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制清军的五步射面?
如题,知乎上对五步射面的解释很多,应对很少,并且对“以火枪制骑兵”的战术广泛不具好评,那么究竟有什么办法可以较好克制清军的五步射面战术?
- 247 个点赞 👍
五步射面本来就是满清山寨的明军绝技,明军最早也最能玩儿的,就是三眼铳贴脸爆射,然后抡圆了砸过去,说白了就是拿命换命,完全不给蒙古骑兵开无双,或者打追击歼灭战的机会。
就用这一套简单的换命战术,早期缺少甲衣,更缺乏骑兵的明军轻步兵,顶着蒙古铁骑从南方一直打到捕鱼儿海——蒙古人数量就是再多十倍,论拼命换命也换不过汉家子弟!
所以只要能把明初那群敢于顶着箭矢,冲到蒙古铁骑十步距离,然后贴脸放铳的明初明军恢复起来,满清绝对恭顺得不得了!
编辑于 2024-05-04 05:55・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周峰 - 211 个点赞 👍
如果是五步射面这种东西,根本不需要你一个现代人提供任何经验。
写明末穿越小说的也不要随意自己去设计战术套路。
五步射面是欧亚大草原各民族都会使用的技巧,因为他们个人和群体进行骑马射猎和仇杀拼斗时,成功率最高的方式必然是抵近射击。
只能说铁甲多和组织度高的威胁就大些,铁甲少和组织度低的就只有个别勇士敢这样冲脸攒射。
定居民族,尤其是汉族这种跟他们打交道几千年了,克制五步射面的套路多的是。
比如骑兵,汉人的骑兵一般长柄武器骑兵占比会偏高一点,半具装通用骑兵够多,还怕五步射面吗?
步兵如果得到战车的保护和一定数量的骑兵友军掩蔽侧翼,会怕它五步射面吗?
满蒙八旗虽然说是以弓马骑射得天下,但不是说明末军队无力对抗骑射,更多的还是无力对抗其机动性和局部数量优势。
因为后金虽然铁多,明末关内也不缺铁。
因此其核心优势还是两点,一点是马多。
明末明军在任何对峙区域都无法让自己的骑兵数量哪怕是稍微接近满蒙八旗的规模(还不算跟着抢劫的外藩蒙古兵)。
第二个优势说出来可能大家不信。
那就是汉人社会到了明末这个阶段,已经脱离了《周礼》的控制范畴。
历朝历代的兵制,其实都是周礼的变种,强盛期更是概莫能外。
而社会分工开始尝试大面积,全面化的脱离周礼的兵制范围,应该说是唐,宋,明三代。而且都发生了惨痛的地缘灾难。
满蒙八旗,而是从被打散的部落状态重新凝聚成进入周礼状态的新兴集团。虽然各方面是马匪,但却是一个构建了周礼兵制的马匪。
拥有完整的“士农工商”“国州乡鄙”,注意这里的士不是士大夫,而是士兵群体。
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分配给士阶层,而且对农工商(农奴,矿奴,辽东地界地位低下的包衣商贩)有很强的控制力。
还有一些“作丘兵”“鄙兵”,也就是社会地位比士低下,但又要服兵役的汉人仆从军。
这正是周礼兵制的特征,通过对土地和等级和活动范围的严格管控,获得源源不断的战争能力和一个坚实的,世代承袭的士兵群体。
而汉人社会因为不断发展的商业水平,手工业技术水平和贸易以及中央集权官僚系统。
士农工商变了样,秩序也和周礼大相径庭。
出现了主力野战部队极度依赖市场化雇佣的情况,即使是还从卫所里募,也是相当市场化了。
这个情况下,要去处理一个在养育马匹上具有当时技术上无法克服的成本优势的蛮族周礼集团的入侵,那真的很难。
不是一个五步射面的问题。
发布于 2024-05-05 12:0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永乐大帝明成祖 - 205 个点赞 👍
泻药,这种东亚军事技术洼地里菜鸡互啄发明出来的战术,还需要费神想克制方法吗?
