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回答

《南京照相馆》单日票房突破 1 亿,为春节档后首部单日票房破亿新片,如何评价这一成绩?

cqygfxgfst
48个点赞 👍

经过多年沉浮,中国现在已经有了全球最好的观影群体。

他们虽然沉默,但是明辨是非。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不会因为你吹的天花乱坠,就去捧一坨垃圾。

电影市场崩盘不是因为观众,而是因为垃圾导演太多了。

是这群垃圾阻止了观众去影院。

《南京照相馆》,跟流浪地球,哪吒等等一脉相承。

虽然题材不同,受众不同,立意不同,性质不同。

但它有有一个共同点:

真诚。

它们不把观众当沙比看。

--------------------------------------------------------------

谈下我自己的观影感受。

非常神奇的一点。

影院里小朋友很多。

家长们并没有什么小朋友不能见血腥的担忧。

这个影片我个人可以排到南京大屠杀影片的第一位,超越《黑太阳》

原因有三:

1.冰山下的滔天血海。

包括黑太阳在内的影片,都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日军的残忍上,把屠杀、强奸之类的过程细之又细的呈现在影片中。

《南京照相馆》则选择了惊人的克制,并未在具体的惨案细节上过多着墨。

杀人比赛的大量头颅,满城的尸体,被扛到巷子里的女人,被奸杀的金老板大女儿,都只有一个半秒不到的镜头,如同背景中无法忽视却又模糊的血色印记。

它们被置于画框之外,却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冰冷而客观的姿态宣告:这一切,真实地发生了。

影片并未渲染感官刺激,它只是平静地、血淋淋地展示一个无法更改的残酷事实。

它像一个冰山,只给你呈现了海面上的故事。

更为庞大、更为黑暗的细节,深深沉入我们想象的海渊。

正是这种留白与克制,迫使我们动用最深刻的心智去填补、去感受。

从而在灵魂深处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唯有想象,才最锥心刺骨。

2. 细节里的人物弧光。

《南京照相馆》的魅力,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推动剧情的符号。

它塑造了一群扎根于泥土、跃动于刀尖的立体灵魂。

无论正邪,角色首先是一个个鲜活复杂的生命个体。

什么是“人”

有喜,有怒,有哀,有乐,有自私,有大义,有信仰,有欲望。

他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次反应,都根植于人性本身,而非服务于情节的机械设定。

一个底层的邮差,要如何才能树立把照片传递出去的信念?

是恐惧的淬炼,是牵挂的羁绊。

让阿昌和老金一家联系起来,让阿昌和军人联系起来,让阿昌和南京城千千万万的百姓联系起来。

正是在这层层叠叠的联系与挣扎中,阿昌最终迸发出拒绝成为侵略者走狗的勇气。

这个人物,真实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反派伊藤的形象,堪称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罕见的深度刻画。

一个清秀的军二代,人畜无害的摄影师,如何蜕变为伪善冷酷的法西斯爪牙?

让他懒惰,让他傲慢,让他贪婪。

因为懒惰,他把所有的照片冲洗工作交给了仆人,导致他不得不依靠阿昌。

因为傲慢,让他视中国人为可随意驱使的牲畜,大意地将致命底片留在了阿昌手中。

因为贪婪,他披上“仁义礼智信”的虚伪外衣,实则吃干抹净、寸利必争。

因为贪婪,他妄图一鸣惊人,把一切功劳收归自己,却正是这些功劳把自己拖入地狱。

在我们这么多年的电影里,你很难找到一名像伊藤这样的反派。

将日本侵略者性格中深入骨髓的怯懦、伪善与奸诈,诠释得淋漓尽致。

历史影片就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作为受害者一方,之前的影片为什么反思来反思去的?

为什么要考虑侵略者的苦衷?

侵略者就是侵略者,美化他们有什么意义?

这个影片把路子走对了。

3.底片外的无声骸骨。

最后阿昌的翻盘手段,成了这个片子最大的燃点。

每一张底片,都是南京城那些普普通通的人。

他们的曾经,他们的美好。

他们在照相馆的笑容,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在一张张底片中,被撕成碎片。

最终化为了墙头的尸体,床上的慰安妇,精神失常的疯子,河里的枯骨。

物是人非的冲击,让这个片子不再是单纯的电影,而是对那个事件最真实的控诉。

家破人亡,不是历史书上的一个词语,而是我们脸上的热泪,心头的热血。

他们就是我们,是我们民族的悲歌。

《南京照相馆》,一个邮差,一个摄影师,一个戏子,一个警察。

他们是南京城里普普通通的人。

但他们又是连接着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人们的载体。

他们是平凡如尘埃。

但正是他们拼死的努力,最终揭开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我们的国家,正是有着这样无数普普通通,又前赴后继的人,撑住了悲惨年代不屈的脊梁。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在黑暗中守护微光、以血肉之躯撑起民族尊严的先烈。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走出影院,阳光明媚。

致敬和平。

弦歌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