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为什么一个人向自己无限靠近的时候会想要下意识的回避,但当感觉不到他的时候又会难过沮丧?

一个柠檬
73个点赞 👍

我曾经认真观察过一对母女。

妈妈心情好的时候会特别温柔,说话柔声细气,不断的亲吻,拥抱,抚摸着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这个时候孩子无疑是感觉安全的,被爱着的,她就像个得宠的小公主,情绪十分好,能吃能睡能玩。

妈妈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待孩子开始阴晴不定,漠视孩子的一切需求,限制孩子的玩乐,对待孩子的哭闹不止,也是简单粗暴的关小黑屋处理。

往往在“治”完孩子之后,妈妈又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孩子有什么错,错的只是自己,抱着孩子说对不起,开始补偿式的对孩子好。

长期这样。

弗洛伊德说:成年人的行为可以从他儿时中找到痕迹。

《亲密关系》这样说: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

这样的妈妈,我知道她的孩子长大以后,在亲密关系里面,肯定是一个矛盾型依恋。

孩子以后面对亲密关系,就像题目一样。

当一个人向她靠近的时候,她就下意识的逃避,但当感觉不到那个人的时候,她又开始难过和沮丧。

这就是矛盾型依恋。

矛盾型依恋也叫反抗型依恋,是一种既渴望又反抗的矛盾状态。

就像我例子中的孩子,她面对妈妈,也逐渐会失去安全感,表现得焦虑,敌视,叛逆,但一旦妈妈离开她的身边,她又渴望能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

哪一个孩子不渴望得到父母的温柔以待,得到父母的爱和拥抱?

后来,在长大以后的亲密关系里,当她体会爱在靠近的时候,立即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压力压向她。

一方面,潜意识里不安全的依恋系统被唤醒——以前对妈妈的依恋、跟妈妈的情感互动,是一种不好的体验。

(现在如果让别人进入她的世界,并产生依恋关系,也将会体验到不好的东西。)

另一方面,爱的无限靠近让她感觉到压力,她还不知道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迎接这种爱。

于是,潜意识告诉她,一定要拒绝进入这样的依恋关系。

她从小就没有被好好的爱过,没有人“教会”她如何稳定且轻松的去爱,她又怎么能经营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呢?

但无论哪一个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谁不渴望被爱?

被爱,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一个人一辈子的铠甲吧。

奈何,自己根本没有学会如何去爱,更没有学会如何“被爱”。

其实矛盾型依恋可以通过后天改变,安全型依恋也可以后天习得。

《亲密关系》这样说:

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依恋类型既然是习得的,就可能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的确会发生新的改变,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和戒备亲密感情。

所以,如果想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还是积极勇敢的接受并投入一段感情吧。

记住,改变,从把一只脚放在另外一只脚前面开始。

编辑于 2023-08-09 19:32・IP 属地广东
走几步寻几步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