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单日票房突破 1 亿,为春节档后首部单日票房破亿新片,如何评价这一成绩?
- 126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荆成 - 1086 个点赞 👍
今天刚看完,也算是今日1亿票房的参与者、见证者之一。
如果说2025年暑期档只推荐一部电影的话,那就是《南京照相馆》。
历史不应遗忘,更应该在大银幕上狠狠看清!
申奥导演从照相馆一隅切入,展现一段我们不能忘记的历史。
刘昊然那句“我们不是朋友”撕开日本摄影兵伊藤秀夫的真面目。
看完电影,又搜了几个申奥导演的采访,幕后故事仍然让人感动。
电影里日本兵的台词有一部分就取材于日本战犯回忆录或者采访。
电影里,日寇将枪口对准河边的无数国人,开枪扫射。
日本兵那句台词“我当时如果有彩色胶卷就好了,就能记录下来这个五彩斑斓的壮丽景象,夕阳伴随着江面上的血水,这是多么的壮观啊。”取自日本战犯的原话,这句话收录在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书中。
这样的台词还原至关重要,历史不应被遗忘,国耻永不能忘。
申奥说:“我们的苦难,在对方眼里,是一种军国主义的炫耀,是他们的胜利图腾。这非常令人愤怒!”
电影里那句“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更是振奋人心,这句“大好河山”也是申奥的生活记录。
一次申奥和朋友去非洲工作,飞回来的路上朋友一直看着窗外,窗外是普通的树木、河流,与以往飞机的窗景并无二致。
他问同伴“在看什么?”
同伴说:“大好河山。虽然非洲也有美丽的景象,但看到祖国的河山内心却依然澎拜。”
正在写剧本的申奥马上打开电脑,打上四个大字,大好河山!
这四个字的重量,在《南京照相馆》后半部分举足轻重。
从电影质感上看,这部电影不同于以往指向战场的镜头,而是把镜头转向小小的照相馆,从角落里撕开历史真相的一角,撕碎暗夜。
从内容创作上看,照相馆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从畏惧死亡走向民族大义,人物弧光完整,并且熠熠生辉。
从演员发挥上看,没有哪个演员过于突出,都为剧情在各自角色里稳定发挥,正是这份不突出,让观众为照相馆里每一位感动。
从票房表现上看,《南京照相馆》暑期档票房贡献突出,电影也值得我们走进影院。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思安说 - 992 个点赞 👍
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反应是:这部电影与以往的抗日电影都不一样。
以往的抗日电影试图引发的情感:
一是血脉喷张的愤怒,比如《亮剑》,看完后你想现在就刀一个鬼子,但是这种基于本能的愤怒持续不了太久,很快就会忘掉。
二是正邪对立的爽,代表的就是《地下交通站》。鬼子扮演RPG游戏常见的小怪反派组织:邪恶、不择手段,贪婪但是愚蠢,滑稽百出。看完后你的反应是嘲讽。
三是悲痛,比如冯小刚的《1942》。很惨,整个世道很惨,惨到你连愤怒的欲望都没有了,只剩下悲痛。
但是这部电影与前面的抗日电影都不一样,看完后你的反应是复仇。看的时候你很悲痛,很愤怒,甚至会有一丝丝的嘲讽,但看完后你只有一种情感,一种久久为之的情感——复仇。
复仇不是愤怒,愤怒是基于感性的,情感平静后就会消逝;但复仇是理性的,这部电影诱发的复仇,是观众在看完全片内心经过精密的计算后得到的复仇。这里的复仇是一个理性的计算结果,就像print("Hello World!")一定会在输出里打出“Hello World!” 一样,无论观众是谁,无论计算时间过了多久,复仇作为一种计算结果不会改变。很多人喜欢TNO里的龙云复仇或者亚佐夫核平德国的情节,但这两种复仇仍然没有达到真正的理性的复仇。以TNO的剧本类比的话,就是——无论是哪个势力、什么时间统一了桃花石/俄罗斯,他们都只有一条国策线——核平对手。某一天你在电影院看完,你的反应是复仇;晚上临睡前你在大脑中回想了一遍,你的反应还是复仇;过了一阵流媒体上线你用手机刷了一遍,你的反应还是复仇。申奥是个高手。
过去一段时间,一直有人在炒作什么“中国有人煽动仇日情绪”,申奥拿这部电影狠狠地扇了它们一巴掌:什么叫“煽动仇日情绪”?什么叫“煽动民族主义”?官媒的宣传,网民的评论,吴京的电影,乃至外务省的腌臜事都不是“煽动民族主义”,他们充其量只能算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只有申奥在观众的大脑中写了一段代码,这段代码的运行结果是复仇。
