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巴菲特突然修改遗嘱,「1300亿美元资产留给儿女打理,去世后不再向盖茨基金会捐赠」?
- 558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一个没有遗产税和资产税的国家嘲笑美国的慈善基金会制度,呵呵
1、打入慈善基金会的钱本身已经交过税,且抵税有各种限制。
2、慈善基金会每年至少要拿出5%的钱出来做慈善业务
3、慈善基金会受到政府的监管,钱怎么花要向政府定期报备,如果踩线政府有权出手管理
4、慈善基金会在自己设定的框架下运行,类似公司的章程,一般由董事会负责决策,接受第三方如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不是任何一个受益人想干嘛就干嘛
5、慈善基金会具有相当的社会透明度,披露运行情况、预算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中国富豪没有资产税和遗产稅,子女继承后拿着钱愿意干嘛干嘛而且你啥都不知道,一个连红十字会基金都管不明白的地方,就这,一帮人嘲笑美国慈善基金会,也不知道谁笑谁啊
编辑于 2024-07-03 08:10・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青山布衣 - 26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似乎很多人都忘了,他出生在犹太家族,是个犹太资本家。巴菲特的母亲叫斯塔尔,非常典型的犹太姓,长久以来,巴菲特一直刻意隐藏自己的犹太血统。而犹太资本最善于利用同情,达成自己的目的。
国内一帮巴菲特的粉丝天天吹他还有芒格,着实看不懂。这对搭档的生意经,从来都只有收割和利益。和普通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人设的崩塌真的无所谓。巴菲特本身也是犹太资本打造的美国文化中的一部分。美国梦里涉及财富的部分,必有巴菲特滚雪球的故事。
所以,在当下这样的世界趋势下,美国梦碎,犹太也在逐渐失去自己刻意制造的人性光环,变得越发狰狞下作和残忍。
那么巴菲特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再正常不过,归根结底,他是个犹太资本家,仅此而已
编辑于 2024-07-03 07:13・IP 属地黑龙江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次肘子么 - 1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资本家就是资本家,不装了。
而且是代表了人类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的那种究极模式资本家,道德婊骨灰级匠人,慈善界的灯塔,空手套白狼艺术家,机场文学教父,商界鸡汤米其林三星大师,精英阶层的核动力收割机。
去年他突然宣布,自己的公司重仓布局日本五大商社的股票,理由是看好日本经济。
具体操作也“曝光”了:
三年前,巴菲特用美元资产做担保,发行了一万亿日元债,筹资一万亿日元,大举收购日本最核心资产---五大商社股份公司,成为这五大公司的第一第二大股东。
惹得咱们国内的大小精英们纷纷拍大腿,称赞巴菲特不愧是投资界的南波万!
然后趋之若鹜,掀起一波赴日投资潮。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是去当接盘侠了。
首先,这样的骚操作,没有美国政府的强力干涉,是根本不用想的。
任何还在喘气的主权国家,是不可能让一个外国人肆无忌惮地这么干的,除非是个傀儡国家,比如日本之于美国。
因此,可以把巴菲特理解为美国deep state的一个“手套”
其次,布局三年之后公开信息,目的何在?目的是做慈善吗?当然是让全世界的韭菜们来抬轿子啊!
不然美元潮汐在收割谁?
你当接盘侠的时候,他已经偷偷摸摸地把美元又换回本土了。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看看日元汇率就知道了,想想究竟是谁在卖日元。
抽离美元资本后,他们反手开始做空,又可以明牌赚一笔,日本央行敢干预吗?
直接扣个“汇率操纵国”的大帽子,管你是不是“盟友”!
所谓“巴菲特投资神话”,其实质是美帝霸权的金融变现,却被包装成了忽悠人的投资哲学,居然忽悠了中国所谓精英阶层几十年,长盛不衰。
我只能说,还是要补钙。。。精神上!
有些衣冠楚楚的人啊,骨头软得很,远远不如红海岸边穿拖鞋的。
编辑于 2024-07-03 08:02・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李子熙 - 5 个点赞 👍
都是些啥人在回答,甚至都不看看全文,不就是捐给比尔盖茨的基金会和自己家族的基金会嘛。
最多就是他不信任盖茨了,不还是慈善基金会嘛,高赞回答都答的是个啥。
查看全文>>
哈木瓜 - 1 个点赞 👍
我将花几分钟时间说一下发给你们的资料,**我们将谈谈如何像我们般从股票中赚大钱**。
艾迪·坎特(坎特是位深受欢迎的艺人,他的财富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股市崩盘中蒙受了巨大的亏损。)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对高盛颇有微词。他从高盛那里购买的证券表现非常糟糕,因此每当他表演的时候都不忘讽刺他们一番。你们都知道,在华尔街上,开着劳斯莱斯的富人希望从坐地铁去上班的人那里获得建议。
我想先花几分钟时间谈一下在投资以及你的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因为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所选择的投资标的会给你的职业生涯带来巨大影响。因为通常情况下,当人们走出商学院之后,他们才对自己将选择哪种投资标的给予充分的思考。如果你选择的是一家兴旺发达、一切进展顺利的企业,那么你的职业生将会取得巨大的胜利。总而言之,你们希望自己看重的企业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优秀的投资标的,因为这样的企业会带来更多的机会,也能从这家企业中赚到更多钱。如果你所选中的投资标的像我们所投资的从事赠品券业务的企业那样……
编者按:巴菲特正警告学生们,应该对诸如蓝筹邮票公司(Blue Chip Stamps)这样的处在衰落阶段的企业敬而远之,尽管对这家公司的投资确实非常成功。在《查理·芒格传》中,作者珍妮特·洛写道:“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芒格、古瑞恩(Guerin)和巴菲特逐步取得了蓝筹邮票公司的控股权。这家小企业发行供商家分发的赠品券。顾客收集这些赠品券,然后用来兑换商品。这些投资者看到了这家公司拥有一项尚未加以利用的潜力——已发行赠品券与已兑换赠品券之间的差额。通过使用这些资金,蓝筹邮票公司的控股股东收购了其他几家公司:威斯科金融公司、喜诗糖果公司,以及《布法罗晚报》。”
**案例一: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汤姆森报纸》(这个案例讲同样处于垄断地位的公司,资本密集型和轻资产型生意模式的差别)**
你同哪种企业进行合作确实很重要。因此,我在这份资料中以公司A和公司E为例进行了说明。我先不告诉你这两家公司的具体名字。我想告诉你们的是,其中的一家公司让自己的投资者亏掉了较其他企业更多的钱,另外一家公司则为投资者赚到了比其他企业更多的钱。一家公司让自己的一位投资者成为全球五大富翁之一,而另外一家公司则让自己的股东获得了糟糕的回报,也许是当时所有企业中最差的回报。
现在我要介绍一下这两家公司(我们将逐渐明白企业是否会给你的职业生涯起到重要影响),**公司A拥有数千名MBA学位的员工**。**公司E则没有一位MBA**。我希望你们能注意到这一点。**公司A提供各种员工福利、股权、养老金**。**公司E从来都不提供股权**。**公司A拥有成千上万项专利**,他们可能是美国企业中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公司E从来都不进行投资**。**公司A的产品在这段期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改进**,而**公司E的产品则维持原样**。
根据我刚才说的这些信息,有人能说说哪家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及理由是什么?如果让你购买其中的一家公司,而你只知道这些资料,但你可以问我一个问题以决定购买哪家公司。如果你问对了问题,你可能会作出正确的购买决定,并让你变得极其富有。
听众就两公司经营的产品提问
巴菲特:这两家公司生产每天都会被用到的产品。他们开始时生产生活必需品,是一些非常有用的产品,且这两家公司都很好理解,尽管**公司A有着更多的专利。公司A的科技含量更高。**
听众提问:“这两家公司有多少竞争对手?”
巴菲特:这个问题非常好。实际上,**这两家公司都没有遇到竞争。这与其他公司可能有些不同。**
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更多的信息。公司A之所以成名是因为它深陷痛苦之中,而公司E之所以成名是因为它让人笑得合不拢嘴。公司A就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979年年底时的市值较股东的投入少了100亿美元。换句话说,如果股东权益为“X”,则市值为X-100亿美元。因此,从市值上看,这家公司已经使股东投入的资金萎缩了100亿美元。
公司E是一家优秀的企业。这家公司就是《汤姆森报纸》(Thomson Newspapers)。你们可能没有听说过这家公司,但它确实拥有美国5%左右的报纸市场。这是一家小公司。正如我说的,该公司没有MBA,也不提供股权,目前依然如此,但这家公司成就了它的所有者汤姆森勋爵。当初创办这家公司时,汤姆森还没有爵位,当时他在加拿大北湾市以1500美元买下了小规模的广播电台,当他成为全球五大富翁之一之后,他便成为了汤姆森勋爵。事实上我曾在1972年于英国与他见过面。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但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我听说过他!)
我对他说:“汤姆森勋爵,你拥有爱荷华州康西尔布拉夫市的这份报纸。康西尔布拉夫市与奥马哈仅相隔一条河,我就住在奥马哈,两地距离约为四五英里。”我又对他说:“汤姆森勋爵,你拥有康西尔布拉夫市的这份报纸,你从来没有考虑过卖掉它吧?”他说:“我不会考虑卖掉它的。”我说:“汤姆森勋爵,你购买了康西尔布拉夫市的这份报纸,你从来没有看过这份报纸,也没有到过这个城市,但我注意到你每年都在提价。”
“他控制了与人们交流的惟一途径,他是商人们在康西尔布拉夫市发布商业信息惟一的扩音器。”他说:“我在你之前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说:“如果你将价格调高到适得其反的水平....”
