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开除李欣莳,多家新闻、网红觉得过重,是否真的过重?
- 672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战斧牛排洋芋 - 636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大国下流 - 623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半夜吃萝卜 - 4990 个点赞 👍
虐猫不违法,千里送也不违法。
但虐猫被开除学籍,被取消公务员录取资格的时候怎么没有那么多媒体质疑是否过重?
双标不可取,国内搞新闻媒体的真的是装都不装了,职业素养low穿地表,毫无底线。
查看全文>>
李十久 - 432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wang da - 3255 个点赞 👍
这两天提到共识还债期这个概念,好多人好奇,
共识还债期的意思就是,打破共识是有代价的,哪怕今天你不付,早晚有一天你也要付。
比如大连这个女生出轨被开除,很多人说私德问题不至于开除
高校出轨的事之前有没有?答案是有的
就6月份,985高校博士生出轨被退站的新闻就有那么当时讨论是什么风向呢?
直接上截图大快人心,渣男该死,大学校园不是藏污纳垢的地方。
看起来好像没人在意私德边界
过去几年,网上关于劈腿,出轨,渣男的举报层出不穷,各种PPT,PDF也经常冲上热搜,而许多媒体对此的评价是什么呢?——制作精美,水平高超。
看起来好像也没人在意私德边界。最绝的是什么?看截图就会发现,24年某航机长被举报渣男停飞的风波里,当事男方是提出过隐私权疑问的。
而大家的反应是什么呢?
——渣男也配讲隐私权?所以问题来了,这些被举报的渣男被唾弃的海王,究竟有没有隐私权,有没有私德边界?
我认为答案一定是有的。做的对不对是一回事,隐私权私德边界是另一回事
这也是今天首页所有为女生开脱者的核心观点,她错了是一回事,但是否要付出开除的代价并被全网讨伐是另一回事。
客观的说,这个观点一定是正确的。
可问题在于,你来的太晚了,列车早已在铁轨上加速到400码了。
过去几年的风向就是,涉及渣男,出轨的案件,只要进入社交媒体升堂,一定是死刑起步。
任何一个PPT,PDF,只要甩出来,一定能让被举报方身败名裂当场社死,姓名,身份再到高清照片,只要PPT里有,一定会在第一时间被广泛传播点评。
舆论对此也基本没有反对,许多媒体甚至会公开称赞女孩勇敢,PPT做的好,就该手撕渣男有个别头脑清醒的人提出隐私权问题,也往往立刻会被扣上共情渣男的帽子,
手撕渣男是世界上最正义的事,任何疑问者反对者都是坏人,对吧
所以,
理智,抛一边,
道德,靠边站,
法律,先不谈
油门踩到底,刹车扔窗外,弹射起步,直奔月球,这就是过去几年的现实。
很多人说媒体透露女生姓名不专业,我要提醒一下,不是他们不专业,而是他们习惯了,过去几年手撕渣男举报海王的PPTPDF,别说姓名,真实照片都有一堆,你看有人提出疑问吗?
有认说校方处罚通告上爆出名字是游街,那么之前几年,举报人随随便便一份未经证实的PPT带着姓名加照片流传全网,是游街吗?
这些行为是如此丝滑如此自然,以至于所有人都觉得这理所应当,隐私权,私德边界?一个渣男也配讲人权?
于是当时间来到2025年,这辆时速400码的列车一头撞上出轨女生,
终于有人意识到,被举报者也应该有隐私权有私德边界了,终于有人反应过来想踩刹车了。
结果发现之前车速太快停不下来了
这就叫共识还债期
渣男渣女究竟有没有隐私权,私德的边界到底在哪,这个问题是一定要给说法的
手撕渣男的时候你可以当看不见
轮到手撕渣女的时候,你就是逃不掉
所以事实就是,加速大法好
有的问题不去火炕走一圈大家就是没有共识的。
手撕渣男的时候你说隐私权是吃力不讨好,肯定会被一起骂
这个时候你就要狠狠的猛踩油门,鼓掌支持大家手撕渣男渣女,出轨就是没有隐私权,PPT狠狠的做起来。
与其吵上十年八年嘴皮子磨破,不如赶紧去火炕里走一圈。
走了,就明白问题了,痛了,就知道你不是危言耸听了,
手撕渣男的时候你说一千句没人听,今天轮到渣女,
各路法律博主媒体主编不就立刻意识到世界上确实存在隐私权这回事了吗?
