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4天了,韩国常压室温超导材料被验证成功了吗?

- 967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这位是东南大学的老师做的重复,整个过程是很规范的,绝对专业的合成人员。展示的第一个样品,没有悬浮,FC和ZFC也没有突变。这里说啊,他的纵坐标的数值是1E-7,跟华中的1E-5是无法比较的啊。东南大学老师这是直接截屏的PPMS,纵坐标是磁矩,单位是emu。华中的老师画图用的是磁化强度,单位是emu/g。考虑到PPMS样品腔的大小,一般样品重量在10~100mg之间。所以两个人做的数据大概不会查一个数量级。
东南大学老师的这个样品,没有展示出任何超导的特性,也没有相变。但是他还有7个,让我们静静等待。
以下是据说华科的兄弟在重复的样品。这个华科我问了,没有听说在重复的。当然也可能是不做超导的材料学的老师或者学生在重复了。
我为啥每次都说要去问,因为测试的数据跟测试的方法等等又很大关系。
单纯说数据:这个数据只能说明是一个抗磁性材料,看不出超导的痕迹。超导具有抗磁性,但是不是抗磁性就是超导。零电阻和迈斯纳效应是超导的充分必要条件。
最明确的就是电阻,电阻恒不为零,所以显然不是整个样品不是超导的。
下面就是好多人觉得胜利了的磁化率。这玩意只能说是抗磁性物质,但是从一开始闻老师就说这是一种抗磁性物质。他的悬浮也跟热解石墨很像啊。这个突变比较神奇,但是确定的是,这个突变百分百不是超导的转变。大家自己对照韩国人的arXiv,超导的突变都是磁化强度下去了,就不会上来。所以这个很深的触底很可能是测试导致的。抛出这个大突变,在320KZFC下,样品确实变成了比较弱的抗磁性。这个相变是存在的!但是也只能说发生了一个相变而已。
对于超导来说,磁化率的突变和电阻的突变是同时的。现在很多人都说,超导相很少,所以磁化率下降的不多。那么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在电阻曲线的同一个温度下,看到一个非常小但是可见的下降,因为样品内部有一部分电阻消失了。但是很遗憾,我们没有看到这个电阻变化。
当然,必须说,如果对电阻曲线进行处理之后,是否能看到,这个是未知的,这就是为啥每次我都说我要找到重复人啊。
目前的结果是:支持样品有抗磁相变。仅此而已。但是目前重复的这个磁化强度,绝对不支持悬浮(似乎华中的哥们没提到悬浮)
你要非说,样品内有很少的超导相,所以电阻看不出来。但是磁化曲线有抗磁转变,就是超导。我就只能说这个判断是过于主观了。但是这个数据也不支持说完全排除超导。
根据目前的假设:这个样品中含有少量的超导相,这个负的磁化强度是来自这个超导相的。那么大概率其余的部分就是非常微弱的顺磁或者抗磁,否则超导相的贡献就更低了。因为不知道这个样品的密度,否则能大概测算下如果是超导相的话,体积分数是多大。
在这种假设下,有个最简单的一锤定音的方法,就是测磁光克尔显微镜。这种设备。可以看到磁通的变化。目前的假设是一个很弱磁性的基地上,有很少量的强抗磁性物质。那么磁场变动下,磁光克尔显微镜可以有效地看到磁通的不均匀变化。
最后,我依然倾向于,这就是一种抗磁性物质,不存在所谓的室温常压超导。但是这个重复数据,我只能说不支持存在超导,也不完全排斥超导。
首先,我依然秉持一眼假,绝对不是超导。
普通的人会认为,合成看起来很简单啊,重复就好了呢。
实际上重复并不难,如果重复出来是超导,就是我被啪啪打脸,万事大吉。
但是!如果重复出来不是超导呢?我们其实不能宣布韩国人的不是。原因很简单,你无法证明你重复的材料和他报道的是一模一样的。很可能是你重复错了。按照同样的流程,未必做出一样的东西,这就是材料和化学的无奈。
所以我要说,如果有课题组要去认真复现,其实需要很长时间,尽可能排出一切可能。才能勉强说,我觉得大概率他们的样品是错的。
对于一个一眼假的东西还需要这么拼命重复,实在是需要魄力的。
4天没有结果,我觉得不会是终点。韩国人会说,你合成的工艺不对。真的想做,继续努力吧
编辑于 2023-07-31 17:36・IP 属地青海查看全文>>
张子立 - 25 个点赞 👍被审核的答案
我上次回答就看破了
这次nature杂志都不配合韩国一起运作,说明美国势力没有参与,因为上次美国人炒作常温超导和金属氢,nature杂志就收录了,美国主打外星人,韩国主打常温超导。
这个是韩国模仿美国使用“外星人”工具吸引眼球,转移媒体视线。转移的就是7.27日,朝鲜战争70周年纪念日。韩国为什么害怕人民关注这个呢?大家看看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签名就懂了。
韩国常温超导日期和7.27太巧合了 看下图,这是官方拍摄的图,《朝鲜战争停战协定》,最下面签名处,只有朝鲜代表金日成,中国志愿军代表彭德怀,美国代表克拉克,没有韩国人的签名,说明美国从一开始就不把韩国当“国”看待,只是美国新型殖民地罢了。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没有韩国的签名 美国人操纵媒体非常成熟,大鱼大养,中鱼中养,小鱼细养,所以经常要公开式大面积撒币,所以需要热门事件,给世界各平台提供公开收钱的机会,大家集体都收美元了,就没得查了。外星人就是这种“大伺料”。
韩国,日本,英国,印度都学习了美国这一做法。制造热门事件,转移视线。
编辑于 2023-07-31 08:46・IP 属地江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op3721 - 2556 个点赞 👍
一大早被好多朋友炸出来,要我分析华科的数据。数据很多朋友都贴过了,就不贴了,大致说一下我的判断吧。
其实和之前我听到的其它组的数据应当是差不多的,我在前一个回答里也已经讲过了,有抗磁性的出现,有ZFC/FC的疑似分叉,电阻还没看到明显信号。这个结果基本就是我最早大致猜测最有可能在第一锅得到的结果。
比较幸运的是,华科的这位同学分享了他的数据,可以为大众看见,其它组都处于不公开的状态。
华科的这个数据基本在预料之内。高温下没有磁性,在所谓的转变温度下出现了抗磁性,10高斯下的磁化强度大小接近10^-4 emu/g这个量级。那个突然很大的往下跳的点应该是仪器问题,不是真实的信号。
这个数量级肯定是不足以判断是否存在超导的。一般来说,需要到-3,甚至-2这个量级,才具备判断的条件。也就是说,华科需要在他们的样品基础上,把磁化率再提升至少1个数量级。
考虑到这还是他的第一锅,几乎没有做提纯、没有控制形貌等,后续通过优化合成参数,掺杂的条件再摸一摸,提升一到两个数量级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很多人问为什么是半导体,为什么测不到零电阻?测零电阻需要形成超导的通道,以前说过,最低最低,超导体积分数也不能低于10%,不然零零星星的几个小岛,是不可能联通的。他现在这个样品,哪怕是有超导,估计可能就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体积分数,不可能测到零电阻。
说白了,当年发明SQUID这类能够非常敏感的测量磁性的仪器,就是方便大家去寻找这种微弱信号的机会。如果每个新材料都是通过加电极测电阻来判断,那就会错失很多可能。这也是大家总是把测抗磁性作为发现新超导材料的第一步的原因。
华科这个数据比较超预期的地方就是,能够显著的看到磁性从0到负的一个跳变,这是普通的金属抗磁性所没有的,至少说明这的确是个事儿了,可以坚定这些实验的同行们继续往下做的信心。我要是在自己的样品中看到了这样的信号,肯定也会兴奋得几天睡不着的。
