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知道哪些青史留名的小人物?
- 16 个点赞 👍
历史上留名的小人物很多,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荆轲等五人。下面就来讲一讲司马迁在《史纪》记载的另一名小人物事迹。
在魏国的大梁东门前,一位老人面朝北方,遥望远方,手举佩刀自刎身亡,以践行自己的诺言,一位“士为知己者死”的小人物侯赢就这样的青史留名。
侯赢,魏国隐士,家境很穷,七十多岁还在看守大梁的东门。对于这样一位穷老头子看门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公子,听说这个人后,即亲自登门拜访他,在送给他财物不要的情况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
举办时,等客人们都就坐后,魏公子带着车马随从,亲自到东门去接侯赢。侯赢一点也不着急,整了整破旧的衣服,不歉让地坐到左边尊位,又有意让车子绕到一个市场朋友朱亥处,故意在那里讲话拖延,斜着眼睛观察魏公子,只见他神态更加平静温和。来到魏公子府中,侯赢被请上上座,并被一一介绍给宾客。在喝到最高兴处,魏公子又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到侯赢面前向他敬酒。于是大家尽欢而散,候赢从此成了魏公子家里的上宾。对于这样的悦己者,侯赢是怎样报答的呢?
有意为难魏公子,成就其名声。侯赢穿破衣、乘其车、进市场、见朋友、多等侯、坐上座、会宾客、陪喝酒等,无不有意贬低自己为小人,让别人得以称颂魏公子为人厚道、礼贤下士。
出大主意,盗得兵符。当时赵国被秦国围困向魏国求救,魏王听信小人之言,出而不救,不得已,魏公子打算带着自己的门客家人去拼命救赵。是侯赢为他出主意,让他去求魏王宠幸的如姬去盗兵符,因为他有恩于如姬,肯定能成。果如所说,才有了后来的夺兵权救赵。
助力夺权,锤杀将领。侯赢将自己的好友朱亥推荐给魏公子,当魏公子带着兵符赶到领兵将领晋鄙营处欲收取兵权时,晋鄙质疑不肯交,是朱亥上前锤杀了晋鄙,才使他夺得了兵权,有了“父子俱在军中,父回;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之壮举,而得以整成八万精兵前去救赵成功而扬名。
侯赢为了不给魏公子留下后顾之忧,许诺:“我本应跟着您一道去的,但由于年纪太大,去不了。但我愿意计算着您的行程,当您到达晋鄙军队的那一天,我就向着北方自刎,以此来报答公子。”他本不应死,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践诺,死得超然,小人物的他,就这样以“义”在践诺中芳名传世。朱双顶
2024.5.8
发布于 2024-05-08 07:23・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朱双顶 - 8 个点赞 👍
郎中骑将,杨喜,因为抢到楚霸王项羽的部分尸体而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邑一千九百户。
要是没有抢到项羽的部分尸体,杨喜可能只是一个不会出现在史书中的小人物。
神奇的战功,不仅改变了小人物自己的命运,还使得他的后代繁衍成为了弘农杨氏,诞生了一统中国的隋朝开国皇帝——杨坚。
历史的安排就是这么有趣。
发布于 2024-05-07 22:37・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俊小六 - 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言难尽 - 5 个点赞 👍
有些人一生都在写诗,却没有留下几首。
有些人一生都不曾写诗,却在别人的诗词中名留千古。
你知道有这样的人有谁吗?
1、元二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唐代,渭城在长安的西北,安西指的是安西都护府,主要是新疆、吉尔吉斯斯坦等西域一带。
作为一首经典送别诗,它适用于大多数离别场合,因此被纳入唐代乐府,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歌曲,称为“阳关三叠”。
诗中的“元二”是谁呢?
