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执着于读书改变命运这样的小概率事件,难道不知道小概率事件一次事件中几乎不可能发生吗?
一般意义而言,算上中考分流考取985大学的概率为1%,再加上985也同样有许多天坑专业,成功的概率甚至还要小于0.5%,甚至低的多,这么低的概率应该能知道在一次...
- 272 个点赞 👍
我认识一个朋友,目前在做专升本以及自考本科相关的业务。
在认识他以前,我虽然也知道专升本和自考本科这回事,但我不知道这个群体是一个多么大的规模。而在了解到他的业务量之后,我才感慨于在如今这样一个本科生已经被说的一文不值的时代里,居然还有那么多的人在为了一个非全日制的本科学历而折腾。
而更让我意外的是,有时候为了提高通过率,考生们甚至还会愿意报考外地的院校。比如,北京这边就有一些人报考四川、云南那边的院校,进行远程学习,然后每年到学校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学校里考试。每次来回一趟,交通住宿费都要花几千块钱。
当然,这些人大多数都不是喜欢学习,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本科学历而已。有的人是为了满足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的最低学历要求,有的人是职场晋升需要一个学历打底,有的人是为了相亲或者做其他事情,需要一个至少还算体面的学历……
但不管是出于什么理由,总之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之所以愿意花几万块钱去买这么一纸学历,就说明在他们的人生中,这张学历肯定是有用的。
这也大概算是社会的一种分层。对于早已取得了全日制本科学历的人来说,可能因为本科学校一般,很多人并未享受到他们心中学历带来的好处。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他们却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才能拿到一份在大多数人看来已经不值钱的本科学历。
在很多时候,仅仅是一个本科学历,其实就已经是很多人不可触及的天花板。
不要用什么本科毕业也找不到工作、本科毕业挣得还不如外卖员多之类的当例子来说事。一个本科生想当外卖员随时可以当,但是一个大专生想考最低限制本科学历的街道公务员,却也只能是想想。
这里说的还只是本科,如果是到研究生、博士,那就更是另一个样子。
在之前的一个回答里,我提到过我看过的一个新闻,说是一个大专生一路读到博士的事情。这个学生从武汉的一所普通职业学院读起,最后被中国农业大学录取为博士生。这其中的坎坷自不必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也许因为第一学历的问题,她难以去到好一些的高校,但是她的人生出路总归是比自己当年的大专同学好的多了。
我老家的亲戚里,绝大多数人家的孩子考的都是二本及以下的学校。但是,这里面的大多数人,也都还生活的挺不错。有的成了县城学校的老师,有的进了县城的国企,有的则考上了公务员,还有的在大城市工作,几乎所有人都离开了农村,在城市里安家落户。混的稍微好点的,还可以把家人接到城市来生活。
我们老家亲戚们的观点,就跟 @韩愈字退之 的回答里说的是一样的,在老一辈的人眼里,不管什么工作,至少不用种地、不用风吹日晒,挣得还比种地多,这就已经是非常大的成功。
像是我家里某个亲戚的孩子,二本毕业在县城的国企化工厂工作,一个月工资大几千块钱。在一些知乎人的眼里,二本+天坑+进厂+县城,几乎所有的坑全踩了。但是,逢年过节,在亲戚的眼里,这依然是“有出息”。
因为村里没读书的或者说没考上大学的,根本不可能在县城里找到这样一份工作,还能保证每月大几千的工资。
站在这个角度上,读书改变命运就是个大概率事件。因为以现在的技术条件和录取率而言,只要你愿意读书,哪怕你家里很穷,国家也有能力让你从小学一路读完大学。
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来说,读书是他们可以选择的风险最小、可能性最高的脱离贫困的道路。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在甘肃贫困县的孩子,只要能上个江苏的大专,毕业后在苏州、昆山这种地方的制造业厂子里找到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然后攒上几年钱能在郊区买一个不大的房子,这就已经算是改变命运了。
放到现实里,你在苏州街头遇到他,你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土里土气、穿着皱巴巴且还带着油污的工服正在挤公交的工人。但你未必知道,对于他们的家庭而言,他却已经逃离了几代人的贫困处境。
当然,也不能不考虑均值回归。对于一些本身就已经功成名就的家庭来说,子女混的不如父辈反而是大概率事件。比如,如果你的家庭是处级以上官员、上校以上的军官,那么其子女很大概率是无法超越父辈的。这主要是因为,能够混到这种级别,本身就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叠加的低概率事件,而运气、时代机遇这些东西往往是不可复现的,仅仅只依靠读书和人脉不一定就有用。同样,今天能考上清北的这些人——尤其是对留在一线城市的人来说,其子女考不上清北的概率可能会超过80%乃至90%。