然后我又说:“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你如何知道该向人们收多少钱?你是商业天才,你以1500万美元起家买下了一家电台,如今你身价达到了40亿-50亿美元。”
他说:“这个问题很好。我只是告诉我在美国的经理人试图获得45%的税前利润,并确保售价不会让人有被敲诈的感觉。”当我走到电梯旁时,他说:“如果你有自己不想买的报纸,给我打电话吧。我会买下这些报纸。”
我乘电梯下了楼,那里有一所两年制的商学院。我的意思是说,试着取得45%的税前利润,如果你曾找到一家你不希望购买的报纸,打电话给我,我会购买这些报纸。
那家拥有专利、MBA、股权以及其他所有一切的电话公司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可以从手上资料内左下方表格中的数据看到这一问题。这些数字显示了这家电话企业中的设备投资。在八九年内,这一数字从最初的470亿美元增加到了990亿美元。随着投入的增加,该公司的利润从22亿美元增加到56亿美元。
因此,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投资了更多的现金,但如果你每年都将这些钱存入银行,你会获得更多。**只要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不断将那些用于投资的钱存入银行,他们的利润就能增加,而事实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的条件下,他们所取得的利润与所投入的资金不相称**。但汤姆森勋爵则不一样。在他**买下了康西尔布拉夫市的那家报纸之后,他便再也没有投入一分钱,而是每年从这家报纸中获得现金。当获得现金越来越多之后,他购买了更多的报纸。**实际上他曾表示,他的墓碑上将刻下如下一段话:他购买报社是为了获得更多用于购买其他报社的现金。
重点是,他在没有投入更多资金的情况下每年都能提高售价,且利润逐年增加。一家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企业,另外一家则是糟糕的企业。**如果你必须在一家无需投入资本便能获得出色表现的企业,以及一家需要投入资本才能有所表现的企业中作出选择,我建议你选择那家对资本没有要求的企业。**顺便提一下,我花25年时间才懂得了这个道理。
**案例二:喜诗糖果 VS 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个案例讲差异化品牌产品和同质化商品的生意模式差别)**
在下一页中,我选用了另外两家企业。左边的是公司E。你们可以看到,这家公司的利润大幅增加:从400万美元增加到2700万美元,而为获得这些利润所使用的资产总值仅为1700万美元,因此,这绝对是一家出色的企业。他们用1700万美元赚取了2700万美元,资本回报率为150%。这是一家优秀的企业。位于右侧的是公司A,这是一家陷入困境的企业,利润为1100万美元或者1200万美元,有些年份小幅盈利,有些年份则出现了亏损。
现在,我们可能再次问自己:“这两家企业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人知道为何公司E会做得比公司A更加出色吗?通常此时有人会说:“也许公司E的管理较公司A优秀。”但这一结论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司A和公司E的经理人是同一个人,那就是我**。
公司E就是我们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糖果企业——喜诗糖果。我不知道你们当中有多少人来自于西部地区,但这家公司控制了那里的盒装巧克力市场,其利润也从400万美元增加到了2700万美元,在刚刚结束的一年中,这家公司的利润约为3800万美元。换句话说,他们每年将赚到的所有钱都寄给了我们,并依然保持着增长,且利润不断增加,每个人都非常开心。
公司A是我们的纺织企业。我们用22年时间才搞清楚,这并不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美国男士西服所用的衬里有一半是我们的纺织企业所生产的。如果你穿的是套西服,那么很有可能衬里就是伯克希尔生产的。我们在二战期间生产这种衬里,当时顾客无法从其他人手里买到衬里。[西尔斯]罗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将我们选为“年度供应商”他们对我们非常着迷。但事实是,他们不让我们将衬里的每码售价提高0.5美分,因为没有一位进入男士服装店的人表示希望购买一套使用了伯克希尔生产的衬里的西服。你们只是没有看到衬里是伯克希尔生产的而已。
事实是,如果有人愿意为他们提供79美分/码的衬里,他们才不管谁在二战的时候给他们供应衬里,也不关心你是否是[西尔斯]公司主席的私人朋友。因为我们生产的衬里的价格为79.5美分/码,我们便“没戏”了。
而喜诗糖果的产品能让人在情绪和肉体上都得到满足。我们的产品几乎等同于情人节,因此,你可以想象自己将一盒糖果递给你妻子或者情人时说“甜心,这是我低价买来的”时的情形。
**19年来,我每年都会在12月26日上调糖果的售价。19年过去了,但人们依然在购买我们的糖果。每隔10年我都会试着上调衬里的售价零点几美分,但客户并不买账。**我们的衬里就像我们的糖果一样出色。但经营衬里生产厂较经营糖果厂要难得多。问题就在于,一家差劲的企业并不意味着不是一家困难的企业。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让阿尔费雷德·斯隆(Alfred P.sloan,他是[通用汽车]公司富有传奇色彩的CEO)来经营我们的衬里业务,它也不会像一家优秀的企业那样赚钱。**这项业务生产的是同质化的产品。而我们的糖果则是差异化的产品。**巧克力与[可口可乐]同其他那些没有品牌、但价格更便宜的相同产品之间的区别。)
你希望自己的产品能让人们为了买到它而愿意穿过一条街。没有人关心汽车用的是什么钢材。你曾走入一家凯迪拉克销售商,并问“我想买一辆用[美国钢铁])企业南方钢铁厂的钢材生产出来的卡迪拉克”吗?事情不是这样的。因此,当[通用汽车]购买钢材的时候,他们找来了所有的钢材生产商,并说:“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获得的最低报价,你们必须决定是否愿意出更低的价格,或者继续让工厂闲置。”
**案例三:CBS VS Cap Cities(这个案例讲同样的生意,优秀管理层的价值,也就是企业文化的价值)**
我在这里要提到1957年时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Cap Cities两家广播公司。当时我的朋友汤姆·墨菲(Tom Murphy)收购了Cap Cities公司。Cap Cities公司在奥尔巴尼市拥有一家小型的破产电台UHF。而同期的CBS则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媒体:年收入为3.85亿美元,而Cap Cities仅为90万美元。CapCities每年利润3.7万,我朋友墨菲每年能从中获得1.2万美元。CBS每年的税前利润为4800万美元。Cap Cities的市值为500万美元,CBS为5亿美元。
看看现在的这两家公司,Cap Cities的市值约为70亿美元,CBS仅为20亿美元左右。这两家企业同属于广播行业,都没有什么专利权,尤其是Cap Cities。Cap Cities有的CBS都有。而CBS拥有一家价值5亿美元的出色业务,30年来他们只取得了小幅增长,而我朋友墨菲用奥尔巴尼市小小的UHF电台打败了CBS。(请记住,CBS在纽约市和芝加哥拥有最大的电台。)你会问:“这怎么可能呢?”这就是你该在商学院内研究的东西。你应当去研究Cap Cities公司的汤姆·墨菲,也应当研究CBS的CEO比尔·佩利(Bill Pale)。
我们在伯克夏内有一句话,即“**我们都希望知道自己将死于哪里,如此我们便永远也不会去那里**”。CBS是你不希望拥有的企业。**不要做CBS所做的事情,以及做Cap Cities所做的事情,两者同样重要**。Cap Cities做了许多正确的事情,然而,如果CBS也做了同样正确的事情,那么Cap Cities可能永远也无法赶超CBS.
CBS中的人员与Cap Cities一样聪明。他们的工人是Cap Cities的5倍,这些人每天都早出晚归。CBS拥有各种各样的战略规划人员,也聘请了管理顾问。他们还有其他许多资源。然而,他们却输了。拥有运作良好的广播电台的他们最终输给了那个最初只有一家千疮百孔的广播电台的家伙。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你们能够理解广播业,因此确实值得研究这两人都做了些什么,以及为何一人如此成功,另外一人却如此失败。
我不禁翻到了资料中的最后一页,这是Cap Cities公司所进行的惟一一次公开发行,时间是在1957年,你们可以看到该公司从中融资30万美元。当时他们正打算购买Raleigh/Durham地区的一家电台。这也是这家公司惟一一次的公开发行。(旁白:当他们购买美国广播公司BBC时,他们将一批股票卖给了我们。)如果你看得非常仔细的话,你会发现他们在此次公开发行股票中的佣金费用为6500美元。当时他们聘请了两家公司发行他们的股票。
**案例四 消失的银行家(注:这个案例讲理性对成功的重要性,做对的事、合理的事)**
在回答你们的提问前,我想说给你们听的最后一件事情是关于1969年6月16日一份有关美国汽车公司(American Motors)100万份股份的广告。这里提供的是当天《华尔街日报》中的这则广告。现在谁注意到了这则广告中的不同寻常之处?
编者按:听众表达了自己的种种猜测。
那则广告中提到的人都已经消失不见了,包括销售这些股票的37位投资银行家以及美国汽车公司,他们都不复存在了。也许这就是他们为何将这些广告称之为“墓碑广告”的原因所在。1969年,纽约证券交易所上的企业平均股本为1100万股,现在的平均股本为当时的15倍。汽车行业的规模在20年来增长为最初的15倍。在金融领域中,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增长率。这37人都消失了,有些是华尔街上最著名的银行家,有些则是入行时间最长的银行家,但这37人都消失了。这就是我说你们应当进行思考的原因,**因为很显然,这些人并未进行思考。**
**这些人都有着很高的智商,他们工作极其努力。他们对取得成功极感兴趣。他们超时工作,都认为自己有一天将成为华尔街上的领军人物。顺便说一下,他们都在给其他企业就经营问题提供建议。这真是太有意思了。**
你可以到今天的华尔街上去看看,你会发现自己在两周前从未听过一些公司的名字,而这些公司的工作人员会向你进行推销。他会告诉你,他们的电脑能使用10年,然而他不知道自己的公司是否能存活到下个礼拜。
这里有这37人的名单。问题是,结局为何是这样的?有这样的结果并非偶然。聪明、工作努力、自己出资经营公司的这些人如何会落得如此糟糕的下场呢?我认为在你们找工作和踏入社会之前,最好能思考这个问题。
我想说的是,如果你非要为**这一糟糕的结局找出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在无意识状态下模仿了同行的做法**。不管其中的一人做了些什么,另外36人都会效仿。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才使得大型银行在过去的15年来一直陷于麻烦之中。每当有大公司做了一些愚蠢的事情时,其他人都会迫不及待地予以效仿。**当你们毕业之后,只做自己认为合理的事情,其他什么都不要做。**你们应写出“我将为[通用汽车]工作,因为……”,或者“我正买入100股[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因为……”。如果你**无法就这些问题给出理智的回答,那么什么都不要做。**
我在几年前提议在股票交易中使用这种方法:每个人都应当写出“我正买入[可口可乐]公司100股股票,其市值为320亿美元,因为……”,只有当你写全这句话之后,他们才会接受你的订单。
我发现当我写年度报告的时候,这种方法非常有用。我是在思考如何写年报时认识到这一点的。当我试图将一些事情写下来,并解释给人们的时候,我发现这些事情毫无道理。你应该解释为何你会从事现在的工作,为何你要做你现在做的投资,以及类似的问题。**如果你无法以文字的形式将这些问题解释清楚,那么你就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了**。
**那则广告中的人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无法通过这项测试**。美国一些主要的银行家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无法通过这项测试。美国的一位银行家几年前曾吹嘘自己从来不贷款,如今此人陷入了大麻烦。如果没有贷款,你不可能经营美国任何一家大银行。我的意思是说,当你进行贷款的时候,你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但肯定能认识到人的本性。
### 与学生之间的问答阶段
那家珠宝店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我这里再占用大家一分钟时间。我们在五六年前买下了一家家具店。我们是从一位89岁高龄的老妇人手中买下这家家具店的。这位妇人当初从俄罗斯来到美国时脖子上只系着一段破布条。她徒步走出俄罗斯,搭着红十字会的卡车来到了西雅图,之后抵达了爱荷华州的道奇堡。随后她便开始靠卖旧衣服攒钱,并将自己的7个兄弟姐妹和父母都接了过来。她每次将50美元寄给自己的家人,让他们能够来美国。
1937年时,她当时可能有44岁,用500美元开了一家(这位老妇人就是罗斯·布鲁姆金,也就是常说的富有传奇色彩的B夫人)家具店。这就是她对这家家具店投入的所有资金。这家店去年的税前利润为1800万美元。这家店如今已是美国最大的家具店。她将所有人都赶出了这一行业。她不懂会计,从来不用审计,不懂什么是应计额,不知道什么是贬值,但她知道如何经营企业。不幸的是,两年前她快要被她在同一公司工作的孙子们逼疯了,所以她决定退出,并成为了我们的竞争对手,你们从中可以看出我是多么的愚蠢,没有跟一位89岁的老妇人签署一份非竞争协议!她现在经营的那家企业就在我们企业的街对面,且这位97岁高龄的老妇人每周工作7天。如果你告诉她这间房间是27乘31,她会告诉你这间房间有多少面积,以及如果购买每码6.99美元的地毯,算上税收后的总价应该是多少。她不识字,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她知道如何经营企业。
**案例:波仙珠宝(Borsheim)**
她带到奥马哈的姐妹中有一人名叫丽贝卡(Rebecca)。当她穿越拉脱维亚的时候,边防警卫拿走了她的钱,因此她不得不在拉脱维亚待了一年,直至她的姐姐再寄来50美元将她带入了美国。她们在这里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用了20年时间才攒够钱买下了一家小珠宝店。几年前我从弗里德曼家族(Friedman)那里买下了这家珠宝公司,该家族的女主人是B夫人的妹妹。顺便提一下,B夫人已经97岁。
这家珠宝店去年的销售额上升了18%。我相信它是仅次于蒂凡尼首饰公司(Tiffany)主营店的美国第二大珠宝店,并完全照搬了创建最大家具店的模式。经营这家珠宝店的人从来都未上过商学院,他们完全认同本·富兰克林(Ben Franklin)的观点。**从本质上看,这家企业的灵魂就是本·富兰克林。他们的宗旨就是以诚待客、优质服务。**本·富兰克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善待你的店铺,它也会为你带来回报。”虽然这是一句老话,但道理浅显易懂。事实上这一一家……如果你像我一样在上周六时去了这家珠宝店,你会在店内看到65或66岁的艾克·弗里德曼(Ike Friedman),也89岁高龄的母亲弗里德曼夫人也夹着一份《华尔街日报》走进了珠宝店。你会看到弗里德曼夫人及其独生子,以及两个女婿都在珠宝店内,他们都忙个不停。弗里德曼家族是无价之宝。他们并不是出于无奈而在经营这家企业,而是在用真心打理着它。
我们所购买的企业之所以有如此优异表现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将这些企业卖给我们的那些人**热爱的是自己的企业,而不是金钱**。如果他们热爱的是金钱,那么我们不可能买下他们的企业,但如果他们热爱的是自己的企业,那么我们会与他们相处融洽,因为我们从来都不管他们。
实际上弗朗西丝·布鲁姆金(Fran Blumkin)每周六都会到这家珠宝店,周二会在这里工作。弗朗西丝是路易斯·布鲁姆金的妻子,她现在是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Furniture Mart)的主席。她这么做是为了帮助路易斯的兄弟姐妹们。每当她在珠宝店时,她都是在卖珠宝。这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伯克夏买下了这家伟大的企业。这家企业越来越好了。没有人能取代他们的位置。
**我总是问自己:如果你将数亿美元,或者数十亿美元给了某个人,(你能伤害一家特殊的企业吗?)你无法伤害到内布拉斯加家具商场或者Borsheim' s珠宝店。**
听众提问:当你看到一家企业时,你是如何进行评估的,你如何判断应该出多少价格购买它,以及在你买下它之后,你会以什么样的价格卖掉它?