他在史料中记载几乎没有,但除了王维这首诗外,他的名字还曾出现在杜甫的《送元二适江左》:
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
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
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
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他姓元名常,因家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结合两首诗来看,他是一位武将。
出使安西,大概率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安西都护府的军队被抽调到内地平乱,致使守护空虚,被吐蕃占领。
而“乱后”到江左一带,几乎可以推测他在安史之乱后,被派兵驻扎到长江以东。
当时唐玄宗李隆基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今甘肃)自行登基,称唐肃宗,奉李隆基为太上皇。
而永王李璘正遵照父皇的的命令东下金陵,半途接到新皇返回成都的命令,他却不肯撤兵。于是唐肃宗以“反叛朝廷、图谋割据”的罪名派军攻打李璘,李璘大败,朝廷重新掌控了江东地域。
2、董大
唐·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为经典送别诗,这首诗深挚悲壮,感人至深。
前两句以叙景营造苍茫悲戚的气氛,日暮黄昏,大雪纷飞,北风断雁,令人心生郁积。
然而,诗人在离别之时,却没写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的鼓励与劝慰:
此去你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大啊!
这句话并非虚言,“董大”本名为董庭兰,是开元天宝有名的音乐家,善吹西域龟兹古乐器筚篥和弹奏七弦琴。
董庭兰的一生颇为传奇,他少年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拜师学弹七弦琴,最艰难时甚至做了乞丐。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六十岁时称为名满大唐的音乐家。
盛唐时流行胡乐,能欣赏古乐七弦琴者不多。他难得知音,于是开始刻苦钻研筚篥的演奏艺术,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筚篥演奏家。
崔珏曾有诗赞颂他的琴音,“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李颀则曾在诗中描绘了他幽咽缠绵的筚篥声,“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复睛。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但最有名的当属高适的这首《别董大》,此时的他在吏部尚书房琯家中担任门客。因房尚书被贬出朝,董庭兰也不得不离开长安。
此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在送别董庭兰之时,高适写了两首送别诗,诗中充满了面对知音的温暖与慰藉。
3、黄四娘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一路从陇右辗转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西郊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
春日的浣花溪畔,风景秀美如画。在这里,杜甫和家人得以团圆,享受到了短暂的安宁与美好生活,也留下了不少清新温情的诗句。
黄四娘是谁?我们不得而知。
“娘”在唐代是对一般妇女的称呼,并不专指某一类人。
她可能只是一位爱种花的邻人,通往她家的小路边,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给杜甫简朴的生活里添了几分明媚的风景。
苏轼非常喜欢手书这首诗,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不仅如此,苏轼还在自己的诗中,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位黄四娘。在贬到海南儋州时,他曾写过一首《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发青裙,少寡,独居三十年矣。感叹之余,作诗记之》,尾联便是:
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 。
从标题可以看出,苏轼和朋友出外踏青,看到一家门前杂花盛开,忍不住敲门请求观赏。打开门才知道对方是一位守寡三十年的老妇,忍不住想起了杜甫诗中的黄四娘。
黄四娘和林氏或许都是最普通的乡间妇人,但她们热爱生活的样子,永远留在了诗人们的笔下。
4、张怀民
宋·苏轼《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三年后,他的朋友张怀民也被贬到了这里,暂时寄住于承天寺。
苏轼曾趁兴夜访张怀民,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张怀民,字梦得,一字偓佺,出生于清河,虽是北宋时期的官员,但声名不显,履历也没有清晰记载。
在送张怀民返京复官的词中,开头苏轼写道“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对他的身份有一些暗示。
