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人向自己无限靠近的时候会想要下意识的回避,但当感觉不到他的时候又会难过沮丧?
- 73 个点赞 👍
我曾经认真观察过一对母女。
妈妈心情好的时候会特别温柔,说话柔声细气,不断的亲吻,拥抱,抚摸着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这个时候孩子无疑是感觉安全的,被爱着的,她就像个得宠的小公主,情绪十分好,能吃能睡能玩。
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待孩子开始阴晴不定,漠视孩子的一切需求,限制孩子的玩乐,对待孩子的哭闹不止,也是简单粗暴的关小黑屋处理。
往往在“治”完孩子之后,妈妈又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孩子有什么错,错的只是自己,抱着孩子说对不起,开始补偿式的对孩子好。
长期这样。
弗洛伊德说:成年人的行为可以从他儿时中找到痕迹。
《亲密关系》这样说: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
这样的妈妈,我知道她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亲密关系里面,肯定是一个矛盾型依恋。
孩子以后面对亲密关系,就像题目一样。
当一个人向她靠近的时候,她就下意识的逃避,但当感觉不到那个人的时候,她又开始难过和沮丧。
这就是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也叫反抗型依恋,是一种既渴望又反抗的矛盾状态。
就像我例子中的孩子,她面对妈妈,也逐渐会失去安全感,表现得焦虑,敌视,叛逆,但一旦妈妈离开她的身边,她又渴望能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
哪一个孩子不渴望得到父母的温柔以待,得到父母的爱和拥抱?
后来,在长大以后的亲密关系里,当她体会爱在靠近的时候,立即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压向她。
一方面,潜意识里不安全的依恋系统被唤醒——以前对妈妈的依恋、跟妈妈的情感互动,是一种不好的体验。
(现在如果让别人进入她的世界,并产生依恋关系,也将会体验到不好的东西。)
另一方面,爱的无限靠近让她感觉到压力,她还不知道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迎接这种爱。
于是,潜意识告诉她,一定要拒绝进入这样的依恋关系。
她从小就没有被好好的爱过,没有人“教会”她如何稳定且轻松的去爱,她又怎么能经营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呢?
但无论哪一个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谁不渴望被爱?
被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铠甲吧。
奈何,自己根本没有学会如何去爱,更没有学会如何“被爱”。
其实矛盾型依恋可以通过后天改变,安全型依恋也可以后天习得。
《亲密关系》这样说:
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依恋类型既然是习得的,就可能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的确会发生新的改变,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和戒备亲密感情。
所以,如果想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还是积极勇敢的接受并投入一段感情吧。
记住,改变,从把一只脚放在另外一只脚前面开始。
编辑于 2023-08-09 19:3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走几步寻几步 - 59 个点赞 👍
因为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就像很火的一段话说的:不要频繁地和一个人交流,过于频繁的交流,很容易造成恋爱的错觉。
而我想说的是,不要频繁的和一个人见面,过于频繁的见面,很容易造成恋爱的错觉。
在《亲密关系》中,作者提出: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
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
直接奖赏是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许多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
多数情况下,他人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也就是说,如果他喜欢你,或者你喜欢他,那么他的存在对于你来说,是具有奖赏意义的。
他能给你带来愉悦,哪怕这种愉悦只是爱的投射,也能让你产生“恋爱的感觉”。
就像我们迷恋一个crush,我们可能不是迷恋他这个人,而是迷恋那种感觉。
因为他的存在,我们对爱的想象开始变得具体,完美。一旦他消失不见了,连同我们那些美好的想象都带走了。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是痛苦的,不适的。
如果他人的存在对我们有奖赏意义,那么我们就不想失去他。
同时,重复地接触他人,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这是“曝光效应”。
即使我们从来没有与陌生人说过话。我们仍倾向于喜欢见过很多次的面孔,而非不熟悉的面孔。
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它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
无论是在网上频繁的聊天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频繁的跟一个人见面,都是在不断的增加“曝光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他人的情感不断的累积/增强。
就像我们每天都在固定的地点,时间遇到同一个人。随着“曝光效应”的不断增多,他人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原本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个人突然就变得顺眼起来了。
随着这种情感越来越深厚,自己也越来越迷恋这种“熟悉感”。一旦这种“熟悉感”被打破或者被收回,就会感受到强烈的不适。
这种不适来源于:我们总渴望通过他人的关注而获得自我认同感。
一旦他人消失,连同自我都一并消失了。
就像有些人,面对他人的表白,哪怕自己不喜欢也不直接说,享受模棱两可的感觉。一旦说破,这种不被他人在乎,不被他人关注的感觉,就足以让他难受至极。
所以,当一个人向自己靠近的时候,自己下意识的逃避,说明并没有建立起足够多的“安全感”。
有些人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并非他人想象中如此完美,如果能够维持这种“模糊不清”的状态,那么“自我”始终是完整的。
一旦与他人接触,随着“自我边界”的不断扩大,“自我”面临着分崩离析的风险。所以,总有些人嘴里说着想谈恋爱,但是依然不付出行动。