还是那个话,一个新材料体系的出现,只要不是所谓的“一眼假”,无论验证还是证伪,都需要漫长的过程和反复的实验。现在我知道的就两点,一,肯定不是一眼假,华科的结果已经印证了这一点。二,韩国人没有主观造假的举动,他们至少也看到了与华科类似的信号,而且肯定比华科的信号更好。
人类这个物种啊,就是一个永远充满希望的物种,要不然怎么进化出今天的文明。创新性探索的确大多数都是失败的,就像我常说,我们能够炼出判断实验数据的能力,是实验室里堆积如山的样品尸体练出来的,不是照着教科书学的。照着前人探索的成熟道路走,重复造轮子就容易多了。我从来都认为,只要不是主观的刻意造假、博取名利,我们都应该对创新性研究有更多的包容,因为从0到1实在是太难了。
科学不是英雄主义,是一个个平凡的个体一次又一次实验的失败换来的。就像这个新材料命名为LK99,是人家从1999年就已经开启的课题,咱们哪有那么长的课题?新材料体系就是这样一个长周期的试错研究,消耗的很可能是研究者的一生。
如果这次最终我们只是得到了一个不那么普通的抗磁性半导体,虽然科学意义仍然很大,但我还是愿意诚挚地向大众道歉。耽误大家玩原神的时间了,我很抱歉。
发布于 2023-07-31 09:32・IP 属地上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洗芝溪 - 2096 个点赞 👍
7月31日中午12点,插播一则相关消息:
北京时间7月12日晚上11时,国际顶刊《自然》杂志(Nature)刊登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主导的科学成果:首次发现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
这是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率先发现的全新高温超导体系,是人类目前发现的第二种液氮温区非常规超导材料,或许有助于发现高温超导的关键因素,但离工程可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7月31日凌晨0点,外网称LK两人隐瞒部分关键步骤
诸如要在合适的时间,打开真空石英管通氧震荡,否则难以得到结晶
B站up复现实验结论补充:
与LK论文存在相似抗磁曲线,目前来看是一个积极的消息
7月30日23点半,补充B站up“关山口男子技师”复现实验数据图.
其称:该材料图像呈半导体曲线,抗磁性较弱,无明显超导相,即其首次复现失败
——没有图注的是这次的,有图注的是韩国人的.
股市相关消息:
梭哈是一种智慧,无论上下游方面()
外网开盘相关资讯:
相信lk99或许稳赔不赚
7月30日晚11点,补充行业专业人员及大牛对室温超导的看法:
1.闻海虎:假超导现象,可能是微弱抗磁材料
2.何教授:在我有生之年地球人实现室温超导,我就吃翔!
3.马里兰大学凝聚态物理中心CMTC——对论文打“F”评价,大体持否定态度
4.知乎up 为相关从业者,对韩国团队室温超导论文持整体否定态度
链接:https://www.zhihu.com/answer/3136029641
截止7月30日12点
汇总下目前网上可以找到的复现实验以及结果:
1.B站up“关山口男子技师”——上午9点实验,四份复现样品全部失败,链接:https://b23.tv/DbFOM6U
2.知乎答主“半导体与物理”3w点赞复现贴——暂时未更新复现结果,链接:https://www.zhihu.com/answer/3136586869
3.知乎答主“胡豆”,在自己作坊复现,实时更新,结果暂时未出,链接:https://www.zhihu.com/answer/3139213408
4.印度团队——复现失败,其称韩国LK方面可能隐瞒了部分关键步骤,导致难以复现
其团队准备进行更多次复现实验,同时联系韩国团队,以进一步探究真相
5.twitch直播烧锅炉老哥,由于联邦快递原因,复现结果尚未出,其称将在下周初从本地和海外实验室接收磷化铜,而兰光石现在已经准备就绪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老哥又称其订购的材料被卡在波兰海关,其正在寻求一些研究机构与学校的帮助
7.28下午4点——B站up实地探访量子能源研究中心
B站up大好方在韩国实地探访研究所,得出部分结论:
与其说是材料学的大发现、人类文明的大突破
不如说是社会学的大实验、人类抽象整活的大创新
再结合闻海虎、何教授等人推断,暂时可以认为这次事件是一场乌龙了
实地采访链接:https://b23.tv/DXTO4Jk
下图是B站up实地走访量子能源研究中心拍摄到的“科研材料”
——具体是什么后面解释啊()
引用B站up“大好方”实地探访,并与量子能源研究中心负责人L交流后得出的一些至理名言——
1.与其说是拿诺贝尔奖的地方,不如说是拿奥斯卡奖的地方
2.很符合一个骗子的感觉啊.
3.如果地球人的科技被三体人的智子锁住了,那韩国人的科技早就被孔子锁住了啊
最后,至于那个在实地走访时查到的“新型研究材料”的真面目:
——青柠味的碳酸水…
编辑于 2023-07-31 12:23・IP 属地青海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贡安宁 - 1311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风风疯 - 1105 个点赞 👍
从时间上来看,现在29日下午应该已经有人做出来了,但现在全网没看见一点消息,我觉得很大概率是发现做出来的材料没有超导性,老板们也在寻思这事儿咋办。如果赶紧放出消息了,过了两天有其他人复现成功呢?那不是说我们组制备比较烂么?所以估计不少人在等出头鸟。
我是搞固体电解质的,算是半个外行。从我前天刚看见那俩论文时,随便看了两眼就想吐槽了。
比如我们这帮烧材料的,一看见多晶这个字眼儿,第一个念头保证会想到有大量晶界存在,晶粒和晶界的导电特性差别极大,晶粒+晶界还能干到0电阻就下意识的不信。有人也说有可能有些连通了什么的,但论文里没看见电镜图片,不知道他晶粒烧到了多大(从逼乎上知道电镜看见的晶粒不是真的晶粒,但先这么说吧),而且他那样品挺大的,晶粒估计很难连通。当然晶界也可能是0电阻的...但几率太小了。
还有论文摘要里就讲,什么掺杂Cu离子产生应力使体积收缩???我不知道超导领域是不是都爱这么表述。在我们领域里,掺杂的作用应该大家都了解,我也看了不少我们领域里拉伸和压缩应变的论文,但都是宏观上在试样外加力实现的。所以我看了眼绪论,这里引用了篇论文说应力压缩晶格实现超导化,打开发现和我们领域一样,把样品放到应变膜上加的力。所以他这个掺杂的目的是为了加应力...完完全全的胡说八道。
只测了个XRD,然后就把结构和超导机理就这么直接扔出来了...证据真的太少了,作者太莽了。
俩论文我一共就扫了10分钟就这么想吐槽,我真的不相信业内的人对这论文的理论能有多么认可。我觉得是大家都怕喷了一通之后,然后发现人家真是超导,那相当于打脸了(虽然理论解释和结果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但围观的外行谁懂啊)。
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俩论文的理论部分,给我的感觉就是本科毕设水平,让我难以相信他俩的实验能力。我宁愿相信他俩连实验都做不好,有可能电阻测着测着,不小心电极碰到一起了,然后说电阻骤降...
