咱们真走到自相残杀的地步,只敲打一个八阿哥肯定是不够的,像三哥,像你我,或许也会受到惩处。
老十三差点被瓜种噎到,他说那你还这么悠闲?
四阿哥淡淡道:「不悠闲有用吗?父皇一念之间的打压,不妨事的。」
老十三还是有些不安:「我听人说了,老八那边的大臣已经在相互串联,准备重扶老八,四哥你不准备结交些大臣吗?万一你陷进去,也好有人搭救。」
四阿哥笑了笑,眼角眉梢都带着点嘲讽。
大臣搭救皇子,还是那么多大臣串联起来搭救皇子,这是想做什么呢?即便父皇能妥协一次,过后也一定会来翻旧账。
目前这些皇子里,没人能当李世民,父皇也不是李渊。
四阿哥深深明白一点,如今想要夺嫡,那就要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不能越雷池半步。
至于结交朝臣,现在还不急。
四阿哥又望了一眼卧室里的「戒急用忍」,把眼角眉梢的嘲讽也压下去了。
不久后,老十三的担忧果然成为现实,由于跟太子走得近,三阿哥、四阿哥跟老十三分别被关押起来,审理是否与废太子结党。
四阿哥很坦然,就说自己一直潜修佛法,二哥从前看不上我,这是众所周知的。
主审人问他,那为何你要替废太子上奏,为何要送那碗羹汤?
发布于 2022-11-17 19:3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房昊 - 63 个点赞 👍
九子夺嫡从始至终就是两批人在斗争,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一系的太子党,康熙帝始的布局始终是围绕着太子党展开的,皇位不会落到太子党以外的势力中。大阿哥胤褆-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一系的反太子党,是康熙帝扶植出来制衡太子党的,目的是避免太子抢班夺权。
太子胤礽本身是受到康熙宠爱的,才能、品行本身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太子第一次被废时,群臣纷纷揭发太子恶性,连康熙二十九年乌兰布通之战时的事都给倒腾出来了,最后也没查不出什么实际的恶行来,康熙真正在意的其实就一点——欲分朕威柄。
简单来说就是胤礽这个太子干的时间太长了,而且有军方的支持,康熙怕他抢班夺权。
太子被废后,康熙依然希望胤礽,至少是胤礽一系的人马继位,除了胤礽外,康熙最看重的是太子的儿子弘晳,但是康熙怕出事,最后还是下决心传给了儿子。
虽然康熙也很喜欢胤褆和胤禩,但是归根结底他们只是制衡太子的棋子,所以当胤褆跳出来争储位时,康熙非常生气的,很快就下令将胤褆夺爵圈禁。
然后就是胤褆倒台后,他的人马开始投资八阿哥胤禩,胤禩为康熙厌恶后,又开始投资十四阿哥胤禵,但是这一系人马康熙是始终看不上的,基本上是谁被推到台前,谁就会受到康熙打击。
另外多说一点,康熙后期大阿哥胤褆和八阿哥胤禩成为一党,主要是因为这二人都是惠妃抚养长大的,八、九、十年岁相仿,青年时曾一起读书,关系比较好,十四阿哥胤禵则是为了利用胤褆和胤禩遗留下来的势,自己当皇帝。
太子党一边,太子与雍正都是佟佳贵妃抚养长大的,佟佳贵妃死后由康熙帝亲自抚养,这是康熙仅有的两个真的当儿子带大的孩子,太子被废前雍正一直支持太子,寻求恢复和巩固太子的地位,所以太子被彻底放弃,康熙又决定不传孙子,雍正自然是第一人选。
至于十三阿哥胤祥会支持雍正,是因为胤祥的母亲敏妃死后,康熙令雍正教导胤祥的学业,于是胤祥与雍正关系密切。
发布于 2024-03-12 17:04・IP 属地天津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月塔 - 58 个点赞 👍
因为到要尘埃落地的时候,只剩四阿哥还有资格了。
九子夺嫡看着好像很热闹,但别忘了一件事儿,康熙帝活了多少年。
九子夺嫡翻到明面上,是一废太子的时候,这时候是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之前,这些皇子就已经在折腾了。康熙帝可是活到了康熙六十一年,从一废太子开始算,后面还有十四年呢。
康熙帝要早死个十几年,也许那些夺嫡的操作会有些意义,但问题是这场争夺被拉长到快二十年。夺嫡中各种操作、各种美化说到底是装出来的。装出来的早晚都会露馅,如果康熙帝死在露馅之前,那些这些操作还有用。问题是康熙帝活到了把戏露馅,这起码也是要掉好感度的,其中那些有严重问题的操作,在康熙帝那里甚至可以算是罪名。
举个例子,八阿哥,就是那个被很多影视剧演的好像很有资格,最应该获胜的人,实际上他是凉的最彻底的,属于“想当皇帝,那就只能造反”。
这是在整理清宫档案中发现的东西。
在八阿哥失势之前一段时间,康熙帝收到奏报,江南地区出现了反常的人口买卖现象,采买的是少女。康熙下令江南的耳目们调查这些事(比如织造和有专折密奏权的官员)。
结果耳目调查出大量采买女孩子的人是来自京城,采买来的女孩子也都被送进京了。而且是“皇帝身边第一得意人”派来的,这个“第一得意人”还不是某个高官或者得意的公公,是个“贵不可言的人”,耳目们再细问,知情人也不敢说了。
此时康熙周围的人都在说八阿哥好,这事情已经让康熙帝有疑心了,因为“所有人都说八阿哥好”本身就很反常(此时局面胶着,周围的人却众口一词)。这个调查结果传过去后,康熙就看到了一个想学杨广上位的皇子。
从此八阿哥的在康熙那的声望直接掉完了,从此之后八阿哥就被彻底排除出候选人范围了。
九子夺嫡看着热闹,其实真正到最后阶段,有资格争一下的人,就只剩下废太子和四阿哥,其他人全都已经凉透了。那个两立两废的废太子,都比那一众皇子有资格。
此时王泓绪以一份看起来正大光明,实则杀人诛心的奏折拉着废太子自爆了,而且还捎带拉上了康熙帝的一世英名,搞得再立废太子就是昏君。那份奏折堪称精彩。
这之后呢?除了让那个被很多现代人觉得没资格的老四继位,康熙帝还能怎么办?那个在民间传说、现代影视剧中显得最没资格的老四,其实是在皇位传承时唯一有资格继位的。
编辑于 2022-08-09 23:45・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久远的灯火 - 45 个点赞 👍
只是个人理解啊,康熙后期财政是真顶不住了,开始追缴欠银,老二是唯唯诺诺不敢接手,就此退出竞争舞台;老八是借此打压异己培养势力,号称“八爷党”;唯独老四,是老老实实追缴,被称“冷面王”。
老蒋说的好:反,要亡党;不反,要亡国。你觉得康熙该保国还是保党?
发布于 2023-07-08 22:05・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丑到无地自容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慢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