有趣的是,这次面对真正的最接近“煽动民族主义”这个概念的(其实申奥也没有真的煽动民族主义,他只是完完整整的讲述了一个故事,谁让鬼子当年做了那么多腌臜事呢?),以上衮衮诸公倒是一点不吱声了,最多“旁敲侧击”几下。其实衮衮诸公也知道一个道理:愤怒的人是可以惹的,无外乎你一个巴掌他一个巴掌。事后他冷静了说不定还会给你道歉,而以衮衮诸公的社会地位,接触到道歉是容易的。但是复仇的人是不能惹的,因为他们是在执行一段指令,你惹不惹劝不劝,他们都会照常执行复仇的指令。
其实这种“复仇”,一般宣传口都会压一下,因为情感实在太理性太沉重,在和平的年代容易误伤他人。过去中国的宣传,即使是对美、对苏、对越这样真正交过火的敌手,也没有上升到“复仇”的地步。这次《南京照相馆》作为商业片上映,侧面反应了一个事实:中日两国的关系已经糟糕到,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的态势已经激烈到,宣传口认为需要用“复仇”这样极端的理性来压制的地步了。如果未来有一日中日发生冲突,士兵和民众们提前几天组织观看这部电影,我都不敢想到了战场上会是什么态势。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下还没有“复仇”引发的战争:希特勒的种族清洗是纳粹的一己之见,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发现的累累兽行是纵欲的人性之恶。二战以后日本面对军国主义妥协委婉,纵容极右翼思潮传播,非要和邻国处成这个程度吗?有小礼而无大义!
继续追问
由知乎直答提供查看全文>>
伞兵 - 92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朵龙珠 - 84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爱吐槽的派蒙 - 66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Kinsey - 58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指间沙 - 369 个点赞 👍
挂羊头卖狗肉的渊虚之羽已经变成了巴图鲁模拟器,差评如潮
白描抗日的照相馆单日票房过一亿,有望破20亿
谁能否认老乡为情绪买单的能力?
你不拍人民喜欢的片子,怪观众不行,那你自己没了就怪自己,怪不了别人
查看全文>>
王淼 - 35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和你们一起闪耀呀 - 231 个点赞 👍
哪有什么影视寒冬,哪有什么守不住某档期,中国电影就凉了。
有的是你不行还要上,人家行,人家上,人家就成了,《南京照相馆》拍的好,上了便很行,如今大爆,有可能破20亿。
《南京照相馆》为什么好?视角、故事、角色、思想、解构、立场都好。
开头有个换子弹和换胶卷的平行对比镜头,已然昭示按快门的虚假也是刽子手,每一句“再来一张”都是一条或多条人命,正因为虚假所以他们的信仰很容易崩塌。
最后伊藤拍的底片被烧了,他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后中国人反攻过来,他们就立马没了武士道精神,很透彻的解构了日本人的秉性,表面耀武扬威,内里懦弱无能,所以中国必然胜,他们肯定败。
中国为什么必然胜?因为觉醒后的同仇敌忾。
高叶、刘昊然、王传君他们一开始觉得只要卑躬屈膝,当牛做马就能撑到最后。
虽然他们的自由被限制了,但至少还能活下去,所以他们起初对日本人没那么恨,也谈不上杀死他们,无非就是希望他们赶紧走,不想再伺候了。
他们理解国仇家恨有个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导演申奥拍的循序渐进,鞭辟入里,掰开了揉碎了铺在观众面前,银幕内外的人都能看明白何为国仇家恨。
苏柳昌吃了几块饼干就要被日军砍头,即使他为日本摄影师工作也难逃一死。
要不是国际友人及时出现,他已成亡魂,但仍挨了差点让他送命的一刀,这让他不再抱有侥幸心理。
林毓秀给日本人唱戏,本以为平安无恙,怎料还是被凌辱,因为拍假亲善的照片,一个小孩哭声不止就被当街摔亖,人如草芥,命似蝼蚁,随意践踏。
他们洗的照片中有他们认识的人。
是弟弟,朋友、亲人、爱人、街坊,几天前还是活生生的人,如今照片成了他们仅存于世的痕迹。
洗了就是罕见,不洗就得身首异处,他们哪有选择,只能苟且偷生,什么是国仇家恨,这就是国仇家恨。
有了国仇家恨要抗日,什么是抗日?不一定在前线打仗。
林毓秀救当兵的,王广海不捡枪,宋存义为保照相馆的人也为替弟弟报仇以命换命,老金的一斧头。
苏柳昌把通行证让出去,把底片藏起来,把日本人的所谓荣誉照片全部烧掉,林毓秀把照片送出去,让全世界看到小日子惨无人道的暴行,这些都是抗日。
