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家卫健委对近日肖某引发舆情问题开展调查,肖某、董某及有关机构可能会承担哪些责任?/
共106个回答0条评论

国家卫健委对近日肖某引发舆情问题开展调查,肖某、董某及有关机构可能会承担哪些责任?

Poseidon
排序方式:被封时间
时间排序由新到旧
  • 10825 个点赞 👍

    我们想看的不是仅仅处理这两个人,而是废除4+4这种混学历的奇葩学制,并且倒推检查所有4+4毕业学生的论文和专业能力,但凡有不合格的全部取消学位和医师资格。

    目前网友已经至少扒出来五六个4+4学生,本科是艺术类的,艺术类什么文化水平大家懂自懂,居然靠运作拿了协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论文才写了16页,比我本科论文写的都糊弄。

    这些人都出身学阀世家,父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种学阀二代三代们打着协和博士的名头混到医学界,未来甚至能靠家世混到医学泰斗地位,我们老百姓还有命在吗?

    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发小,我们两家父母关系也很好,高考后报志愿,两家人都是聚在一起商量的。我好办,主要是这位发小的志愿不好弄。

    他的父母都是医生,他也想报医学院当医生,他父母坚决反对,说医生身上背负的是一条条人命,这份担子太重,父母承担了一辈子,不想让孩子也承担。

    而且医学生大学读书苦,天天像高三,学医学制长立业晚,读到博士都30了,同学在事业上都独当一面了,你还是个实习生……反正说了好多学医的坏处,我就记得这些了。

    我同学面对父母说的一切学医的缺点,回应就三个字——我!乐!意!父母拗不过他,最后他去了一所不错学校的七年本硕连读。

    如今毕业这么多年,他如父母所料,成了没完没了加班,没完没了夜班,手机24小时开机,时刻准备着为病人服务的医生。我出差去他的城市找他吃个饭,都得提前几天预约,甚至因为临时有病人被他放鸽子,我都不忍心他吃这份苦,但他还是十多年前的那句话——我!乐!意!

    他专业水平不错,口碑很好,人又聪明好学,我相信他假以时日成为行业泰斗绝不是问题,病人把自己的命交给他这样的人才放心,什么董小姐4+4,为了混学历当官,不把老百姓的命当回事的那类人,你不改行就早点si了,把位置腾出来给我发小那样的医生好吗?

    越写越气,友善度不要了!

    查看全文>>

    吕嘉仪
  • 6678 个点赞 👍

    没有压舆论,证明高层对这些学阀已经不满意了。

    成立调查组,说不定就要从这个事情开刀,虽然不是联合调查组,虽然不是国务院的调查组,最起码这个事情不会不了了之了。

    这个事件舆情汹汹,我们在愤怒什么:

    第一层愤怒:为什么顶级三甲医院的医生竟然如此草包?医院专业性何在?

    设想一下,某人需要做开胸手术,本地医院还不一定能做好,于是他费劲人力财力来到最好的医院,结果给他做手术的可能是一个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学内科的、骨科方向的、泌尿外科医生。甚至,可能会面临打完麻药医生跑出去的情况。

    最需要专业性、最关乎人命的职业,为什么可以如此儿戏?

    第二层愤怒:为什么某些名校总会巧立名目,能够避开激烈竞争的考试,甚至可以直接录取?教育公平性何在?

    协和医学院4+4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冰山。这个“蟑螂”冒出来,其实说明教育领域还有很多类似的“蟑螂”。这种捷径如此之多,对于那些悬梁刺股参加普通考试的学子而言,有多不公平?

    你出生在北京上海天津很容易读好大学我认了;

    你有华侨加分民族加分各种特长竞赛加分我认了;

    你考研考博攀关系找熟人说情面试加分我也认了;

    大不了我拼尽全力多考几分甚至多考几次用努力弥补出身、用背影对抗背景。

    可是你竟然直接被录取,我连和你一起考试一起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这让我如何不愤怒?

    第三层愤怒:既得利益者想让子子孙孙都成为既得利益者,一个学术门阀竟然想做“铁帽子王”,阶层固化如此严重,怎么实现阶层流动?

    有人扒出来,董小姐外公是院士,材料学领域的大佬。妈妈、舅舅、姑姑、姑父都在同一所高校任教,父亲所在的公司曾经承接协和的工程项目,爷爷是协和的知名专家。

    用自身影响力给孩子找一个好工作,可能不少人表示理解,利用人脉突破规则上学校已经有些没有底线了,竟然还想让孩子成为顶级医院专家或者领导,继续维持家族荣耀?真想和周公子一样,“家族传承吾辈责”?真想世袭罔替啊?

    要知道给周公子递烟的胡副省长,已经落马了。副省级,差不多对应的就是院士。


    再复盘一下董小姐的六大逆天操作:

    1. 董小姐读了个巴纳德学院,据说还是转学进去的,毕业回国后变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本科。

    2. 董小姐本科读了4年经济学,凭借巴纳德学院的经历,包装成了哥伦比亚大学,然后堂而皇之地进入协和医学院,而且仅仅4年就博士毕业。

    3.入学的时候,董小姐学内科,毕业的时候变骨科,毕业论文写的是《跨模态图像融合技术在医疗影像分析中的研究》。

    协和医学院4+4就是为这些人量身定做的。美其名曰教育改革,实则全是各种利益交换。

    4.医院入职再变泌尿外。轮转期间沉迷于胸外科手术,要求改轮转计划,肺和肾甚至不在一个腔内!