硬要说的话,瑞典式三排糊脸齐射(salvo)了解一下。
火枪手最多排成六排纵深,逼近到距离敌人约数十米的距离上(对面满清弓箭手还要抵近射击,五步射面,太好了,正中下怀,都不用费神推进了,站在原地以逸待劳最好),射击时每三排人同一批次开火,第一派跪姿,第二排弯腰站立,第三排笔直站立,同时发射“斑鸠铳”(Musket),几百枚50~30克的铅丸子同时以超音速呼啸而出,糊在满清鞑子脸上,啧啧,太酸爽了。
齐射完毕后,长矛兵立即冲锋,火枪手留在原地装填弹药,如敌人溃散则跟进,如敌人尚能坚守阵地,则长矛兵有序撤回原地,火枪手再来一波三排齐射。
Musket和满清弓箭谁杀人效率高?明朝人有云:
西洋鸟铳,其制甚精,今广东澳夷(澳门葡萄牙人)与近海之民俱做而造之,独官司不能取耳。其铳长六七尺,孔竅甚巧,发之直而利,远射的,百发百中。且一圅九子,以九子连发,可杀人于百步之外,洞穿坚壁,一弹可杀数人,胜奴(满清)之弓箭数倍,实一可当百者,倘造数千圅,以为捣巢先锋,仍募粤兵教习,练成一队,则强于壮兵十万矣。
————陈仁锡《无梦园集·纪造鸟铳》
注:陈仁锡(1581~1636,字明卿,明代官员、学者。天启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因得罪权宦魏忠贤被罢职。崇祯初复官,官至国子监祭酒)西洋鸟铳胜奴之弓箭数倍
西洋鸟铳胜奴之弓箭数倍
西洋鸟铳胜奴之弓箭数倍
注:“一弹可杀数人”并非夸张,后世复原测试表明18世纪英国线列步兵的“棕贝斯”在137米距离上也能穿透两坨相当于无防护人体厚度的明胶,动能远在“棕贝斯”之上的瑞典全尺寸Musket没理由做不到“一弹可杀数人”。
编辑于 2024-05-06 11:22・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醋溜猪头 - 155 个点赞 👍
明军自己也有解决方法啊,
郑成功铁人军,全身披挂,带铁面具。八旗军队按照传统作战方式步射骑冲,野战几次没打过。
后面是让绿营兵用大斧,链枷棒等钝器在山地作战击败的。
穿优质盔甲(郑军仿的清军所以大概率是淬火钢甲)增加防护面积,比一般盔甲多了铁面,铁鞋。
清军近距离射甲缝,面门就不好用了呗。
郑军的士兵对自己盔甲还是很自信的,重组的削弱版铁人军经常和荷兰人的火枪对射。。。
发布于 2024-05-03 16:01・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猫逃去 - 84 个点赞 👍
五步射面出自徐光启的奏疏,徐光启从辽东回来的士兵口中得知,后金士兵的盔甲很坚固。于是他便联想到,萨尔浒之战中被后金铁骑击败的朝鲜军,认为正是因为后金的甲胄很好,导致朝鲜士兵发射的鸟铳和弓箭都难以洞穿。
接着他谈到明军的甲胄,声称明军的盔甲设计的不好,而且材料都是用的荒铁,除了胸背以外的地方,都没有铁片保护。而这就给了后金军可乘之机,后金铁骑抵近后,专盯着明军没有铁甲保护的腋下和脸上射箭,每发都是致命伤。
“臣又见在辽回还人等,言贼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故鲜营对垒,被奴步兵骤进,将拒马木登时撤去,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我兵盔甲,无如略彷赫连氏之制,而即于军中制造,既皆荒铁,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
为何后金军不射铁甲保护的胸背呢?那些地方的铁质量也不好,五步的距离洞穿应该不难。原因在于有铁甲的阻挡和缓冲,即便被洞穿,也要比没有铁甲的地方穿深更浅,造成的很多都不是致命伤。
例如铁甲保护的守台士兵,被攻城的后金军射中六七箭至十余箭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作战,只不过因为箭伤带来的疼痛,会使作战的效率大大的被削弱,但不会当场就死掉。
“准前锋镇总兵官祖大寿塘报,本月十一日未时,据东协副将祖大乐塘报,照得蔡家楼台为锦北传烽紧地,奴屯义、戚,恐军少台孤,随拨前锋右营红旗岛奈等共十二名,并盔甲马匹及一切火罐枪箭捍御之具,倍加安顿,协力贴防,用资耳目……成功等多有被伤六七箭、十余箭不等者,少亦不下四、五箭。箭不及拔,犹各奋力周围,奔顾四应。至晚,无奈垛口尽坏,台身亦裂,无有遮拦,难以站立。二更下,起喷烟,众贼随烟而上。于时,火药、箭炮击打等件,俱已用竭无已,执短刀并木杠刺击,见今台之四围上下血痕淋漓。成功因身中箭七枝,痛极昏晕伏地,其余各丁前后被伤死者与台俱溃。”
怎么解决后金五步射脸的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盔甲做厚一点,把防护的面积做多一点,将人体最重要的躯干保护好就行。
于谦《忠肃集》
