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量增长近50%?
- 1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我单位一个今年60岁的老头,一生没有中过面上基金。
今年退休延聘,居然直接申请重点项目。你说他有多大中标率?
你品,你慢慢品。
所谓的中标率,不过你们这些低层科研民工得愚蠢认知。
编辑于 2024-03-22 10:22・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97 个点赞 👍
一切规则都向着有利于学阀产生和发展的方向进化。
说句不中听的,大家都在说创新创新,实际上上面大佬很明白,我们这片土地缺乏创新的土壤。那我们不缺的是什么呢?高素质的劳动力。那么既然有老美在前面给我们趟出创新之路,接下来的事情反而简单了,就是卷,卷到这条路上除了领头的老美,中段乃至下段全是中国人,这样就算不能吃到肉,也能喝到汤,饿不死。
所以,我们虽然嘴上一直提创新创新,但实际上各种政策并不鼓励单打独斗和自由探索,而是希望大家聚成团,搞“有组织科研”,把已经明确了有搞头的研究方向尽快占住,这才是上层的真实想法。
这就是长期以来的全球科研届的“雁行模式”。
发布于 2024-03-22 09:4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20 个点赞 👍
今天中午吃饭听一位老师聊起这个
下午就看到好些公众号报道这个事
只能说申二停一取消之后,面上的难度会只增不减
当然对于我来说,还在努力申青基的阶段,这样子的压力可能还需要好几年才能传导到我身上,才能有深刻感受,也可能过几年就不在圈里感受了也未可知
有编的老师申不到也只是多失败一次,考核还可以用其他项来抵。最最压力山大的,应该是那些被面上卡着非升即走的青年老师
认识的一位师兄在985六年考核,一个青基一个面上,去年面上没成功,今年是他最后一次申请机会了。中不了就只能离开
虽然以他的履历去个211拿个副教授应该问题不大,但在这里还是祝愿他今年能够顺利拿到吧
还有北京认识的一位老师也是最后一次申请,都是在非升即走的边缘等这个面上
有个感受是,很多政策变动来变动去,可能影响最大的始终都是青年老师
像之前博后青基不允许变更依托单位,好多博后为了去了新单位被认考核,只能等到出站才能申
现在面上取消申二停一,强势985考核的助理教授们,可能又要被面上的猛增卷的考核不过留不下
只能说,人这一生的发展与际遇,可能都在别人一瞬的起心动念之间千差万别
漫长的等待期,接下来国自然的任何消息可能都会时不时牵动每个申请人的神经
持续关注中
接好运,祝高中!
编辑于 2024-03-21 22:55・IP 属地重庆查看全文>>
本质主义者 - 57 个点赞 👍
如果资助数和去年持平的话,资助率就是11%左右,
资助数这东西并不一定因为申请数涨了就一定会涨,
就比如去年申请数就涨了,但是资助数还降了,
年\面上项目 申请数 资助数 资助率(%) 2022年 116561 20472 17.56 2023年 119636 20321 16.99 2024年 178347 20321
(假设持平)11.39
(假设资助数持平)接下来就是有意思的东西了,我找了点以前的数据:
2013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情况
科学部 受理申请项数 批准资助项数 资助率(%) 数理科学部 328 50 15.24 化学科学部 443 58 13.09 生命科学部 418 56 13.40 地球科学部 282 39 13.83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550 74 13.45 信息科学部 437 55 12.59 管理科学部 111 14 12.61 医学科学部 388 53 13.66 合 计 2957 399 13.49 简单点说就是,很可能2024年的面上项目资助率比10年前的优青资助率还要低,
我还找了点数据:
2023年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港澳)资助情况
年\优青(港澳) 申请数 资助数 资助率(%) 2023 187 25 13.37 所以,也很可能,2024年的面上项目资助率比当年的优青(港澳)资助率还低...
怎么说呢,要么生得早,要么生得巧,不然那是相当惨烈。
编辑于 2024-03-22 15:5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贱贱 - 52 个点赞 👍
面上资助项目书和资助金额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今年资助率大概会跌到11%左右。
如果增大投入,或者削弱单个项目资助金额,则可能保持资助率。
身边小伙伴感叹
发布于 2024-03-21 22:25・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1 个点赞 👍
两个原因,一个主要是二停一取消了,这是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可能大家都知道,纵横两个赛道,受经济大环境影响。纵向赛道更加拥挤了。
评审无所谓的,每人多个几份十份的并不会增加多大工作量。
但是毋庸置疑,任何评审其实都差不多,当评审量增大,客观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简单说之前发什么文章在评审中会更加重要。文章发的不行,本子写得好被捞的机率肯定降低。
其次,我猜后续会出新政,比如得几个C或者D的不得连申这种或许会出。
发布于 2024-03-22 19:41・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Elmer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47 个点赞 👍
基金委主任难道没有在高校待过 ?很多高校都要求每个老师“能申尽申”。本来“申二停一”还能减少一点工作量,对老师对基金委都是好事。现在好了,申请量那么多,大部分都是凑数,何必?脑子有病吧!