“卫霍”指的是汉代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韦平”是西汉韦贤、韦玄成与平当、平晏父子的并称,这两句诗暗示张怀民是元勋后裔,出身不凡。
同时,张怀民应该也是一位心胸坦然,不因逆境而灰心丧气,喜欢山水怡情悦性的雅士。
他曾在住宅旁修建了一座亭子,苏轼为它命名“快哉亭”,并请弟弟苏辙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同样身处贬谪、居于荒僻之地的苏轼和张怀民,彼此宽慰,共赏山水月色,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5、刘十九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温暖又热烈的小诗,是白居易在江州时所作。
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文字质朴,但是在色彩、语感等方面来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语浅情深,言短味长。
标题中的刘十九,指的是嵩阳处士刘禹铜,是洛阳的富商。
或许是因为名字的关系,很多人都说他是刘禹锡的堂兄,但没有任何史料何以佐证。
刘禹锡本是家中独子,有一个堂兄和一个堂弟,其中一位名叫“刘申锡”。且古代“锡”同“赐”,与金属也没有什么关系。
据载,刘禹锡出生前,他的母亲做了个梦,梦见大禹递给她一个孩子。于是家里人给他取名“刘禹锡”,意思是这孩子是大禹赐予的。
这位刘禹铜呢,名字只出现在了白居易的诗中,刘禹锡从未提及。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遭李师道所派刺客暗杀,当场身亡,同行的裴度重伤。白居易越级议事,被政敌攻击,贬江州司马。
适逢刘禹铜在江州,两人都爱美酒,也有很多共同语言。白居易曾在诗《刘十九同宿》中写道,“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
后来刘禹铜还出金资助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建草堂,可谓情谊深厚。
6、汪伦
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说到诗仙李太白的粉丝,那可是上到皇族权贵,下到平民百姓。
而论起其中有名者,汪伦当属最大的赢家。
据《汪氏宗谱》的记载,汪伦的祖上是“唐封越国三千里”的越国公,家族底蕴颇为封侯。
在担任县令时,汪伦听到了李白正在自己叔父李阳冰家做客的消息,马上激动地写信邀请李白来做客:
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待到引起李白的兴趣,欣然应邀而至,却没有看到信中的风景时,他才笑着说“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在汪伦的陪伴下,赏桃花、观碧潭,流连数日。
临行前,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饯行,并拍手《踏歌》相送。
李白感动地留下了这首诗,也让汪伦的名字流传千古。
同样是送礼的粉丝,想想山东那位送美酒和紫锦鳞的中都小吏,在诗中只留下了“山东豪吏”的简称,汪伦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了。
7、韩绰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除了在杜牧的诗中,韩绰的名字在历史中宛如烟尘,不曾留下丝毫痕迹。
从诗的内容推断,杜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当推官和掌书记时,韩绰是他的同事,担任判官的职务。
判官在唐代不是正式的官职,而是由上级使官选任、辅助处理事务的僚佐。
后来,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两人便分别了。
但是杜牧和韩绰的感情依然深厚,在韩绰去世时,杜牧还特地写了一首《哭韩绰》:
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
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
8、焦遂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诗圣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有哪些人呢?
有诗人贺知章、李白,书法家张旭,名士崔宗之和苏晋,显贵汝阳王李琎和左丞相李适之,都是显赫一时的人物。
而在结尾出现的焦遂又是谁呢?
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
他最有名的便是豪饮,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常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店里席间在座的人。
虽然没有留下任何事迹或作品,但能和诸位大咖同时被杜甫写入诗中,成为“酒仙”之一,属实是幸运值点满了。
9-10、岑夫子,丹丘生
唐·李白《将进酒》(节选)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作为振聋发聩的千古名作,李白的这首诗将岑夫子和丹丘生的名字带上了人生巅峰。
这两位都是李白的酒友,一位是隐士,另一位是道士。
岑夫子原名岑勋,出身高门,从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睿总,岑家都曾出过宰相。但因为牵涉到太平公主谋叛,岑家受到牵连而没落。
