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称维持社交关系要投入太多成本,你认为这里的社交成本主要有哪些?
- 0 个点赞 👍
众所周知,人是群居动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依群而居。
而所谓群居,最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社交,而社交的本质,则是诸多的人情世故。
也就是说,在人的一生当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的社交,甚至可以说,社交本身就是我们的生活,即当我们为了生活耗尽了所有精力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损耗的精力本身就是社交的成本。
因此,社交本身,往大的说,就是生活,就是人生,往小的说,就是我们平时交际。
一段时间,感觉到没有社交,对自己的生活也并没有什么影响。相反,我可以有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听想听的书,沉浸在各种信息的汪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盲区,也挺享受的一种生活方式。不用去考虑聊天的内容是否符合别人的喜好,不用去刻意迎合别人而做一些无意义社交,也省了一笔一起活动的资金。
但工作和家庭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波澜起伏的日子,这种时候,真想找人去吐槽,希望有人可以倾听,开导安慰,更能帮你出出主意,解决烦恼。但因为自己的情感银行里,并没有足够的储备,让你无法提取情感存款,从而抑郁、焦虑,亦或是没了办法,焦头烂额
查看全文>>
妈妈的世界 - 68 个点赞 👍
这里有几个要点,需要分别理清的。
1、个人身份的定位。
长久以来,名校,特别是清北这类,包括国内前10排名的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我们叫做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常见的专家、教授这一类。这也是广大父母最希望孩子今后做的工作。做个教授、医生,年薪百万,学校或医院还有一些福利。周围都是文质彬彬,说话和蔼的知识阶层。少很多直接暴力争斗。偶尔媒体上出现,熟人间传播。
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是需要沉淀的。从世俗角度来说,凤凰男女,是很容易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出现的。因为智力与意志力的加持,很容易进入这个系统。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在40岁之前的主要工作,都是跟社交无关的。或者说,社交对他们来说,是减分的。一篇论文的价值,在那个年龄,超过跟某个重要人物的饭局。从一定的时间段来说,确实如此。
问题在于,专业技术人员在40岁后是会分化的。要拿更大的项目,40岁后,就需要深度和复杂社交了。这时候,如果从0开始,学习社交,或开始社交,就比较局促了。
2、原子化的个体
李雪琴是原子化个体的代表。其实原子化个体对纯粹的专业技术人员定位来说,是短期有利的。苛责一点,就是做题家的延续。
但是,一个国家投那么多钱,去建设头部大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一些孤僻的,视社交为负担的,所谓天才的专业技术人员吗?
中国是个大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随便一个细分领域,都无法自生成长为强有力的竞争性领域。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对标的美国,大学到现在还在强调领导力。
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选拔,那是10多年能有成效的。甚至定点设立一些基地班之类,总能有几个人来达到基本专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还有那么多国外留学的。
但是,一个领域的发展,必须要有领导力的人来主持。这是战略和方向问题。我在1990年代初,图书馆就看到中文翻译的,美国关于引力理论发展的白皮书,从重要性,到财政拨款,基础人才培养(包括海外人才引进),有细致的行政策略。当时觉得,这事很遥远,因为它是20年的白皮书。结果,2010年代,引力波探测成功了。这就是科技战略。科技战略,必然是专业技术人员为基础的领导,来做战略规划、战略部署。他们不单单要基本业务能力出色,社交是必须出色的。至少在我有限的科技人员交往中,欧美担任领导职务(有主任头衔的)的科学家,社交能力都非常出色。当然欧美制度的好处是,把0社交能力的少数天才,保护起来。而我们目前,只能证明一个人的0社交能力,无法证明他们是天才。
因此,基于上面两点,李雪琴的说法是非常偏颇的。如果,个人定位是中等偏上的,以专业技术为人生晋升唯一途径的人。那么,可以在一定阶段,少社交,甚至不社交。社交确实是负分。