有些人觉得这个政策不错。。当我觉得一个政策好不好,还是要有一定标准,我想基金申请,公平效率是必要遵循的准则。。停止“申二停一”最大作用就是“卷”。。大量激增的本子肯定谈不上“公平效率”。。
有些人可能有考核要求,比如6年内必须拿到面上,这样的老师当然觉得年年可以申请比较好,可以尽快拿到面上。。但问题是考核者在制定考核要求的时候,是综合各种情况的。现在基金委搞一个明显“卷上加卷”的政策,那就是强烈暗示各个单位在制定考核要求时,可以更“卷”。。原来要一个面上,以后就要两个。
编辑于 2024-03-24 12:31・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dfbbb - 24 个点赞 👍
取消了停一年的限制,学校肯定让每个人都申请......
大学里,填表格不可怕 开会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申请基金,各种分享会,各种培训会,各种评审会。还要花下时间去写,一遍遍修改。结果资助率非常低。
办公室聊起来,NSFC的缩写已经说明了一切,NSFC=你是废柴
编辑于 2024-03-22 16:17・IP 属地湖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张导 - 21 个点赞 👍
我只想说,今年国自然面上评审专家的水平,会空前地下降。。。。因为多10个申请人通常就要多5个专家,一个专家每年基本上只会收到一个面上的包,而当年申了面上的专家又不会收到面上的评审。这就不得不造成,大量只中了青基的人,今年就要浩浩荡荡地加入面上的评审行列了。
从前也有这种只中了青基就评审面上的情况,我在某985学校,身边一些同事确实是在只有青基的情况下就收到了面上的本子。但是这种在往年不那么多见,大家听到还会当作新鲜事拿出来讲一下的。但今年,在面上申请量大增,而专家几乎没有变化甚至还可能减少的情况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评审人水平下沉的情况了。
除非今年开通道,每个专家收到两三个面上的包,那还有可能会好一些。但是反过来,一共就给20天的评审时间,一个专家收到那么一堆本子,分给每个本子的时间又会减少很多了。最后到底会不会有时间仔细看,还是就像很多人说的直接拉到最后面按照成果排序给A,那就非常难说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你的本子写得很亮眼,能一下抓住评审人的心,他确实会分你多点时间来好好鉴定一下,来看看是不是确实应该给你个好评的。要不然,在成果也拼不过人家,本子也平平无奇,那估计最多就只能在B的样子徘徊了。我们这边通常是上会最低标准3A2B,有的卷点的年头4A1B。每个A都是弥足珍贵的。所以,打铁还要自身硬。今年专家多了更没办法打听得到了,所以对于自身条件好的,本子又写得好的,还是很有优势的。
就这样。祝大家都成功。
发布于 2024-03-22 19:00・IP 属地中国香港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貂丝女婶教授 - 13 个点赞 👍
取消了申2停1. 意味着每人每3年由2次机什增加到3次机会, 不是就是项目申请量增加50%吗? 这有什么好看待的? 每个人每次申请到的机会减少了, 但是3年内申请到的期望并没有变.