“敌之人马其放箭不远,只在三四十步间,望人头面颡喉才发,今军盔前檐合垂齐眉,后檐合垂齐项,左右加掩耳,甲领高防喉颈,面带神脸,以铜为之。青赤二色以壮军威,烧酒湿纸干为药线,使不透雨,凡遇敌阵,当令游兵周围急撒铁木蒺藜,以阻其阵,俾不得奔趋。且神铳有一百步力,彼阵既阻,此铳可施,使敌不能进退者此也”
巡抚李邦华在天津时曾制造过一批这种盔甲,价格也不贵。“精铠六百副,盔六百顶,斗魔面甲六百具,俾矢射之而折,剑击之而缺,葢约价二千二百有奇”
编辑于 2024-05-04 17:39・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帝国之矛 - 7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人渣啸西风 - 66 个点赞 👍
一支质量合格的火枪,没了。
俄国人自己买的火绳枪,质量一般吧,在雅克萨把索伦兵打成狗。热兵器这东西,只要质量合格,战场上吊打一切冷兵器。明朝灭亡在自身的腐败,后金和小冰河气候都是借口(小冰河巅峰在顺治康熙时期),北宋的气候也不比明朝强到哪里去。
发布于 2024-05-05 08:09・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ggking1570 - 59 个点赞 👍
如果能够指挥得当,且士兵在训练和士气方面是出色的,那么完全能够做到以少战多,利用现有的火器抵挡清军长时间的进攻。
比如1631年的长山之战,就是一个比较好的研究样本。一万二三千的车营步兵,凭借佛郎机、鸟铳、三眼铳、灭虏炮、将军炮这类垃圾小土炮以及少量的山寨轻型红夷炮,在缺乏骑兵有效支援的情况下,阻挡了两三倍于己的清军步骑兵和拥有真正量产红衣大炮的三千汉军炮兵一整天的轮番进攻,最终以主帅宋伟突围,步兵大部覆灭惨败收场,足见带明废物兵的费拉不堪。
反观1643年的法西两国罗克鲁瓦战役,2.7万士兵并配备有30门正版红夷炮的西班牙军队,在骑兵被击溃后,面对法国步骑兵的轮番突击以及火炮的轰炸,孤立无援下坚持斗争两小时,阵亡数千,被俘数千,仅剩主帅德梅洛和一千多人逃回,虽败犹荣,彰显英雄气概。
后金兵力
长山之战的清军兵力根据满文老档记载,天聪五年,后金征明,初一日,皇太极与八路蒙古军在辽阳河会师,蒙古各部共同出动步骑兵两万余人。
八月初一日,抵旧辽阳河。宿一日。约各路蒙古兵来会。科尔沁、阿鲁、扎鲁特、巴林及敖汉、奈曼、喀喇沁、土默特等八路蒙古骑步兵,两万馀人。蒙古诸贝勒见汗时,为首诸贝苗遥拜两次,又近前叩拜一次,抱汗腋下相见。诸小台吉及塔布囊行三跪三拜礼。蒙古诸贝勒、台吉共四十馀人。彼等以所携酒肴,进汗光尝。杀牛羊,备酒,宴蒙古诸贝勒。
九月二十七日四更,皇太极亲自带领满洲兵和部分蒙古兵前往视察渡河明军车营的动向。此时后金兵力不到两万。
汗及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德格类台吉、阿济格台吉、额尔克楚虎尔、硕托阿哥,率诸申、蒙古兵及西乌里额驸兵,共不及二万人,往视之。
长山之战,满洲兵只出动了一万五千名,而八路蒙古兵的两万余马步兵,在围攻车营的过程中也全部投入战斗。若算上汉军炮兵,后金方面共计投入的兵力在三万六千人以上。
诸申兵一万五千,概此言无大出入。自征明以来,较之以前,此次杀敌明兵甚多……
是役也,蒙古所有马步兵俱来矣。生擒太仆寺卿及三十一名官员,战死官员不计其数。(《值月档》记载相同)明军兵力
关于明军的兵力,根据《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原档所载,明军马兵七千,步兵两万,合计二万七千人。
详细情况如下:
二十三日,后金的奸细得到情报,宋伟的有一万名步兵和吴襄的七千骑兵抵达锦州城。合计一万七千人。
又闻消息云 山海关宋总兵官、遵化吴总兵官、宁远邱都堂、副将三四名、山海关外马步兵俱至,马兵七千、步兵一万悉入锦州。
二十六日,皇太极带领部下看见明军有两万多人开始进渡小凌河。兵力相较于进入锦州时增加了数千人,不清楚是不是汇集了部分来自锦州的驻军。
二十六日汗率大贝勒、贝勒莽古尔泰、台吉德格类、额尔克楚虎尔、台吉阿济格往列车盾觇之,见明步骑二万余渡小凌河。
同日,后金方面又复称渡河立营的明军的兵力是三万人的规模,立营已经非常坚固了。皇太极放弃主动攻击的打算,坐等明军出营后再交战。
明兵步骑共三万渡小凌河,于广十尺、深十尺壕内列车盾炮枪,立营坚固。
(二十七日长山之战爆发)二十九日,长山之战战后,皇太极做战斗总结,提到了前往凌河驻扎的明军的兵力构成:
汗曰山海关宋总兵官、遵化吴总兵官、副将十余员、游击参将甚多、马兵七千员、步兵二万名,由太仆寺卿张春统领此军往驻扎大凌河。
明朝方面自己的兵力记载可以参考《明清史料》乙编、《后督师纪略》和《度支奏论》,支援大凌河的宋伟与吴襄两部合计约一万七千人。这与后金间谍在锦州打听到的情报相符。
至于《满文老档》中对明军兵力的记载是四万人,与年代更早的《值月档》和明朝方面的记录不相吻合,应有夸大之嫌。
