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法拍房陡增2倍,释放了什么信号?
- 2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不要买,不同于其他流动性,房子基本现在买了就是接盘,你看到形式不对的时候,基本你不可能在跌的时候快速出货。
作为过来人,告诉大家:不要贷款买房,买了对你一生的影响,深有体会,下面讲讲体会:
现在是没有拐点的出货时刻,绝大部分(99.99%)房子不可能再卖出去变成RMB,也就是一生到结束,不仅在还房贷,等老了房子价值也没了。别看现在所谓的房价高,但房地产是典型的没有流动性,这是一个很大的bug,我们知道商品的价格需要在充分买卖流动情况下才可以,就是说你随时可以换成现金,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可能一个区域成交一套就把价格涨上去了,这时候所有蒙在鼓里的都觉得自己的房子值钱了,可试试看你的能不能卖出去?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房价即使一个亿,也不是你的房子一个亿,除非你能换成现金,否则都是泡沫。买了房你的资产是房子,你的负债是贷款,贷款是真实存在的,但房子随着老化最终一文不值。房子最终会回归其本身的价值,所以总有人会承担代价。看这个房子的最后一棒被谁接到,而现在,大概率已经到了最后一棒…
买到后可以说已经成了房地产的事实上的接盘侠。很多刻舟求剑的,还以为房子会一直增值,但是一方面经济并不会像以前增长,另一方面还到60岁,房子还可以住吗,所以保值也不存在,到那时候你无法再换成RMB。房子会变旧,现在的房子寿命普遍几十年,我们可以想想三十年以上的房子你会去买来住吗?房子旧了,居住价值低,最后接盘的没有流通性,价值就会归零。所以今天接手的几百万房子,它不是什么保值产品,是一个消耗品,当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会有人去接手几十年二手房吗?
所以现在一定要想好了,房子会逐渐贬值,有这个价格,但是没有流动性,卖不出去,那回归消费品最后直到无法使用价值就等于0,搞不好就是接盘最后一棒,然后由于卖不出去,最后进一步价值贬值,一辈子啥都没得到,就还钱了。
有些人想着中途卖出的也要想清楚,因为买了房的都在这么想,市场上会越来越多高龄房子,今天的价格都是纸面财富啊,可还的债那那是实打实的
很多人低估了房贷的时间强度,这是用30年持续输出一笔不小的资金,可能坚持一两年没啥问题,关键是30年,对你的影响程度,深有体会
一点题外话
稍微学过物理的应该懂得一个原理叫守恒原理,虽然物理中是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但是其背后的道理也是普适的,所以那些以为买房就能躺赚的人,不思考一下财富从何而来吗?那些炒房的,没有一个为某个地区在做属于他们的奋斗,仅仅是各种鼓吹忽悠,怎么可能就会产生价值呢?依我看,就应该把这批人集中到他们看好的区域,其他人都在别的区域发展,我们看看他们看好的区域还能不能够像他们鼓吹的那样……
发布于 2024-04-13 13:0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浪花飞 - 14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jjhb - 125 个点赞 👍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式因为国企改革,实际上就是经济硬着陆,为了减少债务只能大裁员。
说到底就是经济危机,大量国企濒临破产,面临被私人收购重组,这才有所谓的后来的改革,
用一句听得懂的人话就是计划经济玩不下去了,只能破产重新开始新的游戏规则。
当然普通人来承担所有痛苦的代价。
这次也一样,房地产泡沫破了,大量家庭面临破产,裁员降薪,但是房贷可不是少一分钱,断供潮今年才刚刚开始,今年年底你会看到当年下岗潮的惨景,大量家庭破产。
编辑于 2024-04-10 15:10・IP 属地越南查看全文>>
旅居东南亚 - 42 个点赞 👍
作为一个曾经的老中介,友情提示没买过房的人三点。
第一,法拍房也要有人买,不是法拍后就能变出钱来。
在下行的今天,房价越跌越没人买是常识。
那么法拍拍不出去怎么办。我询问过身边被法拍的朋友,答案是凉拌,继续住着,每个月往银行户头存100,银行就当无事发生。
第二,很多人没买过法拍房,法拍房除了账面欠账需要你还清之外,还有个隐藏大雷就是,如果这是原房主当地的唯一住房。你买了以后还要给原房主返五到八年的租金。 这个唯一住房认定标准不一样,有以区为单位的,有以市为单位的,有以省为单位的,详情咨询当地房管部门。
这个情况一般人不知道。加上这个租金以后法拍房和新房相比几乎没有优势可言。
第三,原房主不搬走,虽然说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但是①,原房主户口不迁走法院是不管的。某些地方,他占着位置你就落不进去。
②,原房主请70岁以上的选手在房子里护院,法院也是拿着没办法的。
==========================================
所以,信什么法拍的,听听就好。
编辑于 2024-04-10 14:09・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26 个点赞 👍
疫情期间断供潮是由服务行业人群引发的,多发生在三四线城市。2024年是由事业编引发的断供潮,多发生在一二线城市。这也说明由体制内支撑的高房价开始瘫塌,未来楼市开始向体制外人群寻找买主,房价至少腰斩才能卖的出去。
发布于 2024-04-10 09:31・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天木 - 21 个点赞 👍
首先从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词说起吧。今年CPI连创新高,管理层也压力很大,高层表态几乎惊人的一致:“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增长,控通胀。”现在第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何为保增长?通俗的说就是保8也就是保证GDP 年增长率不低于8%。这个目标近几年似乎颇受民间诟病,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还很是为此呼吁什么保8不可取,宏观经济应该调低增长率,重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等。如果这些言论不是别有用心,我只能说这些所谓的专家无知到极点。在当下,管理层并不需要对选民负责,如果没有迫不得以的原因,管理层吃饱了没事干干嘛给自己定一个这么高的目标,万一有个闪失不就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吗?