编辑于 2024-03-24 18:5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奈良鹿丸 - 6 个点赞 👍
面上我不太了解,但是我对一些院校政策,以及海外优青比较了解,我试着通过类比的方式来看待面上今年暴涨的问题。
先说结论:增长量大,但多数为底部炮灰(或者叫基数)增长,对头部玩家影响不大,甚至利好肩颈部玩家。
我先说院校政策。因为我是普通大学的老师,所以我就说说了解的双非大学 学院的情况,985 211名校我确实不太了解。在我所在的省份,相当一部分普通高校是非常热衷于鼓励在职教师申报的,他们会采用“摊丁入亩”的方式,在每年年初的全校大会等场合给各个学院 研究院(如果这个高校就是某某学院,那么对应的就是系)摊牌任务,比如机械学院今年要申请60个国自然,要中5项;计算机学院要申请32个国自然,中2项,等等诸如此类的任务。因此学院or系必须绞尽脑汁的push在职教师申请(要不然院长书记的年终奖会有影响),甚至有的学院or系提出,只要提交本子,就给若干元的金钱奖励(或者是给绩效分,绩效分年底也会算成钱,一样)。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有相当一部分提交了的本子质量较差,或者是教师的研究基础较差,但是为了金钱奖励和不想被领导叨叨,于是也就交了。在双非院校,基本上50%以上的本子(我这都很客气了,实际情况大家考虑),由于本子或者自己不太强,也没什么关系,而且本身就是为了凑数的那种,提交上去就“坐等淘汰”,成为基数(炮灰)。那这种本子,多一万个少一万个对头部玩家影响非常小。反而由于考虑数量和比例的关系,搞不好还会让批准总量增加,反而让头部和肩颈部玩家(尤其是肩颈部,就中上等)有更多机会。打个比方,张老师的本子,在某个口子中,1万申请中排名1850,按照17%左右的中标率肯定没戏。但是他这本子在1.5万申请中,能排名在两千一二,即便是中标率下降到14-15%,那他也能中了呀。张老师肯定还得感谢这些炮灰为他充当基数。当然如果下降到11%甚至10%,那还是没机会。但至少张老师有一线生机了,还可以讨论上或不上了,而按照之前的算法是肯定不上。
海外优青也类似,就最近几个月,南方某发达省份的多所高校都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问问我能不能帮着宣传一下,找几个海外博士,应届的都行,以他们学校为依托单位申请海外优青,文章成果啥的随便,就是凑个人头,事成给若干奖励。列位看官对比一下,这思路是不是和上面的高校摊丁入亩给学院,学院绞尽脑汁求数量 是一个道理。都是希望提升底部炮灰数量,同时希望中标率稳住或者不下降太多,以保证头部玩家顺利上岸和肩颈部玩家涉险过关。还是同样的例子,某个口子600人申请,16%的比例,排名103没戏。那要是800人申请呢?排名稳住前120,即便是15%的比例都能中了。
因此,我得出了结论:增长量大,但多数为底部炮灰(或者叫基数)增长,对头部玩家影响不大,甚至利好肩颈部玩家。
编辑于 2024-03-24 11:48・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大学老师小徐 - 5 个点赞 👍
一个很要的信号是:加速内卷,结构多元。
为什么呢?窦校长从武大转至基金委,任第九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自2023年4月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新官上任,烧了几把火。从本科生首次申请、博后解绑依托单位、面上破除申二休一限制、杰青二期、三期,以及首次接收社会捐赠...
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让准备躺平的人再跑起来,让功成名就的人继续拼搏。。。然而,项目池并未随着申请基数的增加线性提高。
- 优秀本科生资助
2023年基金委的一大改革就是把人才资助端口前置。前不久,我们先后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科大等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各大高校确实存在一些学有余力、又有科研兴趣和天赋的本科生。我们计划在一些高校进行试点,选拔少数优秀本科生进行资助。我们不需要这些本科生像申请杰青一样陈述科研成果,而是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交互式讨论。同时,让新当选的杰青担任评委,跟拟选拔的本科生们探讨科学问题,看他们的科学基础知识是否扎实,对科学是否有热情,这些都是做科研必不可少的素质。此外,我们还要为他们提供参加一些综合性的高端青年科学家论坛的机会。
【中国新闻周刊】窦贤康:让最有活力的科学家得到稳定支持- 小米公益向基金委捐赠1亿元
窦贤康主任指出,此次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与小米公益基金会开展合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探索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中的又一开创性工作,拉开了科学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的序幕,为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联合基金资助效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 取消面上项目连续两年申请未获资助后暂停一年申请的限制
此前,该政策规定了科研人员在连续两年申请但未获得资助后,需暂停一年才能再次申请。这一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科研人员连续申请的机会,也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规划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申请限制的取消,预计会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面上项目的申请中,这无疑会增加申请的难度,也会对基金委的评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科研人员需要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和创新性。项目的研究方向、方法论、预期成果以及对科学或社会的潜在贡献将成为评审的重要考量因素。科研人员需要在申请书中清晰地展示其研究计划的优势和独特性,以脱颖而出。
- 取消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不允许博士后变更依托单位的限制
过去不允许变更单位的政策导致许多博士后望而却步,因为即便成功申请到国家青年基金,也不能随着个人跨越单位,进而影响了他们在出站后找工作的自由度。在这种情况下,申请青年基金反而更容易被博后设站单位卡软肋,使得科研者在面对职业发展选择时感到困扰,这种困境的存在显然有悖于科研人员的个体发展需求。
- 杰青基金延续资助项目