有时候我们仅仅只是享受这种“幻想”带来的愉悦感,因为它足够安全。
如果总是需要“他人的存在”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当他人消失的时候,你一定无法接受低价值感的自己。
所谓的“安全感”,一定是建立在充分的自我认知上的。
包括爱情也是,不要把熟悉感当做爱情,爱与不爱,要问问自己的内心。
真爱的第一征兆是:行动。而行动一定是建立在意愿上的。
任何无法让你产生行动意愿的都不是真正的爱情。
编辑于 2023-08-10 22:02・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Syeri - 55 个点赞 👍
需要一个人和爱一个人是很不同的。
需要是一种匮乏导致的渴望,在心底深处,可能是依赖或者密友渴望。这种感觉常常和爱情混淆。不同是,这种感觉是基于对方对自己某种特质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对方不能提供这种‘’情感作用”则很快就有爱的感觉消失。
一个很优秀的女孩,总是会对优秀俊朗的男性回避,认为这是不安全的,却对比其大十多岁的一事无成的男子产生安全感,这些老年大叔会周到照顾她,让她感觉到自己需要和这样的人结婚。这可能是过往童年记忆下的缺失父爱转移。
这是经由“转移、置换”心理机制的移情反应。
真正爱一个人是愿意付出和改变,而且这些付出是自己可能意识不到的。愿意行动和努力去争取,而不是逃避和躲开,更勇敢而不是懦弱,更真实而不是安全感不足。同样,真正的爱,也会让一个人绽放和自由、自在感。那是来自心底的放松,也是心灵感受到爱的自在。
在爱一个人或者进入爱情之前,自己的个人成长是必要的。成熟的人格是爱的基础,不少女孩认为自己病弱时,找一个男友照顾自己,获得爱的感觉,但这个选择最大的问题在于困境时对方未必接得住,好转时对方又不配自己。
大概率是相互伤害。
类似的经历、共同的话题、相互聊得来、彼此关照理解,这样的基础是缘由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懂一个人,是因为自己经历更多或者对生活观察更仔细。我遇见我太太之前,有一段时间是不信任爱情的,我认为一切一见钟情都是基于幻想和个人需要的,但最后我发现我遇见她时,自己原先的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忘记了时间、打乱了生活节奏、觉得一切都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和她在一起。她对我的回应也让我感觉到信心,让我更有力量去表达情感,那一刻,我确认了,这一生是值得的。
也是自己经历了不少欺骗和伤害后的坚信。
让自己更好的生活、不断让自己精神成长是遇见更好的爱情的基础。明白了自己,就不会误会他人,也不会错过了真正的爱人。当内在人格不需要对方撑住时,就会更为稳定,能给予对方爱,也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好的情感犹如比翼双飞、犹如两棵成长的白杨树,共同支撑交织形成两人的世界。
一路行走,那个真正属于你的人,还在远方,那可能是你想不到的。一路匆匆,人来人往,有人短暂的经过你身边,有人陪伴你一段路,但最终,未必属于你。这一生,大部分人是由习惯自己孤独开始,最终遇见繁荣。
遇见爱的人,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份真诚最珍贵,也是最高效的,不为他人,是为了自己,努力后的甘心,失败后对自己的交代,但求不留遗憾。真正难以表达的,往往缘由心底对自己的怯弱和卑微。
祝各位知友得遇良缘!
2023.8.10 随笔、生活中的心理学笔记
我是@田凯,田凯个人简介,一线心理咨询14年,咨询个案12000+,北京两所大学心理督导师,前人工智能高级工程师,热衷于将最实用的心理咨询技能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个人提升。如果喜欢,点个关注,我会持续将最实用的心理咨询经验分享给大家。
发布于 2023-08-10 10:28・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田凯 - 9 个点赞 👍
叔本华曾经说过:“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靠得太近会痛,离得太远会冷”。
人类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既矛盾,又统一;似乎永远都有烦恼,但又不甘心活得安宁。
或许我们都曾经像一个刺猬,向热爱的那个人无限靠近过,又被热爱的人深深伤害过。千百年来,这些伤害刻在了我们的骨子里,血液里和基因里。
是我们一种与生倶来的自发的风险意识。
对热爱的人的渴望是我们灵魂深处的需求,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我们不仅想要看着他,还想要如梅艳芳在《一生爱你千百回》的歌里唱到的那样“我要天天与你相对,夜夜拥你入睡。”相爱的两个人,像得了皮肤饥渴症一样,永远渴望靠近。
但靠得太近 ,我们又总会互相伤害。总在爱情里再现刺猬的基因。
但离得太远,我们又心生怀疑和恐惧,害怕热爱的那个人,会不会不那么如我爱他那样爱我了 ,是不是对我渐渐厌倦了,能不能永远一直陪在我身边呢?
在爱里面,我们都是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像总不能断奶的婴儿,总渴望与爱人有一种维系。但又觉得过于紧密的维系让我们没有空间。
我们像卖矛又卖盾的古人,自相矛盾着。
这是爱情的本质之一,也是人性的体现之一,所以渴望靠的太近,就靠近,如果觉得痛了,就拉远一些距离,如果离得太远了觉得冷,就走近一些。
寻找一个合适的距离,或者是我们在爱情和人生里,需要永远修练的课题。
只要我们还在爱里,就好呀。
发布于 2023-08-09 15:2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3 个点赞 👍
为什么一个人向自己无限靠近的时候会想要下意识的回避?
因为害怕。
害怕什么?
因为担心发现内心有一些跟自我形象不符,甚至相反的东西。
这在冥想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例如我「以为」自己是个性格开朗的人,怎知在冥想中,发现原来内心异常悲观,这跟自我形象不符,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只喜欢「我以为自己是个性格开朗的人,而内心确实性格开朗」的感觉。
所以当慢慢接近内心,「感觉到」一些不好的东西,我们有意无意就会逃避。
这是自我接纳的一个过程,自我和解的一个过程,了解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透过自我形象来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
内心勇敢的,或对自己没有什么期望的比较容易跨过。内心胆小的,对自己有很大期望的,就比较难跨过。
为什么当感觉不到自己的时候又会难过沮丧?
这是天生的一种动力,让人接近自己的内心,让我们要成为自己的好朋友。
这有点像为何我们生病时心情会低落?
因为这是天生的一种动力,让我们好好照顾健康一样。
这种好像矛盾的事,要自己不再害怕面对内心不好的事,才会彻底解决。
发布于 2023-09-21 07:46・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派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