原出处天涯神贴:《你所不知道的冰冷的经济真相》
原作者:flp713
原文完整版PDF(可能很快会被和谐,建议及时保存):https://pan.xunlei.com/s/VNgU5bxho_WS6rpaLBpzyZibA1?pwd=xr8d#那么保8的内涵是什么?
嗯,由于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加上制造业长期惨淡经营(中国企业平均寿命4.5年),导致每年新增失业人口规模巨大——这个数字有多少呢?2009年奥巴马访华时,我们的温总理亲口承认,我们的失业人口是2亿!可以想象,我们的就业压力有多么巨大。
在中国,一个GDP 增长点大致能创造2000万个就业岗位,保8就是保证每年能新增1.6个亿就业岗位,基本解决就业问题。
所以,保8的核心是就业问题,也是保持社会的基本稳定问题。嗯,在我们这个社会保障体系非常薄弱的国家,想想如果有2亿人没有工作或者说没有饭吃,是个什么场景?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保8或者保增长是管理曾的首要任务。
何为控通胀?
就是稳定物价,保证老百姓基本生活水平,也是保证社会的基本稳定问题。
好了,保增长、控通胀归结到一句话:让老百姓有个工作,有份工资,这个工资能混口饭吃。
说起来简直难以置信,一个外汇储备世界第一,GDP总量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一个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创造了惊人财富的国家,为什么进入21世纪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竟然如此低?
这话说起来就长了,兄弟简单的梳理一下这个脉络的。在改革开发初期,邓公设计的发展模式是这样:发展增量带动存量改革(所谓先易后难的改革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先把蛋糕做大,再来解决分配的问题。经过10几年的发展,经过全国10几亿老百姓勤劳的工作,这个蛋糕是越做越大了,但是,分配的问题(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才能解决各阶层财富再分配的问题)却一直停滞不前,民间再怎么呼吁,管理层总是稳定压倒一切——好吧,现在的说法是和谐压倒一切。
问题就出来了,由于分配体制不动,那么每年的新增人口,城市化进程涌进城市的农民,下岗职工,这个规模巨大的低端人群的基本生活就只能靠经济增量来解决。从而形成中国经济独特的增量依赖症。
更严重的是,存量不动只做增量的模式不仅吞掉经济发展的全部成果,而且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
以2010年为例,看看目前我们的分配体系。
2010年GDP大致是40万亿的规模
首先是财政与税收的抽水机:8万亿以上,去掉20%
再是垄断央企的隐性掠夺:大致是10%(2桶油、电信、移动、电力、金融等)
还有个无法监督的印钞机:年平均CPI算15%(仅2010年我们的GDP40万亿,货币发行量(M2)却是70万亿,相当于我们每创造1元钱财富,央行就发行了1.8元人民币。)
另外,房地产要拿走一大块(15%—20%),物流还要拿走一大块(全世界收费公路有14万公里,其中10万公里在中国。加上名目繁多的进场费用——有媒体报道,农民卖1分钱的白菜进入终端后售价变为1.4元!)
剩下不到20%的财富才是全社会各行业,总人口80%以上分配,而且,各行业领头羊还要拿走这些财富的大头。(比如,白酒的茅台、五粮液,制造业的联想、海尔,通讯的华为、中兴等等)
这样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绝大多数老百姓只能分点面包渣了。
美国一个产业工人的劳动收入可以供养4.8人,德英法是1:6.8,韩日是1:3.8,我国劳动供养率为可怜的1:1.1。
所以,在欧美国家1亿适龄劳动人口社会只需要提供2000—3000万个就业岗位就能保持社会稳定,不仅是因为他们分配体系的劳动供养率高,而且它们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中国,1亿适龄劳动人口社会至少要提供8000万个就业岗位才能保持社会基本稳定,就是因为我们在分配体系中劳动供养率太低,而且社会保障体系非常脆弱。
所以,国外GDP能有2—3%增长,社会就一片欢呼,而我们至少要保8才能维持社会稳定!