最后,我还是希望这材料真的是常温常压超导。但是,即使复现成功了,我依然不收回我的话:理论分析就是一坨屎。
发布于 2023-07-29 15:25・IP 属地辽宁查看全文>>
谷冥子 - 718 个点赞 👍
敢当复现失败出头鸟需要很大勇气的,万一你说复现失败了,后续有人成功了呢,你敢堵上自己的名声和前途成为跨时代的民间笑柄么,更何况你要是个中国人,更要吊上耻辱柱,被世界的网友嘴臭几十年……
如果复现失败了,最好的结果是冷处理,等全世界互相通风报信之后再一起宣布也不迟
发布于 2023-07-29 21:13・IP 属地湖南查看全文>>
人丑坑比话还多 - 574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王莽 - 385 个点赞 👍
复现没那么容易。
凡是涉及到温度的实验都很玄学。
记得看过一个答主说,他的炉子出来一批很惊喜的样品,然后也复现了。然后换增量实验,就多放了几个釜想加快出批量数据,然后噩梦就来了,无论如何复现不出来了。换回原来试剂厂,同批号的试剂也不行。答主几乎崩溃了,直到某一天突然想到,是不是釜放地数量太多了,就回到最开始的放6个,然后又复现出来了,换任何其他厂试剂也完美复现。
除了温度还有湿度问题,氧化问题(有个答主的回复是关于原料铁粉,放置久了被轻微氧化影响了后续复现,因为她第一次做的时候工厂刚把新原料铁粉送来,数据出的特别好,后续师弟接手工作,死活复现不了,数据比较差)
所以现在那么多组烧炉子,能不能复现出来基本也是个玄学。
唯一能快速验证的方法是,把韩国四块样品找最权威最顶级的实验室测试一遍,如果数据跟韩国论文符合,那就保真,无非后面各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来找到韩国隐瞒的核心技术点,或者找到更高超的合成方法和更理想的材料。
发布于 2023-07-30 09:25・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和菜团子和QQ糖 - 330 个点赞 👍
生活大爆炸里有一集很有意思。
谢耳朵在理论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新元素,并很激动地发表了论文,引起物理学界一片惊叹。
刚开始他还很镇定,因为他是通过纯理论推导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实验,而鉴于他是理论物理学家,这个推论需要等到实验物理学家做实验去验证出来才算是盖棺定论。
然后没多久就有消息传来,中国湖北一家实验室宣布按照谢耳朵的论文复现了他的推论,成功发现了新元素。
物理学界一片欢呼,谢耳朵所在的加州理工已经开始准备给他申请诺贝尔奖了,只等第二家实验室的成功结果。
谢耳朵本人也被不少电台电视节目邀请做访谈。
而在几天后的一个电台节目上,谢耳朵正大侃特侃他的辉煌成就,主持人打断了他,“但是就昨天收到的消息,美国一家实验室发现您的论文中有个数据算错了,其实并没有新元素。”
谢耳朵呆若木鸡,赶紧回家复查论文,发现的确是他算错了。
那他算错了,湖北那家实验室发现的是什么?
当然,这里就是在暗戳戳地讽刺中国迷信权威还搞学术造假。
现实中这样的事的确屡见不鲜,毕竟中国摸苏联和美国的石头过河已经形成路径依赖了,发现自己的结果跟“老师”的结论不一样只会承认是自己能力不行,而不会去怀疑“老师”的水平。
但同样也是在现实中,苏军&美军:我们造(研究)出来个超级宝贝,给你康康!
中国:?!竟然还有这种思路?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草,他们是怎么做的,我都已经到极限了,跟他们的东西还是有点差距。
苏军&美军:???你怎么做出来的?我们说的数据是不包含配件的/是瞎写的!
发布于 2023-07-30 09:01・IP 属地湖北查看全文>>
南塘旧主 - 28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人工智能解放人类 - 248 个点赞 👍
8月17日更新:
建议大家关注一下蒲公英城(@知乎用户AD9hxd),今天他又带来了纵向锁定的视频,非常振奋人心。
纵向锁定!群友Carpe diem用热解石墨烯进行了模拟,各种模拟测试后,他说:“我觉得蒲的视频锁定确实明显,和我拿石墨的手感完全不一样。”
播放 (k)00:00 / 00:15画中画 (p)网页全屏 (t)全屏 (f)00:15怀疑样品玫瑰红色,所以可能是纯铜的亲,可以看下他铜丝(如果有形状大小接近的铜片测试可能更好)的对比视频,表现完全不同:
播放 (k)00:00 / 00:04画中画 (p)网页全屏 (t)全屏 (f)00:04全程在抖音直播复现的牛剑团队,采取氧气氛围退火(Cu2S含量极低)得到的LK-99样品拥有着近似全悬浮的效果,倒悬和侧悬浮起用显微镜观测都只能看到一个疑似接触点(孤点)。
牛剑的近似全悬浮样品在上海合作团队进行抗磁特性测试,因为涉及专利申请,用群友@calm 画的近似示意图,配合罗天勇老师的文字讲解:
近似全悬浮样品同时存在铁磁相和抗磁相 磁场强度低的时候,总的磁化率低,是因为铁磁相占主导,扣除抗磁相影响后,差值较小,总体显示出顺磁性,和马普所的测试结果类似。然而继续加大外磁场,3000高斯起,抗磁相就开始压制铁磁相,最后总体呈现抗磁效果。
按照全程围观测试的罗天勇老师分析,牛剑团队样品的抗磁相的抗磁能力非常逆天(金炫卓教授说他么样品抗磁性最高是石墨烯的5000倍),建议牛剑团队第一时间申请专利。并认为牛剑团队继续改进工艺,是有希望实现真正的全悬浮。
罗老师认为,韩国LK-99数据没造假的概率(真实性)非常高。
8月16日更新:
最激动人心的复现结果,由@蒲公英城 (企业团队)带来,也是采取氧气回火,850℃出现白色冷凝结晶,最终得到玫瑰红陶瓷样能反光的产品,在利用水的浮力进行抗磁性测试时,可以明显观测到疑似超导体的钉扎现象(来拒去留)。
播放 (k)00:00 / 00:07画中画 (p)网页全屏 (t)全屏 (f)00:07播放 (k)00:00 / 00:27画中画 (p)网页全屏 (t)全屏 (f)00:27播放 (k)00:00 / 00:31画中画 (p)网页全屏 (t)全屏 (f)00:31之所以利用水的浮力,是因为样品相对较大(之前团队用显微镜观测),且含有铅比例高密度大,完全倒悬浮有困难。借用水或者油的浮力来测试超导体的来拒去留的行为,是常见方法。交换磁铁的N/S极,现象保持不变说明测试样品的移动,不是因为铁磁性,而是受抗磁性影响。
全程在抖音直播复现的牛剑团队,采取氧气氛围退火(Cu2S含量极低)得到的LK-99样品拥有着近似全悬浮的效果,倒悬和侧悬浮起用显微镜观测都只能看到一个疑似接触点。他们的样品后续测试目前正在上海的合作单位里进行。化学专业出身的@真可爱呆,利用“氧化铅+磷酸铅+磷酸铜”也合成出了半悬浮的LK-99样品,Cu2S的可能性可以说为零。
目前采取氧气回火的团队,在抗磁性方面取得了非常棒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已发表论文团队的半悬浮结果。编辑于 2023-08-17 16:42・IP 属地福建查看全文>>
叶枕流 - 242 个点赞 👍
7月31日
00:33
————
目前的情况是——有戏!!!