    5.董小姐不到60页的博士毕业论文,还要分三部分凑字数。字数实在凑不够,一半是中文,一半是英文。

    其中有一个引用文章,竟然来自纽约时报。文章是:

    《Can AI Be Taught to Explain itself》

    翻译出来是:人工智能可以学会自己解释自己吗?这种和医学没有半毛钱关系的报纸文章,竟然被协和医学院博士引用?写这样的论文,普通本科生都毕不了业。

    6.规培减免,不去骨科等工作繁重的科室轮转,跟各类男医生打得火热,最后心甘情愿给肖医生当小四(也可能是小五小六)。

    短剧都不敢这么写:本科经济,研究生学内科,导师选的骨科,毕业去了泌尿外科,最后爱上了胸外。



    公众号:六儿世相大观 欢迎大家关注!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查看全文>>

    牛斗之域
  • 5216 个点赞 👍

    挺有意思的,问了一下认识的几个朋友:

    现在复旦上交北大华科华西和武大的八年制博士论文都要送盲审的,但协和八年制不用送盲审,我估计4+4论文也不用送盲审。

    我建议协和把所有4+4博士的毕业论文,全部重新送一次博士论文盲审。本次盲审通过,那博士学位照常拿,如果没过,博士学位取消。

    事情闹到这个份上,微博50个热搜16个都是协和的,不回应肯定是不行的。

    现在主要争议核心就一个:协和4+4博士究竟是不是权贵拿来当踏板的,会不会实际上都是水货

    权贵,协和是不可能回应的。

    那只能证明一下自己的4+4博士不是水博了。

    目前已经爆出来的协和4+4博士毕业论文来看,页数偏少,大概率工作量根本达不到博士毕业的要求。例如有金某的10+页博士论文,有董小姐30+页。这些论文都没有送过博士论文盲审

    所以4+4博士的论文统一都送一次盲审吧,盲审由教育部组织,发送给非北京的高校的相关领域专家,例如上交系、复旦系、中山医、华西、湘雅等医学高校。

    4+4博士论文需要匿名,和其他协和5+3+3博士、八年制博士混在一起送审。

    如果本次盲审通过,那博士学位照常拿,如果没过,那就延毕。

    我相信4+4里肯定有具有真本事这能力的人,如果论文质量过硬,送盲审根本没有任何损失。

    查看全文>>

    杜氏利什鳗鱼饭
  • 5041 个点赞 👍

    卫健委能查个屁,董小姐那路径规划,就是奔着卫健委去的。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呐?!

    查看全文>>

    AeroX
  • 4168 个点赞 👍

    大概率板子轻轻落下,或者小惩薄责

    恰好我前男友读的美高里面,学长学姐就有好几个4+4的,xhs上的4+4名单里也有几个我认识的,一起聚会和party过。

    其实这种事在留学圈子里早就不是秘密了,除了YL系统,另外七个系统还有几条路径回报率很高,而且留在医院系统的方式不唯一,很多还可以通过大企业转进去(大企业里的PEI访谈、或者client pool就是开这个口子给有资源的人),都是身边人经历+我看到的。

    我之前寒暑假回国看病,也都是找家里在医院的亲戚帮忙指定科室里的大夫,一般首先屏蔽掉管理岗行政职务出身的,那种30出头就一堆白头发,或者谢顶的中年人,如果还是主治,一般级别不会太高,也没空评职称,都是扎根临床的老实人,信得过。

    小时候在帝都读书,初中短暂待过101中学,身边的同学看似默默无闻,实则家里深不可测,而且越是【看似稳定】的部委,G企,越容易近亲繁殖,而且这种繁殖的方式和力度都是外界不知道的。

    很多人以为黑幕都在医院,其实不然,高校系统和油水大的民企,外企才是核心。之前在华尔街的一个投行实习,恰好当时有个项目就是医药类的,里面的草台班子、桃色八卦、暗箱操作比现在公开的要劲爆许多。

    当时投行一个组里5个人,只有我一个牛马干活的,因为我是靠自己找的外企POC推荐人,自己联系的路演理事,于是顺理成章成了接触敏感信息最多的人。

    当时我们组有两个女生,都比我大几岁,家里都有院士和医疗卫生口的领导,这两个人都没有参加高考,但都在同一所知名985里,而且平时不怎么上课,国内都要mid term了,这俩人跑到华尔街投行做路演,和美资药企的管理层谈笑风生,午餐会冷餐会天天都有,有一次我被指派帮忙做翻译,听到那个美企的董事笑着问其中一个女生要不要去他们公司的并购组工作(M&A组是真能学到东西啊),我当时脑海里过了一下,我记得在那个公司官网上没看到这个职位啊,过了一会我才明白自己幼稚了,这个核心的职位肯定要留着给这些有资源的人啊,后来听说那个女生拿了投行的推荐函以后就以key person的名义跳过去了。

    因为给其中一个女孩子做翻译做了几次,一来二去大家熟了,就和我说了一些心里话,在她的认知里,【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有关系】,而且以后【一定要回父母的系统里工作】,我当时还问对方是不是毕业就回去,对方说肯定不会,而是要先去【系统对接的企业里做管理层,等资历熬满了再回系统】,最夸张的是,这些人无论走到哪,企业的PDCA管理模式OKR考核360环评PIP考核这些都不会打到他们,反而会通过这些考核标准帮他们筛选掉竞争对手,扶着她们上位。

    后来每次实习的时候,看到那些大一就50+的KPH,CPH,或者2-4个POC推荐人的时候,就打心底里羡慕。

    不要觉得高校或者医院一家就能决定这么大的事情,我就亲眼看到BAT某家的投资部总监,和某大PE一起到985,211里走访,然后就能定下哪些人允许交换,哪些人可以走XX通道,包括现在被顶到风口浪尖的北科。再比如打商赛,我刚上大一的时候还沉迷于打商赛,后来自己在投行才知道,商赛的参选者大部分是炮灰,天龙人都有自己的资源线,具体到进哪个学校、跟哪个导师写paper、导师资源有啥、去什么公司跟什么mentor、刷多高的KPH、路演嘉宾都有谁、POC推荐函怎么写,这些人的父母对全球范围的资源都是如数家珍,而且专门找【高校-资本】结合的专业,其他人还在刷商赛刷case改简历的时候,人家已经在企业里列席舆情分析晨会了,别人需要读4年才能去的公司,她们花点钱找一些企业管理层做几个月的访谈,费率是读研费用的几分之一,就能在大二阶段拿到内定机会,哪怕后代再不会读书,在这种巨大的信息差是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他们的子女始终占据食物链的顶端。