巴菲特:我们不会卖掉它。我们从来不会出售企业。只有当我们所买下的企业将一直亏钱,或者其经理人对我们撒谎,或者欺骗我们时,我们才会将这样的企业卖出。但我们不会仅仅因为有人给出了一个优厚的价格而卖出企业。我的房子是非卖品。孩子们也不是商品。企业也不是用来卖的。我对股东们也是这么说的。如果这么做了,我会发疯的,但我就是这样的,他们可能对此非常了解。在玩拉米纸牌时,你拿到一张牌的同时也要扔掉一张牌,但我们不是在玩牌。
我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共事。没有一位与我共事的人会让我倒胃口。实际上我感到与他们一起工作就像是在跳踢踏舞**。因此,我只与自己喜欢的人一起工作。只要想想自己60岁时将拥有多少财富就行了,你可以用这种方法度过一生。与这些人一起工作真是太棒了。我的意思是说,我与艾克·弗里德曼之间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分歧。查理·芒格是我的合伙人,30年来我们从来没有过不同的意见。因此我为何要在死的时候拥有更多的财富呢?我的财富最终都将捐献给基金会。为何我要卖掉由自己所喜欢的人经营着的企业,而要购买那些可能不如这些人出色的经理人所经营的企业呢?因而我对卖出企业不感兴趣。**就购买企业而言,我必须喜欢这家企业的经营者**。我对基于金钱的结合不感兴趣。也许12岁时的我会对金钱感兴趣,但对现在的我而言,为了钱而与自己不喜欢人的合作会让我发疯。为何我要为了钱而购买企业呢?这说不通。我同这些人关系良好,因此**我希望购买由自己喜欢的人所经营的企业,我希望购买自己理解的企业,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买下之后不必再费心思了。只要提供高薪就可以了**。
**如果你能告诉我一家企业从现在到结束经营时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支出将是多少,假设我知道适合的利率,我就能告诉你这家企业的价值**。这并不取决于这家企业是卖悠悠球、呼啦圈还是电脑。因为从现在到结束经营的这段时间内会有现金流入,而现金就是现金,不管这些现金来自于哪里。作为一名投资分析师,或者是一名企业分析师,我现在的工作就是搞清楚自己知道些什么,一段时期内的现金流会是多少,以及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我不知道数码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下周会变成什么样,更不用说10年之后会变成什么样。我就是不知道。我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我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即使我认为自己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我也不会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好时】巧克力是我了解的。
因此,**我的工作就是研究我所理解的企业**,我能理解艾克·弗里德曼的珠宝店,然后**我会试图搞清楚这家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会是多少**,就像我们研究喜诗糖果公司一样,**并用一个合适的利率将这些现金流贴现成现值,这一利率将会使用政府债券的长期利率**。之后。我**会试着以大幅低于贴现现金流价值的价格买入这家企业**。我就是这么做的。从理论上讲,**我对世界上所有我能理解的企业都采用这种方法**。
当我每天翻到《华尔街日报》C版时,就像是看到了一则巨大的经纪业务广告。就像是一名经纪人在说:“你可以用这个价格买下AT&T的一部分,可以用那个价格买下[通用汽车]的一部分,或者买入[通用电气]”同多数的经纪人广告不同,这则广告非常不错,因为他们的价格每天都会变。你无需与经纪人打交道。如此你便能每天坐在那里,打打呵欠,可以随意羞辱经纪商,谴责有关报道,或者做你喜欢做的其他事情,因为**总有一天我会等到自己能理解的企业的价格大幅低于其价值**。这里的价值与账面价值无关,尽管企业一段时期内的盈利能力确实会带来影响。通常价值与现金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你找到自己能理解的企业的时候,如果**你一生找到了5家企业,且每次都对,那么你会变得非常富有。**
你知道吗,我一直都对院的学生们说,当你毕业后最好能带着一张只有20个孔的卡片去上班,每次当你作出一个投资决定时就在卡片上涂掉一个孔。当20个孔都涂满之后,你的投资也就结束了。你一生中无需作出超过20个的投资决策。我不打算自己的好主意会超过20个。**重要的是当好主意出现时,你要认得出来,并采取行动**。
因此,当我们找到自己理解的企业,如果我们买下整家企业,我希望能喜欢这家企业的经营者。如果你购买这家企业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是否喜欢经营者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希望以非常低的价格购买自己理解的企业。如果我们无法理解这家企业,我们就不会买下它。如果这家企业的价格不便宜,我们也不会买下它。如果我们能与我的朋友汤姆·墨菲一起以一个诱人的价格买下一家企业,那么我们马上就会买下它。
**案例: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
我们在1966年用400万美元买下了迪斯尼公司(Walt Disney Company)5%的股份。这意味着整家公司的估值为8000万美元。这家公司在阿纳海姆占地300多英亩。当时迪斯尼乐园刚刚推出了“海盗之旅”,其成本为1700万美元。当时这家公司的总市值为8000万美元。当时迪斯尼刚刚推出了音乐片《玛丽·波宾斯》(Mary Poppins),这部电影第一年就为公司赚到了约3000万美元,7年后你仍会将这部电影放给同龄的孩子们看。它就像是一座不断有油渗入的油井。现在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了,但在1966年,迪斯尼公司拥有220部电影,并将这些电影的资产价值都减记为零,这意味着迪斯尼公司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的价值都没有体现在迪斯尼的资产负债表上。因此,你实际上用8000万美元买下了所有这些电影,并让沃特·迪斯尼为你工作。这真是太难以置信了。你无须成为知道迪斯尼公司的价值较8000万美元高多少的天才。“海盗之旅”游艺项目的成本为1700万美元,太不可思议了。但事实确实如此。1966年,人们对此给出的理由是:“确实,《玛丽·波宾斯》今年非常成功,但明年不会再出产像这样的电影了,因此利润会下降。”我不关心利润是否会出现这样的下滑。你知道仍可以在7年后放映《玛丽·波宾斯》,给孩子们带去欢乐。我的意思是说,没有比每隔7年就会给你带来丰收,且每次都能提价的电影更好的东西了。
所有这一切才8000万美元。我去见了沃特·迪斯尼(他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我,我当时35岁)。我们坐了下来,他把公司的计划全盘告诉了我,他真是一个好人。这简直是在开玩笑。如果他私下与庞大的风险资本家,或者大型企业接触,又或者他的这家公司并未上市,并说:“我希望你能买下这家公司,这是一笔不错的买卖。”那么他们可能会以3亿-4亿美元的价格买下迪斯尼公司。实际上这家公司的股票每天都在市场中交易,并让人们(对其8000万美元的估值)深信不疑。实际上人们因为太熟悉而忽略了这家公司。但华尔街经常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想去看《玛丽·波宾斯》,看看这部电影有没有被翻拍。这部电影正在罗伊士戏院(Loews Theater)和百老汇上映。我将带着公文包于下午2:00前往观看这部电影。我感到自己应该带个小孩一起去。
就听众提问展开评论
迪斯尼公司与所罗门公司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我们通过购买所罗门公司的优先股为他们提供了7亿美元的贷款,这笔贷款将从5年后分5次等额偿还,我们也可以将其转换成普通股。这更像是一种拥有转换成普通股特权的固定收益类投资。但它不是股票投资。我们从这些优先股中获得9%的股息,因为还要缴纳股息税,税后的股息收益率略高于7%。这是贷款的形式之一。优先股是市政公债或者债券的替代投资,这种投资与对[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或者Cap Cities的投资不同,后几种都是纯粹的股权投资。
我们情愿多买点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的股份,但我这么说并不是否定所罗门公司。你们知道,这些企业确实让人感到兴奋,因为这是人们迄今为止都能看到的超级公司。所罗门是一家相当不错的企业,但还称不上超级企业。我们进行了相同投资的冠军公司或者美国航空公司也都不属于这一类。**如果我们可供投资的资金少得多的话,我们可能就不会投资这些不如可口可乐公司的企业了。我们之所以会进行这些投资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更多的超级企业了。**我们应当进行更多的固定收益类投资,因为我们的保险业务要求这么做。
就听众提问展开评论
**案例:西方保险服务公司**
我是在20岁时出道的。当时我刚刚念完本·格雷厄姆的课程。我拿到了[穆迪]评级公司的手册(他们有自己的投资手册)以及标准普尔评级公司的手册(他们将所有的行业手册都编在一本手册中),并按照字母顺序逐页看完了这些手册。灵光闪现。当我翻阅穆迪公司手册中的“银行和金融手册”时,我注意到了一家位于堪萨斯州史考特堡、名为西方保险服务的公司。在此之前我从不知道有这样一家公司。记载着这家公司的手册显示,该公司每股收益20美元,股价最高为16美元。虽然你不一定能从这家公司上赚到大钱,但赚钱的概率非常高。这就像是一名教练看到一名7英尺3英寸的大个子穿过门框一样。他可能无法待在学校内,可能动作的协调性不是很好,但他看上去确实是块料。因此我来到了内布拉斯加州保险部门,看到了保险公司的年度报告,我也看了Best公司写的评估报告。我没有保险背景,但我知道自己稍加研究就能理解这一行业。我所要做的就是证明这家公司中的数字是错的。我确实试图找到错误的地方,但却没有找到。这是一家非常出色的保险公司,比一般的公司要好,且你能以1倍市盈率的价格买下它。当该公司股价为20美元的时候,我在堪萨斯州史考特堡的报纸上登出了购买这只股票的广告。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翻阅资料时发现的,没有人告诉你哪家公司是好公司。你得通过摸索才能找到它们。
我每年都看成千上万份年报。我不与经纪人打交道,不希望与他们说话。这些人不会给你提供好主意。另一方面,找到好公司并不是特别困难。如果你在1966年的时候看过迪斯尼公司的年报,相信我,你在当时就会像现在这样了解这家公司。经营迪斯尼公司的会是沃特·迪斯尼而不是迈克尔·埃斯纳(Michael D.Eisner),你也会让自己在200万份股票上的投资翻几番……
当时对Capital Cities公司的投资实际上是一种基于信仰的投资。你必须相信汤姆·墨菲。
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可能会成为明星,一些人则不会成为明星。但这与你的智商没有关系。每个人的智商都已经定型了,在座的各位都有高智商。我提一个小问题,请思考以下问题。假设在座各位离开圣母大学时都会获得一份奖金。假设你可以用2.5万美元买下班级中任何一位同学10%的收入。那么你会怎么考虑这个问题?你可以用2.5万美元买下这个房间内任何一人一生10%的收入。如果这个人第一年赚到了2.5万美元,你就能得到2500美元。如果没有找到工作,那么你将一无所得。如果他获得了股权,你将获得其中的10%。当你四下张望的时候,你在想些什么?你在想谁最聪明吗?有意思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将得出不同的结论。假定你拥有10%的权益,我会建议你开始思考自己希望对方拥有哪些品质。我知道我会选择汤姆·墨菲。理由是什么?因为他有高智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其他人也会有他那样的智商。
请考虑一下自己为何要选择他或者她,以及这一决定会让你获得什么。通常你所选中的这个人所拥有的品质并不全是你自己无法获得的一些品质。除非是个性或者热情或者其他一些品质,否则对方所拥有的多数品质你自己也是可以拥有的。
就听众提问展开评论
当我们感到留存在公司内的1美元在市场上的价值不会超过1美元时,我们就会随时进行分红。我们确实可能会分红,我的意思是说,随着我们资金规模日益膨胀,分红的可能性日益增加。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留存在公司内的每一美元都在市场上拥有超过1美元的价值,因此,任何希望获得每股10美元或者50美元股息的股东最好能将这50美元留在我们这里,让其在市场上增值到60、70或者80美元,然后再卖出一小部分股票。他们也能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现金。但当我们无法长期使用资金,这里说的长期不是1个月或者3个月,而是几年,当我们发现无法将1美元的再投资创造出超过1美元的市场价值时,我们就不会进行再投资。
因我无法参加我一位朋友的五十大寿,因此我发了一封电报给他,上面写道:“愿你活到伯克夏拆股的那一天。”但这不适用于现金分红。虽然分红意味着市场失灵,但可能确实会发生这种事情。
就听众提问展开评论
我不想对此发表过多的评论。问题是“安全[太平洋]银行(Security Pacific)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1990年年底时是否曾讨论过合并”,《华尔街日报》一周或者两周前的一篇报道提到了这件事。这两家银行都是美国四大银行之一。他们确实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合并问题展开了讨论。这令一些人兴奋不已,因为在4年前收购了克罗克银行(Crocker)以来,[富国银行]的表现尤其出色。但安全太平洋银行和富国银行并未就合并达成一致。之后消息就泄漏了出来,并见诸报端。安全太平洋银行的市值可能为800亿美元,据我所知,富国银行的市值为500亿美元。如果这两家银行合并,新银行将成为仅次于花旗银行的美国第二大银行。