这火炕的教育效果,是不是比你的长篇大论要好使一百倍?
这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你的道理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实行。这个时候就要灵活转变工作思路,让大众赶紧去火炕里走几圈。查看全文>>
卢诗翰 - 288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火龙果 - 275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fiscal - 273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klee前来报到 - 247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风逝的忧伤 - 200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银翼 - 185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糖豆不能谈的 - 179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以太之上 - 151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青卡 - 149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調查晴雯第一次 - 148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乔木 - 1308 个点赞 👍
过去中国男人也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
男性知耻而后勇,最终用一代人的鲜血摘掉了这个称呼。现在还有谁会说这话?
现在轮到“巴西牛排”了。她们怎么做的呢?
“你们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呵呵……
重吗?人家大学就不兴要点脸了?
怎么?开除一名道德败坏影响了学校声誉的学生有问题?
查看全文>>
水去花开 - 1075 个点赞 👍
不是过重的问题。
理论上李同学正常的处理是这样
12月底出了事,
马上回学校,跟辅导员和院里哭着承认错误,说自己年轻不懂事被贼人骗了,然后写个书面检讨。
学校心软一点,最高给到留校察看处分,公开的话也是李XX同学因不当行为给予处分,不会实名。
要是李之前在学校表现好点,有救你的理由,甚至可能给记过到记大过也就完了
(此处脑补吴站长脸:抗战英雄嘛,也不能都赶尽杀绝了不是(doge)当然要是有斯蒂庞克的话也许可能就是通报批评也说不定(bushi))
处分期到毕业前,那无所谓了。但是要到毕业后就申请休学延毕。
此后从学校消失,考试和毕业答辩时候露个脸把流程走了。
拿到毕业证学位后,去申请改名,重开号。
舆论嘛总是一阵风,风头过了也就过了。
当然学校心狠一点,铁了心也就是劝退,咱们双方都体面一点。
开除处分是大杀器,不是你干了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一般不会用的。
这下可好,李选择了下下策——装鸵鸟,不和学校沟通
那么事态就一步步升级了。
首先是今年四月学校对李做出开除学籍的处分,采用了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的方式,其实都还有转圜余地。处分是有机会申辩的,但是李放弃了,继续装鸵鸟。
逼着学校使出了最后手段——公告送达。而公告送达是必须实名的,就是通过广而告之的方式告诉大家,我给过你机会但是你拒绝沟通,现在我学校也没有办法了,只能用这种方式,如果有认识李的人,请帮学校都转告一下她,她还有最后60天时间来处理。60天一到,开除处分生效。那就彻底没有余地了。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结果。对于学校来说,双输好过单输。
查看全文>>
Kennedy - 103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Osward - 98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rickster - 943 个点赞 👍
唔……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与其说是共识在破裂,不如说是新的共识在共识破裂的废墟之上正在形成。
首先我们看看这个问题:
环球时报和胡锡进都发文声援李欣莳,认为这种行为太过严重。
但是说到这里,有一个事件是一定绕不过去的。什么事件呢?
我们先从这个例子开始:
简单一点说,就是2023年的北京政法职业学院的霸凌事件中,霸凌者已经顺利毕业,而且还进入了学校的招生视频,而事件中劝架的男生收到了退学的通知。
你无论说得多么天花乱坠,都无法解释这个事件——
既然对李欣莳的惩罚过重,那么为什么这个男生仅仅是因为劝架,阻碍女性霸凌,就要落得退学的下场?
