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发布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措施,具有怎样的意义?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399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沉默寡言李冬宝 - 74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三日月之舞 - 6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不行我要睡你 - 63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粉红Pink Pro max - 59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促进消费
别人发钱,你发文件。
全篇总结就是两个字:白嫖,唯一看点是带薪休假,但没说怎么鼓励,想想你政府不出钱,企业能给你嫖吗
上面最大的问题,是明明已经半老徐娘,却还以为自己十八岁黄花闺女,不用付出,摆摆姿态就有收获
编辑于 2023-07-31 12:05・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VeniVidiVici - 1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王海涛 - 9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我来说句公道话吧。
出了这么多政策、文件,老百姓就是不去消费,说明方向错了,不要再往这个方向努力了。
赶紧把三公消费请回来吧。
如果汽车卖不动,就增加公务用车配给。
如果房产卖不动,就提供公务员住房。
如果家电家居卖不动,就把公务场所重新装修一遍。
发布于 2023-07-31 20:13・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鲁小夫 - 6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猫熊可爱爱跑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清流财记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评论区有毒 - 0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查看全文>>
梦里什么都有 - 73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mintu22 - 56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赏心不悦目 - 39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木林森 - 343 个点赞 👍
我以前是最反感发钱的,而是希望增加更公平的直接公共福利,降低居民的基本生活压力。
钱从哪里来呢?
分配改革推动向二元结构的上层征税,对应的是上策。
考虑到分配改革压力大,举债维系公共福利支出,对应的是中策。
但从疫情以来,发现中策也很难推动,但又学了一半:
即政府部门不断的通过明面隐形债获得财政资金,政府明面杠杆三年顶的上过去十年的涨幅,2019年末政府杠杆是38.6%,现在是51.5%,增幅12.9%,而2008年末政府杠杆是28.1%,到2019年末十一年时间也不过涨了10.5%。
一部分原因是疫情增加了政府部门的开支,比如疫情防护方面的开支,另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居民加不动杠杆了,也就是房地产放缓了,把昨天消费中的一张图拿过来也能用,过去十几年地方通过土地财政,在开支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明面杠杆率还维持的非常好,主要是居民买房接下了这个杠杆。
2021年土拍达到顶峰,8.7万亿,超过最大的税种-增值税,最重要这个钱地方花起来约束更低一些,到了2022年和几年,土拍呈现断崖式下跌,民企拿地的少之又少,尤其是从市场角度已经无力可图的时候,房企能活下去就不错了,没能力接盘,现在房企的首要目标就是把杠杆转移到居民口。
结果就是地方无法从居民口(买房)收税,只能增加政府债务,包括明面的和隐形的,这也能解释明面债三年多增加比如19年之前11年还多,同时地方财政担保的债务就不清楚增加了多少了,到时各地国资城投拿地成为主力,因为这些钱都是计入到企业部门的,管中规豹的信息是,仅两家银行对两个省份的意向授信达到3万亿,谁知道地方银行是什么情况呢,有没有成为地方钱包的潜在风险。
所以现在的情况还比较特殊,财富在政府、企业以及居民部门分配,政府部门拿走太多,留给企业和居民的资源就越少,这个时候刺激消费,扶持民营企业,光从减税的角度可能还不足,比如去年的增值税优惠,市场不足以反弹,毕竟是过去十几年挖的坑。
我们还是做下策的排列组合:
政策什么都不用做,发文就行,属于下上策,让市场去解决现有的矛盾。
允许地方盲目举债,不全民发钱,但不削减公共福利开支,不能增加非税收入属于下中策
允许地方盲目举债,定向特殊群体发钱(层层分包的低效项目),钱还是不够花,同时削减民生开支,增加非税收入和广义税负(社保养老基数),进一步蚕食居民消费能力,还鼓励居民继续加杠杆投资和消费,则属于下下策。
都不说上策了,如果能用中策,当然也不愿意支持全民发钱刺激消费,也可能是我们喜欢折中,发钱是代价很大,但还有比发钱更差的选择。
非常可笑的是一些人反对全民发钱的所列举的风险,比如通胀、财政困局、发钱也不花等等,现在的财富流转是地方虽然没有发钱,但债务一点没少加,低效投资也不是什么潜规则,层层盘踞分利者,变成了定向发钱,定向发钱一样可以推高通胀,一样会增加财政负担,反而进一步加剧了二元对立,成本更高,效率更低。既然这些人能列举全民发钱的代价和反对,那么这种代价更大的定向发钱怎么就成小绵羊了?或者说本身就是二元结构的上层,披着羊皮了狼,全民发钱不好,所以选择了一种定向发钱的方式,这个群体体量也不小。
编辑于 2023-08-01 17:17・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王克丹 - 30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Wanger - 120 个点赞 👍
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作为现在经济下行期,有稳定收入的一群人,应该让他们主动休假,消费,考核消费,科级干部一个月不消费5000不得提拔,处级1万,以此类推消费不就上去了!