结论,嗯我相信就是文盲都看出来了:分配体系严重不公平,政府拿得太多。那么,为什么政府要拿得太多呢?根源就在于政府职能的错位。
欧美国家一般都是小政府,权力受制约,政府只提供公共服务与产品,很少直接介入经济。而在中国,政府几乎就是全能政府,权力不受制约,政府当仁不让要主导经济,官员政绩当然就只能考核GDP,政府主导经济钱从那里来?必然通过财政与税收抽水机、印钞机集中资源与财富 “来办大事”。嗯,这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有某某特色的市场经济,兄弟的理解是用计划经济的一套来搞市场经济,简单的说,大致就是请个兽医来给人看病,不出乱子才不正常的。
政府主导经济后果是有百弊而无一利。
首先是效率低下,这里就说一个盐巴的故事。中国的食盐可以说是一个政府亲自管理商品的典型例子。有食盐管理法,有专门的盐业总公司负责生产与经营,按照食盐管理法规定,食盐的出厂价由国务院管理(吓死人吧),销售价格由各级政府管理,按规定生产与销售利润都不得超过15%。这么一个严格的体系,你一定认为食盐应该管理得很好吧?那么,请你去趟超市,买袋盐巴,看看规格——一般都是500克一包,再看看价格。大致是1.5元——1.8元。贵不贵?可能你觉得不贵。好吧,请你按照这个规格换算成一吨食盐零售价是多少?哈,很多文盲都算出来了,是3000多元一吨,现在我告诉你食盐的生产成本大致是300元/吨,不知道你做何感想。这就是政府直接管理商品的效率!
其次,政府主导经济必然依赖投资拉动,导致产能过剩,通货膨胀严重。2008年次贷危机后,管理层出台了个4万亿刺激计划(实际上算上地方政府投入,已经达到10几万亿的惊人规模)。那么,这4万亿的钱从那里来?中央财政每年都是赤字,可能很多文盲都猜出来了,这4万亿很可能大部分都是川哥偷偷印出来的。所以,到了2010年后我们的CPI才会连创新高,神奇的猪肉又冲上20几元的高峰。
最后,政府主导经济导致财富浪费严重。
一方面财政年年以超过30%高速增长,今年已经突破10万亿的收入了!(感慨下),财政赤字却年年创造新高(从90年代到2010年,年年财政都是赤字,而且步步攀升,去年已经突破万亿),另一方面年终政府突击花钱数字也是年年创造新高(去年是2万亿,今年将超过3万亿)。
好吧,这个问题先打住。兄弟是谈经济不是FQ。下面我们再来谈谈管理层如何保增长,控通胀的问题,坦率的说,中国经济这盘棋确实难下啊。
保增长,就要靠经济3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来拉动,但是,目前这3架马车都出现很大的问题。
首先看消费:居民储蓄率长期高达60%,消费在GDP比例长期在35%左右徘徊,过去依靠消费升级的模式来启动内需目前也到了瓶颈(从八十年代小家电——90年代家用电器——2000年房产与汽车),在目前房地产市场遭遇最严厉的调控背景下,消费市场更是低迷。
在中国持续高通货膨胀背景下,老百姓购买力急剧下滑,提升内需更是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去年消费在GDP比例已经跌到27%,今年5月后疯狂上涨的猪肉背后是百货业大幅度下跌。老百姓真的是穷啊。
这里兄弟要狠狠鄙视一下所谓的 “拉内需,促消费”的说法。为什么这个口号年年提却总是老大难的问题?因为这是个伪命题。只要有钱谁不知道吃好、喝好,玩好啊,用得着你来“拉”来“促”吗?问题是老百姓没钱啊,有钱都被你拿走了,还消费个PI啊。
再说说投资:过去20年在国内生产力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投资成了拉动经济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现在,中国制造已经行销全球,高速公路已经遍布全国,投资拉动不仅对经济正面作用越来越小,相反,产能过剩以及通货膨胀(2009年4万亿大单引发的恶性通货膨胀文盲们一定深有体会吧)等一系列投资带来的副用反而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过剩的生产能力达到了2亿吨;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8.7亿吨,已经远远超过实际需求,目前在建的400条生产线还将新增生产能力6亿吨;电解铝生产能力过剩600万吨,在建的还有200万吨……截至2009 年第一季度,在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哈,这还是2009 年数据,现在只会更糟)。
产能过剩,必然要找出路。出路无非一个内消一个出口。国内消费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里兄弟要补充一句,最近几年宣传得沸沸扬扬的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实质上就是为制造业过剩的产能找出路。好吧,农民可怜的钱包又得奉献一回了。至于出口,这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最后说说出口。
出口:加入世贸为中国制造打开了通向全球的道路,但是,扭曲的汇率导致人民币严重低估使进出口日趋不平衡,节节攀升的外汇储备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这里,专门为文盲们辅导一下汇率。嗯,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