根据在b站直播的UP主关山口男子技师给出的实验数据 的确检测到了微弱的抗磁性,思路应该是对的,但是怀疑韩国团队那边对部分工艺有所保留了,目前up主制造出来的材料纯度可能只有千分之一,纯度不够,有杂质无法形成超导通路,但是个别小颗粒可以动,韩国那边的说不定达到了4%所以更明显
也有说法是韩国那边在炼制的时候真空管恰好发生了破裂,导致一点氧气进入, 同时设备有一定的振动,恰好满足了晶体结构变化的条件
如果真是这样,那真的是上帝在暗中操控一切了,想不信神都不行了
这次可能至少也是个上签,很可能至少也提供了一个超导材料的关键方向或思路吧
怀疑全球各大实验小组和团队也多多少少发现了一些端倪
可能他们都发现部分数据能够和论文吻合,但是材料纯度或者后程数据有偏差,可能在调整和摸索提高纯度的方法,这也导致了目前的谜之沉默状态
编辑于 2023-07-31 00:49・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杨建东 - 23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宋珊 - 237 个点赞 👍
导师遗嘱是,【没有做到完美前,请不要公开】。如果不是第三人抢跑发文章,这个研究根本就不会被曝光出来。一作、二作已经藏了几十年成果,某种角度根本不屑于在现阶段公开相关研究。所以这两人没必要自证清白。撕第三名额的两个人无意间捅出了一个大篓子,暴露了一个惊天秘密。某种角度算是引狼入室。
七月底到现在,短短十几天,多个国家的团队陆续发表各种论文。三作匆忙发表论文,提前泄密,有可能让韩国丧失了原来应该有的先发优势。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编辑于 2023-08-02 13:05・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木告告 - 206 个点赞 👍
译者按:可以肯定韩国人对于合成细节有隐瞒。内部人员透露了一点信息。1. 合成过程后半段必须放氧气进去。2.适当震动熔液才能得到晶体。译者无法肯定所提及信息的真假,译文基本忠于原著而已。”不构成任何科研指导。
译自https://twitter.com/8teAPi/status/1685641634892128256 略有改动。
题目 《机器中的幽灵》(译注:疑为李石培本人描述LK-99的二十年研究过程)
1996年,年仅24岁的金智勋带着满脸的朝气,考入高丽大学的化学系。他是学化学合成的,有老派合成专业的习惯——也就是“口说无凭,手下见真章”。当时的高丽大学化学系是由一个颇有人格魅力的大牛TS Chair(崔东植)领导的。崔教授在1994年提出了一种离经叛道而并未得到广泛接受的一维无机高分子链可以实现超导理论ISB Theory。李石培是崔的弟子,热情有干劲,在1995年发表了同一主题的硕士论文Explanation of Superconductivity by the ISB Theory。金智勋最开始其实是是研究电池材料的,并在1997年获得了硕士学位。然后,李石培和崔教授说服他加入自己的超导体团队攻读博士学位来主攻化学合成。金智勋对数十种陶瓷混合物进行了数百次实验。1999年,一个铅磷灰石样品在图表上显示出了一个好像是超导体特有的小波动。他们重复实验,另外两个样品也显示出相同的波动。
但这种信号太模糊,也可能是什么说不清楚的仪器错误。崔教授也觉得莫衷一是,似是而非,但是还是鼓励继续做下去。然而金智勋太过谨慎,担心继续搞下去不过是一无所获。他选择不再进一步追求超导体,换回电池材料的研究。四年后,他完成了博士学位,并加入了一个小助听器电池公司。而李石培继续研究ISB超导体。尽管他和崔教授修订理论,以缩小大海捞针一样的搜索范围,但离开了合成能手金同学,他们一无所获。2008年,李石培吸收了金智勋的部分工作,在超导体的理论和合成方面发表了博士论文(译注:博士花了9年才毕业)。随后,李石培加入了一所小型私立大学,担任计算机科学系的兼职教授。他没有再进行任何科研工作,也对教学不感兴趣。2008年,他和金智勋一起创立了Q-center公司。Q-center主要接一些常规的咨询工作,赚点零花钱。金智勋偶尔会去那里坐坐。虽然他们试图进行了一些实验,但总也没有多大眉目,好像科研只是一个爱好罢了。
2017年初,崔东植教授生病了。消息传到了他的学生那里,人们开始去看望他。崔东植特地找到了金智勋和李石培,告诉他们他们一定要找到1999年在机器中出现的幽灵。他在五月去世,遗言是“拜托了 继续研究下去,但它完美的实现之前不要让世界看到它”。
金智勋告诉李石培,他有妻子和儿子了,他不能像研究生时代那样苦干了。如果李石培想要他全职工作,就必须得筹集资金,买一台ESR机器和一台SQUID机器。李石培找到了的崔东植教授的老朋友,汉阳名誉教授吴根浩(Keun Ho Auh),开始四处筹钱。他们向韩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交了一份申请,来购买ESR设备的资金。但由于金智勋和李石培自研究生阶段以来就没有发表过任何科研论文,申请自然被拒了。于是,他们通过一个联系人认识了高丽大学有永久职位的教授权英完。权英完是一个杰出和可信的物理学家,而且他既有ESR专业知识又有SQUID机器使用权限。
权英完虽然觉得这对搭档有些业余,但是如果没有太多责任就能拿到经费还是不错的。于是,他在2017年底签了约加入了Q-center。而且他得以保持着他在大学的职务,只是偶尔会过来指导指导。
终于拿到资助后,他们买了一台ESR机器,金智勋在2018年初全职加入Q-center。金智勋作为化学家的工作习惯着重于见微知著,而权英完作为物理学家倾向于要清晰干净的谱图。这样的差别导致了争吵:金智勋在ESR上寻找到了一个微弱的信号和99年看到的结果一致。但是,物理学家权英完认为这在理论上完全是站不住脚的。他们很快争论了起来。李石培试图调解争执,但当他看到图表上的波动仿佛二十年前看到的那样。他震惊了,他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20年里,唯一接近那个幽灵的人其实是金智勋。
金智勋像与宇宙玩捉迷藏一样,他蒙着眼通过ESR倾听微弱的信号。他有时感觉离真相更近,有时则感觉离真相更远。这么微弱的信号当然没法让外人相信,现有的理论难以解决问题,他不得不开发全新的搜索方法。终于,在2020年的一个早晨,正值全球新冠疫情封锁之时,他意外看到了之前微弱的信号呈现了一个巨大的峰值。这完全不像普通抗磁材料的表现,一般只有样品突然到超导态时才会出现如此突然的跃迁!