发布于 2023-07-31 14:34・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zhan adam - 109 个点赞 👍
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我觉得没有什么意义。
明明知道大家996,上班时间巨多,休息时间巨少,意见很大。但就是假装不知道。
好了,现在影响到消费了,才急忙出来大喊:“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
不是,你难道是现在才知道啊?那早干嘛去了?
你们看新闻内容:“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
确实,增加大家的休息时间,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错峰休假,弹性休息这对扩大消费很重要。
所以这个说白了就是:你不重要,你996不重要,你加班多不重要,你休息少也不重要。可你加班多导致不消费了,影响到我的利益了,这样子还得了!
那不行,我得喊两嗓子。
果然呐,越是触动利益的东西就越是能触动灵魂。
编辑于 2023-07-31 12:53・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疯狂哞子 - 96 个点赞 👍
就像一个士兵在靶场里打靶一样。就是把靶子移动到这个士兵的脸上,但不给他的枪里上子弹,他能如何?
只好放空枪!
你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商品的价格,甚至给些补贴。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扬汤止沸而已。
内需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的直接矛盾,而内需不足的核心又是居民消费不足。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高失业率和低工资。
2023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共计11300元,月均工资性收入为1883元。全国就业人口大约7.5亿人,剔除大约1.2亿个体工商户,则每个领工资的劳动力人口的月平均工资大约4500元。这个计算非常简单粗暴,但是大致可以反应当前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情况。欧美等发达帝国主义国家的人均消费能力是中国的5-10倍。中国老百姓工资偏低、贫富分化极大的问题十分严峻,它必然对内需产生极大的限制。
由于失业率抬升和较低的人均工资,社会总体的消费能力有限。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03259亿元,增长6.8%;餐饮收入24329亿元,增长21.4%。全国网上零售额71621亿元,同比增长13.1%。整个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6.6%。
虽然看起来数据很亮眼,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2022年长期封城的条件下社会消费较低的基数上。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自2020年后半年至2023年,社会消费上下波动强劲,总体并无明显进步。2023年3-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仅为0.3%、0.2%、0.4%,几乎原地踏步。
2023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则达到了21%。而我们都知道,实际的失业率将比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多更多。以我个人的感性认识,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能达到60%以上。
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整体经济环境有高度的联系。
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在2022年5月份就进入下降状态。2022年年底略有波动,但不改变总体下降趋势。企业用工招工数量锐减,带动失业率抬升。
尤其是中小企业,这些小资本抗风险能力极差,裁员减员现象更加严峻,更恶劣的则是小企业的破产潮。大中型工业企业裁员潮也在继续,但相比于小企业则不那么猛烈。
在政府投资之外,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然而失业率的抬升和较低的工资现实导致居民部门的终端消费能力始终无法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
居民消费长期保持在中低水平循环。甚至出现通缩现象。
自2022年8月份以来,中国的通胀率开始下跌;2022年年底全面放开后有一波微涨,随后再次下跌。大约在今年4月份逼近0%。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仅上涨0.2%,环比下降0.2%,环比变动连续4个月为负,通缩压力骤显。经济恢复性增长放缓后居民消费有所减弱,有效需求不足的隐忧开始显现。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经济面貌会一定程度步日本的后尘,但是表现形式又有所差别。
一方面,中国的体量更加庞大,社会内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错综复杂,远超日本。
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均收入等还达不到日本曾经的高度。