但普通人不必在乎这些。如果你的家庭就是个普通家庭,那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基本就能有个不错的结果。
从理论上说,如果不把目标定的过高,那么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读书来将自己生活的环境提升一到两级。你若是农村家庭,考上大学,大概率可以在县城或者普通的地级市安家;你若是县城家庭,则大概率可以在地级市安家。而如果想要在一线城市扎根,最起码也要是二线城市或者是二三线城市条件较好的家庭才会比较稳。只不过,现实中的问题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必须得在毕业几年内挣到足够一线城市买房买车且无忧生活的钱,才叫彻底的“改变命运”——但如果将这定义为“改变命运”,那读书改命的确是个小概率事件。
某种意义上讲,我极其反感“逆天改命”这类词语。尽管一个人生长的环境,的确会很大程度上限制一个人的发展,但是不管是读书也好还是其他努力也好,你坚持下去,脱离自己现在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大概率的事情,根本算不上什么“逆天”。苦大仇深地感动自己,将全部的人生压在一两次前途未卜的选择上,也没有任何意义。
至于你的问题本身,也已经说明了当代人普遍焦虑的根源:
一般意义而言,算上中考分流考取985大学的概率为1%,再加上985也同样有许多天坑专业,成功的概率甚至还要小于0.5%,甚至低的多。
如果你依然认为只有成为你自己标准里那0.5%的部分才叫做成功,那么不妨一开始就放弃读书,节省下来的时间或许能找到概率更大的“成功”道路。
发布于 2023-08-01 20:20・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Zpuzzle - 218 个点赞 👍
我堂姐,大学读的是某二本工科学校的经济专业,后来考研失败,努力考上了县里某银行的编制,从柜员开始打工,几年后也混成了一个小中层。
我堂哥,高考分数只够上隔壁市的一个独立学院,毕业在4S店打工,因为比较卷,业绩很不错。
我,一路985读完博士,毕业在大厂打工。
请你判断,谁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
在唯学历论者来看,可能只有我改变了命运。
在高阶玩家看来,都没有改变命运,毕竟读再多书,最后也不过是个臭打工的。
但其实还有个更接地气的视角。
过年的时候,我们仨去给村里一位快80岁的爷爷辈的长者拜年。
闲聊中,他挨个问起我们的工作,最后发自真心、无比羡慕地感慨了一句:还是你们好啊,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真是祖坟冒青烟了。
这位老爷爷显然不懂博士硕士与本科的区别,更不懂什么是985,什么是211,在他眼里我们三个没什么不同,都是“读过书的”,都是“混出来了”。
为什么呢?核心在于“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这八个字。
他的孙子孙女我都认识,跟我们差不多年龄,现在有的在工地做防水,有的在纺纱厂三班轮转,还有的承包了几亩地种西瓜、玉米等经济作物,他们的快手账号经常会更新一些日常,共同点就是真的挺辛苦,无论刮大风还是下大雨,该干的一样都不能少。
如果我们不读书,大概率也是干这些。
而所幸我们读了书,逃脱了这种祖祖辈辈的固有工作模式,在老人看来就是祖坟冒青烟了。
所以,对于最具有务实精神、最不懂无病呻吟的劳动人民来说,他们自有一套朴素的价值观。
他们心目中的逆天改命真不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玄之又玄、爆点十足的爽文,而是“虽然可能还是会很难,但只要比父辈少辛苦那么一点点就好了”。
翻译成小资们的调调,这叫“怕什么阶级固化,进一寸就有一寸的欢喜”。
发布于 2023-07-30 22:09・IP 属地中国香港查看全文>>
赤箭青芝 - 68 个点赞 👍
读真书,是真的可以改变命运的。确定无疑,没有意外。
古人早说过了,仁者无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为什么可以达到这种状态?
读真书,就是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怎么不会改变命运呢?
如果你读的是真书,了解的是真相,你就不会执着于“读书改变命运”里的那种背诵。背诵,本身就是无知导致的“迷”。
编辑于 2023-07-31 00:30・IP 属地加拿大查看全文>>
胆小男孩做大事 - 5 个点赞 👍
这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知乎日经话题,和读书就一定有出路吗?没读大学人生就全完了吗?之类的话题都一样。
都是希望别人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答案,到底刷到什么样的学历,就能对应有一个什么样的出路或前途。
但就像我以前经常说的一样,同样是出路,每个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个出生在一线城市的土著,父母年入几百万,并且在本地有三套房产,对于这样的孩子,他们口中的有出路,基本上就是不说对标父母吧,也要达到父母成就的七八成才算是有出路。
但是你想一下,你刷到一个什么样的学历,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够毕业几年内就实现年入百万,顺利买入千万房产的目标?