    PS:读研是我所见过回报率最低的路径了,不管国内国外,我身边大多数学长学姐都是大二前就内定好了要去的企业,通常高中就开始进入投行咨询PE或者甲方的管理层里做路演,然后寻觅Relationship hire的资源,这种不是简单的refer,都是成为企业的key person,比如某米的高管就把他的小孩放到贝恩资本了,大三的时候就内部完成了5轮面试,每一轮都是【打点好的】,比如第一轮的面试官是孩子的IDR路演理事,前期在访谈的时候费率就谈妥了(刀乐结算),第二轮面试官是第一轮面试官的MBA同学,第三轮面试官是第一轮面试官的老上级,第四轮面试官是某米高管的前司手下,第五轮皆大欢喜普天同庆;读研的费用反而比这种关系打点贵许多,且读完岁数大了也和社会脱节了

    还是之前提到的女孩子,打算在北美直博,但真不是读书的料啊,后来听说她爸爸就给她走的4+4,因为她爸爸的同学帮忙,我前男友最好的兄弟在医学院读博,曾经是某高考大省的Top考生,读博读到抑郁,结果这个女孩子一边读博一边玩耍,还帮着医院对接咨询公司,PE和投行圈的项目组,等于还有了一份收入,可能在普通人眼里很难想象

    还有更夸张的,我在麦肯锡里的POC推荐人和我说的,外企里Young program的招聘,还有各地的高层次引进计划,其实就是给有资源的小朋友准备的,比如高三拿到摩根大通的IDR路演机会,大一进入创投圈的demo day现场刷存在感(YC demo day),大二就以公司法人的名义拿到【专利授权】,此时MBB或同等级别的甲方企业会求着这些小朋友接受【大媒体】采访,这些顶级刊物和媒体是普通人想都不要想的,没有POC推荐和路演背书,给各种企业送钱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并非外界想象的,老师的孩子还是老师,其实很多老师发展到系主任或者学科带头人以后,子女反而会进入商圈,同样商圈的后代也会有一定概率返回学术圈,双方【互惠互利】,比如之前我参加的麦府某客户的IDR路演,制造业企业,需要评估一个项目标准,麦府就先帮一个讲师运作+评职称,然后和校方一起运作重点学科攻关计划,等到拿到资质且牛马研究生到位以后,以校方的名义对各家企业做评审,此时那个讲师的子女也顺利被麦府特招,于是这家企业在【众多评审企业里】脱颖而出,全程【干干净净】,进“全省先进名单”和回家一样容易,之后还拿了好几次省级的ESG和新能源补贴,然后反手就一波光明正大的裁员,最后从实习生到教授到甲方到麦府大家都很高兴

    一个学术讲师一旦和商业资本沾边,就会吸收大量社会资源,并形成垄断,这些资源反而也会反哺在讲师身上,让他们在职称、头衔、科研经费上获得回报,一切都悄无声息,合法合规,子孙世袭也不是不可能。

    越是高薪酬高回报的行业,其实竞争都不在明面上,都是幕后的财力、推荐人之间的角逐,别以为都是刷case打商赛拼学术上去的,我一个澳洲水本的在校生都可以不通过网申进去工作,可想而知那些天龙人呢。这是普遍现象,而且是维持行业运转的大基石,想不出什么解决办法。

    查看全文>>

    波波橙
  • 3418 个点赞 👍

    这批学阀就是当年哭着喊着住牛棚如何悲惨的那批人吗?

    查看全文>>

    奔雷手文泰来
  • 3392 个点赞 👍

    董小姐特别之处就是,

    能够同时涉及五大社会敏感议题:教育公平、医患信任、婚姻忠诚、阶层固化和学术腐败

    放在股市里就是个多题材的龙头牛股。

    还没有人送礼物,鼓励一下作者吧

    查看全文>>

    王桥宝
  • 293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夏冬
  • 2435 个点赞 👍

    其实现在已经没有人在乎肖飞和董袭莹的那些事了。

    舆论在乎的是,究竟这么多年的协和4+4培养了多少公子与小姐。这背后究竟有多少利益输送。

    卫健委敢来个顺藤摸瓜吗?

    卫健委敢把所有4+4的人员教育经历公布出来吗?

    而且不止是4+4,这么多年来,那么多特招艺术生体育特长生还有校长推荐等等入学都有多少人是这样呢。

    这根本不是卫健委可以摆平的事,所以最终的调查结果肯定是弃卒保帅。

    说句不好听的,是谁推荐了董袭莹的,估计这个推荐人都是安全落地。

    查看全文>>

    我是小呀小未名
  • 228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阿圈
  • 2164 个点赞 👍

    如果只是卫健委,我建议就不要查了。

    卫健委查不动2个院士和一大堆其他系统的高官

    真要查,最起码指定一个其他老少边穷省份的纪委搭班子。

    我已经被恶心够了,用不着过几天在看一份莫名其妙的公告以后无能狂怒。

    查看全文>>

    沉默彩虹
  • 1970 个点赞 👍

    这不完全是卫健委的责任范畴,至少也应当有负责央企纪检的中纪委介入,因为毕竟还涉及到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违规经办企业、子女代持股份的问题[1]

    董小姐的“完美”升学路径也好,甚至是最后被查出有的论文粗制滥造、学术造假,都是小问题。她和她的家庭只是利用了有极高信息壁垒的信息差走了捷径罢了。董小姐为什么敢于在十八大之后为担任国企高级管理人员的父亲违规代持其父在民营企业的股份,这才是应当被注意到的。中国医学进步不期待董小姐,但全民所有的经济利益,却实实在在地被蚕食。

    有类似董小姐问题的人或许不止一个,但大概率也会有真才实学的同学;想因董小姐一人而想要动摇掉4+4模式,只靠民意、只靠卫健委?可能,但很难。真正耐人寻味,也真正是主要矛盾的应当是——

    为什么董小姐能够利用上这一信息差?Times、US News、QS前100里找到了美国留学人员里众所周知的有操作空间的哥大,又擦边踩上了哥大巴纳德学院,更厉害的是在没有任何生物及医学背景的前提下,找到了两位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推荐人,把她送入协和医学院。

    为什么董小姐的父亲所在单位能够承揽董小姐所在单位和董小姐母亲所在单位的工程建造项目的监理?虽然董小姐父亲所在单位中冶建研院本应当聚焦的主业是冶金工业建设项目,而非医疗建设领域[2]

    为什么董家父女胆敢共同违反廉洁纪律,在其父担任需要强监管的采矿业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期间违规经营企业并为其父代持股份?而且是在十八大召开之后,或许这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纪委通报中的表述——“不收敛、不收手“。

    董晓辉,以自然人股东身份出资并担任北京君晓股权投资中心的法定代表人,企业曾登记名称为北京君晓股权投资中心(普通合伙),社会统一信用代码911101083355221691[3]。在另一个热搜问题中,至于有人试图把她们父女做切割,董明辉这个姓名,在公安部姓名信息查重系统上北京地区不足10人董袭莹这个姓名,全国不足10人。前者的单位又凑巧承揽后者所在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还要进行切割,有意欲何为?