金智勋重复试验,但在新的样品中没有看到这么强的信号。他查阅了实验室记录,无从下手。是哪里搞错了吗?于是他开始查看实验室监控录像和照片。他发现那个有显著提升的样品盛放的石英胶囊在拿出炉子时出现了裂痕。而且他回顾视频,看到自己在炉子出口后将胶囊转移到秤上时,肘部撞到了桌子。他恍然大悟,应该是裂纹的产生导致在恰当的时机引入了氧气,进而改变了正在形成的磷酸铅晶体的结构。而且,肘部撞到了桌子导致引入了震动促进了晶体的形成。
从这里开始,工作进展得很快。在三个月内,他们找到了困扰团队20年的幽灵,并将其结晶。你可以拿在手里。它可以漂浮。就像一个魔法石头(注:原文如此)。
李石培非常兴奋,权英完惊呆了。
但是他们仍然没有足够的资金或设备进行全面的特性测定。该超导体临界温度非常高,以至于超出了他们手头设备的测量范围。
权英完开始从物理角度进行理论推导。他不认为崔东植的理论可以解释发生的事情。他明白“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就在所有物理学家里有着巨大的领先优势。如果他能率先找出答案,那么他将肯定有一份诺贝尔奖。然而,这最终让他与团队中的理论家李石培产生直接的冲突。
只是这个过程很讲究合成技术。粉末必须用研钵和研杵均匀混合,以获得完全均匀的颗粒。如果买预混合粉末、不使用研钵和研杵,或是从炉子到冷却站移动太慢,都会导致结晶失败。他们之中只有金智勋能够在从炉子取出后的恰当时机,通过猛地撞击真空石英胶囊,偶尔能够制作出魔法漂浮石头。
他们向《自然》杂志投稿,但由于Ranga Dias的争议,稿件被拒。权英完却将拒稿归咎于李石培已故导师崔东植的一维无机高分子理论。
李石培认为问题在于人们必须亲眼见到这个魔法石头才能信服。然而在新冠疫情期间,他们的三人团队不能进出韩国给国际上的审稿人展示这个材料。事情只能被不断拖延。到了2021年底,权英完决定休假专心理论研究。李石培和美国韩裔科学家金铉卓获得了接触。尽管最开始金铉卓也对这所谓的室温常压超导不太相信。然而在因新冠中断的旅行恢复之后,金铉卓亲赴实验室看到了这个魔法石头,于是转变了立场,并从金智勋那里取经成功,能够在自己位于美国的团队独立重复LK-99的制备生产过程了。尽管产量仍然很低。可能每10次尝试只有一次成功。
但是,由于金铉卓的强势加入,权英完的角色被降低到仅仅进行SQUID测量的程度。2023年3月,权英完与团队发生争执,被解雇。剩下的团队继续前进。
编辑于 2023-07-31 03:40・IP 属地瑞士查看全文>>
要淡定 - 205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一泓秋水一轮月 - 200 个点赞 👍
科学的事情能不能用科学的推论来证伪?
一大堆董哥从历史从人文从国情来反驳或者支持这次的真实性。
您那边是异世界吗?历史人文也有个特色能左右地球物理性质?
发布于 2023-07-29 22:20・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没吃饱 - 178 个点赞 👍
新消息(重点:半悬浮):【中科大的LK-99抗磁验证,希望是室温超导-哔哩哔哩】 https://b23.tv/mb05g1O
相关内容最高赞
大家期待一下,到时候我会关注最近进展
持续更新中(可以浏览今天主要过程,载入史册的一天)
引用一下,让更多人知道吧
今天超导股市状况
没什么大新闻了,大家等待晚上九点半美股开盘,准备看资本的反应吧
热度上来了,哔站也登顶榜首
美国地方时马上六点,都起床看见新闻了,疯狂投注
已证明:该材料的抗磁性已经超越已知所有非超导物质
哔站BOSS来啦
这才是值得我们兴奋的源泉!!
开始发力
【补充视频-哔哩哔哩】 https://b23.tv/b5W0RUf
重要新消息:美国原神哥宣布,除了超导体不可能有这样大的悬浮
美股持续上涨,但是数据预测值变低,原因各位猜一下吧
百分之一百一
盘前上涨百分之八十五,说明超导真要起飞啊
最新消息:预测率开始下滑,可能出现某准状况,且资本已经发现
等今晚美股开盘,看美股超导概念和相关铅铜磷的材料股的表现,很期待!
不要着急,等第三次起锅,出结果
这是国外是否超导预测图,就在迈斯纳效应实现后从20%持续攀升到55%
(等第三批,这一次太小,无法测量零电阻)
nb,下一步零电阻!(迈斯纳效应是超导体从一般状态相变至超导态的过程中对磁场的排压现象,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超导体漂浮在磁铁上的经典图示。在有磁场的情况下,当超导体被冷却至它们的超导相变温度以下产生超导效应时,超导体几平抵消掉所有内部磁场,整个磁场只能从超导体外部掠过而不能进入超导体内部,这导致超导体产生了对磁场的斥力,于是漂浮了起来。)
都兴奋起来!!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的模拟计算结果支持LK-99作为室温常压超导体。 通过模拟和计算研究发现,当铜原子在晶体中的特定位置上时,这种材料可能会显示出超导性。然而,这些结果是基于理论模型和计算的,而不是实验测量。但是这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http://t.cn/A60NRqy7
继续拉升
https://arxiv.org/pdf/2307.16892.pdf
美能源部消息
概念股大涨,铜磷材料股到是变化不大
https://arxiv.org/abs/2307.16892
https://arxiv.org/abs/2307.16040
两篇arxiv文章
两个实验室的报告
新消息
8.1更新:
1. 北航已经复现失败
7月31日,北航的Li Liu等人在arxiv发表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802,在论文的的第10页提到“当一个压制的Pb10-xCux(PO4)6O片放在商用的Nd2Fe14B磁体上时,没有感觉到任何排斥力,也没有观察到磁悬浮现象”
这篇论文的结果暗示,关于Pb10-xCux(PO4)6O的室温超导性的声明可能需要更仔细的重新检查,特别是从可靠的电气传输性质的角度来看
2. 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已经复现失败
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和科学与创新研究学院的Kapil Kumar等人在arxiv发表论文:https://arxiv.org/abs/2307.16402
作者们按照之前的研究方法,通过固态反应法合成了LK-99,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测量确认了其相纯度。然而,他们的实验结果显示,LK-99在室温下并未表现出磁悬浮现象,也未观察到体积磁化率的负值,这两点都是超导体的典型特征。因此,他们的实验结果并不支持LK-99在室温下具有超导性。
3.韩国团队更改过的室温超导论文已发布:https://doi.org/10.48550/arXiv.2307.12037
编辑于 2023-08-01 20:56・IP 属地甘肃查看全文>>
ID专点 - 177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山月刀岚月刀 - 170 个点赞 👍
让我这个局外人猜猜
首先不管是不是撞大运,lk二人肯定是烧出了几块类似超导特性的材料的,比如抗磁跳变特性,不然不可能以学术小白的身份拉来两位业内大佬的合作。所以现在有两种情况:
1.烧出了抗磁跳变材料,两方团队均认为离真超导只有一步之遥。
2.烧出了几块真超导,但就那几块,没找到批量稳定制备方法。
但不太可能发现了稳定工艺制备的超导方法,不然直接全球实验室寄一份样品,然后不公开工艺不就好了?