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二十七日,明军起营向大凌河奔来,清军于是出动两翼骑兵开始进攻,明军见到后金兵杀来,于是开始修营挖壕防守。后金的右翼兵趁吴襄立营未稳,便集中了优势骑兵,率先彻底击溃了吴襄的骑兵。
但是进攻宋伟的左翼骑兵被明军密集的火器击退,于是皇太极便先将宋伟的车营围困起来,让其无法走脱。而宋伟张春等人也趁着这个空挡,尽力收拢了吴襄部溃败后未能走脱的的步兵火器,继续抵抗。于是皇太极便调来了汉军的火炮以及楯车来轰击车营,明军发现清军的火炮后,打算用火攻焚烧清军的火炮阵地,但是风向突变,反而将自己烧了。
等追击吴襄的右翼骑兵撤回来后,皇太极便让汉军推着盾车掩护步骑接近车营,缩短冲突距离,然后用密集的箭雨与车营对射,双方在次期间激战至少六七个小时,根据明方的记载,车营的从巳时(上午十点左右点)到申时(下午四点左右),火器经过数个多小时的高强度使用,一直没有停歇过,以至已经打到炮管发热,没法继续装药。根据《八旗值月档》的记载,也可以印证到明军在火炮打热后,在炮战中支持不住,才出现万余人的车营步兵在不敌清军箭炮射战的情况下溃败,被清军骑兵突入击破。
《后督师纪略》卷十的记载中提到吴襄的骑兵原本正下马挖壕沟,结果被立营未稳的广武、车中二营的苗卒步兵自冲而溃。(后金冲立足未稳的二营步兵,二营步兵溃败的同时,连带着冲垮了吴襄的骑兵)
那么溃败前的吴襄的骑兵是什么状况呢,他们为了赶时间建立工事,居然也在干步兵的活(挖壕沟)“骑兵方以一人联五骑为守,而四人挂弓刀挑壕。”
方拟议间,虏辄来冲。伟营有栅有拒马一排,竖即营,虏连攻不能入,而虏之前锋死者无算。
虏南望襄营纷纷,遂移闯广武、车中二营,二营兵精而营未定,中有黔兵四百,裹红布,为苗卒之鋭,总督特遣,而禾嘉乡兵也,以置襄营。然目未见虏,及虏来冲辄退,广、中二营亦开而退,骑兵方以一人联五骑为守,而四人挂弓刀挑壕,步营退而众乱,骑兵与将抢马随吴襄南奔……
虏全力攻伟营,伟仍以兵拾襄营器甲火炮于营,炮出如雨,所击杀无算,然死一层复一层上,自巳至申,炮不绝声。由于吴襄的骑兵和宋伟的步兵未能合营作战,以至于吴襄部骑兵溃败后,宋伟和张春的车营仅有靳国臣的一千余骑,难以对后金展开反攻。最终随着车营的溃败,靳国臣令骑兵护送总兵宋伟等将校突围而出,而监军张春因伤被俘。
是时,伟营骑将靳国臣尚堪迎敌,而合营止千余骑,余尽在襄营,多骑先奔而少,遂不堪战,假得从公合襄之步如伟,虏何能冲伟之骑如襄,尚堪一战,无奈禾嘉憎伟而不知所以爱襄,既以下营不堪致虏,仍以马步不合致溃,则军中不容二令也。
兵既溃,张春伤而卧,谓金国祯曰:「报阁部,此予死所也。」无何,为虏虏,骂虏求死,虏故不予死。张弘谟等同为虏,独靳国臣以二十骑闯凌河,不得入。
二十八日。靳国臣从十三山归,窦浚、李登科从宋伟以次日至。《八旗值月档》
《满文老档》四十一册,清方二者的记载与明方差不多。
军来必与我战,何必攻其坚,致伤我军,欲俟被起行前来,攻其不备。遂引军还。
二十七日,而明兵四更未起行,趋大凌河,距城十五里,消卒见之来报。
汗及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德格类台吉、阿济格台吉、额尔克楚虎尔、硕托阿哥,率诸申、蒙古兵,及西乌里额驸兵,共不及二万人,往视之,见明马、步兵合营,四面布列大小枪炮,以备接战。
汗虑若候战车兵至,势必迟误。於是,率两翼骑兵列阵,呐喊冲击。明兵竟岿然不动,从容应战,齐发枪炮,击震天地。铅子如电,矢如雨霰。左翼兵因辟敌炮矢,未从汛地迎敌冲入,亦冲右翼兵而进,故敌营有兵抵抗,遂破敌营,追杀其大半。其余少半之敌,复聚列阵。时我军追击敌溃军未还,汗命西鸟里额驸旗,屯於明兵营东,乃发大炮火箭。时有黑云起,且风向我军,明兵趁风纵火,火燃甚识,将逼我阵。天忽雨,反风向西,火灭,明军反被火燎。於是,我追敌之军还将至,天晴。汗观战情,不可收兵,遂亲临阵,发矢斩杀。刚收兵,即命列行营兵车于前,护军、蒙古兵及厮卒列於後。於是,营兵推战车近敌,纵马兵发矢冲击,明兵仍不动。枪炮力战,我军又以矢攻之,矢下如雨霰,明兵不能挡,遂溃走。我军斩敌步兵,如捻死聚挤之虫,无一人得脱。敌马兵四处逃窜时,汗预知其出走之走,遂遣精兵,尽截杀之。斩罢收兵。生擒明统兵主将监军太仆寺卿张春。在时间线上,清军的记载也能和明方的记载相互印证。双方从清晨对垒交战,直到太阳快落山,甚至出动了精锐的护军,才击败车营。
《清太宗实录》卷六十二
以阿桑喜为三等甲喇章京,赐之敕曰:尔以虚衔官,当琐诺木杜棱部众叛时,尔同琐诺木杜棱追斩之。察哈尔国人来刈琐诺木杜棱禾稼,尔复率本旗兵斩之,又追斩图勒克都塔布囊、坡萨、纳哈楚、西代、巴达纳五次逃人,获其妻子以归。征燕京时,败敌步卒于卢沟桥,至遵化,又遇敌步卒,遵所指汛地,率本旗兵击败之,克大凌河时,敌人攻我所据台,尔复败其众,及还,见镶红旗哈哈纳马毙徒行,尔奋射敌人,力救之归。遇明张兵道营军,晨率本旗兵对敌,至夕,又同护军进击,连败之……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八十一
