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在某社交平台上,我有个网友写了一条欧洲旅行攻略的帖子,但一直发不出来。
内容很单纯,就是某地有哪些特色建筑,其中哪些特别推荐,就没了。
后来他是怎么发出来的呢?他其中有一张照片是拍的教堂,他把那张照片删了过后就发出来了。
回到这个题目,有很多人说是我国网民失去了分享的动力,也有人说是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不乐于维持开放和互联。但我想说的是,这些其实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而真正的原因,就藏在我开头说的那个故事里。
并非一直如此,十年前的中文互联网的高质量内容是很多的。
我还记得以前有一个高质量的律师论坛,它被公安端掉之前的最后一个帖子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30号第二条违反了宪法。
查看全文>>
一是赛博圈地运动违背了互联网共享的初衷,无论多大网站,无论什么内容,都想搞个会员付费。
二是平台增长期按浏览量的补贴,养活了海量垃圾营销号,它们只求数量,大规模污染内容池。
三是赛博文字狱阻碍了网友们交流的兴趣,高高兴兴打了一大堆,要么发不出去,要么发出去被删喜提禁言,要么发出去只有自己能看见却没有任何提示,不同时期、不同平台的屏蔽词还不一样,久而久之真正分享内容的越来越少,剩下一群精神病群魔乱舞。
好内容要么被藏起来收钱,要么被删除/屏蔽,那只能剩下一坨又一坨的屎了。
查看全文>>
美术馆和博物馆无官网或无时效性无有效信息。
前几年一窝蜂搞官微才让信息稍微畅通些,但只管预约却不提供哪怕何时开馆闭馆的准确即时信息。
日本大到财团小到乡下人流不过百的小博物馆,尽管员工平均年龄50+,月薪也不及你剪中,却都能绝对保持官网信息更新。
看展查美术馆只需要浏览器和谷歌地图。所有的展览都有每一件展品的详细列表,有过去展览的存档。
而你剪中以x国国xx物馆为首的官网和信息导览是你看看是多么差,馆里的展览信息和海报都能错,问工作人员一问十不知。都指望大家看脑损照骗xhs是吧。
不明白这样的剪中,为什么敢要求员工007应对领导和客户,鸡毛蒜皮的事都要报告开会和跪拜。因为𰻝鬼大力支持呗。
赢爆。
查看全文>>
确实,不过简中繁中互联网次现在都在走向衰亡,就像韩国台湾大学的数量正在减少一样,只不过简中感觉稍好一些,毕竟人口基数还在,而且头部博主不可能全部消失,就像大学再减少也不影响c9台清交成sky一样。总而言之,上网体验:英文>日文>简中>繁中,不说了,还是备考雅思吧。
查看全文>>
说个暴论,以后不懂英文加不懂怎么翻墙,就会变成新世纪的“文盲”
查看全文>>
官方信息太过于拉胯。很多信息明明能在网上一两句话写清楚的,非要到现场才能搞清楚。
比如前几天我去办理过户,到交易大厅以后才知道需要提前线上预约,线下取票叫号虽然能用,但是优先度极低,只要在排队时队伍里出现一个线上预约用户,他就会插到线下取票的前面,恰好当天的预约名额没有了,想着就等等呗,没想到从工作人员早晨上班等到下午快下班才轮到我。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中间我闲的没事干就查了查怎么线上预约,首先我扫了扫下贴在窗口上的公众号关注后看了看公众号里的预约教程,发现是一年前的消息,想着应该没啥变化吧接着点开了链接打开小程序,发现界面,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完全找到不到预约界面入口,最后又问了下小程序客服,客服竟然说她们没这功能请拨打官方电话???没这功能你出什么教程?接着在大厅里转了转,发现贴着很多宣传海报,也是教你怎么线上预约的,但是内容完全和公众号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宣传海报是完全无用的,过期的,但还在这里摆着误导过来办事的群众。最后还是问了下引导台的工作人员才搞清楚怎么线上预约(早就
查看全文>>
中文互联网内容质量低吗?并不觉得。