既然这个结果没有问题,那对李欣莳的惩罚只会更合理,一点问题都没有。
然后我们再来说说“游街”这两个字,说到这两个字,有一件事是一定绕不过去的,那就是肥猫的姐姐:
说到游街,估计没有一个女性比得上肥猫姐姐的待遇,那么如果要支持李欣莳,请先给应该支持的人洗清冤屈。
实际上,我们在这件事里,观察了一个有趣的过程——大量的自媒体,包括胡锡进在内的媒体人攻击学校,但学校的处分最后依然生效,力排众议,挡住了争论。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一种新的“平等”的共识正在形成。
那么说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Journal of Economic Interaction and Coordination在2009年7月的这篇文章,文章内容是社区形成和共识工程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命名游戏呢?
唔姆,如图所示,以上是命名游戏的规则示意图。如果说话者列表中有多个单词,她会随机选择一个;如果没有,则随机生成一个。在所有上述网络中,词汇量都是从空的开始,早期词汇量激增之后,所有同义词都会缓慢消失,只剩下一个:即代理就相关对象的命名达成了全局共识。
研究发现,上述网络上的自然语言处理 (NG) 动态机制将导致所有智能体达成全局共识,即经过一段时间后,智能体的词汇最终会收敛到一个唯一的词,所有智能体都使用同一个词。
那么怎么实证社交网络上的命名游戏呢?社交图谱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其模块化:这些网络通常由多个社区组成;社区内的节点连接更紧密,而连接社区的链接则较为稀疏。
实施NG的社交网络集合(高中友谊网络)由全国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提供。本文调查的高中友谊网络是根据 AddHealth 项目中的纸笔问卷结果构建的。其中,节点代表学生,边代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友谊。如果两个学生中有一人将另一人提名为朋友,并且两人在过去 7 天内都参与了某些活动,则这两个学生被视为朋友。这些网络呈现出指数度分布,平均度数约为 10。为了进行基准比较,我们还构建了一个 Watts-Strogatz(WS)网络(Watts and Strogatz 1998),其节点数 N、平均度k和聚类系数C与友谊网络相同。WS 网络具有同质聚类,因此没有社群结构。
唔姆,如图所示,以上是友谊网络(细线)和 Watts-Strogatz 网络(粗线)中不同词汇数量 N 与时间的关系。从所有智能体的空单词表开始,友谊网络和 WS 网络都表现出几乎相同的早期发展。在 NG 的后期,没有社区结构的网络代理总是表现出向共享“词典”的自发演化,即达成全局共识。相比之下,在经验高中网络中,很少达成共识。对于这个特定的高中友谊网络,以固定的模拟时间t = 10步执行10000次独立运行,其中 10%、35% 和 55% 的运行在最终配置中分别得到一个、两个和三个不同的单词。因此,在这个网络中,NG 最可能(或典型)的结果是出现三个不同的意见集群。图3展示了该网络上 NG 典型演化的快照。与物理系统中的域形成类似,我们可以将这些长期存在的、多种意见共存的配置视为“亚稳态”配置。
唔姆,如图所示,以上是高中友谊网络中命名游戏随时间演变的快照。一项关于高中生友谊种族隔离的研究也分析了相同的高中网络的社群结构。例如,图b中所示的特定网络上的NG随时间演化,在接近最后阶段时呈现出四个社群。这四个观点聚集分别对应特定网络中涉及的两所学校之间的隔离。最后的状态里,只剩下三个社区;按照种族划分的观点在中学学生群体中趋于一致,这仅仅表明在这个特定的网络集合中,友谊中的种族隔离在这个群体中较弱。
影响社会动态结果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促使系统达成人们希望达成的特定全局意见(简称“偏好意见”)。所有这些方法本质上都依赖于“打破原本等价的共存意见的对称性”。一种可能性是将许多或所有智能体暴露并耦合到一个“外部”全局信号(类似于大众媒体效应)。或者,可以通过选择少数位置合适的“忠诚”智能体来打破对称性,这些智能体会坚持偏好意见,不会有任何偏差。
唔姆,如图所示,以上是具有忠诚代理的高中友谊网络命名游戏快照。系统初始化时的状态为三个共存的亚稳态社区,其中只有少量处于有利位置的忠诚代理(在 (b) 中用黄色核心表示,这些代理围绕着节点)。全局共识的达成速度呈指数级增长。
实验运行了10000个包含承诺代理的NG实现。
唔姆,如图所示,以上是根据度排序和(最短路径)介数排序选择代理时,不同承诺代理数量 M 下存活运行分数随时间的变化。所有方法的一个共同点是,只需极小比例(f = M/N)的已提交节点就足以达成全局共识。也就是说,f存在一个非常低的阈值,使得当 f > fc 时,已提交节点的动态变化能够达成全局共识。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在长期内,存活运行的比例(即持有多个意见的运行的比例)n(t) 呈指数衰减:
n_s(t) \propto \mathrm{e}^{-t / \tau}
指数衰减τ的时间尺度取决于选择方法和已提交节点的比例。逆时间尺度 1/τ,即接近全局共识的速率,最初是已提交节点数量的增函数,但很快就会饱和并基本保持不变。这可以从图5中看出,指数衰减的斜率逐渐变陡,直到达到某个M,然后保持不变。
唔姆,如图所示,以上是同一网络上,具有相同数量承诺代理的不同策略下,存活运行分数随时间的变化,以及收敛速度与承诺代理比例 f = M/N 的关系。在此考虑的所有选择方法都具有这三个特点:(i) 达成全局共识所需的阈值 f 较小,(ii) 如果 f > fc1,n(t) 呈指数衰减,以及 (iii) 当 f > fc2 时,达成共识的速度达到饱和。此外,两个特征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差距都非常小,这些结果基本上总结在图7中。为了进行比较,还显示了随机选择的提交节点的收敛速度。在这个特定的社交网络中,选择少量具有最高度的节点效果最佳,然后进行跳数距离接近度(到核心集群)排名。
除此之外,影响原本中立和亚稳态观点竞争结果的另一种自然方式是将所有或部分智能体耦合到一个全局外部“信号”上。
唔姆,如图所示,以上是存活运行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变化。在大众媒体存在的情况下,随机选择一个智能体时,其采纳外部推广观点的概率为p。否则,将启动通常的游戏规则。即使 p 值极小,存活运行的比例(未达成全局共识的运行比例)也会呈指数衰减,最终导致全局有序。[1]
那么我们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呢?社交网络的共识会自然走向破裂,而为了弥合共识,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通过少量的全局代理形成伪共识,一种是通过真正的大众媒体效应重新整理共识。
除此之外,为什么胡锡进和环球时报在今天纷纷下场?一项研究证明了”身份线索会促使人们更快地对内容进行投票,并根据内容制作者的声誉、制作历史和内容观众的相互投票进行投票。这些结果表明身份线索在社会内容评估中调节头部账号变得更大的动力和不平等。“[2]
唔呣,如图所示,在平均曝光情况,也就是创作者公开创作的情况下,身份的存在显着增加了赞成票和对评论的回复。与匿名条件下的曝光相比,身份公开时每次曝光的赞成票和已识别曝光的回复相对增加了约 5%和7%。
对于创作者的身份,还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度量:
- 产量:评论者在观众看到ta的评论之前的L天内所写创作的数量。
- 声誉:评论者在观众看到ta的评论之前的L天内收到的评论的平均分数(赞成票减去反对票) 。
- 互惠性:在观众看到ta的评论之前的L天内,评论者对观众评论的平均评分(赞成票减去反对票) 。
唔呣,如图所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创作者生产内容越多,所得到的赞成票和反对票都越多,而且赞成票的上升速率大于反对票。
创作者声誉越高,所得到的赞成票越多,反对票越少。
创作者互惠能力越强,所得到的赞成票越多。
那么将胡锡进和环球时报认为是代理集群,再加上微博的刷数据,自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伪共识。但是,为什么还是学校顶住了压力,坚决执行了对李欣莳的退学决定呢?这也就是开头我说的——或许一个新的共识,正在共识的废墟上真正意义上形成,无论多少伪共识,都无法根本上阻碍新的大众共识形成。
参考
- ^Lu, Q., Korniss, G. & Szymanski, B.K. The Naming Game in social networks: community formation and consensus engineering. J Econ Interact Coord 4, 221–235 (2009). https://doi.org/10.1007/s11403-009-0057-7
- ^Sean J. Taylor, Lev Muchnik, Madhav Kumar & Sinan Aral;Identity effects in social media;10 November 2022;Nature Human Behaviour
查看全文>>
思辩 - 937 个点赞 👍
我记得老广某高校学生就因为不堪附近猫咪骚扰,用感冒药处理了流浪猫,就被造谣扣上了虐猫的帽子,学校开除+事业单位进面被刷。
还有一个男同学,因为在宿舍小群分享学习资料,最后被里面其中一个女主发现以后被举报传播隐晦,还扣上了造黄谣的帽子。
再然后是武大的高材生,因为自己卫生问题生出湿疹在图书馆忍不住抓了几下,最后被旁边女同学造谣是性骚扰,受到了严厉处分,被逼着写道歉信。几个月后他和他家人拿着医院诊断书希望学校和女生给个道歉,不了了之。
除此以外就是深大被诬告事件,政职李同学,上海成同学....
