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让伞兵唱《伞绳上的鲜血》不怕影响士气吗?
- 227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lazali - 32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李太猫 - 99 个点赞 👍
什么叫美军让伞兵唱?
你这意思是,美军还可以不让伞兵唱?
莫非是美军有个领导,他老人家觉得唱这歌有失体统,所以一声令下,不许唱了,然后就没人唱了?
这套逻辑貌似不是在说美军吧?
发布于 2024-03-21 19:34・IP 属地山西查看全文>>
cmos - 9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知道无知方能长知 - 6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张煜 - 3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梧桐 - 24 个点赞 👍
现在俄乌双方的士兵都时常会唱讽刺苏阿战争的《血液型》。对于他们这些灰色牲口,货物200半成品来说,贫穷的出身、无休止的炮击、长官的喜怒无常才是士气低落的根源,这首歌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慰藉了
编辑于 2024-03-21 18:3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函馆狐蝠 - 1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狗熊王子 - 8 个点赞 👍
对美军而言,二战欧州战争是一场比较残酷的游戏。
陆战队员如果唱什么,半夜睡在帐篷里,日本人来割你的喉咙。
海军唱什么,零式咬着水牛尾巴,你只能坐在水牛背上哭……你看不见日本鱼雷,但你能听见它,在你生命终结的时候……
那可是不妙的。
发布于 2024-03-22 10:54・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md32 - 6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等风的光景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游云 - 65 个点赞 👍
这首歌不是美军“让”伞兵唱的(先提前道个歉,如果我误解了这个让字),也不是独立创作的军乐,而是伞兵自发填词传唱的二次创作。
现在网上搜索到的一些美军合唱团、军乐队发布的音乐专辑里,这首歌的确很常见,不过都是出于致敬性质的重演,而非美军将其采用为了官方背景的军乐。
《伞绳》的曲调其实是照搬的《共和国战歌》。此曲早在南北战争期间就已问世,之后更是传遍全美成为家喻户晓的老美利坚正星条旗爱国曲目。从那时起,各地的美国人就喜欢给这首歌自行填词,大多是想到哪唱到哪的口水歌,甚至不乏粗俗的歌词,比如“哦,哈利路亚!老王x了好多表子,他的xx奔向四方!”,相比之下《伞绳》这首都算是小清新了。
《共和国战歌》的原版用词(1862大西洋月刊的最早版本)非常高雅,且有浓厚的圣经元素。美军官方背景的军乐也全都是正派到腻味的用词,什么英勇啊光荣啊,完美贴合人们对主旋律宣传音乐的一切刻板印象,顶多掺一点点美式幽默,比如第3步兵师的师歌《我是个小兵》。这首歌虽然略有讽刺无名小卒的处境,整体仍流露出积极向上投身战斗的情绪,就像结尾那句“给我发子弹吧,你的小兵没问题!”况且这首歌本来也是基层小兵创作,只是后来被师部采用为了师歌。
外国人可能会觉得很陌生,其实美国伞兵传唱《伞绳》,首先是出于美国人民热衷于对《共和国战歌》进行大创作这一传统习俗。
美国人为什么这么爱翻唱这曲子,首先就是,闲的。和国内学校升旗仪式唱国歌的时候总有几个人在底下乱唱是一个道理。
硬要说个原因的话,此举的核心内涵是美国人骨子里最爱的解构权威。他们朴素地认为,爱国歌曲是歌颂统治阶级的(哪怕这些歌曲有的本来就在歌颂反威权精神),是高大上的、精致的,那我就非得把这些歌翻唱得傻大黑粗不可。
《伞绳》这类歌曲并不少见,算是军中常态,都出于士兵对身边苦难的自嘲。最早甚至在线列步兵时代就有先例,1758年英国人写下了一首《我抛下的女孩》,歌词抱怨上战场的士兵错过了甜蜜的爱情。当时英国红衣军作战时,步兵列队前进,笛手就会吹奏这首歌。