所以根据现有信息,我们可以合理猜测
1.韩国权英完大佬虽然提供实验室,但lk有点菜,这个稳定制备工艺始终找不到,他有点慌
2.美国金炫卓大佬也没弄明白,但由于团队比权英完的团队强,所以进度更快,数据更多
3.两个团队都发现了强抗磁性,都觉得这次真的有可能超导了,但都差一点
4.由于美国金炫卓团队进度更快,而且没怎么和韩国权英完lk团队分享第一手数据,权慌了
基于以上4点,猜疑链产生了
1.由于权英完只提供实验室,他是最慌的,怕最后没有他的功劳。权英完严重怀疑,金的团队已经快捣鼓出了稳定的工艺/真超导了,只是在补充最后的数据,但没有告诉权。
2.权等不下去了,他觉得虽然自己和lk没捣鼓出来,但美国的金炫卓肯定已经弄出真超导了,不然不可能对数据藏着掖着! 金肯定是想抢功!
3.权赌上了自己的学术信誉,赌lk99真的能超导,然后抢发论文! 管他37二十一,我就说这玩意能超导!
4.金炫卓一看架势不对,好家伙! 原来你权英完藏着掖着的更多、原来这玩意真能超导! 金怕最后自己没功劳,虽然自己没弄出来但也不管37二十一了,赶紧也发了一篇论文,声称lk99能超导! 而且数据比你权英完的详实!
……
这件事可能就是两个小西巴之间的猜疑链、以小西巴之心度小西巴之腹,酿成的学术乌龙
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
牛逼吗?牛逼!新材料,新思路,抗磁跳变
抽象吗?抽象!主打一个学术偷家!
超导吗?我先导为敬^3^
编辑于 2023-07-31 20:10・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Atlantis-火蓝 - 165 个点赞 👍
更新:
刚得到消息,是第二种处理方式,去除材料超导性,保留抗磁性。已经热修了,不可能复现出来了,散了吧。
原贴:
我有个在Earth Online总部上班的舅舅,室温常压超导那个事情我又问他了,还是上次W玻色子超重之后,修改参数引起的连锁问题。
W玻色子的事情我也爆料过,简单点说就是宇宙初期的边缘模型建得太糙,导致韦伯望远镜能看出问题,所以通过替换部分底层代码,统一更新了贴图质量。但由于一些bug,导致W玻色子超重了,紧急修复后,部分问题解决了,但某些问题更突出了。
先说回这件事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99年圣战那个版本。由于服务器无法承载那个版本的计算量,游戏崩溃回档,那个副本就弃了。但最大的问题是,当时为了平衡不同文明的战力,地球这边给点了超导、可控核聚变这一支的科技树。回档后,部分模型并没有删除干净。作为连接点的朝鲜半岛,这个问题更加凸显出来。部分超过当前设定的材料都在那个时间点井喷式地合成出来,只不过绝大多数没被观察到。
可是总有些死脑筋的恐怖直立猿发现了一点儿异常后,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坚持几十年研究这么点儿东西。原本能藏就藏住了,但W玻色子改bug的时候又引发了配对费米子(为了省事,底层代码和玻色子是一套的)的性质出现了问题,这已经可以通过部分宏观现象观察到了,也就是现在这个事情。
听说处理方法有三种:
一是回档,但似乎还没那么严重,应该不用这么麻烦,要不然用户体验太差了。
二是去除材料超导性,保留抗磁性,剩下的bug,恐怖直立猿会自己脑补成他们认知的合理状态。
三是提前让恐怖直立猿发现超导,但限制可控核聚变和星际航行的能力,保证技术不扩散就好。
具体哪种方案,还得等等看,毕竟这边时钟速度是那边的1024倍,开会、改代码还得花不少时间。但不管是回档给补偿还是进入下一个版本,我觉得作为玩家,都不亏。
一个小八卦:其实他们那边早知道这个事情了,又不给额外的奖金,就一直没人主动改。后来他们听说恐怖直立猿称韩国是“宇宙的中心”,还非常惊慌,在科技水平受限的情况下,怎么能得到这个结论?后来才发现这只是一个调侃。
发布于 2023-07-30 22:37・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忆木讪雨 - 127 个点赞 👍
这要是真的
我直接博士退学去学中医
把各种草药排列组合
再把各种温度和时长排列组合
然后去熬汤药
去治艾滋病
渐冻症
阿尔兹海默证
整他几个诺贝尔到手
发布于 2023-07-31 01:13・IP 属地黑龙江查看全文>>
乡间小菜 - 116 个点赞 👍
室温超导,被视为超导领域的圣杯。100多年来,无数科学家为了这个目标倾尽全力,最终却一无所获。
就在最近,一批韩国科学家宣称创造出了一种室温下的超导材料,令世界震惊——要知道,就在今年3月,类似的消息曾经占据过人们的眼球——罗彻斯特大学的Ranga Dias宣称创造了一种1万个大气压下的室温超导材料。但很不幸,此次事件最终被证明是一场闹剧,相关论文最后也以黯然撤稿收场。
但这一次的新闻不太一样,它更震撼,更神奇——因为韩国团队宣称,这种超导材料根本不需要高压,也不需要低温,在普通的环境中就可以超导!你甚至可以将它拿在手中把玩——这种材料,就是LK-99。
试想一下,如果这一发现是真实的,那么,韩国科学家无疑将获得诺贝尔奖,甚至会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
就在写稿的这几分钟里,全世界的多个实验室都在紧张工作,他们夜以继日,希望能重现韩国团队的奇迹。不过截至目前,尚未有确凿的消息流出,人们只能闭住呼吸,耐心等待,祈祷这一次的发现不再是一场乌龙。
那么,在大家翘首等待的日子里,我们来讲一讲LK-99背后的故事吧。
故事得从1993年的高丽大学化学系说起。
高丽大学是韩国的顶级大学之一,虽然不如首尔大学有名,但也相当不错,化学专业在全世界排名大约在79名左右。
高丽大学景色 高丽大学化学系的创始人叫崔东植,是一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教授。他在1994年提出了一种离经叛道的理论,叫ISB理论(Inter Atomic Superconducting Band,原子间超导带理论)。他破天荒地认为,通过一种无机的一维高分子链,可以实现超导。但这和主流的BCS超导理论大相径庭,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也没有在科学界掀起丝毫的浪花。全世界只有他自己的研究生李石培默默写过一篇相关的硕士论文——《基于ISB理论的超导性解释》(Explanation of Superconductivity by the ISB Theory),之后,这一理论便无人问津。
崔东植教授自然心有不甘,于是不断物色新的团队成员。
1996年,一个名叫金智勋的年轻人出现在了他的视线里。金智勋虽然年轻,但却是一位真正的实干派,散发着一种老派而古典的科学气质。他只相信眼前的实验结果和数据,哪怕实验数据和所有主流理论相悖,他也绝不会向任何学阀低头。崔东植一眼便相中了金智勋,劝他放弃手上的电池材料研究,来自己的超导团队进行化学合成,顺便读个博士学位。
金智勋答应了。他埋头苦干,两年间对数十种陶瓷材料进行了几百次实验,但收获甚微。崔东植宣称的“一维超导通道理论”就像镜中之月,水中之花,看不见也摸不着。
1999年,就在金智勋即将放弃的时候,他在一个铅磷灰石的样品上发现了异样——实验数据的图表上有一个微弱的波动——看起来似乎由超导引发。他在激动中不断重复实验,最后在几十个样本中发现有两个样本可以重复这个现象。但可惜的是,这个类似超导的数据就像幽灵一般,太模糊,太微妙,难以捕捉而缺乏说服力。
金智勋在一番尝试后,始终难以放大这个信号,终于有些灰心。他预感到,如果再这么继续下去,博士可能是死路一条。于是,无论导师崔东植如何劝说,金智勋还是决心放弃超导,回到了电池材料的老本行研究。
4年后,金智勋以电池材料完成了博士学位,开始在一家供应助听器电池的小公司踏踏实实地上班。
而失去了心灵手巧的金智勋,崔东植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他只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还没毕业的李石培,希望他能坚持研究。