现在来看这个问题,姐妹,你也是被造谣的吗,你也是不知情吗。或者说,你是被偷拍的?可我明明看到你在说hi啊,还在出事以后跑去微博对线,很骄傲的样子。
(PS:有人说复旦瓢虫,我感觉他们三个跟李同学从干的事情看差不多属于一类人,连李同学都被开除了这三个被开除就很正常了。)
查看全文>>
Aulirk - 865 个点赞 👍
尝试回答、反驳一些目前网上的热门观点吧:
1.女孩也是受害者,爆出照片的是乌克兰男子,不是她的主动选择。
这是西方法庭辩护的一个常见策略,强调当事人也是受害者的一面。
实际上女孩在整个事件中有多重身份:
在她与自己中国男友的关系中,她对男友不忠,是情感施暴者。
在她与乌克兰男子偷情的关系中,两人分别出轨,她对于乌克兰男子的女友,同样是情感施暴者。
有传言男子已婚生子,但没有证实。大多新闻仅说两人都非单身。
在她以中国籍大学生身份和外籍人士的“一夜情”行为中,随着事件传播,即成的客观事实是对学校声誉和国人女性声誉都造成了一定影响,是责任方。
在她被国内外网友嘲笑的现象中,她因为没能预计到一夜情对象的后续行为,的确给自己带来了生活困扰,是受害者。
这就像在很多案件中,加害者本身也是受害者,但并不能洗脱他的责任。
比如一个人偷东西,被人发现打断了腿。
重点要看不良行为是否为主动实施;
而不是作为受害者的主动性。
在这个事件中,从两人主动“一夜情”那一刻,他们对各自爱人的情感背叛已经完成,
后续男方公开偷情照片,给女方带来了困扰和舆论攻击,不能洗脱她偷情时候的背叛和不道德。
也有人指出,女孩对视频照片被公开是有预判的,因为录制的视频中有她蒙着被子和对方的粉丝打招呼。证明她是明确知道俩人“互动”被录像和可能公开的。只是没想到不良影响这么大。
这个信息没有看到确切证据,所以只是放在这里。2.情侣偷情而已,社会很常见又不违法,至于这么网暴她么?
如果“网暴”的话的确没必要,但目前大部分网友并未“网暴”,只是将已经发生的事实传播。
根据目前司法概念:“网暴”指包括但不限于恶意评论、人肉搜索、造谣传谣等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或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在网上公开女方头像和身份的,是与她一夜情的乌克兰男子,不是国内网友。
对方讲也只是讲述了当日发生的事实经过,并没有虚构夸大。
当然,他评价女孩“很容易上手(easy gir)”,可能构成侵犯名誉权,这点女方可以去起诉。
但作为国内网友,大部分人只是吃瓜看戏,对公开新闻评论,表示看不起这种行为。这还到不了“网暴”的高度。
而“社会常见”不代表就是正常、正确的。
情感出轨虽不违法,但有悖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大家在评论中唾弃和批判该行为,代表了大部分人的三观是正的。
如果有人过度网暴,比如公开其的家庭住址和电话等,她也可以选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既然没有违法,学校凭什么开除她?