然而,老龄化、房地产泡沫、实体部门的高负债、居民部门高负债,以及长期的通缩,这些经济条件是近似的。具有近似的经济条件,自然也会受到同一经济规律的支配。
只不过同一经济规律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会发挥出程度不一的作用。
————————
我是 ,欢迎关注!想了解中国经济的近期走势,欢迎点击我的主页,阅读置顶文章。编辑于 2023-07-31 17:12・IP 属地日本查看全文>>
风雷 - 24 个点赞 👍
准确的说,这些内容并不属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层面,更像是“帮助企业赚钱和拓宽销路”的做法。
如果是为了恢复和扩大消费,举措会从消费者出发,围绕消费者的现状进行设计。
比如提高大众收入、改善分配、约束工作时长、提升社会福利、直接发钱等。国外想扩大消费内需时,一般采用的就是上面这些操作。
欧美经常给民众直接发钱来刺激消费,这么做不符合劳动致富的基本观念,但规避了以工代赈过程中,老板赚大头,只给工人发少量工资的问题。
日本为了走出低欲望社会的困境,直接采取了一刀切的做法,要求企业正常下班,把打工人赶出写字楼,输送到商场店铺消费去,以至于令和加班狂们突然多出了夜晚和周末的自由时间,有点无所适从。
相比之下,国内这套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举措,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围绕企业为中心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拓宽商品销路。
这套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举措,和早先出台的“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举措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结合起来一起看。
比如汽车和智能家电下乡,目的是帮助企业下沉市场,把积压库存的汽车和家电卖出去;
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举措,目的是让景区、游乐场、体育场、影视娱乐公司赚钱;
房地产促消费的举措,是希望大家买房上车,让开发商获得现金流,维持房地产企业的生存。
落实带薪休假、节假日错峰、调休的做法,也是希望大家参与到消费活动中去,拯救企业产能过剩、资金流短缺的问题。
……
有些举措对大众是有利的(比如落实带薪休假),不过在设计这些举措时,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的,大众属于间接获利的角色。
不然的话,为什么带薪休假、调休之类的举措,是基于“让大家消费”的角度考虑的,而不是基于劳动保障的角度考虑的。
另外,举措中并未考虑大众“有没有钱”的问题,只是在强调让大家花钱的部分。
到目前为止,咱们在经济发展上的观念,有点在走欧美一百年前,日本三十年前的老路。
这种观念认为,经济形势下滑的根源在于企业。只要出台一系列刺激性的举措,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市场活力就能恢复。
企业的活力恢复了,就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众就能获得谋生的渠道,有更多的钱参与消费,经济局势也就恢复了。
一百年前的欧美是这样想的,然后它们发现,每当用刺激性的举措扶持企业后,效果只能持续一段时间,经济危机仍会周期性的发生。
三十年前的日本也是这样想的,然后它们发现,无论采用多么刺激性的举措扶持企业,如果不改善民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社会就会被民众的低欲望拖垮,陷入长期的发展停滞中。
归根到底,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影响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无论这个人是老板还是员工。
除了为老板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外,还要把普罗大众视为有感情的人,提供人性化的工作氛围,舒适幸福的生活环境才行。
一味将人视为红利和没有感情的机器,透支工作强度和消费能力的话,可能会重蹈国外的覆辙。
个人观点,供参考。
发布于 2023-08-01 18:19・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很无名少年 - 16 个点赞 👍
刚刚新20条来了,上次听到“20条”这词还是疫情放开前的“优化疫情防控20条”
那次的“20条”給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持续三年的防控结束了
今天又是“20条”,但这次是关于促进消费的,全篇共有20条鼓励意见
可全部看下来就有人调侃说,“这是在发钱和发券间,选择了发文”
发钱是不可能发钱的,现在默认最大的问题不是缺钱,而且缺信心
2022年居民新增存款接近15万亿,虽然自己身边和网上都是一片哭穷声,但屡创新高的存款数不会骗人,银行新增存款数不会骗人
你可以说中国贫富分化更严重了,但不能说中国没钱了
而这次“促销费新20条”,显然不是冲着没存款的人去的
早在年初,就已经瞄准了居民存款过高的这个火苗,要想办法“解决掉”
文中提到“如何把居民的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已成为当下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是一切的核心不是增加收入,核心是“解决居民超额储蓄”
所以也就不奇怪了为什么老不发钱?因为从上层的角度看下去,这社会就不缺钱,既然不缺钱给你发什么钱?