    2014年6月25日~2019年10月22日,董晓辉任北京远达国际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经理、董事,该公司为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4]。但是在此期间——

    2015年8月5日~2016年1月12日,董晓辉违规担任该民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以自然人股东身份认缴300万元的股份[3]。这个时间区间与前者有重叠

    2015年11月13日,董晓辉以自然人股东身份继续违规持有该公司股份,并追加认缴出资人民币120万元,追加认缴后其总股份为人民币420万元[3]

    这是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7月印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视若无物?

    2016年1月12日,董晓辉将北京君晓股权投资中心的法定代表人身份转给其女董袭莹,且同时将其持有股份一并转让给了其女董袭莹,董袭莹一直持有该股份至2018年11月12日[3]

    这些行为又将2009年印发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职工持股、投资的意见》视为何物呢?
    原回答中——
    2016年7月25日,董晓辉出任中铝(阳泉)矿业有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执行董事),
    而该企业为中铝集团的100%全资控股子公司。矿业是纪检的重点强监管领域。

    感谢评论区“就不告诉你”的斧正,阳铝的执行董事与当事人同名同姓,但在爱企查网站中并未作区分,现已更正信息,但并不影响董小姐父亲在国企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期间经营企业、子女代持股份的行为事实此前提交的材料也已经完成补正并重新提交

    董小姐出轨怀孕事小,学术履历事中然而她们父女共同违反廉洁纪律的问题事大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以上。

    ——————

    关于评论区的问题,我只能说我绝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普通人受到

    老师前日回答的感召,做了一个平凡的普通人能做的,写了该写且也能写的,把材料交给了应当知道的部门,而且不止一个。剩下的,就是耐心地等候结果吧。

    希望各位看官第137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快乐,也希望在五一劳动节期间,这个事情能有一个公理昭彰的解决进展

    参考

    1. ^中纪委. 党纪学习教育每日一课《从事那些营利活动属于违规行为》 https://www.ccdi.gov.cn/specialn/mryk/202405/t20240515_348198.html
    2. ^中冶京诚赛瑞斯雄安新区中标捷报频传 https://www.ceri.com.cn/xwzx/jcyw/202412/t20241231_64743.html
    3. ^abcd北京君晓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工商登记信息变更记录 https://aiqicha.baidu.com/company_detail_29585082356549
    4. ^北京远达国际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https://aiqicha.baidu.com/company_detail_30404991614321

    查看全文>>

    风正一帆悬
  • 192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大黄鱼
  • 1767 个点赞 👍

    协和4+4这件事最大的价值,可能不单单是对医疗行业水下操作的曝光,而是对于阶层上升通道的制度性思考。

    因为他太极端了,在这一件事里,凑齐了几乎所有极端因素。


    首先,这件事发生在医学领域,在过去几年大众讨论中,行业祛魅普遍是集中在文科专业

    比如新闻学,女性学,工商管理,这些专业早已被大家认为是没有含金量,非常容易混文凭的行业。

    但医学,还有物理学数学等专业,一直被大家认为是“硬核”专业,难度极高,操作空间极小,含金量拉满。

    包括之前姜萍事件,姜萍事件中很多支持者并不是信任姜萍,而是信任数学。因为大家觉得数学领域不可能存在造假,会就会,不会就不会,吹的再高,数学题做不出来,怎么可能造假呢?

    这也是为什么知乎成为质疑姜萍的大本营,因为知乎上真的有很多实打实参加过数学竞赛的选手,他们清晰的知道,数学造不了假,但数学比赛里确实有操作空间。很多参赛经验丰富的选手甚至能判断哪几个步骤有操作空间。

    同样的,医学,医学是实打实要治病的,混再高的文凭,最后还是要上手术台说话,怎么造假?

    但协和4+4这件事,打破了过去这个认知,哪怕硬核如医学,还是能有操作空间。


    其次,这件事发生在协和,协和是什么地方?医学殿堂,过去混文凭水专业,普遍是集中在留学圈的野鸡学校。比如全网闻名的某国一年制硕士。

    大家早已知道,海外一些排名靠后的学校,门槛极低,难度极小,只要交钱就能混到毕业证,甚至诞生了专有名词,水硕

    上周热门不是某留学生发帖质疑大家对留学生带有偏见吗,本质就是这块曝光太多,导致玩法完全透明。


    但协和,还是协和博士,基本没有质疑的,从来没有人会说协和是野鸡学校野鸡专业,所有人都认可协和出来的医学博士,水平一定是在线的。

    但这一次协和4+4,也彻底打破了这个认知。哪怕权威如协和,也还是有操作余地。

    最后,是4+4这个制度,这个模式并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草台班子方案,而是源自美国医学界,有足够规模,足够体量的成熟落地方案。


    也就是这件事,从台面上来看,正确度进步性成熟度是拉满的。

    最硬核,最不可能造假的专业,医学,

    最权威,最高大上的执行机构,协和。

    最进步,代表国际医学前沿的成熟方案,源自美国医学界的4+4

    这是过去几十年,自由派开放派公知阵营做梦都不敢想象的阵容,最梦寐以求的模式了。

    过去那么多人质疑高考制度落后保守一刀切,提出各种替代方案,什么快乐教育国际视野,有多少能比上这次协和4+4的?

    有谁敢说硬核度超越医学?有谁敢说自己比协和权威?有谁能拿出4+4这样的成熟落地方案?

    甚至哪怕是一个保守翼大众,你把这个模式放他面前,他大概率也会赞同。因为这个方案看起来真的在各个方面都挑不出刺来。

    但残酷的事实是,看起来如此进步如此美好的方案,最终还是被证明,可以钻空子。


    而被视为保守落后的高考呢?