好在李石培踏实而耐心,他和导师二人不断修订ISB理论,不断缩小超导体配方的搜索范围。但无论他俩如何努力,也难以像金智勋那样得心应手。经过9年的时间,李石培在金智勋的研究基础上,终于完成了超导体的合成论文,于2008年拿到了博士学位。但这一天来得太晚了,李石培在9年的博士生涯中磨灭了科研的兴趣,毕业后在一所私立高校担任老师,转行教学生计算机。
崔东植的一维超导理论研究陷入了低谷——金智勋在电池公司打工,李石培则在大学里混日子。
但天意并非如此。
冥冥之中,二人并未忘记1999年发现的幽灵。
2008年,金智勋和李石培一边在各自单位上班,一边又鬼使神差地继续了研究事业。他们注册了一个名为Qcenter(量子中心)的“皮包”公司。这个公司有一搭没一搭地做一些咨询业务,偶尔做一些实验——金智勋和李石培回归了现实生活,超导仿佛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像一个青年时代的梦。1999年的发现像是一个机器中的幽灵,自惊魂一瞥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十年,弹指一挥间,二人从青年步入了中年。
2017年,导师崔东植教授忽然病重,弥留之际,特意召唤金智勋和李石培见面。
二人看着病榻上的恩师,往事涌上心头。临终前,导师叮嘱二人,一定要找到1999年出现的那个幽灵:“拜托了,继续研究下去。但是在完美实现之前,不要让世界看到它。”
在老先生的心中,也许室温超导就像一朵白莲花,容不得半点瑕疵和虚假。
5月份,崔东植教授撒手人寰。
李石培决意继承导师的遗志,开始重新筹建实验室,继续研究。
但现实很残酷。他和金智勋简单算了一下,研究需要一台电子自旋共振谱仪(ESR,Electron spin resonance),用来检测检测物质中不成对电子的特性,还需要一台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用来测量微弱的磁通量变化。但这些仪器都非常昂贵,显然无法由个人承担。而且,现在大家有了家室,也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无所顾忌,要想全职进行超导研究,就只能对外筹集资金。
但筹钱何其难哉!
起先,在导师老友吴根浩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向韩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交了一份申请。但基金会的专家看到这十年之间二人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于是十分果断地拒绝了。
但李石培并不死心,又向权英完教授抛出了橄榄枝。
权英完是高丽大学的终身教授,信誉良好,成果斐然,而且有ESR和SQUID仪器的使用权。当然,权英完觉得这对搭档有些业余,不过,他想到自己不用承担太多责任,如果能获得资助,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2017 年底,权英完入职Qcenter,在大学工作后偶尔过来。
实验室在权英完的加持下获得了资助。
2017年底,Qcenter购买了一台 ESR设备;2018 年初,金智勋全职加入团队。
有了金智勋的全情投入,还有权英完教授的加持,这个小小的团队简直成了超导研究的韩国梦之队!
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金智勋和权英完并不和谐,二人摩擦不断。
权英完是一个学院派物理学家,他不满足于简单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罗列,认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超导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论。
而金智勋是一个实干主义的实验派,他关注 ESR上发现的数据和信号,相信只有明白无误、无可辩驳的事实才是科学的真谛。
真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也。
而李石培意识到,在过去的20年里,只有金智勋是唯一那个曾经接近超导鬼魂的人。离开金智勋,他们将一无所成。
于是,李石培开始充当和事佬,他在两人之间斡旋。实验又开始磕磕绊绊地推进了。
2018 年初,金智勋很快便重现了1999年发现的痕量超导现象。这一次,他卯足了精神,决心不再让这个鬼魂在眼皮底下溜走。
他不断打磨实验,不断放大这个倏忽即逝的信号。
但这个信号太微弱了。
它是什么?它看似是图表上的一个微微抖动,但却是某个真实发生的神秘事件在现实中的隐约回声。
金智勋就像是宇宙中的马可波罗一样,蒙着眼睛,在未知的大海中探索新的疆域。无数次的实验里,他一遍又一遍地呼喊,一次又一次地倾听ESR的回应。数据时好时坏,他距离真相时远时近。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此时的金智勋在理论指导下,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筛选和搜索。但材料的排列组合如同茫茫大海,找到室温超导体如同大海捞针。
理论也只能止步于此。
2020年,新冠席卷全球,实验室因疫情而封锁,大家如同被囚禁在大海上的孤岛上一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在封锁期间的一个早晨,金智勋在图表上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峰!他为之一振——这是幽灵的影子第一次被确切地记录!
他不断测试。
但奇怪的是,用同样的材料,在同样的环境下,他却怎么也无法重复这个结果。
宇宙仿佛开了一个玩笑。这怎么可能?
金智勋不断翻看实验笔记,精确重复这次异常测试的方法,但没有发现任何结果。
不过,金智勋有个好习惯,他在每个样品进入熔炉之前和之后,都会进行拍摄记录。
他检查了实验室的录像——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发现了异常的蛛丝马迹——出炉的石英管中,有一个出现了一道裂纹。
金智勋疑惑,难道,这就是召唤幽灵的咒语?
他仔细查看视频,发现自己在将试管从炉子拿出转移到秤上时,手肘不小心撞到了桌子,微微磕碎了试管。
此时,金光再现,醍醐灌顶。
金智勋意识到,在铅磷灰石结晶过程中的某个微妙时刻,需要引入氧气来改变正在形成的晶体结构!这才是重复实验的关键!
至此之后,实验进展飞速。
三个月后,Qcenter经过1000多次实验,终于捉住了这个困扰团队 20 年之久的幽灵,成功将其封印在结晶里。
现在,你可以把它握在手里,它可以在磁场中半悬浮,如同一块魔法石。
LK-99的抗磁性表现 李石培欣喜若狂。
李石培和金智勋从各自的姓中取出一个字母,用LK-99来命名这种新材料,以纪念1999年发现的痕量超导。
LK-99化学结构示意 权英完惊呆了。他如梦方醒,开始试图从物理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他一开始就不相信崔东植的超导理论,不相信一维超导理论能够解释实验现象。权英完明白,现在自己比其他所有科学家都领先一步,如果他能最先弄清楚背后原理,诺贝尔奖也将有他一份。
这导致他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了直接冲突。
此时,成果亟待发表,而团队分裂。新的困扰又出现在面前。
Qcenter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进行更加全面的测量。这种超导材料变成普通材料的临界温度非常之高,甚至超出了普通设备的测量范围!