图扪,满洲镶蓝旗人,姓西林觉罗氏,世居汪秦村,父屯泰国初率其属来归,太祖高皇帝以其众编佐领,使统之,屯泰卒,图扪袭父职。天聪五年,从征明,随五大臣进战,败明兵于大凌河,明监军道张春率众数万来援,图扪复争先迎击,足中火炮不退,我师继进,遂破明兵。太宗文皇帝闻其伤足,亲临抚问,图扪奏言,臣无妨,观敌势已怯,易于破灭,勿以臣为念,是夕卒,太宗深悼惜之,特赐备禦世职,子图颜图袭。雍正二年敕建昭忠祠,祀阵亡殉莭诸臣,图扪以庶官当旁列,适其曾孙鄂尔泰任云南贵州总督,以平苗功议叙因请以议叙之官,貤封图扪,得旨加图扪内大臣兵部尚书衔,给与一品诰封昭忠祠牌位改书新衔入于大臣之列。
《孙承宗集》卷四十
崇禎長編卷之之五十
长山大败,总兵宋伟、吴襄及参将祖大乐、张邦才、靳国臣、于永绶、刘应国、赵国志、海参代、杨振、朱国仪、尤禄、李成、祁继光、祖大弼俱逃回。夷将桑昂、那木气、七庆、归正、黑云龙、道臣张春、参将薛大湖俱被拘,其张弘谟、祖邦林等不知所往。
以整场战斗来看,车营的步兵表现最为顽强,而因为溃兵自冲而逃的吴襄部则伤亡最少。
根据《度支奏议》的记载,从八月到九月底的大凌河之役中,救援大凌河的明军前后阵亡散失13957人。
其实长山之战与1643年的法西两国进行的罗克鲁瓦战役有很多相似点,可以拿来互相比较一下。法军总计2.3万人,野战炮12门,西班牙军队总计2.7万人,野战炮30门。西军骑兵被击溃后,火炮也被被法军夺取,西班牙步兵在法军的攻击下利用长矛方阵自保。法国则利用步骑兵轮番突击以及火炮的轰炸,迫使孤立无援的西军步兵仅坚持了两小时。最终以自己阵亡数千,被俘士兵数千名,军官数百名而惨败收场。战后仅剩主帅德梅洛以及390名军官、1386名步兵撤回。(有一说是西军的顽强抵抗震撼了法军,最终体面议和,顺利撤出战斗)
丢下步兵溃逃的西班牙骑兵伤亡很小,其实吴襄部的骑兵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根据《度支奏议》的记载,吴襄部骑兵在大凌河之战中仅阵亡、失踪士兵137人,战马297匹。相较于车营步兵来说,这点损失的确是微乎其微了。
清军弓箭为何能对明军士兵,尤其是步兵造成较为严重的杀伤,这或许与明末步兵甲胄轻量化有一定的关系。而甲胄轻量化又与明末骡马匮乏存在一定联系,因为明军的各种轻型火炮、弹药、甲仗器具都需要用骡马来运输,需求量很大,而明末的财政问题以及马匹来源的崩溃,导致骡马常常入不敷出。
天启三年七月,顺天巡抚岳和声在《餐微子集》卷二中的议拨兵饷疏中称,马兵应优先发铁甲,而步兵则需以皮甲、纸甲、棉甲这类轻便无铁的甲胄为主。
《重订批点类辑练兵诸书》中,戚继光指出,若要堵截入边的蒙古骑兵,步兵穿着铠甲是很难步行追击的,此时必须乘马匹。
《筹辽硕画》万历四十八年,蓟辽总督文球称援辽的士兵甲胄颇重,士兵行军难以久持,故需要用大量的骡马来驮运。若用车辆运输,势必装运缓慢,难以跟随士兵机动。
《从征实录》所载清军之所以能够做到身披重铠作战,无非是倚仗充足的马骡驼供应。而郑军缺少这些东西,若穿重甲,即便战胜,也难以追击扩大战果,若是战败,则完全没法逃脱。果不其然,1659年的南京之战,郑军组建的那些身披重铠的左虎卫镇精锐步兵,在清军的包围下,全军覆没葬身于南京札大山下。
二月,藩驾驻思明州。调各提督统领班回思明,选练征剿。迨至,集诸将议曰:先年护国岭杀败阿格商所拾衣甲,全身披挂是铁;所以敢下马打死仗者,恃有此耳。其如我兵精勇何?今我亦用此披挂,剿杀丑虏,诸将以为何如?
戎政王秀奇进曰:披挂全身穿带,不下三十斤,虏有马驼,载穿带尤易。若至下马打死仗,战胜不能追赶,战败则难收退。今我兵欲以一人穿带三十斤步行,雄壮者步伐不难,痿小者未见其便。藩曰:须拣选雄壮强健者当之。编辑于 2024-05-09 14:48・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金牌防守术 - 4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清泉镇猫喵骑士 - 47 个点赞 👍
『五步射面』就是骑射啃重步兵铁乌龟的特化战术。
你问重步兵怎么克制,那肯定没啥办法。
问题是一支军队只有重步兵吗?
轻骑兵和散兵的职责是争夺中间地带控制权,然后去对方的重步兵阵地前五步射面。
通用骑兵和半具装骑兵(只有正面马甲)的重要职责是保护己方重步兵阵地,驱逐对方的轻骑兵和散兵。
弓箭手和火铳手可以在重步兵方阵四角组成火力小方阵(类似于西班牙大方阵),获得更好的射界。
也可以和射击霰弹的炮兵一起拒阻弓骑兵靠近重步兵阵地。
所以『五步射面』持续进行的时候,本身就说明散兵争夺中间地带失败,骑兵无法保护本阵,远程火力既不能发挥压制拒阻功能,又不敢前出攻击对方弓骑兵。
全军就靠着重步兵的乌龟壳苟延残喘。
那还打个毛线?