岑勋可能因此无法在朝中任职,隐入山林。李白另一首《送岑征君归鸣皋山》中称他“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征君”是对不受朝庭征辟的士人的称呼,“隐沦客”相当于隐士,含蓄地说明了他的身世。
丹丘生原名元丹丘,是李白最重要的朋友之一。
20多岁时,李白和元丹丘就曾在河南嵩山隐居。
在20多年的交游中,李白写了至少14首诗给他,而提到他的诗有20多首。
元丹丘与一位名为玄玄道人的女道士交好,她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与元丹丘相交多年,对他颇为看重,还举荐他担任了皇家宫观大昭成观的管理者。
元丹丘曾两次将李白引荐给公主,第二次时,公主将李白推荐给了唐玄宗,帮助他成为翰林供奉。
不过,元丹丘并不沉迷于红尘,李白也不融于官场,两人最终还是都离开了长安,遍游天下。
元丹丘最终山东西门山,多年后,李白也上山再次拜会老友,两人见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面。
这一面,也是元丹丘留在人间的最后一抹痕迹。
发布于 2024-05-08 17:31・IP 属地广西查看全文>>
十年 - 5 个点赞 👍
这个小人物非得是李白的粉丝,靠着李白的诗而流传千古,此人是汪伦也
他既没有显赫身份,也没有突出事迹,却做到了名满天下,无人不晓,一个生活在唐朝的营销鬼才。
李白的一首《赠汪伦》,让汪伦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提起汪伦,世人皆知他是诗仙李白的好友。但实际上,李白与汪伦只是泛泛之交。
依据《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的注解,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结识的一个普通村民,而近代学者则考证认为,汪伦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由黟县迁往泾县,居住在桃花潭畔。
总之,农民也好,县令也罢,真实历史中的汪伦确实是个不值一提的小人物,正史中连名字都没有,更不配有传记。那么,他究竟是如何搞定李白,进而依靠名人效应名垂青史的?以下,我们就来揭开这个千古谜团。
话说,汪伦是李白的铁杆粉丝,一直渴望与偶像见上一面,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直到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汪伦得知李白旅居在南陵的叔父李冰阳家,距离泾县很近,于是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为了达成所愿,汪伦可谓是煞费苦心。据《随园诗话补遗》记载,他给李白的信中是这样写的:“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意思就是说:偶像您不是喜欢旅游吗?我们这有十里桃花。偶像您不是爱好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毕生,最痴爱的便是游览美景和畅饮美酒,汪伦此信,可谓是正中下怀,他迫不及待地想到泾县赏尽十里桃花、喝遍万家酒楼,于是不辞辛苦,欣然前往。
但是到了泾县,李白发现不对劲,汪伦这才诡辩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也就是说:“桃花”是潭水名,并没有真的十里桃花;“万家”则是说店主人姓万,也没有一万家酒店。
李白这才知道,自己被骗了,所谓的十万桃花和万家酒店,不过是汪伦玩的文字游戏。不过,来都来了,再加上汪伦真心可鉴,确实是盛情难却,那就干脆先喝个畅快再说吧。
这一喝上可好,李白还真喝嗨了,与汪伦把酒言欢,相见恨晚。一连几日盛宴款待,酒肉管够,在李白面前,汪伦真的是慷慨到了极点,为博偶像欢心,他不惜一掷千金,散尽毕生积蓄。李白临行之际,汪伦又赠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这在当时都是非常值钱的,粗略估计,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大致相当于200多万元。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诚然,汪伦信中所言是假的,但他对李白的喜爱是真的,所以直到李白乘舟离开,他仍依依不舍,踏歌相送,聊表心意。
此情此景,李白十分感动,灵感随之喷涌而来,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篇《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不赠杜甫赠汪伦,就是这首诗,被收录到了小学语文课本,唐朝的无名小卒汪伦因此名满天下,成为无人不知的历史名人。
发布于 2024-05-09 17:0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学无止境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林育 - 3 个点赞 👍
做殡葬生意的一个小人物,青史留名!说实话,从立场来说事孔子就是老祖宗。
卖马车的,希望天下人都富裕起来,家家都买得起马车,那他的马车就好卖了。
做殡葬生意的,希望天下人死得越多,厚葬成为道德绑架家家都把财富用于厚葬,那他的殡葬生意就赚发了。
很显然、人们都会给卖马车的人点赞,唾弃做殡葬生意的人。
做殡葬生意的人就不服气了,说:
事实上,二家生意人都是为自己的利润着想、都站在自己立场来说事而已。
怎么就分善恶了呢?