    有人质疑他没有变通一刀切,有人质疑他分数即一切,有人质疑他拘束人才创造性压制天性

    但有一点没有任何质疑

    他公平


    他公平到,哪怕如董小姐这般背后家族有如此多位高权重者,她都绕不过高考。

    因为从目前爆出来的资料看,董小姐家族亲朋好友遍布整个医疗教育体系,有大学教授,有医学大师,理论上只要进了大学就一路畅通一帆风顺的,为什么还这么纠结?说到底,高考这个环节绕不过。

    又是去海外留学又是申请社区大学转学校转专业,绕了这么大圈子走了这么多流程,本质就一个问题,她过不了高考。

    董小姐高考如果能考个600多分上个医科大学,他们家族运作空间大的多,绝对不会弄到今天这样。

    那么多人费尽心思把中小学发明比赛弄的和诺贝尔提名一样,本质也是一个问题,绕不过高考,所以只能在高考为数不多的加分这块想办法。


    所以,灵魂问题来了,什么叫做“好的制度”?

    过去这些年无数人提出过自己方案,有认为要尊重人性的,有认为要追求进步的,有认为要引导创造性的,还有认为要维护弱者的,但作为一个制度,一个在国家层级规范所有人的制度

    我认为核心的核心,一切的基石,就是公平。

    做不到公平,光凭嘴上说的那些进步包容,别人可以想出一万种玩法,用各种办法定义“进步”,定义“弱者”。

    再进步再理想再展现人性光辉的制度,如果无法保证公平,那就是空中楼阁,就是会被封建保守但公平的旧制度暴打。

    甚至不需要全盘公平,哪怕做到局部性的,每个省市范畴内的公平,都能吊打其他了。


    所以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我觉得大家在起手大谈什么包容进步维护弱者,那能不能一样之前

    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他公平吗?


    十年春,齐师伐鲁,曹刿请见。

    鲁公问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对曰:“小恩小惠,没有惠及所有人”

    鲁公问曰:“祭祀神灵的牛羊丝绸,从来都是严格按照标准”曹刿对曰:“经书口号喊的好,但经书无法帮你杀敌”

    最后鲁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明察秋毫,但都尽力做到公平。

    曹刿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很多人嘲笑古人落后,但大部分人甚至都没理解,千年以来无数古人把这个故事刻在书本上,是要传达什么意思。

    查看全文>>

    卢诗翰
  • 174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南乔
  • 1711 个点赞 👍

    其实更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前几年医疗反腐开头风风火火,结果几个月后就虎头蛇尾了。

    这阻力,感觉比拿下正国级都大。


    所以我在知乎上反复的说,跟政界相比,学术界那才叫水泼不入针扎不进的利益共同体。而且学界的“权力”传承比政界nb的多得多,还合法合规。

    一个省长,要把自己儿子运作成市长,得费老鼻子劲儿了。

    但一个院士,要把自己儿子运作成青千,可简单得多得多。

    查看全文>>

    幼发拉底河
  • 1596 个点赞 👍

    真诚地建议,在金融口开一些口子,设一些萝卜空岗,专供给蠢蛋二代,验资,让他们带资上班。

    一来,把冰箱里的钱拿出来流通流通。沉底的钱,对哪一方都是纸,实在太浪费了。

    二来,没人会真的让这些蠢蛋去干活金融的行活,大家对钱还是很认真的。所以不太能影响到我们这些真正干活的民工。

    三来,沾钱的行业的花活多,从业者的嗅觉也灵敏。一旦发现二代的爸爸不行了,针对性地坑这些蠢蛋可以说是比较容易,也算是某种替天行道了。

    我是认可反腐成果的,现在相比20年前,可以算是海晏河清了。

    但还是有很多的遗留问题,比如十八大之前缩了手的、积极退赃的、留置之后“积极”退赃的。这些人仍有能量,甚至有一部分仍持有远大余合法所得的资产。

    除了遗留问题,还有新型腐败的滋生(其实也不算新,都是阿美多少年的东西了),其中很多操作,老百姓已经举证不了了。

    问题总是比办法先出现,人性总是跑在道德的前面,这是没办法的。所以说,反腐永远是进行时。

    好在,遗传有多基因效应,再聪明的也控制不了遗传度;再加上二代们的生活太容易,没那个渴望度,成就感系统不容易建立起来。所以二代三代总是会出蠢蛋。

    你让这些蠢蛋进医疗系统,对中国的医生来讲,简直太残忍了。我毕业干八年独立在上海买房子了,读医的校友还没有完全就业,简直太惨了。

    不光是对干活的医生残忍。让这些蠢蛋干行政更不行,她能抽查病历?能应对飞检?能设定临床路径?能管理医品库存?还是能优化诊疗流程?

    但我百分百相信她可以搞招聘、搞设备采购。

    民生领域,容不下几条北极鲶鱼。

    二代不就是要头衔吗?一代不就是没办法承认“二代是蠢蛋”吗?带资去金融上班吧,名片给你烫金、头衔给你凑150字,专门搞个办公室给你们这些拍vlog。甚至只要你们出资,给你们每年搞峰会联姻也行啊。金融口太喜欢有钱的蠢蛋了,大家爱你还来不及,绝不会因为你脱岗、当小三就怼你的。

    只要钱从冰箱里出来,能流通起来,就不会产生普遍的固化,社会才有相对的公平,我们这些老百姓读的书、干的活才有那么一点点意义。

    反腐也是技术活,最终还是要指标说话的。我对国家的反腐有非常强的信任感,因为我通讯录里有近十位陆陆续续进去了,这是实实在在的。但我的小朋友一天天在长大,我希望反腐再搞快点,再搞大点。我喜欢看,爱看。

    也奉劝一些一代,不要迷信自己,不要迷信自己的基因,人生这玩意……是真的难讲,你把成功只往自己身上归因是很可笑的,特别是智商,你自己想想,你死之后有没有人愿意把你的脑花子切片研究研究?狗都不要好吧。