现在重中之重的任务,非但不是发钱,而是怎么“快点花钱”。
“新20条”正是为了解决怎么“快点花钱”而制定的,主要方向是几个:
1,买车,禁止汽车限购,加快二手车成交,推动新能源车下乡
2,买房,楼市逐渐松绑,推进新棚改,推进“认房不认贷”
3,鼓励办美食节,演唱会
之前淄博烧烤就办的很好,火遍全国,要以淄博为榜样,支持各地办美食节
另外放开后演唱会市场火爆,光上半年就办了840场演唱会,拉动消费上百亿
一个淄博烧烤,一个演唱会,是上半年的消费爆点,所以这次在“新20条”特别点出来,要在这爆点上继续发力。
4,促进旅游消费,鼓励各地出台门票减免政策,这里面还重点提了“落实带薪休假”
现在搞“调休”,目的就是为了凑出一个长假让大家去消费,而背后的根本是“带薪休假”难落实
带薪休假几乎年年都提,可除了国企落实起来顺利点外,民企一直落实困难,别说带薪休假了,就是双休很多地方都落实不了。
一来监管不力,二来恶性内卷,当大多数企业都视“带薪休假”和“双休”如无物时,管理就成了法不责众的摆设
更何况这个“法”就应该先改改
查阅我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七条里面说:
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
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外,单位还应当按照年休假工资报酬的数额向职工加付赔偿金。
对于不给“带薪休假”的惩罚,是责令限期改正,这不就等于没处罚吗?
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风气在职场盛行,员工的可被替代率过高,让员工失去议价能力。
所以即便明知不给“带薪休假”违法,员工为了保住工作也只能忍气吞声。
“新20条”里固然特别提了要“落实带薪休假”,但实际上这已经超出发改委的能力范畴,企业不可能凭发改委一句话,就开始乖乖落实“带薪休假”的
最近台风多,恶劣天气多,各地鼓励在家办公停工停产,可有多少私企民企的老板真的照做了呢?别说台风天,就是下刀子也要给我来上班。
想想当年“管教培,推双减”那雷厉风行的力度,那才叫一个凶猛,一个坚决,如果拿出管理教培行业的魄力来管“带薪休假”和“双休”,那才能真的落实。
而以现在的力度,结果可能就是,只有体制内在编人员,大型国企,还有福利较好的外企,这三类能享受到带薪休假的福利,剩下的大多数民企私企,都会视而不见
五一出游,2.74亿人次,收入1480亿
端午出游,1.06亿人次,收入373亿
这块蛋糕确实很大,但如果不动点真格的落实“双休”和“带薪休假”,未来这块蛋糕只会越来越小
因为人的观念是不断改变的,如果总挤在几个特定长假出游,那越来越多人会觉得“出去花钱找罪受不值”,还不如在家里躺着舒服
长假极其糟糕的旅游体验,愿意“花钱找罪受”的人会越来越少,所以真想吃旅游这块大蛋糕,落实带薪休假已刻不容缓
迈出第一步,就要先从修改相关法律条文开始
最后,“促消费”从来不是靠条文“促”出来的,你可以靠一纸条文消灭一个消费领域,但要促进一个领域的消费,靠不了条文。
真正要促进全国性的“大消费”,也不是靠推广美食节,增加演唱会就能实现的,要促进全国性的“大消费”,只看两点:
1,税改
2,居民资产负债情况
如果这一份“促销费新20条”,是一份税改通知,或者是一份《修复居民资产负债》的意见稿,那才是真正的“促销费”的大手段。
今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力超过预期,奢侈品在中国卖的相当好,一年达到7500亿的规模,增长20%
另外在一场会议上,中金的一份报告指出:
中国0.33%的人口,占据全国67%的财富
而7.05%的中产,拥有26%的财富
数量最多的普通人,占总人口92.6%,仅拥有总财富的7%
这些报告数字都在说明,如果想要“促销费”,“促大消费”,税改是必经之路,通过税改减少贫富差距,释放普通百姓的消费能力才是真的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给“居民减负”,也就是“修复居民资产负债”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红线)居民杠杆率上升的过快过高,形成了中国人“未富先负”的状况
而图上只统计到2020年,2022年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已在61.9%,
从增速看,近十年中国的居民杠杆率增量是世界最快的,这意味着这十年里不少中国人都已经背上较高债务,进行了大额消费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房奴”
有些人即便看上去过得是中产生活,但身上背的杠杆过高,不敢辞职,不敢消费,节衣缩食
这极大限制了释放中产消费的能力,想要缓解这情况,就必须从“修复居民资产负债”着手
比如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让已经买房的背上高杠杆的居民,减轻还贷压力
再比如银行给与高杠杆居民的债务展期,拉长还贷期限,减轻还贷压力
调整税制结构,减少贫富差距,降低居民资产负债,这些都是促销费的根本
虽然看起来2022年中国新增居民存款近15万亿,但一个国家的消费力,不可能光靠极少部分的富人来拉抬
真正要靠的还是最广大的普通人,给普通人“减负”,给普通人“降杠杆”,给普通人“带薪休假”,中国的大消费能力,自然会起来