这个印象可能来自于百度搜索吧,百度搜索的结果确实非常差劲。但中文互联网不仅仅是百度,其实很多网站的质量是挺高的。比如b站、知乎、豆瓣、小红书、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小红书、喜马拉雅、腾讯视频、百度网盘等平台都有大量的优质内容。尤其是b站,几乎能够找到想要的任何学习资料,而且大多都是免费、且无广告,非常良心。
所以中文互联网的内容质量并不差,主要问题在于各自为政,想要找到想要的东西有些麻烦。
查看全文>>
但是国内互联网娱乐的内容质量和推送机制真的比国外好太多了。
查看全文>>
有百度这种毒瘤你能搜到信息的几率已经降低了一大半。bing现在很多东西也搜不到了。
查看全文>>
gpt比浏览器好用多了
查看全文>>
最近升级了电脑,把r5 3600换成了7800x3d,结果发现一个问题:无论后台steam运行与否,点击开始菜单的steam,总是会等待十几秒才响应,但如果在任务栏的steam图标右键打开,steam的界面是会直接弹出的,没有任何延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开谷歌,先用中文搜索“steam启动很慢”,结果如下:
没有一条是有用的,基本都是营销号那一套无病呻吟、或者偏题到“steam游戏很慢”这个主题上。
然后我用我小学英语搜了一下“steam starts very slow”,结果如下:
就看这前四条搜索结果,第一条外国贴吧,直接给我没有写出的问题描述的清清楚楚,而且第四个关联帖子直接点出了可能是amd的问题(我一开始都没想到问题出在cpu上,毕竟这是最不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第四个steam社区的帖子直接给出了解决方案:
遂下载对应软件并安装,问题解决。
回过头看了下第一条的红迪帖子,里面描述的更精确,内容与解决方案与steam社区的帖子差不多。
回到问题,为什么中文互联网相对英文互联网的内容质量较低?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与无尽审核的冲刷之下,中文互联网的分享与互联精神在被一步步蚕食、湮灭。
想在贴吧发个攻略帖?对不起,先确保你的图片跟文字不被和谐,外链不会被删除吧;手机浏览器搜到一个链接点开,对不起,先下载app吧。
有分享精神的人意志被不断消磨,app各自圈地为牢,希望做到all-in-one,为了抢占信息流不惜用ai制造海量的无用文字,最后的结果就是中文互联网彻底失去了活力与创造力,小众网站夹缝求生或者直接死完,人人以抄袭复制为荣。
查看全文>>
科研狗一枚,确实在科技界个问题尤其严重
首先,这个问题肯定是成立的,以常用统计软件SPSS,举个微小的例子
搜索引擎同为google,搜索内容:“SPSS 教程” 和 "SPSS tutorial",结果如下图:
对比两组结果的前五项,我们有如下结论:
那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想快速免费学SPSS,在英文阅读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当然选择几个英文网站,而不是去看豆瓣/微博。
那么英文阅读有障碍的同学,它们学习的效率和深度都会比看英文教程的同学低(不要拿个例说事)。
然后呢?世界上懂SPSS的人里面,水平比较高的人就慢慢都是看英文教程的人学会的了。
但是上面这个情况其实不影响中文互联网的质量,影响的无非是中国人学习SPSS的效率。那么,那些质量高的免费英文教程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呢?
那就是一批比较懂SPSS的人中,恰好有一个人,又闲,又怀着崇高的普及教育理念,又不缺钱,才会写这种质量又高又免费的教程。翻译一下,就是看英文教程学会SPSS,资深SPSS专家,不浮躁,没有生活压力,怀有一颗童心和善心的人写出来的。
所以,你们觉得,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人懂中文的可能性有多少?