编辑于 2024-05-04 19:49・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绿影蓝刀 - 45 个点赞 👍
你啥五步射面比得上一颗30克重的铅弹来的爽利?
我也有重箭,因为用的靶箭头,加了铜的配重,长1.1米,比正常的80-90的要长不少
确实很可怕,但是30-50g的铅弹各位老铁有概念没有
这大概是钓鱼佬用的非常沉的铅坠了,海钓有时候会用更沉的
这样一枚铅弹,在差不多同样克重的黑火药的冲击下,能爆发出四五千焦耳的能量
百米内板甲也要一枪洞穿。说个不好听的,你还隔这里五步面射,西班牙重火绳枪打接近60g的铅弹,我教教你什么叫做五十步人马俱裂。
真实情况就是明军太弱,火枪装药也少,弹丸也轻
但实际上明军不光是装备差,也仿造过类似中亚的重型火绳枪,但是你用不好啊。
人菜是原罪
发布于 2024-05-04 15:35・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就是没头 - 42 个点赞 👍
众所周知,西欧13世纪骑士已经基本普及全罩式大头盔,具体参考英国皇家兵工厂的科普还原视频系列:
不过,东亚普及至少是头防很高的头盔可能比这个时间点还要更早,毕竟杨再兴有过被射成刺猬(但绝大多数箭矢被盔甲防住不致命,可能是重伤而死的记载):
《宋史·杨再兴传》:兀术愤甚,并力复来,顿兵十二万于临颍。再兴以三百骑遇敌于小商桥,骤与之战,杀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再兴战死,后获其尸,焚之,得箭镞二升。
如果金军有这么多箭,那为何不来个神箭手一箭爆头,或者直接用箭雨覆盖后碰巧来几箭射中面部呢。虽然说正史在战争细节方面一向比较unreliable,不过宋朝将校铠、步人甲之类的重甲的确以武装到牙齿闻名
所以这个还真有点思维陷阱的感觉,咋一看还真容易理解为由于文明过度发达,所以碰上蛮族原始箭雨反而不会打了的意思,但有没有一种可能,就像现代的三八大盖步兵有时候也会被大刀片子砍死,火器发展了之后盔甲自然轻量化是大趋势,所以这个时候清军反而会更多的采用用弓箭覆盖的方式,毕竟有了蒙中头部的可能
所以核心还是(有没有足够的兵力和马匹)会战打不打得赢,用句新话说,甲箭对抗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情况,实战很复杂,如果换成宋军重步、重骑,的确女真弓箭也许就没那么有效了,但记载中也许就会是另一种输法了,比如海量个例记载的金军往往用本方重骑甚至下马骑士直接冲锋解决战斗之类的情况
哪怕是宋金交战多年后,宋军发展出一套依托拒马、弓弩和长枪抵抗骑兵的叠阵时,集结于麦子原的金人果断“皆舍马步战,”先是击退宋军骑兵,又在硬碰硬的舍身搏斗中打得宋军“第一、第二阵方交,第三第四已为金敌破拒马而入阵心”
编辑于 2024-05-07 12:38・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小虾汉斯 - 39 个点赞 👍
用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兵,一百发子弹消灭一百个敌兵,三万发子弹消灭三万个敌兵的神奇妙妙火枪
或者是以一当百,修炼磁场力量的葡萄牙超人。
“我们请的三百名葡人和一千二百支火枪 , 虽其到来之时将已入秋 , 如若那时建夷仍在境内 , 我们便可藉葡人将他们驱逐出去。”
或者是能够量产上万人的硬拉300到360kg水平的带明大只佬。
力举五百斤以上穿戴盔甲四十斤以上又须精悍趫捷游手市棍必不可任有根着有保任不合格者不取也合格者谓之队兵队兵之中能习演一艺以上精熟可用者即为锋兵
(明清时期所谓力举如果没有明确说明的话,大概率是举石上膝/上胸,总体确实类似硬拉)
徐光启宇宙里的东西还是得回到徐光启宇宙里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如果你问现实。
清方记载从努尔哈赤到乾隆(因为清军形态的定型基本是在乾隆完成的,再往后于传统上基本没大变),基本不存在专门打五步射面这个说法,反而往后一些详细的记载里更偏向是相对远射(远则枪箭齐发,近则短兵相接),射面这个说法都还是某种意义上讲的杜松专享战损。更别提与五步射面一块存在的还有用铁矿石或者粗生铁制成的申比盔甲(是的,荒铁这个词其实更接近铁矿石或者粗生铁,比如“生荒铁一百斤炼成生铁七十二斤”“腰刀四百把每把连结额用荒铁一拾斤”)基本上要想解释五步射面,那就还得解释如何用铁矿石或者粗生铁造甲,以及在明军盔甲这么烂的情况下为什么清军还要五步射面这总计三个问题。
一段话能包含三个问题,只能说不愧是圣保禄先生。
发布于 2024-05-07 01:13・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无聊的法外狂徒 - 3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37 个点赞 👍
让他们没法近距离射击呗。
八里桥之战,清军伤亡上千,而一万人[7]的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
指挥战斗的法军将领孟托班回国后,被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封为“八里桥伯爵”,还让他当了参议员。法皇提议再给他年金五万法郎作为奖赏,但遭到了多数议员的反对。议员们认为,发生在八里桥的不过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说:“在整个战役期间,我们只有十二个人被打死,不值得再给他那么高的奖赏!”