感谢各位的点赞,转发和分享。
关注我,每天带来不一样的热点资讯。
发布于 2023-07-31 19:26・IP 属地河南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江平舟 - 12 个点赞 👍
今天,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出,丰富文旅消费。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促进假日消费。加强区域旅游品牌和服务整合,积极举办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健全旅游基础设施,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鼓励各地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淡季免费开放等政策。在保障游客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支持不同区域景区合作推行联票模式,鼓励景区结合实际实施一票多次多日使用制,更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引导博物馆、文化馆、游乐园等延长开放时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24小时生活圈”。打造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建设新型文旅消费集聚区。 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措施》明确,要推动实施乡村民宿服务认证,培育发布一批等级旅游民宿,打造一批品质民宿。支持经营主体开发森林人家、林间步道、健康氧吧、星空露营、汽车旅馆等产品,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美丽田园、景观农业、农耕体验、野外探险、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拓展乡村生态游、休闲游。
在大宗消费方面,《措施》提出要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在日前发改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中,已对此有所规定,不过,此次《措施》进一步明确了“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地区因地制宜优化汽车限购措施。”总之这次促消费的举措比较全面,对经济发展应有较好提振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发挥好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破除潜在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堵点痛点断点、凝聚市场合力,努力满足居民提质升级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市场消费潜力。
发布于 2023-07-31 14:10・IP 属地河南查看全文>>
叶子 - 3 个点赞 👍
恢复消费最基本的信心,不说“全国经济一定会恢复增长,群众一定会增加收入”,今年基本上无法实现了。
至少“经济下行期,国家能尽可能保障群众的各种福利,至少能有兜底”。
疫情期间我玩wow,看到世界频道里有人在聊天说,我现在就在家里给封着,没法上班,存款耗尽,房贷还不上,还能咋办呢,先玩着吧。
工作没收入,房贷还不上,这种国家自然没有义务去兜底,但是反过来说,这些人哪来的钱去消费?
发布于 2023-08-02 00:01・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明镜磨心 - 1 个点赞 👍
现在的目标不是治好救活,而是维系生命,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现在还没到时机——事实上很多人希望借此机会卷土重来,试图让旧的发展模式死灰复燃,试图阻止改革的推进——
当下的目标只有一个:活着——
大决战就在2024,先活下去再说吧……
题外话:冠爷:我们还在呢!千万别关注我们,请叫我们小感冒、空调病、咽喉炎……
发布于 2023-08-01 23:36・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天下2098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大飞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救命稻草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mauskopf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写字娘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