但是对于一个出生在四五线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毕业后能回到省会城市,找到一份比较好的体制内工作,工作三五年后靠着家里的资助能首付一套一百平米的房子上车,就算是有出路了。
而对于家庭条件更差的人,他们能顺利读完大学,并且在还算可以的城市里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份工作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帮衬一点家里,就算是有出路了。
其实很多人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即使在二十年前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很多家庭条件很不错的同学,家里对读大学这事儿并没有太大的执着,反正早晚都是回去接手家里的生意,大学嘛,无非就是走个过场。
甚至很多人一路出国读到博士,毕业后也没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甚至工作也都不是靠学历找的,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就是走个过场而已,只不过他们恰好还比较擅长且喜欢读书,于是一不小心就读到海外名校博士毕业罢了。
而对于那些希望靠一个还算可以的本科学历,让自己在大城市找到略有门槛的体面工作的人,读书刷到学历,毕业找到别人眼中的平凡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就已经是改变命运了。
编辑于 2023-08-02 14:56・IP 属地广东查看全文>>
终将谢幕 - 5 个点赞 👍
你大错特错。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无论哪种标准,总体、平均、中位数、比例、概率……读书依然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宝,个例多如牛毛,多到不需要举了。之所以很多人对这个观点有怀疑,那是因为以下几种逻辑思维的混乱。
1、非黑即白二极思维,价值观单一,非要给“改变命运”定一个标准,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算“改变命运”,差一分一毫都不行。
多人习惯把改变命运的概念严重绝对化。只看绝对高度不看相对跨度。改变命运没有标准,不能以级别和财富衡量,那到底是处级干部还是厅级干部是改变命运?到底挣了一千万还是一个亿算改变命运?其实通过读大学跳出贫寒农门,在城市靠文凭和能力安身立命,拿着不错的收入,前路虽然崎岖但未来可期,也叫改变命运。比如大量农民子弟通过读大学成为程序员、工程师、医生、教师、公务员、军官等,彻底改变了自身状况,下一代会更好。
比如很多人总觉得去了一线城市,成为权贵、巨富、巨星、著名科学家、著名导演、名流才是改变命运。那从农村到二三线城市,成为千千万万的技术大咖、高级教师、主任医师、各单位中层、成功的自由职业者算不算改变命运?从下岗工人家庭,城镇贫民家庭的孩子成为上述中产阶级,算不算改变命运?
2、不明白“改变命运”是个相对概念。
从5-10是改变命运,从1-5也是。某种意义上讲看,越穷越容易翻身,就像考试成绩,从400到500相对容易,500到600不是很难,但从600到650分特别难,从650到700那是难于上青天了。
我认为穷人的孩子(尤其是农村的),读了大学,成为公务员、医生、教师、国企职员,或者收入不错的民企,然后找到差不多的对象,两个人一起努力个十年八年,买了房,就算翻身了。而且人生是拉力赛,你的努力是为了下一代有更好的起点。你非要和富二代比,非要和毕业就买房的比,非要在一线城市安家落户,非要买大房子好房子新房子,非要年薪50万+,非要阶级逆袭娶了白富美成为权贵才算翻身,那我只能说你这是自个给自个添堵。
3、非要和二代比较。
比如很多人拿王思聪距离说读书无法改变命运,简直太扯。改变命运的前提是“命运不好”,王思聪一出生那就是命太好,有什么可比性?人家已经是顶级命运了,还怎么改变?变差?
4、学历贬值导致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现在确实越来越难了,但是你也得明白现在考上大学和当年考上大学的意义不一样,大学扩招了几十倍了,按过去算,现在90%的学生本来没机会读大学的,这些人搁过去根本就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现在读了大学,起码有了可能。而且现在翻身的渠道也更多了,很多穷人的孩子通过做生意、打工也改变了命运,这在过去是没机会的,过去只有考大学和当兵两条路。
5、刚毕业几年就想“改变命运”。
很多人连什么叫改变命运都没有清晰的定义,更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思维,一辈子那么长,想刚毕业几年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是痴人说梦。绝大部分人所谓改变命运,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慢慢上升的,到了35-40岁才能稳稳站在一个比较高阶的地方。
饭得一口一口吃,路得一步一步走,现在的城市人口往上翻两辈,甚至一辈,都是农村人,经过一代人、两代人、三代人共同努力,才在城市扎下根,翻了身。
总起来说,读大学,对农村子弟是雪中送炭,对城市学生是锦上添花,改变命运一般是针对农村大学生说的。一般意义上说,越早考上大学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越大,出身越贫寒改变的越彻底,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大学生,只要考上大学就算翻身,变成城里人,吃计划,分配工作,成为工程师、医生、教师、公务员、国企职业,他们的下一代普遍起点都不错。
现在,改变命运机会也很多。如果你家徒四壁全家年收入不过几万块,哪怕你成绩一般,考个大专警校、定向士官、农村定向医生和教师、大专口腔技术……都算改变命运。
编辑于 2023-08-15 10:21・IP 属地浙江查看全文>>
老杨叔聊志愿填报 - 2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hahahhha - 0 个点赞 👍
你所谓的小概率事件是指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直接跃升到亿万富豪的情形吧,这种对于改变命运的理解本身就是很肤浅的。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也要一步一步的走,以华坪女中为例,那些女孩大部分都没有考入211或985,但她们也改变了命运,为什么?因为如果不是读书,她们的命运就是在山村里结婚生子,承受贫困和无尽的劳作,维持低水平的温饱。而那些考入大学、甚至高职的学生,在毕业后就能够在城市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或者有机会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过上不必为温饱担忧的生活,这显然已经是阶层的跃升,难道不叫改变命运吗?
