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教育系统,最容易近亲繁殖、盘根错节、滋生腐败和利益交换。
因为教育和学术圈子,属于“独立王国”,有着所谓“士大夫读书人”群体的共同堡垒,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铁板一块……
在封建时代,这个群体往往罔顾国家利益、无视朝廷法度,结党营私,把持科举考试,垄断晋升通道,把国家的用人牢牢掌握在少数的门阀、世家手中。看起来公正的考试,也变成了他们投机取巧、勾兑利益、打造朋党圈子的工具。
为什么古代某些名臣“门生故吏遍天下”?因为一次科举取士,就可以让他网罗世家新贵,让下一代各部门的接班人成为他的“学生”,将来,这就是个同荣辱、共进退的利益共同体,哪怕是国家,也休想撬动他们这铁板一块的“同盟”!
明朝的“南北榜”案,为什么最后会闹成血流成河的结果?因为南方士大夫同盟的这块铁板太硬了,朱元璋都踢不动,他们设计的考试制度、他们定的考题、他们选的考生……完全就不给北方考生任何机会,再考一次,选上来的还是他们的人!他们还义正辞严说这就是“公平”!他们完全不考虑南北经济差距、战乱对北方的破坏、不考虑南方士族在朝中早已盘根错节、不考虑国家安定人心重振北方的大局!他们就是要和国家大政对着干!
千万不要小看“读书人”、“士大夫”、“学术圈子”。
天翻地覆能怎样?革故鼎新又如何?只要“考评”掌握在他们手上,“用人”也就掌握在他们手上。从贵族世袭、到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到科举……他们总能钻到空子,最终窃取一切。
哪怕有人想奋发、想革新、也动不了这个利益共同体,因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失败?重要原因是——装模作样执行他新政的人,还是那些“旧势力”!
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重要原因是——那些号称革命、咸与维新的人,还是旧时代的乡绅、地主、地方实力派,用竹竿把衙门前的瓦片挑落几块,就算是革命了!满清王朝的巡抚、提督们,衣服一脱,帽子一换,立马就是“革命政府”的元帅、议员。
“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你看世界风云变幻,革命轰轰烈烈,其实那都是人类历史上的意外……除了那几个千年一遇的“异数”之外,其他时候,历史似乎就掌握在那几个熟悉的姓氏手中,无论怎么改,怎么变,怎么发展,他们似乎永远都是胜利者。
商朝的时候,他们是沟通天神的“大巫”,周朝的时候,他们是“诸侯”,春秋战国的时候,他们是“贵族”,汉朝的时候,他们是“豪强”,隋唐的时候,他们是“门阀世家”,宋朝的时候,他们是“士大夫”,明清的时候,他们自称“读书人”……
他们和他们的世家门阀子弟,可以世世代代钻空子、享红利、不交税、不服役、无视法度、横行乡里、欺下瞒上、以权谋私、尸位素餐,他们可以公然反对改革,阳奉阴违,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掺沙子、拖后腿、带节奏、吹阴风、烧阴火、煽动“民愤”、故意把政策执行歪,让好的设计偏离轨道……最终他们还掌握话语权和解释权,他们可以把天下衰败的根源都甩给改革者和革命者,因为“书”是由他们来写。
他们擅长搞“同学会”、“同乡会”、“师生情”,互相扶持,投桃报李,结成利益共同体,谋划各自的“生意”。
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强者总是想要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就导致很多强大、聪明、能力超群的“一代”,不愿意看着自己的后代庸碌无能、衰败下去……所以他们就会被这个“体系”所以引诱、腐蚀、利用。宰相会栽培名将的儿子,名将也会投桃报李,给宰相家的公子镀金,教授会收“大师”的废物儿子读博士,大师也会给教授的废物后代站台“开光”……其他体系运作有困难,但“教育”、“学术”体系运作起来就太容易了,因为这是“独立王国”。
这个群体自古以来就有着宗教般的“价值观”,善于对抗世俗政权,不给国家行政机构、监察机构进入的机会,他们甚至认为,这是“读书人的坚持”、“士大夫的操守”、“学术自由”。实际上,他们只是用这些作为幌子……来捍卫他们的共同利益。
他们天然站在老百姓的对立面,他们可以公然喊出“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他们一贯站在世俗政权的对立面,因为中国的世俗政权自古以来就过于先进——大一统、废分封、立郡县、削诸侯、抑豪强、设置流官、创科举、国家统一财政教育军事……这从根子上在抑制“世家门阀”千秋万载的机会,所以,他们不甘心,明着对抗不了,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混进来,利用人性的弱点、利用规则的漏洞、最终鸠占鹊巢、蛀空整个体系。
他们吃得满嘴流油,却骂秦始皇,骂商鞅,骂汉武帝,骂王安石……批判无中生有的“秦制”,批判“公权力”,只要国家开始对腐肉动刀子,开始关注大多数,开始重视公平,他们就叽叽歪歪什么“与民争利”,实际上,他们从来就不是“民”。
他们还特别擅长拉大旗做虎皮,在古代,他们一口一个“圣人之言”、“三王之治”、“天命所归”;在现代,他们会一口一个“欧美惯例”、“西方先进经验”、“和国际接轨”、“向文明世界看齐”。
这一切,我们都读过、见过、经历过,而且是无数次。
你要真懂历史,就会发现,秦始皇太温柔、商鞅太天真、汉武帝太慈祥、王安石太善良……
他们还保留了一点“味道”,或许是想让我们这些后辈知道,当年为什么会那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