中文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SPSS收费教程,水平真的比英文的免费教程高?很多人稍微学会一点东西就想着赚钱变现,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内容是无法得到健康发展的。
中文互联网现在缺少很多“小而专”的网站。在云技术普及的今天,开办个人网站已经不是什么难事。我们需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界面,诱人点击的广告,而是朴素、条理清晰、内容充实的非盈利网站。
要知道我当年学C++,就是从一个界面可以称作难看的网站上手的:The C++ Resources Network
我学习MATLAB,也是从一个根本毫无界面的网页上手的:Matlab Primer
但我仍然感谢这两个网站,解答了我无数的编程问题,像网站维护者致敬。如果他们提供捐助通道,我是一定会付以回报的。如果中文互联网世界多一些这样的网站,那便真的可称作盛世了。
查看全文>>
分类论坛衰败是一个很大的原因。自各种“powered by discuz” 的论坛逐渐无力维护后,百度贴吧也在去年一刀切地清除了大量老内容,分类的内容平台一蹶不振。
在一个相对专业化的论坛里,有一定知识背景的老用户间的讨论与反馈可以达到一种类似“同行评议”的作用,人工评判的而非关键词检索的社区规则也能给内容把关。按经验值分层获得权限可以引导“先爬墙头再发言”的氛围,而高级用户的权限也从不与流量挂钩,只意味着上传更大的附件、查看更经典的帖子——一切都是以内容为核心的。
这批论坛在资本注入互联网、因不配合流量而倒掉之后,用户只有两个选择:1)前往通用内容平台,比如知乎、微博和B站;2)单打独斗。可惜中文互联网没有适合个人博客的文化和政策条件,第二选几乎被封死,只能退居QQ群。而第一选的环境中,“内行”们的讨论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杠精限流不友善。
在知乎、微博这样的通用平台里,各种各样知识背景的人要想玩到一块去,只能服从最大量的受众的需求了——明星、爽文、情感话题、民粹话语、鸡汤、卖课、成功学。于是当前中文互联网生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查看全文>>
中文互联网内容质量之低,在帮小朋友查找科普内容(写作业)的时候感受特别深。
说句不客气的,现在的内容质量远远低于10年前。
原因:
1、百度
2、实名认证,草割草根站长
3、大站引流,知乎就集中了很多高质量内容。但其他活的能产生高质量内容,掺水掺毒少一点的网站,还有谁?
4、水军,低成本搞烂你的公信力
5、专业论坛衰落,原因可能是商业化/广告水军横行/新一代网民缺少基本的沟通礼仪,如色影无忌
6、移动互联网,信息量必须减少以适应碎片时间,更欢迎观点而非内容。(吐槽句,现在用来看书学习的完整时间都切碎了零卖了)
7、互联网原来是一个非商业性,崇尚开放和共享的社区。在中国不存在的。
查看全文>>
前两年在某社交平台上,我有个网友写了一条欧洲旅行攻略的帖子,但一直发不出来。
内容很单纯,就是某地有哪些特色建筑,其中哪些特别推荐,就没了。
后来他是怎么发出来的呢?他其中有一张照片是拍的教堂,他把那张照片删了过后就发出来了。
回到这个题目,有很多人说是我国网民失去了分享的动力,也有人说是我国的互联网企业不乐于维持开放和互联。但我想说的是,这些其实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而真正的原因,就藏在我开头说的那个故事里。
查看全文>>
有一次我在百度上传一篇文章,
提交的时候系统提示说发不出去,因为违反了相关法律,
然后我就仔细检查了全文,也没发现有啥政治敏感、不正确的地方,
但就是发不出去,
然后我就一段一段删,来测试,
后来发现了,
敏感词估计是“尸体”,
…
这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敏感词和敏感内容举不胜举,
关键他也不告诉你,哪个词哪句话哪个内容敏感了,就如同单片机器人一样告诉你“违反了相关法律和规定”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
大部分人都没说到问题的根上。
app取代网页、网民素质低、资本、审核都是现象。