    我大学的教授,没退之前大小也是个知名学者,现在常常在网上扫码付款测智商然后发朋友圈,每次数字都不一样。

    所以,没意义。别看个康熙唱个五百年,把自己搞魔怔了。

    查看全文>>

    咱们聊聊
  • 151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遣龙治水
  • 1456 个点赞 👍

    卫健委根本奈何不了董,也就是规培不合格,以后重新规培,顶天就是吊销医师资格~倒是能把肖大夫当祭天的猴子往死里搞…至于协和和4+4,根本不是卫健委能碰瓷的~院士们?更是屁事都不会有~~中山的宋院士还不是又出来继续做报告了嘛,他那个天才儿子还在“钟南山班”吧

    这件事让卫健委出面就是想控制事件范围,说还是作为医疗事件处理~真想动手术,发文的应该是纪检委

    4+4是王辰院士提出,诸多院士签字站台,国内顶级医疗学府提出来的制度,因为一个董就被彻底否定?想从专业上说明4+4不合理,起码要有更多同级别院士签字吧,哪个院士会签?直接行政部门来处理,不就是典型的外行领导内行吗?前段时间学术不端波及的范围更大,后来破“四唯五唯”到底破了什么?这种专业性“板结”无解。

    必须强调的是“临床医学已经是专业门槛最高的垄断领域了”,这个口里的各种X代,能混下去的,多少都有点真本事~董这种也就是临床洗个澡的“大闸蟹”。绝大多数真的在一线的医生,专业能力是没问题的。上了手术台,院士的推荐信摞成山,你找不到阑尾也是要出事的~

    仔细研究了一下4+4,这玩意动摇了教育体制的国本了,表面是参考美国的医生培养,实际上是用海外本科绕过了国内高考,双推荐信绕过了美国医生高考(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2000年后成功复辟了魏晋的“察举制”(海外学历证明经济实力,推荐信证明人脉实力),如果在其他学科推广开,高考这个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就失去意义了。这件事之后,会有很上层的人出来叫停类似操作。

    补充一点,协和其实也有一个MINI版本MCAT,作为这些4+4的入学考试,但美版MCAT是全美医生协会统一命题,协和这个是自行命题,二者的差别大概相当于全国统一的研究生考试和学院自命题的复试笔试,对于能拿到院士推荐信的董某们,纯粹是个形式。

    查看全文>>

    通辽可汗本汗
  • 1396 个点赞 👍

    董小姐事件算是让我有点理解古代抄家灭族的合理性了

    查看全文>>

    随便
  • 1360 个点赞 👍

    原答案只有我自己可见了,整理了一个简化版发出来,多备份一下,和大家共同交流:


    在当前,
    协和的临床技术水平和我国排名前20的其他医院实际上已经没有代差了。甚至,在一些外科科室中,协和与对应科室的行业第一相比已经掉队了。所以,其实当下的协和,在许多方面其实已经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了。这对于医疗行业内的人已经是公认的了,但是这个认知暂时还没有扩散到社会上的老百姓。所以,现在这个4+4的事件,相当于直接把协和的百年招牌砸给最广大的老百姓看:原来这个招牌的内部已经腐朽成这个样子了?
    ——这很可能让它原先的“不破金身”出现一点微小的裂痕。而裂痕是可以不断扩大的。


    ——最后再说几点个人看法:
    1.京圈真的恶臭。
    2.协和估计有人要掉乌纱帽了:在上面看来,上交也有4+4,办了二十多年了,招生和培养方式和协和4+4完全一样,每年招的人数也和协和差不多,都在30人上下。怎么上交4+4就不出这种人、这种事,协和4+4第一届、第二届就出这种事了。这不说明协和的风气有问题吗?而且这个董某就读的四年间,竟然还是协和力捧的“优秀学生”,四年来新闻稿、公关稿拉满,毕业时也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你说上面怎么看?
    3.这事情最大的影响是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让正常的11~12年学制的同学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我是八年制的,其实大学生涯要比五年制的同学要幸福得多,那些五年制的同学我看着都心疼(他们距离博士毕业共需要11~12年)。但是,毕竟我读八年制是靠我高考分数硬考的,至少没有引起社会不公,所以其实拉不了什么仇恨。这个董小姐完全就是一个烂人强行开绿灯开上去的,赤裸裸的社会不公,仇恨值拉满,连带着协和的名声也臭了。
    4.协和最大的问题在于,在4+4问题上采取了“宽进宽出”,最后把自己给害了。你要搞人才培养的创新,那要么就严进宽出,严格把控好招人的过程,(比如设置一个足够正规的MCAT考试,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美国的MCAT考试是啥),避免天龙人的操作;要么就宽进严出,要求自己的学生扎扎实实通过博士毕业论文盲审,这样其实也能让天龙人知难而退。结果,协和在收人的时候漏洞百出,在培养的出口(也就是毕业)上疯狂放水,连博士毕业论文盲审都不用。这种玩法,出事情是必然的。
    (至于说“严进严出”,不要对不可能的事情抱有不该有的期望,哈哈)




    ——最后说几句心里话:因为我在知乎上发了不少我低年级时候的学习笔记,所以吸引了很多低年级同学,以及五年制考研的同学来阅读,我和他们的交流也很多。这些同学可能在一些能力上未必有那么高,但是,他们真的很认真在学习临床医学知识,很认真地想做一个好医生。我把我的知识和观点和他们交流的时候,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得到新知识之后的愉悦感。所以,我觉得,这部分同学,才是整个医学界未来的脊梁。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断把自己的一些临床知识文稿发表在知乎这个平台上的原因,因为我觉得帮助好、服务好这部分同学,才是对整个国家的医学事业的发展帮助最大的做法。加油吧少年们,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烂人烂事虽然多,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后再补一点我个人关于“医学生学科交叉”的个人体会和观点:真正有能力和想法进行学科交叉的临床医学学生,他自己就有能力自主学习,而不需要走这种类似于“4+4”这样的“卡bug”的路径。正所谓“差生文具多”,真正的高手哪需要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路径,对一个医学以外的交叉学科专业,学着学着就会了呗。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那么丰富,只要一个人想学,随时随地可以学,而且学得不比科班来的差。正常的八年制或者正常的5+3+3的医学生同样可以鞭策自己实现学科交叉。临床医学专业对个人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从来都不是一种限制。我本人在医学之外的某两个学科上也是能够达到对应学科的科班水平的。