但是,如果,是中等偏下的能力和社会阶层,社交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典型的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核心是人际互动与人际排辈。你不互动,不找到适当的位置,就无法社会化。在中国原子化是给父母双亡的富二代,富三代准备的。普通人,必须要出门靠朋友。在中国,要过小日子,不跟人互动,对能力与阶层都是中等偏下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是大众的一员,你只能从众,只能社交。如果你出色,自然可以虎狼独行。虎狼可以独行,小羊独行,必死无疑。
如果是头部人群,其实不用多说的,他们从小就擅长社交,习惯社交。他们从小由自己和家族织起的社交网,足以让他们下次做什么委员,下次任什么长。社交,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生活的日常罢了。
//待续
发布于 2023-08-03 14:18・IP 属地美国查看全文>>
知乎用户 - 53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可达律 - 42 个点赞 👍
现在的人们,每天要打理的事情已经多到让人身心疲惫,回家就想躺平,早已经没有了多余精力还要维持一份深层的关系,连夫妻之间都是各自边吃外卖边刷视频,必要的事情还要微信回复一下而已,腾不出大把时间去见朋友、同学、甚至是亲友。
生活条件好了,却感觉人情味更淡漠了。
以前,没有电话、没有手机的年代,想一个朋友、同学,可以立即踩着自行车去相见;现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却没有了想见的意念;高铁、飞机的高速交通的发展,却没有登机、赶高铁去相见的动力。
归根到底,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维系一段深切的情感成本太大了。
先说是时间成本。
内卷严重的今天,职位不等人,你请假了,不保准回来后还有没有空缺,这年头谁敢冒然丢弃自己的吃饭家伙呢。
自己没饭吃,连累老婆孩子都要吃紧,还要备受白眼。
比自己能力强、学历高的年轻人,他们的存在就是严重的职业威胁,怎么敢轻易请假,连休假都是奢侈的。
这样就舍弃一大批不在同一地的朋友和同学了,仅靠几条微信联系,几年也就淡漠了。
而在一个地方打拼,很难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了,基本上是形同陌路的同事,下班了也没有说明联系的。
再者是金钱成本。
现在的一桌饭菜下来,平平常常就是千百块,如果奢侈点就不只是千八百了,我们辛辛苦苦一个月,到手工资又有几个千八百呢。
眼看着上学的孩子,需要补课费;换季需要衣服的老婆,你能舍得千八百去海吃一顿么?
最后是最难的精力成本。
你会说,不花工资去聚会,用自己的副业赚点小钱,和朋友喝点小酒总可以吧。
每天工作不是996,就是007,你有时间去做副业么,下班回家已经累成狗了,你还精力开足马力去做副业么。
周末终于可以休息一天,还要陪娃、陪老婆;要带娃做美育培养,要陪老婆逛街。
渐渐地人们习惯了自己刷个手机,度过仅有的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不敢请假去放飞一下自我,守住仅有的收入,本本分分地生活着。
编辑于 2023-08-04 20:47・IP 属地广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阳春白雪 - 19 个点赞 👍
查看全文>>
Jason - 2 个点赞 👍
这种成本确实高,因为对于现代人来说他们喜欢的东西已经很细化了。所以要想有共同的社交就必须要有更多的互相理解,更多的互相懂得对方的节奏,意识。
一个人喜欢的越多,那么另外一个人和他产生共同语言的概率越高,但想要维持这一社交关系就必须付出的更多,去互相了解彼此更多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时间和金钱还有精力去投入,才能让这段关系升华,达到一个永远维持的局面。
而且还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这种社交关系出现互相排斥的因素。一个人了解的越多,所拥有的个性越多,越容易和别人产生共鸣,也越容易和别人产生排斥,共鸣和排斥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当你发现你和你的好友在一件重要事情上观点不同,而且你无法改变对方,你想维持你们的好朋友状态,但又觉得膈应,所以产生压力,投入大量成本去维护。
古代普通人的友情之所以不用那么费力,是因为古人单纯,古人的认知也很少,他们只要有一个相似点就会成为朋友,甚至都不会有排斥点。然而古代那些公共贵族,统治阶级他们物质条件丰富,他们的情感更多,认知更广,自然友情也和现代人一样,需要更多成本去维持。
发布于 2023-08-13 20:45・IP 属地陕西真诚赞赏,手留余香还没有人赞赏,快来当第一个赞赏的人吧!查看全文>>
M28星云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