为抗日,勇敢站起来,不愿再做奴隶。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是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是为老金拉动的背景墙上的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西湖、上海城隍庙、湖北黄鹤楼、万里长城不再被敌人染指。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让事情回到本来该有的样子。
因为事情不该是看到大半个中国都没了才开始心痛发急,不该是等到中国人都亖光了才开始发急心痛。
事情不该是还没到过鸡鸣寺、秦淮河、中华门、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就亲眼看到它们都被摧毁了。
事情不该是再也见不到电报局的李小姐、柳树巷八号的店家、广安街37号的姜老板、宋存义的弟弟。
事情不该是还没吃过天津的麻花狗不理、广州的艇仔粥、南京盐水鸭、东北地三鲜、火宫殿的臭豆腐就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都没了。
所以背景墙上的最后一幅照片是万里长城,这是《南京照相馆》想要挽回的本来面目,这是《南京照相馆》想要招回来的魂,这是《南京照相馆》想要带回家的东西。
万里长城唤醒了沉睡的雄狮,照相馆中的他们从苟活变成杀敌。
苏柳昌不畏亖,与鬼子搏斗,老金护毓秀和自家老二安全离开,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赶走了侵略者,审判他们的罪行,拍下他们被子弹爆头的一瞬间。
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国未来的希望,让中华不会亡。
苏柳昌第一次把通行证让给了老金的老婆和女儿,可小日子的仁义礼智信实为灭绝人性的兽性,让希望顷刻破灭。
当希望再次来临,第二次他把通行证让给了老金、毓秀和老金儿子,最后毓秀和老二活了下来,少年强则国强,他们带着苏柳昌的脊梁,毓秀的气节,老金的勇敢,少年的年轻,一同铸成的长城让少年中国,有希望。
这是先辈们用命守住的家园,不是虚情假意的朋友之情。
起先日本摄影师伊藤对苏柳昌说:“我们是朋友”,结尾苏柳昌对他说:“我们不是朋友,不是”,这个视角一出就比陆川的《南京南京》高明。
当以侵略者的视角叙事时,必然会带有许多主观情感,表现出一副假仁假义的悔恨情绪和反思战争,但原子弹下无冤魂,跟初生讲什么人性。
他们满嘴仁义道德,说着咱们是朋友,手上的屠刀却从未停止,莫愁湖都被血水染红,他们的仁义礼智信是道貌岸然的皮,每个字都沾满血。
当你尝试跟你的敌人共情时,你的是非观就已经颠覆了。
人民史观错了,再怎么喊主义都是错的,《南京照相馆》既尊重历史又尊重人民。
我们没资格用自己的主观臆想替先辈原谅这些恶鬼,更要时刻警惕那些春秋笔法,岁月史书的阴阳文化人,历史不容篡改,必须铭记。
查看全文>>
闲人电影 - 15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索萨·希尔三号义体 - 156 个点赞 👍
我是一个非常强烈的爱国者,但是我很少去观看这类电影。以前这类电影预告中或者网友的切片都能充分的展示出,对男性的虐杀,对女性的性暴力,这种虽然可以挑起大家的愤怒情绪,但是我实在难以接受。我看到这种片段,会感觉到呕吐,反胃,会痛苦,会情绪大幅度波动。
想当年我在高铁上看“龙族”这本小说,有一个片段是讲述,日本黑帮头头的母亲,亲眼目睹了日本鬼子对女性的暴行,后祈求上帝降下惩罚。因为这个片段我立马泪留满面,痛苦万份,我媳妇看到了我的状态,对我进行安慰。所以我很少去观看这类影片。
但是最近看了《南京照相馆》切片发现好像这种镜头较少,或者一笔带过,我感触很深。这部电影在处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悲剧时,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克制与深度。它没有刻意渲染那些虐杀、血腥和性暴力的残酷画面来制造感官冲击,让观众陷入单纯的痛苦。相反,它通过更内敛、更富有人文关怀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本质和令人发指的反人类罪行。这种表达方式,反而让观众在相对平和的观影体验中,更清晰、更强烈地感受到了那段历史的黑暗与侵略者的无耻。可以说,它成功地让人们在一种‘好’的观感下,深刻理解了那些禽兽不如的行径。
我非常推荐大家去观看这个电影,希望总有一天能血债血偿。
爆了爆了,2025.7.29 ,已经开始大范围传播该影片了,该影片的优秀程度,绝对会给以后该类型作品来带新的启发,让那些私带夹货的作品越来越不会被人接受。
查看全文>>
愿人民永远幸福 - 74 个点赞 👍
太不容易了!