学校开除学生,是管理单位的行政处理,不是法律处罚。
这类行政处理,通常都是比法律的边界更严苛,基于道德与义务而制定的。
比如考试作弊、无故大量旷课,这些行为都不违法,但学校依然可以依据校规做出相应处理。
只要学校处理的过程,遵照了应有行政流程(比如提交校长办公会或校长授权的专门会议集体研究决定),那么就可以做出。
这也是《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给予学校的管理权利。
《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拥有对学生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
此为高校处分权的法源。4.大学仅凭自己制定的校规,就能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力么?
“校规”指《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十九条第六款,违反公民道德和大学生行为准则者,根据其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分:
(六)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的,视情节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实际上,大连工业大学的这条校规也是有“法源”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41号)第五十二条明确列举了开除学籍的适用情形,包括:严重违法、刑事犯罪、学术不端等八类行为。
其中第六款授权高校对“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秩序”的行为可予开除。
女生如果认为大学的处理不当,也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对结果不服还可向更上级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诉。
大连工大公告中也明确告知李某某9月7日前可申辩。
5.如果乌克兰男子没有公布照片视频,她是不是就不被开除了?那么,既然公布的责任不在她,为什么女孩要遭受如今的处罚呢?
的确,如果乌克兰男子没有公布到网上,大概率这件事别人不知道或只在小圈子传播,女孩可能不会像如今这样受到学校严肃处理。
而我们需要敬畏法律与道的原因就是:
你可以逃脱很多次,但当(道德或司法)审判到来的时候,只看已发生行为所造成的实际结果。
比如,一个人多次酒后开车,只要没有被抓到,也没发生车祸,就可能一直逃脱法律和道德的追责。
但如果赶上了,撞上了一位行人,他就要面临全部的责任和后果。
大家只会认为,你之前没有被抓住、处罚,是侥幸逃脱了责任。
而不代表因为你之前没有受到指责和惩罚,就可以在这次严重后果发生后,依旧承担较轻的责任。
6.如果性转一下,是中国男竞技选手和外国女粉丝发生了一夜情,是不是网上就会一片支持声音,说他“为国争光”。
以目前国内舆论趋势看,可能恰恰相反。
首先,如果这位中国男选手有固定伴侣,他一定会被舆论攻击是“劈腿渣男”。
其次,作为知名电竞选手和女粉一夜情,按照国内之前的类似案例,无论两人是否单身,他都会被指责利用了粉丝的信任满足私欲(俗称“睡粉”),进一步陷入舆论指责。
第三,从曾经有过“双单身的香港男女艺人,因维修电脑非主动导致照片公开,依然以男艺人道歉被迫离开影视圈”的结果看,国内显然认为持有私密照的男性应承担更多保管责任。
无意的泄露尚且如此,如果是男明星主动公开和女粉丝的私密照,应该会直接被舆论淹没。而不会出现“一片支持”的想象画面。
7.用“造成的影响大”来惩罚女生,但传播力度不是她能控制的,是不是不合理?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每次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最大后果,所以,才要求每个人在日常行为中,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符合道德标准的事情。
否则当带来的恶劣影响超过控制的时候,依然需要为自己当初的行为“买单”。
典型的就是UP主“猫一杯”,曾虚构“在法国捡到小学生作业”,被全网封号的例子。
在传播初期,她是没能预料到自己虚构的段子会产生这么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只是想做个虚拟段子。
随着传播热度变大她开始慌了,试图用“已经联系到学校”等后续视频收尾,压下讨论。但“作品”一旦完成,传播和评价就脱离了她的控制,带来的后果,则需要始作俑者买单。
此时传播越广,公众越相信在国家严格要求“减负”的时候,还有学校在强压小学生暑期作业,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所以,最终迎来了全网封禁账号。
可以看成,这次的“作品”也是如此。
女生在“创作”它的时候,知道是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但依旧这样做了,因为她认为影响不会太大,最多是男友知道后分手而已。
实际上,当“作品”后来疯狂流传于全世界网络,超过她控制的时候,学校、女性群体的形象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第一责任人因为国籍原因暂时逃脱了国内舆论压力,她作为第二责任人无路可逃。
目前公众的指责更多依然是道德层面的,没有牵扯法律的指控。
但“道德亏损”已经是自古至今,学校、老师可以将弟子逐出师门的一个重要依据。
毕竟,学生日后毕业,出了师门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作为授业恩师,都是要背着声誉责任的。
版权声明:回答未授权任何知乎外平台使用,如有侵权将投诉并追责。
继续追问
由知乎直答提供查看全文>>
也说 - 848 个点赞 👍
男性应该意识到自身被系统性压迫
你见过有这么多律师,媒体为出轨的男性辩解吗?