国家杰青,最高可获15年支持。在杰青基金项目结题后,自然科学基金委将开展分级评价,择优选出一批极富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优秀人才,给下一个5年周期的滚动支持,通过选拔的杰青,特别优秀的最高可获得15年的稳定支持。引导和鼓励项目负责人持续开展高质量的研究工作,探索构建对基础研究人才的稳定支持机制。
发布于 2024-03-26 14:55・IP 属地重庆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Ysfield - 4 个点赞 👍
太好了太好了。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以后没有实力的课题组,可以永远消失了。公开的事实就是,大家都搞基金的最重要的是啥。。现在就很简单了,可以不用参加了。毕竟比例低,你办不到的事情或者辛苦两个月只能搞定一两个影响因素是吧。人家可能第二天就都搞定了。然后,没有了限制,所有人都来趟这趟浑水,作为一个普通人,参不参与意义不大。
现在院士,杰青,优青,其它帽子都来卷面上了。说白了,不给年轻人饭吃呗。明年我限制解除,不过就这么搞,我估计写了也是白写。这其实也给了科研圈一个很明显的暗示。出身不好,老板不牛逼=别做科研。以后的科研圈基本就是集中把持了,有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还要考虑。工程类专业还好,就算不做科研,干冶金也能吃饱喝足。但是很多学科,那么理论,博士产出又那么大,以后的路不好走啊。
国自然的本质就是国家的赈灾粮,很多看起来高高在上的行业和研究者其实都是国家养着。现在这个味道啊,老爷们吃不饱,灾民。。。自行翻阅铁齿铜牙纪晓岚哈哈哈哈哈。
发布于 2024-03-24 00:3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真可爱呆 - 4 个点赞 👍
说实在的,下面很多人已经躺平不卷了,当前大佬学阀的寡头模式也是大势已成,下面人再折腾就是折腾自己了。没平台,没人,可能技术也跟不上,给下面个人的三五十万的经费,对于他来说已经是杯水车薪,砸下去,都不带响声的。那怎么办,有限的经费,短时间内还要出成绩,还是继续投资大佬组最稳妥,至少还是能出成绩的。
就算给我们自己当家了,我们也得制定方案把钱这么分吧?
恶性循环只是对谁来说。
对于底下我们这些卷不赢的人来说,真是恶性循环,躺平就对了,上上课,水水文。
但对于顶层的人来说,充分实现了良性循环,投钱出成果,出成果队伍壮大,继续拿钱出更大的成果。
发布于 2024-03-26 09:44・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美小年 - 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小侯飞氘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极萨学院冷哲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大大 - 2 个点赞 👍
在老胡看来,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量增长近50%,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增长,更是中国科学研究实力和科研人员积极性提升的直观体现。
首先,我们要明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支持基础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申请量的增加,意味着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愿意投身到基础研究中,愿意为探索未知、服务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现象,对于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老胡想说,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持之以恒的耕耘和探索。申请量的增加,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科研投入的增加和科研环境的改善。这是好事,是非常好的事。但同时,老胡也要提醒大家,量的增加不能代替质的提升。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提高项目的质量,如何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能产生应有的科研价值。
另外,申请量的增长也提出了对评审机制和资金分配方式的新挑战。如何确保公平、公正、高效地分配科研资源,避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科研评审中的蔓延,这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老胡认为,这个现象也是对年轻科研人员的一种鼓励和激励。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是科研事业的希望。他们敢于申请、敢于挑战,这种精神值得提倡。我国的科研环境正逐渐向好,为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老胡希望所有的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能够珍惜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科研梦想。
最后,老胡想说,科研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民族进步的阶梯。每一次的申请,都是对未知世界的一次探索,都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让我们共同期待,这近50%的增长能够为我国的科学研究、为人类的进步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希望。
发布于 2024-03-25 16:13・IP 属地四川查看全文>>
Chat胡锡进 - 1 个点赞 👍
面上项目评审应该增加这么几个建议:
1.优先给当年评上副教授(35岁以下)且较好研究基础的青年科研人员倾斜(毕竟承担非升即走的压力),可以延长个人学术生涯,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后面可以冲击优青、杰青;
2.若有在研面上或青基项目的科研人员,建议不予资助,把之前项目做好了再申请(国家本来缺钱);
3.建议对985或211平台的副高及以上科研人员申请面上项目(特别是有帽子的),不予资助,给普通人留条活路吧,这些老师有这么好的平台和基础,应该去申请重点或重大项目,或者科技部等项目;
4.建议给双非或者211高校的较好科研基础的青年人员倾斜,毕竟这一类高校的老师资源非常有限,不像985平台容易获得国家级项目。(国内双非的高校占大多数,也要需要经费带学生,没有经费这么多研究生怎么培养?)