我猜测未来几年内会出现一些银行合并案,这些合并更像是自杀协定。[银行业]内将有大的动作,但从长远来看,并不是所有的行动都能带来益处,理由很简单,因为银行业中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在目前情况下,两家银行进行合并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你不知道另外一家银行的贷款组合,因为不知道具体的贷款组合是常有的事。在5-10年前,人们不会对此感到担忧,但现在他们对此深感忧虑,因为如果选错了合并对象,他们就会破产。
亚特兰大市民和[南方银行](The Citizens and SouthernBank of Atlanta,简称C&S)1990年早些时候与主权银行(Sovereign)进行了合并。主权银行如今在华盛顿特区的[房地产]上遇到了大麻烦,这距离两家银行合并还不到12个月。
艾尔·勒纳(Al Lerner)将自己位于巴尔的摩的权益信托公司(The Equitable Trust Company)并入了老牌的马里兰[国家银行](Maryland National),艾尔·勒纳非常聪明。但他将自己投入了大笔投资的这家公司并入了马里兰[国家银行](https://xueqiu.com/S/NKSH?from=status_stock_match),就在合并后的6个月,马里兰国家银行便遇到了大麻烦。这家银行的股价仅为6个月前合并时的10%。艾尔不知道这家银行究竟有多糟糕,却一脚踏了进去。很容易作出这样的决定,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对此保持高度警惕。这就是问题所在。对于有着500亿美元资产的[富国银行]和800亿美元资产的安全[太平洋]银行,如果这些资产中有20亿美元或者30亿美元属于不良资产,那么股东权益将遭到灭顶之灾。因此,作出合并决定非常困难。
就听众提问展开评论
总的说来,财产及意外保险现在的价格真是太离谱了,这意味着这一行业当前的环境很糟糕。我们发现自己可以在某些方面做出努力,我将在年报中予以阐述。我们也发现有些情况还是不错的,虽然不像四五年前那么好,但能让我们保持领先的地位。在眼下这段时期内,这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情况。但保险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行业。当有人预测在新马德里附近会发生一场地震时,我们承保了一份为期2个月、保额30亿美元的保单,费率高得吓人。我们希望一直能找到这样的客户。我们有机会在保险业中去做些非常有趣的事情。这是一非常复杂的行业。我们正对1970年时签署的保单支付赔。我们现在正在支付赔偿金而不是获得保费。这就是保险业……
编者按:巴菲特说了一个用租来的西服为父亲下葬的故事。摘自伯克夏·哈撒韦公司2001年致股东的信:就算公司有足够的诚意,还是很难保证能够适当地提列损失,我曾经说过一个关于一位旅居海外人士的故事,话说有天这位仁见接到姐姐告知父亲过世的消息,他回复表示可能无法回到家乡参加父亲的葬礼,不过倒是愿意负担所有的丧葬费用,后来他果然收到一张4,500美元的账单,二话不说他立即付清,可是谁知不久之后,他又收到一张10美元的收据,月复一月,皆是如此,他不解地询问姐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姐姐回复道:“哦!我忘了告诉你,爸的寿衣是用租的。
在保险业经营中,有许多这类租来的寿衣,有时候这类问题甚至会隐藏数十年不被发现。就像是石绵赔偿问题,但一发就不可收拾。虽然这项工作有点棘手,但管理当局有责任让当地将所有可能性列入考量,保守稳健绝对有其必要。当损失理赔部门的经理走进总经理的办公室说道:“猜猜发生了什么事?”他的老板,如果是老鸟,应该知道肯定不会是什么好消息,保险世界的意外,对于盈余的影响通常不会非常一致。
严格说来,我们会为几年前的行为支付数十万美元。另一方面,如果你严格遵守纪律,它会成为一家出色的保险公司。我们有一条规定,我们从来不解雇职员,这一点非常像日本人。我们告诉雇员,在当前这样的时期中,我们签署的保单大幅少于前几年,我们也告诉他们,他们不会因为拿不出业绩而被解雇,因为如果这么做的话,他们会与一些有问题的企业签署保险合同。我的意思是说,与有问题的企业签保险合同是最容易做的事情。我们告诉雇员,如果他们承诺在工作时间内打高尔夫球,那么我们将为他们购买高尔夫俱乐部的会员卡、乡村俱乐部的会员卡,因为我们不希望他们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继续待在办公室内。因此,我们偶尔会做笔大生意,这会让我们忙上一阵,但我们的开工率仅为1/4,我们许多雇员都在玩拼字游戏,这也不错。只要他们不签保单,做什么都可以。你不能希望精力过剩的人进入一个糟糕的行业。
就听众提问展开评论
我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商业出版物,也看许多的行业出版物……早上起来之后拿到什么就看什么。每天都有《美国银行家杂志》(American Banker),因此我会看这份杂志。我也看《华尔街日报》。当然,我会看《编辑和出版商杂志》(Editor and Publisher)、《广播杂志》(Broadcasting)《财产意外险评论》(Property Casualty Review),以及杰弗里·梅耶(Jeffrey Meyer)的《饮料文摘》(Beverage Digest)。我什么都看。我几乎对自己所能想到的所有股票都拥有100股的股票,如此我便能得到所有这些企业的年报了。我随身带着公司简介和委托材料。不要看经纪商写的报告。你应当对他们的报告保持高度警惕。
就听众提问展开评论
我认为《华尔街日报》是必需品。我每天都会花45分钟看《华尔街日报》。事实上我昨夜在11点的时候从床上爬了起来……我通常在晚上看这份报纸。但我会看所有的内容。**我可能每天花五六个小时用于阅读**。我们在伯克希尔召开会议。我们每年会在股东大会之后于午餐时间举行一次董事会议,会议结束时我会对他们说“明年见”。这种方式非常高效。我们没有幻灯机,也没有计算器。我们也不就任何一个问题召开会议。如果我让艾克·弗里德曼来参加会议,我可能会因此损失2万美元或者更多。他的工作应该就是在店里卖东西。除了开会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每时每刻都在大脑中就自己的珠宝店召开着会议。而我的大脑正就如何使用资金召开会议。
就听众提问展开评论
**我不参加任何研讨会,或者进行交易**。我认为那些人只关心如何在开曼群岛上开设公司,或者如何不用向国税局缴税。我不会做这样的事情。那些研讨会上不会讨论其他的事情。无论何时,只要我们有机会做什么事,我们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当[可口可乐]的价格跌至诱人水平时,我们用7-8个月的时间购买了所有能购买到的股份。我们当时买下了2300万股[可口可乐]股票,我们也许用了150个交易日才买到了这些股票,平均每天买入16万股。当时机来临时,你必须这么做。
听众提问:“是否有可能购买英国的企业?”
我也关注英国的企业。我每天都会看《金融时报》。我们已经看中了一家企业,并且差一点就要达成了交易。我现在又从别人那里找到了另外一家英国企业。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购买任何一家英国企业,但我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是一家位于伦敦的英国企业,且与美国的可口可乐公司使用完全一样的经营方法,那么其价值可能会略低。但总的来说,我会购买这家企业。这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已经研究了许多外国企业。但美国的股市市值高达3万亿美元。如果我无法在3万亿美元的市场中赚到钱,我也就无法在8万亿美元的市场中赚到钱。我们倾向于主要在3万亿美元的市场中寻找机会。
就听众提问展开评论
通常他们不会这么做。我们几乎一直告诉他们不应该这么做。同往年一样,我会在今年的年报中写一封信,并把它寄给那些潜在的企业卖家。我想告诉他们的是,当你卖出企业的时候,你不会变得更富裕。你已经拥有了极好的资产,这些资产未来将更值钱。如果我认为你的企业不是极佳的企业,我也就不会找你了。如果我们能解决你所遇到的特殊难题,你也希望有人能满足你的要求,那么我们可以谈谈。如果你没有这些问题,那就太好了,说明你的情况比我好。因为我既有现金,又有麻烦,而你有一家优秀的企业,且没有遇到麻烦。
B太太没有因为将企业卖给了我而变得更加富有。那个时候她的独生子、3个孙子都在她的企业内工作,此外,她还有3个女儿和女婿,她的每个子女都拥有20%的股份。她还有一大堆的外孙。因此,她认为当自己死后会出问题。她在家族中拥有绝对的权力,因此当她在世时不会出问题——她告诉子女们应该做什么,关键就在于此。然而,她看到当自己离开人世之后可能会出问题。你们可以看一下几年前在《路易斯维尔快报》(Louisville Courier)的宾汉姆家族中发生的事情。你拥有了一大笔钱,但有人却因此感到不爽。有时是子女的配偶们感到不开心。有些人喜欢在活着的时候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等到死后由信托部门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我不希望他们之所以将企业卖给我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么做能让自己变得更富有,而是希望他们这么做是因为,这能解决他们的一些特殊麻烦,而我也能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我能做其他企业做不到的事情。我能将企业的部分所有权转移至下一代。我能承诺他们,他们的企业不会被再次转手。实际上没有其他的美国企业能做到这一点。如果XYZ公司买下了喜诗糖果公司或者Borsheim' s珠宝店,XYZ公司的总裁会说“我们不会卖了它的”,但他可能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董事会可能让他做些违背承诺的事情,或者麦肯锡可能会在下周加入XYZ公司,并说:“卖了这家企业,买入另外一家企业。”你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欺骗,而对方却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但事实确实如此。但我不会做这样的事情。惟一会对他们不利的事情就是我是否欺骗了他们。因此,他们必须判断出我是否在对他们说谎。我不会在买下他们的企业之后对他们说: “董事会告诉我,因有人给出了一个很高的报价,我必须卖出这家珠宝企业。”我对他们负有信托责任。这种事情不会发生。
就听众提问展开评论
他们早就因拥有这家公司而成为了富人。如果他们接受我的报价,他们就得为卖出企业中的所得支付税收,并投资其他企业。他们可能会买入伯克夏的股份,或者[通用汽车](https://xueqiu.com/S/GM?from=status_stock_match)的股份,他们也可能买入政府债券,但他们之前已经拥有过一家优秀的企业了,也无需支付税收。因此,他们不会因卖出自己的企业而变得更加富有。我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当Borsheim' s珠宝店的艾克找到我时,我对他说:"你看,我愿意出价X,我也会告诉你如何赚到比这更多的钱,而你只需要这么做就可以了。”他却说:“我没兴趣。”
查看全文>>
沧海一舟笑 - 0 个点赞 👍
当我坐在奥马哈的家中,凝视着刚刚签署的遗嘱,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文件,而是我人生旅程的一个新篇章。我,沃伦·巴菲特,一直认为财富是一种责任,而不仅仅是一种特权。
**财富的使命**:我这一生积累了巨额财富,但我知道,这些财富不应该仅仅成为我个人的荣耀,它们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通过将我的财富捐赠给慈善信托基金,我希望能够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支持,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化。
**家族的纽带**:我选择让我的孩子们参与到这个慈善信托基金的监督管理中,是因为我深信家族的力量。我希望他们能够理解这份责任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将这份爱心和关怀传递给下一代。我希望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
**慈善捐赠的自主性**:我决定停止向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捐赠,这并不是因为我对他们的慈善工作有任何质疑,而是因为我希望能够更直接地参与到慈善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中。我相信,通过我的家族的监督和管理,这些资金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健康与长寿的福气**:我非常感激自己能够在这个年纪依然保
查看全文>>
陈晨 - 0 个点赞 👍
以前看巴菲特的个人传记的时候,里面也有提道他计划是把资产捐到基金会来反馈社会,
单纯社会的的角度而言,要是真的这样做就非常的伟大,
虽然他的家人也已经获得不少优待。
他的好搭档查理芒格生前也是倾向于回馈社会和身边的人,
在自传中,芒格把股票送给朋友,他很少有意识地积累资产,
相对比巴菲特而言,他的资产少很多。
芒格 离开,相信对巴菲特而言是个非常悲伤的事件,
而且巴菲特是一个不喜欢太多变化的“保守”型,自传中,他很依恋妻子。他对家人的教育理念也是非常好的,
当一个人的思想层次配不上金钱的时候,他们是不能管理好这些资产的。
家人的越来越成熟的思想,让巴菲特改变主意,也很正常,选择一个最佳的大量资产的人是对这些资产最好的处置。
况且即使巴菲特捐出去的资产,那不过也是国外的事情,于国内又有什么获益呢?
