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李雪琴称维持社交关系要投入太多成本,你认为这里的社交成本主要有哪些?

麦兜都行
68个点赞 👍

这里有几个要点,需要分别理清的。

1、个人身份的定位。

长久以来,名校,特别是清北这类,包括国内前10排名的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我们叫做专业技术人员。也就是常见的专家、教授这一类。这也是广大父母最希望孩子今后做的工作。做个教授、医生,年薪百万,学校或医院还有一些福利。周围都是文质彬彬,说话和蔼的知识阶层。少很多直接暴力争斗。偶尔媒体上出现,熟人间传播。

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是需要沉淀的。从世俗角度来说,凤凰男女,是很容易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出现的。因为智力与意志力的加持,很容易进入这个系统。

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可能在40岁之前的主要工作,都是跟社交无关的。或者说,社交对他们来说,是减分的。一篇论文的价值,在那个年龄,超过跟某个重要人物的饭局。从一定的时间段来说,确实如此。

问题在于,专业技术人员在40岁后是会分化的。要拿更大的项目,40岁后,就需要深度和复杂社交了。这时候,如果从0开始,学习社交,或开始社交,就比较局促了。

2、原子化的个体

李雪琴是原子化个体的代表。其实原子化个体对纯粹的专业技术人员定位来说,是短期有利的。苛责一点,就是做题家的延续。

但是,一个国家投那么多钱,去建设头部大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一些孤僻的,视社交为负担的,所谓天才的专业技术人员吗?

中国是个大国,是14亿人口的大国,随便一个细分领域,都无法自生成长为强有力的竞争性领域。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对标的美国,大学到现在还在强调领导力。

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选拔,那是10多年能有成效的。甚至定点设立一些基地班之类,总能有几个人来达到基本专业人才需求。更不要说,还有那么多国外留学的。

但是,一个领域的发展,必须要有领导力的人来主持。这是战略和方向问题。我在1990年代初,图书馆就看到中文翻译的,美国关于引力理论发展的白皮书,从重要性,到财政拨款,基础人才培养(包括海外人才引进),有细致的行政策略。当时觉得,这事很遥远,因为它是20年的白皮书。结果,2010年代,引力波探测成功了。这就是科技战略。科技战略,必然是专业技术人员为基础的领导,来做战略规划、战略部署。他们不单单要基本业务能力出色,社交是必须出色的。至少在我有限的科技人员交往中,欧美担任领导职务(有主任头衔的)的科学家,社交能力都非常出色。当然欧美制度的好处是,把0社交能力的少数天才,保护起来。而我们目前,只能证明一个人的0社交能力,无法证明他们是天才。

因此,基于上面两点,李雪琴的说法是非常偏颇的。如果,个人定位是中等偏上的,以专业技术为人生晋升唯一途径的人。那么,可以在一定阶段,少社交,甚至不社交。社交确实是负分。

但是,如果,是中等偏下的能力和社会阶层,社交非常重要。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典型的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核心是人际互动与人际排辈。你不互动,不找到适当的位置,就无法社会化。在中国原子化是给父母双亡的富二代,富三代准备的。普通人,必须要出门靠朋友。在中国,要过小日子,不跟人互动,对能力与阶层都是中等偏下的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是大众的一员,你只能从众,只能社交。如果你出色,自然可以虎狼独行。虎狼可以独行,小羊独行,必死无疑。

如果是头部人群,其实不用多说的,他们从小就擅长社交,习惯社交。他们从小由自己和家族织起的社交网,足以让他们下次做什么委员,下次任什么长。社交,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生活的日常罢了。

//待续

发布于 2023-08-03 14:18・IP 属地美国
知乎用户
自由评论 (0)
分享
Copyright © 2022 GreatFire.org