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事件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大量医生的迅速站队点火。背后的暗线,就是临床医阀冲击科研学阀,通过舆论示威增加议价能力。
这个事件里,4+4被揭了老底,临床医阀底裤没被揭可以尽情输出,不等于ta们就很白。
现在的医院,5+3+3规专培体系引进大量奴工,破坏了原有传帮带系统。主刀医生流水线开台、规培奴工只使用不培养、病房管理扔给学生草台班子。
再叠加科研问题,结果就是30岁医生临床水平相比老一辈已经严重下滑,大医院新入职医生(就是董小姐这阶段)的水平,还不如老一辈20多岁医生。
现在的不少医生先规培科研入职上副高,30多甚至接近40再练临床手术
--拿病人做练手经验包没啥问题,但现在的规专培30+科研神医,却不像20多岁练手的老一辈,有老师手把手护航了,身边只有巴不得摔个嘴啃泥的同事。
结局就是ta们空顶着一张让人信赖的中年脸,其实啥也不会拿病人练手,这危害可比董小姐那几十个影响有限的4+4大多了。
临床医阀方面的主要诉求,是推进专培、增加廉价劳动力。
通过压榨学生、延迟学生成长和独立,降低医院劳动力开支。维持医院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稳固自己通过作为医企勾兑掮客的身份、保持牟利的垄断地位,而不是4+4改革。
科研学阀的主要诉求,是临床医学家改革。
通过加强临床医生与科研的绑定,增加科研投入在医疗中的权重,把科研能力变成评估医院水平的核心能力。从而将科研学阀,尤其生科学阀的吸血对象,从科研拨款延伸到规模大的多的医疗经费。
当然了,决策中话语权最高的是第三方:医保/甲方。
其诉求就是时而利用双方诉求推进决策,时而收拾双方扫清障碍,以降低医保开支,维持老龄化社会下医保的可持续性。
卫健委其实是代表这一方的,强者不需要诉求,只需要干就完事了。通过顶住医生的哭爹喊娘,强力集采+DRG+年薪制,让临床医阀和科研学阀都难受。
他们下来查临床医阀和科研学阀打架的问题,一点没毛病。
简单的鉴定方法:临床医阀言必称规培专培,科研学阀言必称医学科学家。
临床学制问题的本质,是临床医阀和科研学阀,对学生廉价劳动力的不同分赃方式。
在双方利益勾兑后,通过规培专培、科研评价临床这两方面,同时压榨年轻医生/医学生。
所以不论几加几,产出的学生水平都很差。学习时间虽然越来越长,但临床水平远不如本科实习后直接参加工作的老一辈。
想维持公立医院的医疗质量,同时正常的进行医学生培养,只有一个办法:把临床医阀和科研学阀一起干掉,停止打着“培养”的名号压榨低级劳动力。
科研方面,把科研踢出对一线临床医生的评价,临床方面,停止为了压榨低级劳动力,而故意延迟授薪、故意锁死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培养阶段,按劳分配给一切形式的院内工作发工资。
5+3+3(专硕博)路线中,需要在医院廉价劳动6年,所以临床医阀喜欢5+3+3,认为本院培养的5+3+3是嫡系。
5+6+3+2(学硕博)路线中,同时交了6年科研徭役、3到5年临床徭役,临床和高校双方都喜欢。但学生不喜欢,认为这纯纯的是冤大头。
8+1/3(八年制)路线收分高、生源好,抬高录取分数线给学校挣面子。但是临床徭役交的太少且质量差,因此学校喜欢八年制,认为是门面嫡系,但医院就业的时候却常常给八年制甩脸子。
一些一线临床代表人物,尤其某些高利润操作性科室、依赖廉价劳动力进行周转的明星医生,是直接公开抵制八年制的。
4+4刚开始推的时候,画的饼是4+4(美式MD)+4(美式规培)+2/4(美式专培),主打让各方都能吃到爽。
但实际落地后,后面的美式规专培太得罪人、阻力偏大,就没推行下去,临床部分直接套的八年制,1年简化规培或3年博士后并轨规培。
由于4+4本身医学基础又不够背景还深,医院收到的规培徭役不仅时间短,质量连八年制都不如,简直是在哄实习生,不敢往死了用。
因此2019年王头在新英格兰发文推介4+4,第二年协和医院直接就有人发评论反驳。怼本系统1号的评论能发上期刊,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有一整个派系撑腰的,是内部冲突公开化的表现。
事件发酵的一大原因,也是大量医生迅速分化站队并主动宣传,这才导致了潜在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包括4+4的学生资料如此详细,十有八九内部人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