从更长的维度来看,“影视寒冬”真不是假的,春节档 哪吒2 的票房奇迹给了许多人一个错觉,好像国内票房要起飞了……实际上这个偶然现象最多只是探了一番中国影市的票房潜力极限在哪儿,并没有改变“越来越少人去影院看电影”这一趋势(甚至一定程度上还透支了观众们后期的观影欲望,当然这点不能怪哪吒2)——
看看春节档后的市场的表现就知道了,那叫一个哀鸿遍野哦,也不论影片质量好坏,就没有特别爆的。
在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个月,一直暑期档开始后,都没有怎么改善,直到如今《南京照相馆》的出现,才让暑期档终于有点像样。呃
只能说,放在往年市场火热的时候,这个成绩再翻一倍都很轻松,但在目前的氛围下,影片今天单日能破亿,含金量是要比过去的两三亿还宝贵的,真的就是靠质量过硬+观众捧场才有的成绩,况且我还见到了大量“会买票或者会声援,但不敢去影院看”的潜在观众,害怕自己情绪和心理上受不了,该片的观影潜力还完全没有被释放出来……
有鉴于此,我完全相信,《南京照相馆》的最终票房是能到预测的10亿以上的,甚至13亿或者更高,考虑到还是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这个成绩尤为难得,其意义比赚了多少钱更加重要。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查看全文>>
陆冠均(opllx) - 67 个点赞 👍
情理之中,而且在今年电影票房一直很低迷的情况下,《南京照相馆》这样的主旋律影片能够脱颖而出,拿到这么好的票房成绩。着实让人欣慰。证明了沉默的大多数人,依然有着坚定的立场。尤其是对于抗战和历史等严肃的问题上。
《南京照相馆》这部影片,我给9分。年度十佳。影片本身没有任何的大问题。值得大家走进影院。
某瓣那些看似客观的“1星2星”差评,说影片前半段巴拉巴拉,后半段又有什么问题的懦夫们,我就喜欢看你们这种懦夫劲儿。一会又过度煽情了,一会又人物塑造有问题了,一会又主旋律了。但就是不敢直接说自己的“心里话”。你们如果真觉得影片本身质量有问题,我觉得打个“3星”,起码也是6-7分我还勉强可以理解。但打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实在令人不得不怀疑你们的初衷。这部影片再不济,也是及格线以上的水准,不是吗?
和平时期,不扣帽子。但到了关键时刻,打起仗来。某瓣的这些生物,一个个铁定是狗汉奸,还不如王传君老师演的那位。
电影里王传君老师的质问:中国人一盘散沙,能赢吗?就是对打“1星2星”这些生物最好的质问。
影片中有很多桥段的设计,我个人觉得非常棒。简单提几个。
首先是大家在帮日本人洗照片的时候,老金说:不能再洗了,再洗就成汉奸了。这时候老金想到偷换底片的办法。在民族大义,与个人生死之间,影片没有陷入简单的道德层面的选择。而是让勇敢且聪慧的中国普通人民,在敢于斗争的同时,更加突出善于斗争。
其次日本人对于“仁义礼智信”的曲解,太有日本风味了。东南亚这些汉文化或者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历史上没有一刻不想取代正统的中华文明。但就如影片中日本人对于“仁义礼智信” 理解,他们永远不得其要、徒有其表、牵强附会。这就是他们永远只能是旁支文明的根本原因所在。
最后,汉奸必须死。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仇恨汉奸,走狗和叛徒。归根结底还是太多。和平时期,不好扣帽子。但永远值得警惕。舆论的高地也绝不能让这些人占领。
最后的最后,现在国力强大了,不断要在国际舆论上制造声量,不断要给日本上压力上强度。直到他们面对历史,道歉再道歉,反思再反思。
查看全文>>
轩子 - 64 个点赞 👍
应得的。
其实这片在创作思路和精神层面跟《哪吒2》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
1、都是我们熟知的剧本,只要屁股别坐歪,只要别让导演或者主演放飞自我,这种题材就会很难拍出丢分点。《哪吒2》是最好正面案例,523的邓婵玉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2、适当魔改老故事,更有助于现在的年轻人消化。《哪吒2》里把寿星老改成了无量仙翁。《南京照相馆》里把战后提交的照片备份,改成了南京大屠杀正在进行中的底片。影视剧需要这样改,让故事更有戏剧性,让冲突更明显。
3、寓言性:《哪吒2》里,魔童哪吒说,天不容我,我就捅破这个天。《照相馆》里,小学徒阿昌说,我们中国人不许可你们这样糟蹋。这话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就绝望。但是哪吒和阿昌都做到了。和氏璧,孔融让梨,凿壁偷光,曹冲称象,铁棒磨成针都具有这样的寓言性。简单的道理是对的,实践中困难重重。但这个道理,你信就完了。《照相馆》有个情节很好地诠释了我想表达的这个意思——歌女林毓秀对汉奸王广海说:我学的戏文都是梁红玉、穆桂英,我现在怎么能跟着你当汉奸呢?(大意)林毓秀就是没有想太多,信梁红玉、穆桂英的道理就完了。