什么是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比值。这个汇率由谁决定?当然应该由市场决定。比如,一美元可以买5双袜子,人民币要买相同数量品牌的袜子要5元,那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应该是1:5。但是,在,这个汇率却由政府制定,人民币被人为大幅度低估——嗯,这个兄弟承认,是有历史原因的。改革开发之初,我们急需大量外汇来购买发展所需的设备与技术。但是,当时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又没有任何竞争力,怎么办?于是政府强行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拉到1:8的高位,再加上出口退税政策(潜台词就是,我不赚钱,我亏本卖,美国大爷你总要买了吧),中国制造开始流出国门。最严重的是,2003年加入世贸后(兄弟一直猜测象这种操纵汇率的国家美国居然同意加入世贸,很可能是别有用心),由于扭曲的汇率,导致进出口严重不平衡,外汇储备急剧上升。(文盲们可以自己查一下近10年我国外汇储备变化资料)
为什么进出口严重不平衡,很简单,因为扭曲的汇率加上所谓的出口退税政策,大家都只愿意出口,没人愿意做进口生意,因为出口亏本也赚钱,进口赚钱也亏本。看看我们中国制造行销全球,而进口什么呢?大致只有2样,其一,中国没有的资源性商品,比如中东的石油、巴西与澳洲的铁矿石、泰国的大米,其二奢侈类商品,比如日德的汽车、瑞士手表、法国化妆品、意大利服装等等。
这里专门解释一下一个奇怪的经济想象:为什么中国制造的同类商品国内价格远远超过国外。
原因无非3个,第一就是这个扭曲的汇率。第二就是我们的出口退税政策,这个所谓的出口退税隐藏着更荒诞的逻辑:为了补贴外国消费者,中国消费者需要承担更高的税、费。
资料数据:由于我国常年实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战略,每当外部发生危机,中国都会提高出口退税标准。比如,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将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13%、15%和17%四档。为了应对次贷危机,我国自2008年8月份起,连续7次上调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从9.8%提高到逾13.5%。
出口退税率提高了,财政收入却还在增长(抽水机厉害啊)。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2009年全国共办理出口退税6487亿元。但是,2009年财政收入去从08年6.1万亿增长到6.8万亿!。第三,就是我们高额的流通成本。(这个不展开,文盲们对多如牛毛的收费公路一定有体会。)
由于这个扭曲的汇率政策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痛苦的事实:最近10年中国制造为全世界抑制通货膨胀发挥了重大作用,代价是中国老百姓承担了更大的通货膨胀。
知道3.2万亿美元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我们不但少了近20万亿的商品,还承担了央行为了按照现行汇率收购这3.2万亿美元多发行20万亿人民币的通货膨胀!
中国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我们起早贪黑,节衣缩食,就攒下这么点银行存款,结果却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货膨胀)悄悄把我们的财富拿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是,近20年,在没有战争,没有动乱,经济貌似欣欣向荣的局面下,作为人民币基础体系的元角分,角与分已经基本退出流通市场—这个现象不敢说绝后,但一定是空前了,要知道美元流通了几百年,现在美分都还在流通领域使用啊!
资料:经济学家时寒冰曾经做了一个测算,81年1万元人民币购买力相当于2010年255万元!
文盲们看了这个有什么感想?好吧,老师再点拨你们几句,从2012年开始,先别急着找工作,先别急着把钱存银行,先仔细学习兄弟的帖子,再想想怎么开始保护我们自己的财富。对!在,保护财富比创造财富更重要。
回到前面出口的话题,当前人民币处境确实尴尬:到底是升还是贬?
原文很长,这里只分享其中一小节,感兴趣可以看看原文PDF(在文章开头)
发布于 2024-04-11 12:00・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跟大彬学编程 - 1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自以为是的泥鳅 - 13 个点赞 👍
我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大厂部分非核心岗位35岁以上大龄员工被裁带来的现金流断裂
高杠杆盲目跟风强行上车,但地方房价腰斩,亏掉首付后破罐子破摔
还问释放什么信号?