    此外,我认为在学科交叉的时候,应当是“先有医学,再有其他学科”,而不是“先有其他学科,再有医学”。因为:代码出bug了可以重新再调试,数学公式推导错了可以回头再想想,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没做好可以重新多次尝试。但是,看病时诊断给别人下错了、用药剂量没掌握对、手术时的操作出现了偏差,患者就实打实地受到了巨大伤害了,往往是没有第二次补救的机会的。

    医学是立身之本,请有志于此的人不要搞错优先级。这其实也是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在此处供大家批判。

    查看全文>>

    圣洁的铃音
  • 1310 个点赞 👍

    董小姐们的十年浩劫期间的历史文件

    查看全文>>

    Telylex
  • 128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荣值
  • 1245 个点赞 👍

    医疗界针对医改方向存在冲突,也就是临床医阀VS科研学阀

    本次事件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大量医生的迅速站队点火。背后的暗线,就是临床医阀冲击科研学阀,通过舆论示威增加议价能力。

    这个事件里,4+4被揭了老底,临床医阀底裤没被揭可以尽情输出,不等于ta们就很白。


    现在的医院,5+3+3规专培体系引进大量奴工,破坏了原有传帮带系统。主刀医生流水线开台、规培奴工只使用不培养、病房管理扔给学生草台班子。

    再叠加科研问题,结果就是30岁医生临床水平相比老一辈已经严重下滑,大医院新入职医生(就是董小姐这阶段)的水平,还不如老一辈20多岁医生。

    现在的不少医生先规培科研入职上副高,30多甚至接近40再练临床手术

    --拿病人做练手经验包没啥问题,但现在的规专培30+科研神医,却不像20多岁练手的老一辈,有老师手把手护航了,身边只有巴不得摔个嘴啃泥的同事。

    结局就是ta们空顶着一张让人信赖的中年脸,其实啥也不会拿病人练手,这危害可比董小姐那几十个影响有限的4+4大多了。


    临床医阀方面的主要诉求,是推进专培、增加廉价劳动力

    通过压榨学生、延迟学生成长和独立,降低医院劳动力开支。维持医院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稳固自己通过作为医企勾兑掮客的身份、保持牟利的垄断地位,而不是4+4改革。

    科研学阀的主要诉求,是临床医学家改革

    通过加强临床医生与科研的绑定,增加科研投入在医疗中的权重,把科研能力变成评估医院水平的核心能力。从而将科研学阀,尤其生科学阀的吸血对象,从科研拨款延伸到规模大的多的医疗经费。

    当然了,决策中话语权最高的是第三方:医保/甲方。

    其诉求就是时而利用双方诉求推进决策,时而收拾双方扫清障碍,以降低医保开支,维持老龄化社会下医保的可持续性。

    卫健委其实是代表这一方的,强者不需要诉求,只需要干就完事了。通过顶住医生的哭爹喊娘,强力集采+DRG+年薪制,让临床医阀和科研学阀都难受。

    他们下来查临床医阀和科研学阀打架的问题,一点没毛病。



    简单的鉴定方法:临床医阀言必称规培专培,科研学阀言必称医学科学家。

    临床学制问题的本质,是临床医阀和科研学阀,对学生廉价劳动力的不同分赃方式。

    在双方利益勾兑后,通过规培专培、科研评价临床这两方面,同时压榨年轻医生/医学生。

    所以不论几加几,产出的学生水平都很差。学习时间虽然越来越长,但临床水平远不如本科实习后直接参加工作的老一辈。


    想维持公立医院的医疗质量,同时正常的进行医学生培养,只有一个办法:把临床医阀和科研学阀一起干掉,停止打着“培养”的名号压榨低级劳动力

    科研方面,把科研踢出对一线临床医生的评价,临床方面,停止为了压榨低级劳动力,而故意延迟授薪、故意锁死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培养阶段,按劳分配给一切形式的院内工作发工资。


    5+3+3(专硕博)路线中,需要在医院廉价劳动6年,所以临床医阀喜欢5+3+3,认为本院培养的5+3+3是嫡系。

    5+6+3+2(学硕博)路线中,同时交了6年科研徭役、3到5年临床徭役,临床和高校双方都喜欢。但学生不喜欢,认为这纯纯的是冤大头。

    8+1/3(八年制)路线收分高、生源好,抬高录取分数线给学校挣面子。但是临床徭役交的太少且质量差,因此学校喜欢八年制,认为是门面嫡系,但医院就业的时候却常常给八年制甩脸子。

    一些一线临床代表人物,尤其某些高利润操作性科室、依赖廉价劳动力进行周转的明星医生,是直接公开抵制八年制的。


    4+4刚开始推的时候,画的饼是4+4(美式MD)+4(美式规培)+2/4(美式专培),主打让各方都能吃到爽。

    但实际落地后,后面的美式规专培太得罪人、阻力偏大,就没推行下去,临床部分直接套的八年制,1年简化规培或3年博士后并轨规培。

    由于4+4本身医学基础又不够背景还深,医院收到的规培徭役不仅时间短,质量连八年制都不如,简直是在哄实习生,不敢往死了用。


    因此2019年王头在新英格兰发文推介4+4,第二年协和医院直接就有人发评论反驳。怼本系统1号的评论能发上期刊,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一整个派系撑腰的,是内部冲突公开化的表现。

    事件发酵的一大原因,也是大量医生迅速分化站队并主动宣传,这才导致了潜在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包括4+4的学生资料如此详细,十有八九内部人泄露。

    查看全文>>

    陈仙男大天才
  • 1089 个点赞 👍

    董某的一系列操作,就是为进医院管理层或者卫健委铺路

    也就是说

    卫健委充斥了走小路进去的人

    自己查自己?

    能有什么结果?

