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个

美军让伞兵唱《伞绳上的鲜血》不怕影响士气吗?

大猫蛋
58个点赞 👍

这个属于将死亡“日常化”来合理化战时的生活,一方面提高自身承受力,另一方面通过展现“我是一个可以心安理得唱这种歌不会浑身发抖的人”证明自己具备这种合理化的能力,是“适应战争的军中团队”的一员。也就是其实伞兵自己内部才是最爱唱这首歌的。

如果非要探讨独特之处可能是“怎么写这样一首歌”的写作风格是比较常见于美军的,也就是“用cynical的风格进行合理化”看起来可能是独有的。这个英文单词按标准翻译勉强可以对应为“愤世嫉俗的”,其实不仅于此。指的是“某个人以一种完全承认其合理的态度,接受‘世界是无常的,世界上所有人都不是具有所谓神性的英雄,都是受限于个人欲望,出于自我实现和情绪行动的普通人’这一认知,同时一定要认识到他自己也是如此。此人也因此一直保持接受嘲讽,乐于自嘲,也不介意对他人施加嘲讽,不介意嘲讽直接指向自己和他人的这一本质”这种概念,主打一个“坚固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欧洲战场方面比如经典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也是此类作品。至于太平洋战场,虽然我一直吐槽和欧洲战区相关作品相比,太平洋战争相关文艺作品是既不够“高”,缺乏一部真正的“名著”级别作品,二三流名著就行,第二十二条军规就算一个,但是太平洋上这类作品至今没有;也不够“宽”,缺乏欧洲战场相关文学影视作品的“百花齐放”,没什么极其别出心裁的作品,相比之下70年代初版《无耻混蛋》,《铁十字勋章》这种B级片都是非常有新意的独特作品,你看,题主提到的《伞绳上的鲜血》那也是在欧洲战场传唱的作品。但再想想,可能“太平洋战争”这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足够cynical的巨大黑色幽默剧集(擦汗),没啥“战场小调”也就认了吧。

比如随便来个贴过很多次的太平洋上一个伞兵的故事:

阿久根正己(Masami Akune),1920年美国出生,1933年因经济不景气和家人返回日本,高中毕业后预判日美之间出现裂痕,1938年坚持独自一人返回美国打工。1942年12月从科罗拉多州日裔集中营报名参加美国陆军情报学校,毕业后前往西南太平洋战区,担任日裔美军情报员。
1944年10月被派属至第503伞兵团。1945年2月16日在本人未接受空降训练(死了后果自负)前提下自愿随队跳伞空降菲律宾敌人后方,当时因为被歧视所有武器都被红脖子队友“不幸”弄丢(可参考校园霸凌),带着长官看不过去临时给他找的一把汤姆森冲锋枪和15发子弹(只给了一个弹夹)跳伞。
跳伞降落时,他差点被一棵被爆炸削成光杆司令(就一个树干)的树戳成烤串,阿久根也没有佩戴其他人都有的头盔,因为他没有。但他还是通过捡死人的枪无伤打到和队友会合点,下一秒他差点被自己人一枪打死。一群已经在会合点的美方小兵以为他是摸过来的日本人,带队的中士虽然制止了继续开火,但转头就把阿久根训斥了一顿,“你为啥要突然摸过来吓我们呢?”
阿久根负责情报搜集和战斗,配合吕宋登陆行动。因在情报搜集方面表现出色,带小队抓到22个俘虏,审讯过程中还被俘虏袭击,搏斗后反杀对面,战后回忆“那个死人的表情我记了一辈子”。最后终于好不容易从其中一个处获得关键情报,极大帮助了海军登陆行动被503团团长和多名队友写的联名推荐信强烈要求破格晋升为少尉。战时突破军官“玻璃天花板”的日裔美军屈指可数。
字面意思地魂斗罗一个币通关式一命通关太平洋战场后,1946年退役,完全回归平民生活,不再和军方保持任何联系,2011年去世。

他(和他的团队,第503空降团)就没有一首属于自己的《伞绳上的鲜血》(他本人也是真的未训练,缺子弹没头盔就跳伞),虽然他们那是真的也和82,101空降师一样立下了奇功。

发布于 2024-03-19 08:56・IP 属地北京
LtHarrySmith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