各个国家经济下行周期典型的信号,等待新一波产业周期到来后会有所改观
发布于 2024-04-10 08:3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罗格 - 1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每天一点奶酪 - 1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韩亦忱 - 11 个点赞 👍
经济下行 降薪裁员 消费贷这样的说辞太多再说就俗了
只是友情提醒 今天的法拍房源其实在一年前就开始断供
再大胆预言 未来3年法拍房数量会承几何级数量增长 接手法拍房过户业务的中介也会大幅增长
发布于 2024-04-10 10:12・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0 个点赞 👍
经济下行压力,房地产价格不断下降。
法拍房陡然增加预料之中。
短期房价下跌过快幅度过高,一些人就会选择主动断供,导致银行收回房产进行法拍,另外,一些商业地产或者企业资产,因为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断裂,还不起债务,也会引发法院判决强制法拍。
一切都是经济放缓惹的祸,高速增长,掩盖了一些问题,经济放缓,很多问题立马显现,房地产问题就是实例。
发布于 2024-04-11 08:4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学说投资 - 8 个点赞 👍
高位上车
叠加高失业率
和这个滞胀的经济形势
大部分高位上车群体,基本首付已经跌没了,
在继续给银行打工已经没有了意义和基础。
这只是开始,远没有结束。
其实这事在2015之前出现过,甚至还上过央视。
发布于 2024-04-10 15:2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其心悠扬 - 8 个点赞 👍
最直接的信号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当债务人无力履行按揭合同或无法偿还债务的时候,而被债权人经由各种司法程序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将债务人名下的房屋进行拍卖,以拍卖所得价满足债权。
前几年,楼市火爆的时候不少人,不顾自身的财务状况,强行高杠杆上车,甚至不惜掏空六个钱包也要强行上车。
从那时起,就为今天的法拍房激增埋下了伏笔,只是那个时候经济增长快,个人收入增加,通货膨胀率高。
所有人都认为贷款买房是占便宜,买到就是赚到,晚买一年白干一年,再加上铺垫盖地的舆论宣传,很多人脑子都发热了,早就忘记了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背后反应的是经济转型期的阵痛,消费低迷,收入减少
无论是以前的中国制造2025,还是最近火热的新质生产力,背后都反应着中国经济转型的决心。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已经走到了尽头,以后对税收的依赖逐渐会成为大头。
发展新工业和服务业将会成为主流,近期的低空经济,和火热的文旅现象就是开始。
在转型期,房地产及其附属的上下游产业必然在萎缩,而新的产能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就业的压力就会陡增。因此会造成人民收入减少,预期变差,没钱花,不敢花的现象凸显。
这样的就会是,清醒的人越来越多,负债进场的人会大幅减少,楼市持续低迷,房子进一步降价,如此循环就会带来两个结果:
依靠房地产就业的相关人员收入大跌,如果背有房贷将不得不违约,导致法拍房增多。
房子进一步降价,甚至降到腰斩,还旧债,还不如买新房划算,有人就会主动违约,法拍房依旧增多。
最后关于今后楼市的一点想法
中国土地财政发展到今天,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该歇菜了。
不要高估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即便是有地位也是历史了。
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还绑架不了中央的决策,中国不是联邦制。
看一看现在话语权最大的一线城市,都有自己的新兴优势。
房子进一步降价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普通人再高杠杆上车,是非常不明智的,绑架了自己的生活,也绑架了自己的未来。
风物长宜放眼量,当今和未来科技的发展,早已经不是以前可比了。
时空的限制将越来越小,你为何还要在这个时候自缚手脚呢?
发布于 2024-04-10 08:54・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看见未来 - 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渔夫 - 7 个点赞 👍
法拍房将来没有希望的,很难卖掉,未来就是砸在银行手里。现在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是房价上涨,法拍房数量少且有价格优势,很多能拍出去;现在二手房价格止不住地跌,有二手谁会找麻烦去买法拍,除非是便宜的毛坯房。
发布于 2024-04-10 15:26・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黑豹 - 7 个点赞 👍
接下来法拍房都会砸在银行手里。经济不好?没关系。
因为经济危机还没开始呢 。
唯一的心理安慰就是我们国家的银行在人们眼里不像公司,好像是与生俱来的存钱设施。
发布于 2024-04-12 12:2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神祇 - 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菲利斯特 - 6 个点赞 👍
越来越多的业主,已经放弃供房了,也许是因为收入原因,也许是因为婚姻问题,也许是其他问题;
凡是经济,都有波动的,这个是很正常的变化,所以,新京报发这样的问题,第一是少见多怪,第二可能是看大家对此的反应,第三可能是挑唆大家对中国制度和中国房价的怀疑;
新京报长期这样的,习惯就好了;
所以,南方系曾经的记者,去送快递,送外卖,是很正常的,有几家企业愿意承担风险录用这样的记者?