普通人不过是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样的巨资,一般人都不敢想象。
好好赚钱才是当下能做的事。
最近登录自己的一个绘图软件 ProcessOn 小号 ,竟然可以获得收益,把自己做的图留在平台,有人使用会有返现。这个还是
查看全文>>
蓝鲸灵 - 0 个点赞 👍
能怎么看?用手机看!
查看全文>>
chease000 - 1564 个点赞 👍
巴菲特一直宣扬自己会将财富的99%捐出去。
甚至还在公众面前,特别严肃地告诉他的三个孩子:“如果能从我的遗产中分得1美元,就算你们走运。”
2016年,巴菲特就曾经呼吁马云将自己的大部分的财产用来做慈善回馈社会。
现在呢?哈哈哈。
看样子,我得多读十篇《意林》的文章缓一缓。
所谓图穷匕见,人性如此,全球顶级富豪巴菲特也照样逃不开人性的惯性,无法完全抛下自己的财富。
近日,据媒体报道,巴菲特在一次专访中透露了最新的遗产安排,巴菲特表示他目前持有价值约130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这笔巨额财富在他去世后将由他的女儿和两个儿子管理,用于新成立的基金会,专注于慈善事业。三人必须一致决定这个基金会里的钱该如何使用。
1300亿美元,按照当前汇率计算,折合人民币约9448亿。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上,巴菲特以1386亿美元的财富排名第六。
巴菲特成立家族基金会,将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女。家族基金会最大的好处,就是规避巨额的遗产税。
在美国,遗产税适用18%-40%的12级超额累进税率。2022年至2023年遗产税税率为18%—40%,具体如下:
同时,无论是“美国公民”、“美国居民”还是“在美有财产的非居民外国人”,都适用相同的遗产税税率。
像巴菲特这种“金融巨鳄”,真要缴纳遗产税的话,那肯定是顶格,要是不合理避税,千亿美元的财富,缴税都得缴天文数字。
慈善基金会是非营利组织,是免税的。
富人完全可以把自己的财产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富人名下就没有钱了,就不用交财产税了。成立基金会的时候通过规章制度,让自己的子女亲属担任基金会的管理人员,这样财富名义上的所有权捐出去了,但是财富实际上的支配权还在自己人手里,你看高不高明!
成立了基金会以后,每年富人再赚了钱,就捐给这个自己家族名下的慈善基金会,按照美国法律捐款是可以抵税的,这样一来不仅财产税不用交了,连个人所得税都能省下好大一笔,你看划算不划算!
当然,慈善基金会,说了叫慈善基金会那一定是要做慈善的,按规定基金会每年需要把基金规模的5%拿出来做慈善(就相当于税率是5%)。
别看还是要出钱,但是这和缴税的意义大不相同。
缴税是义务,白给人家钱,没人念你的好。慈善就不一样了,做慈善你是名利双收的。反正每年都要花掉5%,给谁不是给呢,会有大把的人来舔你,把你当成救世主捧着,还有一种巨大的权力快感。
发布于 2024-07-03 02:19・IP 属地浙江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雨过天阴 - 710 个点赞 👍
美国遗产税对于1300亿美元这个量级的,要收一半,650亿美元。
如果全部捐给慈善基金会,那么一分钱税不用收。但每年要至少花出去一定比例的善款,我记得是5%。
但是吧,基金会可以指定自己的子女管理,管理人可以像公司老板一样,报销一堆各种开支。捐出去的款也可以通过如环保评估,项目评估等等方式给予回收。
巴菲特这个操作,说明了他确实还是个人。
发布于 2024-07-03 00:3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人生苦短 - 536 个点赞 👍
我在美国和日本都工作过,有个明显的体会就是美国人的说法变来变去太正常了,当他们跟你谈理念的时候,最好的策略就是:
听听就得了。
我记得当年在美国工作(14年大概是),跟一个投资人合作过,那会儿他对大数据相当感兴趣,说这东西能改变人类,跟我讲了一大堆这事儿。
其实。。。。后来16年回国自己做个一个创业项目,和他的力主推荐很有关系。
那次让我亏了些钱,我想找他聊聊这事儿。
给他发邮件,他跟我说,当时已经all-in页岩油了,说这东西绝对改变人类。
一次可以,两次在我这里就不行了。
前两天看他LinkedIn,嗯,去搞AI了。
“他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相信自己说的话”。。。。。。
美国人有个特长,就是能非常真诚地给你讲述自己的信仰,你能由内而外感受到他们就准备这么干。
但美国人还有个特长,就是当自己的信仰出现改变的时候,能用更为真诚的态度和你解释:为什么我要做出改变 。
我觉得这和美国人从小就学如何辩论、如何演讲有关系吧。
最近在日本做业务,给我的感觉则是日本人是在是太死板,认准了一个事情就不改了,外界有什么变化,你这个可能落后了,他们也坚持。
两种其实咋说呢,在国内都分别有人买单。
信美国人的,惊叹于美国人这跳跃也太大了,而且你提出疑问,他们都能有180个理由等着你;信日本人的,老感觉靠点心法能解决问题,最后终于把自己给陷进去了。
最近很多企业出海,我想了解一下各个地方的社会文化还是很重要的。
说是在商言商,然而商业也是社会运行的一部分。
我们很多企业家反而有点“原教旨”市场经济认知,这是个认知误区,得改。
发布于 2024-07-03 10:32・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王家CFA - 493 个点赞 👍
记者:巴先生,你去世后遗产怎么处理?
巴菲特:全捐了!
二十年后,巴菲特改口要留给子女。
记者:巴先生,不是要全捐了吗?
巴菲特:那时我还年轻,现在我真的要去世了。
发布于 2024-07-03 00:38・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安迪杜弗雷 - 362 个点赞 👍
当年,巴菲特:我的孩子休想从我这儿得到一分钱。。。
现在,巴菲特:我的三个孩子将共同管理基金会。。。
今年不愧是回旋镖元年
经典慈善基金会,真是慈慈又善善
想花钱都不用从自己兜里掏了
什么豪宅?我这个房子可是基金会的财产,我只是暂住而已啊;什么跑车?这也是基金会的财产啊,我只是开出来用一下而已啊
至于为什么慈善基金会需要跑车豪宅?我怎么知道啊。。。
编辑于 2024-07-03 01:24・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人间一两风 - 226 个点赞 👍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做了一个演讲。这个演讲,被称为巴菲特最经典的演讲,据说不少投资人会定期会拿来复习。
投资之外,处处都是巴菲特的生活哲学,非常值得一看。演讲的核心思想是:
1. 品行决定长期成功。巴菲特引用皮特·基威特的观点,提出雇佣或投资时应考察三点:正直(Integrity)、智慧(Intelligence)、活力(Energy),并强调若缺乏正直,后两者将成为灾难。他以“买入同学10%未来收入”的思想实验,引导听众思考领导力、慷慨诚实等品质的价值。对比纸左右两侧列出的品质(如诚实vs贪婪),指出优秀品质可通过习惯培养,而恶劣品质并非与生俱来,年轻人应尽早塑造自我。
2. 投资中的致命风险规避。以“百万弹仓仅一发子弹”的比喻,说明即使概率极低的风险也应避免,批评金融领域盲目使用杠杆的行为。
3. 净资产收益率(ROE)低于资金成本的生意不值得投资,以日本低利率环境为例阐释机会成本概念。
4. 生意选择与护城河理论。只投资能看懂且十年后仍具竞争力的企业,如口香糖、可口可乐等模式简单的行业,因其需求稳定、护城河宽广。
5. 强调管理层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并比喻“加宽护城河”以抵御竞争,具体方式包括成本控制、专利保护等。
以下是演讲原文
我先简单说几句,把大部分时间留下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我想聊聊大家关心的话题。
请各位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刁钻。你们问的问题越难,才越好玩。什么都可以问,就是不能问上个月我交了多少税,这个问题我无可奉告。
各位同学,你们毕业之后未来会怎样?我简单说说我的想法。各位在这所大学能学到大量关于投资的知识,你们将拥有成功所需的知识。
既然各位能坐在这里,你们也拥有成功所需的智商,你们还有成功所需的拼劲。你们大多数人都会成功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最后你到底能否成功,不只取决于你的头脑和勤奋。我简单讲一下这个道理。
奥马哈有个叫彼得·基威特的人,他说他招人的时候看三点:品行、头脑和勤奋。他说一个人要是头脑聪明、勤奋努力,但品行不好,肯定是个祸害。品行不端的人,最好又懒又蠢。
我知道各位都头脑聪明、勤奋努力,所以我今天只讲品行。为了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一起做个游戏。
各位都是 MBA 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很了解自己周围的同学了。假设现在你可以选一个同学,买入他今后一生之内 10%的收入。
你不能选富二代,只能选靠自己奋斗的人。请各位仔细想一下,你会选班里的哪位同学,买入他今后一生之内10%的收入。
你会给所有同学做个智商测试,选智商最高的吗?未必。你会选考试成绩最高的吗?未必。你会选最有拼劲的吗?不一定。因为大家都很聪明,也都很努力,我觉得你会主要考虑定性方面的因素。
好好想想,你会把赌注压在谁的身上?也许你会选你最有认同感的那个人,那个拥有领导能力,能把别人组织起来的人。
这样的人应该是慷慨大方的、诚实正直的,他们自己做了贡献,却说是别人的功劳。我觉得让你做出决定的应该是这样的品质。
找到了你最钦佩的这位同学之后,想一想他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拿一张纸,把这些品质写在纸的左边。
下面我要加大难度了。为了拥有这位同学今后一生 10%的收入,你还要同时做空另一位同学今后一生10%的收入,这个更好玩。
想想你会做空谁?你不会选智商最低的。你会想到那些招人烦的人,他们可能学习成绩优秀,但你就是不想和他们打交道,不但你烦他们,别人也烦他们。
为什么有人会招人烦?原因很多,这样的人可能自私自利、贪得无厌、投机取巧或者弄虚作假。类似这样的品质,你想想还有什么,请把它们写在刚才那张纸的右边。
看看左右两边分别列出来的品质,你发现了吗?这些品质不是把橄榄球扔出60米,不是10秒钟跑完100米,不是相貌在全班最出众。
左边的这些品质,你真想拥有的话,你可以有。这些是关于行为、脾气和性格的品质,是能培养出来的。在座的各位,只要你想要获得这些品质,没一个是你得不到的。
再看一下右边的那些品质,那些令人生厌的品质,没一个是你非有不可的,你身上要是有,想改的话,可以改掉。
大多数行为都是习惯成自然。我已经老了,但你们还年轻,想摆脱恶习,你们年轻人做起来更容易。常言道,习惯的枷锁,开始的时候轻的难以察觉,到后来却重的无法摆脱。
这话特别在理。我在生活中见过一些人,他们有的和我年纪差不多,有的比我年轻十几二十几岁,但是他们染上了一些坏习性,把自己毁了,改也改不掉,走到哪都招人烦。他们原来不是这样的,但是习惯成自然,积累到一定程度,根本改不了了。
你们还年轻,想养成什么习惯、想形成什么品格,都可以,就看你自己怎么想了。
本·格雷厄姆,还有他之前的本·富兰克林,他们都这么做过。
本·格雷厄姆十几岁的时候就观察自己周围那些令人敬佩的人,他对自己说:“我也想成为一个被别人敬佩的人,我要向他们学习。“格雷厄姆发现学习他敬佩的人,像他们一样为人处世,是完全做得到的。他同样观察周围遭人厌恶的人,摆脱他们身上的缺点。
我建议大家把这些品质写下来,好好想想,把好品质养成习惯,最后你想买谁10%的收入,就会变成他。你已经确定拥有自己100%的收入,再有别人的10%,这多好。
你选择了谁,你都可以学得像他一样。
Q1:有传言说您是救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买家之一,到底发生了什么,能给我们讲讲吗?