发布于 2024-05-06 11:25・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陈子文 - 32 个点赞 👍
近射核心不是什么战术问题,是军队训练度和组织度问题。
清弓的优点就是弓更硬,箭更长更重,所以射出去杀伤力大,跟小长矛似的。但缺点就是这种弓箭发射初速度低,远射效果不好。所以近射是和这种武器相匹配的打法。
而且清军的近射,从记载看,步射至少不应该比骑射少。传统印象中(也是影视作品喜欢刻画那种)骑兵弧形靠近,射一箭就走的打法,是蒙古人最常用打法。清军肯定也有,不过应该不是主流。重甲近撸射才是更多使用打法。
努尔哈赤创业时代著名的四人杀八十那场仗,就是努尔哈赤四个人守着河连续射箭;萨尔浒之战,杜松就是在吉林崖对攻时候被近射面部;灭叶赫部的战斗,是重甲士兵在在前面走,背后战友不停射箭。
很多详细描述的射箭方式看,清军更多依靠重甲掩护靠近射击。
而且如果不说努尔哈赤创业时期那种村战的话,清军的弓箭兵都来都是和其他骑兵步兵一起使用的。
后金自己的描述中,就经常是各种武器都出现的说法。比如对明第一战的抚顺之战,与总兵张承胤野战时候,就记录
英明汗兵所射之箭,所刺之枪,所砍之刀,皆能命中,亦乃天助
这一战是张承胤部开炮时候,后金军快速冲锋到明军营中近身打的。显然是弓箭和刀枪齐用。
萨尔浒之战中,代善莽破马林的四方阵,是几十骑兵冲入对方阵内,这种情况肯定代善等人主要用的近战武器;辽沈之战歼灭浙军一仗,也明确记录是“冲入尽杀之”,冲入阵中,至少大量军人肯定用的近战武器。
而对于野战混战来说,后金到清朝的记录也经常出现“斩”这种说法,比如歼灭满桂一战就说
阵斩明总兵官满桂、孙祖寿、副将、参将、游击三十馀人等。
按一般理解,至少也得有刀砍才算斩。
明朝的记录一样,比如卢象升战死,记录是挨了三刀四箭,可见混战时候,远近战兵器都是一起用的。
说了这么多,核心问题是什么?
是清军这种近射战术要想使用好,有两个最重要点:
一是战士训练必须足够充分,有很强的身体素质、射击精度和心理素质。
射箭比打枪难多了,拉弓、瞄准、射击快速做完一套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而如果距对敌离很近情况下,还能不慌,这心理素质更需要足够锻炼。
二是部队的组织度,各兵种可以合理配合。
打仗不是打群架,一窝蜂上就完了。什么兵种什么时候做什么,根据战友情况自己怎么调整,甚至战士具备多种能力的话,什么时候用什么武器,这都需要长期大兵团配合练习才能有感觉,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选择最合理行为。
所以清军这种战术,并没有多神秘的地方,核心就是训练度和组织度比较到位。
那怎么克制?
当然是同样优秀的训练度和组织度啊。
明军如果也都能连续拉硬弓不疲惫,能近射还不胆怯,自然也不怕清军的近射;明军如果能做好配合,能队友之间默契十足,自然也可以和清军对攻。
古今军队打的核心都是训练度和组织度,一切战术都得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挥到位。
为什么从辽沈之战一直到松锦大战,明军与清军小规模作战时候并不吃亏?因为明军精锐的训练度和组织度并不差于清军。
为什么一旦战斗规模扩大,就迅速拉胯乃至崩溃?因为明军精锐比例严重不足,且缺少大兵团配合的训练。所以投入战争的人越多,明军参与的训练不足、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都相差很远的杂兵就越多,战友之间也缺乏配合默契度,战斗结果就越来越惨。
所以要克制清军战术,核心是让自己的大部队训练更充足,大兵团配合练习更多。这个做不到,战术、武器怎么变也没用。
当然,要做到这个,需要改革的就是明朝的军制和财政制度了,涉及问题更麻烦。所以到明朝灭亡都没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发布于 2024-05-07 09:14・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搜粟都尉赵过 - 32 个点赞 👍
东亚菜鸡互啄还真产生错觉了,谁家欧佬破不了这战术。
也就是你带明的辣鸡火器衬托的,粗制滥造火器加上无标准装药,把八旗一个个吹得跟无畏战士似的。
吹了几十年糜烂数十里,结果皇太极带着几百个工匠就给弯道超车了,这下真是夷狄之畏中国者,火器也了
发布于 2024-05-07 02:07・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Horthy Miklos - 2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太极章鱼 - 23 个点赞 👍
用步兵换命!