我只不过为了做好生意而已,说了一些难听的话,其实是释放了天性而已。
尽管他为此周游列国,并大肆培养弟子、食客传教自己的厚葬理念,最高达到三千余人。
但是,人们仍然对他不买账,他一生都没有混一个像样的人生出来,最后郁郁而终。
巧的是,后世发生了专制制度,专制统治者发现他的厚葬道德绑架理论体系不仅仅坚定地维护专制统治利益,而且非常适合教化民众,将百姓均为安分守已的奴隶。于是,将他“发掘出来”,一轮又一轮地“扶他上马”授予他“圣人”称号,将他的以鼓吹厚葬为基础进行道德绑架的那一套改头换面,做成了一个理论体系。
从文化上、道德高度统治了中华民族二千多年哦。
此人就是孔子。
至今,不管中国怎么“革命”、怎么改革,罔顾事实,从立场来说事的本能并没有改变。
所以,从立场来说事孔子就是老祖宗。
编辑于 2024-05-09 08:5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xIKpLt - 3 个点赞 👍
柳宗元写过一篇散文,通过描述郭橐驼种植,管理树木的方法,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故事是这样的:郭橐驼,真名不知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走路时背脊隆起,弯着腰,像个驼子,所以,同乡的人把他叫“橐驼”。
橐驼听到别人这样叫他,说:“很好!这样叫我本来很恰当。”就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橐驼。他所在的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面。
橐驼的职业是种树,凡是长安富贵人家要培植观赏游乐园林及种果树和卖水果的,都争着雇用他。
看橐驼种的树,或移栽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的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是暗中观察仿效,也没有人比得上他。
有人问他其中奥妙,他回答说:“我并没有使树木有旺盛的活力结果很多的特殊本领,只不过能顺着树木的天性,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罢了。
凡是种植树木,它的规律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要用熟土,土要筑密实。这样做了以后,不再去动它,也不要担心它成活,离开后就不必再管。
栽培的时候,要像抚育小孩子一样细心,栽完后放置一边,如同扔掉一样,这样顺应了树木的天性,按照它的本性自然成长。
所以我只是不妨碍树木的生长罢了,并没有什么特殊能力,使它生长得高大繁茂”,只是不抑制、损害它的果实罢了。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栽树时树根是弯曲的,土是新换的,培土时不是多就是过少,即使不那样做的人,却也过分地关心,也是关心太多。
早晨看看,晚上摸摸,刚离开又回过头来看看,甚至用指甲抠破树皮来察看树木的死活,摇动树根来看栽得松还是紧。因而树木的本性一天天被破坏了。
虽说本意是爱它。而实际上却是害它,虽说是为它担心,而实际上却是以它为敌了,所以他们种树不如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道理,用于官治民,可以吗?”郭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当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发布于 2024-05-08 05:5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英子 - 1 个点赞 👍
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
好像有个好爹,人生便会开挂,你看人家孟晚舟姐妹,宗馥丽女士,就算在那躺平,很多人奋斗一生,也达不到她们那样的高度。
然正所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上有行多的小人物,虽然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家世,只是靠区区手艺谋生的小工匠,也一样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为全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不世之功。这个人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被誉为世界印刷术之父的布衣毕昇。
毕昇,北宋人,生年不详,大约是?一一1051年,关于他的字号一说也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说字"升之"的,亦有说字“千里"的,偏差很大。就连他的岀生地也是语焉不详,莫衷一是。