新京报和南方系媒体是一个办报思路的;
类似,“产妇疑因少送红包肛门被缝”的新闻,大家都熟悉吧?
发布于 2024-04-11 15:5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普通电商人 - 5 个点赞 👍
释放了得赶紧增加房价要涨的正面消息,多出来一些专家说2024年是最适合买房的一年。得赶紧出一些北上广深房价上涨的新闻。因为大家一定要有信心,这样房地产才有希望,房地产有希望,GDP才能继续上涨,老百姓才能有钱消费,经济才不会崩盘,年轻人才会生娃谈恋爱。不然将多么恐怖!
发布于 2024-04-11 22:40・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旅人 - 5 个点赞 👍
法拍房越多,说明在当前房价不断下跌的市场行情下投资者已经承受不住经济压力了,所以只能选择弃房断供或者是因为无力偿还贷款而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房子被银行收走。房子就被强制拍卖用来还债。法拍房越多,意味着欠债情况。
经济形势: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可能导致一些人无法按时还款,从而被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追讨欠款。这种情况下,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能会将房屋拍卖以收回欠款。
房地产市场波动: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也可能导致房屋贷款的违约率增加。当房地产市场下跌时,一些房主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房屋价值下降,无法偿还贷款,从而被迫将房屋拍卖。
个人原因:一些房主可能因为个人原因,如失业、疾病或家庭矛盾等原因,无法偿还贷款,从而被迫将房屋拍卖。
法律规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当房主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将房屋拍卖以收回欠款。
对二手房市场的打压。如果一个城市的法拍房面积超过交易总量的5%以上,那么法拍房的价格就会对楼市重新定价。
一旦买房者断供,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银行起诉,也会有越多越多的房子进入到拍卖市场。而一旦到了这个环节,就会打破现有房价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房价就会继续下跌。
有些潜在购房者看到这个小区的法拍房这么便宜也没人要,自然也会怀疑该小区的真实价值,这无疑给正常卖房的业主增加了难度,进而二手房价格也会持续下探。但是如果一旦房价继续下跌,越没有买房,甚至房价跌幅超过首付款,这意味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断供,法拍房的数量就会继续增加。
所以说,市面上法拍房越多,代表着楼市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法拍房的出现,本质上其实是坏账的产生,它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确定性。
发布于 2024-04-11 10:18・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布衣山人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人世间 - 4 个点赞 👍
一季度法拍房数量陡增2倍,可能释放了以下几个信号:
经济环境压力增大:在经济增速放缓或波动较大的背景下,企业和个人的财务状况可能受到挑战,导致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房产被迫进入法拍程序。法拍房数量的增加,可能是经济环境压力增大的一个直接体现。
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显现:政府为了稳定房价,实施了一系列调控措施。这些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购房者的还款能力,增加了法拍房的产生。法拍房数量的增加,可能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效果的一个显现。
投资风险加大:部分投资者在市场高点时高杠杆入市,期待通过房价上涨获利。然而,市场波动和政策调整使得他们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房产被迫拍卖。法拍房数量的增加,可能意味着部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正在加大。
债务风险开始出清:法拍房数量的大量增加,也可能意味着债务风险开始出清,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一个挤出泡沫的过程。这是市场自我调整的一个表现,也是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重要一步。
总的来说,一季度法拍房数量陡增2倍,可能反映了当前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调控、投资风险以及债务风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投资者和购房者来说,需要谨慎评估市场风险,理性做出决策。对于政府来说,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适时调整政策,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发布于 2024-04-11 07:36・IP 属地云南查看全文>>
陈章良 - 4 个点赞 👍
它反映了当前经济环境的挑战。在经济增长放缓或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一些家庭可能面临财务压力,导致无法按时偿还房贷,进而使得房屋被法院强制拍卖。此外,政策调控也可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一些购房者可能因为政策调整而面临还款困难,从而增加了法拍房的数量。
法拍房数量的增加也可能揭示了市场供需关系的失衡。在房价高涨的时期,一些购房者可能过度借贷购房,但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他们可能无法承受高额的房贷压力,导致房产被拍卖。同时,这也可能表明市场上的投资热情有所减退,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下降。
法拍房数量的激增还可能对房地产市场带来一定的冲击。一方面,它为购房者提供了低价购房的机会,尤其是在一些热门城市,法拍房可能成为购房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法拍房的大量涌现也可能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房价的进一步波动。
一季度法拍房数量陡增两倍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策调控和市场供需关系等。我们需要关注这一趋势的发展,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便更好地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机遇。
发布于 2024-04-11 08:35・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京房小晴天 - 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冬雪与夏风 - 4 个点赞 👍
经济形式并不乐观,很多人还不上贷款了,现在表现出来的只是法拍房激增2倍,不知道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房子在排队,二是很多房子的剩余贷款要高于房子的现有价值,而且一套房子要走上法拍程序需要很大的成本的,所以有很多人是多么无奈才会让一套房子走上法拍之路。当然,这也是泡沫破灭的必然之路,当年房价有多疯狂,现在破灭就有多悲惨
发布于 2024-04-11 08:52・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山野一村夫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flanflan - 3 个点赞 👍
两年前写的,现在看来还是乐观了。
2022年写的,原文如下:
今年下半年到2023年底,准备看烟花,大烟花。
经济好的时候——借钱投资、消费——企业盈利增加——股市上涨、资产(房产)上涨——预期未来继续;
一旦经济不好,收入下降、消费不振、资产(股市、房市)下跌——ZF主导放水投资刺激——稳住收入、稳住消费、稳住资产价格——预期好转,又进入新一轮经济“好”时期;
实际上只是把问题留到以后解决,小问题就这么过去了,中国这几十年都是这么过来的,全球这100多年除了大萧条、08年次贷,基本上也都这么过来的。
但小危机累计一定时间、一定程度终究会爆发成大危机,这就有大萧条和08年次贷危机。
Z国现在是小危机还是大危机?
