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一反应是:这部电影与以往的抗日电影都不一样。
以往的抗日电影试图引发的情感:
一是血脉喷张的愤怒,比如《亮剑》,看完后你想现在就刀一个鬼子,但是这种基于本能的愤怒持续不了太久,很快就会忘掉。
二是正邪对立的爽,代表的就是《地下交通站》。鬼子扮演RPG游戏常见的小怪反派组织:邪恶、不择手段,贪婪但是愚蠢,滑稽百出。看完后你的反应是嘲讽。
三是悲痛,比如冯小刚的《1942》。很惨,整个世道很惨,惨到你连愤怒的欲望都没有了,只剩下悲痛。
但是这部电影与前面的抗日电影都不一样,看完后你的反应是复仇。看的时候你很悲痛,很愤怒,甚至会有一丝丝的嘲讽,但看完后你只有一种情感,一种久久为之的情感——复仇。
复仇不是愤怒,愤怒是基于感性的,情感平静后就会消逝;但复仇是理性的,这部电影诱发的复仇,是观众在看完全片内心经过精密的计算后得到的复仇。这里的复仇是一个理性的计算结果,就像print("Hello World!")一定会在输出里打出“Hello World!” 一样,无论观众是谁,无论计算时间过了多久,复仇作为一种计算结果不会改变。很多人喜欢TNO里的龙云复仇或者亚佐夫核平德国的情节,但这两种复仇仍然没有达到真正的理性的复仇。以TNO的剧本类比的话,就是——无论是哪个势力、什么时间统一了桃花石/俄罗斯,他们都只有一条国策线——核平对手。某一天你在电影院看完,你的反应是复仇;晚上临睡前你在大脑中回想了一遍,你的反应还是复仇;过了一阵流媒体上线你用手机刷了一遍,你的反应还是复仇。申奥是个高手。
过去一段时间,一直有人在炒作什么“中国有人煽动仇日情绪”,申奥拿这部电影狠狠地扇了它们一巴掌:什么叫“煽动仇日情绪”?什么叫“煽动民族主义”?官媒的宣传,网民的评论,吴京的电影,乃至外务省的腌臜事都不是“煽动民族主义”,他们充其量只能算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只有申奥在观众的大脑中写了一段代码,这段代码的运行结果是复仇。
有趣的是,这次面对真正的最接近“煽动民族主义”这个概念的(其实申奥也没有真的煽动民族主义,他只是完完整整的讲述了一个故事,谁让鬼子当年做了那么多腌臜事呢?),以上衮衮诸公倒是一点不吱声了,最多“旁敲侧击”几下。其实衮衮诸公也知道一个道理:愤怒的人是可以惹的,无外乎你一个巴掌他一个巴掌。事后他冷静了说不定还会给你道歉,而以衮衮诸公的社会地位,接触到道歉是容易的。但是复仇的人是不能惹的,因为他们是在执行一段指令,你惹不惹劝不劝,他们都会照常执行复仇的指令。
其实这种“复仇”,一般宣传口都会压一下,因为情感实在太理性太沉重,在和平的年代容易误伤他人。过去中国的宣传,即使是对美、对苏、对越这样真正交过火的敌手,也没有上升到“复仇”的地步。这次《南京照相馆》作为商业片上映,侧面反应了一个事实:中日两国的关系已经糟糕到,日本军国主义卷土重来的态势已经激烈到,宣传口认为需要用“复仇”这样极端的理性来压制的地步了。如果未来有一日中日发生冲突,士兵和民众们提前几天组织观看这部电影,我都不敢想到了战场上会是什么态势。人类在工业化社会下还没有“复仇”引发的战争:希特勒的种族清洗是纳粹的一己之见,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发现的累累兽行是纵欲的人性之恶。二战以后日本面对军国主义妥协委婉,纵容极右翼思潮传播,非要和邻国处成这个程度吗?有小礼而无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