据有传他是歙州人(今安徽省黄山市),当然认为他是淮南路蕲州蕲县的人(今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的也不少,甚至也有说他是西安人的。这也很好理解,因为他岀身布衣,只是一个下层手工业者,没有官方的确切记录也很正常,就像你一个平头百姓虽说中了彩票大奖同样没人知道你的姓甚名谁一样。
关于他的官方记录,只在沈括的巜梦溪笔谈》的《活板》中有这样寥寥几笔: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人。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跌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刚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众所得,至今宝藏。
从沈括的这段叙述来看,毕昇的活字印刷技术,已经是相当的成熟和完备,但当时为什么没有大行其道进行推广呢,恐怕与他坎坷的身世和离奇的家庭背景有关。
其实毕昇岀生在一个书刻世家,原来家里也有一个官方指定的印书作坊。他虽然没有考取功名,却也饱读诗书,书画撰刻无一不精。
据说因为两段感情的纠葛,他遭到了情敌仇家的陷害,家里原有的版刻被人放火付之一炬之后,但官家承印的书籍又需按时交印。一开始他用木活字,结果书中岀现了许多疵品,他被下狱,如非有人担保,差点被砍了头。据说保他的人是寇准。
后来他的家产被抄没,他只好到杭州一家印书铺做个书刻工。先前他之所以引用活字,一是为了省工省时,还有最重要的,版刻模板时,往往只错一字全版皆废。所以他再一次改进用了泥活字,并把这项技术毫无保留把交给他的师兄师弟们。
后来她的妻子李妙音去世,给他留下四个儿子。但情敌也不知怎么就那么一根筋,非要把他置于死地不可。最终在钱塘江上,设计让他落水溺亡,一代发明家就此凄凉落幕。
后来他的继承者们在他泥活字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改进,又发明了铜火字、铝火字和锡火字,四百多年后这项技术才又传到欧洲并在德国定格为铅字并开始大量使用。
所以说世界文明的传播,归功于活字印刷术。毕昇,这个九死不悔的大国工匠,不惟为是中华文明的传播,亦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岀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373
发布于 2024-05-08 14:28・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百足虫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清风不倦 - 1 个点赞 👍
胡班,为《三国演义》所杜撰的人物,正史无记载,荥阳太守王植麾下从事、桓帝时议郎胡华之子。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时其中一关就是王植所镇守,胡班奉命放火夜袭关公,因敬服公之气概,并得其父托公所带家书,班看毕,叹曰:“险些误杀忠良!”故将之放走。在嘉靖本里胡班被王植家人杀死,而在后来的毛本里则修改为胡班到荆州来投降关公,公念其旧日相救之情,甚爱之;令随费祎入川,见汉中王受爵。费祎辞别关公,带了胡班,自回蜀中去了。电视剧中胡班被王植所杀的情节便是依照嘉靖本改编而来。
勇救君侯,身虽死,名可垂于竹帛也.
发布于 2024-05-08 08:47・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千阙 - 0 个点赞 👍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一片农田上发现了12座秦墓。随着发掘工作推进,墓中出土了400余件珍贵器物,但相比这些,最有价值的竟然是一堆黑乎乎的烂竹片!
01
在中国考古中,古迹的发现一般和农民、施工队脱不开关系,例如农民打井发现兵马俑、施工发现靖王墓,睡虎地发现秦墓,也是农民兄弟的功劳。
1975年秋天,肖李村村民张泽栋在公社农田上忙碌,这一块田地挨近睡虎地,排水不好,收成不行,于是公社组织社员们挖水渠,而张泽栋正是其中一员。
但挖着挖着,锄头铁锹就翻出了五花土与青灰泥,这两种土质同时出现,让张泽栋警惕起来。要知道,湖北云梦文化积淀深厚,挖出了不少古墓与文物。就连张泽栋也作为力工,参与过古墓的发掘,有一定经验的张泽栋认为,这地下很有可能有古墓!
那个时代,人心淳朴,社员们立刻向上级报告了这个重大发现。随后,考古队闻讯赶来,经过初步发掘,在这30米长的地段内,竟然有秦代木椁墓12座!
02
发掘进展顺利,出土的器物有漆器、木器、铜器、陶器,虽然每天都有新收获,但时间一长,考古队员们却有些“懈怠”,其中原因就是这些墓葬规模很小,而且保存状态一般,并没有什么大发现。其中,编号为9号的墓葬保存的倒是很好,椁内的头厢、边厢出土的器物也不少,但打开了棺木,却只有一具妇人朽烂的骨殖。
这样的落差,让现场工作人员更是低落。
考古队员虽然“低气压”,但周边村子的社员们仍旧热衷于看热闹,1975年12月18日,考古队对11号墓进行挖掘,这座古墓看似比其他的墓葬大一些,而且内有积水,一副不起眼的样子,队员们将椁室内的头、边厢器物都清理完毕时,天色已晚。考古队收拾现场,围观的村民们也乱哄哄往家走,但拥挤之间,踩塌了一方土,砸断了墓内的棺盖板。
但由于工作已近结尾,谁也没有把这看成事故,就等着明天进行扫尾就行了。但没想到的是,这貌不惊人的棺材,竟然是一具宝棺!
