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个回答含有被封锁的答案11个

国家发改委发布恢复和扩大消费二十条措施,具有怎样的意义?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中国网
96个点赞 👍

就像一个士兵在靶场里打靶一样。就是把靶子移动到这个士兵的脸上,但不给他的枪里上子弹,他能如何?

只好放空枪!

你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商品的价格,甚至给些补贴。但是这又能怎么样呢?扬汤止沸而已。

内需不足是制约中国经济的直接矛盾,而内需不足的核心又是居民消费不足。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高失业率和低工资。

2023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共计11300元,月均工资性收入为1883元。全国就业人口大约7.5亿人,剔除大约1.2亿个体工商户,则每个领工资的劳动力人口的月平均工资大约4500元。这个计算非常简单粗暴,但是大致可以反应当前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情况。欧美等发达帝国主义国家的人均消费能力是中国的5-10倍。中国老百姓工资偏低、贫富分化极大的问题十分严峻,它必然对内需产生极大的限制。

由于失业率抬升和较低的人均工资,社会总体的消费能力有限。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03259亿元,增长6.8%;餐饮收入24329亿元,增长21.4%。全国网上零售额71621亿元,同比增长13.1%。整个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6.6%。

虽然看起来数据很亮眼,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2022年长期封城的条件下社会消费较低的基数上。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到,自2020年后半年至2023年,社会消费上下波动强劲,总体并无明显进步。2023年3-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仅为0.3%、0.2%、0.4%,几乎原地踏步。

2023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则达到了21%。而我们都知道,实际的失业率将比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多更多。以我个人的感性认识,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能达到60%以上。

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整体经济环境有高度的联系。

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用工人数在2022年5月份就进入下降状态。2022年年底略有波动,但不改变总体下降趋势。企业用工招工数量锐减,带动失业率抬升。

尤其是中小企业,这些小资本抗风险能力极差,裁员减员现象更加严峻,更恶劣的则是小企业的破产潮。大中型工业企业裁员潮也在继续,但相比于小企业则不那么猛烈。

在政府投资之外,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进步的最重要的力量。然而失业率的抬升和较低的工资现实导致居民部门的终端消费能力始终无法支撑国民经济的增长。

居民消费长期保持在中低水平循环。甚至出现通缩现象。

自2022年8月份以来,中国的通胀率开始下跌;2022年年底全面放开后有一波微涨,随后再次下跌。大约在今年4月份逼近0%。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仅上涨0.2%,环比下降0.2%,环比变动连续4个月为负,通缩压力骤显。经济恢复性增长放缓后居民消费有所减弱,有效需求不足的隐忧开始显现。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经济面貌会一定程度步日本的后尘,但是表现形式又有所差别。

一方面,中国的体量更加庞大,社会内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错综复杂,远超日本。

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人均收入等还达不到日本曾经的高度。

然而,老龄化、房地产泡沫、实体部门的高负债、居民部门高负债,以及长期的通缩,这些经济条件是近似的。具有近似的经济条件,自然也会受到同一经济规律的支配。

只不过同一经济规律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会发挥出程度不一的作用。

————————
我是

,欢迎关注!想了解中国经济的近期走势,欢迎点击我的主页,阅读置顶文章。

编辑于 2023-07-31 17:12・IP 属地日本
风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