巴菲特:这件事非常耐人寻味。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由来,相信在座的大多人都知道,实在太令人感慨了。
约翰·梅里韦瑟、艾瑞克·罗森菲尔德、拉里·希利布兰德、格雷格霍金斯、维克多·哈格哈尼,还有两位诺贝尔奖桂冠得主罗伯特·默顿和迈伦·舒尔兹,把他们这16个人加起来,他们的智商该多高,随便从哪家公司挑16个人出来,包括微软,都没法和他们比。
第一,他们的智商高得不得了。
第二,他们这 16 个人都是投资领域的老手。他们不是倒卖服装发的家,然后来搞证券的。他们这16 个人加起来,有三四百年的经验了,一直都在投资这行摸爬滚打。
第三,他们大多数人都几乎把自己的整个身家财产都投入到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他们把自己的钱也投进去了。他们自己投了几亿的钱,而且智商高超,经验老道,结果却破产了。真是让人感慨。
要让我写一本书的话,书名我都想好了,就叫《聪明人怎么做蠢事》,我的合伙人说我的自传可以叫这个名字。
但是,我们从长期资本这件事能得到很多启发。长期资本的人都是好人。我尊重他们。当我在所罗门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帮过我。
他们根本不是坏人。
但是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赚自己不需要的钱,把自己手里的钱,把自己需要的钱都搭进去了。这不是傻是什么?绝对是傻,不管智商多高,都是傻。
为了得到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甘愿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去冒险,哪能这么干?我不管成功的概率是100比1,还是1000比1,我都不做这样的事。
假设你递给我一把枪,里面有1000个弹仓、100万个弹仓,其中只有一个弹仓里有一颗子弹,你说:
“把枪对准你的太阳穴,扣一下扳机,你要多少钱?”
“我不干。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干。”
要是我赢了,我不需要那些钱;要是我输了,结果不用说了。这样的事,我一点都不想做,但是在金融领域,人们经常做这样的事,都不经过大脑。
有一本很好的书,不是书好,是书名好。这是一本烂书,但是书名起得很好,是沃尔特·古特曼写的,书名是《一生只需富一次》。这个道理难道不是很简单吗?
假设年初你有1亿美元,如果不上杠杆,能赚10%,上杠杆的成功率是99%,能赚 20%,年末时你有1.1亿美元,还是1.2亿美元,有区别吗?没一点区别。
要是年末你死了,写讣告的人可能有个笔误,虽然你有1.2亿,但他写成了 1.1亿。多赚的钱有什么用?一点用没有。对你、对你的家人,对别人,都没用。
要是亏钱了的话,特别是给别人管钱,亏的不但是钱,而且颜面扫地、无地自容,把朋友的钱都亏了,没脸见人。
我真理解不了,怎么有人会像这16 个人一样,智商很高、人品也好,却做这样的事,一定是疯了。他们吃到了苦果,因为他们太依赖外物了。
我临时掌管所罗门的时候,他们和我说,六西格玛的事件、七西格玛的事件伤不着他们。他们错了。只看过去的情况,无法确定未来金融事件发生的概率。
他们太依赖数学了,以为知道了一只股票的贝塔系数,就知道了这只股票的风险。要我说,贝塔系数和股票的风险根本是八竿子打不着。
会计算西格玛,不代表你就知道破产的风险。我是这么想的,不知道现在他们是不是也这么想了。说真的,我都不愿意以长期资本为例。我们都有一定的概率会摊上类似的事,我们都有盲点,或许是因为我们了解了太多的细枝末节,把最关键的地方忽略了。
亨利·考夫曼说过一句话:
“破产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一种是什么都知道的。”
说起来,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同学们,引以为戒。
我们基本上没借过钱,当然我们的保险公司里有浮存金。但是我压根没借过钱。
我只有1万块钱的时候都不借钱,不借钱不一样吗?我钱少的时候做投资也很开心。我根本不在乎我到底是有1万,10万,还是100万。除非遇上了急事,比如生了大病急需用钱。
当年我钱很少,但我也没盼着以后钱多了要过不一样的生活。
从衣食住行来看,你我之间有什么差别吗?我们穿一样的衣服,我们都能喝天赐的可口可乐,我们都能吃上麦当劳,还有更美味的DQ 冰淇淋,我们都住在冬暖夏凉的房子里,我们都在大屏幕上看橄榄球赛。你在大电视上看,我也在大电视上看。我们的生活完全一样,没多大差别。
要是你生了大病,会得到良好的治疗。如果我得了大病,也会得到良好的治疗。我们唯一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出行的方式不同。
我有一架小飞机,可以飞来飞去,我特别喜欢这架飞机,这是要花钱的。除了我们出行的方式不同,你说有什么是我能做,但你做不了的吗?
我有一份我热爱的工作,但我一直都在做我喜欢的工作。当年我觉得赚 1000 美元是一大笔钱的时候,我就喜欢我的工作。
同学们,做你们喜欢的工作。要是你总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只是为了让简历上的工作经历更漂亮,那你真是糊涂了。
有一次,我去做一个演讲,来接我的是一个28 岁的哈佛大学的学生。我听他讲完了他的工作经历,觉得他很了不起。
我问他:“以后你有什么打算?“他说:“等我 MBA 毕业后,可能先进一家咨询公司,这样能给简历增加一些分量。“
我说:“你才 28岁,已经有这么漂亮的工作经历了,你的简历比一般人的漂亮10倍。你还接着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觉得有点像年轻的时候把性生活省下来,留到岁数大的时候再用吗?
或早或晚,你们都应该开始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
我觉得我说的话,大家都听明白了。各位毕业之后,挑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工作,别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漂亮而工作,要做自己真心喜欢的。
时间久了,你的喜好可能会变,但在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时候,早晨你会从床上跳起来。
我刚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毕业,就迫不及待地希望立刻为格雷厄姆工作。我说我不要工资,格雷厄姆说我要的薪水太高了。我一直骚扰他。回到奥马哈后,我做了三年股票经纪人,一直给格雷厄姆写信,告诉他我发现的投资机会。
最后,我终于得到了机会,在他手下工作了一两年。那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总之,我做的工作始终都是我喜欢的。
你财富自由之后想做什么工作,现在就该做什么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做这样的工作,你会很开心,能学到东西,能充满激情。每天会从床上跳起来,一天不工作都不行。
或许以后你喜欢的东西会变,但是现在做你喜欢的工作,你会收获很多。我根本不在乎工资是多少。不知怎么,扯得有点远了。
总之,如果你现在有1块钱,以为将来有2块钱的时候,自己能比现在过得更幸福,你可能想错了。你应该找到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情,投入地去做。
别以为赚10倍或20倍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这样的想法很容易把你带到沟里去。
在不该借钱的时候借钱,或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做自己不该做的事,将来都没地方买后悔药。
Q2:您喜欢什么样的公司?
巴菲特:我喜欢我能看懂的生意。先从能不能看懂开始,我用这一条筛选,90% 的公司都被过滤掉了。
我不懂的东西很多,好在我懂的东西足够用了。世界如此之大,几乎所有公司都是公众持股的。所有的美国公司,随便挑。首先,有些东西明知道自己不懂,不懂的,不能做。
有些东西是你能看懂的。可口可乐,是我们都能看懂的,谁都能看懂。可口可乐这个产品从 1886 年起基本没变过。可口可乐的生意很简单,但是不容易。
我不喜欢很容易的生意,生意很容易,会招来竞争对手。我喜欢有护城河的生意。我希望拥有一座价值连城的城堡,守护城堡的公爵德才兼备。
有的生意,我看不出来十年后会怎样,我不买。一只股票,假设从明天起纽约股票交易所关门五年,我就不愿意持有了,这样的股票,我不买。
我买一家农场,五年里没人给我的农场报价,只要农场的生意好,我就开心。我买一个房子,五年里没人给我的房子报价,只要房子的回报率达到了我的预期,我就开心。
人们买完股票后,第二天一早就盯着股价,看股价决定自己的投资做得好不好。糊涂到家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是格雷厄姆教给我的最基本的道理。
买的不是股票,是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权。只要公司生意好,而且你买的价格不是高得离谱,你的收益也差不了。投资股票就这么简单。要买你能看懂的公司,就像买农场,你肯定买自己觉得合适的。没什么复杂的。
这个思想不是我发明的,都是格雷厄姆提出来的。我特别走运。19 岁的时候,我有幸读到了《聪明的投资者》。我六七岁的时候就对股票感兴趣,11 岁时第一次买股票。我一直都在自己摸索,看走势图、看成交量,做各种技术分析的计算,什么路子都试过。
后来,我读到了《聪明的投资者》,书里说,买股票,买的不是代码,不是上蹿下跳的报价,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我转变到这种思维方式以后,一切都理顺了。道理很简单。所以说,我们买我们能看懂的公司。
在座的各位,没有看不懂可口可乐公司的,但是某些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呢,我敢说,在座的各位,没一个能看懂的。
今年在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我说要是我在商学院教课,期末考试时,我会出这样的题目,告诉学生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信息,让他们给这家公司估值。哪个学生给出了估值,我就给他不及格。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样才能做好投资。必须把生意看懂了,有的生意是我们能看懂的,但不是所有生意我们都能看懂。
Q3:能否讲讲您在商业中犯的错误?
巴菲特:对于我和我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来说,我们犯过的最大的错误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该做的没做。
在这些错误中,我们对生意很了解,本来应该行动,但不知道怎么了,我们就在那犹豫来犹豫去,什么都没做。
有些东西我们不明白就算了,但有些东西是我们能看明白的,本来可以赚几十亿、几百亿的,却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了。
我本来可以买微软赚几十亿,但这不算数,因为我一直搞不懂微软。但是医药股,我本来是可以赚到几十亿的,这些钱是我该赚到的,我却没赚到。
当克林顿当局提出医疗改革方案后,所有的医药股都崩盘了。我们本来可以买入医药股大赚特赚的,因为我能看懂医药股,我却没做这笔投资。
至于各位能看到的错误,几年前我买入美国航空优先股是个错误。当时我手里闲钱很多。手里一有闲钱,我就容易犯错。
查理让我去酒吧喝酒去,别在办公室里待着。但我还是留在办公室,兜里有钱,就做了傻事。每次都这样。当时我买了美国航空的优先股。没人逼我,是我自己要买的。
现在我有一个 800 热线电话,每次我一想买航空股,就打这个电话。电话那边的人会安抚我。我说:“我是沃伦,又犯了想买航空公司的老毛病。”他们说:“继续讲,别停下,别挂电话,别冲动。”最后那股劲就过去了。
我买了美国航空以后,差点把所有钱都亏进去,真是差一点全亏了。我活该亏钱。
我买入美国航空,是因为它是一只很合适的证券,但它的生意不好。对所罗门的投资也一样。我根本不想买它的生意,只是觉得它的证券便宜。这也算是一种错误。
本来不太喜欢公司的生意,却因为喜欢证券的条款而买了。这样的错误我过去犯过,将来可能还会犯。最大的错误还是该做的没做。
我想告诉大家,人们总说通过错误学习,我觉得最好是尽量从别人的错误里学习。不过,在伯克希尔,我们的处事原则是,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
我有个合伙人,查理•芒格,我们一起合作 40 年了,我们从来没红过脸。我们对很多东西看法不一样,但是我们不争不吵。
我们从来不想已经过去的事。我们觉得未来有那么多值得期待的,何必对过去耿耿于怀。不纠结过去的事,纠结也没用。人生只能向前看。
你们从错误里或许能学到东西,但最重要的是只投资自己能看懂的生意。如果你像很多人一样,跳出了自己的能力圈,听别人的消息买了自己毫不了解的股票,犯了这样的错,你需要反省,要记得只投资自己能看懂的。
你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就应该对着镜子,自言自语:“我要用每股 55 美元的价格买入 100 股通用汽车,理由是……”自己要买什么,得对自己负责。一定要有个理由,说不出来理由,别买。
是因为别人在和你闲聊时告诉你这只股票能涨吗?这个理由不行。是因为成交量异动或者走势图发出了信号吗?这样的理由不行。你的理由,一定是你为什么要买这个生意。我们恪守这个原则,这是本·格雷厄姆教我的。
Q4:和身处华尔街相比,住在偏远的小城市有什么好处?