03
12月19日,雪过天晴,寒气袭人,地上铺了一层薄雪,墓坑的水面上结了薄冰。考古工作队冒着寒冷下了墓坑,将墓坑中的泥水装在水桶里,提上来。
水提完后,湖北省博物馆专家陈恒树下到边厢里面清理器物时,突然发现站在坑边的一个人的水鞋边粘着一个碎片。灵光乍现之下,专家大喊了一声:“不要动!”
随即他弯腰取回,用手指头一抹,竟然显出黄底黑字!
竟然有文字!这一下,考古队员们都精神起来。
要知道,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上下五千年间,出现了许多许多灿烂的文化,但这些璀璨的历史往往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没于尘埃中。
如今,我们所熟悉了解的历史大多是从各个朝代学者记录下来的历史文献而来,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碎片中,文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古墓中发现文字,这就意味着这古墓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
怀着激动的心情,专家们对这残竹简进行了分析,并断定,这很有可能是从昨天下午那一根断裂的椁盖板掉下去砸坏了墓内的棺盖,又砸碎了里面的部分竹简。这才被提水的队员带了出来。
有了这一遭,大家带上了一百二十分的小心与期待,等椁室头、边厢内的漆木器、竹器、陶器等随葬品清理完毕后,大家小心翼翼地挪开被砸坏的棺盖板,一个惊人的发现立即显现在眼前:棺内是一具完整的成人骨架,仰面朝上,下肢弯曲,头西脚东,而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尸骨的竟像是“淹没”在竹简中!他的枕部、右侧、腹部摆放着一卷卷竹简,除少数因渍水浮动而散乱的竹简残片外,绝大部分保存完好,只是上面糊了一层薄薄的泥沙。
04
那这些两千多年前的竹简为何能保存的这样良好呢?
这是因为,墓主人下葬时,内棺外椁层层包裹,墓外六面均以“青膏泥”密封。这墓葬打开时墓情良好,而且内存积水,也起到了隔绝空气的作用,这样的环境恰巧达到了考古界“干千年、湿万年”的条件,这才让这些珍贵的文献保留下来。
为了整体发掘不遗漏,队员们干脆将这棺木整个抬到了县文化馆,专家们专人清除棺内的腐朽沉淀物,并对棺内的竹简进行了整理与清洗。
工作越是推进,大家就越兴奋,这些竹简总数竟然达到了1000多支,绝大部分保存完好……
由于编织竹简的丝绳均已朽断,此时复原是不可能的,工作人员只有按出土简号编排绘制示意图,并且按编号照相。但由于摄影工具较落后,相照得不清楚,只能辨认出不多的简文,于是只好迅速电告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
很快,中国科学院的专家来了,经过辨认、鉴定,这些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秦代竹简,涵盖《语书》《封诊式》《编年记》《为吏之道》等若干内容,极大地弥补了秦史料的不足,有助于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更是有助于揭开秦始皇称霸的秘诀,堪称价值连城!!
这些竹简与黄陂商代盘龙城、江陵西汉古尸、随州曾侯乙编钟一起,被列为湖北考古的四大发现,同时还被列为建国50周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05
在这些竹简中,一半以上是关于秦代的法律的。要知道,在战国初年,魏文侯的相国李悝制定了《法经》,这是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成文法典,连后世大名鼎鼎的秦律,也是以它为蓝本而制定。但遗憾的是,《法经》和秦律都早已遗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能看到的保存最完整的律法,就是唐律了。
而这样千年的历史空档,就能理解人们看到睡虎地秦简的中秦律时的兴奋了。这些秦简中记载的案例、法条,涉及到了男女同酬、家庭暴力、环境保护、防疫等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律条,而这些法条的重见天日,也让我们了解到,秦国的繁荣与强大,律法的严谨与以法治国思想有着巨大的助力作用。
06
那给后人留下这次巨大财富的人是谁呢?