目前还不好下结论,至少我们过去40多年都还没有发生大危机,08年全球一片哀嚎,我们短暂停摆后迅速恢复,全年GDP增长9%。
达利欧说过,经济危机本质是债务危机,简单说就是之前借的债还不上。
债务分为:政府债务、企业债务、个人债务。
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债跟中央债,只要政权稳定,理论上债务占GPD比重可以很高,日本早就超过300%,没多大问题。
截至2020年末,全国政府债务余额46.55万亿元,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重为45.8%,这两年虽然有所提高,但总体还有较大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各地方政府不断举债重要原因之一,反正到头来有中央兜底。(以下是地方债情况)要是中央不兜底,那就破产处理或者找人接盘,破产直接拖垮地方银行,找人接盘就是reits,美其名曰“证券化”,项目质量先好后差,这是行业基本规律,参考美国次贷危机形成。企业债务包括金融企业债和非金融企业债务。
一次大金融危机必然伴随着大量企业破产和债务清算,不管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债务危机爆发都是因为经济好的时候杠杆加太高,一旦收入跟不上就完蛋,比如某大。
金融企业,特别是银行,本身就是负债经营,负债率普遍90%,相当于10倍杠杆,一旦危机来临,他们都是先行指标,看下最新银行市盈率、市净率。按照市值高低排序:市盈率可以理解为你要是有足够多钱,买下公司多少年能赚回来(利润)。现在大部分银行市盈率3-5,也就是现在盈利不变情况下,你花钱买下银行3-5年就赚回来,还赚一个银行!前提是银行未来3-5依旧这么赚钱,金融行业是非常敏感,这个数据非常低,要么代表非常低估、要么代表非常危险。同理市净率也是如此,市净率=价格/净资产,市净率低于0.5,相当于1块钱,买到价值2块钱东西,现在银行股普遍都是这样。
大危机必然伴随金融企业破产,先是小公司、小银行,然后逐渐蔓延到大公司、大银行,直到ZF出手,现在大家看到巨赚钱四大行,二十年前都是靠财政部发债借钱救起来的。
个人债务违约潮来临
前几年p2p野蛮生长,很多人举债超前消费,三年疫情突如其来,破产中小企业不在少数,2013-2021年失信执行人数量。根据阿里拍卖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住宅用房法拍房数量为9000套,2018年2万套,2019年50万套,到2020年133万套,2021年则高达168万套。截至2022年2月20日,全国住宅用房法拍房数量已经到达175万套!2021年相比2017年法拍房数量竟然增加了185倍!
