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回答、反驳一些目前网上的热门观点吧:
1.女孩也是受害者,爆出照片的是乌克兰男子,不是她的主动选择。
这是西方法庭辩护的一个常见策略,强调当事人也是受害者的一面。
实际上女孩在整个事件中有多重身份:
在她与自己中国男友的关系中,她对男友不忠,是情感施暴者。
在她与乌克兰男子偷情的关系中,两人分别出轨,她对于乌克兰男子的女友,同样是情感施暴者。
有传言男子已婚生子,但没有证实。大多新闻仅说两人都非单身。
在她以中国籍大学生身份和外籍人士的“一夜情”行为中,随着事件传播,即成的客观事实是对学校声誉和国人女性声誉都造成了一定影响,是责任方。
在她被国内外网友嘲笑的现象中,她因为没能预计到一夜情对象的后续行为,的确给自己带来了生活困扰,是受害者。
这就像在很多案件中,加害者本身也是受害者,但并不能洗脱他的责任。
比如一个人偷东西,被人发现打断了腿。
重点要看不良行为是否为主动实施;
而不是作为受害者的主动性。
在这个事件中,从两人主动“一夜情”那一刻,他们对各自爱人的情感背叛已经完成,
后续男方公开偷情照片,给女方带来了困扰和舆论攻击,不能洗脱她偷情时候的背叛和不道德。
也有人指出,女孩对视频照片被公开是有预判的,因为录制的视频中有她蒙着被子和对方的粉丝打招呼。证明她是明确知道俩人“互动”被录像和可能公开的。只是没想到不良影响这么大。
这个信息没有看到确切证据,所以只是放在这里。
2.情侣偷情而已,社会很常见又不违法,至于这么网暴她么?
如果“网暴”的话的确没必要,但目前大部分网友并未“网暴”,只是将已经发生的事实传播。
根据目前司法概念:“网暴”指包括但不限于恶意评论、人肉搜索、造谣传谣等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或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在网上公开女方头像和身份的,是与她一夜情的乌克兰男子,不是国内网友。
对方讲也只是讲述了当日发生的事实经过,并没有虚构夸大。
当然,他评价女孩“很容易上手(easy gir)”,可能构成侵犯名誉权,这点女方可以去起诉。
但作为国内网友,大部分人只是吃瓜看戏,对公开新闻评论,表示看不起这种行为。这还到不了“网暴”的高度。
而“社会常见”不代表就是正常、正确的。
情感出轨虽不违法,但有悖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大家在评论中唾弃和批判该行为,代表了大部分人的三观是正的。
如果有人过度网暴,比如公开其的家庭住址和电话等,她也可以选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既然没有违法,学校凭什么开除她?
学校开除学生,是管理单位的行政处理,不是法律处罚。
这类行政处理,通常都是比法律的边界更严苛,基于道德与义务而制定的。
比如考试作弊、无故大量旷课,这些行为都不违法,但学校依然可以依据校规做出相应处理。
只要学校处理的过程,遵照了应有行政流程(比如提交校长办公会或校长授权的专门会议集体研究决定),那么就可以做出。
这也是《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给予学校的管理权利。
《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拥有对学生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
此为高校处分权的法源。
4.大学仅凭自己制定的校规,就能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力么?
“校规”指《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十九条第六款,违反公民道德和大学生行为准则者,根据其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予以下处分:
(六)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的,视情节给予记过及以上处分。
实际上,大连工业大学的这条校规也是有“法源”的。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41号)第五十二条明确列举了开除学籍的适用情形,包括:严重违法、刑事犯罪、学术不端等八类行为。
其中第六款授权高校对“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秩序”的行为可予开除。

女生如果认为大学的处理不当,也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申诉,对结果不服还可向更上级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申诉。
大连工大公告中也明确告知李某某9月7日前可申辩。
5.如果乌克兰男子没有公布照片视频,她是不是就不被开除了?那么,既然公布的责任不在她,为什么女孩要遭受如今的处罚呢?
的确,如果乌克兰男子没有公布到网上,大概率这件事别人不知道或只在小圈子传播,女孩可能不会像如今这样受到学校严肃处理。
而我们需要敬畏法律与道的原因就是:
你可以逃脱很多次,但当(道德或司法)审判到来的时候,只看已发生行为所造成的实际结果。
比如,一个人多次酒后开车,只要没有被抓到,也没发生车祸,就可能一直逃脱法律和道德的追责。
但如果赶上了,撞上了一位行人,他就要面临全部的责任和后果。
大家只会认为,你之前没有被抓住、处罚,是侥幸逃脱了责任。
而不代表因为你之前没有受到指责和惩罚,就可以在这次严重后果发生后,依旧承担较轻的责任。
6.如果性转一下,是中国男竞技选手和外国女粉丝发生了一夜情,是不是网上就会一片支持声音,说他“为国争光”。
以目前国内舆论趋势看,可能恰恰相反。
首先,如果这位中国男选手有固定伴侣,他一定会被舆论攻击是“劈腿渣男”。
其次,作为知名电竞选手和女粉一夜情,按照国内之前的类似案例,无论两人是否单身,他都会被指责利用了粉丝的信任满足私欲(俗称“睡粉”),进一步陷入舆论指责。
第三,从曾经有过“双单身的香港男女艺人,因维修电脑非主动导致照片公开,依然以男艺人道歉被迫离开影视圈”的结果看,国内显然认为持有私密照的男性应承担更多保管责任。
无意的泄露尚且如此,如果是男明星主动公开和女粉丝的私密照,应该会直接被舆论淹没。而不会出现“一片支持”的想象画面。
7.用“造成的影响大”来惩罚女生,但传播力度不是她能控制的,是不是不合理?
正因为我们不知道每次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最大后果,所以,才要求每个人在日常行为中,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符合道德标准的事情。
否则当带来的恶劣影响超过控制的时候,依然需要为自己当初的行为“买单”。
典型的就是UP主“猫一杯”,曾虚构“在法国捡到小学生作业”,被全网封号的例子。
在传播初期,她是没能预料到自己虚构的段子会产生这么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只是想做个虚拟段子。
随着传播热度变大她开始慌了,试图用“已经联系到学校”等后续视频收尾,压下讨论。但“作品”一旦完成,传播和评价就脱离了她的控制,带来的后果,则需要始作俑者买单。
此时传播越广,公众越相信在国家严格要求“减负”的时候,还有学校在强压小学生暑期作业,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所以,最终迎来了全网封禁账号。
可以看成,这次的“作品”也是如此。
女生在“创作”它的时候,知道是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但依旧这样做了,因为她认为影响不会太大,最多是男友知道后分手而已。
实际上,当“作品”后来疯狂流传于全世界网络,超过她控制的时候,学校、女性群体的形象都受到了一定影响。
第一责任人因为国籍原因暂时逃脱了国内舆论压力,她作为第二责任人无路可逃。
目前公众的指责更多依然是道德层面的,没有牵扯法律的指控。
但“道德亏损”已经是自古至今,学校、老师可以将弟子逐出师门的一个重要依据。
毕竟,学生日后毕业,出了师门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作为授业恩师,都是要背着声誉责任的。
版权声明:回答未授权任何知乎外平台使用,如有侵权将投诉并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