4、刘昊然的演技确实成长了。其他所有演员的演技发挥得很稳定,包括群演和演小本子那些人。没有任何人玩「春山学」。申奥导演真是个奇才。
5、金老板劈了本子军官一斧子,一击毙命。这个地方有点燃,这甚至是整部影片唯一一次平民对小本子有计划的有效击杀,宋班长是同归于尽的打法,老金就是收人头。写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会想起来火箭队辅佐姚明的穆大叔、霍二叔。还有那句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金老板身上有中登们具备的最大魅力,平时乐乐呵呵滑不留手,满嘴吉祥话,看起来很好欺负,关键时候能打出真实伤害。他最后掩护林毓秀逃出生天那段,剧情上看起来有BUG,但是道理能讲通,是金老板深思熟虑过计划和牺牲。
附脑洞原文:
看完《孤注一掷》和《南京照相馆》,我觉得王传君终于混出来了,再加上早年那部《我不是药神》,王传君已经快成为85后的天花板了。
王骁有机会接到75后天花板接力棒,尤其是张译的《万海无罪》和段奕宏的《追蛰光洙》播出以后,我的猪肉白菜粉条帮的偶像们全鳎犸塌完了……他们是不是一起去嘎子哥家酗假酒了?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汗滴8瓣 - 6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蓝宇 - 57 个点赞 👍
拍出人民史观的电影值得赢得人民群众的票房。
遥想今年上一次单片单日过亿的电影,还是三八妇女节叠加周末因素下的《哪吒2》,终于,在7月26日的今天,这个魔童降世上映六周年的纪念日时,我们再次迎来了一部单片单日过亿的电影,这算是中国优秀电影的又一次接力。
首先,他的立场是中国人民的。
作为被侵略者的民族文艺,他没有拍出一部通过一个侵略者日本人的角度来试图探讨人性的脱离群众与历史的抗日片,一句“我们不是朋友”,就可以把之前所有以“善良”日本人视角重构侵略史的电影钉死在耻辱柱上。其好就好在没有选择塑造一个在一群野兽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侵略者,以这种人物来讲人性、来讲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而是完整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伪善的白莲花是如何一步步地在军国主义战争的污染下一步步成为恶魔的。摄影师伊藤,在死人堆里喂小狗、因阿昌对其有用才救下阿昌,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来合理化他的恶魔行为,直接讲出了那虚伪的“仁义礼智信”,向我们直接展示了日本人“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的民族劣根性。这才是一个受害者的民族文艺该揭露的东西。
他的视角自然也是中国人民的。
他不是以往中国战争片的那种以战争的大场面与视听刺激来讲故事,而是如优秀的战争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波斯语课》等从大战争背景下的个体小人物视角来娓娓道来一个故事。几位正方人物,他们一开始都不是“英雄”,就是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的普通百姓,有着很多的人性缺点,但最终,他们慢慢地超越了生存价值,完成了运送照片的民族义举,走出了各自的英雄之路。导演申奥坦言,影片聚焦的并非暴行本身,而是暗房中的“普通人如何用微光撕裂黑暗”,在当时的人间炼狱里,善与良知是会首先被活下去的生存本能所压倒,但从未消失,主角团正是在目睹了相片底片的暴行后,以良知良善支撑起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选择,互帮互助互相拯救,最后,战火里的小人物终于成为了时代里的大英雄。这是我们民族、我们四万万中国人在当时面对“日本人真的会输吗?”的灵魂质问下得到“我们一定会赢”答案的根本。
他的镜头同样是尊重历史与人民的。
这部电影的镜头也都很克制但不回避,一讲起南京大屠杀,大家可能自己就会想起很多残忍的、裸露的镜头照片,而之前有的电影导演呢,也是生怕这触发不了观众的情绪,直接过分呈现这些镜头,因为这方便嘛,可以偷懒又能调动观众情绪,何乐而不为?但申奥导演拍得都很克制,对于杀人割头的惨烈场面,他是直接用照相馆里的黑白照片小幅化了展现,对于奸淫场面也是只有克制客观的部分裸露后就快速就转到背景音上去了。
但同时他又都没有回避,像教科书里的“百人斩比赛”的经典合影,像被逼疯的慰安妇,以及日军不放过尸体与女童的禽兽行为都没有回避,都用了并未直接呈现的暗示镜头,比如在慰安妇的桥段里,他没有把镜头长时间对准被施暴中的女性,但是把镜头左右上下全方位环绕了一个全身梅疮的日本军官,对于她们的创伤化体现是在之后的疯癫上而不是被逼疯的过程上,还有幼女的情节,也是在一个拖拽镜头后便只有很短的背景音的哭声,在观众已然明白发生了什么之后,镜头就迅速切走了。包括高叶饰演的林毓秀被凌辱的那场戏,在路演场也明说了是导演主动删掉的,只拍了回来后抹乱的妆容,知道历史的人自然能理解发生了什么,点到为止,很好。