它都敢冲到脸前放箭了,你的步兵挺着长矛扑上去要跑几步?它放两只箭,你让士兵披上甲,就未必射得死,可是步兵手里的长矛一定捅的穿他,耶稣来了都留不住鞑子的性命!瑞士佣兵横扫欧洲战场,一群人就是长矛冲锋和贵族老爷们的全甲武士玩对冲比狠,哪次都是追着敌人屁股捅。
问题是你得有敢拼命的兵,至少大部分步兵都要能做到一声令下蹈死不顾。明末所有部队全烂完了,靠着一群叫花子撑场面,就养几十个亲兵围着主帅,能拼命的亲兵家丁肯定不会排在第一排呀!等于整个阵型就是在抱头蹲防,人家贴脸狂射,一下子全乱套了。
明军其实不是不懂战术,什么车营,火炮打霰弹,火枪三段击,有什么不会的?但是关键是部队战斗力随着帝国财政的全面破产,帝国行政系统的崩溃,而彻底崩溃了。
编辑于 2024-05-06 10:24・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陷阵之志 - 19 个点赞 👍
近距离重箭骑射是明军的绝活,早期明军骑兵装备的长稍弓就是用来大拉距射重箭近距离突脸的。而这种战术实际上也是14世纪蒙古军队常用的,明初的明军骑兵本身就有很多的蒙古遗风。
弓箭能在17世纪东亚大行其道,和明清军队披甲率下降有很大关系。当披甲率高时,弓箭是很难对付的,必须上火枪,但是火枪一多,盔甲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披甲率下降,那么杀伤创面更大的弓箭自然也就会复活,顺带着火枪的威力也会下降。。。
所以想要克制弓箭,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披甲率,用好的盔甲,明郑军的铁人军就是最好的案例。面对火枪装备率较低的清初军队,清军确实很难占到铁人军的便宜。
发布于 2024-05-04 11:19・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但愿我能忘记她 - 17 个点赞 👍
明军的车阵就行,清军的强大不是啥五步射,而是机动,总比明军快速到达想到的地方,然后投入足够优势的军队,再一个大明的中枢决策垃圾的一比,后勤也糟糕的无以复加
发布于 2024-05-04 06:44・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yaomorad - 1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缩在被窝里MKII - 1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大清忠臣 - 1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卫凌贞 - 13 个点赞 👍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你也对它五步射面,可你缺钱缺马无法组织起有效规模的骑兵。ok,那么可以用盾车进行防反,可用了盾车你的机动性就更差了,人家完全可以绕过你去攻击其他薄弱点,或者去杀掠平民。
等你赶去救场累个半死时,人家几支军队汇集以绝对优势兵力硬吃你。如果还吃不下那就重复上述步骤,总归是能把你拉扯出问题的…
当然你还可以用更多其他办法,但肯定都无法脱离要机动没钱,现有条件最优选就没机动的束缚。
所以这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技战术问题,而是整个结构生态的问题。如果单论技战术,那你得相信常年跟蛮族打交道的的汉军肯定比我们都懂。
编辑于 2024-05-04 15:11・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吮无糖 - 13 个点赞 👍
要么提升你的远射火力用射程和穿深解决,要么就得舍得给大兵花资源,清军的路数其实都是学的带明,但是架不住清军草创上面没那么多收资源的老爷 愿意给大兵资源(别管这个资源哪来的,带明都多少年了遍地是老爷能舍得那个资源给大兵?
编辑于 2024-05-04 21:39・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饕餮 - 1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五狗的履带 - 11 个点赞 👍
认识到一点就够了,火绳枪燧发枪都是滑膛枪,都是霰弹枪,都是喷子。
是喷子,就可以多装子弹。
比如美国大陆军的制式弹药 华盛顿就要求,一发子弹,包括一枚独头弹,也就是正常的球状子弹,外加3-6枚霰弹。
对付骑兵,这玩意很奏效,毕竟能做到人马具甲的战马可少的很,大部分骑兵的马都没有护甲?
打起来,火枪个个大喷子,打不死人,还打不伤你的马嘛。
马受伤多了,死的也就多了,别说什么五步射面,搞到最后,连骑兵优势都能搞没了。
发布于 2024-05-05 12:44・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且看昨日风华 - 11 个点赞 👍
你把饷银发足,把赈济做好,把江南文官势力压住。
大明天下无敌了,
“奴儿哈只”何苦57岁黄土埋脖颈了,才去起兵反明?
害的后面的清朝皇帝,还得篡改明史,掩盖自家祖宗给明朝打过工的事实。
还不是作为体质内部的一份子,看到整个明廷其实已经彻底崩坏腐朽了嘛。
天朝这么大的体量,自己内部不出问题,外部是不可能出问题的。
你们为什么就不懂呢?
编辑于 2024-05-07 08:09・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应龙之翼 - 9 个点赞 👍
不管到底是五步还是几十步骑射,就目标用户反馈意见来看,堆火器还是挺管用的
我國士馬精強。遇敵兵步營。必奮力直入。但步營設火器稠密。恐我軍憑恃血氣。誤致損傷。須先探其步營。或離城窵遠。或地勢高阜。泉水無多。糧儲亦少。我以兵馬四面遠圍。夜則鑿壕困守。晝則火礮攻擊。彼欲戰無路欲退無門。不一二日間、自生變亂。我可坐待敵人之斃。何必輕生親冒矢石。而甘蹈白刃之危也。
如欲前往時。須防敵兵伏有地礮。當避路傍山而行。若遇敵步兵營。不可遽擊。必俟彼行動。伺便擊之。
至于这个火器稠密啥画风嘛……崇祯十年宣大督标一个50人步兵队里头塞了8个炮手,按带萌通常配置来说,能塞进三四门一百斤左右的轻炮,一轮喷出去的霰弹数量差不多200往上走了
编辑于 2024-05-07 21:49・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中军马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