终于,2020年,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一篇论文投给《自然》杂志,希望能够获得编辑青睐。但不幸地是,稿件很快就被拒稿——这个投稿时机不是太好,罗彻斯特大学的Ranga Dias刚刚被揭穿室温超导作弊。而权英完则认为,拒稿的原因是因为文中崔东植的一维超导理论不够完备。
在一番讨论后,大家认为,论文必须要有更权威的教授参与才能发表。而恰好此时,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的金铉卓发表了一篇超导论文,于是,大家本着都是韩国人的缘分,开始尝试联系金铉卓教授。
而金教授表现出一个主流科学家的正常反应,委婉地邀请他们到美国进行实验。
李石培当然明白,这意味着只有把LK-99确切地展示在金铉卓眼前,他才会被说服和打动。但疫情的封锁,让任何跨国的交流都举步维艰。
团队只好放弃幻想,开始申请专利,写新的论文。
疫情大大拖缓了Qcenter的进度。
李石培让团队专注于后续研究,比如LK-99的气相沉积制备,后期如果大规模应用,在电子生产的流水线上必须完成这一步骤。权英完则在 2021年底向大学申请了休假,全力专注于理论研究。
Qcenter并没有完美的理论来解释LK-99为什么会起作用——整个实验过程非常苛刻。实验粉末必须用研钵和研杵均匀混合,颗粒必须完全均匀。如果购买了预先混合的粉末,或者没有使用研钵和研杵,甚至从炉子移动到冷却站的速度太慢,都将会导致结晶失败。(这也许是最近全世界的实验室都未能复现结果的原因)
而此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偶尔可以在石英管离开熔炉的某个玄妙时刻,通过快速打破试管来制造这种神奇的浮石。
这个人就是金智勋。
时间流逝,韩国的疫情管控开始松动。美国的金铉卓教授飞越大洋,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LK-99,他立刻被这种神奇的材料打动了。超导研究在此刻终于迎来了重大的转机。
在金智勋的帮助下,金铉卓开始能够在美国独立复制LK-99。这种材料的产量很低,大约10次制备才有一次偶然的成功。
后续如果要充分研究这种物质,Qcenter还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1]。
但金铉卓的加入,也让团队结构发生了变化——权英完被边缘化,分工变得不太重要——只是负责SQUID的测量。2023年3月,在一次激烈冲突后,权英完被Qcenter解雇。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最多只能有三个人分享,而李石培和金智勋必然占据两个名额,权英完知道,金铉卓和自己只能有一人上榜,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
7月22日早上7点,权英完在arXiv上抢先发布了第一篇论文。虽然此时LK-99的研究并不完善,过早发表论文并不明智,权英完应该是试图作最后一搏。
很快,我们看到,金铉卓在两个半小时后发表了一篇数据更为详实的论文——当然,这篇论文里没有权英完的名字。
至此,一场科学界的宫斗大戏,徐徐拉开了帷幕。
当下,全世界的实验室都在争相寻找1999年的幽灵,竞争激烈。
但谁会第一个成功呢?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甚至不知道实验结果会不会又是一场乌龙——目前已经有一些科学家质疑,所谓的LK-99并非传说中的超导体,而只是一种新的抗磁体。
而科学就是如此残酷和情——科学发现从来不按照计划进行,它充满了未知、巧合和偶然。历史上很多科学家穷尽了一生的精力,最终却一无所获;他们放弃了爱情和家庭,却只是两手空空。
不过,我敬重每一个为科学奉献终身的人,我相信,他们的执着和平凡,才是真正的人类之光。
参考
发布于 2023-07-31 20:50・IP 属地北京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白格 - 115 个点赞 👍
我就有一个疑问
那个制备过程里面,那是第几步来着,说是放炉子里面烧,时间是5到20小时,我就在想,到底烧多长时间?是烧熟了后有啥声音提示?还是时间不固定得随时在炉子边守着,就像老君在炉子里面烧孙猴子,时不时的开盖看看?
发布于 2023-07-29 20:39・IP 属地河北查看全文>>
老逗 - 102 个点赞 👍
明显都没成功,秘不发丧。如果成功了,肯定第一时间宣布。
另外根据b站复旦赵斌的消息,马里兰大学的教授认为这几乎是民科,铅磷灰石再怎么混合仍然是这玩意。
发布于 2023-07-29 12:17・IP 属地陕西查看全文>>
liyun - 88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古鹰山下江田岛 - 87 个点赞 👍
还是让子弹飞一会吧,毕竟现在文章还是在arXiv上,发表前的论文还要经过多轮的论证和补充实验才能接收,即便正式发表的都有撤稿的情况。同时突破性工作往往都有其他组试图重复,实验就是这样,样本只要几千个出一个,就不错了,如果持续的无法重复,就不能太乐观。
电子几乎无能耗的输运,现在还是有一些案例的,但基本需要借助一些极端条件,低温、强磁、高压,从经济成本角度来说,维持极端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成本,所以超导也只在特定场景上使用,这也能理解常温常压超导关注度高的原因,常规条件就可以剩下巨大的环境成本。除了超导以外,还有一些方法,比如观测到电子弹道输运的量子霍尔效应,虽然边界态没有向后散射的通道,但是需要极强的磁场才能实现,再比如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虽然原则上不需要外磁场,但打开的能隙太小,温度鲁棒性比超导低得多,比如要低于100mK以下的温度,同时可能还好配合外磁场才能观测到,让经济成本和实用型有很长的路要走。
所以这个事情可能还要更严谨的实验和更多论证过程,不要太激动,也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或者更大可能被证伪。
ps. 后续的直播除了经济方面的讨论,如果有机会,想邀请点科技前沿的嘉宾,讨论下一些科学技术进展,转化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市场前景。
发布于 2023-07-31 10:40・IP 属地安徽查看全文>>
王克丹 - 8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Wu Di - 72 个点赞 👍
最新消息搬运!国家实验室(LBNL)的结果支持LK-99作为室温环境压力超导体。
更新一下回答,需要查看LBNL支持LK99的论文原文的可以查看这个链接
1小时前发表在arxiv上的模拟支持LK-99成为现代材料科学和应用物理学的圣杯。
(https://arxiv.org/abs/2307.16892)
以下是简单的英文解释:
-模拟模拟了韩国原作者提出的材料发生的情况-铜原子渗入晶体结构并取代铅原子,导致晶体轻微应变并收缩0.5%。这种独特的结构是为了实现这种惊人的性能。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利用能源部的强大计算能力模拟了这一过程,并观察了这种材料的“电子结构”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材料中可用的传导途径是什么。
-事实证明,在合适的条件和位置下,电子有一些传导途径可以“超导体”。更具体地说,它们靠近“费米表面”,这就像电能的海平面,比如“海平面以上0英尺”目前人们认为,靠近费米表面的传导路径越多,超导体的温度就越高(一个类比可能是,由于“地面效应”,飞机更容易靠近海洋表面飞行,这给了它们更多的升力。)
形象
这张图特别显示了费米表面上下交叉的“带”或电子路径。
-最后,只有当铜原子渗透到晶格中不太可能的位置或“高能”结合位点时,才会形成这些有趣的传导途径。这意味着这种材料很难合成,因为只有一小部分晶体的铜位于正确的位置。
这对人类来说是疯狂的乐观
编辑于 2023-08-01 14:46・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雷雷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