    另外,王辰堂堂一位院士

    为了利益勾兑

    竟然7年不遗余力的强推4+4

    就为了包上权贵的大腿

    这种人是院士的耻辱

    要么剥夺院士称号

    要么就是承认,院士里这种乐色太多了

    查看全文>>

    新污染物监测
  • 1072 个点赞 👍

    董小姐验证了一句话君子之泽三世而斩。

    协和王辰院士的最大贡献就是恢复了察举制,让这些衙内能钻进协和。

    看来盯着她家的人也不少,不然不会挂热搜到现在。

    万能的网友们,继续努力啊。

    查看全文>>

    今天不喝奶茶
  • 103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不与沙鼻交高低
  • 984 个点赞 👍

    自古以来,教育系统,最容易近亲繁殖、盘根错节、滋生腐败和利益交换。

    因为教育和学术圈子,属于“独立王国”,有着所谓“士大夫读书人”群体的共同堡垒,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铁板一块……

    在封建时代,这个群体往往罔顾国家利益、无视朝廷法度,结党营私,把持科举考试,垄断晋升通道,把国家的用人牢牢掌握在少数的门阀、世家手中。看起来公正的考试,也变成了他们投机取巧、勾兑利益、打造朋党圈子的工具。

    为什么古代某些名臣“门生故吏遍天下”?因为一次科举取士,就可以让他网罗世家新贵,让下一代各部门的接班人成为他的“学生”,将来,这就是个同荣辱、共进退的利益共同体,哪怕是国家,也休想撬动他们这铁板一块的“同盟”!

    明朝的“南北榜”案,为什么最后会闹成血流成河的结果?因为南方士大夫同盟的这块铁板太硬了,朱元璋都踢不动,他们设计的考试制度、他们定的考题、他们选的考生……完全就不给北方考生任何机会,再考一次,选上来的还是他们的人!他们还义正辞严说这就是“公平”!他们完全不考虑南北经济差距、战乱对北方的破坏、不考虑南方士族在朝中早已盘根错节、不考虑国家安定人心重振北方的大局!他们就是要和国家大政对着干!

    千万不要小看“读书人”、“士大夫”、“学术圈子”。

    天翻地覆能怎样?革故鼎新又如何?只要“考评”掌握在他们手上,“用人”也就掌握在他们手上。从贵族世袭、到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到科举……他们总能钻到空子,最终窃取一切。

    哪怕有人想奋发、想革新、也动不了这个利益共同体,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重要原因是——装模作样执行他新政的人,还是那些“旧势力”!

    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重要原因是——那些号称革命、咸与维新的人,还是旧时代的乡绅、地主、地方实力派,用竹竿把衙门前的瓦片挑落几块,就算是革命了!满清王朝巡抚提督们,衣服一脱,帽子一换,立马就是“革命政府”的元帅、议员。

    “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你看世界风云变幻,革命轰轰烈烈,其实那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意外……除了那几个千年一遇的“异数”之外,其他时候,历史似乎就掌握在那几个熟悉的姓氏手中,无论怎么改,怎么变,怎么发展,他们似乎永远都是胜利者。

    商朝的时候,他们是沟通天神的“大巫”,周朝的时候,他们是“诸侯”,春秋战国的时候,他们是“贵族”,汉朝的时候,他们是“豪强”,隋唐的时候,他们是“门阀世家”,宋朝的时候,他们是“士大夫”,明清的时候,他们自称“读书人”……

    他们和他们的世家门阀子弟,可以世世代代钻空子、享红利、不交税、不服役、无视法度、横行乡里、欺下瞒上、以权谋私、尸位素餐,他们可以公然反对改革,阳奉阴违,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掺沙子、拖后腿、带节奏、吹阴风、烧阴火、煽动“民愤”、故意把政策执行歪,让好的设计偏离轨道……最终他们还掌握话语权和解释权,他们可以把天下衰败的根源都甩给改革者和革命者,因为“书”是由他们来写。

    他们擅长搞“同学会”、“同乡会”、“师生情”,互相扶持,投桃报李,结成利益共同体,谋划各自的“生意”。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强者总是想要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就导致很多强大、聪明、能力超群的“一代”,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后代庸碌无能、衰败下去……所以他们就会被这个“体系”所以引诱、腐蚀、利用。宰相会栽培名将的儿子,名将也会投桃报李,给宰相家的公子镀金,教授会收“大师”的废物儿子读博士,大师也会给教授的废物后代站台“开光”……其他体系运作有困难,但“教育”、“学术”体系运作起来就太容易了,因为这是“独立王国”。

    这个群体自古以来就有着宗教般的“价值观”,善于对抗世俗政权,不给国家行政机构、监察机构进入的机会,他们甚至认为,这是“读书人的坚持”、“士大夫的操守”、“学术自由”。实际上,他们只是用这些作为幌子……来捍卫他们的共同利益。

    他们天然站在老百姓的对立面,他们可以公然喊出“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他们一贯站在世俗政权的对立面,因为中国的世俗政权自古以来就过于先进——大一统、废分封、立郡县、削诸侯、抑豪强、设置流官、创科举、国家统一财政教育军事……这从根子上在抑制“世家门阀”千秋万载的机会,所以,他们不甘心,明着对抗不了,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混进来,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规则的漏洞、最终鸠占鹊巢、蛀空整个体系。

    他们吃得满嘴流油,却骂秦始皇,骂商鞅,骂汉武帝,骂王安石……批判无中生有的“秦制”,批判“公权力”,只要国家开始对腐肉动刀子,开始关注大多数,开始重视公平,他们就叽叽歪歪什么“与民争利”,实际上,他们从来就不是“民”。

    他们还特别擅长拉大旗做虎皮,在古代,他们一口一个“圣人之言”、“三王之治”、“天命所归”;在现代,他们会一口一个“欧美惯例”、“西方先进经验”、“和国际接轨”、“向文明世界看齐”。

    这一切,我们都读过、见过、经历过,而且是无数次。

    你要真懂历史,就会发现,秦始皇太温柔、商鞅太天真、汉武帝太慈祥、王安石太善良……

    他们还保留了一点“味道”,或许是想让我们这些后辈知道,当年为什么会那样?

    送礼物用户
    1 人已送礼物

    查看全文>>

    申鹏
  • 927 个点赞 👍

    “反动学术权威”这几个字的含金量直线飙升

    查看全文>>

    Forerunner343
  • 86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NONE

4

  • 1
  • 2
  • 3
  • 4
  • 30 条/页
    跳至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