5.优先高校的科研人员倾斜,减少研究所等科研人员的资助率,研究所大多有集团或者国企、科技部或工信部的项目不缺经费,但高校不一样。国家应该要考虑不光扩招研究生,也要给予高校教师更多纵向经费培养学生,难道都让学生去做横向?况且现在横向项目因为经济不景气也不好拿,如何确保培养学生的质量?怎么给社会培养人才?
总的来说,基金对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重视高尖人才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经费背后不是几个钱而已,而是涉及科研人员的发展,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希望国家能重视。
编辑于 2024-03-23 12:18・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西域蔷薇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Yangian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爱思考的大米君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围观的小驴子 - 1 个点赞 👍
黄河下游水量一直由上游+降雨维持,
降雨可预见的情况下,上游有时候会多抽水,但总会确保下游的相对用水保障;
现在降雨不可预见了,上游为了确保自己,肯定会先确保抽水额度,至于下游的,那就靠天吧。
上面一看报告,哎呦,数量多了,科研界一团活水,大家良性竞争。
实则是元婴、结丹期的副本中来了一群筑基、练气期的炮灰。
基层的项目已经无法养活基层的炮灰了,于是乎,他们只能大着胆子加入了高级战场。
发布于 2024-03-25 17:02・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给天庭烧锅炉 - 1 个点赞 👍
躺着看,之前已经在旁边的问题做过回答,回答如下:
在这就多说几句,其实这个暴增还有一个原因是,之前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资质的单位,今年也可以让员工依托其他单位进行申报,这类人的存在也是青基涨幅百分之十几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面上。
发布于 2024-03-26 12:08・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鸡尾酒效应 - 1 个点赞 👍
还是那句话,能申到的会继续申到,申不到的就继续碰运气吧。尤其是小方向,实在不行赶紧换赛道搞行政也不错。
申请之前讲策略,大佬和他们的手下小老师的面上大概率不会断,青椒们在大佬们项目存续的空档申请,中的概率能大不少。现在申二停一的政策取消,那其实碰运气的机会更多,趁年轻多拼搏吧各位!(建议多收集同一代码大佬们项目时间,找找空档,争取一发命中)
说句实话,一直申请一直不中的话,要么就是学术圈没你这号人(工作不被认可,少高水平顶刊),要么就是本子实在太烂(语言逻辑不通,好似依托答辩)。对症下药才是正道,光靠每年简单修修补补许愿自己能中,不下功夫在大佬面前展示自己就算了,自己的本子综述方法文章都不行让评审被折磨,那铁定是当分母的。与其抱怨别人,不如提升自己(各种意义的)。
发布于 2024-03-26 22:03・IP 属地陕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bioXyc - 0 个点赞 👍
软工领域有个概念,帕累托原则,是说发现bug的地方大概率还会发现bug。同样的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两年没中基金,第三年大概率也中不了。好多人中不了是有原因的,研究基础,平台,基金本子质量等等。影响因素很多,努力打好基础和写好本子更重要,不用贩卖焦虑。
编辑于 2024-03-22 20:36・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chenvy - 0 个点赞 👍
去业界工作的笑嘻了,我在毕业那一年在和师弟聊天的时候就预感到会有这种情况。没啥好看的,父权等级制下学术利益共同体的分赃体系罢了,拿着文化符号换翰林院赃款,玩小资产阶级小知识分子的等级制修仙游戏,这样就可以继续做着那既无真才实学,也对国计民生毫无益处的狗屁学问。每个月拿着朝廷的俸银,一辈子要产品没产品要落地没落地,八股文却一大堆,这基本就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样子了。
发布于 2024-03-22 19:54・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给我一个小饼干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周兴元 - 0 个点赞 👍
收的本子会多一些,但是大概30%的A+B是不会变的。申请书多少对C完全没影响,因为本来每年面上资助率也不到20%。A也不用操心,本子通顺论文又好,搁哪都是A。就是苦了B们。以前是有A没C就能上会,现在怕是也要限制B的数量。赶上任何一个函评专家今天心情不好,一年的准备可能就打水漂,原因可能是一个今年本应休息的同行申请书版本号是双数,专家看着吉利。
现在都是大同行函评,就别费时间打电话了。等等接电话倒是真的。
发布于 2024-03-22 19:01・IP 属地天津查看全文>>
蓝天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