巴菲特:我在华尔街工作过一两年,我在东西海岸都有朋友。我喜欢拜访他们。每次和他们见面,都能得到一些灵感。
思考投资的最佳方法还是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静静地想。要是这样不行,别的办法也都没用。
在任何类似市场的环境中,你都很容易受到影响,做出过激的反应,华尔街是个典型的市场环境。在华尔街,你觉得每天不做点什么都不行。
钱德勒家族花了 2000 美元买下了可口可乐公司,选中了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别的什么都不用做了,该做的事就是不做别的。1919 年都不应该卖,但是钱德勒家族后来把他们的股票卖了。
你该怎么做呢?一年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机会,然后一直持有,等待它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在一个人们每五分钟就来回喊报价的环境里,在一个别人总把各种报告塞到你面前的环境里,很难做到持有不动。华尔街靠折腾赚钱。你靠不折腾赚钱。
要是在座的各位每天都相互交易自己的投资组合,所有人最后都会破产,所有的钱最后都会进到中间商的口袋里。
换个做法,你们都持有一般公司组成的投资组合,50 年里你们都一动不动,最后你们都会很有钱,你们的券商会破产。
券商像这样一个医生,他让你换药的次数越多,他赚的越多。他要是给你一种药,把你的病根治了,他只能做成一笔买卖,一笔交易,然后就没了。如果他能让你相信每天换各种药吃对健康有益,这对他有好处,对卖药的有好处,你会亏很多钱。你的身体好不了,还会破财。
任何刺激你瞎折腾的环境,都要远离。华尔街无疑就是这样的环境。
我回到奥马哈之后,每半年都去大城市一次。我每次都列一个清单,把自己要做的事写下来,比如要调研的公司等等。这些路费都没白花,该做完的事,做完了,我就回到奥马哈思考。
Q5:请讲讲您对分散投资的看法?
巴菲特:这个要看情况了。如果不是职业投资者,不追求通过管理资金实现超额收益率的目标,我觉得应该高度分散。
我认为 98% 到 99% 的投资者应该高度分散,但不能频繁交易,他们的投资应该和成本极低的指数型基金差不多。只要持有美国的一部分就可以了,这样投资,是相信持有美国的一部分会得到很好的回报,我对这样的做法毫无异议。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么投资是正路。
如果想积极参与投资活动,研究公司并主动做投资决策,那就不一样了。
既然你走上研究公司这条路,既然你决定投入时间和精力把投资做好,我觉得分散投资是大错特错的。那天我在 SunTrust 的时候,说到过这个问题。要是你真能看懂生意,你拥有的生意不应该超过六个。
要是你能找到六个好生意,就已经足够分散了,用不着再分散了,而且你能赚很多钱。
我敢保证,你不把钱投到你最看好的那个生意,而是再去做第七个生意,肯定会掉到沟里。靠第七个最好的主意发家的人很少,靠最好的主意发家的人很多。
所以,我说任何人,在资金量一般的情况下,要是对自己要投资的生意确实了解,六个就很多了,换了是我的话,我可能就选三个我最看好的。
我本人不搞分散。我认识的投资比较成功的人,都不搞分散,沃尔特·施洛斯是个例外,沃尔特的投资非常分散,他什么东西都买一点。
Q6:如果能重新活一次,为了让生活更幸福,您会怎么做?
巴菲特:希望我的回答,大家听了不会觉得不舒服。要是我重新活一次的话,我只想做一件事,选能活到 120 岁的基因。
我其实是非常幸运的。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觉得可能会对各位有启发,所以花两分钟时间讲讲。
假设现在是你出生前 24 小时,一个神仙出现了,他说:“孩子,我看你前途无量,我现在手里有个难题,我得设计你出生后生活的世界,我觉得太难了,你来设计吧。
你有 24 小时的时间,社会规则、经济规则、政府规则,这些都给你设计,你还有你的子孙后代都在这些规则的约束下生活。”
你问了:“我什么都能设计?”神仙说:“对,什么都能设计。”你说:“没什么附加条件?”
神仙说:“有一个附加条件。你不知道自己出生后是黑人还是白人,是富有还是贫穷,是男人还是女人,是身体健壮还是体弱多病,是聪明过人还是头脑迟钝。你知道的就一点,你要从一个装着 58 亿个球的桶里选一个球。”
我把这个叫娘胎彩票。你要从这 58 亿个球里选一个,这是你一生之中最重大的决定,它会决定你是出生在美国还是阿富汗,智商是 130 还是 70。选出来之后,很多东西都注定了。你会设计一个怎样的世界?
我觉得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很好地看待社会问题。
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会选到哪个球,所以在设计世界的时候,你会希望这个世界能提供大量产品和服务,你希望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你会希望这个世界的产品越来越丰富,将来你的子孙后代能越过越好。
在希望世界能提供大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有的人手气太差,拿到的球不好,天生不适合这个世界的体系,你希望他们不会被这个世界抛弃。
我天生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我一生下来就具备了分配资金的天赋。这其实没什么了不起的。
如果我们都被困在荒岛上,永远回不来,我们所有人里,谁最会种地,谁最有本事。我再怎么说我多擅长分配资金,你们也不会理我。
我赶上了好时候。盖茨说,要是我生在几百万年前,早成了动物的盘中餐。他说:“你跑不快,也不会爬树,什么都不行,刚生下来就得被吃了。你生在今天是走运。”
既然我运气这么好,我就要把自己的天分发挥出来,一辈子都做自己喜欢的事,交自己喜欢的人。只和自己喜欢的人共事。
要是有个人让我倒胃口,但是和他走到一起,我能赚 1 亿美元,我会断然拒绝,要不和为了钱结婚有什么两样?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为了钱结婚,要是已经很有钱了,更不能这样了,你们说是不是?我不为了钱结婚。
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生活,只是不想再买美国航空了!
谢谢!
查看全文>>
贝果投资之旅 - 192 个点赞 👍
浅聊一下,抛砖引玉。
要聊美国公益基金会,要从1913年全面征收所得税和1917年税改对慈善基金税收减免开始。联邦政府税收为直接税(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遗产税、继承税等),从一开始就具有累进性,1944-1945年期间个人所得税更是一度高至94%,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是财产税,但几乎所有州都免征宗教机构和慈善组织的房产税。(为什么地方上教会很厉害,因为教会可以囤地)这一段时间是美国公益基金会和教会发展的爆发期,这也是美国能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期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比较有代表的就是卡耐基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
时间来到20世纪50年代,公益基金会频繁爆出丑闻,这就促成了1969年针对公益基金会的税制改革法案并延续至今,这一法案严格控制了基金会在任何一家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并对投资收入征收特许权税、禁止自我交易行为、给年度资金分配设定下限(大家熟知的5%下限就来源于这个法案)、对其下属营利性企业的比重进行限制等(这也是先锋领航和贝莱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这一时期也是美国慈善基金第一次大衰退期。
时间来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发展及各种商业新贵的诞生,带来了这一轮的公益基金会爆发潮,如果大家有印象,小布什上台初期,就想通过逐步取消遗产税计划以抑制慈善基金会发展并促进经济发展,而这一决定却遭到了百名顶级富豪的联名抵制。
当下是一个什么状态?慈善基金已经发展成一种顶级的政商旋转门,慈善基金拨款给执行机构(这些机构的董事你可以猜猜都是谁),这些负责人和其家族又成为了财富新贵成立新的慈善基金,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那么需要“非法移民”。你再想想特朗普的立场,他反移民......两党富人都想搞他......
一个国家发展到中后期,都是一个毛病,富人的税收不上来,你一收税他们就想溜。(大量美国富豪移民巴哈马就是这个原因)
回到题目,巴菲特修改遗嘱,我觉得大概率是嗅到了税改的味道。
什么东西一开始都是不错的,但随着时间的发展,能钻的空子被人钻了个透,这就是人性吧,解决不了。
编辑于 2024-07-03 17:48・IP 属地湖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黄彦臻 - 155 个点赞 👍
“我不会将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2006年年初,巴菲特的一句话令人们惊讶不已,难道他疯了吗?这些财产不留给孩子,他想给谁?难道想带到坟墓里去?
说这句话的就是2008年福布斯财富排行榜第1名的沃伦·巴菲特。当时,他虽已处于古稀之年,但个人资产却达到了400多亿美元。
“我不会将财产留给自己的孩子”,此话给人们留下的种种疑问,在2006年6月25日那天被揭晓。
“我准备将自己80%的财产捐赠给基金会,为贫困生提供奖学金及为计划生育方面的医学研究提供资金。”巴菲特向媒体宣布道。
了解巴菲特的人都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因为他们清楚,巴菲特对财富的渴望并不来自于享受。他甚至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他的多项投资拯救了那些濒临破产的实力企业,若没有他的支持,也许今天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像吉列等品牌的产品了。
他也多次说过:“我赚钱并不是想去买别墅、买跑车,我只是在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已。”一罐可乐、一个汉堡,偶尔加点牛排,这就是巴菲特的工作餐,他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穷酸”的亿万富翁了吧。
他与比尔盖茨一样,“钱”只是他眼中财富的一个象征符号,而更看重的是财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巴菲特在合伙公司建立之初,一有时间就会去听“美国慈善业之父”卡内基先生的演讲。在那段时间里,他清楚地感受到了这位钢铁大王的人格魅力。
卡内基先生说:“我非常反对那些将财富留给后代或者自己享受的人。”在卡内基看来,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地赚取更多的钱财,而不懂得回报和贡献社会,那么这个人无异于在犯罪。如果有一天这个人不幸逝世了,没有人会可怜他,因为大家只会认为他的一生只为财富而活,是卑微且可耻的。
所以,巴菲特一直记着这句话,并付诸了实践。
他曾经很严肃地告诉他的3个孩子:“如果能从我的遗产中分得1美元,就算你们走运。”
这句话并非玩笑话,巴菲特曾在妻子的几经劝导下给儿子霍华德买了个农场,但必须得按期缴纳租金,否则立即收回。他的资本在不断地飞快增加,但他的孩子们却必须自食其力。
在向媒体公布自己财产不再留给孩子以后不久,巴菲特召开内部股东大会,班并在大会上说道:“那种自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长期以来我心中的公平观念。”
这句话让在场的1.5万名股东肃然起敬,顿时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巴菲特风趣地说道:“我亲爱的孩子们是不是也在这里呢?你们是不是也在为自己父亲的想法鼓掌呢?”