发布于 2023-08-02 09:13・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虚室生白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良言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昨日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陈记饼铺掌柜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flandersdong - 0 个点赞 👍
首先,读书改变命运不一定是非985不可
其次,985就算是天坑专业,哪怕做别的工作也有学历优势
最后,如果读书改变命运的概率为1%,那么其他改变命运的概率只会更低
发布于 2023-08-02 14:45・IP 属地山东查看全文>>
海晏河清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哈哈 - 0 个点赞 👍
所以你童年时除了读书,还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你改变命运呢
除了读书也没有什么其他方面帮助你发财的努力方向吧。虽然读好书也未必发财,但至少能让你不会永远呆在底层。
读书不能决定你的上限,但至少能拉高你的下限。
发布于 2023-08-02 19:59・IP 属地上海查看全文>>
长风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tangzhihu - 0 个点赞 👍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台湾)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你让排序第五的东西达成排序第一的结果,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读书没那么大的功能,不然历史上就不会有“怀才不遇”这个词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来到世间升级打怪,不可能开挂的,而读书,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种让你快速升级装备的方式之一。
在东亚这片地方,逆天改命这种王炸局靠读书大概打不出来,但读书这条路胜在没有坏处,而且如果能坚持下去,它的好处是肉眼可见的,也就是说他不仅没有上限而且还可以无线托高你的下线。至于说读书辛苦,那世界上什么东西不辛苦呢?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是因为他们人格分裂、精神失常么?不是,是因为相比于读书,种地更苦,而且没有未来,没有尊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作为食利阶层,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俸禄是无数人大日头下辛勤劳作、竭力压榨自己口粮、忍饥挨饿给国家交税得来的,这还是有良心的官,知道写诗愧疚一下,一般的官谁管你那个,反正是国家给的钱,花的理直气壮。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情况今天也是如此,只不过是今天因为生产力的原因,普通人已经可以吃饱喝足了,大大缓解了劳力者的悲惨处境,不然玩命读书就是正道,虽然那条路艰难,但绝对是正确的。而另一条路眼见着劳苦一生,形同蝼蚁,是个人都知道怎么选,如果不选读书,不是因为不想选,而更多的是因为没得选。
发布于 2023-08-03 00:08・IP 属地北京查看全文>>
饮冰 - 0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景明 - 0 个点赞 👍
不只有考上985大学才算是读书改变命运的表现,还有很多表现也可以证明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把这部分表现加进来,就不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约等于百分百的必然事件。
从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事情说起,无论是吃饭穿衣,还是住宿和旅行,没有哪一个活动,可以离开文化知识的辅助和支持。
比如,吃饭看似有嘴就能行,实际上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要么会营养不良,要么会过度肥胖,很难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进而危害到自己的生活质量。
出门旅行也是一样遭遇困难,不识字的话,看不懂路牌,使用不了公共交通工具,根本出不了远门,只能被困死在家门口。
再从国家发展的大局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主要是依靠有知识、有理想的新一代中国人。没有教育普及制度的助力,我国发展不可能这么成功。
虽然其中不乏名校大学生的贡献,但更主流的是普通受教育人员,包括职校生、中专生、大专生等在内的群体,做出的贡献要远大于名校大学生的贡献。
所以,读书改变命运,不仅不是小概率事件,还是已经被反复证明的必然事件,值得所有人信仰,并努力落实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
狭隘地认为考上985大学才是读书改变命运的表现,显然是受到了学历鄙视文化的毒害,过分看重名牌学历的光环,忽略了支撑学历光环的本质-能力素质。
名牌学历之所以受到人们的追捧,主要是来源于人们对其背后能力素质的信赖。如果你的能力素质足够优秀,即使学历不那么亮眼,依然可以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现实生活中,普通大学生逆袭985大学生的实例并不少见。这些普通大学生正是凭借自身的努力,打造出高人一等的能力素养,进而赢得了竞争的优势。
因此,我们没必要把学历档次看作人生命运的好坏标志,而应专注于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只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命运必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发布于 2023-08-03 08:54・IP 属地江苏查看全文>>
向愚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