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就像很火的一段话说的:不要频繁地和一个人交流,过于频繁的交流,很容易造成恋爱的错觉。
而我想说的是,不要频繁的和一个人见面,过于频繁的见面,很容易造成恋爱的错觉。
在《亲密关系》中,作者提出: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他人的出现对于我们有奖赏意义。
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与他人交往产生的直接奖赏,和仅与他人有关的间接利益。
直接奖赏是他人提供给我们的所有显而易见的愉悦。如果他人给予我们许多兴趣和赞许,我们就会对这种关注和接纳感到非常高兴。
多数情况下,他人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也就是说,如果他喜欢你,或者你喜欢他,那么他的存在对于你来说,是具有奖赏意义的。
他能给你带来愉悦,哪怕这种愉悦只是爱的投射,也能让你产生“恋爱的感觉”。
就像我们迷恋一个crush,我们可能不是迷恋他这个人,而是迷恋那种感觉。
因为他的存在,我们对爱的想象开始变得具体,完美。一旦他消失不见了,连同我们那些美好的想象都带走了。
这时候,我们的内心是痛苦的,不适的。
如果他人的存在对我们有奖赏意义,那么我们就不想失去他。
同时,重复地接触他人,通常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这是“曝光效应”。
即使我们从来没有与陌生人说过话。我们仍倾向于喜欢见过很多次的面孔,而非不熟悉的面孔。
与他人频繁的接触不仅能使交往更方便,而且会使对方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它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
无论是在网上频繁的聊天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频繁的跟一个人见面,都是在不断的增加“曝光效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他人的情感不断的累积/增强。
就像我们每天都在固定的地点,时间遇到同一个人。随着“曝光效应”的不断增多,他人对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原本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个人突然就变得顺眼起来了。
随着这种情感越来越深厚,自己也越来越迷恋这种“熟悉感”。一旦这种“熟悉感”被打破或者被收回,就会感受到强烈的不适。
这种不适来源于:我们总渴望通过他人的关注而获得自我认同感。
一旦他人消失,连同自我都一并消失了。
就像有些人,面对他人的表白,哪怕自己不喜欢也不直接说,享受模棱两可的感觉。一旦说破,这种不被他人在乎,不被他人关注的感觉,就足以让他难受至极。
所以,当一个人向自己靠近的时候,自己下意识的逃避,说明并没有建立起足够多的“安全感”。
有些人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并非他人想象中如此完美,如果能够维持这种“模糊不清”的状态,那么“自我”始终是完整的。
一旦与他人接触,随着“自我边界”的不断扩大,“自我”面临着分崩离析的风险。所以,总有些人嘴里说着想谈恋爱,但是依然不付出行动。
有时候我们仅仅只是享受这种“幻想”带来的愉悦感,因为它足够安全。
如果总是需要“他人的存在”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么,当他人消失的时候,你一定无法接受低价值感的自己。
所谓的“安全感”,一定是建立在充分的自我认知上的。
包括爱情也是,不要把熟悉感当做爱情,爱与不爱,要问问自己的内心。
真爱的第一征兆是:行动。而行动一定是建立在意愿上的。
任何无法让你产生行动意愿的都不是真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