因为略猫被开除的男生,有人替他讲没违法乱纪吗?
为什么他们理所应当用两套标准呢?
查看全文>>
卷心菜炖大鹅 - 744 个点赞 👍
李欣莳事件+各路拳师,拳媒的行为就揭露了两件事
1,泛拳师阵营不希望有道德规范能约束她。
2,泛拳师阵营这个群体特别巨大。
“女性不能被定义”的中译中是“拳师不用遵守道德或者共识”。
查看全文>>
爱喝可乐的酒鬼 - 682 个点赞 👍
这些媒体到底在双标什么?
21年复旦开除三个嫖娼的男博士,同样是实名公示,全网皆知,媒体们纷纷为学校点赞。这跟此次事件有什么不一样?
但某些人会说“那能一样吗?”
说什么嫖娼违法,但约炮不违法。
那好,前段时间毒猫考生被辞退,毒猫可并不违法,同样是私德领域的事情。媒体们不是也纷纷叫好吗?
但某些人会说“那能一样吗?”
说什么这是单位辞退,又不是学校退学籍。
那好,23年南阳理工也辞退了一个虐猫学生,直接开除学籍。媒体又有什么发言了?
所以这到底哪里不一样了?
为什么上面这些事件就没见过这些媒体如丧考妣呢?
7.15补:
我就直说了,某些千方百计“找不同”的人不过就是想为自己站队找个靶。总要找点不一样的当借口。
这些事件其实没那么多不同,找理由就是找理由。你该清楚的,“违法”不是这些人被处分的本质,违背“公序良俗”还闹大才被处分这才是本质。
又说是虐猫学生是因为发布违规视频的,那我看过视频,李小姐明知是直播还跟粉丝打招呼还裸体出镜,该当何罪?说是劈腿只是私德领域,那虐猫不也是私德领域,博后孕期出轨被开除不也是私德领域?哦你又要说博后是工作了是吧,就总要“找不同”是吗?
承认这些事件其实本质就是一样的没那么难。
查看全文>>
聿子先生 - 619 个点赞 👍
感谢万能网友,解开了我的困惑。
我一直记得,大连工业大学那个被洋渣男曝光的女生不是叫“黄婷”吗,怎么现在变成“李欣莳”了?!
说实在的,我还是太那义务。
我知道李某玩的大,但“用自己亲妈的名字和洋渣男开房上床,在他几万粉丝面前搔首弄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这种人已经不能用“道德败坏”来形容。
此外,李某被开除也是no zuo no die,她但凡给学校回复一封email,学校也不会公示对她的处罚。
而且,她自从被洋渣男曝光后,就一直无理由旷课半年多,就凭这一点,开除她就不冤。
曾经的记忆 发布于 2025-07-15 08:14・澳大利亚查看全文>>
代马依风 - 619 个点赞 👍
讨伐easy girl不是我们国男该做的事。
这是国女自己该做的事。
到最后嫁不出去的是国女。
国男还可以找外女。
国女去问哪个国家的男人,得到的只有一句:
你是来白送的吗?
查看全文>>
数位 - 471 个点赞 👍
某女的“千里送白男”事件,从来并非一个开始,
恨国女拳&恨男女拳们,一边仇恨本国男性,一边对白男甚至对黑男的免费倒贴和主动跪舔,早就是全世界出名的easy girl,——难道真的需要今天才知道么?
