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被好多朋友炸出来,要我分析华科的数据。数据很多朋友都贴过了,就不贴了,大致说一下我的判断吧。
其实和之前我听到的其它组的数据应当是差不多的,我在前一个回答里也已经讲过了,有抗磁性的出现,有ZFC/FC的疑似分叉,电阻还没看到明显信号。这个结果基本就是我最早大致猜测最有可能在第一锅得到的结果。
比较幸运的是,华科的这位同学分享了他的数据,可以为大众看见,其它组都处于不公开的状态。
华科的这个数据基本在预料之内。高温下没有磁性,在所谓的转变温度下出现了抗磁性,10高斯下的磁化强度大小接近10^-4 emu/g这个量级。那个突然很大的往下跳的点应该是仪器问题,不是真实的信号。
这个数量级肯定是不足以判断是否存在超导的。一般来说,需要到-3,甚至-2这个量级,才具备判断的条件。也就是说,华科需要在他们的样品基础上,把磁化率再提升至少1个数量级。
考虑到这还是他的第一锅,几乎没有做提纯、没有控制形貌等,后续通过优化合成参数,掺杂的条件再摸一摸,提升一到两个数量级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很多人问为什么是半导体,为什么测不到零电阻?测零电阻需要形成超导的通道,以前说过,最低最低,超导体积分数也不能低于10%,不然零零星星的几个小岛,是不可能联通的。他现在这个样品,哪怕是有超导,估计可能就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体积分数,不可能测到零电阻。
说白了,当年发明SQUID这类能够非常敏感的测量磁性的仪器,就是方便大家去寻找这种微弱信号的机会。如果每个新材料都是通过加电极测电阻来判断,那就会错失很多可能。这也是大家总是把测抗磁性作为发现新超导材料的第一步的原因。
华科这个数据比较超预期的地方就是,能够显著的看到磁性从0到负的一个跳变,这是普通的金属抗磁性所没有的,至少说明这的确是个事儿了,可以坚定这些实验的同行们继续往下做的信心。我要是在自己的样品中看到了这样的信号,肯定也会兴奋得几天睡不着的。
还是那个话,一个新材料体系的出现,只要不是所谓的“一眼假”,无论验证还是证伪,都需要漫长的过程和反复的实验。现在我知道的就两点,一,肯定不是一眼假,华科的结果已经印证了这一点。二,韩国人没有主观造假的举动,他们至少也看到了与华科类似的信号,而且肯定比华科的信号更好。
人类这个物种啊,就是一个永远充满希望的物种,要不然怎么进化出今天的文明。创新性探索的确大多数都是失败的,就像我常说,我们能够炼出判断实验数据的能力,是实验室里堆积如山的样品尸体练出来的,不是照着教科书学的。照着前人探索的成熟道路走,重复造轮子就容易多了。我从来都认为,只要不是主观的刻意造假、博取名利,我们都应该对创新性研究有更多的包容,因为从0到1实在是太难了。
科学不是英雄主义,是一个个平凡的个体一次又一次实验的失败换来的。就像这个新材料命名为LK99,是人家从1999年就已经开启的课题,咱们哪有那么长的课题?新材料体系就是这样一个长周期的试错研究,消耗的很可能是研究者的一生。
如果这次最终我们只是得到了一个不那么普通的抗磁性半导体,虽然科学意义仍然很大,但我还是愿意诚挚地向大众道歉。耽误大家玩原神的时间了,我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