到了更加残酷的一战,每个国家的士兵都有自己的歌唱,后来被统称为“战壕小调”。这些歌有的是自己谱曲,有的是把当时的流行歌曲拿来填词。歌词大多是自嘲身边的苦难,比如“今晚挨炸,明晚挨炸,德国飞机满天飞,一个坑炸我们四个人”、“毒气,毒气,毒气,到处都是毒气”、“你找长官吗?长官正挂在铁丝网上呢”。
和提问中担心的恰恰相反,这类歌曲反而是有助于鼓舞士气的。一旦亲身处在枪林弹雨弹片横飞的环境中,没人能听得进假大空的正派主旋律歌曲。把身边的苦难写成朗朗上口的歌词,反而体现出一种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
这类歌曲本身的作用也不在于鼓舞士气,而是在于娱乐。
实际情况并非一般人想象的,士兵发起冲锋前来一首大合唱,顿时气血上涌,上阵奋勇杀敌;士兵在战壕里一住就是几个月,每天对着烂泥和老鼠发呆,没事唱唱歌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消遣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有“Singing War”的别称。
既然士兵们喜欢唱这个,长官就让他们唱,这和让士兵抽烟喝酒缓解压力是一样的道理。而且烟酒还会消耗后勤运力,唱歌只要有张嘴就能开唱,简直双赢。
这和国家文化的关系不是很大。就连苏联士兵也会把军歌拿来填词传唱(虽然军法严苛的苏军时常禁止这类行为)。全世界的小兵都替长官卖命,都不能自己左右自己的性命,这点是一样的。自嘲自己的处境,通过解构苦难来得到精神慰藉,可以说是人之常情。
发布于 2024-03-20 14:0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刘易斯 - 58 个点赞 👍
这个属于将死亡“日常化”来合理化战时的生活,一方面提高自身承受力,另一方面通过展现“我是一个可以心安理得唱这种歌不会浑身发抖的人”证明自己具备这种合理化的能力,是“适应战争的军中团队”的一员。也就是其实伞兵自己内部才是最爱唱这首歌的。
如果非要探讨独特之处可能是“怎么写这样一首歌”的写作风格是比较常见于美军的,也就是“用cynical的风格进行合理化”看起来可能是独有的。这个英文单词按标准翻译勉强可以对应为“愤世嫉俗的”,其实不仅于此。指的是“某个人以一种完全承认其合理的态度,接受‘世界是无常的,世界上所有人都不是具有所谓神性的英雄,都是受限于个人欲望,出于自我实现和情绪行动的普通人’这一认知,同时一定要认识到他自己也是如此。此人也因此一直保持接受嘲讽,乐于自嘲,也不介意对他人施加嘲讽,不介意嘲讽直接指向自己和他人的这一本质”这种概念,主打一个“坚固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欧洲战场方面比如经典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也是此类作品。至于太平洋战场,虽然我一直吐槽和欧洲战区相关作品相比,太平洋战争相关文艺作品是既不够“高”,缺乏一部真正的“名著”级别作品,二三流名著就行,第二十二条军规就算一个,但是太平洋上这类作品至今没有;也不够“宽”,缺乏欧洲战场相关文学影视作品的“百花齐放”,没什么极其别出心裁的作品,相比之下70年代初版《无耻混蛋》,《铁十字勋章》这种B级片都是非常有新意的独特作品,你看,题主提到的《伞绳上的鲜血》那也是在欧洲战场传唱的作品。但再想想,可能“太平洋战争”这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足够cynical的巨大黑色幽默剧集(擦汗),没啥“战场小调”也就认了吧。
比如随便来个贴过很多次的太平洋上一个伞兵的故事:
阿久根正己(Masami Akune),1920年美国出生,1933年因经济不景气和家人返回日本,高中毕业后预判日美之间出现裂痕,1938年坚持独自一人返回美国打工。1942年12月从科罗拉多州日裔集中营报名参加美国陆军情报学校,毕业后前往西南太平洋战区,担任日裔美军情报员。
1944年10月被派属至第503伞兵团。1945年2月16日在本人未接受空降训练(死了后果自负)前提下自愿随队跳伞空降菲律宾敌人后方,当时因为被歧视所有武器都被红脖子队友“不幸”弄丢(可参考校园霸凌),带着长官看不过去临时给他找的一把汤姆森冲锋枪和15发子弹(只给了一个弹夹)跳伞。
跳伞降落时,他差点被一棵被爆炸削成光杆司令(就一个树干)的树戳成烤串,阿久根也没有佩戴其他人都有的头盔,因为他没有。但他还是通过捡死人的枪无伤打到和队友会合点,下一秒他差点被自己人一枪打死。一群已经在会合点的美方小兵以为他是摸过来的日本人,带队的中士虽然制止了继续开火,但转头就把阿久根训斥了一顿,“你为啥要突然摸过来吓我们呢?”