按照最近房价趋势,有机构预计到年底法拍房数量将达到500W,这是多么恐怖数据,按照每套100平计算,5亿平米,这还只是已经进入到法拍市场,跟失信执行人一样,没有经过法院都不在统计范围中,最新数据今年1-7月份房屋销售面积也就不到8亿平米。
不管是失信执行人还是法拍房,我相信其中大部份一开始都想正常履约,只是事情发展跟预期不一样,然后主动或被动失信,没有办法的事,这也是基本债务危机中重要一环。
除了债务危机,经济危机来临前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大公司不断收缩业务,缩减人员,储备现金用来抵抗风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个人也是如此。
对股市而言,最好情况是危机来临前,手握现金等待最惨阶段抄底,然后就是慢慢数钱,一个普通人只要正常把握1-2次就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关键是最惨时候不好判断,很多时候都是进场太早导致错失良机。
就现在而言,还没有到最惨时候,至少股市还没有,考虑到目前流动性足够,阶段性机会是有的,但机会一天天减少,风险迟早会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盯住自己账户,控制最大损失,然后等。~~~~分割线~~~
2022年10月《房地产未来五年》,原文如下:
一、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启一轮GDP高增长时期,增速中位数8-10%,持续时间超过20年,1975年之后开始放缓;中国GDP在2015年之前20年平均增速8%以上,2015年之后“主动”提出L型经济,增速回到6-7%。
日本实际GDP 二、70年代初期日本人口出生率开始快速回落,1971年日本65岁以上占比7.05%;中国新出生人口数据2016年开始快速下跌,2021年中国65岁以上占比已经是14.1%。
从作为买房主力的 20-49 岁人口占比来看,日本在1970-1975 年见顶后进入趋势性下滑,中国则在 2011 年见顶后,出现了比日本1975-1990 年更快 的下滑。2020 年我国 20-49 岁人口占比为 44.7%,与 1985 年的日本相近。
日本人口情况 中国新出生人口数据 三、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由 2006年末的 10.8%大幅增长至 2021年末的 61.6%,绝对水平与1988年的日本相近,2016-2020 年的增长速度与日本 1987-1990 年的速度相近。
根据东京都都市整备局的数据,1985 年至 1989 年东京房价收入比由 5.0 倍升至 11.9 倍,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 快速回落。相比之下,2020 年中国 50 大中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为 12.4 倍,不可谓不高;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更达到 24.3 倍。
四、1985年至1990年,“住专”公司贷款规模由 5.04 万亿日元猛增至12.5万亿日元,其中企业贷款增量超过7万亿日元【住专:住宅金融专业公司,主要是为了绕开限制为个人购买地产提供抵押贷款】;在中国就是城投公司的地方债,从2015年正式发行以来仅经过8年时间,余额迅速上升,截至2022年7月底,地方债存量余额约34.5万亿元,城投公司就是地方政府为了更好更灵活创造GDP(搞钱)手段。
五、日本房价在1990年到达阶段性高点,对应中国2017-2018前后;经过短暂下行后,快速冲顶1995年前后到达高点,地产投资高位回落,对应中国2021-2022,你问接下来怎么走?在经济稳定性运行情况下,可能维持2017-2018价格很长一段时间,这也是ZF希望看到的。
日本私人住宅价格 六、日本地产泡沫破灭时候,出现一批“僵尸银行支持企业”,跟最近两年国内模式简直一模一样,本质上就是“拖字诀”。
七、未来解决方案:城投公司高价买地,保住土地价格——政策限制新房价格下跌幅度,稳住买房群体——放开二手房市场交易,毕竟政府要创收——有实力房企联合城投公司开发,或低价回购房产(烂尾楼),用于扩大公租房,稳住生育——稳步推进房产税,这个周期在10年以上。
那些刚需,指望房价快速暴跌的,估计会失望了,除非遇到大经济危机,才能加速房价回归。什么危机?目前能看到的就是【TH】,那会是难得一遇抄底房产的机会,时间估计2027年前后。
全文完。
~~~~~分割线~~~~以下是2024年3月发言
蓝星上房地产发展模式主要是两种:
1、欧美日韩模式,商品房为主,典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2、新加坡模式,政府保障房为主,适合大政府小社会。
小地方如果不发展政府保障房,香港就是反面典型,小市民是最大受害者。
国内显然是两种同步进行,前面20年主要是商品房,最近这几年问题开始显现,买得起的大部分都买了,买不起的掏空六个钱包上车的也不少,如果不调换思路,明显难以为继。
下一个20年主要是保障房为主,商品房也不能抛弃,这也是普通老百姓重要财富。那怎么办呢?
首先,现在房地产市场明显供大于求,所以价格导致下跌,但矛盾的事很多人还是没有房子住,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居民。
办法也简单,大量建设保障房或者从现有房地产市场收购房子作为保障房,把他们从市场分离出来,用股市概念来说就是改成“限售房”,这样市场流通房子就会减少,供求关系慢慢就会改善,房地产市场就会慢慢企稳,保住大家财富,避免银行坏账。
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商品房和保障房要有区别才会引导有人去买,改善性住房或者别墅、大平层以商品房为主,普通住房以保障房为主,稳住房价同时,一定要让那些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看得到收益,比如住上更好得房子,让普通人过得上基本市民生活。
这才是共同富裕。@桂花遇酒
发布于 2024-04-11 18:10・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桂花遇酒 - 3 个点赞 👍
这很好理解啊,说明断供的房子变多了,房价降了,收入少了,经济不好了
断供无非两种,一种是简单意义上的收入不足以支持房贷,导致断供被银行征收而法拍;另一种就是房价已经跌到资不抵债,干脆房子就不要了,也不用再背贷款了
发布于 2024-04-12 11:3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踏飞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