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射核心不是什么战术问题,是军队训练度和组织度问题。
清弓的优点就是弓更硬,箭更长更重,所以射出去杀伤力大,跟小长矛似的。但缺点就是这种弓箭发射初速度低,远射效果不好。所以近射是和这种武器相匹配的打法。
而且清军的近射,从记载看,步射至少不应该比骑射少。传统印象中(也是影视作品喜欢刻画那种)骑兵弧形靠近,射一箭就走的打法,是蒙古人最常用打法。清军肯定也有,不过应该不是主流。重甲近撸射才是更多使用打法。
努尔哈赤创业时代著名的四人杀八十那场仗,就是努尔哈赤四个人守着河连续射箭;萨尔浒之战,杜松就是在吉林崖对攻时候被近射面部;灭叶赫部的战斗,是重甲士兵在在前面走,背后战友不停射箭。
很多详细描述的射箭方式看,清军更多依靠重甲掩护靠近射击。
而且如果不说努尔哈赤创业时期那种村战的话,清军的弓箭兵都来都是和其他骑兵步兵一起使用的。
后金自己的描述中,就经常是各种武器都出现的说法。比如对明第一战的抚顺之战,与总兵张承胤野战时候,就记录
英明汗兵所射之箭,所刺之枪,所砍之刀,皆能命中,亦乃天助
这一战是张承胤部开炮时候,后金军快速冲锋到明军营中近身打的。显然是弓箭和刀枪齐用。
萨尔浒之战中,代善莽破马林的四方阵,是几十骑兵冲入对方阵内,这种情况肯定代善等人主要用的近战武器;辽沈之战歼灭浙军一仗,也明确记录是“冲入尽杀之”,冲入阵中,至少大量军人肯定用的近战武器。
而对于野战混战来说,后金到清朝的记录也经常出现“斩”这种说法,比如歼灭满桂一战就说
阵斩明总兵官满桂、孙祖寿、副将、参将、游击三十馀人等。
按一般理解,至少也得有刀砍才算斩。
明朝的记录一样,比如卢象升战死,记录是挨了三刀四箭,可见混战时候,远近战兵器都是一起用的。
说了这么多,核心问题是什么?
是清军这种近射战术要想使用好,有两个最重要点:
一是战士训练必须足够充分,有很强的身体素质、射击精度和心理素质。
射箭比打枪难多了,拉弓、瞄准、射击快速做完一套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而如果距对敌离很近情况下,还能不慌,这心理素质更需要足够锻炼。
二是部队的组织度,各兵种可以合理配合。
打仗不是打群架,一窝蜂上就完了。什么兵种什么时候做什么,根据战友情况自己怎么调整,甚至战士具备多种能力的话,什么时候用什么武器,这都需要长期大兵团配合练习才能有感觉,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选择最合理行为。
所以清军这种战术,并没有多神秘的地方,核心就是训练度和组织度比较到位。
那怎么克制?
当然是同样优秀的训练度和组织度啊。
明军如果也都能连续拉硬弓不疲惫,能近射还不胆怯,自然也不怕清军的近射;明军如果能做好配合,能队友之间默契十足,自然也可以和清军对攻。
古今军队打的核心都是训练度和组织度,一切战术都得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挥到位。
为什么从辽沈之战一直到松锦大战,明军与清军小规模作战时候并不吃亏?因为明军精锐的训练度和组织度并不差于清军。
为什么一旦战斗规模扩大,就迅速拉胯乃至崩溃?因为明军精锐比例严重不足,且缺少大兵团配合的训练。所以投入战争的人越多,明军参与的训练不足、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都相差很远的杂兵就越多,战友之间也缺乏配合默契度,战斗结果就越来越惨。
所以要克制清军战术,核心是让自己的大部队训练更充足,大兵团配合练习更多。这个做不到,战术、武器怎么变也没用。
当然,要做到这个,需要改革的就是明朝的军制和财政制度了,涉及问题更麻烦。所以到明朝灭亡都没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