阿久根负责情报搜集和战斗,配合吕宋登陆行动。因在情报搜集方面表现出色,带小队抓到22个俘虏,审讯过程中还被俘虏袭击,搏斗后反杀对面,战后回忆“那个死人的表情我记了一辈子”。最后终于好不容易从其中一个处获得关键情报,极大帮助了海军登陆行动,被503团团长和多名队友写的联名推荐信强烈要求破格晋升为少尉。战时突破军官“玻璃天花板”的日裔美军屈指可数。
字面意思地魂斗罗一个币通关式一命通关太平洋战场后,1946年退役,完全回归平民生活,不再和军方保持任何联系,2011年去世。他(和他的团队,第503空降团)就没有一首属于自己的《伞绳上的鲜血》(他本人也是真的未训练,缺子弹没头盔就跳伞),虽然他们那是真的也和82,101空降师一样立下了奇功。
发布于 2024-03-19 08:56・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LtHarrySmith - 4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更好的人 - 17 个点赞 👍
美军即便在二战这种普遍兵役制的年代,对于飞行员伞兵陆战队这样的兵种也强调自愿性:你愿意承受战斗高风险你就来,你承受得了高强度的训练甚至付出死亡的代价你就来,要么你就别来。
唱这种歌就觉得不开心的人,正好清理出伞兵部队。
编辑于 2024-03-19 09:13・IP 属地江西查看全文>>
Harunobu - 11 个点赞 👍
长大独立后我自己也逐步抛弃了浪漫的战争观、意识到了战争本身的残酷,literally(字面意义地)那种残酷,就是把人体打碎炸碎、或是爆炸冲击力把人变成血雾、火焰烧成炭那个级别的
其实日常生活中也有,比如车祸。我记得看过一个推上的重口现场视频,中国小留超速车祸,司机还活着(好像是个女的),但脸被整整刮下来一层,literally,就堆放在旁边,我看了有点震惊
这让我对地狱笑话不再反感,甚至有些痴迷。因为事实本身往往确实是很残酷的:人开车开快了,坏消息是自己的脸可能被刮掉一半,好消息是人可能还好好地活着;参加战争同样,可能回来一辈子衣食无忧天天躺平幸福安享大半辈子,也可能变成碎肉,甚至死前还很痛苦
所以考虑到这种最坏情况并不是吓唬自己或是猎奇重口味,而是成年人就是得接受事实和最坏结果。知道了最坏的结果,也许人反而不会担忧了
伞兵不算最惨,我认为美军兵种中最惨的是B29(以及类似轰炸机)后部下炮塔的射手:活着时特别难受,几乎蜷缩在窄小的射击球里几个小时;B29一旦迫降此人几乎也是必死,而且碾成泥,一旦被攻击也无法躲避或是逃生。所以这类射手还有专门的一首英文小诗,说什么我幸存的战友/用铲子还是高压水枪/把我从球里面取出来(意思是说人已经碎了)之类,妥妥的地狱笑话
也许人对死亡也是有习惯性的:当总唱这种地狱笑话歌,可能人也就习惯了死亡的气息,B29炮塔射手看见起飞的纳粹、日本或是苏联飞机也不再怕死。影响士气是当然的,但是考虑到这点士气的损失,总比在战场上被吓尿了、影响战斗力要强得多
我也同意有些答主说的:那些平时讲地狱笑话、看起来贪生怕死的,往往会战斗到最后一刻;那些平时大义凌然的,最后倒先支持不住了。我想大概因为人性归根结底都是怕死的、畏惧痛苦,能表达出贪生怕死的往往是实在人、更容易坚持到最后,平时大义凌然的多为投机取巧、阿谀奉承之辈,其实把自身看得更重要,自然也包括生命,自己关键时刻就是“你们坚持住,我去请求援军”
历史上人们有过很多假设,比如专有垄断的军事贵族阶层(骑士、游牧民、满清、普鲁士、日本武士之类),但后来通过法国大折腾之后大家发现,士兵的勇气跟出身、血统、传承关系不大,普通人中也有同样高的比例出勇士
所以就逼迫各个国家为了生存,往平民社会转型,因为这样征兵最容易、质量也最高。否则,就是5000个或是万把漂洋过海的外包公司的印度红头阿三,也能打得满清贵族军事帝国崩溃的结果(一鸦的“英军”应该很多都是印度阿三)
而且这种“平民化”、“地狱笑话化”的思路,分开了决策的贵族阶层和真正作战的平民阶层。决策阶层的愚蠢和错误,并不能导致崩盘,即使所谓美国的大败如越战,交换比也是相当可观的,大概是1:20以上的阵亡比,对于进攻方和远征方来说已经是很可观了
可能说远了,但是我个人感觉就是:揭露战争的残酷和残忍,其实并不影响底层士兵的士气——因为即使不说,他们也是知道的。普通人愿意参加战争的,大抵对风险和结局都有一个估量和思考,所以此类的地狱笑话并不多影响士气,反而可能减压
发布于 2024-03-23 01:13・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硅谷IT胖子 - 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liutom9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