然后就是狂戳我泪点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让”那一组镜头,当照相馆老板老金在众人的分别时刻通过拉下照相馆一幅幅大好河山的背景幕布——北平故宫、天津劝业场、杭州柳浪闻莺、上海城隍庙、武汉黄鹤楼......最后定格在了万里长城上。
这一组镜头是很震撼的,长城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是抵御外敌的象征,同时也是众志成城的外化。
这种被突然的点击中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阿昌的编号就是1213,正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等等,还有他草蛇灰线的叙事、很多呼应的细节有很多,这些我专门有写长影评细讲,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回票房。
尽管清醒的小众哥姐们总喜欢在大热电影热映期已过、普通大众已经回归自己的正常生活过后突然跳出来抱团嘲讽当时看电影的广大人民群众,造出一些“刷票房”“民族情绪”等词语岁月史书将一众优秀的商业类型片的本身质量贬的一无是处,从《战狼》到《红海行动》到《长津湖》到《流浪地球》到《哪吒》甚至到《唐探》都被打上了主旋律刷票房的印记,好像看过这些影片的观众都是愚者,却根本看不见其他同期上映的真主旋律电影无人问津的现实。
他们往往在大热影片热度过去之后在互联网上抱团形成滔天巨浪声量,试图重新主导文艺界该怎么拍电影的标准,但他们的消费能力也是真的拉垮,最能体现美国精神的好莱坞超英电影还是在大陆遇冷(今年表现出色的侏罗纪跟f1主要还是看大恐龙跟特效的路人多),总是在宣发上拉踩《哪吒》的沧海遗珠们没有一部打得过《熊出没》,只出声,不花钱是这个群体最大的特征,指望依靠他们拉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大盘,那中国电影产业才是真的完了。
因为票房永远是头部大片拉起来的,讨论度也往往是围绕头部大片来的。都是腰部影片撑不起大盘,只有有头部影片带流量,才能把观众的注意力从其他屏幕拉回到大荧幕。
纵观中国电影整个发展史,基本都是有头部影片作出来之后,接着就会出现一批腰部影片,如果一直是腰部甚至尾部影片,那观众只会嚷嚷着中国电影完了,形成恶性循环。
而我们目前的暑期档,则太需要有这样一部带热大盘的头部片子了。
不然就会出现开分开出一堆高分片(《f1:狂飙飞车》8.7,《罗小黑战记》8.6,《新驯龙高手》8.4,《戏台》8.0,《长安的荔枝》7.7,《花漾少女杀人事件》7.4)大盘却一直爆冷的情况。
而目前,《南京照相馆》开出8.5分的高分,同时又是一部立场、视角、镜头与叙事都拍出了质量与人民史观的电影,终于可以给这个寒冷的暑期档带来一点希望——
这周点映时把工作日大盘带到连续5天过亿,今天更是把大盘带到单日快3亿——
明明《长安的荔枝》周三、四、五都没跑赢预测,但猫眼却一路看涨,为什么,因为猫眼发现大盘热度起来了,有带头大哥带热的片子也会拉回更多观众走入影院反哺其他影片的,你看,今天周六,《长安的荔枝》终于跑赢预测了——
上图为预测,下图为实际票房。
到了今天,荔枝终于在跑赢预测的同时还把前几天没跑赢的都补回来了。
并且,今年暑期档有个非常好的现象是,这几位年轻一代的中国电影导演都很体面,没有死下黑水黑对方影片,而是在路演场呼吁观众共同支持这些同期的影片——
多次讲到是要靠大家的力量与影片的质量共同把观众拉回大荧幕上来,一时间放佛回到了疫情前那个百花齐放、大家互送海报道贺助力的日子(当然今年哪吒2的火爆也让这一优良传统重现电影江湖)。
真好。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查看全文>>
风飞扬 - 48 个点赞 👍
经过多年沉浮,中国现在已经有了全球最好的观影群体。
他们虽然沉默,但是明辨是非。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不会因为你吹的天花乱坠,就去捧一坨垃圾。
电影市场崩盘不是因为观众,而是因为垃圾导演太多了。
是这群垃圾阻止了观众去影院。
《南京照相馆》,跟流浪地球,哪吒等等一脉相承。
虽然题材不同,受众不同,立意不同,性质不同。
但它有有一个共同点:
真诚。
它们不把观众当沙比看。
--------------------------------------------------------------
谈下我自己的观影感受。
非常神奇的一点。
影院里小朋友很多。
家长们并没有什么小朋友不能见血腥的担忧。
这个影片我个人可以排到南京大屠杀影片的第一位,超越《黑太阳》。
原因有三:
1.冰山下的滔天血海。