盐碱地,绝对禁止民间组织存在,你们在网络上,只能进行低效率浅层交流。
所以互联网,必须死。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
因为洋务运动的固有缺陷无法解决,光学技术,却禁止学习技术配套的整个讨论环境,禁止学习整个社群生态,分配生长环境。
这种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落后阶段还可以靠着租界,靠着对洋大人的恐惧压制。
可一旦大清洋务运动开始见效,当大清开始支棱起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就会无限扩大化。
一开始洋务运动是学技术抵御洋大人,紧接着洋务运动学到的技术成果开始用来强化对内的统治和改造,更进一步要整个将西学变成孔孟之道,礼教忠孝。
永乐大典冒出来了,洋务派实力和野心壮大,西学不是西学,是永乐大典的老祖宗技术,是被西方人偷去了。
为了回到老祖宗的光辉时代,西学要重回孔孟之道,重回礼教忠孝。走儒教特色的技术发展路线。
所以,很吊诡的一点,洋务运动越是成功,洋务运动越是快要完蛋。
中文互联网的走向完美符合这个路线,在洋务运动开始,对西学,对洋大人的恐惧到了不客观的崇拜西方,但这种不客观的崇拜西方,反而促进了西学,也加速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但等到洋务运动成果开始显现,中文互联网从失败投降开始转变为成功赢学。
失败投降风气当然会带来负面影响,夸大西方西学的先进强大,但也客观促进西学和西方技术传播。而进步到成功赢学,贬低西学,贬低西方客观上提高了国民自信,但也让永乐大典,让老祖宗礼教死灰复燃。
而民间的改变还只是小事,伴随主导大清的洋务派和老佛爷开始运用洋务运动成果,伴随大清再次伟大,大清的平民就开始回归重温洋务运动前的大清盛世,礼教经典。
中文互联网的高质量内容,归根到底几乎完全是因西学的崇拜,翻译,讨论而诞生的。其最终成果也是将西学彻底融入这片土地和文明。
但伴随洋务运动成功,大清师夷长技以制夷不断扩大,开始铲除西学讨论环境,脱离了对西学认可和发展。大清互联网的讨论内容就开始日复一日的重温永乐大典,孔孟赢学,咱妈吃饺子,万千不同的娇子文学盛典。
中文互联网迎来了本土特色的文化盛世,至于内容质量,见仁见智。
查看全文>>
因为官方“鼠头鸭脖”,下必校之,于是民众也喜欢“鼠头鸭脖”,互联网上一片“鼠头鸭脖”,比如unacceptable 、越打越富、1000万以内最好suv 、陪睡是出于报恩……
主打就是各种睁着眼睛说瞎话,只要是能赢,发黑稿、雇水军、撤热搜、转移话题、跨省追捕……啥招都用。
你告诉我,这内容质量还好得了?
查看全文>>
最近在计划去伦敦旅游。
三年前关注伦敦旅游相关信息的时候,就知道了有个叫做“London 2for1 offers”的优惠活动。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英国国家铁路和伦敦旅游的合作项目,就是持有到达伦敦的火车票,就可以在当天伦敦部分景点享受“两张票一份钱”的优惠。比如圣保罗大教堂28镑的门票,两个人用这个优惠券就可以人均14镑搞定。
很多旅游攻略都介绍了这个优惠,并且都强调了,伦敦的Travel Card(可以无限制乘坐伦敦地铁、巴士以及近郊火车的旅游交通卡),如果你是在火车站从铁路公司(而非伦敦交通局的地铁站或者分销商)处购买的,也可以享受这个优惠。
不过,这些攻略大多来自2019年之前,我也不能确定最近三年,英国相关的优惠活动是否还保持不变。这很简单,去相应的官网查询就可以。
首先从伦敦交通局的官网上我们可以看到,Travel Card这东西还在,仍然可以购买,只不过价格有一定幅度上涨,这可以理解。
https://tfl.gov.uk/cdn/static/cms/documents/adult-fares.pdf
接下来,我在英国国家铁路的官网上,看到了关于Travel Card的这个说法:
Oyster, Contactless and Travelcards | National Rail
突然让人觉得不妙:7天的Travel Card不再提供纸质车票,必须绑定在一张牡蛎卡(伦敦公交卡)或者铁路公司的智能卡上。
这就有一个问题,我原计划从铁路公司购买7天的Travel Card,目的就是要这张纸质车票上印有的英国国家铁路LOGO(即下图左下角那个标志),
如果7天Travel Card没有纸质票,只能绑到公交卡上,岂不是不能享受优惠了?