在这众多竹简中,一卷编年手账让“墓主人走到了人们面前”。原来,这墓主人名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比秦王政(秦始皇)大三岁。他是一位小人物,最大的成就就是曾多次从军,参加过秦国攻打赵国的战争,亲身见证了秦统一六国的盛举。
此外,而喜大半生的时间,都是作为一名司法小吏度过的,并在46岁时亡于任上。但他真的做好了“螺丝钉”,不仅兢兢业业完成工作,还手抄了大量法条,并将这些文字当做了自己的陪葬品,陪伴自己漫长的地下岁月。
虽然只是一名底层小吏,但喜却是一位有心之人,他给自己撰写了一份年谱,并将自己这小人物的平生与国家宏大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喜的短短46年的生命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又是如此平凡。与雄才大略的始皇帝相比,喜这个一辈子围着案牍工作的小官实在太渺小了,但强大的秦国却不能只有秦始皇,像喜这样兢兢业业守好自己位置的小人物们,正是这庞大国家机器运转的基础。
也正是喜这样一位有心人,见证并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并让让断档千年的秦律重见天下,这就是小人物伟大的地方!
向历史中的“小人物们”致敬!
图片来自网络
#新职人好物节
发布于 2024-05-09 13:3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瑞知道 - 0 个点赞 👍
在历史长河中,即使一个人考中秀才、担任官职,或是在战场上立下军功,也只能在当代被视为比普通人更为杰出一些。但要想被后人铭记,却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情。
杨喜祖,出身官宦世家,本是一名普通的军官。然而,他之所以被后人所知晓,却是因为他抢夺了项羽的八分之一——是的,就是项羽的一条腿。
正是这一举动,让他成为了汉初猛将的代表,被封为赤泉侯,由此名声大噪,不再默默无闻。在历史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记录:他率领着五个战士,共同斩杀了项籍,因此被封赐列侯爵位,成为其中之一。
项羽成为了他成名的契机。若非那八分之一的项羽,即便他是位杰出的将领,拥有着统领军队和作战的天赋,想要被载入史册,也需要更加辉煌的业绩。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凭借此事成就了一番家业,弘农杨氏的名字也因此被载入史书,成为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篇章。
发布于 2024-05-09 19:40・IP 属地新疆查看全文>>
清酒半栩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123456789 - 0 个点赞 👍
明朝死谏第一人“杨继盛”
杨继盛出生贫寒,家境贫困,首先他没有极强的背景,其次他也没有家财万贯,唯一出众的是他靠着自己的努力,成功参加科举,杨继盛登进士第,初任南京吏部主事,从前面来说,杨继盛是一个小镇做题家,靠着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从此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那是嘉靖时期,第一大奸臣“严嵩严世蕃”父子把持朝政,提拔己类,排除异类
杨继盛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终于嘉靖三十四年遇害,年四十。
你说他为什么出名,当时朝廷上无一人对严嵩斥责,皆是敢怒不敢言,只有杨继盛。
发布于 2024-05-07 19:27・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月光宝盒 - 0 个点赞 👍
历史上有许多小人物,尽管出身平凡或起初并不显赫,但他们通过某些关键行为或决定,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青史留名。以下是一些例子:
- 蒋干 - 三国时期的人物,因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而知名。他是周瑜的同学,后投奔曹操,因试图劝降周瑜并盗取假情报而导致曹操误杀水军都督蔡瑁、张允,间接帮助了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获胜,因此被后世视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型。
- 田父 - 在楚汉战争期间,项羽逃亡时遇到的一个普通农夫。据传,项羽向他问路,他故意指错方向,导致项羽走投无路,最终自刎乌江,影响了历史走向。
- 许贡三门客 - 他们是东汉末年许贡的忠实门客,在许贡被孙策杀害后,三人密谋报仇,虽最终失败,但其忠诚与勇敢的行为被后世传颂。
- 刘邦 - 虽然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高祖,但在起事前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和小亭长,通过起义最终建立了汉朝,成为开国皇帝。
- 施全 - 南宋时期的殿司小校,因在岳飞遇害后试图刺杀秦桧以示抗议,虽然行动未果却因其忠勇精神被后人纪念。
- 周咏南 - 近代人物,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女性,她弃笔从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展现了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英勇与担当。
这些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出身如何,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留下自己的印记。
发布于 2024-05-09 09:2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孤独的镜头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刊木客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翔哥2001 - 1 个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