其实,正是巴菲特话语中“我心中的公平”不断地激励着他创造财富。于他而言,这种“公平”就是财富的拥有者理应做出对社会应有的贡献,若只是坐享其成,就不配拥有财富。
巴菲特将自己财产的80%,即37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盖茨和梅达琳建立的基金会,除了看重此基金会的实力外,他还相信比尔·盖茨这个跟自己有着15年交情的IT大鳄,是位“花钱更有效率的人”。在比尔·盖茨的有效管理下,巴菲特的捐赠会变得更有意义。
在风云变幻的投资市场中,几百亿的巨额财产对巴菲特来说只是一个符号。他虽是富豪,却不骄不躁,且还达到了“富则兼济天下”的高尚境界。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值得我们紧随其后、潜心模仿。或许,未来我们也能找到通往财富的金光大道。
发布于 2024-07-03 00:2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不想上吊王承恩 - 136 个点赞 👍
记得读者或者意林的一篇文章,
主要讲巴菲特拒绝给子女们大笔财产,子女们也拒绝接受巴菲特的巨额遗产,要自力更生。
发布于 2024-07-02 11:49・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上清 - 127 个点赞 👍
说好了不给孩子留一分钱,全捐出去,现在怎么说改就改。
但仔细想想,情理之中,巴菲特也是如此。
美国最高40%的遗产税,要是按照巴菲特1300亿的美元资产,那他死后就要将520亿美元捐给国家。
所以,如此精明,善于投资的老人怎么可能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成立慈善基金,每年只需要捐赠5%,其他95%都可以自己完全把握。
5%,我们就算是当作企业每年的税率,那也简直低的可以了。
更别说,捐赠5%后,还可以按照5年来抵税。
这其实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合理避税。
慈善是幌,避税才是真实意图。
当然,美国政府也不是不知道这里的漏洞。
为啥不堵住,说白了此举还是对慈善是有帮助的,不管富人是主动还是被动。
类似巴菲特,光捐给比尔盖茨基金会的就有393亿了。
但是比尔盖茨这几年的表现乏善可陈。
离婚了,还和爱泼斯坦扯上关系,甚至于基金会被指责资助非政府组织对儿童进行违法实验等等。
从这个背景来看,巴菲特年事已高,自己的儿女也已是高龄老人,他们完全有能力有资格支配巴菲特的巨额资产,干嘛还要假以不靠谱的外人呢。
苏茜·巴菲特,1953年生,长女,掌舵舍伍德基金会。
霍华德·G·巴菲特,1954年生,长子,从1995年开始就紧跟父亲身边经营伯克希尔,并一直担任着林赛公司董事会董事一职。
彼得·巴菲特,1958年生,次子,专业音乐家、作曲家、慈善家和作家。
三个孩子,早已都是60-70岁的老人,而且都是在自己领域非常成功的。
自己的孩子,看着长大,无论如何,都要比类似比尔盖茨这种知人不知面的其他人要靠谱的多。
最近,接触了类似很多家族信托的公司。
其实无一例外就是讲述如何通过家族信托实现家族资产的永续传承。
慈善基金里除了5%要拿来做慈善以外,其他95%都可以理解为家族信托。
巴菲特3个孩子作为信托管理人,可以设置各种遗产继承规则。
比如规定以后家族每生一个孩子,即可奖励100万;
每个孩子上大学,可以奖励100万;
每个孩子工作,可以奖励500万启动资金;
每个孩子,可以从18岁到终身,每年领取50万,等等。
历史上富不过三代,主要的原因其实不过以下几点:
1、重大动荡比如战争
2、高额税收
3、家族内杠
4、财富管理不当,比如后代乱投资挥霍掉。
成立慈善基金,所有的规则都可以由信托人来负责制定。
这样就保证了巴菲特这1300亿美元永远都是交给专业基金人来打理。
避免了高额税收,避免了家族内杠,更避免了财富管理不当。
家族人员只要按照规则领钱,一辈子肯定花不完。
这比一次性把所有的钱都给后代要好太多,百分百可以富过三代…
编辑于 2024-07-03 06:09・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商业Y观点 - 83 个点赞 👍
当年意林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号外号外
当地时间6月28日,巴菲特透露了最新的遗产安排,其表示,他已经多次修改过遗嘱,在看到孩子们变得更加成熟后,他制定了目前的计划。在最新的安排中,他把去世后所有剩余的财富捐赠给一个新设立的慈善信托基金,由他的女儿苏珊·巴菲特,两个儿子霍华德·巴菲特和彼得·巴菲特共同监督管理。
巴菲特还称,将停止向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赠数十亿美元。他补充说:“等我去世后,不会再有钱去到盖茨基金会。”报道指出,在28日上午公布最新一轮慈善捐款后,巴菲特持有该公司近1300亿美元的股票。巴菲特曾经公开承诺,在有生之年或去世时向慈善机构捐出99%的个人财富,并一直在践行这一承诺。
自2006年以来,他已经捐出了其持有的一半伯克希尔股权,主要捐赠对象为盖茨基金会以及与巴菲特家族有关的四个基金会。
编辑于 2024-07-03 13:0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号外号外 - 5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fghhj - 50 个点赞 👍
公知说美国人十八岁就独立了,不靠父母,自己勤工俭学,结果呢,呵呵,人性都是一样的,都会为自己的子女后代考虑,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不可能不管不顾的。你觉得美国没有人情世故?公知们编织的谎言一个又一个被拆穿,比如英国人坐地铁看书,瑞士永久中立国
发布于 2024-07-03 00:04・IP 属地河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爱花不婷 - 24 个点赞 👍
说明在他眼里,依然是子女最重要。人性的自私与光辉,都兼顾兼容了。高手的心思像星空,你看得见,但不一定看得懂。
之所以做出如此重大修改,是因为老巴“看到孩子们变得更加成熟”。而巴菲特三个“日益成熟起来的孩子”,今年分别都71岁、69岁、66岁了。
巴菲特的3个子女,熬到了六七十岁,才获得了父亲“更加成熟”、“价值观正确”的评价,庞大的遗产终于不用赠予外人了。
巴菲特突然修改遗嘱,也说明世界上没有圣人,大家都都是凡人,少听一些心灵鸡汤,好好努力搞钱,富人比大家想象的要精明,财富在家族内、代际间传承,才是更符合人性的,哪怕是用来搞慈善,也是如此。
那巴菲特为何会改主意?以前巴菲特和盖茨,全球到处倡导裸捐,老巴自己就选择大部分捐给盖茨基金会,并且是在死后20年内把钱都捐出去。
但在2021年5月,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官宣离婚,为了照顾老友的面子,两人拖到5月初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开完后才对外宣布。
短短两个月后,巴菲特宣布辞去盖茨基金会受托人的职务。梅琳达今年早些时候也宣布从基金会辞职,并在前不久斩断了瓜葛。
因此老巴现在食言,应该是盖兹和美琳达先后都离开基金会,原来信任的人都离开了,那遗产转投自己信任的子女也顺理成章。
并且巴菲特也并没有对盖茨基金会违约,他承诺捐赠300亿美元,过去这些年实际捐赠了393亿美元,加上对其他慈善机构的捐赠,总捐款超过了500亿美元,只不过他太能赚钱了,剩下的资产仍然是已捐出去的好几倍。
至于避税,他现在的做法仍然是可以的,因为遗产并不是直接交到儿女手上,而是他们管理的新设立的“慈善基金会”手里。
有了慈善基金会的各种法律和监管限制,这笔巨额财富就不容易被能力普通的子女几年内亏光了。如果年化收益率10%,每年捐赠5%,这笔钱仍然会越滚越大。
其实赚再多的钱,你花不了,也不过是暂时保管一下,最后还是回归社会。
钱不在具体某个子女个人名下,也不容易因为某个家族成员犯罪、或被敲诈、或被骗、或假结婚、或犯糊涂给人担保连带赔偿等,而被怀有目的的人给抢走。
子女世世代代可以负责慈善基金会的运作,领取报酬,这可以保证后代永远不愁生存,细水长流,这是很好的财富传承设计。
之前巴菲特一直劝其他富豪不要给孩子留那么多钱,然后自己……忽悠别人做慈善,到快死的时候突然对别人说我改变想法了,我不捐了。老巴一生圣人的名号破灭,终究没有免俗。
发布于 2024-07-01 00:07・IP 属地天津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之乎者也小鱼儿 - 18 个点赞 👍
巴菲特是把资产交给子女共管的新设立慈善信托基金,和捐给盖茨基金会一样都能避开遗产税的。
为何富豪们都喜欢慈善信托基金
简单说,因为钱在慈善信托基金里,既可以避税,又能够躲开输掉官司后的赔偿要求,家人还可以继续用这笔钱过日子或继续经商。
这其中原理也不复杂,就是富豪把钱交个一个慈善组织,由这个慈善组织成立一个基金,这些钱按照法律,归属这个慈善组织下的基金,和富豪本人没什么关系了。
因为是捐给慈善组织的,自然没有遗产税或资产转移税了;因为这钱已经不是富豪的了,所以就算富豪后面被其他人起诉,输了官司要赔偿一大笔钱,富豪因此破产,法院也没法动他捐给基金的这笔钱。
但是捐出去的钱和富豪真的没关系了吗?当然不是,这个基金是慈善组织的不假,但基金的管理人是谁呢?还不是富豪的家人们?比如巴菲特这次把1300亿资产交给新成立的慈善信托基金,这个基金的管理人就是他的三个子女。
作为基金“管理人”而非“所有人”,的确不能直接让财务把基金里的钱打到自己账户上。
但是一:可以让基金高薪聘用自己,基金也需要CEO、COO、CFO等高管们,都是高级别人才开个几百上千万美元的年薪很正常吧。当然,这种只是最初级的操作,毕竟开工资是要交税的。
但是二:可以让基金购买房子、车子、奢侈品、机票甚至私人飞机等,然后把使用权送给富豪家人,这样既可以免去个人所得税,又能继续过奢靡的生活(特朗普一家就是这么避税的)。
但是三:基金也可以去一个税率很低的地方(比如北爱尔兰)投资一家公司,然后让这家公司去聘用富豪子女担任高管,开高工资。从而在一些情况下避开个人所得税。
但是四:基金会按照经营者(也就是富豪子女)的决策,对外进行投资增值,保障基金的资产越来越多。
在说的直白点,如果一家企业的管理层是某个家族世袭制的,那么这家企业股份是谁的还重要吗?
巴菲特之前把资产交给盖茨基金会,是因为怕子女们水平不够,无法实现上面的“第四条”让基金持续增值,所以让别人代管,然后通过1-3条保证子女们富裕的生活。
如今可能是看子女们成长了,能让基金钱生钱了,就自己找了资产组织合作设立基金,从1-4都交给自己子女。
前后两者在避税上的效果是一致的。
发布于 2024-07-03 05:39・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飞跃本屯 - 15 个点赞 👍
老头子是反悔了,批评也罢,取笑也罢。
但是我看很多答主骂的有点过分,是不是没看到这一句?已经捐出去几百亿美元了,这么嘴脸丑恶的资本家,我们也很缺吧
在2010年,比尔·盖茨夫妇与巴菲特共同发起“捐赠誓言(The Giving Pledge)”计划,旨在促成全球最富有的人加入慈善捐赠的队伍,将自己绝大部分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
巴菲特以前的钱大半都给盖茨基金会了,盖茨基金会做了些什么你知道么?怎么又左手倒右手了?理论上说,我们国家也是受益方:
编辑于 2024-07-03 18:4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刘大山 - 13 个点赞 👍
很正常的行为,也很人性化(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父母和子女,其他都是浮云),是我我也这么做(我相信巴菲特自己会想出怎么规避遗产税的方法的,这点不用各位操心,只要付得起律师费,只要坚持研究法律漏洞,你也可以像懂王一样,投机取巧绕过北美很多法律规定,基本不交税)。
只是说之前《意林》,《读者》之流的杂志,把人家人设立得太高,天天毒鸡汤吹什么死后财产全部捐慈善,全部奉献社会之类,夫妻恩爱和睦相敬如宾几十年(盖茨家),那才是最大的不清醒。事实证明平时要少看毒鸡汤,别天天富豪叫你信什么你就去信,看多了容易影响智力,容易被洗脑洗成太监奴才。
编辑于 2024-07-01 07:50・IP 属地加拿大查看全文>>
用户名不符合要求 - 12 个点赞 👍
鸡汤来咯,怎么马云不喝呢?
巴菲特:我去世后,99%的财富将捐给慈善机构。
记者问:这么多财富都不留给您的孩子,他们会感到失望吗?巴菲特的回答引人深思。
他说:“我给了我的孩子们最宝贵的礼物。金钱只是一串无意义的数字,在拥有乐观、自信、勇敢和善于思考的性格之前,才能过上幸福丰盈的生活。”
发布于 2024-07-03 07:49・IP 属地广东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孔武有力宁采臣 - 10 个点赞 👍
我知道巴菲特用慈善基金主要是为了避税。
但是美国的慈善基金法律规定每年要把一定的百分比的资产用向慈善用途,不然就会被取消资格。
但一个没遗产税的国家嘲笑美国人虚伪属于我也没看懂。
编辑于 2024-07-01 09:27・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铁拳无敌加菲猫 - 1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奉义天涯 - 10 个点赞 👍
英文维基百科在“短线之王”江恩词条下是这么写的:
Alexander Elder, in his book Trading for a Living,[16]said "I interviewed W.D. Gann's son, an analyst for a Boston bank. He told me that his famous father could not support his family by trading but earned his living by writing and selling instructional courses. When W.D. Gann died in the 1950s, his estate, including his house, was valued at slightly over $100,000."
股神塌房只有一种方式:亏钱,aka 被人玩弄了。
股神玩弄老百姓不是塌房,是基操。
发布于 2024-07-04 15:40・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戚本刚 - 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梦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