于是呢,我再次去London 2for1优惠活动的官网去查询,很容易找到了这个界面:
Is my ticket valid for 2FOR1 and other offers?
这个网页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带有S标志的铁路公司发行的智能卡可以享受2for1的优惠。
经过上述一番查询,我们确定了:
1 7天的Travel Card仍然存在但必须挂在一张交通卡上;2 Travel Card可以挂在铁路公司购买的智能卡上;3 2for1优惠也认铁路公司的交通卡。
但是,对于一个从没有去过伦敦,使用过其交通系统的游客,我还存在以下问题:
1 铁路公司的交通卡办理是否复杂,是否存在押金?或者能否退还?
2 Travel Card是否能够挂在铁路公司交通卡上?因为我在除了国铁官网上看到的那句只言片语的“Travelcards for 7 days or longer can only be added to your Oyster or train company smartcard.”这句话以外,在其他旅行网站上看到的都是说“7天Travel Card只能挂在牡蛎卡上了。”,而牡蛎卡是不能享受2for1优惠的。
3 铁路公司的交通卡挂了Travel Card后,能否和公交卡一样在伦敦的地铁公交上刷卡?
4 使用铁路公司的交通卡享受London 2for1优惠是否还需要其他凭证?还是仅凭卡片就可以?
然而这4个问题太过于细节,在很多旅行网站上的问题都没有提到,我也在一些论坛发帖询问,都石沉大海。
于是,带着这4个问题,我访问了多家英国铁路公司的网站,网站上都对这些问题有说明,不过详略各不相同。其中,在这家c2c铁路公司的网站上,对这4个问题都有非常清楚的解答:
c2c Smartcard | Travel safe and contact-free at the station (c2c-online.co.uk)
所以我的4个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我计划伦敦行程的时候,交通问题可以说得到完美解决了。
================================================
上面详细讲述了我仅通过官网,人在万里之外,对伦敦交通没有任何实践的情况下,
就对7天Travel Card及对应的2for1优惠进行了了解,解答了若干个具体的疑惑,获得了满意的答案的过程。
所以,在发达国家的互联网上,官网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信息渠道,突发的情况,产品的详情,详细的流程,最新的活动,特别的说明,只要你愿意都能在上面找到。
你再反过来看国内。
2022年12月31日跨年夜,我因为工作原因需要大约晚上10点回家,而家里附近的地铁站每次跨年都会因为大客流而关闭。所以我在下午4点就去武汉地铁的官网上查询相关的停运通知。结果是一无所获。事实上,武汉地铁的官网简直就和不存在一样,运营公告的页面2023年5月查询是这样的:
集团快讯版块更新还算及时,但是依然没有有用的信息。
中国大部分公共事业企业,其官网都极其落后。大部分信息发布,都放在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众号这两个渠道了。
而微博和公众号,限制PC访问,界面单线程,发布的内容没有可回溯性,没有一个用户友好的搜索界面,无法如同网页一样形成有逻辑的结构,信息封闭无法被搜索引擎搜索,
是被official website这个东西完爆的。
你说,中文互联网为啥不如英文呢?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