包括黑太阳在内的影片,都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日军的残忍上,把屠杀、强奸之类的过程细之又细的呈现在影片中。
《南京照相馆》则选择了惊人的克制,并未在具体的惨案细节上过多着墨。
杀人比赛的大量头颅,满城的尸体,被扛到巷子里的女人,被奸杀的金老板大女儿,都只有一个半秒不到的镜头,如同背景中无法忽视却又模糊的血色印记。
它们被置于画框之外,却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冰冷而客观的姿态宣告:这一切,真实地发生了。
影片并未渲染感官刺激,它只是平静地、血淋淋地展示一个无法更改的残酷事实。
它像一个冰山,只给你呈现了海面上的故事。
更为庞大、更为黑暗的细节,深深沉入我们想象的海渊。
正是这种留白与克制,迫使我们动用最深刻的心智去填补、去感受。
从而在灵魂深处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唯有想象,才最锥心刺骨。
2. 细节里的人物弧光。
《南京照相馆》的魅力,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推动剧情的符号。
它塑造了一群扎根于泥土、跃动于刀尖的立体灵魂。
无论正邪,角色首先是一个个鲜活复杂的生命个体。
什么是“人”?
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自私,有大义,有信仰,有欲望。
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反应,都根植于人性本身,而非服务于情节的机械设定。
一个底层的邮差,要如何才能树立把照片传递出去的信念?
是恐惧的淬炼,是牵挂的羁绊。
让阿昌和老金一家联系起来,让阿昌和军人联系起来,让阿昌和南京城千千万万的百姓联系起来。
正是在这层层叠叠的联系与挣扎中,阿昌最终迸发出拒绝成为侵略者走狗的勇气。
这个人物,真实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反派伊藤的形象,堪称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罕见的深度刻画。
一个清秀的军二代,人畜无害的摄影师,如何蜕变为伪善冷酷的法西斯爪牙?
让他懒惰,让他傲慢,让他贪婪。
因为懒惰,他把所有的照片冲洗工作交给了仆人,导致他不得不依靠阿昌。
因为傲慢,让他视中国人为可随意驱使的牲畜,大意地将致命底片留在了阿昌手中。
因为贪婪,他披上“仁义礼智信”的虚伪外衣,实则吃干抹净、寸利必争。
因为贪婪,他妄图一鸣惊人,把一切功劳收归自己,却正是这些功劳把自己拖入地狱。
在我们这么多年的电影里,你很难找到一名像伊藤这样的反派。
将日本侵略者性格中深入骨髓的怯懦、伪善与奸诈,诠释得淋漓尽致。
历史影片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作为受害者一方,之前的影片为什么反思来反思去的?
为什么要考虑侵略者的苦衷?
侵略者就是侵略者,美化他们有什么意义?
这个影片把路子走对了。
3.底片外的无声骸骨。
最后阿昌的翻盘手段,成了这个片子最大的燃点。
每一张底片,都是南京城那些普普通通的人。
他们的曾经,他们的美好。
他们在照相馆的笑容,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在一张张底片中,被撕成碎片。
最终化为了墙头的尸体,床上的慰安妇,精神失常的疯子,河里的枯骨。
物是人非的冲击,让这个片子不再是单纯的电影,而是对那个事件最真实的控诉。
家破人亡,不是历史书上的一个词语,而是我们脸上的热泪,心头的热血。
他们就是我们,是我们民族的悲歌。
《南京照相馆》,一个邮差,一个摄影师,一个戏子,一个警察。
他们是南京城里普普通通的人。
但他们又是连接着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人们的载体。
他们是平凡如尘埃。
但正是他们拼死的努力,最终揭开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我们的国家,正是有着这样无数普普通通,又前赴后继的人,撑住了悲惨年代不屈的脊梁。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在黑暗中守护微光、以血肉之躯撑起民族尊严的先烈。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走出影院,阳光明媚。
致敬和平。
查看全文>>
弦歌 - 36 个点赞 👍
准备带孩子去看了。这才是人民史观的电影。
精英、资本家也许能得逞于一时,但不可能永久欺骗已经觉醒的人民。
毛主席把思想政治课教给每一个经过9年义务教育的人,长大后就知道什么是阶级矛盾和什么是民族矛盾。
本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是阶级矛盾,日本人一进来就变成了民族矛盾。
为啥呀?