大家都别装外宾了,头一批不知其父的混血小黑孩,如今都已经上初中、甚至上高中了。
当初棒子女发明,用来侮辱东亚男性的O型手势,用以嘲笑东亚男性的长短。
然后被国内的女拳迅速学了去,那位“女拳大宗师”“杨圣”,公开在节目里这么做:
十多年前,著名导演陈可辛,拍过一部热门电影《中国合伙人》,里面的女主角“苏梅”,在三位中国男主角面前,是高贵冷艳的“女神做派”,在美国白人面前,却何等逆来顺受,贤妻良母;
她宁肯嫁给美国一个最下等的白人,也看不上中国的顶级商业精英;最后还惨被抛弃,生了个混血儿,做单亲妈妈。
而男主角即使最后成为人生赢家,顶级商业精英,依旧对这样的女人去念念不忘,当做了永远“白月光”,——仍旧要当一辈子的“精神龟男”!
而这样一部电影,居然在当时饱受好评和赞誉,票房进了年度前七名,让男主角一口气连拿金鸡/百花/华表的大满贯影帝,更让陈可辛拿到金鸡/百花/华表等三大奖的五座奖杯!
甚至时至今日,那些“女性网络社区”,
对于出国留学后,倒贴白男搞一夜情,还从来都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并不比某些嫖客津津乐道所谓“探花经历”的素质更高。
她们一边喊着不婚不育、一边要求「开放单身女性生育」,一边鼓噪「去外国人工受精,生一个混血宝宝」的言论,依旧站绝对上风。
总而言之,小仙女们一口一个“生物爹”,恨透了她们口中的“国男低劣基因”,业已成为事实。
这就是她们就算“勉强将就”了国男,步入婚姻后,也一定要提出各种条件与规训,天价彩礼,房产加名,薪资上交的根本原因。
更不用说还能随便找个借口,就闹离婚跑路,彩礼是根本不会退还的。
说到底,这不就是过去很多年内,一边给洋鬼子各种“超国民待遇”,
一边纵容这些恨国女拳&恨男女拳们,做尽各种丧尽国格之事的结果?
而大连工业大学,这次的公开开除决定,完全不留情面地用了【有辱国格】这个定义,
就是打蛇打七寸。直接打中了那些〖恨国女拳&恨男女拳〗,那些〖自封进步女权男〗的命门,
也难怪他们纷纷跳出来,石砸狗叫一番了。
查看全文>>
狐狸晨曦 - 434 个点赞 👍
曾有网友分享过一段真实经历,他在欧洲某国留学时,交往了一位当地女友。
当他和女友牵手走在街头的时候,竟会招致陌生本地男性的敌意,甚至有人直接冲他呵斥:“放开我们的女孩!”
这种赤裸裸的敌意和排外,让网友深感震惊。
这并非发生在排外情绪高涨的国家,只是一个普通的欧洲城镇。
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情况甚至可能更尖锐。
网络上流传着不少这样的视频,一个中国男性在周边一些贫困国家迎娶当地女性,婚礼现场或街头,镜头不经意扫过围观的当地男性,
能看的出,那种眼神绝非祝福,里面交织着愤怒、不甘、屈辱,甚至一丝被掠夺的痛感。
这很难简单地用“嫉妒”来解释,更像是一种被触发的、深层次的本能反应。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中最核心原因就是,在男性集体潜意识里,本族女性往往被视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尊严的象征性载体。
当本国的女性被外人“选择”时,这会被一部分男性群体潜意识地解读为,是对本民族男性价值的一种否定,进而上升为对集体尊严的冒犯。
那句“放开我们的女孩”背后,潜台词是“我们(本族男性)难道不够好吗?”
这种屈辱感,会实实在在地压在本族男性心头。
一直都有这么一句话,男性守住家园,女性要守住血脉,维护本民族血统的纯净,是刻在每个男性基因里的本能反应。
当国内的女性被外国男性称之为巴西牛排,其实最愤怒的就是所有的国内男性。
如果一个本国女性遭遇到外国男性的无助时候,每一个男人只要有点血性的都会挺身而出。
如果是这个女性自愿被侮辱的时候,那男人就无能为力了。
几乎所有的男性都支持大连工业大学的做法,因为这所大学的做法,挽救了我们的道德底线。
查看全文>>
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