所以中日这个矛盾就是民族矛盾,而且长久的排在中国各种矛盾里面靠前的位置。
中国要发展,要想不受威胁,要想保护我们的北上广核心区域,就不能放过日本人。
他随时可以联络美帝部署点中程导弹,还部署萨德。
中国当年积贫积弱,被欺负了一百年,然后鬼子来了。
我们发展了这么多年,吃了这么多苦才搞出六代机。日本人要还能囫囵个蹦跶,我们不是白发展了吗?
查看全文>>
风帽穿甲弹 - 13 个点赞 👍
好电影,近年来难得的好电影,做到了屁股坐得正,够尊重历史,能兼顾艺术性。
这部电影把镜头压得很低很低,低到把镜头瞄准了那段沉重的历史中南京城里最普通的市民,在身份上能让观众共情。这部电影又把立意定得很高很高,高到让观影后的观众能够真真切切地理解到“铭记历史,吾辈自强”八个字的分量有多重。
《南京照相馆》的尊重历史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在观看中,我就感觉到一幕幕的场景似曾相识,其实很多的画面镜头就还原了南京保卫战期间的真实照片,甚至很多展现鬼子暴行的场景在我们的教科书和各种纪念馆中都有展示。
1937年12月12日中午日军攻击南京中华门,这一幕在电影中就有还原,甚至连城墙上标语都有还原
真正的尊重历史不是丑化敌人,不是把敌人当成傻子耍,而是把敌人的疯狂、凶残、冷血还原在大银幕上。就比如这部影片从道具成本较高的坦克方面就能体现出剧组为了还原历史作出的努力。
鬼子的坦克这方面就有区分出了94式豆战车和89式中战车两种型号。
94式超轻型坦克 89式中战车 中国军队这边,对当时国军稀有的维克斯轻型坦克和一号坦克也做了还原,仅有几个镜头的戏份,也认认真真使用了道具,足见剧组之用心。
维克斯轻型坦克 一号坦克(国军那辆的照片我实在没找到)
在兼顾艺术性这方面,电影中设置“伊藤”这一角色正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代表,本身毫无人性,表演出伪善的一面,最后在疯狂和失控中走向自取灭亡。影片的几位平民主角并不从一开始就是英雄,人物是有成长弧光的,几位中国平民的故事,从麻木只为活命,到彻底觉醒,决心拼死为了传出鬼子暴行证据的照片,展现鬼子的罪证。正是当时广大的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觉醒,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的缩影,这是民族自觉意识进一步增强的标志,也拉开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序幕。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我发现有许多观众都是父母带着孩子一同观影的,有些父母甚至在电影放映中不断给孩子解说,可能有人觉得电影展现的内容过于残酷,不适合孩子观影。但是我认为孩子不能一直只是温室里的花朵,有时也需要知道真实历史的残酷。对于那段历史,我们要记住,光是铭记,就已有万钧之力,我们的铭记,便是悬在军国主义者头上的利刃。
查看全文>>
芫荽豆腐 - 10 个点赞 👍
前天我姐突然问我要不要去看《南京照相馆》,我下意识的说,我可能抽空去看《731》,这种沉重的电影我打算一个人看,期间我的小外甥吵着说要一起看,被她以这是一部大人看的电影拒绝了。她提醒道不是731是南京照相馆,这时我才意识到是两部不同的电影。后来我又在网上查了查相关的电影信息,我有点惊讶我姐姐,两个孩子的母亲,竟然想看这种类型的电影,我姐只从有了孩子已经很少有时间看电影了,我想一定是她社交圈子的电影口碑发酵影响到了她,也说明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当然这部电影,我也是抽空一个人去看。
查看全文>>
feisfw liu - 7 个点赞 👍
第一,日本人是畜生。
第二,我们不是朋友。
第三,去他妈的武士道,那是一群虚伪、变态、麻木的魔鬼,色厉内荏,欺软怕硬,只能在断脊之犬和极恶之鬼两种状态下切换。
第四,反思战争那是侵略者应该做的事,作为被侵略者,我们要做的是让恶鬼变成狗,再打断它的脊梁。
这部电影的技法未必有多登峰造极,但它表达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声,那就值得一看。
查看全文>>
唤月照雪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死亡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 0 个点赞 👍
年轻导演更加符合现在的年轻观众。
老导演故作高深人们看不懂了也不想去懂。
现在就是靠直白和恰到好处的理解力对接。
或者老导游的那些典故过时了吧。
爱国电影得交给年轻人去拍了。
也可能是这个电影里的人物更加贴近观众本身的身份。有代入感。
其他什么民国大帅的不如上班族。
查看全文>>
深具世界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